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的十种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的十种意识之一:时间意识

课堂上,有多少时间是属于我们教师的?

案例一:

学习的内容是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上课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1、引导学生了解列夫·托尔斯泰与茨威格的生平及作品。

2、阅读课文,找出文章前五自然段中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从

不同的角度做出概括,并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3、阅读课文后半部分,谈谈你从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中读出了什么?

4、对比前后两部分文章,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谈谈你的发现。

单从这一课堂设计来看,教学环节清晰,学生主体突出,注意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如果运作适当,落实到位,应该是一节很不错的课。

可事实呢?与愿望大相径庭。第一个环节的操作足足用了21分钟,后三个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设计里的“学生谈”,又变成了课堂中的“老师说”!

评课时,上课教师感到很沮丧,老师们听了他的设计思路后也都感到很惋惜。案例二:

师: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并谈谈你从中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开始阅读。可时间刚过37秒,老师便满脸微笑着开始提问……

结果呢?学生“思维迟钝”,课堂气氛沉闷。

评课时,不少老师提出,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可上课的老师说:“我怕时间不够用,不想耽误那么长时间……”

问题解读

这里所选的两个案例虽然比较极端,但其反映的两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陌生,即便是在一些公开举行的优质课竞赛中也不少见。事实上,这两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课堂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时间意识?

任何科学的课堂设计,没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都不可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案例一是这样,案例二也是这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意识,并有效地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

首先,需要确立“45分钟都是学生的”这一时间观念。在实践中,我们很多老师会犯案例二中的错误,课堂上常常可以见到老师催着学生赶着学生的现象,理由很充分也很简单——怕学生耽误时间,最后完不成教学任务。在此,笔者不禁想提个醒,请大家细想一想,课堂上的时间有多少是真正属于我们教师

的?一分钟也没有!既然45分钟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人家在读、在想、在做、在活动,又怎么会耽误我们教师的时间呢?实在是我们的“说”耽误了学生很多时间呀!

其次,需要明确“课堂教学时间的加减法”法则。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时间的支配有三种基本方式:教师支配、学生支配和师生共同支配。一节课,45分钟,教师支配的时间越长,学生支配的时间自然就越短,反之亦然。

这两点充分地认识清楚了,我们才会时刻把学生装在心中,才会时时处处真正为他们的发展着想,才会舍得把“我们的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充分地听、说、读、写、思、做,自由地去探究,去合作,也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旗才能自由飞扬,他们智慧的枝头才会蜜果流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会更高效优质,才不会出现蜻蜓点水、水过地皮不湿及夹生饭现象。

第三,要坚守根据教学内容的由主到次合理分配教学活动时间的基本原则。案例一中的教师为什么犯错误?就是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次要的内容,耗去了大量的时间,教学的重点就只好“轻描淡写”了。根据这一原则,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所当然应该分配到大量的时间,而次要的内容也就只能占用少量的时间。

把握好这一基本原则,不但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避免出现令人尴尬的“沮丧”和“惋惜”,更重要的是,长期自觉地这样去做,会使师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用时习惯,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均很有益处。

时间,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最有效的使用时间,才能创生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的十种意识之二:资源意识

这个问题究竟该不该放到课后?

案例:

学习内容是莫怀戚的《散步》。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得出了“尊老爱幼”的课文主题。

这时,李亮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父亲有些武断,他没有真正做到爱幼。”

“噢?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老师满怀希望的说。

“他没有真正考虑到儿子的感受,而是自己武断地做出了决定,他应该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让母亲高兴,又让儿子满意。”

听李亮这样一说,张伟不禁冒出了一句:“课文中都说了,找不出两全的办法。”刘星也跟着道:“就是,哪有恁好的办法?”还有不少同学也跟着吵吵。

这一来李亮不干了,嗓门一提,甩出一句:“假如是我,肯定不会这么办!”恼悻悻地坐下了。

“哎哟,李亮小小年纪就想当爹哩!”调皮的韩平一句话把不少同学都逗笑了,堂上的老师也笑了。

李亮呢?垂着头,坐在那儿,一声不吭……

后来,老师说:“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课堂上需要解决的,如果谁有兴趣,课下可以继续探究。”

问题解读

学生的灵性就是这样被磨灭的!

李亮的问题多好呀,如果老师在同学们吵吵的时候,能够适时地做出评价和引导:“李亮同学的这种观点很有个性,是呀,将来我们都是要做父亲、母亲的,假如有一天,我们自己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试想,课堂上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景况?

这个问题难道真的没有两全的办法吗?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小看孩子们的智慧和力量。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就曾想出过很多种办法:

——去时走大路,来时走小路。

——去时走小路,来时走大路。

——今天走小路,明天走大路。

……

在实践中,我常常叹服于孩子们身上所蓬勃出来的惊人的智慧张力,始终坚信,我们做教师的,只要在孩子们的智慧土壤中适时地注入一滴催化之水,你就会无比欣喜地看到他们争相竞放的智慧花儿。然而,我也常常看到案例中所呈现出来的心酸场景,常常在听课的同时,无限酸楚地为那些李亮般的被漠视、被捻碎的智慧芽孢们深深祝福。

钟启泉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就是课程。”如果我们思维的步儿再往前迈出一步,不是很容易可以得到“学生就是课程”的结论吗?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既关注预设,更关注生成。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所有的生成性资源无不与师生的智慧交锋有关,而且恰恰是这种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生命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然而,在眼下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物”的层面上,甚至还单一的固化为“教材的内容”。案例中的老师,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极其宝贵的生成性资源”,不仅没有抓住机会,使其绽放出应有的生命光华,反而“学生笑了,他也笑了”,而且还妄下断言,“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