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优质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通过一个年轻人从军征战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对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和感悟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十五”、“从军征”等。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战争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2.准备诗歌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3.准备相关古文知识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随后,教师展示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1、师范读:正音2、生读(反复)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4、继续朗读三、探究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课题:《十五从军征》阅读与感悟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和《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正确理解文章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并了解其含义;3.通过阅读文章,认识到中国青年有责任为国家建设付出努力;4.通过分析鲁迅选用的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鲁迅选用的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2.如何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并产生深刻的感悟。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Step 1 教师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并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文学背景、历史背景。

Step 2 学生阅读(20分钟)1.让学生阅读《十五从军征》,强化学生阅读细节的能力。

2.分组讨论,双方交换意见。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意见。

Step 3 讲解文意(20分钟)1.逐段讲解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路,解释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Step 4 情境教学(25分钟)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个“情境教学”环节。

1.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个简短的舞台剧。

2.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各自想扮演哪个角色,并分配角色。

3.演出结果由同学们来评选出最佳表演。

Step 5 总结讲评(10分钟)1.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讨论和总结。

2.评价和表扬好的表演结果,具体点评别的地方。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家庭作业:思考一下自己在平时做些什么,可以为祖国献一份力。

教学反思:1.通过“情境教学”带给学生良好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群体合作、内外交流、相互制约。

2.“情境教学”实战,真正做到了情境生成,情境创设,难度逐渐加重,使学生主动浸入其中,形成了学术、文化互动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育是有穿透力的。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文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十五岁就从军参战,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最终回归故乡的士兵的心路历程,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审美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战争题材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从而理解诗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战争对人类的摧残,珍视和平;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分析,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诗的主旨理解。

2.突破策略: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知识,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的内容,对诗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教师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苦难和极度 贫困的生活。
写作风格及特点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老兵归家后的凄凉景象。
采用对比手法,将老兵年少时的美好生活和归来后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突出了战 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主题思想探讨
战争与和平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合作学习。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五从军征》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介绍汉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 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 歌中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作者简介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提问导入
你们了解古代战争吗?你们知道古代 从军是什么样的体验吗?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就 是一首描写古代从军生活的诗歌,让 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军人的生活世界。
呈现环节:展示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和作品
介绍作者
让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呈现作品
学生以《十五从军征》的故事情节为 蓝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续写课文,创作出新的故事情节和人 物形象。
创意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和技巧, 如设置悬念、描绘细节、刻画人物心 理等,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富有感染力。
06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1 2
测试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单元测试来评估学生对《十五 从军征》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情感、 意象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十五从军征》PPT下载优秀课件

《十五从军征》PPT下载优秀课件
主要内容
悲 伤 孤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进一步突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 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

生极度的痛恨之情。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心பைடு நூலகம்
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老兵举
意 茫
出门东向看,
目无亲、孤身一人的形象,将悲痛欲

泪落沾我衣。
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十五从 军征》P PT下载
课堂小结
老兵归乡所见所感
思亲情切 希望落空 彻底绝望 悲伤孤独 心意茫然
兵役制度残酷
战争频繁
百姓灾难深重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十五从 军征》P PT下载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十五从 军征》P PT下载
主要内容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这位老兵是多么迫切地想知
道家中的情况。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希望落空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十五从 军征》P PT下载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十五从 军征》P PT下载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十五从 军征》P PT下载
十五从军征
赏析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十五从 军征》P PT下载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十五从 军征》P PT下载
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的 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诗歌的歌辞总集, 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 首,本诗歌是一首叙事诗。

《十五从军征》优秀课件

《十五从军征》优秀课件

合作探究
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 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说说你从 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兵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 更是失去亲人,孤独无依的痛苦。
合作探究
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 一切,他又能怎样?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句话写出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 许他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 看到什么,他都潸然泪下,悲怆茫然。
整体把握
齐读这首乐府叙事诗,概况一下这首 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 的垂暮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 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的故事,读来 令人心酸。
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四个场面:老兵回家前和乡人的 对话,到家后所见家园荒芜,烧饭做 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并 背诵诗歌。 2、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 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 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木兰诗》就出自 《乐府诗集》。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 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乐府诗的 最突出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 。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 古题所作,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 人民中间,所以没有具体的诗人。
读音停顿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优秀课件

《十五从军征》 优秀课件

心安
;书


清远



抹恬

,浮


千,

做自

;人
间有



中有

,携

米阳


微笑

暖。
口罗不是。



:
























穿










































西
(



Hale Waihona Puke 摄)所以



















中庭:庭院中间。 旅谷:旅,野生。 旅谷,野生的稻谷。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 持:拿来。 作:当作。
羹:汤 。 贻:送给 。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 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PPT优质课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历史源远流长、 浩若繁星,其中有无数优秀的作品。今天我 们学习的这一首诗歌是反映战争的,那么它 是从什么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怎么样的背 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环境描写,由远望到近看, 写出了屋舍空寂,人亡园荒 的景象,表现了老人的绝望 心碎。
近看
课文研读
5.赏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通过“舂”“ 持”“采”等一系列的动作,以及主人公 不知把饭给谁的心理,表现了主人公举目 无亲、孤独凄凉的状态,令人对不合理的 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从军后从未回来过; 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 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课文研读
回家所见
4.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始:才 道:路途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
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译文:(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 到一个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什么人?”(家乡的人回答道: )“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 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 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 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 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 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 题解。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 南飞》。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其中一首。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这是一位壹五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课件)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课件)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三十…… 十五从军征, 六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一言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一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一行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羮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羮饭一时熟, 我欲贻阿妈。
松柏冢累累
羮饭一时熟, 我欲贻阿爸。

羮饭一时熟, 我欲贻阿弟。
松柏冢累累
一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写一写
他会看到什么 呢?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课件)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商量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分, 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小组合作学 习。

十五从军征优秀课件

十五从军征优秀课件
分享形式
可以采用口头分享或书面分享的形式,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 受。
分享目的
通过感悟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对《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THANKS
人生意义主题
生命的价值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 及如何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
人生的追求
通过主人公对家乡和亲人的追求,表达人生的目 标和追求,以及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人生意义的反思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反思,引导观众思考人生的 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和决策。
04 艺术手法鉴赏
诗歌主题
描绘了老兵回乡后的悲惨遭遇,揭 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普通士兵的摧 残。
作者生平
01
姓名:未知
02
生卒年月:未知
03
04
身份:普通士兵
创作背景:经历了长期的战争 生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同 胞的牺牲,最终得以回乡。
创作背景
01
02
03
历史背景
唐朝时期,战争频繁,许 多男子被征召从军。
个人经历
十五从军征优秀课件

Contents
• 背景与作者简介 • 故事情节梳理 • 主题思想分析 • 艺术手法鉴赏 • 文化内涵挖掘 • 现实意义探讨 • 互动环节设计
01 背景与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唐朝时期,战争频繁,许多男子 被征召从军。
故事背景
一位15岁少年被征召从军,经过 65年的战争生活后,终于得以回乡 。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如老兵、少年等。
02
表演形式

《十五从军征》优秀课件PPT

《十五从军征》优秀课件PPT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诗词曲,理解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并体会诗词曲优美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3.培养对古代诗词文化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 鉴赏能力。
PART TWO
初读课文
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特别是汉朝,经过多 年征战,人烟稀少,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又给人民的生 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十五从军征》描述的就是这样 一个故事。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注释:
始:才。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没有实在意义。
译文: 十五岁参军出征,直到成为八十岁的老翁才得还
乡。在路上遇到同乡,便问:“我的家里还有什么人? ”
原文: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答案】从诗歌内容来分析,有如下原因:他出征前常常 随亲人到村东农田劳动或在家门东望可见到耕作的亲人; 另外一种原因是饭做好后,“不知贻阿谁”,心里伤悲, 不由自主地走到门口,向东望,盼望见到亲人。这种虚无 的想法更加突出了这个老兵的孤独与痛苦。
【难点探究】《十五从军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答案】这首诗运用纪实手法,语言质朴直率,毫无 雕琢之嫌;直叙其事,不事铺陈,把一个老兵回乡后 的所见所闻,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有身临 其境之感,从而同情他的遭遇,进而揭露了封建社会 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作者介绍
《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郭茂倩, 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乐府诗集》 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 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 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一类,是现存收集 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据 相关史学家研究发现,此诗为汉 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 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 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 老兵的遭遇,也是当时被沉重徭 役所压迫的无数底层百姓的真实 写照。

《十五从军征》PPT优质课件

《十五从军征》PPT优质课件
已给角度 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 未给角度 从炼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
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
结合作者、题材,分析诗(词)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理趣
[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选取中庭、井台上随意生长的谷子和葵菜两种特殊 景物,从侧面表现老兵从军时间之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揭露了当时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D. “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
存的复杂心态。
【解析】“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说法有误。这 两句写出老兵由盼望家中还有亲人幸存到亲睹家破人亡的痛苦心情,将举目 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 得淋漓尽致。
[参考答案]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
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这四句描绘了一
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对动作的白描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对心理的白描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羹饭做好了却不知道送给谁,暗指老兵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 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悲伤。这四句将哀景推向极致,为最后一句蓄足抒 情的势,使其感人至深。
淋漓尽致。
表现战争残酷的诗句: 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曹植《送应氏二首》(其一) 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关于近乡情怯的诗句: 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指向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廷穷 兵黩武、百姓家破人亡的现实,展现了百姓厌恶战争、痛恨可 恶的兵役制度、渴望宁静美好生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 朝廷的抨击、对广大百姓的同情。

《十五从军征》精品课件

《十五从军征》精品课件

《十五从军征》精品课件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背景介绍•文本解读•深入分析•拓展延伸•课堂活动设计•教学反思与总结01背景介绍时代背景一时代背景二时代背景作者一该作品的作者是谁,他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作者二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哪些,其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作者介绍背景一背景二创作背景02文本解读文本内容老兵回家后的情景老兵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的参军经历主题思想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劳动人们造成的灾难。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控诉和不满。

艺术特色03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少年形象从军后的刚毅坚韧、对战争的适应和麻木。

老兵形象老兵回家后的形象叙事结构分析030201意象与意境分析意象意境04拓展延伸名篇欣赏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和主题思想。

选取其他描写战争和军旅生活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的相关篇章,进行对比阅读。

分析不同文学作品在表现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

对比阅读VS写作训练05课堂活动设计朗诵比赛总结词详细描述总结词增强对诗歌的体验感,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根据《十五从军征》的内容,创作并表演一个短剧,评价和奖励优秀团队。

话剧表演小组讨论总结词详细描述06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学方法得当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课程内容的安排符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节奏紧凑有序。

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反应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融洽。

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01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02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03改进方向完善教学环节设计加强文化背景介绍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感谢观看。

十五从军征 优秀课件

十五从军征 优秀课件
• B项不当,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朗读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ā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zhǒng
•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dòu zhì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kuí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chōng
gēng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羹:糊状食物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贻:送,赠送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六、赏析
始 十五从军征,八十 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 中。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 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 途一直未能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 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 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 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 面前,站在数十年魂牵梦萦而今却无一亲人相迎的 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
• 《十五从军征》 •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 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
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2、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 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
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 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 3、第一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 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2分) • 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诗人似乎没有批评什 么,但“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却强有力地 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市级赛课优质)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市级赛课优质)PPT课件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在汉代,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 要,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迫使很多百 姓家中的男丁过早地服役征战,致 使大量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学习建议 : 老兵在六十五年的军旅生涯中都经历了什么?选择下面的一个场景,想象 说话: ①打仗前的练兵—— ②战场上的拼杀—— ③停战后的疗伤—— ④其他你感兴趣的场景——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学习建议 : 和同学分角色表演读,品味这一问一答的精妙,做好分享 的准备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松柏冢累累
羮饭一时熟, 贻阿弟。
松柏冢累累
学习建议 : 想象并回答:老兵向东望看到了什么?他流下的是怎样的 泪?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学习建议 : 想象这几句诗描写的景象,体会这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做 好讲解的准备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学习建议 : 思考并回答:老兵做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羮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羮饭一时熟, 我欲贻阿妈。
松柏冢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自主学习,批 注感受; 2.小组交流,补 充质疑; 3.带着体会朗读。
一言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精品课件
一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精品课件
一行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羮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精品课件
羮饭一时熟, 我欲贻阿妈。
松柏冢累 累
精品课件
羮饭一时熟, 我欲贻阿爸。
松柏冢累 累
精品课件
羮饭一时熟, 我欲贻阿姐。
松柏冢累 累
精品课件
羮饭一时熟, 我欲贻阿弟。
松柏冢累 累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精品课件
写一写
他会看到 什么呢?
精品课件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精品课件
商量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 分,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小组合 作学习。
学习内容
一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言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一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景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一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行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精品?课件
学习建议
十五从军征
(汉)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精向品课看件 ,泪落沾我衣。
一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精品课件
十五从军征, 三十…… 十五从军征, 六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汉)
精品课件
十五从军征
(汉)《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精向品课看件 ,泪落沾我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