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生物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生物七下实验报告

生物七下实验报告

生物七下实验报告生物七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通过观察和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生物世界的认识。

实验材料:1. 显微镜2. 草履虫标本3. 水蚤标本4. 食蚊鱼标本5. 蝴蝶标本6. 鸟类标本实验步骤:1. 观察草履虫标本将草履虫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观察草履虫的体形、结构和运动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2. 观察水蚤标本将水蚤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水蚤的形态结构。

观察水蚤的体形、结构和摄食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3. 观察食蚊鱼标本将食蚊鱼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食蚊鱼的形态结构。

观察食蚊鱼的体形、结构和捕食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4. 观察蝴蝶标本将蝴蝶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蝴蝶的形态结构。

观察蝴蝶的体形、结构和飞行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5. 观察鸟类标本将鸟类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头,逐渐放大鸟类的形态结构。

观察鸟类的体形、结构和飞行方式,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呈椭圆形,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纤毛等结构。

它通过纤毛的摆动实现自身的运动。

2. 水蚤是一种微小的甲壳动物,呈卵形,具有头、胸和腹三个部分。

水蚤的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胸部有多对脚,腹部有尾毛。

水蚤通过脚的摆动和尾毛的划水运动。

3. 食蚊鱼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呈纺锤形,具有鳞片、鳍和尾巴等结构。

食蚊鱼通过鳍的摆动和尾巴的扇动进行游动和捕食。

4. 蝴蝶是一种昆虫,呈翅膀状,具有头、胸和腹三个部分。

蝴蝶的翅膀上有丰富多彩的花纹,可以通过翅膀的扇动实现飞行。

5. 鸟类是一类脊椎动物,呈鸟型,具有喙、翅膀和尾巴等结构。

鸟类通过翅膀的振动和尾巴的调整实现飞行。

实验讨论:通过对不同生物体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的结构简单,但通过纤毛的摆动可以实现自身的运动。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对象:昆虫——蚕
实验目的:观察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蚕的生物学知识。

实验材料:蚕卵、蚕宝宝、桑叶、饲养盒、显微镜、草稿纸、笔。

实验过程:
一、预备工作
1. 在蚕卵孵化前一天,准备好饲养盒和桑叶。

2. 检查饲养盒是否清洁干净,桑叶是否成熟新鲜。

3. 在饲养盒里放入适量的桑叶,准备好蒸馏水和白糖,以备后用。

二、观察蚕的孵化过程
1. 将蚕卵放在有温度控制的饲养盒里。

2. 在孵化的过程中,观察蚕卵的变化,记录下孵化时间。

3. 当孵化期到来时,观察蚕宝宝的颜色、大小、姿势等特征。

三、观察蚕的饲养过程
1. 把蚕宝宝放在饲养盒里,加入适量的桑叶,注意观察蚕的食量。

2. 每天添加适量的蒸馏水和白糖到饲养盒里。

3. 观察蚕的生长情况,记录下不同时期的蚕的体态特征。

四、观察蚕的变态和产茧过程
1. 当蚕宝宝长到一定大小时,开始进行蜕皮和变态。

2. 观察蚕的变态和产茧过程,记录下不同时期蚕的变化。

3. 在蚕茧成熟后,进行取茧和脱丝,了解蚕茧的性状和丝的性质。

五、观察蚕的显微结构
1. 用活体标本或茧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蚕的内部结构,了解蚕的解剖学特征。

2. 在观察中,通过草稿纸和笔来绘制出蚕的结构图,以加深印象。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对蚕的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时,也学会了科学记录和观察实验数据的方法,对于我今后的科研和探究工作大有裨益。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
光合作用对植物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准备四盆同种植物,如仙人掌或多肉植物。

2. 将这四盆植物放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分别为:A组:直接
阳光照射下;B组:半遮阴处,阳光照射时间为每天3小时;C组:室内光照下;D组:黑暗条件下。

3. 每组植物按照相同的方式浇水,保持土壤湿度相同。

4. 每天观察各组植物生长情况,记录株高、叶片数量以及叶片
颜色等数据。

实验结果:
A组植物生长得最好,株高最高、叶片数量最多,叶片颜色也
最鲜艳。

这说明植物在充分的阳光照射下可以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促进其正常生长。

B组植物生长比A组略差,但也长得不错,叶片颜色稍浅,但
总体生长情况良好。

这说明虽然遮光了一部分,但仍有足够的阳
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组植物生长明显不如A、B组,株高不及一半,叶片数量少,叶片颜色也比较黯淡。

这说明室内的光照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植物
正常的生长需要,光合作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D组植物完全无法生长,颜色发黄,叶片萎缩。

这说明植物生
长必须依赖光合作用,而黑暗条件下根本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植
物无法正常生长。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

因此,在平时的养护中,我们应该让植物充分接受阳光照射,为其进行合理的浇水和施肥,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

2024年七年级下生物实验总结

2024年七年级下生物实验总结

2024年七年级下生物实验总结____年七年级下生物实验总结在____年的七年级下学期,我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生物实验。

这些实验既有关于植物的,也有关于动物的,它们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生物世界的奥秘。

在这份实验总结中,我将向大家介绍其中一些实验和我们的研究成果。

实验一:观察植物光合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些不同的植物样本,并把它们放置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

我们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生长情况以及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光照越充足,植物的生长越好,叶子的颜色也更加绿色。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获取能量和生长的重要过程。

实验二:观察植物的传播方式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植物的传播方式。

我们选取了不同的植物种子,并将它们分别放置在土壤中、水中以及空气中。

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下种子的生长情况,我们发现,大部分植物通过种子传播自己。

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种子能够发芽并生长成为新植物。

实验三:观察动物的行为特征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不同动物的行为特征。

我们观察了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行为,并记录下它们的行动模式、食性以及生活习性。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行为特点。

比如,昆虫常常会聚集在花朵周围获取食物和传播花粉,而鸟类会以种子和昆虫为食,哺乳动物则以其他动物和植物为食。

实验四:观察饮食对人体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饮食对人体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不同种类的食物,包括肉类、蔬菜和水果,然后观察了它们对我们身体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均衡的饮食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我们的身体有益。

而肉类则提供了蛋白质和脂肪,但摄入过量会对我们的健康有负面影响。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生物的奥秘。

我们知道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它们生长的关键过程,也了解了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途径。

此外,我们对动物的行为特点和饮食对人体的影响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些实验的开展,我们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也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打印版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打印版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
学校
班级
组员
目录
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
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四、观察植物细胞
五、观察动物细胞
六、人体的基本组织
七、观察草履虫
八、观察种子的结构
九、观察叶片的结构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
学校
班级
组员
目录
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
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四、观察植物细胞
五、观察动物细胞
六、人体的基本组织
七、观察草履虫
八、观察种子的结构
九、观察叶片的结构。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册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册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册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册一、实验名称:观察细胞结构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理解细胞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步骤:1. 从新鲜的洋葱皮和猪血涂片中取得样本。

2. 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上,调整镜头,观察细胞结构。

3. 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之处。

实验结果:我们看到,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中央液泡等。

动物细胞则只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等。

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更加丰富和复杂。

二、实验名称:测量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的氧气释放量,了解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规律。

实验步骤:1. 将水中装满水草的烧杯放在不同光照强度下。

2. 使用气体采集器采集氧气释放。

3. 记录每分钟氧气采集量,并计算光合作用速率。

实验结果: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也随之提高。

但当光照强度过高时,速率也会下降。

这表明,光照强度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三、实验名称:观察蜗牛趋光性实验目的:观察蜗牛在光线强弱变化时的趋光性反应,了解蜗牛的行为特征。

实验步骤:1. 将蜗牛放在一个黑暗的容器中。

2. 突然向容器内开启强光源。

3. 观察蜗牛的反应,并记录下它的行为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蜗牛的趋光性反应非常敏锐。

在突然暴露光线时,它会快速转向光源,并以粘着的方式贴在光源附近。

这样做有助于它摄食并获得更多的营养。

四、实验名称:测量人体耳温实验目的:使用电子温度计测量人体的耳温,了解人体的体温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1. 配置好电子温度计。

2. 预热温度计,按照说明书粘贴好温度探头。

3. 用温度计测量人的耳温。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测量,我们发现人的耳温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在36.2℃到37.7℃之间。

当身体发生炎症或感染时,耳温会有所升高。

因此,定期测量自己的耳温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以上四个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生物的不同方面。

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

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和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比较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细胞的认识。

2.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1.显微镜2.玻璃片3.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组织切片4.溴酚蓝染液5.正常盐水6.吸管7.荧光染液实验步骤:1.准备好显微镜、组织切片和玻璃片。

2.用吸管取一滴荧光染液滴在一个玻璃片上,然后用吸管吹气使荧光染液蒸发,再将组织切片放在玻璃片上,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记录。

3.再用另一块玻璃片,取一滴溴酚蓝染液,将植物或动物组织切片放在玻璃片上,用普通显微镜观察和记录。

4.观察时,首先选择10个细胞计数器数一下在视野中有多少个细胞,然后观察和记录细胞的形态特征、大小、颜色、有无细胞器等。

比较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异同。

5.将观察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和动物细胞,得出以下结论:1.植物细胞通常呈矩形或多角形,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为规则形状。

2.在组织切片中,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更大。

3.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而动物细胞只有细胞膜。

4.植物细胞含有较大的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5.细胞核在两种细胞中都存在,但植物细胞中的细胞核通常较大。

这些结果说明植物和动物细胞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时也有一些不同。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有能力进行自我复制和生长。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

结论: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一些差异,如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特征,而在功能上也有共同之处,如细胞核的存在和细胞内物质的合成。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学习生物学和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至关重要。

七年级生物下实验报告单(两篇)

七年级生物下实验报告单(两篇)

引言: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七年级生物下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是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时,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的重要文件。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理解和巩固,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根据实验报告单的结构,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概述:实验报告单是一种规范的实验报告形式,通常由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组成。

下文将分别对这些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正文:一、实验题目实验题目是实验报告单的开头部分,它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实验的主题和目的。

在编写实验题目时,应注意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

例如,对于酵母发酵实验,题目可以写为“酵母发酵速度的测定”。

这样的题目能够准确地表达实验的主要内容。

二、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指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学习要点。

在撰写实验目的时,应明确写出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以便学生在进行实验前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

例如,在酵母发酵实验中,实验目的可以写为“测定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中酵母发酵速度的差异,了解葡萄糖对酵母发酵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指实验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物品和设备。

在列举实验材料时,应包括所有实验所需的物质和工具,并注明其数量和规格。

例如,在酵母发酵实验中,实验材料主要包括试管、酵母、葡萄糖溶液、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报告单的核心部分,它详细地描述了实验的操作过程。

在编写实验步骤时,应注意用语简练明了,将每个步骤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来,并给出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准备工作:将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摆放整齐。

2. 准备实验器材:确认试管、温度计等器材的使用情况,确保无损坏。

3. 测量实验材料:按照实验要求,分别量取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称量酵母。

4. 实验操作:将葡萄糖溶液倒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酵母,加盖,并通过温度计记录温度。

5. 观察记录:观察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记录产生的气泡数量和发酵速度。

生物实验报告(精选9篇)

生物实验报告(精选9篇)

生物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精选9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

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三、实验过程(见书P18)四、实验用品(见书P18)五、注意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生物实验报告8篇

生物实验报告8篇

生物实验报告8篇生物实验报告篇一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

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现就自己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谈谈体会。

一、亲自动手,激发兴趣比如“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

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只是这个活动需要近一个星期的观察时间,在融洽整个活动中要安排时间就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交流。

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规范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注重了七个步骤的记忆,忽略了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注重了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各步骤的独立性。

所以老师应该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和教材示例让学生理解各步骤的意义和步骤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

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某一步骤的强化训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

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要有科学的训练。

1、是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

如“解剖观察鸡翅”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组织构成了器官,我们可以将鸡翅换为柑橘,价廉物美,效果一样。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单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单

【 - 初中作文】篇一:《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七年级下期生物实验报告七年级下期生物实验报告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七年级生物下期实验报告篇二:《七年级下学期生物实验申请报告单》申请时间:申请时间:申请时间:申请时间:申请时间:篇三:《中学初一生物下学期实验报告》{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单}.{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单}.篇四:《七年级生物下实验报告单》1234篇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答案》生物实验报告答案活动探究一【探究准备】1. 其他生物2. 糖类脂肪蛋白质3. 光合作用化学能4. 脂肪5. (1)蛋白质糖类脂肪(2)细胞能量【实验用品】锥形瓶托盘天平易拉罐温度计解剖针酒精灯试管夹火柴花生种子【活动过程与记录】1. 花生种子含有多少能量3. (1)供氧(2)30 (4)干燥(5)锥形瓶底部(6)花生 0.8 30 20 50 900 Q=4.2m(T2-T1)【探究结论】0.8克的花生种子含有900焦耳的热量【反思交流】各有优缺点【问题与思考】1. (1)1岁儿童每日所需的糖类为:45140÷17=2655.3g18岁女子每日所需的糖类为:113400÷17=6670.6g(2)1岁儿童每千克所需的蛋白质的量=35÷9.5=3.68g18岁男子每千克所需的蛋白质的量=80÷53=1.51g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快于18岁的生长发育速度。

(3)女子月经失血会导致铁的流失,所以女子需铁更多。

2. (1)花生大小、硬度适中(2)花生种子含有多少能量(3)燃烧后质量会减少(4)900焦耳误差大(5)用易拉罐罩住(6)不可靠应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日期: P4 3.11 活动探究二【探究准备】1. 消化道消化腺口腔小肠胃小肠2. 咀嚼搅拌3. 大复杂小简单4. 奶汁和血渍含蛋白质,洗衣粉里的蛋白酶能分解其中的蛋白质。

生物七下实验报告

生物七下实验报告

生物七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材料和方法:1.植物叶片2.酒精灯3.碘液4.植物培养皿5.水6.剪刀7.显微镜实验步骤:1.收集植物叶片,并将其放入植物培养皿中。

2.倒入适量的水,使叶片完全浸泡。

3.准备酒精灯并点燃。

4.将酒精灯放置在离植物培养皿较近的位置。

5.观察酒精灯的火焰照射到叶片上的变化。

6.等待一段时间后,将叶片取出。

7.在叶片上滴加少量的碘液。

8.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9.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当酒精灯的火焰照射到叶片上时,叶片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进行,叶片中的叶绿素吸收了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葡萄糖和氧气。

而在这个实验中,酒精灯的火焰提供了光能,使光合作用加速进行。

通过滴加碘液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叶片变为蓝黑色,这是由于碘液和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淀粉的结果。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叶绿素颗粒分布在叶片的细胞内,这些叶绿素颗粒是光合作用的关键。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加深了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理解。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它不仅能提供植物所需的能量,还能产生氧气,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氧气。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与植物相关的生态系统的运作。

《实验报告》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十九 皮肤感受“冷”“热”刺激的实验

《实验报告》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十九  皮肤感受“冷”“热”刺激的实验

活动十九皮肤感受“冷”“热”刺激的实验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实验准备一、实验目的体验皮肤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一、方法步骤1.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2、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25℃左右)水,2号加入高于室温5℃的水,3号加入高于室温10℃的水。

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3.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彼此的说法是否一致。

4.记录实验结果。

二、注意事项1.如果不能肯定水的温度,实验前要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两只手转入2号水槽时要迅速,在2号水槽中体验的时间不要太长。

3.实验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及时记录手的感觉。

三、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论根据表格中记录的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

五、疑惑与讨论1.感觉到冷或热时,体表受到的刺激是什么?2.为什么本活动中要求手浸入2号水槽的体验时间要在1~2s内?如果延长5s体验时间,效果会怎样?你能尝试作出解释吗?跟踪训练一、填空题1.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

2.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感。

这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来引起的。

3.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

二、选择题关于皮肤温度觉感受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当环境使皮肤温度上升时,温感受器产生冲动,引起温觉B.冷感受器受到使皮肤温度下降的刺激时产生冲动,引起冷觉C.温感受器只对温刺激敏感D.冷感受器有的对温刺激敏感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冷温2.感受器3.冷感受器温感受器二、选择题C。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引言:生物实验是生物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和研究生物现象,深入了解生物的特性和规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一种生物的生长过程,探索生物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实验选取了一种常见的植物——向日葵,通过观察其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力和生长规律。

实验材料:1. 向日葵种子2. 花盆或花盆3. 肥料4. 水5. 铅笔或牙签6. 尺子7. 手机或相机实验步骤:1. 准备花盆或花盆,并将其填充土壤。

2. 将向日葵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上,然后轻轻地覆盖一层薄土。

3. 给种子浇适量的水,并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4. 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可以使用手机或相机拍照记录。

5. 在种子发芽后,每天给植物浇水,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量的肥料。

6. 持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可以使用尺子测量植物的高度。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 向日葵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芽,通常需要5-10天的时间。

2. 发芽后的向日葵植物会逐渐长出幼嫩的叶子和茎。

3. 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日葵植物的茎会逐渐变粗,叶子也会逐渐变大。

4. 向日葵植物会向太阳的方向生长,这种现象被称为"向日性"。

5. 向日葵植物通常会在生长过程中产生花蕾,并在适当的时候开放。

讨论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向日葵的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而且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

向日葵植物的茎会逐渐变粗,叶子会逐渐变大,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同时,向日葵植物会向太阳的方向生长,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的照射。

最后,向日葵植物会产生花蕾并开放,这是为了进行繁殖。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和特点,还学到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记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知识,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和热爱。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3篇)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3篇)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3篇)初一生物实验报告(通用3篇)初一生物实验报告篇1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目的要求: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方法步骤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7.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8.练习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物象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说明了在目镜中看到的像是真实的像的倒像。

注意事项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讨论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答: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放片、调焦)4、清洁与收镜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答:物镜把载玻片压碎,也容易划伤物镜。

3.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答:看不到,不透明的纸会阻挡光线从物镜进入光筒再从目镜射出,所以可能什么也看不见。

实验时间:20__.9.15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实验目的: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办法.2、认识植物细胞等基本结构.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报告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与唾液淀粉酶的关系。

2. 学会设置对照实验并控制实验变量。

三、实验原理。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通过检测馒头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是否变甜,可以推断淀粉的分解情况。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

1. 材料。

- 馒头块、馒头碎屑。

- 唾液、清水。

- 碘液。

2. 用具。

- 试管(3支)、试管架。

- 量筒、滴管。

- 温度计、恒温水浴锅。

- 消毒棉棒。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馒头碎屑),C块保持馒头块状态。

2. 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

3. 在1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在2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充分搅拌;在3号试管中加入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不搅拌。

试管编号馒头状态加入物质搅拌情况。

1号碎屑唾液2毫升充分搅拌。

2号碎屑清水2毫升充分搅拌。

3号块唾液2毫升不搅拌。

4. 将三支试管放入37℃的恒温水浴锅中,保温10分钟。

(37℃接近人体口腔温度,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适宜温度)5. 10分钟后,取出三支试管,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观察试管内颜色的变化。

六、实验结果。

试管编号实验现象(颜色变化)结果分析。

1号不变蓝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号变蓝清水中没有淀粉酶,馒头中的淀粉未被分解,遇碘变蓝。

3号部分变蓝馒头块与唾液未充分混合,部分淀粉被分解,还有部分淀粉未被分解,所以部分变蓝。

七、实验结论。

1. 唾液淀粉酶能分解馒头中的淀粉。

2.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七年级下册生物酸雨实验报告

七年级下册生物酸雨实验报告

七年级下册生物酸雨实验报告七年级下册生物酸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自主设计酸雨实验,了解酸雨对植物的危害,并寻找保护植物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洋葱、盐水、细盐、喷雾瓶、PH试纸、醋酸、酸雨(PH为5)。

三、实验步骤1.选取洋葱,并将其煮熟。

2.将一小部分煮后的洋葱加入盐水中。

3.另取一小部分煮后的洋葱,放置于酸雨中。

4.分别对两者进行观察,记录颜色的变化和PH值。

5.用喷雾瓶,将酸雨喷洒在另一批洋葱上,观察结果。

6.用醋酸将另一批洋葱处理一遍,并观察比较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发现,加入盐水的洋葱无明显变化,PH值为7;放置酸雨中的洋葱颜色变黄,PH值为5;被喷洒酸雨的洋葱慢慢变黄并发生坏死,PH值也下降至4;而经过醋酸处理的洋葱不但恢复了原来的颜色,而且PH值达到了7。

由此看出,弱酸性的酸雨对人类环境及植物都造成了危害,特别是给植物带来的危害更大,对于保护植物来说,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酸雨的危害。

五、实验结论经过酸雨实验后,我们可以明确地得知酸雨对植物的伤害影响和危害性。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将植物洒醋酸或采用其他抗碱性物质来减弱酸雨对植物的危害。

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应该加强对环境的监控和控制,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共同保护人类的永续发展。

六、实验收获通过此次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酸雨对植物造成的危害,还掌握了酸雨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同时,实验也使我们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七、总结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酸雨对植物的危害和影响。

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环境问题,主动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共同构建生态文明。

实验所得的结论使我们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责任,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班级指导教师
测量血液的组成实验时间月日第节课应到实到缺课学生
实验目的7、了解血液的组成。

8、加深对血液的理解。

实验
用品
试管、新鲜血液、柠檬酸钠
主要内容及步1、将一定量的人血放入试管中甲、乙两个试管中。

2、在家试管中加入柠檬酸钠,静置15分钟后观察。

探究评价结果:1、甲试管中加入柠檬酸钠,血液发生分层。

上层的是4 ,下层的是5 。

血细胞由1 2 3 组成
2、乙试管中没加抗凝剂,血液发生凝固,
备注
1
2
3 4
5
姓名班级指导教师
测量心脏的结构实验时间月日第节课应到实到缺课学生
实验目的9、知道心脏的组成。

10、理解动物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实验
用品
新鲜心脏、解剖刀放大镜
主要内容及步1、用解剖刀总切开新鲜的心脏,观察;
2、心脏的四个腔,房室瓣,四个腔的心肌的薄厚。

3、心脏四个腔相通的各种血管。

探究评价结果:1、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呈桃形。

2、心脏有四个:1 右心室2 右心房3 左心室4左心房。

3、心脏的四个腔中,4左心室与5主动脉相通,2右心室与
6肺动脉相通;3左心房与肺动脉相通,16右心房与上、下腔
静脉相通。

备注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