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身定做是一种乌托邦理想,甚至是臆 想)
包起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78级机械制 造专业毕业,发明创造了多种高效、安 全的装卸工具和装卸工艺。(业余时间 读完大学) 李斌,上海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本科毕业 ,开发五种类型共17台进口数控机床的 加工功能,开发新产品55项,公关项目 162项。(半脱产读完大学)
(2)技能的教学是靠训练来完 成的
职业学校必须营造能够训练技能的 环境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 织和设计本身,也需要有丰富实 际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参与。
兼职教师和带教师傅是一支不可少 的师资力量。
(二)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局限
1.企业资源流动性与教育教学 稳定性的矛盾
决定了校企合作难以持久,项目目标难以 达到
台、优化船业基地)
没有时间、场所和方式的设计。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完成“学校-企业-学 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过程。 ——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结合 ——职业关键能力由若干能力单元项目组成,通过学校实 训和企业工程项目锻炼培养,并按模块化方法进行加强; ——每个能力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学目 标任务,按“教、学、做”三位一体方法进行训练; ——按四阶段进行“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 。第一和第二阶段完成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三和第四阶段 完成第二轮工学交替。
3.在一个大模式下的细化模式 (一个学校构建涵盖各个专业的 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机电“三个中心、三层递进” 的培养模式主线
模式名称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1.机电一体化专业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
形 成 基 于 三 个 中 心 的 第二阶段,主要在第二学年 “项目三学”人才培养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 模式。 2.数控技术专业“实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
基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一)纠正对“人才培养模式” 的狭隘理解
1.“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短期实现 培养目标 (三年或四年的有限时间)
2.“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在相对封 闭的空间实施
(学校和企业的有限岗位)
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人才的 成长轨迹完全吻合
实训中心
实践中心 技术中心
训练中学
工作中学 科研中学
实训中心 实践中心 技术中心
基本能力,中级工 工艺应用能力 工艺开发能力
践导向、能力本位、分 第二阶段,主要在第二学年 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
式。
3 . 工 业 设 计 专 业 第一阶梯 “学习站 + 工作室”人 第二阶梯 才培养模式 第三阶梯 学习站 工作室 技术开发中心 岗位技能为主 职业素质为主 技术开发为主
4.在一个专业中的细化模式
上海大众工业学校汽修专业基于校 企合作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名称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一个汽车销售企业
一个汽车维修企业
方式要素 每班、每周分别有四位学
生到两个企业实习,不断 轮回交替
1. 引 企 入 校 , 合 贯穿两个学年
作培养模式。
2. 重 视 专 项 培 训 第一学年开始,企业提供 先 是 企 业 到 学 校 , 参 与 企业参与编制课程和教材, 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 奖学金 式。 第二学年,企业参与教学 教学 每年免费安排两次教师培 然 后 学 校 教 师 到 企 业 学 训,两名兼职教师授课
(评注:第四阶段,前十周也在 学校进行实训,后十周也并不完 全是“顶岗实习”,符合目前校 企合作不完全依靠企业的实际)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 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以服务建筑行业为目标,以工程建设项目引 导人才培养; ——每个职业岗位(群)需若干职业关键能力, 通过若干工程建设项目培养; ——每个项目由若干单元项目组成; ——每个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 学目标任务; ——教学目标任务与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密切结合
工学结合只能是全部学习过程中 的一部分环节或几个片段。
(二)根据专业设计合适的工学 结合方法
1.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 三个要素
时间要素(学制安排) 场所要素(校内校外两个类型的实训条件 ) 方式要素(做学结合、做学一体、项目教 学、教学型实习) 【企业要素的融入(岗位、技能、行业特 征、企业要求、文化环境)】
4.“弹性化”直指校企合作的 有效性
弹性化是克服校企合作种种不足的润滑剂, 蕴含了更多的因地制宜的适应性、应对特 殊困难权变性和自主创新性。
三、工学结合是人才模式中最富 创新力的部分,也是最需要谨慎 对待的部分
(一)工学结合在整个模式中是 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性;学校与工厂两 个类型的基本划分;教学模式的规范性、 有效性、普适性和可控制性都有待验证
2.从三要素看几种模式构建
模式举例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1 . 汽 车 专 业 巴 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 企业提供校内实训设 理论教学与实
斯夫涂装“ 2+1 ”模 校学习,一年在企业 备,提供企业生产性 践教学分成两 式 实践 实训岗位 个部分
2 . 汽 车 机 电 工 主要在第三、第四学 有固定的训练场所, 学习和劳作的 程 的 “ 双 元 制 ” 模 期开展,一周内分为 一般设在校内。在训 “双交叉” 式 两部分,或周之间交 练车间配有一体化教 替 师
(一)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1.从办学模式来看
必须根据就业需求决定招生规模, 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开辟较为畅通 的就业途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
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需 要几个基本条件:
(1)要决定怎样的技能才是企 业岗位所需要的
既是企业所需,也是学生就业所需 (岗位待遇等适合毕业生)
——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 ——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专 业技能教学实训, ——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位 能力实习, ——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
四个阶段的交替循环
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开始进行专业知 识能力的教学、实验、实训, 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进行工学结合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训, 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 位能力实习, 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 。
一是从管理的角度:课程的安排、学生的管理、 制度的设计 二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与课程体系的差别在于 ,这一界定更为宏观,主要突出工学结合、做学 结合 三是从人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每一阶段学生的知 识技能水平、认知水平与教学训练的关系
(三)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 认识
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特征
1.“开放性”摆脱校企合作的流动 性和片断性的局限
用更广泛的交流和更多的资源来充实培养 模式的基础材料,补救流动和片断的问题
2.“发展性”不断解决片断性 和粗放性的不足
不断完善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实现全面性 和精细化
3.“归纳性”不断去除片断性和粗 放性的弊端
把培养模式逐步上升成为更为规范、更为 理性、更为条理的形态
2.企业资源片断性与教学内容 和过程完整性的矛盾
决定了单一企业能够提供的资源很有限, 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3.企业资源粗放性与教育教学 精细化的矛盾,
决定了对企业教育资源很难不做提炼地直 接搬取
(三)从校企合作的局限(流动 性、片断性、粗放性)看培养模 式的四性特征(开放性、发展性、 归纳性、弹性)的合理性
(评注:项目只要在学校完成,都应该 是可行的。而如果是在企业完成,这些 项目就要质疑其可行性,有没有教学性 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几个质疑点:其一 ,是什么项目,适应教学吗?学生能学 到东西吗?其二,技术人员作为教师或 师傅,是怎么带教的。其三,顶岗实习 的岗位是怎么安排的?有没有技术含量 ?)
3.数控专业 “工学结合—能力 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空间、跨学科、跨专业的新 技术和新岗位要求的跨领域学习)
2.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性特征
(新陈代谢,不断追踪新的科学技术 发展成果)
3.人才培养模式的归纳性特征
(不断对新的技术和操作进行规范文 本的转化)
4.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特征
(法无定法,有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的 空间)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和特征印证正 确的“人才模式观”
3 . 数 控 技 术 应 主要在第三、第四学 校内实训基地,有一 小团队、知识 用专业“小班化、 期 模块化、项目化” 人才培养模式 些生产性实训基地 与技能结合模 块、生产项目
模式举例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4 . 建 筑 专 业 三阶段实习:第一年两周认识实习、 教学性实习内容集中在校内, 突出作业型实
第三学年,提供有技术的 习 实习岗位 最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 就业 3. “三明治”式工 1.第一第二学期 学交替 2.第三学期 3.第四、第五学期 4.第六学期 1.在校学习 2.进入企业学习 3.回学校继续学习 4.顶岗实习 第一次到企业是轮岗实习 第二次到企业是顶岗实习 第二次到学校是考取证书
反例1:
“一体两翼三同步”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培养“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人 “两翼”,就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培育人文修养为底蕴;“三 同步”,就是对接当地产业与融合地方文化同步,改革专业课程与建设校园文化 同步,技能实训和社会实践同步。) 没有时间、场所和方式的设计。 反例2: “一机、两翼、三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三驱动:课程的四个衔接、校企深度 合作、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 没有提出时间设计;没有提出场所设计;课程四衔接,很抽象。
关键是怎么贯彻做中学、学中做
第一学期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所必需的基 础知识的学习;二至五学期采用“学校+企 业施工现场,专任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 学,完成所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 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一 步强化职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企业 零距离对接。
四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1、2学期及第3学期前十周)在学校学习必须的 专业基础知识,嵌入部分基本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第3学期后十周)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 能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为主; 第三阶段(第4学期)在学校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由 兼职教师上课; 第四阶段(第5学期)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就业为目标 ,选择相应职业岗位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就业实习, 前十周在校内实训场进行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后十周到企 业进行企业文化熏陶、行业标准和规程学习、工程施工及 管理训练、就业讲座和指导等,最终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 标。
“人才培养模式”越是细密,越 要质疑其合理性(教育者的介入 越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 弱;教育者的主观性越强,误导 和偏向的可能性越大)
(二)何谓“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学制阶段针对学生发 展所作的改革性安排,是对整个培养设计 的概括性提炼,是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
界定一个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从几个方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第三年上半年作业型实习、第三年 就业型实习在校外。
模式 下半年就业实习
习
5 . 会 计 专 业 前四个学期校内学习实训短时段交 校内训练场所为主,校外企业 项目教学 “ 411 ”人才培养 叉,第五学期长时段校内实训,第 以订单班为基础
模式
六学期校外定岗实训
6 . 证 券 投 资 前 3 个学期理论教学,第四学期校 校内有完备的实训实施,校外 项目教学 与 管 理 专 业 内实训,第五学期理论教学、第六 有较大的合作企业,并有就业 “ 3111 ” 人 才 培 学期校外实习 养模式 7. 税 务 专 业 第一学期,课堂教学为主,第二三 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干,税务机 理论教学和实 “ 1311” 人 才 培 养 四学期,课堂教学与实训各一半, 关提供有限的实习岗位 模式 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践相结合 项目的合作。
反例3: “四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
(“四”指“四育人”工程: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第一
个“三”:三个面向锻造职业素质——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第二个 “三”:开展三自教育,提升基本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
三个“三”:建设三个载体,奠基持续发展后劲——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创新平
包起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78级机械制 造专业毕业,发明创造了多种高效、安 全的装卸工具和装卸工艺。(业余时间 读完大学) 李斌,上海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本科毕业 ,开发五种类型共17台进口数控机床的 加工功能,开发新产品55项,公关项目 162项。(半脱产读完大学)
(2)技能的教学是靠训练来完 成的
职业学校必须营造能够训练技能的 环境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 织和设计本身,也需要有丰富实 际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参与。
兼职教师和带教师傅是一支不可少 的师资力量。
(二)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局限
1.企业资源流动性与教育教学 稳定性的矛盾
决定了校企合作难以持久,项目目标难以 达到
台、优化船业基地)
没有时间、场所和方式的设计。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完成“学校-企业-学 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过程。 ——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结合 ——职业关键能力由若干能力单元项目组成,通过学校实 训和企业工程项目锻炼培养,并按模块化方法进行加强; ——每个能力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学目 标任务,按“教、学、做”三位一体方法进行训练; ——按四阶段进行“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 。第一和第二阶段完成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三和第四阶段 完成第二轮工学交替。
3.在一个大模式下的细化模式 (一个学校构建涵盖各个专业的 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机电“三个中心、三层递进” 的培养模式主线
模式名称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1.机电一体化专业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
形 成 基 于 三 个 中 心 的 第二阶段,主要在第二学年 “项目三学”人才培养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 模式。 2.数控技术专业“实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
基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一)纠正对“人才培养模式” 的狭隘理解
1.“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短期实现 培养目标 (三年或四年的有限时间)
2.“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在相对封 闭的空间实施
(学校和企业的有限岗位)
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人才的 成长轨迹完全吻合
实训中心
实践中心 技术中心
训练中学
工作中学 科研中学
实训中心 实践中心 技术中心
基本能力,中级工 工艺应用能力 工艺开发能力
践导向、能力本位、分 第二阶段,主要在第二学年 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
式。
3 . 工 业 设 计 专 业 第一阶梯 “学习站 + 工作室”人 第二阶梯 才培养模式 第三阶梯 学习站 工作室 技术开发中心 岗位技能为主 职业素质为主 技术开发为主
4.在一个专业中的细化模式
上海大众工业学校汽修专业基于校 企合作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名称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一个汽车销售企业
一个汽车维修企业
方式要素 每班、每周分别有四位学
生到两个企业实习,不断 轮回交替
1. 引 企 入 校 , 合 贯穿两个学年
作培养模式。
2. 重 视 专 项 培 训 第一学年开始,企业提供 先 是 企 业 到 学 校 , 参 与 企业参与编制课程和教材, 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 奖学金 式。 第二学年,企业参与教学 教学 每年免费安排两次教师培 然 后 学 校 教 师 到 企 业 学 训,两名兼职教师授课
(评注:第四阶段,前十周也在 学校进行实训,后十周也并不完 全是“顶岗实习”,符合目前校 企合作不完全依靠企业的实际)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 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以服务建筑行业为目标,以工程建设项目引 导人才培养; ——每个职业岗位(群)需若干职业关键能力, 通过若干工程建设项目培养; ——每个项目由若干单元项目组成; ——每个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 学目标任务; ——教学目标任务与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密切结合
工学结合只能是全部学习过程中 的一部分环节或几个片段。
(二)根据专业设计合适的工学 结合方法
1.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 三个要素
时间要素(学制安排) 场所要素(校内校外两个类型的实训条件 ) 方式要素(做学结合、做学一体、项目教 学、教学型实习) 【企业要素的融入(岗位、技能、行业特 征、企业要求、文化环境)】
4.“弹性化”直指校企合作的 有效性
弹性化是克服校企合作种种不足的润滑剂, 蕴含了更多的因地制宜的适应性、应对特 殊困难权变性和自主创新性。
三、工学结合是人才模式中最富 创新力的部分,也是最需要谨慎 对待的部分
(一)工学结合在整个模式中是 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性;学校与工厂两 个类型的基本划分;教学模式的规范性、 有效性、普适性和可控制性都有待验证
2.从三要素看几种模式构建
模式举例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1 . 汽 车 专 业 巴 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 企业提供校内实训设 理论教学与实
斯夫涂装“ 2+1 ”模 校学习,一年在企业 备,提供企业生产性 践教学分成两 式 实践 实训岗位 个部分
2 . 汽 车 机 电 工 主要在第三、第四学 有固定的训练场所, 学习和劳作的 程 的 “ 双 元 制 ” 模 期开展,一周内分为 一般设在校内。在训 “双交叉” 式 两部分,或周之间交 练车间配有一体化教 替 师
(一)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1.从办学模式来看
必须根据就业需求决定招生规模, 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开辟较为畅通 的就业途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
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需 要几个基本条件:
(1)要决定怎样的技能才是企 业岗位所需要的
既是企业所需,也是学生就业所需 (岗位待遇等适合毕业生)
——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 ——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专 业技能教学实训, ——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位 能力实习, ——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
四个阶段的交替循环
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开始进行专业知 识能力的教学、实验、实训, 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进行工学结合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训, 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 位能力实习, 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 。
一是从管理的角度:课程的安排、学生的管理、 制度的设计 二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与课程体系的差别在于 ,这一界定更为宏观,主要突出工学结合、做学 结合 三是从人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每一阶段学生的知 识技能水平、认知水平与教学训练的关系
(三)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 认识
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特征
1.“开放性”摆脱校企合作的流动 性和片断性的局限
用更广泛的交流和更多的资源来充实培养 模式的基础材料,补救流动和片断的问题
2.“发展性”不断解决片断性 和粗放性的不足
不断完善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实现全面性 和精细化
3.“归纳性”不断去除片断性和粗 放性的弊端
把培养模式逐步上升成为更为规范、更为 理性、更为条理的形态
2.企业资源片断性与教学内容 和过程完整性的矛盾
决定了单一企业能够提供的资源很有限, 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3.企业资源粗放性与教育教学 精细化的矛盾,
决定了对企业教育资源很难不做提炼地直 接搬取
(三)从校企合作的局限(流动 性、片断性、粗放性)看培养模 式的四性特征(开放性、发展性、 归纳性、弹性)的合理性
(评注:项目只要在学校完成,都应该 是可行的。而如果是在企业完成,这些 项目就要质疑其可行性,有没有教学性 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几个质疑点:其一 ,是什么项目,适应教学吗?学生能学 到东西吗?其二,技术人员作为教师或 师傅,是怎么带教的。其三,顶岗实习 的岗位是怎么安排的?有没有技术含量 ?)
3.数控专业 “工学结合—能力 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空间、跨学科、跨专业的新 技术和新岗位要求的跨领域学习)
2.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性特征
(新陈代谢,不断追踪新的科学技术 发展成果)
3.人才培养模式的归纳性特征
(不断对新的技术和操作进行规范文 本的转化)
4.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特征
(法无定法,有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的 空间)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和特征印证正 确的“人才模式观”
3 . 数 控 技 术 应 主要在第三、第四学 校内实训基地,有一 小团队、知识 用专业“小班化、 期 模块化、项目化” 人才培养模式 些生产性实训基地 与技能结合模 块、生产项目
模式举例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4 . 建 筑 专 业 三阶段实习:第一年两周认识实习、 教学性实习内容集中在校内, 突出作业型实
第三学年,提供有技术的 习 实习岗位 最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 就业 3. “三明治”式工 1.第一第二学期 学交替 2.第三学期 3.第四、第五学期 4.第六学期 1.在校学习 2.进入企业学习 3.回学校继续学习 4.顶岗实习 第一次到企业是轮岗实习 第二次到企业是顶岗实习 第二次到学校是考取证书
反例1:
“一体两翼三同步”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培养“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人 “两翼”,就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培育人文修养为底蕴;“三 同步”,就是对接当地产业与融合地方文化同步,改革专业课程与建设校园文化 同步,技能实训和社会实践同步。) 没有时间、场所和方式的设计。 反例2: “一机、两翼、三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三驱动:课程的四个衔接、校企深度 合作、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 没有提出时间设计;没有提出场所设计;课程四衔接,很抽象。
关键是怎么贯彻做中学、学中做
第一学期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所必需的基 础知识的学习;二至五学期采用“学校+企 业施工现场,专任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 学,完成所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 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一 步强化职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企业 零距离对接。
四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1、2学期及第3学期前十周)在学校学习必须的 专业基础知识,嵌入部分基本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第3学期后十周)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 能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为主; 第三阶段(第4学期)在学校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由 兼职教师上课; 第四阶段(第5学期)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就业为目标 ,选择相应职业岗位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就业实习, 前十周在校内实训场进行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后十周到企 业进行企业文化熏陶、行业标准和规程学习、工程施工及 管理训练、就业讲座和指导等,最终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 标。
“人才培养模式”越是细密,越 要质疑其合理性(教育者的介入 越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 弱;教育者的主观性越强,误导 和偏向的可能性越大)
(二)何谓“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学制阶段针对学生发 展所作的改革性安排,是对整个培养设计 的概括性提炼,是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
界定一个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从几个方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第三年上半年作业型实习、第三年 就业型实习在校外。
模式 下半年就业实习
习
5 . 会 计 专 业 前四个学期校内学习实训短时段交 校内训练场所为主,校外企业 项目教学 “ 411 ”人才培养 叉,第五学期长时段校内实训,第 以订单班为基础
模式
六学期校外定岗实训
6 . 证 券 投 资 前 3 个学期理论教学,第四学期校 校内有完备的实训实施,校外 项目教学 与 管 理 专 业 内实训,第五学期理论教学、第六 有较大的合作企业,并有就业 “ 3111 ” 人 才 培 学期校外实习 养模式 7. 税 务 专 业 第一学期,课堂教学为主,第二三 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干,税务机 理论教学和实 “ 1311” 人 才 培 养 四学期,课堂教学与实训各一半, 关提供有限的实习岗位 模式 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践相结合 项目的合作。
反例3: “四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
(“四”指“四育人”工程: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第一
个“三”:三个面向锻造职业素质——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第二个 “三”:开展三自教育,提升基本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
三个“三”:建设三个载体,奠基持续发展后劲——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创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