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感受社会的变化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405ed41231126edb6f1a1073.png)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苏教版九上政治同步导学答案
![苏教版九上政治同步导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e52f6da45177232f60a2d7.png)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成长在社会1.1 感受社会变化同步导练一、单项选择题1.A 2.A 3.D 4.B二、问题探究5.(1)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说明国家经济在飞速发展(或:日益昌盛);说明人们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等。
(2)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3)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等。
三、拓展探究6.(1)镜头一:物质文明;镜头二:政治文明;镜头三:精神文明。
(2)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或答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或答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民主法制观念;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创新意识和改革观念等。
1.2 关心社会发展同步导练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B 4.C二、问题探究5.这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1)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
虽然年龄还小,但同样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与社会环境、社会变化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2)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不只是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作为社会的成员和国家的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以健康的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三、拓展探究6.说明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
1.3 学会亲近社会同步导练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D 4.D 5.A二、问题探究6.(1)“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首先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分论点作文
![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分论点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714b2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f.png)
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分论点作文1. 引言1.1 概述在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社交平台的兴起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信息泛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化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信息时代中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1.2 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数字技术来满足各方面需求。
我们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虚拟社交,并在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
同时,移动支付成为一种常见的消费方式,网购也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复杂而深远的。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信息时代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利与弊,并从中获取一些对个人和社会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同时,展望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我们应对挑战提供参考和思路。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下面将进入“2. 社交平台对社交关系的影响”的讨论。
2. 社交平台对社交关系的影响:2.1 虚拟社交与现实社交关系:在信息时代,随着社交媒体和虚拟聊天应用的广泛应用,虚拟社交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虚拟社交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在线互动和沟通活动。
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社交也仍然是重要的社交方式。
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形式各有优势。
首先,虚拟社交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人们能够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保持联系,并分享个人经历、观点和兴趣爱好。
其次,在虚拟社交平台上,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不受身份、地位等因素的限制。
这为群体边界的消除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提供了机会。
然而,虚拟社交也给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关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过度依赖虚拟互动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实而深入的沟通。
在屏幕后隐藏的身份会引发信任问题,使得虚拟社交存在着较高的隐私风险。
最新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6bc809011ca300a6c390be.png)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与社会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与社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799110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7.png)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与社会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节我与社会课标要求1.1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养成新社会行为,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2.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社会的重大发展变化。
(2)理解:①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②我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不同身份。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学法指导1.体验法:由学生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像、数据资料或家庭生活素材,通过与祖辈、父辈的比较,了解社会在不断发展,国家在不断进步。
2.小组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对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认识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一:剧情欣赏,导入新课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多媒体出示图片: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讲授新课活动二:图片赏析,探究学习(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归纳: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节我与社会一、感受社会生活1.我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什么特点?(识记)【熟记】绚丽多彩。
(2)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3)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归纳: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内容记录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内容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3fc6ab9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c.png)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内容记录1. 活动概述1.1 活动背景说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家肯定有耳闻。
这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活动,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温度,让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
这些活动涵盖了很多方面,从文化宣传到公益服务,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种活动可真不是空有其表,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助了许多人,也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关怀。
1.2 活动内容比如上周末,我们社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区义务清扫”活动。
说到这个,你肯定会想,这不就是大家一块儿拿着扫把擦擦地、捡捡垃圾吗?没错,但光是这种简单的劳动,就能把整个社区变得焕然一新。
而且,这种活动可不是单纯的清扫那么简单。
它不仅让环境变干净了,还让邻里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大家一边清扫,一边聊天,平时那些可能从未说过话的邻居,也因为这次活动成了朋友。
这个过程啊,就像是把整个社区的“尘埃”一并扫去了,连带着把大家的心也扫得干干净净的。
2. 活动感受2.1 参与的经历我亲自参加了这次清扫活动,真的是体验了一把“劳动最光荣”的感觉。
早晨,天还没亮呢,大家就已经聚集在社区中心了。
有的小朋友带着他们心爱的扫帚,有的老爷爷拿着钳子,全副武装。
大家互相打着招呼,气氛其乐融融。
然后,大家开始分组,按照各自的任务开始了清扫工作。
虽然每个人都满身汗水,但那种互帮互助的感觉,真的特别好。
就像是一家人,大家一起合作,把社区打理得漂漂亮亮的。
中午休息的时候,社区还为大家准备了可口的午餐,边吃边聊,感觉就像是参加了一个大型的家庭聚会。
2.2 社区的变化看到整洁的街道,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
曾经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垃圾袋、满地的落叶,仿佛都被这次活动一扫而光。
街上的小店老板也都笑逐颜开,纷纷表示感谢。
而且,经过这次活动,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不少。
平时随手丢垃圾的习惯也有所改观,大家开始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不让一点小垃圾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环境。
真是感叹,做善事并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是能带来长久的积极影响。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1我与社会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1我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6561e5196294dd88d1d26ba1.png)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二、能力目标1.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三、知识目标1.理解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2.明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难点:理解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讨论问题。
结合以上情境,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教师总结: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一课时《我与社会》,共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
【讲授新课】一、感受社会生活(一)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活动一:1.阅读教材P2~3运用你的经验。
2.讨论问题:(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是通过哪些活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3.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鼓励引导。
4.教师归纳总结:走进农村,我们看到村村通道路越来越平坦,生态环境越来越美了,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来到工厂,我们感受到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伟大;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观看阅兵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二)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活动二:1.PPT展示教材P3~4探究与分享。
2.讨论问题:(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2)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参与社会生活?3.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认识社会感悟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63a7b09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8.png)
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积累,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和多样性,也逐渐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惑,也收获了许多成长和启迪。
首先,我们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我们学会了竞争,学会了拼搏,也学会了坚持和不懈努力。
我们明白了成功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也懂得了失败需要勇气和坚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其次,我们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我们学会了变通,学会了坚韧,也学会了灵活和智慧。
我们明白了生活需要勇气和智慧,也懂得了困难需要坚持和勇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懂得了坚强和勇敢。
最后,我们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经历了许多感动和温情,也收获了许多友情和爱情。
我
们学会了关爱,学会了分享,也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我们明白了爱需要付出和包容,也懂得了温情需要传递和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了人生的美好,懂得了珍惜和珍爱。
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也收获了许多成长和启迪。
让我们珍惜这一切,感恩这一切,也让我们继续努力,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因为,只有不断地认识社会,我们才能更好地感悟人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7bf1984eefdc8d377ee324e.png)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必读)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一课《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一课《我与社会》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93ec00b7360b4c2e3f6480.png)
1、当前年龄的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入。
2、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在现阶段认清自己所涉及和需处理的各种社会关系,认清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核心
素养
教学目标
文化
基础
能够理解人的社会关系,形成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的的能力,能够更深刻感受和认识社会生活,培养关于社会生活的人文底蕴;正确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坚持自己是社会一员的正确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科学精神,培养亲社会行为。
生:喜欢
师:我也喜欢看,记得某本小说里边有个环节,主角修仙失败转世重修,轮回十次。在第十世会转世为书生,读书开悟成仙,主角读万本书后却没有任何成仙的迹象,随后受高人指点,行万里路,白日飞升。请问:为什么书生读万本书后还要行万里路?
生:为了感受世间万象。
师: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所以我们要主动去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去学习、成长,在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发展。我们投身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成熟的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
自主
发展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能有效的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认识和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进一步明确自己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热爱社会,健康生活。
社会
参与
帮助学生培养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的人;能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创新意识的去观察社会现象,创新的去认识和处理自己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并形成鲜明的个人特点。
四、课后拓展
课后完成教材第6页拓展空间内容。
板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3d4e7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b.png)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人教部编版八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课时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4a480ce3d4d8d15abe234eab.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课时训练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单项选择题1. 周末,小红和小桃去逛超市,超市有矿泉水、纯净水、茶饮、果汁、可乐,各种饼干、糖果、水果……她们不禁感叹:各种生活用品让人眼花缭乱。
她们发出感叹,是因为()A. 生活用品丰富多样B. 社会生活复杂多变C. 学校生活单一枯燥D. 可以逃离父母的管教2. 我们应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生活,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下列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不恰当的是()A. 去敬老院看望老人B. 去网吧结交网友C. 暑期参加夏令营D. 上网看新闻3.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我们()①不再关心国家发展②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③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④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 小华在假期里随父母一起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每到一处,他们都会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不同的饮食文化;他们还去参观了珍珠加工厂,赞叹着工厂师傅们技艺精湛的同时,讲解员们还向他们讲解了其中的文化价值。
下面关于小华的这次旅游的评价,说法错误的是()A. 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课外生活B. 能增强小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C. 告诉我们想要了解社会就要经常旅游D. 让小华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5. 莲花中学各年级每年都会组织师生参加学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
这告诉我们()A. 学雷锋活动只适合在学校举行B. 融入社会生活,是我们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C. 当代社会雷锋精神早已过时,无须学习D. 莲花中学的师生对学雷锋活动的热情最高6. 如果说社会是张“大网”,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A. 网上的一个“结点”B. 漏网之鱼C. 互不相干的个体D. 网中的一条条线7. 有人这样比喻:社会就像一棵大树,我就是其中的一片树叶;社会是浩瀚的星空,我就是其中的一颗星星;社会是一望无垠的草原,我就是草原上的一棵小草。
时代变化心得体会
![时代变化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89f6d9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7.png)
时代变化心得体会
时代在不断变化,我们生活在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给我们带
来了许多变化与冲击。
对于这些变化,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心得。
个人责任与选择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在这个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审慎地选择我们关注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的信息内容,力求做一个负责任的信息传播者。
学习与适应
时代在变,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适应。
新的科技、新的理念不断涌现,我们需
要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竞争力。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与时代同步,不被淘汰。
未来展望与希望
尽管时代在变,但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会变
得更加便利,社会也将变得更加和谐。
我希望未来的时代充满创新和包容,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愿意积极拥抱时代的变化,努力适应并融入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
总结
时代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适应和积极面对变化,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努力的态度,我们一定能够在时代的潮流中披荆斩棘,走得更远,更高,更快。
愿我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真诚、善良、勇敢,不断前行。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制8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优质(新教材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制8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优质(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6607c405ce2f0066f53322e7.png)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制8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优质(新教材2021秋季最新编辑教案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 1.1我与社会教案课题 1.1我与社会单元第一单备课人元我与国家和社会(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课标1.1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要求1.6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目标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课前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框教材内容,想想自己参与过的社会实践活动。
准备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8月30日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荒岛余生》学生观看通过在荒岛生活的极端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荒岛余生》的主人公真的与世隔绝了并思考吗?他完全脱离社会了吗?结合鲁滨逊的话和经历,请大家思考:人和社会是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人与社会》,探究本课内容。
自主学习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P6-P9的内容,初步了解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并且通过自学,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2.我们参加社会活动有什么意义 3.我们与社会的关系讲授新课一、感受社会生活活动一:阅读《李铭的一天》,思考学生阅读通过李铭的一1、参考“李铭的一天”,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图文并回天,引导学生观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答相应问察参与社会生活题的方式。
社会心得体会
![社会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7d14fc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2.png)
社会心得体会
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多年,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和多变。
在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面对着各种各样
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学会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和相互影响。
在
社会中,我们往往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需
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一些任务。
同时,我们的行为和言行也
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其次,我也意识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性。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
会中,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奋斗。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
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与竞争对手和解,尊重对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最后,我也认识到了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在这个充满变
数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应
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颗包容和宽容的心,接
纳社会的多样性,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差异。
总的来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不断提升自己,
适应变化,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希望我能在
今后的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
做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
社会心得体会
![社会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e8bfe2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0.png)
社会心得体会
在社会中生活了这么多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许多道理和真理。
首先,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
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融入社会,与人相处,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社会给予我们的机会和挑战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和变化。
再者,社会中的竞争是激烈的,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社会也是一个
充满爱和关怀的地方,我们需要学会感恩和回馈社会,帮助他人,
让社会更加美好。
通过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和体会,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大
熔炉,我们需要在其中不断磨炼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只有不断
地学习和适应社会,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
学会感恩和回馈社会,让社会更加美好。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
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中,为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先辈们相比我们多了什么心得体会
![同先辈们相比我们多了什么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fb0a34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0a.png)
同先辈们相比我们多了什么心得体会同先辈们相比,我们多了什么心得体会一、1.1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和先辈们截然不同的时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
我们可以在家里通过手机购物,不用出门就可以买到全世界的商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不用去学校就可以学到世界各地的知识。
这些都是先辈们无法想象的。
正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心得体会。
二、2.1 信息的爆炸与知识的积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
每天早上醒来,打开手机,就会收到各种新闻、文章、微博、朋友圈等等。
这些信息和知识让我们了解到世界的各种变化,也让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而先辈们在那个时代,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是非常有限的。
他们只能通过书本、报纸、广播等途径了解世界,而且这些途径的信息量也非常有限。
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心得体会。
三、3.1 人际交往的变化与人际关系的处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人们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即使他们身在千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这种变化让人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但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先辈们在那个时代,人际交往的方式相对单一,人际关系的处理也相对简单。
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时代,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心得体会。
四、4.1 价值观的多元化与个性的发展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的价值观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而不是被固定的社会角色所束缚。
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发展让我们更加自信,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独特性。
而先辈们在那个时代,价值观和个性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第一课时感受社会变化一、【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们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2、知识与能力:能用生活的实例说明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
学会运用“一分为二”方法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成就和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2.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理解现代文明的发展。
3.从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理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三、【预习导学】四、【目标检测】1、“鼓起来的钱袋子,多起来的私人轿车,靓起来的衣着服饰,快起来的通信方式”反映了我国百姓的生活变迁,对于这些日常生活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既表明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表现为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③表明了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④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2、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以下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的是()①民主政治制度普遍建立②人们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③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渠道不断扩展④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落后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成就的取得()A.是在中共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取得的B.表明我国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D.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五、【课后训练】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用于文化生活的消费不断增长,学业进修、技术培训、上网浏览、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已经成为许多城乡居民的生活内容。
这则材料说明()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生活方式不断变化③文化生活日益丰富④民主意识不断增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当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A.教育 B.科学技术 C.中国共产党 D.三大文明3、“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诗句主要表明()A.我们祖国非常美丽 B.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C.国家需要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D.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4、当前我国还面临着人口问题突出、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①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②影响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③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④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⑤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5、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促进社会和谐,这是()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④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义务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徐州某校九年级⑴班学习了本课后,感到对书中的“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难以理解,便组成探究小组,开展探究学习。
同学们了解到,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为构建和谐徐州而积极努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并动手绘制了如下表格。
徐州市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假如你是该探究小组成员,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⑴小明获得以上材料的途径可能有哪些?(不少于三个途径)⑵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市发生的可喜变化是什么?还可以看出我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什么不和谐的因素?⑶为解决这一不和谐的问题,小明拟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
请你帮助小明写出两条建议。
六、课后总结第二课时关心社会发展一、【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关心社会,热爱社会,参与社会。
2、知识与能力:能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的道理。
知道关心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了解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重点。
3.青少年如何做到关心社会,是重点。
三、【预习导学】四、【目标检测】1、下列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个人离不开社会②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④人们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2、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这主要说明()A.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B.个人离不开社会而存在C.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D.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3、1920年,印度的一位牧师发现了一个与狼一块儿生活的女孩,并把她带回人类社会,给她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卡玛拉”。
但她不会讲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不喜欢吃素的,喜欢吃生肉;15岁的她只有相当于3岁小孩的智力水平;而且她不具有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劳动能力。
材料说明()①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②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③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④个人具有自然属性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4、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
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别人创造的,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①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②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④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更重要的是要()A.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B.明确作为社会的成员和国家的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C.关注时事政治 D.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7、(1)我平时了解时事政治的主要途径有:(2)列举一条本周国内或国际的重要新闻并作简要评述。
(3)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关注时事政治有何重要意义?8、在某中学九年级(2)班的一次“我与社会”的主题班会上,对要不要关心社会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有些同学认为关心社会是成年人的事,与我们无关;有些同学认为关心社会就是要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请就这些观点进行辨析。
五、【课后训练】1、人们常说,“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B.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C.个人是社会中的人D.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无关2.作为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
请你回答第2—3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下列选项能体现公民关心社会、有社会责任感的诗句是()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九年级学生小明学习了本课以后,感悟很深,认为自己应该关心社会发展。
对此,下列不属于小明看法的是()A.关心社会也是我们中学生应承担的责任B.在搞好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C.关心社会有助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D.我们关心社会就是为了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六、课后总结第三课时学会亲近社会一、【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提高自身素质,更好亲近社会。
2、知识与能力:知道亲近社会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克服冷漠情绪和“看客”心态。
掌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知道亲近社会的道理。
3.理解亲近社会的途径。
三、【预习导学】四、【目标检测】1、2007年6月11日,年仅20岁的辽宁省大洼县农民工刘明,在暴风雨中遭遇车祸,多处骨折。
同行者为救他的性命,12次向路人下跪求救,却屡遭冷遇。
最终,刘明命丧狂风暴雨之中。
对材料中见死不救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①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情绪②见死不救的行为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③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④见死不救是人们的权利,无可厚非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形成讲公德、讲文明的社会风尚,有助于()①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②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③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④公德意识的树立和亲社会行为的养成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3、近几年来,娱乐圈中不时传出吸毒等丑闻。
2014年7月31日,张默因吸毒被警方带走。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必须做到()①心中有把“尺”,以自己的情感好恶作为判断标准②积累社会经验,不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控能力,正确的行为必须坚持,错误的行为坚决摒弃④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为更好地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中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
这些素质主要表现在()①个性心理②道德修养③交往合作④文化知识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我们应是演员、主角,不应该是观众、看客。
B.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C.积极弘扬真、善、美,坚决抵制假、恶、丑,勇于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D.我们要努力培养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爱他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6、材料一:阳光少年黄舸为了对他进行过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倒计时便和父亲踏上了“感恩之旅”。
材料二:青岛爱心群体“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
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⑴从材料中,你感受到亲近社会、与人为善的意义是什么?⑵你准备怎样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五、【课后训练】1、下列行为中属于亲近社会行为的是()①过马路时,看见盲人,上前搀扶②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③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乱涂乱写、乱贴广告而无动于衷④参加献爱心活动,为灾区人民募捐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④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