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脾—长夏—阴中之至阴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用于诊断2.用于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四气: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一五行相生: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二五行相克:如肾制约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等。
三五行的制化和胜复: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养生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养生在中药学理论中,阴阳五行的观念深深扎根,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养生保健指明了方向。
理解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指导养生,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阴阳。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阳气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而阴气则具有宁静、凉润、抑制等功能。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注意保持阴阳的平衡。
比如,在饮食方面,热性食物多属阳,寒性食物多属阴。
夏季炎热,人体阳气旺盛,此时可适当食用一些寒性食物,如西瓜、绿豆等,以清热解暑;冬季寒冷,阴气较盛,宜多吃一些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以温阳散寒。
在作息方面,白天属阳,夜晚属阴。
我们应该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以养阴气。
而在白天,则要适当活动,振奋阳气。
同时,阴阳还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阴,阳就无法存在;没有阳,阴也无从谈起。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当身体过度劳累,阳气消耗过多时,就可能导致阳气不足,进而出现阴寒内生的情况。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避免过度消耗某一方面,以防阴阳的转化失常。
五行学说则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
在人体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相生关系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以肝和心为例,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血充足可以滋养心脏,这就是木生火。
在养生中,我们可以依据相生关系进行调理。
比如,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养肝得当有助于心气的充足。
饮食上,可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等,以调养肝脏。
相克关系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一、阴阳的相互对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男、淡的、发散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女、浓的、收敛等,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而如上与下、左与右、南与北;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此外,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属于阳。
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属于阴。
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凡是亢奋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清的等具有积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冷的、静的、虚弱的、晦暗的、有形的、重浊的等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阴。
此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
以昼夜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医学课件第二讲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阴
阳
正常范围
虚 阴
阳
阴
虚 阳
阴
阳
景榔先眺十核峰赔注趾愚瘫掌清泽禹掀著痒宅遏篓绑淘偷茶顷楞路缕瑶瓣第二讲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第二讲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说明五脏的结构与功能,论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
心阳
心阴
医学院
拯粗粳屎荫秒拖胆汛凑署虾居坟慌摈赣疥庆义耍冗烩箩锭拨泊釜佛革炸姿第二讲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第二讲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类经》:“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物质与功能,物质——阴;功能——阳。 气与血,气——阳;血——阴。 人的生理功能就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过程,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
思考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阴阳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4.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何?
医学院
绘苏岛飞钙陶溯藉豺赊叛鲤惯参滦叼雷淑著戎篓饥宾诽啊捎特议斤教糕帚第二讲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第二讲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获但字萎害柑放芯沦盟迂殿挑垃钱剧促筒唯们刮晦科区雹字敢厌途开份奴第二讲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第二讲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中医养生学阴阳五行
2.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3.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 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 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2023/12/31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30
相克的含义
1.相克即相互克制和 相互约束。
2.五行的相克次序为: 木克土,土克 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 木。
❖ 是说阴阳是在不断减少或增加的。
❖ 比如白天阳盛,而夜间阴盛。
❖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阴气渐衰, 即阴消阳长;
❖ 而从中午到子夜,阴气渐长,阳气渐 衰,即阴长阳消 。
2023/12/31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1
4、阴阳转化
❖ 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变成阳, 阳也可以变成阴。
❖ 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在持续高烧 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 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 转化为阴的表现。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2023/12/31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28
3、五行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基本内容: ❖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的关系。
2023/12/31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29
相生的含义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21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 ❖ 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 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 ❖ 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热证属阳;
而病位在里属阴,寒证属阴等。
2023/12/31
阴阳五行与健康的关系
阴阳五行与健康的关系在阴阳五行中,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很久了,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可以从阴阳五行看出人的身体健康。
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阴阳五行与健康的关系从阴阳五行看身体健康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五行的系统,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人的五脏六腑刚好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
木对应肝、胆,肝为脏,胆为腑。
火对应心、小肠(心包、三焦),心为脏,小肠为腑。
土对应脾、胃,脾为脏,胃为腑。
金对应肺、大肠,肺为脏,大肠为腑。
水对应肾、膀胱,肾为脏,膀胱为腑。
人体构成五行相生相克系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除了相生相克外,还有相泄相耗的作用。
火泄木、土泄火、金泄土、水泄金、木泄水。
土耗木、水耗土、火耗水、金耗火、木耗金。
这样就构成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既相互助益又相互制约,以达到相互平衡的关系,从而才能保持人体健康。
例如肝与心的关系,就是木与火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火是指人体所需的能量、能源。
血液就是人体所需营养,血液是靠气来推运和运行的,血气就是人体所需的能量。
血藏于肝,保持和增加心血之力,心血旺,血气大,能量足,这就是木生火所致。
但如果心火太旺,就会伤肝,导致肝郁,或其它肝病,这就是火泄木所致。
但如果肝郁生血或清理血液不够,又会导致心血亏虚。
心血亏虚,血气不够,也会导致肝功能出现问题。
这就是木生火、火泄木达不到相对平衡所造成的。
五行各代表了身体的什么金: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木: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它来源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被应用于中医学中,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使得中医学具备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即阴阳和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阴阳象征宇宙间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是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基础。
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中均有具体应用。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中医学将五行应用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以分析和治疗疾病。
二、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分析体质中医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一个人的体质。
根据五行对应的脏腑和臓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属于阴性还是阳性,以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阴性体质的人容易体寒,阳性体质的人容易体热。
2. 诊断疾病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来诊断疾病。
观察舌苔可以判断患者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与否,脉搏则反映了患者体内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通过这些观察,中医可以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治疗中药的选择和配方往往考虑到药性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
药性的阴阳属性指的是药物的性质是寒凉还是温热,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
药性的五行属性指的是药物对应的五行元素。
中医师利用药物对阴阳和五行的调节作用,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充盈程度,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饮食调养中医将食物归纳为五味和五色,五味和五色又对应着五行元素。
通过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比如,阳虚体质的人宜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以此来补充阳气。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消长平衡
.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 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 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阴 阳 的 起 源
.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医学,其理论体系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其认识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其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对立性和统一性。
阴指的是阴性、负极、柔性、静止、内向的属性,而阳指的是阳性、正极、刚性、运动、外向的属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都是在阴阳的作用和调和下完成的。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其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
中医通过研究五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诊断疾病、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反映出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在中药治疗中,选用不同性质的中药,也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则进行的;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中,也都有着阴阳五行的考虑。
总之,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认识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1 -。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在现代也广泛运用,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医与阴阳五行的相关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一对范畴,指的是两个相反的对立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阴阳理论就是哲学里讲的矛盾律(对立统一规律)。
哲学已经揭示了矛盾律的普遍性、科学性、真理性。
“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见古人对阴阳调和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有了阴阳配偶的交合,始能孕育出万事万物,万物形成后的的变化,是由阴阳的此消彼长来实现的。
在术数中阴阳配合和消长应用的极其广泛。
阴阳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和最精髓的地方,已经深入到了与中国人民相关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升华为一种哲学理念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行为中。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者,基于此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智慧人民关于国家、家庭、社会、人生和自然界统一的最约化的表达方式。
其基本性质,古人早已有所描述:“水润下,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
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水能润物,木向前,火炎热,土生长,金为变革。
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下: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可以用下边的图来表示五行生克的关系:基础知识之三:阴阳五行五行学说,表征的内涵是在事物整体上的均衡性,生克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强,否则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个道理浅显易懂,比如水多了必然造成洪水的泛滥,火多了必然造成干旱。
学者想要学习五行之间的生克,以下古人总结的可谓十分中肯,当详细考究之: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阴阳五行与中医:身体与自然的关联
阴阳五行与中医:身体与自然的关联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构成与变化的理论,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身体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联,深刻影响了中医生理调节和疾病治疗的方法。
下面将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身体与自然的关联。
阴阳五行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阐述了自然的二元性质。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代表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关系。
这些概念在中医中用来描述身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宇宙,身体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
比如,春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也旺盛,此时容易出现头痛、目眩等阳盛症状;冬季寒冷,容易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肌肉疼痛等症状。
中医师从五行交互制约的角度来诊断身体的失调,并通过调节阴阳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物的运用也与阴阳五行有着密切关系。
中药的药性被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属性,与五行相对应。
药物的药性属性与疾病的体质特征进行匹配,通过中医师的辨证施治,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出发的治疗理念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药物外,中医还运用饮食调理来维持身体与自然的关联。
中医饮食营养学认为,食物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应,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比如,运动后多吃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能够补充身体的阳气,促进身体恢复;而夏季多食用寒凉性质的食物则有利于降低体温,防止中暑。
此外,中医强调个体的调节能力。
身体与自然界的关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个体可以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这种注重自愈能力的观念在中医中得以体现,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相应”的理念。
总而言之,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关于身体与自然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指导,通过平衡体内的阴阳关系来调节身体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
从中医的角度看待身体与自然的关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夏季养生PPT课件
.
23
夏季养生
一、起居调养 二、情志调养 三、饮食调养 四、运动锻炼
.
24
一、起居调养
晚睡早起、注意防晒、防纳凉过度
睡眠调节 :
晚睡早起、适当午觉等。(“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
25
一、起居调养
避免过度暴晒:
防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伤害: 勿在阳光下久置与暴晒, 防皮肤损伤,用好防护用具,做好防晒。
.
3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
.
4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正常的生 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 “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 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
合理情志
结饮构食合有理节,定时适量,温热适宜 科起学居睡有眠时,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积运极动运有动恒,因人饮食而异,持之以恒
保情持志积舒极畅心态,培养良好情趣, 远离不良嗜好
.
18
四季养生—— 中国优秀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
Ø 人体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变化
的规律, “顺四时而适寒暑”,做到与外界环境
防纳凉过度:
避免在 檐下、过道或露天乘冷过夜 。 乘凉时,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护。 不可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
.
26
二、情志调节
心与夏季相应,夏季应注意养心安神: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主管人的精神活 动. 心是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在现代也广泛运用,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
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
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
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
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
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
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
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
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
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同义词中医五行养生一般指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中医正是在古老哲学的知道下,奠定了中医是在绝对性世界观和虚无轮回人生观基础上综合考虑人类生理、心理、行为、外界物理运动后对人类生理、心理、行为的非统一现象进行修正统一的综合性方法。
目录1.1基本信息2.2五行人1.火型人——太阳2.木型人——少阳3.土型人——阴阳豁达1.金型人——少阴引2.水型人——太阴阴阳五行与中医食疗基本信息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行诸外”,即不同类型体质对疾病有不同的亲和性。
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于医学领域,用于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知道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五行与中医食疗五行人阴阳五行与中医养生火型人——太阳外形特点:面赤体虚,热情易激动,奔跑例如飘,动作就是暴发性的,思维就是流星般的。
目光灵敏,富有创造性,存有发明家素质。
易患疾病:火型人,火气偏多,火通于心,心为火脏,心主血脉,故该型人易患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火能动风、伤血,故火型人有中风、脑出血等潜在倾向;火型人阳气旺盛,阳盛则热,易患多种热证;火型人热灼伤津,易患阴虚阳亢的疾病如糖尿病。
如何保健:火型人由于腹满阳盛,所以极易生热动火,烧伤阴液,所以火型人必须太少喝生热动火之品,多喝养阴清火之物。
火型人必须多维修保养心脏,因火气通于心,极易危害心脏,所以必须多养育心安神,常喝养心阴清心火的食品,例如莲子、百合、青梅等汉方草本奶品等。
个性:火象征热情、活力与喜悦,赋予人野心勃勃但缺乏耐心的个性。
也因为受到火的影响,你的想象力丰富,脑子里充满了希奇古怪的创意,永远拒绝不了陌生、冒险、刺激事物的诱惑阴阳五行与中医食疗木型人——少阳外形特征:面青体瘦,身稍长或小巧玲珑,脉弦。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简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来自易经,肝胆为木,心小肠为火,脾胃为土,肺大肠为金,肾膀胱为水!在人体当中,心脏就像是太阳,而肺就像天空,脾就像是大地,肾如江河湖海,肝如大地上的树木!太阳“心”的能量照耀天空“肺”中的水汽下降传递到大地“脾”渗透到溪河“三焦”灌溉大地滋养万物“肝”而江河湖海的水“肾”又蒸发到天空“肺”循环不已!1 心脏主血液的动能,2 脾脏生肉,主口中之湿,3 肝脏开窍眼目,之性为连贯全身,4 肺脏主皮毛与鼻,5 肾脏生骨髓开窍于耳,在地为水,水生血!腑主宣泄,脏主收藏。
腑可实不可满,脏可满不可实!实者泄其子,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青黑为“痛”红黄为“热”白色为“寒”1 酸入肝为木,青色2 苦入心火,红色3 甘入脾土,黄色4 辛辣入肺金,白色5 咸入肾水,黑色腑主宣泄,脏主收藏。
腑可实但不可满,脏可满但绝不可实。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行诸外”,即不同类型体质对疾病有不同的亲和性。
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于医学领域,用于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知道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五行相克治疗原则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
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
木和土,乃肝脾两脏。
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阳 内—阴
a
六腑—阳 五脏—阴
心肺(上)—阳 肝脾肾(下)—阴
心—阳 肺—阴
心阳 心阴
10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类经》:“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如:物质与功能,物质——阴;功能——阳。
▪
气与血,气——阳;血——阴。
▪ 论治: • 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a
5
医学院—陈力
阴阳学说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也。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 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 阴阳相互消长 ▪ 运动中互为消长(运动),保持着动态平衡。如四季气候的变化。
❖ 阴阳相互转化 ▪ 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自然界四季中的寒暑交替。高热 至极可以突然出现四肢冰冷。
a
9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
阴虚则热,属虚热证——补阴制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属虚寒证——补阳消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 人的生理功能就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过程,是阴阳二气对立统 一、协调平衡的结果。
a
1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正常范围
阴阳
平衡 阴
阳
a
12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阳胜则热 :阳邪致病,出现热象,形成热证,为实热证。
❖ 阴阳偏盛
❖ 即阴盛或阳盛,是 阴或阳中的任何一 方高于正常水平的 病理状态。
的诊断、治疗和养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和中医学的基本概 念。
❖ 阴阳图
a
7
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的含义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 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如:天与地、日与月、寒与热等。
❖ 阴阳的基本属性 ▪ 《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寒冷、向下、向内、晦 暗、相对静止为阴;温热、向上、向外、明亮、相对运动为阳。
❖4.用于疾病的诊断
▪ 审别阴阳,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
诊法 辨证
望
闻
问
切
阴
色晦暗
声低气怯 不渴恶寒尿 沉迟涩虚
清便溏
阳
色鲜明
声高气粗 口渴发热尿 浮数滑实
黄便秘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阴证 阳证
里证 表证
寒证 热证
虚证 实证
a
16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5.用于疾病的治疗
感冒病
▪ 怕冷,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 ▪ 发热重,咽喉红肿,痰黄粘稠,脉浮数,苔薄黄。
表热证
▪ 证: • 指证候,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 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揭示 了疾病的本实质。
▪ 辨证: • 将望、闻、问、切收集的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其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出为某种证候。
正常范围
阴阳
平衡 阳
阴
阴胜则寒:阴邪致病,出现寒象,形成寒证,为实寒证。
正常范围 阴阳
阴 阳
平衡
a
1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即阳气虚损,不能制阴,阴相对偏盛而 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 阴衰(虚)或阳衰 (虚),是指阴或 正常范围
平衡
阳任何一方低于正 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阴阳
▪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 疾不起,是谓得道。
▪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 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 《灵枢·病传》: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奠定了
▪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中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 (1)阴阳偏盛:阴阳有余——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阳胜则热:属实热证——损其有余之阳,“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属实寒证——损其有余之阴,“寒者热之”。
正常范围
盛
盛
阴阳
阴
阳
a
17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阴阳偏衰: ▪ 阴或阳的不足——补其不足,亦即虚则补
a 中医养生学
6
医学院—陈力
阴阳学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 辩证法范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
❖ 阴阳本指物体对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 引申抽象为哲学概念,气(阴气、阳气)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
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 中医将阴阳引入医学领域,并用来说明、解释和认识人体,指导疾病
▪ 整体观念 ▪ 辨证论治
a
3
中医学(中医养生学)特点
❖ 整体观念 ▪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观
肝 系 统
肝
胆
胁
筋
目
爪 甲
▪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天人一体观
• 季节气候、昼夜对人体的影响 •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 社会生活对人体影响
a
4Leabharlann 中医学(中医养生学)特点❖ 辨证论治
症状
❖ 事物的阴阳属性 ▪ 相互转化:如四季,春夏秋冬; ▪ 无限可分:如白天与黑夜,白天又分上午与下午。
a
8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相互对立 ▪ 对立、制约达到统一。没有寒热的对立,就没有四季;没有雌雄,就没有 动物的繁衍。
❖ 阴阳相互依存 ▪ 阴阳双方的不可分离。如昼和夜、天和地。人体的气与血,物质与功能。
阴 阳
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制 阳气,阳相对偏盛,出现热 象,为虚热证。
正常范围
a
阴阳
平衡
阳 阴
14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 实证,即实热证、实寒证。→泻,即清热、祛寒。
❖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 虚证,即虚热证、虚寒证。→补,即补阴、补阳。
a
15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养生学—第二讲 阴阳五行学说
a
1
主要内容
1
中医学及其特点
2
阴阳学说
3
五行学说
4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a
2
中医学及其特点
❖ 概念
▪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学说等为基础,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研究人 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科学。
❖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