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休谟

合集下载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的人性论以其创见和深刻的观点而闻名,读后我深受启发并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
理解。

休谟主张人性是由感觉和情感驱动的。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是基于对感觉的追
求和对情感的回应。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尽管理性思考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感觉和情感对我们的影响。

人性论中讨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类的自私本性。

休谟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
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他提出了一种“利己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自
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这使我思考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中的合作与竞争。

此外,我也对休谟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的观点产生了兴趣。

休谟认为道德是建立在
感觉和情感基础上的,而非理性思考。

他质疑了道德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道
德标准是主观的,因为它们基于个人的喜好和厌恶。

这让我重新思考了道德判断的本
质和价值。

总的来说,休谟的人性论为我提供了对人性和行为动机的全新视角。

他的观点挑战了
传统的理性主义观点,强调感觉、情感和自私的本性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
书后,我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意识到理性和情感对我们的日常决策和
生活选择中的作用。

0270《人性论》——大卫·休谟(1)

0270《人性论》——大卫·休谟(1)

0270《人性论》——大卫·休谟(1)第一卷论认知第一章论观念的起源、组成、联结及其抽象意义等1、感知可划分为两类,一是知觉(sensation),一是映像(reflection)。

知觉出于某种我们尚且不知的缘故,最先诞生于心里。

映像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认知的产物,而认知又是感知的产物。

2、人脑从一个认知转换到另一个认知过程之中,具备三种特性,相似性、时空连贯性以及因果性。

3、关联性认知的七类范畴:•相似性:如果不存在相似性的话,也就不会存在任何哲学意义上的联结;没有任何两个物体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而已。

•同一性:适用于所有终将死去的个体。

•时空性:所有比较与对比的终极来源,比如距离远近,比如上下位置,比如先后顺序等。

•具体性:所有物体都具备一定的数量、大小,等等。

•差异性:如果两个物体共同具备某种特质,而只存在程度上的区别。

•矛盾性:事实上除了存在的认知与不存在的认知之间,没有其他情况下会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认知;存在的认知与不存在的认知二者同样指向某一具体对象,区别在于不存在的认知指向的是任何时空中都不存在的物体。

•因果性:根据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对立关系,比如水与火、冷与热,等等,我们才能发现与现实生活中对立的现象;这一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便是哲学上所谈的第七类联结关系。

第二章论时间与空间观念之无限可分性1、所有的抽象认知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都是具体的;因为抽象认知是从普遍事例中概括而来,所以能够代表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抽象认知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另外一些物体,它们存在着相似性又在某些方面不同。

2、空间认知是通过触觉和视觉两种方式传达到人脑的,如果某个对象既不可见又非可触知,那必然它不具备延伸性。

代表延伸性的那个复杂感知是由诸多次级感知组成,这些感知在视觉或触觉上不再具备可分性,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拥有一定色彩与实体的原子或粒子。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著的一部关于人性和道德的哲学著作。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入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参考。

在《人性论》中,休谟提出了他的观点:人性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决策是由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理性或道德所主导。

他通过分析人们的欲望、动机和行为来解释道德行为的来源。

休谟认为,人性的根源是人类对于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回避。

他认为,我们的欲望和动机的本质是由我们的感官所决定的,我们的决策也是基于利己主义的。

他认为,道德行为和我们自身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之所以会有道德行为,是因为人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他人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

这种观点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评价提出了挑战。

在阅读《人性论》的过程中,我对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决策确实是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不是完全由理性或道德所主导。

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和快乐的追求,而非真正的道德动机。

但是,休谟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忽略了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共情和同理心的作用。

虽然人的行为确实是基于个人利益,但休谟从这个角度忽略了人类社会中的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会根据他人的需要来行动,通过共情和同理心来推动道德行为的实施。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休谟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另外,休谟关于道德的讨论也忽略了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对于道德的认知和评价并不相同。

有些行为在某个社会和文化中可能被视为道德行为,而在另一个社会和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

休谟的观点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忽略了社会和文化对道德认知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读完《人性论》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这本书对于理解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虽然休谟的观点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这本书依然对我在道德问题上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的人性论

休谟的人性论

著作简介:
《人性论》写于1934-1937年。 该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道 德学。 休谟被称为“英国古典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 表人物”,可见他的这本书主要是以经验和 观察为线,逻辑推理为针,将人性理论给编 织起来的。 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科学”或“人 性科学”。
《人性论》第一卷中,休谟主要探讨的就是人类对 于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即人类的心灵和感官是 如何发生作用以构成人类头脑中的世界,人是如何 认识和理解世界的。 第二卷探讨情感,不同情感会引导人不同的行为。 休谟探讨人性的特点,研究认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 说明其对于道德、正义、权利等抽象观念的产生的 意义。所以,在第三卷中,休谟阐述了正义观念、 财产权利观念,甚至国家的形成等问题。
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只是政治社会产生的外 部条件,与之相比,休谟更强调的是人性的 自私和慷慨。 “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 正是这种自私和慷慨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即 “共同利益感”,构成了政治社会的产生机 制。
政治社会的政治德性问题:
休谟在《人性论》中把情感分为直接情感和 间接情感。在直接情感和间接情感中,间接 情感又是休谟论述的主要核心。 在间接情感中,休谟认为主要有两组即骄傲 与谦卑,爱与恨。他们的区别在于骄傲和谦 卑的对象是自我,而爱与恨的对象则是外在 于自我的他人。
理性与情感:
情感和理性的斗争自柏拉图以来就成为哲学史上的 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柏拉图提到个人是城邦的缩 影,城邦是个人的扩大。因此一个人的灵魂与美德 的要素与城邦相应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素之间是同构的。 一个人的灵魂中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 理性在价值上无疑是最高层次,激情次之,欲望又 次之;相应地,城邦中哲学家代表理性,军人象征 激情,而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者则代表了欲望。并 且,柏拉图指出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主导 地位,统率激情,控制欲望。

休谟人性论基本观点

休谟人性论基本观点

休谟人性论基本观点
黑格尔(Kant)是启蒙时期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性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人类的心理。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他的人性论基本观点。

一、人性基于本能
黑格尔认为,人性是本能的基础,一个人的本质是有秩序的,而本能则是行动的指导原则。

人的行为可以被称为一种“精神的行为”,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人会以一种比较稳定的方式、有目的的思考做出反应!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正确的时机采取正确的行为,从而获得正确的结果。

二、行为出于意识
黑格尔认为,人的行为不仅来自本能,而且还来自意识,而意识则是基于人类的认知力和直觉力。

他认为,一个人要从一个好的位置开始思考和行动,就必须要“反思”,用自我认知和直觉力来判断自己要采取什么行动,从而在遭受挫折时找到新的主张。

三、行为出于实践
最后,黑格尔相信,人的行为也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指看到别人的行为并学习如何表现出来的行为。

他认为,看到这样的行为,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模仿性的反应,并让人掌握行动的正确方式,从而达到用意识来调整行为的目的。

四、认为人类是有价值的
最后,黑格尔认为人类是有价值的,他认为自体和自身行为是受普遍和国家规定的,这些规定是人类种族的共同特质,人们有义务遵守这些规定,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重读休谟《人性论》及其当代意义

重读休谟《人性论》及其当代意义
伦理学:绘制该领域的地图”会议 4. 2006年:神经伦理学协会(Neuroethics Society)在美国成立 5. 2008年:《神经伦理学》(Neurothics)创刊
情感、情绪与社会行为
达马西奥(Damasio, Antonio):躯体标识假设(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数学建模
从一系列关于‘客体脑 特成 征’的陈述句中,无法推导出关于应该做什么的
祈使句,因而也不能从这种陈述句中推导出道德判断。
—— 黑尔:《道德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8-30页。 计算机仿真
休谟法则?
“从一组不包含至少一个祈使句的前提中,不能正确地推 导出祈使句的结论”;因此,“从一系列关于‘客体特征’的陈 述句中,无法推导出关于应该做什么的祈使句,因而也不 能从这种陈述句中推导出道德判断”。
被试者被告知当他们准备做某件事(比如弯曲手臂)就记下他们面前一个电 子示波器所显示的“时间”,利贝特把它称为“W(want)判断”,9个被试者参加了40 次实验,结果发现准备电位平均先于W判断1秒或更长的时间。
END
2013.11.16
案例一:菲尼亚斯·P·盖奇 案例二:埃利奥特 前额叶损伤的病人无法形成合适的情绪,从而导致社会行为障碍。 特定的场景能够触发特定的行为反应可能取决于联接脑与身体特殊的神经回路,而情绪则是这一 神经回路被触发以后的某种表象,比如惊恐、愤怒、愧疚等等。 这些神经回路有些是天生形成的,它取决于遗传,由它产生的情绪被称为“初级情绪”(primary emotions),它主要依赖边缘系统回路,其中杏仁核和前扣带回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有些神经回路是 后天形成的,它主要取决于经验和学习,由它产生的情绪被称为“次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s), 前额叶皮层是它的主要参与者。 前额叶受损的病人虽然无法根据具体场景产生相应的“次级情绪”,但还具有“初级情绪”,这就是他 们乍看起来似乎正常的原因。而那些杏仁核或者前扣带回受损的病人,则表现出“初级情绪”和“次级情 绪”的共同缺失,最主要和最使人感兴趣的东西是其 自然主义的态度。他视之为自己的独特贡献,正是这种态度导致他的哲 学提出哪些意义深远、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它的直接继承者不是现今的 实证主义或分析哲学,因为这些流派企图否定或抹杀这种特点;而是科 学的自然主义,这种观点通行于19世纪对人、动物和自然的研究之中, 如今再次显现了促进和影响对人类学思考的迹象。今天,能更好地观察 休谟哲学目标的不是“对世界的逻辑构造”,或对意义、因果性和善这些 “概念”的分析,而是本着真正经验的、自然主义的精神来研究他所提出的 有关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等问题。

休谟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论探析

休谟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论探析

休谟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论探析
人文主义者就是为了用人性否定神性,用理性替代神性,用人权对抗神权。

他们高喊着“人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用尘世的幸福生活驳斥禁欲主义的道德观。

人文主义者犀利的揭露出,
封建统治的愚昧与基督教道德的虚伪,抨击禁欲主义的残忍。

他们要求独立、自由、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与能力;要求现世的生活的幸福。

这表现出他们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以及要求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生活愿望。

文艺复兴是历史中一次伟大的变革。

它将人的地位,价值,尊严重新得到的尊重。

它将天上的一切统统清除,用自己的伦理理论告诫世人,
宣布着道德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所赋予,而是我们自己自由的体现。

文艺复兴的伟大在于从此以后,人这个主体将以高的地位去面对现世,人性也将以成为道德的新内容。

人文主义者对人的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人的绝对尊严的确立的重视,无不表明文艺复兴对世俗生活的人的、真正的幸福生活的关怀。

休谟导论(《人性论》)

休谟导论(《人性论》)

休谟序言近代认识论有两大基本问题:真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获得真理?自笛卡尔之“我思故我在”以来,“如何获得真理”这一问题的答案从神,从彼岸的真理世界来到了人心之理性,此即近代理性主义的开端。

而理性的能力究竟如何?理性可以认识什么样的真理?于此,哲学家们分为了两个流派:唯理论和经验论。

我们所要讨论的哲学家休谟正是经验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唯理论者,例如笛卡尔,坚持认识的真理性来自理智,但唯理论者还需解释理智之起源之问题,而笛卡尔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就如同《哲学导论》中所说:“笛卡尔认为,主体在理智方面拥有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由比人更高的存在即上帝印入人的心灵中去的。

但这是借助神学本体论而作的断言,而不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回答问题,理智的起源问题不能这样解决。

”那么,认识的真理性是否来自感性呢?休谟认为,我们的全部认识都来源于“印象“(可以理解为外界事物对感官的刺激),而“印象”又能产生相应的“观念”(观念指人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

但终究人类的认识还是受到经验的限制。

但从唯理论对我们的启发来看,感觉往往是有限的和有误导性的,我们的感觉可能被幻觉、错觉或其他因素所影响,甚至可能是虚假的,从而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出现误差。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知道的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虽然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并未放弃前行的脚步。

他在《人性论》的序言中说到:“我想一个认真致力于说明灵魂的最终原则的哲学家,不会自命对于他想要说明的人性科学是一位大师,或是自称对心灵自然地感到满意的事理知道的很多……当我们一旦看到,我们已经达到人类理性的最后限度时,我们便安心满足了,虽然我们完全明白我们在大体上的无知。

”那么,休谟为何要去寻找那“人类理性的最后限度”呢?我们须要回到休谟当时的时代背景:18世纪,正是科学与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同时哲学界也卷起了启蒙运动,理性至上的潮流。

但科学,哲学界出现的种种争论,各种乱象又使休谟寒心:“任何人只要具有辩才,把他的荒诞不经的假设,说得天花乱坠,就用不着怕得不到新的信徒。

休谟人性论基本观点

休谟人性论基本观点

休谟人性论基本观点弗朗索瓦休谟(Franois-MarieArouet,1694-1778),他为法国文学大师,也是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人类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一系列的思想,结合了古典哲学、新哲学和新教神学三者的精神,成为被称为“休谟人性论”的一个基本思想。

休谟的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基本本质是自然主义的,即唯物论的,不受任何“上帝”或“上帝安排”的束缚。

休谟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政治权力机构和宗教机构的理解,将无形的上帝和有形的政治权力机构分离,突出了人类本质,突破了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神的独裁”的传统思想,提出了著名的“主权放在人民身上”的理论。

休谟主张,历史、社会和政治不是被“上帝”预设的秩序,而是由人类社会个体自身活动后产生的结果。

他将基督教传统中“主宰者上帝”的定义改变了,他认为,主宰者是以国家为本位的人民,他们拥有最高权利,在法律框架和道德准则之外,制定有关政治、社会和文化事项的规定。

他将人民的“自由意志”引入他的思想中,强调普世价值的论点,提倡人民的自由、平等、公正、和平的政治秩序,同时也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绝对一元性,指出了政治权力的复杂性。

此外,休谟还阐述了自由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客观自由”。

他提出,客观自由是指那些处于自己主观意志之外的自由行为。

他强调,客观自由是人类真正的自由,也是真正善良的行为,是自然的善行。

他将主观自由和客观自由之间的关系比作一只鸟,它可以自由地在空中飞翔,但它也必须遵守某些客观规则,而这些客观规则正是人们认为应该实施的正义和道德。

休谟认为,人应该以理性自由的思想和行为获得幸福,而理性的本质就在于,人需要拒绝“上帝的”某种固有的、唯一的、绝对的行为守则,而是建立一种新的行为规范,建立在道德规范和发展自己智力的思维基础上。

这种行为规范主要是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即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相互的基本权利等。

《人性论》精华笔记

《人性论》精华笔记
案例:第一万零一只天鹅、农夫的鸡。
四、在休谟看来,什么是自我?
休谟对自我的反思,源于对宗教的厌恶,休谟认为,不存在所谓的自我,我们无法证明பைடு நூலகம்己 的身体和心灵的存在,从情感上讲,只不过是由许多不同的感觉累积而成的一个集合,或者 说是一个包裹,我们只能感受到知觉,心灵也只是一种知觉集合体。
休谟所处的18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刚刚成为统治阶级,这一阶段,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 人物就是休谟。休谟认为,类似正义、善良等道德,也无法被理性证明压根也不存在,有的 只有资源被如何分配。支撑生活的是意志、情感而非理性,支撑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 利”。
在《人性论》中,休谟否定了一切对于人性的传统解释,基于观察和实验,开创了一个崭新 的人性科学。
在哲学史上,休谟是位承前启后的大师。没有休谟,就没有康德,也就没有德国古典哲学, 没有德国古典哲学,便没有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
二、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知识?
休谟如何看待「知识」?
休谟对知识所提出的论述,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之盒,它引出了后续哲学的一系列问题, 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与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始终是平分秋色,各领风骚。德国 古典哲学的祖师爷,康德老先生,也认为休谟的著作为天作,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是休 谟让我从哲学的迷梦中惊醒”。
休谟的怀疑论
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通过收集数据、积累观察现象之后,从片段式的信息内总结 出概括性的道理,就是归纳法。休谟认为,理性主义的基本归纳未必正确,理性是手段,激 情才是本质。
在休谟看来知识起源于「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外界的事物刺激到我们的感官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感觉。比如视觉、嗅觉、听 觉,还包括一些很直接的心理感觉,比如愤怒、喜悦等等。

休谟《人性论》笔记

休谟《人性论》笔记

休谟《人性论》笔记1.一切人类心灵中的知觉都可以被分成明显不同的两种,这两种可称之为印象与观念。

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当心灵受到刺激,并且潜入到我们的思想或意识当中,它们表现的强烈程度与生动程度都不相同。

2.进入我们心灵的那些最强最猛的知觉,我们称之为印象;所有第一次出现在灵魂中的我们的全部感觉、情感以及情绪都包括在印象这个名词之中。

3.观念这个名词,用来表示我们的感觉、情感以及情绪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微弱的意象。

4.简单的知觉,即简单的印象与观念,无法再进行区分或分析。

而复合知觉则刚好与此相反,能够划分成许多部分。

5.心灵所有的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与观念。

6.观念可以从新的观念中形成自己的意象;可原则观念既然是假设从印象而来;那么我们的所有简单观念,直接或间接地由它们相应的印象中而来的这种说法还是正确的。

7.观念之前就已经有了另外更加生动的知觉,观念来源于这些知觉,并被观念复现。

8.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另一种是反省印象。

首先,第一种是我们未知的原因首先产生在我们心中。

而第二种大部分是从我们的观念而来,它们发生的次序如下:首先是由某个印象来对感官产生刺激,让我们感觉各种冷、热,饥、渴,苦、乐。

这样的印象在心中留下一个复本,印象被中止以后,复本继续存在;这个复本被我们称之为观念。

当苦、乐观念再次回复到我们心里时,它便会产生出欲望与厌恶,希望与恐惧的新印象,我们把这些新印象称为反省印象,因为它们是从反省中得来的。

9.关系这个名词一般用来形容两个差别很大的意义。

一个意义是指将想象中的两个观念联系起来,然后依据前述方式使得一个观念自然地引出另一个观念的那种性质;另外一个意义是指在我们比较两个观念时所凭借的那种特殊情况,虽然这两个观念只在想象中随意结合。

(1)相似关系;(2)同一关系;(3)空间和时间关系;(4)度量或计数的一切对象,在数量或数目上都可以进行比较;(5)两个对象具有一种共性时,两者分别具有的这种性质的差异程度就产生了第五种的关系;(6)相反关系;(7)因果关系。

休谟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

印象先于观念。印象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两 种。它们产生的次序如下:一个印象先刺激感官,从 而神秘地产生了冷热饥渴苦乐等观念,当这些观念再 回复到心灵中时,便产生欲望和厌倦、希望和恐惧等 新印象。这些新印象就是反省印象。这些反省印象又 被记忆和想象所复现又成为新的观念,如此发展。 印象出现于心中之后,它又作为观念复现于心 中,这种复现有两种方式:一是仍然保持初次出现时 的活泼程度;二是完全失掉了那种活泼性,变成了纯 粹的观念。前者称为记忆,后者称为想象。记忆的主 要作用在于保存观念的次序和位置;而想象的作用则 在于可以自由地移置和改变它的观念,即使幻想,也 是如此。这是休谟人性科学的第二个原则。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 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 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 《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 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 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 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 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 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 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 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 的是“自然的德”。
大卫休谟
徐露露
行政管理1101
目 录
作者简介:
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与约 翰· 洛克及乔治-贝克莱并称英 国“三大经验主义者”。 休 谟把哲学设想为一门归纳的 和实验的人性科学,重视从 “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 观点。他的思想对卢梭、康 德等后世哲学家影响深远。 休谟的代表作有:《人性 论》、《人类理智研究》、 《宗教的自然史》等。

人性论导读

人性论导读

第克的定义为:“Whatsoever the Mind perceives in itself, or is the immediate object of Perception, Thought or Understanding”(Essay II, viii. 8).] 1.b)我们的经验(experience)完全由知觉组 成。知觉是我们意识的内容。所有知觉或者是 印象或者是观念。 1.c)印象和观点的区别:force,liveliness,or vivacity.
休谟《人性论》导读
基本内容
观念论(第一章):人类认知的资源。 因果关系和概然推断(第三章):获得 经验知识的方式 外在世界和自我信念(第四章):休谟 式的怀疑主义下的认知活动。
引论
1,当前哲学和科学的各种体系大都缺乏坚实 的基础。 2,基础的虚弱引起许多争论得不到真正的解 决。争论的结果依赖于诡辩性的修辞手段。 3,对于深奥的形而上学产生厌恶是可以理解 的。但获得真理需要付出精力。 4,哲学研究最终要回到人性。彻底了解人性 对科学和自然宗教的发展帮助巨大。 5,逻辑学、道德学、批评学和政治学与人性 联系更紧密。
5,第一原则的证明:印象和观念之间存在着 因果关系。 5.a) 第一个证明是: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之间 存在着恒常的结合,而且印象优先于观念,所 以是前者是后者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5.b)第二个证明是:印象的官能出现障碍而无 法产生印象是,同样无法产生观念。这个证明 使用了实验方法。
6,一个矛盾的现象 这种例子极为特殊和稀少吗?我们可以在从圆 弧和近似直线的椭圆弧度中缺少某一特定弧度 的印象,但仍然有能力通过想像产生该弧度的 观念。我们可以没有尝过某一种甜度的酒,但 通过想像产生该甜度的观念。也就是说,休谟 的例子不是单独的例子。但问题是这些例子是 否能够推翻经验原则。在休谟后面运用经验原 则论证各种问题的时候,这里提到的例子从来 没有影响过他的论证。

大卫休谟《人性论》(转)

大卫休谟《人性论》(转)

大卫休谟《人性论》(转)大卫休谟大卫·休姆(David Home)(后来改名为休谟/Hume)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历)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

休谟在长大后偶尔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言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

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

《人性论》《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 ,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人性论

人性论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休谟的哲学著作。

写于1732~1736年,全书3卷,1739年后分卷出版。

作者试图把实验推理的方法推广应用于精神哲学,剖析人性中的理智和情感,建立一个新的科学体系。

第一卷阐述认识论,提出了他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学说。

第二卷以感觉性观点说明伦理学和美学问题,认为快乐的感觉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础。

第三卷论述快乐论、功利论的伦理学原理以及人性论、契约论的政治学原理。

他提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或激情)而非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以及同“自利心”相辅相成的“同情感”。

出版后,由于公众反应冷淡,休谟对全书作了改写、修订。

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

因为人心天赋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

他也认识到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后天的培养有一定关系,人心有与生俱来的善端,但要发展这种善端,就必须存心、养性;存心就是存养这些善端,养性就是培养这种善端,使其不断发挥完善。

所以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

人性论书中所提到问题

人性论书中所提到问题

人性论书中所提到问题
休谟问题,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也即从“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它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许多著名哲学家纷纷介入,但终未有效破解。

近年来,中国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仍然无法切入休谟问题的本质。

休谟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哲学命题,它集中体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核心关系问题。

休谟问题并非指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而是指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的关系问题,由于事实命题一般以“is”为系词,而价值命题一般以“ought”为系词,所以休谟问题又称“实然与应然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论休谟副标题:在精神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从知性、情感、道德三个方面讨论人性的原理知性:印象和观念,印象包括单线的生动活泼的感觉和反应,是最初呈现于人心中的意识。

这种原始印象是一切思想、一切观念的来源,观念则是这些印象的黯淡的复本。

印象先于观念,一切的观念都来于印象,这是他的任性科学的“第一原则”。

人的知识不仅源于经验(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而且限于经验。

我们不仅不能知道在我们之外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的,而且根本就无法知道我们之外是否存在任何事物。

怀疑论观念并不是完全松散而无联系的,有一种联系的纽带,可使一个观念自然引起另一个观念,这就是观念的联系或联想。

这种联想的原则有三种: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自然关系)。

休谟认为,观念之间还有由人心所进行比较而非由联想产生的关系:类似关系、同一关系、时空关系、数量比例、性质程度、相反关系、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哲学关系)。

另外,将(类似、相反、数量比例和性质程度)&(同一关系、时空关系、因果关系)按是否需要经验验证区分两类。

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第一卷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第一节论人类观念的起源怎么说呢,观念和印象一定相辅相成的,每一个简单观念都有和它类似的简单印象,每一个简单印象都有一个和它相应的观念。

我们在暗中所形成的那个“红”的观念和在日光之下刺激我们眼睛的那个印象,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没有性质上的区别。

命题: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

由恒常的经验发现,简单印象总是先于它的相应的观念出现,而从来不曾以相反的次序出现。

我们教孩子红黄蓝绿或者酸甜苦辣这些观念的时候,必须先给他以相对应的印象。

另外科学研究的概念,也可以用来证明印象和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

另外的证明:盲人等。

第二节题目的划分印象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你想哦,冬天的雪花,寒冷刺骨,讨厌寒冷,希望温暖。

这个过程就表现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的概念。

感觉印象:冬天的雪花导致的感觉,观念:冷,反省印象:讨厌、希望 新的观念。

第三节论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记忆观念是很生动强烈,想象观念已经抽象为纯粹的观念(社会、国家、量子、光子等)。

当我们回忆起过去的任何事件时,那个事件的观念以一种强烈的方式进入心中;而在想象中,知觉却是微弱而低沉,并且在心中很长时间保持稳定不变。

两者的另外的差别在于,记忆观念要有相对应的印象开路,而想象并不受原始印象的次序和形式的束缚。

记忆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保存简单的观念,而在于保存他们的次序和位置。

第二原则:想象可以自由地移置和改变它的观念。

(飞马、火龙)第四节论观念间的联系和联结联结:某一个观念出现时,自然地引起另一个观念产生联结,使心灵以这种方式在各个观念之间推移的性质共有三种:类似、时空接近、因果关系。

这些原则就是我们简单观念之间的联结或结合原则,并在想象中代替了那种在我们记忆中结合这些观念的不可分离的联系。

这是一种吸引作用。

第五节论关系类似关系:很普遍,有相似之处都可以说得上类似同一关系:同为男生女生空间、时间关系:远、近、上、下、左、右数量数目:两堆苹果、一个鼻子(既然为两个事物比较,那么一个东西应该没有关系)性质程度:深红和浅红、大恶和小恶相反关系:与差异区分,差异包括与“同一”相反的差异(可称为数目上的差异)或与“类似”相反的差异(可称为种类上的差异)原因或结果:水和火、冷和热第六节论样态和实体实体观念和样态观念都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实体观念正如样态观念一样,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这些简单的观念被我们给与一个特殊的名称,借此代指集合体。

黄金(黄色、重量、可展性、可熔性+溶于王水)。

实体观念和样态观念的区别在于可加性:描述一个复合观念时,只要其接受了另一种样态,则要用另一个样态名词描述。

实体观念这种复合观念,是发现一种规律就添加进去,无终结。

第七节论抽象观念问题:当心灵想到这些观念时,这些观念是一般的呢,还是特殊的呢?一切一般观念都只是一些附在某一名词上的特殊观念,这个名词给予那些特殊观念以一种比较广泛的意义,使他们在需要时唤起哪些和它们相似的其他各个观念来。

当我们应用任何一般名词时,我们所形成的是个体的观念;我们很少或绝不会把这些个体全部审查穷尽;而那些余留下来的观念,只是通过那种习惯而被表象的,只要当前有任何需要时,我们就可以借这种习惯唤起这些观念来。

(人,我们会想到身高比例、两个眼睛两只耳朵等等,重量、肤色等其他印象观念,性格、人品等其他反省观念)第二章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第六节论存在观念和外界存在观念我们可以意识到的或记忆起的一切印象或观念,没有一个不可以被想象为存在的。

我们既然在记忆起任何观念或印象时,总是要赋予它以存在,所以存在观念如果不是由一个与每一个知觉或思想的对象联结着的独立印象得来,必然就和知觉观念或对象观念是同一的。

我们所记忆的每一个印象和观念虽然可以被认为是存在的,存在观念却并非由任何特殊的印象得来的。

存在观念和被想象为存在的东西的观念是同一的。

除了心灵的知觉之外,不能想象任何其他的存在。

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实际上存在于心中,外界对象只是借着它们所引起额那些知觉才被我们认识。

恨、爱、思维、触、视:这一切都只是知觉。

心中除了知觉以外既然再没有其他东西存在,而且一切观念又都是由心中先前存在的某种东西得来的;因此,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想象或形成与观念和印象有种类差别的任何事物的观念。

我们纵然尽可能把注意转移到我们的身外,把我们的想象推移到天际,或是一直到宇宙的尽处,我们实际上一步也超越不出自我之外,而且我们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也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的存在。

这就是想象的宇宙,除了在这个宇宙中产生出来的观念以外,我们也再没有任何观念了。

第三章论知识和概然推断第一节论知识七种哲学关系:类似关系,同一关系,空间、时间关系,数量数目,性质程度,相反关系,原因或结果只有四种完全决定于观念,能够成为知识和确定性的对象,这四种是:类似,相反,性质的程度,数量。

第二节论概然推断;并论因果观念同一关系、时空位置和因果关系不是由挂念所决定的三种关系。

因果关系,没有一个确定的东西能够表示因果的,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属于表现因果的那一类。

因此,因果关系的观念必然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的。

凡是被认为原因或结果的那些对象总是接近的。

因此,把接近关系认为是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第二种:在时间上因先于果。

(个人感觉这里论证并不合理。

首先把原文的论证复述如下:某些学者认为因和果可以同时存在,但是生活中大多数例子经验似乎反驳了这种意见。

另外,时间是存在的,如果因和果同时发生,那么其结果的结果也要同时发生,那么就略了时间的观念。

原文92页。

以下为个人观点:两段论证,但是都存在漏洞。

第一段论证中存在着因果同时存在的生活中的案例,切蛋糕,没下刀永远没破坏。

第二段论证,最后的“这个结果又和它的结果是同时的”这句话有漏洞。

首先说,如果某个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导致结果,那么就会有其他原因参与导致结果的过程。

我们说那个结果的结果如果和结果不同时存在,则说明有其他原因参与导致结果的结果中。

我们并没有否认结果的结果只是由结果这一个原因导致的,也没有说普遍意义上的结果只能有普遍意义上的一个原因。

所以我们就可以把时间的位置加结果和结果的结果之间,这样就让这个连续的现象有了时间的过程,就推翻了作者推翻之前论点的论据。

作者试图推翻之前的观点,在我来看是有漏洞的。

我试图推翻作者的观点,希望是正确的。

所以最后我的观点是:普遍意义上的结果是不会先于原因产生,之于结果和原因同时产生的这种情况,我认为是的确存在的。

可能说这种现象的确特殊或者较为少见,所以并不作为哲学思考的重点对象。

或者说,把因果同时存在的这种情况归结到因先于果里,并不是不满足什么前设条件,也并不影响后续思考。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任何一种因果同时存在的情况都可以认为是概念上的因先于果出现。

比如说切蛋糕,一定是先有了刀碰到蛋糕这个事实,才会有蛋糕被破坏的结果。

在概念上,一定是这样的。

但是从时间上来讲,这两个事实并没有先后的顺序。

哦对了,还有相对运动的例子。

作者这样讲过,如果实在想不通就不要想了,哲学家一定要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思考,如果过度怀疑就会导致自己建立起来的理论的不确定了。

)第六节论从印象到观念的推断心灵从一个对象的观念推移到另一对象的观念,不是由理性决定的。

因果概念是在过去一切实例中恒常结合而不分离的那些对象的概念。

第八节论信念的原因由因果关系可以给出信念的部分的定义:它是与现前一个印象关联着或联结着的观念。

习惯,即经验的重复,是任何信念产生的根源。

第十四节论必然联系的观念因果有必然联系的观念来自心灵的习惯,来自因果总是相随重复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印象。

因果必然性的本质在于由因果的习惯性的推论。

第十五节判断原因和结果所依据的规则各个对象的恒常结合决定了它们的因果关系;恰当的说,除了存在和不存在之外,没有对象是互相反对。

因果关系的若干基本特征:1.原因和结果必须是空间上和时间上互相接近的。

2.原因必须是先于结果的。

3.原因与结果之间必须有一种恒常的结合。

构成因果关系的,主要是这种性质。

4.同样的原因永远产生同样结果,同样结果也永远只能发生于同样原因。

5.当若干不同的对象产生了同样的结果时,那一定是借着我们所发现的它们的某种共同性质。

6.两个相似对象的结果中的差异,必然是由它们互相差异的那一点而来。

7.当任何对象随着它的原因的增减而增减时,那个对象就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复合的结果,是由原因中几个不同部分所发生的几个不同结果联合而生。

8.如果一个对象完整地存在了任何一个时期,而却没有产生任何结果,那么它便不是那个结果的唯一原因,而还需要被其他可以推进它的影响和作用的某种原则所协助。

第四章论怀疑主义哲学体系和其他哲学体系第六节论人格的同一性自我的概念,是没有的,是不存在的。

产生每一个实在观念的,必然是某一个印象。

但是自我或人格并不是任何一个印象,而是我们假设若干印象和观念所与之有联系的一种东西。

如果有任何印象产生了自我观念,那么那个印象在我们一生全部过程中必然是继续同一不变的;因为自我被假设为是以那种方式存在的。

但是并没有任何恒定而不变的印象。

我,只能感觉到一些知觉,并不能感受到一个单纯同一的我。

当我酣睡的时候,我感觉不到知觉的存在,这个时候的我,也就不存在了。

自我不过是飞速接续、永在流动的知觉的集合。

心灵是一种舞台;各种知觉在这个舞台上接续不断地相继出现;这些知觉来回穿过,悠然逝去,混杂于无数种的状态和情况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