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等。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

然而,在平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与考卷时,我们常常会发现答题的错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培养起孩子们认真审题的能力。有些学生,要求他们订正错题时,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便会马上反应过来,再重新做一遍,就能做正确了。这种情况,年级越低,年龄越小,出现的机率越大,特别是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朋友。责怪他们粗心,提醒他们注意,都没收到多大效果。于是每次的试卷分析中总会存在一个话题,就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如在07学年第一学期的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中,第九道题型的要求是“我能给词语排排队(填序号)”,可是统计,其实一个班有48名学生参加考试,填词语不填序号的同学达到15人,近1/3学生。第十一道题目的要求是“看图写句子”,有一批同学句子的表述是对的,却没有根据图意写,造成了不必要的分数流失。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这么差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教师、我们的课堂有没有关系呢?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正是良好学习习惯、能力养成的最基础的时期。那么,我们该如何所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因此,一年级的孩子不能正确审题是存在多方原因:

1、内在因素

(1)知识储备少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

例:“换偏旁,再组词。”一些学生不认识生字“换”,就不能正确地审题。

(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

①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

例一:

照样子,看图选音节写一写。

“fēi niǎo”“xiónɡmāo”“ɡōnɡjī”

可许多同学看图后写的音节是“xiǎo niǎo”“xiǎo xióng”,把题目要求“看图选音节写一写”,理解为“看图写音节”。

这样的情况在一年级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如案例中学生一看到图,便以为是平常练习的看图写音节,产生这类

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

例:下面的垃圾怎样处理?把可回收的涂上绿色,把不可回收的涂上黄色,把有害的垃圾涂上红色,说一说你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水果皮废纸旧毛巾牙膏皮

食品袋电池吸管易拉罐

在这道题中,由于题目较长,而且有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班中大部分同学都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完成练习。

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阻止了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如果不远离懒惰,提高审题能力又从何谈起?

(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2、外在因素

(1)教学过程的不恰当

学生审题能力弱,除了自身的因素,与我们教师、我们的课堂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片段一:某老师在教学阅读诗歌《画》时,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后,教师读题:“这首诗写的景色很美,写了(山)、()、()、()四种景物。”读完后,学生不明白,老师干脆说:“这首诗里,每句写了一样景物,第一句山,第二句……”学生恍然大悟。

其实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常常对审题过程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读一遍题目,蜻蜓点水走过场,因此学生失去了这种锻炼的机会,也隐藏了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如片段一中学生不一定明白什么是景物,教师急匆匆地把答案讲了,把课堂教学单纯地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使学生失去了审视题目、思考问题的机会。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才能逐步养成。

(2)题型丰富,表述多样。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题目变化极大。不仅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表述常常用儿童化的语言。这种改变的优点是明显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但带来好处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教学实施上的困难,是否对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一种更大的挑战呢?

如组词,它的表述可能是“给字宝宝找个朋友”,可能是“一字开花”,可能是“读一读,把字连成词语”,也可能是“读一读,把错误的划去。例:飞(鸟,马)”;在数量上,也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