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合集下载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热点专练附解答: 家国情怀与认同意识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热点专练附解答:  家国情怀与认同意识

热点家国情怀与认同意识热点导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历史学科教育角度,涉及家国情怀的关键内容主要包括:(1)中国早期国家文明起源、夏商周至其后古代中国疆域形成及演变;(2)由尧舜禹“部族国家”、夏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国家”,至其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演变及其民族认同的历史理解;(3)由古代中国“天下观”,至近代“中华观”,再至现代社会主义“中国观”的“文化中国”的历史阐释;(4)救亡图存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先天不足”及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

上述内容阐释了当代中国的国家疆域、民族、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历史性形成,由此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乃至重要历史制度等,构成家国情怀教育的关键内容。

在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素养不仅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且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最高层级,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旨归。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家好”与“国好”紧密相连,华夏儿女心怀“家国情怀”是使命,更是担当。

家国情怀是起点也是终点,永不落幕。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由此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自古便有,不只是说之,更多是行之。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都彰显了家国情怀的历史意义,而无数的中国人也在为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的目标奋斗不息。

家国情怀是一盏灯,经过岁月的洗礼,会留下永不磨灭的意义。

家国情怀是使命是担当更是激人奋进的磅礴力量,只有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把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家兴国兴。

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基本内涵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

二、构成要素1.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示意如下: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概念阐释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例题 1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4.(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5.(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立德树人”题组练主题2题组5家国情怀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立德树人”题组练主题2题组5家国情怀

题组 5家国情怀1.(2018 ·山西太原一模,24) 中国传统社会,孝顺父亲母亲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

中华民族有很多英豪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

这表示在传统社会()A.君权至上意识浓重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家国一体观点突出D.尊卑观点根深蒂固2.公元前 7 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兴兵举事。

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赶的周襄王还都复位,既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

这些行为()A.加速华夏共同体的交融发展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C.致使各地烽火不停民不聊生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完全崩溃3.墨子认为,假如听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定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失散不可以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要从分裂走向一致,实现和睦和睦的“尚同”社会,第一要成立一种广泛认可和人人听从的政治威望,以一致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

据此剖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A.认可一致的思想和意识形态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C.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交融4.(2018 ·东北五校期末,7)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和尚要敬爱父亲母亲,也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论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与印度初期佛教理论背叛D.变为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5.(2018 ·山东青岛一模,29)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系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建立拥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逐次建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逐渐被压缩。

致使这些变化的主要要素是() A.国家意识有所提高B.传统治边政策持续C.确定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重视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固6.(2018 ·东北五校期末,16) 梁启超从1899 年到 1903 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布了多篇文章,向公民宽泛地介绍了西方财产阶级的各样理论和学说,全力鼓动民族主义、自由同等、仁爱、民主民权等财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专项训练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专项训练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专项训练1.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1)释义:①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2)与历史学科的切合点【例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国家认同与制度自信(1)释义:①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

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它能促进社会发展繁,且优越于其它制度。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与历史学科的切合点【例2】(2008.全国卷Ⅰ)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3.价值认同与理论自信(1)释义:①价值认同是指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对特定事物的价值意义所形成的共识。

一般来讲,价值认同就是指价值观的认同,是指全社会成员,基于传统的、审美的、道德的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的角度,对涉及共同利益关系的事物的价值意义所达成的共识。

是对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直观反映。

②理论自信:理论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与历史学科的切合点【例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试题及答案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一、概念解读(1)含义: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2)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时训练1.(2019年全国Ⅰ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考点:唐代的时代特征、推崇阳刚的民族精神,相关时政反对奶油小生文化。

2.(2019年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考点:秦国的时代特征、传统政治和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2019年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考点:西汉时代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思想理论创新。

(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限时训练新人教版

(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限时训练新人教版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4)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5)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印证]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有赞成,也有反对。

核心素养专练3:家国情怀--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含答案)

核心素养专练3:家国情怀--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含答案)

核心素养专练3 家国情怀【课程标准】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一般来说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

这种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的人文关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基本观点】1.弘扬民族精神,并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2.增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4.努力维护公平正义、基本伦理、人与人相互友爱、国与国和睦相处等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准则,谴责诸如暴行、仇恨、屠杀、侵略等破坏和颠覆人类基本价值准则的行为,引领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5.学生要通过历史学习,将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试题训练】1.(2022·漳州高三三模)清军入关后,统治者将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华夷一体”的新“大一统”政治思想,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破除土司割据局面,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团结。

这()A.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B.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C.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D.实现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2.(2022·唐山高三三模)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地区的资本家鲜有直接投身革命活动的,而新式学堂却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英勇的革命者。

这表明()A.青年学生勇于担负民族重任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C.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D.政府政策不当加剧统治危机3.(2022·天津河西二模)1919年5月,由于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掀起了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为口号的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2020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5——家国情怀(学生版)

2020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5——家国情怀(学生版)

2020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家国情怀(学生版)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真题精练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2019全国I卷,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3.(2019全国I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高考历史综合练习: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综合练习: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综合练习:家国情怀【题目】(2022·河南洛阳·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

古人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存在密切关系。

自从大禹把“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后,“家国同构”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

“天下一国一家一身”的格局最典型地体现在王者、君主身上,家国情怀最初、最直接的代表者是君主。

基于这种文化基因,在国家统一的时代,君主逐渐成为朝廷、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产物。

民众之家在家族结构与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处于被支配地位。

家国情怀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随着个体身份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要求。

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是家国情怀中以情感认同引导国家认同的关键。

材料二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孕育出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把古老的中国推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

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是民族发展的有力后盾。

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们提出了近代国家观念,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士大夫阶层根深蒂固的经邦济世观念,以及心怀天下的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认同现代国家观念的基础。

在家国意识向国家观念的变迁中,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现代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对于国家、主权、法制等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也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侪《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国情怀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家国情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浅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以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 III 为例

浅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以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 III 为例

2021年6期246浅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以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III为例付翠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30)一、立足“家国情怀”理念,把握高考立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3]文件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仅反映了当前教育评价系统十分注重学生的“三观”问题,也进一步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向“育人为本”观念过渡的重要突破。

通过观察2020年高考历史学科的全国卷III,不难发现,“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理念深深地体现在历史试题的呈现过程中。

这说明国家正在逐步加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考查。

同时,通过高考试题的考查,也从中体现了国家希望通过高考从而传达出希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良苦用心。

因此,如何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就成了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挑战。

二、结合“家国情怀”理念,浅析高考真题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试题的考查主要以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口述史料等为依托,借此来考查学生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较少出现单独考查的情况,一般会伴随其他核心素养来考查。

因此,我将从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方面,截取2020年全国卷III中较为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

(一)客观题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考查客观题中“家国情怀”理念的考查不仅体现在题干材料和选项信息中,更为重要的是答题者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第26题中,题干信息“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1]此题主要考查唐代书法家张旭草书的特点,要求学生认识中国草书的审美意趣。

此题的考查过程中就体现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理念中的“文化观”理念,要求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并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析读精练一_唯物史观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析读精练一_唯物史观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
——严复《原强》(1895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意义和相关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并说明其历史意 义。 答案:(1)意义:突破了“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的传统对外观念,迈出向西方学习重 要步伐;批判重儒轻艺的传统技艺观,提倡经世致用,推动思想近代化;通过新式学堂、聘 请外教、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组织编译外文书籍,进一 步引进和传播西学;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筹划了近代海防,推动军事的近代化。背景:传统华夷观念和技艺观念严重束缚着国 人的思想;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传 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 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 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阐述了 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 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印证] 1.(2017·全国新课标卷 I)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 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 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 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 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 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 项正确;20 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 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置, B 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 差别,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 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没有直接的关系,D 项错误。 答案:A

2020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素养提升练5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考试专用)

2020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素养提升练5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考试专用)

素养提升练5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一、选择题1.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

”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A.强化专制集权B.巩固宗族团结C.稳定统治秩序D.维护社会和谐,故A项错误;据材料“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得出宗法制旨在巩固宗族团结,故B项正确;宗法制可以稳定统治秩序,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有利于维护宗族稳定,“维护社会和谐”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而非入仕的政治参与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士子应当有的道德规范,故B项正确;伦理道德思想是儒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儒家和墨家的主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胸怀宽容博大的特点,而法家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3.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材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体现了精神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作者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要为现实服务,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4.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

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

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的清官。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共25张ppt)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共25张ppt)

3、(2017年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 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 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
反映出官修史书( C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学科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 家国情怀实际上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1.(2017年江苏卷)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 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 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
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2、(2018全国Ⅰ卷•41)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 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 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 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3)13世纪后半期, 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 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 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4)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5)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印证]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有赞成,也有反对。

2020年高考历史素养提升五: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2020年高考历史素养提升五: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答案 D
4.(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程朱理学产生后家国同构体的层次结构
返回目录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 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
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返回目录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 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 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 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返回目录
答案 (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 《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 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 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 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答案 D
返回目录
3.(2018·兰州模拟)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 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 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其意在( )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一、概念解读(1)含义: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2)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①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②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④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⑤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⑥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备国际视野。

二、课时训练1.(2019年全国Ⅰ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考点:考查唐代的时代特征、推崇阳刚的民族精神,相关时政反对奶油小生文化。

2.(2019年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点评:考查秦国的时代特征、传统政治文化,联系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2019年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4.(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5.(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6.(2018·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7.(2018·全国卷Ⅱ,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8.(2018·全国卷Ⅱ,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9.(2018·全国卷Ⅱ,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10.(2018·全国卷Ⅱ,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11.(2018·全国卷Ⅱ,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12.(2018·全国卷Ⅱ,31)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13.(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14.(2017·全国卷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15.《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A.勤劳勇敢的精神B.艰苦奋斗的精神C.耕读情怀D.家国情怀17.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

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18.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全面赞扬与肯定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19.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

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20.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

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B.西方法治精神影响重大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反帝情绪日益高涨21.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

这说明唐朝(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22.2017年伊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界很多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主流认识往往是最具有科学性的C.新结论着眼于反侵略的长期性D.新结论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23.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章已耳。

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

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24.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

这表明中共( )A.工农红军的长征已经胜利结束B.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已经实现C.已将民族利益让位于阶级利益D.对国内外局势有较清醒的认识25.1984到1991年间,中国国内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卖得出去。

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出现了一波自主创业的高潮,私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激发创业积极性B.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是改革的重要目标C.政府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物资匮乏迫使中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材料二下面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