食品毒理学实验讲义
第七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ppt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结束
13
一、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实验动物特点
2020/11/1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结束
14
一、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常用实验动物生物学和生理学参数表
参数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成体体重(kg)
0.035
0.45
0.43
3.7
平均寿命(年)
1.5
3
4~5
8
水消耗(ml/d)
6
35
145
23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
个体差异,应注意实验动物的个体选择。重点是动物的性别、 年龄、体重、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
初次试验的受试物,应该采用两种性别。
动物年龄取决于试验的类型。
– 急性试验----成年动物;
– 慢性试验-----较年幼或初断乳动物,以使实验周期能复盖 成年期。
– 常以动物体重粗略地判断动物的年龄。
2020/11/1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结束
12
一、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实验动物特点
具有较小的个体差异,较强敏感性,较好 的重复性与较一致的反应性。
一些遗传背景不清楚,携带病原微生物不 明确,健康状况及个体差异较大,反应性 不一致,一般不作为实验动物,其所取得 的数据不被科学界所公认。
2020/11/1
血压mmHg(收缩/舒张) 120/75
130/90
77/50
110/80
出生体重(g)
1.5
5~6
75~100
100
断乳时体重(g)
10-12
40-50
250
100-1500
2020/11/1
食品毒理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毒物损害的形态表现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实验,掌握毒物的形态损害作用;2. 学会毒物形态损害的表现及如何记录相关实验现象。
二、实验原理有关重金属铜、锌、铬、镉对鱼类的急性毒性研究国内已有许多报道,鱼类早期发育是整个生活史中对各种污染物最为敏感的阶段,用以作为急性毒性试验具有快速、敏感、经济有效等特点,是生物测试保护天然水体的重要方法。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其分布面广而数量大, 个体生长快, 性成熟时间短, 繁殖季节长, 在人工控制饲养条件下可常年繁殖, 选择鲫鱼进行重金属离子毒性实验, 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实验以鲫鱼为研究对象,向其生长环境中加入重金属硫酸铜,观察其形态损伤,希望在形态方面,有利于水体污染的观察。
三、实验试剂、仪器及动物1. 实验动物鲫鱼幼鱼, 购自鱼市场。
实验鱼在水族箱中驯养7 d 以上,暂养期间活动正常,无病,死亡率低于5%;实验前1 d 停止投饵,选择身体健康,反应灵敏,大小基本一致的幼鱼随机分组。
2. 实验试剂CuSO4, 先配制成质量浓度为3000 mg/ L 的母液, 再根据需要稀释成各质量浓度。
3. 实验仪器聚乙烯塑料水族箱,小型鱼类充氧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动物的驯养实验鱼在水族箱中驯养7 d 以上,暂养期间活动正常,无病,死亡率低于5%;实验前1 d 停止投饵。
2. 实验动物的分组采用随机实验进行分组,将21只鲫鱼随机分成7组,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另外六组为实验组。
3. 实验动物的染毒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实验期间不更换实验液,全天充气。
为防止饵料影响,实验期间不喂食。
为确定质量浓度的大致范围, 先作预实验, 估计CuSO4的7个质量浓度值, 在每一个质量浓度的水族箱内放入3 尾鲫鱼, 分别观察24 h、48h、96h, 找出各金属的100% 致死质量浓度和最大耐受质量浓度。
再根据预实验结果设6个质量浓度组及1个对照组, 每一质量浓度放鱼5尾, 在曝露的过程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损伤。
食品毒理学课件第三章 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3.4 致突变、致癌、致畸
P145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Ames实验法是利用组氨酸缺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 突变株(His-)为测试指示菌,观察其在受试物 作用下回复突变为野生型的一种测试方法。
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 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上 培养,则可使突变型产生回复突变成为野生型, 即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于是就能在缺乏组氨 酸的培养基上生长为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的 数目就可以估算受试物诱变性的强弱。
P141:以DNA为靶的损伤机理 P142:DNA-蛋白质交联物形成
3.4 致突变、致癌、致畸
P144:突变的后果
作用于体细胞: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肿瘤、畸形、动脉粥样硬化、糖尿 病、衰老等,但最受重视的是肿瘤。
作用于生殖细胞:
①对机体没有影响,②导致对健康无影响的正常人体生 化组成的遗传变异;③导致遗传易感性的改变;④导 致遗传性疾病;⑤致死性突变,造成配子死亡、死胎 及自发流产等。
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实验: 实验期在3个月左右,检验该品的毒性对机体
的重要器官或生理功能的影响包括繁殖和致畸实 验
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 考查少量该品长期对机体的影响,确定最大无作
用量,一般以寿命较短敏感的动物的一生为一个 试验阶段,如用大白鼠试验2年小白鼠试验1.5年。
3.4 致突变、致癌、致畸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鼠伤寒沙门氏菌(His+)
正向突变 回复突变
鼠伤寒沙门氏菌(His-)
代谢活化系统 受试物
3.4 致突变、致癌、致畸
食品毒理学:第7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③封闭群:一个种群在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血缘,仅由同一 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随机交配繁殖的动物群。
根据实验动物遗传的均一性排序,近交系最高、杂交群次 之、封闭群较低。
4.2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方法
第一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 局限性
在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 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这两个假 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
3.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 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的选择
按微生物控制分类,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如下表。对于毒性试验及毒 理学研究应尽可能使用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动物,以保证实验结果的 可靠性。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
级别
要
求
I 级 普通动物,应没有传染给人的疾病
Ⅱ 级 清洁动物,除I级标准外,种系清楚,没有该动物特有的疾病
Ⅲ级 IV 级
物种差别也可以表现在质方面(毒性效应的差别),如除 草剂百草枯对人引起肺损伤,而对狗则未见到。
4.2 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原则
相似性原则:选择结构、功能、代谢、群体分布、疾病状态方面与人 类相似的物种。
差异性原则:研究过程要求以差异为指标或特殊条件时,选用不同种 系实验动物的某些特殊反应,更适合于不同研究目的的要求。例如人 类利用不同种属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差异来生产弱毒疫苗。
3.常用实验动物特征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4. GF
GF:无菌剖腹产,在绝对隔离器中养育。(塑料薄 膜无菌隔离器)
应用: ①在实验动物领域应用; ②在免疫学方面应用:是研究免疫发生机理与生产
高效优质疫苗的最理想动物。 ③用于微生物学研究:研究微生态学的最理想的动
物模型。 ④肿瘤学研究:是研究致癌机理,防癌、抗癌药物
筛选的理想动物。
级别分类,一般是按实验动物的微生物背景划分的, 这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际上一般分为四级: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GF)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1.3传染病学研究:多种细菌、病毒、寄生 虫病研究。
1.4遗传学研究: 1.5免疫学研究: 1.6老年学研究:小白鼠寿命短,晚期老年病多
开放系统,普通饲养,大批生产,成本低,是最 低级别的实验动物。
CV广泛应用于教学、预试验及一些要求不严的 短期试验,生物制品生产。
严格意义上讲,CV不适合于科学研究。尽管如 此,CV祖先来自于SPF,剖腹产后普通化,即开 放饲养,
CV在饲料配方,饮水,室内温、湿度、光照、 噪声仍应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
“种”,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基本分类单位, 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品种”,则是应用动物学上的一个基本 分类单位,尤其是畜牧学与实验动物科学, “品种”是人工选育的产物。
实用性 遗传的稳定性 形成品种的条件 同质性 具有一定的数量
“品系”:来源于同一优良品种祖先的 后裔群。
实验动物的级别分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品毒理学__第一讲:绪论
我国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
1988年,上海甲肝炎暴发性流行事件,30万市民染上肝炎。 1996年, 广东甲胺磷中毒事件,中毒80起,中毒人数达1874人。 1997年, 云南假酒中毒事件,192人中毒,157人致残,35人死亡。 1997年,云南思茅蘑菇中毒,共有255人中毒,死亡73人。 1998年, 山西假酒中毒事件, 200多人中毒,27人死亡 1999年,广东肇庆石蜡油中毒事件, 700人中毒。 2001年,广东河源市瘦肉精484人中毒。 2001年,吉林市学生豆奶中毒,中毒人数6000多名。 2002年,长春学生豆奶中毒,3000多名学生食用变质。 2003年,辽宁海城学生豆奶中毒,3000多名中毒,3人死亡。 2003年,SARS席卷全国,直接经济损失以千亿人民币计。 2003年,广西玉林市“吊白块”粉丝中毒,中毒人数87人。 2004年,安徽劣质奶粉事件,100多名婴儿受害,10多名死亡 2004年,广东信宜 “瘦肉精”中毒,530人中毒 2005年,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卡夫转基因饼干,雀巢碘超标奶粉 2009年,三鹿奶粉事件
5.诊断困难。
教训:农业工业化要遵循自然规律
牛羊等草食动物是反刍动物,人类需通过在草地 放牧或在牧草缺乏时,或在某一生长阶段补充干 草、精料等饲料来生产动物蛋白食品; 不可以采用违反反刍动物生长规律的方法,即用 反刍动物蛋白(肉骨粉等)作为饲料再提供给反刍 动物来生产动物蛋白。
疯牛病是一种类病毒,是因为吃了被绵羊痒病病原 因子污染的肉骨粉所致。
CAC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为1005个,我国为300个 (1700)
第二节 食品毒物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和排泄
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教案
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性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
3. 通过对食品中毒理学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食品安全风险。
二、实验原理1. 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科学。
2. 食品安全性评价:通过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确定食品安全性。
3.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食品样品、试剂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分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急性毒性实验:(1)准备实验动物,对其进行体重测量和分类。
(2)将食品样品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给予实验动物。
(3)观察实验动物的食欲、活动状况、死亡情况等,记录数据。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急性毒性LD50值。
2. 慢性毒性实验:(1)准备实验动物,对其进行体重测量和分类。
(2)将食品样品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给予实验动物。
(3)观察实验动物的生活状况、体重变化、病理变化等,记录数据。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慢性毒性影响。
3. 遗传毒性实验:(1)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菌、细胞等。
(2)将食品样品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处理实验材料。
(3)观察实验材料的遗传变异情况,如突变频率、基因损伤等。
(4)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遗传毒性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对急性毒性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食品样品的急性毒性LD50值。
2. 分析慢性毒性实验数据,评估食品样品对实验动物长期健康的影响。
3. 分析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判断食品样品是否具有遗传毒性。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确保实验安全。
2. 对待实验动物要有人道主义精神,确保其福利。
3. 实验数据要真实可靠,避免误差。
1. 实验报告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材料与仪器(4)实验步骤(5)实验结果与分析(6)讨论与结论(7)参考文献2. 实验报告格式:(1)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报告(2)作者:实验者姓名(3)日期:实验完成日期(4)单位:实验所在学校或研究机构七、实验考核与评价1. 实验考核内容:(1)实验操作技能(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2. 实验考核方式:(1)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占比30%(2)实验报告评分:占比40%(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占比30%八、实验拓展与研究1. 拓展方向:(1)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2)新型食品毒性检测技术研究(3)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系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第五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 SD大鼠:白色,产仔多,生长发育较Wistar 大鼠为快,对疾病的抵抗力尤以呼吸道疾病的 抵抗力强。自发肿瘤发生率较低,对性激素感 受性高。
• BALB/c小鼠:对致癌因子敏感,对放射性照 射极为敏感。生产性能良好,繁殖期长,广泛 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和单 克隆抗科学(生物、医学、食品等) 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在科研、教学、 生产、检定、安全评价和成果评定中都离不开 实验动物,被称为“活的仪器、活试剂”。 • 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这样比喻:“在生命科学研 究中使用实验动物就象在分析化学中使用分析 天平一样重要”。
•
落户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慰灵碑, 旨在纪念在抗非典疫苗和药物实验中为人 类健康献身的38只恒河猴
•
•
• • •
2. 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剂量-反应(效应)研究是 毒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 在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中,应该得到LD50(半数致死 剂量/浓度),也可以得到LD0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和MTD(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在急性非致死性毒性试验中,可应该得到急性可观察到 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 量(NOAEL)。 在亚急性、亚慢性及慢性毒性试验中,可得到相应的 LOAEL和NOAEL。 在致突变、致癌和致畸等特殊毒性试验中,剂量-反应( 效应)研究将为确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这些特殊毒性提供 依据。在致畸试验也可得到LOAEL和NOAEL;在致突变、 致癌试验中,尽管认为是无阈值的,但也可得到表观的 LOAEL和NOAEL。
第三个原则,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 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 不能重复的实验结果是没有任何科学价值的。选用成 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 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 • 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 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 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这样可 降低实验对象的多样性,减少实验误差。
《食品毒理学第五章》课件
品毒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进步
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技术, 如基因编辑和先进的毒性检测 技术。
可持续食品系统
关注可持续农业和食品生产, 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 威胁。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和食品 毒理学的讨论,推动政策和法 规的制定。
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作 用。
2 食品生产与加工
探索食品毒理学在食品生产与加工中的应用。
3 食品危机管理
学习如何应对食品危机并保障公众的食品安 全。
4 科学研究与教育
认识食品毒理学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的重要 性。
食品安全评估
介绍食品安全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
食品中的毒素
生物毒素
学习常见的食品中的微生物毒素,如霉菌毒素和细菌产生的毒素。
环境污染物
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和农药。
动植物来源毒素
探索动植物中存在的毒素,如毒蕈和有毒植物。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食品添加剂
了解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农药残留
认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农药残留及其潜在危害。
《食品毒理学第五章》 PPT课件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不良作用的科学,本章将介绍食品毒理 学的基础知识、食品中的毒素和有害物质、毒理学实验方法以及食品毒理学 的应用。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食品毒理学基础知识
• 了解毒理学的定义和食品毒理学的研究范围 • 认识重金属和农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 掌握毒性评估的方法和标准
重金属
掌握海产品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及其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
食源性病原体
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
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教案
食品科学毒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4. 增强对食品安全性的认识,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1. 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及其剂量-反应关系的科学。
2. 食品安全性:食品中不存在对消费者有害的物质,或其含量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3. 实验方法:动物实验、细胞实验、体外实验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提取与净化实验目的:掌握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提取与净化方法。
实验原理:利用有机溶剂、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提取和净化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实验步骤:样品处理、提取、净化、浓缩、检测。
2. 实验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实验目的:掌握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实验步骤:样品处理、检测、数据分析。
3. 实验三:毒性指标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毒性指标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测定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酶活性、氧化应激产物等指标。
实验步骤:样品处理、指标测定、数据分析。
4. 实验四:食品安全性评价实验目的:学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方法。
实验原理:危害识别、暴露评估、风险characterization。
实验步骤:文献调研、数据收集、风险评估。
5. 实验五: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实验目的: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实验原理:毒理学试验、代谢研究、风险评估。
实验步骤:文献调研、数据收集、风险评估。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食品样品、有机溶剂、离子交换树脂、检测试剂等。
2. 实验仪器:高压灭菌锅、提取器、离心机、原子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五、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
2. 实验数据和图表分析。
3.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释。
4. 食品安全性评价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
食品毒理学实验
实验一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1. 实验目的和要求*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脸,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和分组等技术。
2. 实验原理做毒理学实验,首先要了解实验动物选择的要求,实验动物分组、实验样品的采集、实验动物处死方法等。
3. 实验仪器设备:小鼠若干,手套15副,苦味酸酒精饱和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棉签,解剖剪刀10把,感应量为0.1g的天平一台。
4. 实验内容步骚:(一) 健康动物的选择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
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型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
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几项:1. 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2. 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3. 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4. 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 颈部要求颈端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 消化道无呕吐、腹泄,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 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
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提尾倒置呈圆圈摆动,应放弃该动物。
8. 四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 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小鼠主要依据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鼠,小者为雌性。
成年雄鼠卧位可见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三) 抓取方法正确地抓取固定动物,是为了在不损害动物健康、不影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的前提下,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小鼠的抓取方法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上向后位,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技术(2013年5月15日)1.实验目的和要求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验,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等技术。
2.实验原理做毒理学实验,首先要了解实验动物选择的要求、实验样品的采集方法等。
3.实验仪器设备:小鼠若干,手套,苦味酸酒精饱和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棉签,解剖剪刀10把,感应量为0.1g的天平一台。
4.实验内容步骤:(一)健康动物的选择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
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形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
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几项:l.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
2.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
3.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
4.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颈部要求颈项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消化道无呕吐、腹泻,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
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提尾倒置呈圆圈摆动,应放弃该动物。
8.四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小鼠主要依据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鼠,小者为雌性。
成年雄鼠卧位可见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三)抓取方法正确地抓取固定动物,是为了在不损害动物健康、不影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的前提下,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小鼠的抓取方法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上向后拉,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
(四)编号、标记方法1、称重鼠称的感应量在0.1g以下。
o2、标记方法染色法:采用染料(苦味酸酒精饱和液)涂擦动物皮毛标记的方法进行编号。
用毛笔或棉签蘸取染料涂于动物的不同部位,以苦味酸黄色斑点染料标记来表示不同号码。
一般习惯涂在左前腿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前腿为7,右腰部为8,右后腿为9。
如果动物编号超过10,需要10~100号码时,可采用在上述动物的不同部位,再涂染另一种涂料斑点,即表示相应的十位数,即左前腿为10,左腰部为20,以此类推。
5.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
同时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实验二实验动物的分组、染毒(2013年5月22日)1.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次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分组的方法,掌握常用的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
2.实验原理随机分组法。
实验动物的一般染毒途径主要是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染毒,皮肤染毒和呼吸道染毒。
3.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动物:成年、健康小鼠。
器材:注射器(0.5,1ml)、消毒棉球、手套、50ml烧杯。
试剂:0.9%生理盐水(100ml,灭菌)。
4.实验内容步骤:(1)实验动物的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为了得到客观的剂量-反应关系,应将一群动物按统计学原则随机分配到各个试验组中。
将实验单位随机分成三组设有动物X只,随机等分成Y组。
将动物编号后,按上述方法,从随机数字表抄录X个数字,将各数一律以Y除之,并以余数1、2、3……Y代表各组。
动物号码12345随机数目除Y后的余数要使各组的动物数相等,须把原归某组的动物改配到其它组去。
可以随机数字表继续按斜角线抄录一个数字,得60,以有多出的一组现有只数除之,余数为几,就可以把第几个移入其它组。
(2)实验动物的染毒①皮下注射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肤,将连有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皮下。
注射部位一般在大腿外侧、内侧、背部、耳根部、腹部。
②皮内注射皮内注射时需要将注射的局部脱去被毛,消毒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皮肤使之绷紧,在两指之间,将连有针头的注射器紧贴皮肤表层刺入皮内,然后再向上挑起并再稍刺入,即可注射药物,此时可见皮肤表面鼓起一白色小皮丘。
5.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
同时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实验三实验动物生物材料的采集和制备(2013年5月29日)1.实验目的要求掌握动物生物样品采集方法及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2.实验原理:动物生物样品的采集对实验结果十分重要,各脏器的比重和血液指标反映了动物染毒后的生理变化。
3.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动物:成年、健康小鼠。
试剂:酒精棉球。
器材:酒精棉球、解剖剪刀、血色素吸管、干棉球、注射器、镊子。
4.实验内容步骤:(一)采血方法1.鼠尾采血方法:适用于血量少的实验。
方法:将动物固定后,把鼠尾浸入 45~50℃温水中使尾静脉充血,擦干皮肤后,再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剪去尾尖(约 0.2~0.3cm),拭去第一滴血,用血色素吸管(根据需要事先在吸管内加入与不加抗凝剂)吸取一定量尾血,然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也可以不剪尾,以1ml注射器连上7—8号针头直接刺破尾静脉进行定量采血。
2.眼眶静脉丛采血法:操作者以左手拇指、食指紧紧握住小鼠颈部压迫颈部两侧使眶后静脉丛充血(注意用力要恰当,以防止动物窒息死亡),右手持玻璃毛细管从一侧眼内眦部以45度角刺人,捻转前进。
如无阻力继续刺人,有阻力就抽出玻璃毛细管调整方向后再刺入,直至出血为止。
右手持容器收集血液后,拔出毛细管,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3.断头采血法:操作者左手握住动物,右手持剪刀,快速剪断头颈部,倒立动物将血液滴人容器。
注意防止剪断的毛发掉入接血容器中。
(二)处死方法1.脊椎脱臼法左手按住鼠头,右手抓住鼠尾猛力向后拉,使动物颈椎拉断脱节而立即死亡。
此法多用于处死小鼠。
2.断头法操作者用右手按住大鼠或小鼠头部,左手握住背部,露出颈部,助手用大剪刀或断头器剪断颈部使之死亡。
也可使用断头器。
3.急性大失血法可用鼠眼眶动脉和静脉急性大量失血法使大、小鼠立即死亡(详见动物的采血方法)。
4.击打法右手抓住鼠尾,提起,用力摔打其头部,鼠痉挛后立即死亡。
也可用小木锤或器具猛力击打动物头部,使其立即死亡,常用于处死家兔或大鼠(三)实验动物脏器的观察和采取。
5.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实验使用的有毒化学药品妥善处理;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实验四经口急性毒性试验(2013年6月5日)1.实验目的要求了解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化学物后,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死量。
2.实验原理:化学物经口染毒的方法是毒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毒性效应的基本试验。
通过该实验学习化学物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原则和掌握经口灌胃技术。
3.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动物:成年、健康的雌、雄小鼠若干。
器材:器材:注射器(0.25,1,2,5ml)、吸管(0.1,0.2,0.5,1,2,10ml)、容量瓶(10,25,50ml)、烧杯(10,25,50ml)、滴管、灌胃针、电子天平、动物体重秤、解剖剪刀、镊子。
试剂:受试化合物(氯化钡溶液,20mg/mL)。
4.实验内容步骤:1.健康动物的选择和性别鉴定。
2.实验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3.受试化学物溶液的配制。
4.小鼠灌胃操作技术。
取9只小鼠,称重并随机分成三组,对三组动物分别用灌胃法给以0.2mg/g, 0.1mg/g, 0.05mg/g的氯化钡溶液。
小鼠灌胃法将钝头的16号注射针(适用于小鼠)(注意事先可用焊锡在针尖周围焊一圆头,使其不易损伤动物的消化道)安装在适当容积的注射器上,吸取所需的受试物溶液,左手抓住动物双耳后至背部的皮肤(小鼠仅抓住耳后、颈部的皮肤,用无名指、小手指和大鱼际肌将其尾根部压紧),将动物固定成垂直体位,腹部面向操作者。
注意使动物的上消化道固定成一直线。
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由动物口腔侧插入,避开牙齿,沿咽后壁缓缓滑人食管。
若遇阻力,可轻轻上下滑动探索,一旦感觉阻力消失,即可深入至胃部。
如遇动物挣扎,应停止进针或将针拔出,千万不能强行插入,以免操作穿破食管,甚至误人气管,导致动物立即死亡。
进针深度一般是小鼠 2.5~4cm。
为了验明是否已正确地地插入胃部,可轻轻回抽注射器,如无气泡抽出,表明已插入胃中;如有大量气泡,则提示误插气管,应抽出重插。
随后将受试物溶液注入。
灌胃容量小鼠通常为0.2—lml。
5.毒性症状的观察。
染毒后注意观察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以及中毒特点和毒作用的靶器官,观察要点见表1,做好实验记录。
急性毒性试验可不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对死亡动物应做大体病理学观察,存活动物实验结束时可做大体解剖学观察,肉眼观察到病变时应取材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便为下阶段毒性试验剂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表1:急性毒性试验原始记录表受试物名称:亚硝酸钠染毒途径:经口灌胃染毒实验动物:成年健康小鼠室温:25℃相对湿度:58%表2:急性毒性试验观察记录表组别:5组,10只/组染毒剂量(mg/kg):按等比级数增减,相邻两剂量比值1:(0.6—0.9),设4—5个剂量组。
动物编号:采用染色法进行编号性别:雌雄各半体重(g)20—25g染毒时间:(例如:6月5日14:20,根据你做实验的时间来写)症状及出现时间:(例如:6月5日15:45,根据你做实验的时间来写)死亡时间: (例如:6月5日17:10,根据你做实验的时间来写)体重记录(g):(三个数据,浮动不超过0.5g)实验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5.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被小鼠咬伤,防止小鼠丢失;实验使用的有毒化学药品妥善处理;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染毒前应禁食6~10小时,但要注意时间不能过长。
灌胃后至少2~3小时后才能喂食,油剂比水溶液要求限制喂食的时间更长些。
相同剂量的受试物,若以不同浓度给药,死亡情况会有所不同。
体积太小、太浓可能发生局部刺激或其他损伤;体积太大可能会引起胃部机械性损伤,影响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的方法是将受试物体积固定,根据实验设计的剂量将受试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灌胃。
通常灌胃体积以体重的1%~2%计算,最多不超过3%,即每100g体重灌胃1~2ml,最多不超过3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