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空间分布: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古代相关记录:2000多年前,中国古书《山海经》对溶洞、伏流、石山等现象已有提出。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岩溶现象已有较多记载。
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比欧洲早250余年。
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
在广西、贵州、云南,他探查过的洞穴有270多个,且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
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常见分类:喀斯特地貌类别划分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较为常见的为按喀斯特作用发生地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石芽石芽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壑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
石芽为蚀余产物,热带厚层纯石灰岩上发育形成的高大石芽常高达数十米,成为石林。
溶沟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宽20厘米至2米,深2厘米至3米,底部常填充泥土或碎屑。
喀斯特漏斗喀斯特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呈蝶形或倒锥形洼地,宽数十米,深数米至10余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
落水洞落水洞多分布在较陡的坡地两侧和盆地、洼地底部,为流水沿裂隙侵蚀的产物。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洼地峰林,密斯跃。
石钟乳喀斯特地貌示意图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视野拓展: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CO₂+HO₂+CaCO₃=Ca(HCO₃)₂(2)沉积作用:Ca(HCO₃)₂=CaCO₃↓+HO₂+CO₂↑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①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③ 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
④ 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 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 地下溶洞:富含CO₂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① 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₃)₂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₂大量逸出,导致CaCO₂沉积,形成钙华。
常见的有钙华坝、钙华湖等。
② 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富含Ca(HCO₃)₂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₂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₃在洞、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a .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 .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温馨提示: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对可溶性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形成石芽和溶沟。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讲解ppt课件
溶解过程: CO2+H2O+CaCO3→Ca(HCO3)2 →Ca2++2(HCO3) 结果:在可溶性岩石上留下溶沟、空洞等,并为后来的机械侵蚀、崩塌等
作用提供条件,形成喀斯特侵蚀地貌。 淀积过程: Ca2++2(HCO3)- → CO2↑+H2O+CaCO3↓ 结果:碳酸钙堆积作用不断进行,促进喀斯特堆积地貌的发育。
岩石的透水性
• 岩石的透水性对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 溶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透水性不良的岩 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 岩石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 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透水性强弱 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 二 喀斯特地貌
•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类: • 1.石芽与溶沟 指可溶性表面沟槽状溶蚀部 • 分和沟间突出部分。 •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 年2月,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 词,并把它作为Karst的汉语同义语。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 一、岩溶作用化学过程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喀斯特地貌是地球表面上一种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地貌类型。
它以岩溶作用为基础,形成了许多景观独特、奇特的地貌景观,如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等。
这些地貌特征源于溶蚀、溶洞塌陷等一系列地质过程,构成了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风貌。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大理石和石膏等可溶性岩石地区,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好地区。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有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和中国贵州喀斯特、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和斯洛文尼亚的普列斯卡特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有溶蚀、溶洞塌陷以及地下水系统的发育。
在溶蚀作用中,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溶解,形成溶洞和地下河。
同时,溶洞塌陷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当地下溶洞遭受侵蚀或外力作用时,溶洞顶部会发生塌陷。
此外,地下水系统的发育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解作用决定了地表地下水的分布格局。
喀斯特地貌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喀斯特地区的溶水对于当地居民的水资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喀斯特地貌也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区,对维持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喀斯特地貌还是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对解释地球演化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其特殊的定义、形成过程和分类分布特征。
对喀斯特地貌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理环境,并对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和定义,同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这部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和预期,为后续的内容做好铺垫。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对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 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 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 科学的记述。 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 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 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 度的具体记载。 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 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 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 貌的卓越先驱。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要求: 了解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岩溶作 用的因素,掌握岩溶地貌的主要类型, 了解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地域分异。
喀斯特地貌概述
19 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J. 司威杰对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 特(Karst)石灰岩高原进行研 究,并于1893 年正式用“Karst” 来概括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 1966年,桂林全国喀斯特会议上 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徐霞客(1586—1641)曾经深入 湘、桂、黔、滇等地进行岩溶地 质地貌考察,成为我国和世界上 最早的岩溶研究的先驱者。
一喀斯特作用ocaco2hco12发生喀斯特作用的条件texttext可溶性岩石裂隙节理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可溶性透水性沉积溶蚀1岩石可溶性非可溶性岩石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页岩等可溶性岩石溶解度gl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等0015硫酸盐类石膏芒硝等21卤化物岩盐钾盐镁盐360石灰岩岩溶发育最完美最壮观寿命2岩石的透水性水与可溶岩石的接触部分才能发育岩溶
一、喀斯特作用
1.1化学过程 CO2+H2O+Ca CO3
溶蚀
2H CO3- +Ca2+
沉积
1.2发生喀斯特作用的条件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 喀斯特地貌
(二)地下 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2.岩溶漏斗 3.落水洞 4.溶蚀洼地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6.峰丛、峰林与孤峰
1.溶洞与地下河 2.暗湖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
• 石芽与溶沟是指可用性 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 分和沟间突出部分。
• 溶沟(grike karren)是 地表水沿裂隙溶蚀、侵 蚀而成,宽10-2cm,深23cm。石芽(lapie)是蚀 余产物,为溶沟之间的 突出部分。而发育在热 带厚层纯石灰岩上的达 数十米的形体高大的石 芽,成为石林。
• 冰水扇:冰川河道挟带大量砂砾从冰舌末端排出,在平 原上展开为鞭状水系而形成的坡度较大的扇状地。
• 冰水河谷冲积平原为在山谷中则形成。 • 季候泥: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
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 冰砾阜:原为冰川表面的洼地,底部为冰水沙粒沉积物
质,冰川融化消失后,才转为不规则丘陵地貌。 •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的水道堆积的冰水砂砾物质,
• 冰瀑:山谷冰川由冰斗或粒雪盆进入U形谷时,饮 冰床坡度陡峻而形成。
• 冰裂隙:冰瀑与冰舌上均可发育宽深数十厘米至 数十米、呈横向、纵向或放射状分布的冰裂隙。
• 冰川弧拱: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差异是同一冰层形 成中央靠前,两侧靠后的前凸弧拱构造。
• 冰面湖:冰川融水积聚于冰川洼地而成。 • 冰面河:冰川融水积聚于切割的冰面。 • 冰蘑菇、冰塔林: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川舌下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2.岩溶漏斗
• 岩溶漏斗是由流水
沿裂隙溶蚀而成,
呈蝶形或倒锥形洼
地,宽数十米,深 数米至十余米,底
塌陷漏斗
部有垂直裂隙或落
第4章_喀斯特地貌-1
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游记》, 它详尽地记载了我国西南的云、黔、桂及 湘西等地喀斯特区的地质地貌及水文状况。 可溶性岩石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面积约 5100万km2 ,占全球面积的10.2%。 中国裸露的可溶性岩(碳酸盐类)面积为 124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3%,主要分布 于广西、云南及贵州等地,是世界上喀斯 特地貌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如桂林山水和 路南石林皆著名于世。
(2)岩石的构造
构造影响岩石的透水性。 透水性好的岩石,能加速水的循环,而且使 水流深入地下,加快地下的喀斯特作用。 一般在褶皱紧密的背斜区和断裂带上,裂隙 发达,岩石的透水性能好。
此外在厚层石灰岩内,其裂隙延伸深度也大, 有利于溶蚀作用。相反,含泥质、硅质多的 深层石灰岩,其裂隙紧闭,不利于溶蚀作用。 夹层多及互层多的石灰岩,因具有隔水作用 也不利于喀斯特深入地下。
溶蚀因素与溶蚀强度比较
2、地质因素
岩石的 可溶性 岩石的 构造
(1)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 分。按化学成分可将可溶性岩石分为三 大类:即卤盐类(钾盐、石盐)、硫酸 盐类(硬石膏、石膏、芒硝)和碳酸盐 类(石灰岩、白云岩等)。 三者之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卤盐类,其 次是硫酸盐类,最小是碳酸盐类。前两 者溶解度虽大,但在地球上分布较少, 地貌又不易保存,所以造貌意义不大。
1、垂直渗透带(饱气带)
分布范围:地面之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间 时间分布:平时干涸,降雨或冰雪融化时才有大量水流 运动方向:垂直向下运动 下渗深度:潜水位、主河谷水位和构造运动
1、垂直渗透带 2、季节变动带 3、水平流动带 4、深部滞流带
在地壳强烈上升区 垂直渗透带厚度较大,如我国桂西北及 贵州高原地区厚达数百m至千m。 地壳长期稳定的区域 河流切割很浅,地下水位接近地面,垂 直渗透带厚度较小,只有十几至数十m。 地貌类型:以垂直性喀斯特为主,多发 育出垂直性落水洞、管道、溶隙等。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溶洞
溶
洞
• 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 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地下河的分布深度 和当地侵蚀基准面相适应,由于不透水层的阻 挡,或者第四纪地壳上升幅度大于溶蚀深度, 地下河则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形成悬挂式的 地下河。 • 岩溶泉:岩溶洞穴的出口处常形成泉,按成因 分三类:(1)暂时性泉;(2)周期性泉; (3)涌泉
岩石的可溶性。
• 岩石的可溶性是岩溶地貌发育的最基本的 物质条件,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 成分与岩石结构。
• 岩石的结构与溶解度有密切关系,试验表 明,结晶的岩石,晶粒越小,溶解度也越 大。
岩石的透水性
• 岩石的透水性对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 溶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透水性不良的岩 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 岩石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 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透水性强弱 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
• 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 溶性岩石容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 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国亦称岩 溶地貌。
◆喀斯特研究的起源
◇徐霞客(1586—1641,明《徐霞客游记》的 作者)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究学者。 ◇19世纪末,南斯拉夫的司威治(J.Cvijic) 研究了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Karst)石灰 岩高原,并于1893年正式用“Karst”来概括 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 年2月,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 词,并把它作为Karst的汉语同义语。
地表钙华沉积
四 川 黄 龙 的 钙 华 堤 坝
地表钙华沉积
岷山南麓黄龙一带河谷中的瀑布华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
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地形喀斯特地形(也称“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结构石灰岩,也就是碳酸钙。
构成原因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构成,打下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维持了湿热气候,华中显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为猛烈。
尤其就是第四纪以来,地壳快速下降,喀斯特地貌随之快速发育,类型繁杂多样。
随其冰期与间冰期的交错,气候带频密变动,但在交错变动中气候带存有逐步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超过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
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
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成因原理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
发展阶段
假喀斯特
研究历史
研究意义
地貌分类
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
世界分布
成因原理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
发展阶段
假喀斯特
研究历史
研究意义
地貌分类
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
世界分布
展开
编辑本段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3张)
喀
喀斯特地貌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地貌学课件: 喀斯特地貌
(四)水的流動性及流量 經常流動的水體,能較大地提高水的溶蝕力,其
原因是: 第一,流動的水處於開放系統,從降水(補
給)—地表水及地下水(流動)—排泄過程中,水經 常與空氣保持接觸,能不斷地補充因溶蝕岩石所消耗 的CO2,使水體不易達到飽和。
碳酸鹽類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是石灰岩 (CaCO3)和白雲岩(CaMg(CO3)2),但二者之 間有許多過渡類型的岩石。
岩類 石灰岩類
白雲岩類
碳酸鹽類岩石分類表
方解石% 100-90 90-75 75-50 50-25 25-10 10-0
白雲石% 0-10 10-25 25-50 50-75 75-90 90-100
各種溶蝕因素導致的溶蝕強度
溶蝕因素
大氣CO2 有機CO2 無機CO2 有機酸
無機酸
溶蝕強度(%)
4.47 49.26 4.02 37.11 5.14
下麵重點分析水中CO2來源,及其影 響因素。
水中CO2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大氣 CO2 、有機CO2 和無機的CO2。這三者提供 的溶蝕力占全球溶蝕力強度的58%。
喀斯特地貌
一、內容提要
可溶性岩石在地球上的分佈非常廣泛,約5100萬平方公里, 占地球總面積的10%,由此發育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從熱帶到寒 帶,從濕潤地區到乾旱地區,從海濱低地到高山都有分佈。從 形成機理上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是以化學作用為主的地貌過 程,喀斯特作用不僅能在地表形成喀斯特地貌,而且在地下還 形成神奇的地下喀斯特洞穴世界,因而喀斯特地貌具有地上和 地下雙層結構,這是其他地貌類型不具有的特性。喀斯特地區 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奇特的地貌景觀又是很好的旅遊 資源。但喀斯特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和水文工程地質問題非常 嚴重,喀斯特石漠化、缺水少土、植被生長困難、地面塌陷等 問題,給生產和生活帶來了許多弊端,甚至是嚴重的災害。因 此,對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章將剖析喀 斯特作用的性質和基本條件,介紹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類型、 喀斯斯特發育和分佈規律。
喀斯特地貌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石幔——层 状堆积,呈 帷幕状
暗河
石柱 溶洞
溶洞
溶洞特点: • 溶洞常呈层状分布。 • 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 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 溶洞底部有暗河
石钟乳
溶洞顶部
溶洞底部
石笋
石幔、石帘、石钟乳
石柱
石笋 暗河
喀斯特 地貌
观察喀斯特的典型地貌示意图,思考: 钟乳石、石笋、石柱为沉 1.溶蚀地貌有哪些?沉积地貌有哪些? 2. 地表地貌有哪些?地下地貌有哪些? 积地貌,其余为溶蚀地貌。
残丘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地表时, 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
➢地下喀斯特地貌
思考:喀斯特地区的地表水会流向哪里?
贵州某河流景观
• 不利影响
1.农业: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下渗,地表缺水 严重;地形崎岖,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水土流 失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
2.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地质脆弱,交通不便, 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 建设成本。
3.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 被减少,旱涝灾害等发生频率增加。
壹 喀斯特地貌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目标】
1.识别喀斯特地貌。 2.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了解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分 布区。 3.能大致说出喀斯特地貌对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喀斯特地 貌/岩溶
地貌 概念
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物质溶于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又称 “岩溶地貌”。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类型形态成因5.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望远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减少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避免雨季淹没射电望远镜,比较安全。
二、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作用于地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质带走(搬运作用),使得一部分地表物质减少(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
②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的堆积地貌。
2.常见的河流地貌⑴河流侵蚀地貌:类型河流位置形成形态“V”形河谷山区(上游)河流流经山区,下蚀较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而形成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U”形河谷中下游河流下蚀能力减弱,向两岸的侧蚀加强,河谷拓宽,凹岸侵蚀较强,凸岸堆积较强,使河流更加弯曲。
弯、宽、浅、剖面呈“U”形⑵河流堆积地貌:类型河流位置形成形态冲积扇山前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坡度较低,流速降低,泥沙堆积而成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山前:坡度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平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河口段(入海或入湖处)河流挟带的泥沙经平原流速减缓,加之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淤积形成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呈放射状分布。
喀斯特地貌(共57张PPT)
石幔是指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CO2迅速逸散而产生片状和层 状的碳酸钙堆积,其表面具有弯曲的流纹,高度可达数十米,十分壮观。
坑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深十几米至数十米。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4.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 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 要原因。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沛;又处于山脉的迎风坡 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 那里的水分平衡。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桉 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2、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西部、西 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 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份来 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
2 PART 美丽地带的贫困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 ②不利影响: A.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 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B.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C.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 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 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 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 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讲解
• 岩石的结构与溶解度有密切关系,试验表 明,结晶的岩石,晶粒越小,溶解度也越 大。
岩石的透水性
• 岩石的透水性对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 溶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透水性不良的岩 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 岩石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 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透水性强弱 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它在雨季或融冰化雪时,潜水面上升, 地下水作水平运动;在旱季作垂直运动。故该带内喀斯特地貌既有水平溶洞,又有 垂直溶洞发育。
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
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到谷底补给河流岩溶水的深处为止。经常处于饱水状态, 地下水流向近于水平方向,向河谷排泄。此带是喀斯特强烈发育地带,多为水平型喀 斯特,如地下河、水平溶洞等。 在靠近河谷地段,水平带的下部在河底减压区,地下水由下而上运动,这是一种虹 吸管状流动,向着谷底减压区排泄。
重庆小寨“天坑”2
重庆小寨“天坑”3
重庆小寨“天坑”4
它的底部常发育落水洞和漏斗,还有一些 小溪。从洼地四壁流出的泉水,经小溪最 后流进落水洞中。
贵州金城江源
溶蚀洼地是由漏斗进一步溶蚀扩 大、合并而形成,故它的形态、 排列方式与漏斗均有关。
鄂西洼地
• •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是指岩溶地区具有内部水系的、底部宽广平坦 的大型封闭盆地或谷地。
阿诗玛的传说
路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
石林鸟瞰
大理石石林
广西贺州,我国唯一的一个
• 2.岩溶漏斗 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呈碟形 或倒锥形洼地,宽数十米,深数米至十余米,底 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复习:喀斯特地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简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 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把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总称为岩溶水。
地下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 1.垂直渗透带;2.季节变动带;3.水平流动带;4.深部滞流带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
该带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上。雨水沿裂隙下渗到 潜水面,它的厚度由潜水面(地下水位)高低来决定。若在构造 上升区(潜水面、河水面下降),厚度可达几百-几千米,反之, 构造沉降区,厚度小。 该带内水的运动以垂直下渗为主,故喀斯特地貌以垂直形态 的溶洞为主,多漏斗、落水洞等个体小深度大的地貌。
1981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会议”上,又议定 “岩溶”和“喀斯特”二者皆可使用。
(二)、喀斯特作用过程
溶解过程: CO2+H2O+CaCO3→Ca(HCO3)2 →Ca2++2(HCO3) 结果:在可溶性岩石上留下溶沟、空洞等,并为后来的
机械侵蚀、崩塌等作用提供条件,形成喀斯特侵蚀地貌。
在空气中,PCO2条件相 同时,温度越高, CaCO3 在 水 中 的 溶 解 度 就越小;当温度相同时, PCO2越高,CaCO3在水 中的溶解度越大。
温度及CO2分压力与CaCO3溶 解度的相互关系
3、生物因素
➢碳 酸 盐 岩 表 面 常 长 有 一 些菌、藻类生物,分泌溶 蚀性酸,可分解及消耗碳 酸盐岩,属于生物岩溶作 用。其结果在岩面上留下 痕迹,统称为生物蚀痕。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Karst)
➢一 喀斯特作用 ➢二 喀斯特地貌形态 ➢三 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地貌组合
一 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的概念
关于喀斯特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凡是 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 积) 、机械过程为辅(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 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 ,由这种作用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 喀斯特。
中粒、粗粒结构 14.97 0.32
中粗粒镶嵌结构具溶孔 1.73 0.65
2、气候因素(水的溶蚀能力)
对石灰岩而言,纯水的溶解力是很微弱的。当水中含有大 量的CO2时,水的溶蚀力就大大提高。具有溶蚀力的水将 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 而带走。
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 压等方面。
岩石结构对可溶性的影响:
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 不等粒结构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值要大。
中国广西的不同结构碳酸盐类岩石的相对溶解度
石灰岩类
白云岩类
结构特征 CaO/MgO 相对溶解度
结构特征
CaO/MgO 相对溶解度
隐晶质微粒结构 18.99 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溶蚀能力增强; 但,另一方面:温度越高,水溶液中CO2含量越低,溶蚀
作用会减弱。
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不仅影响水的渗透条件、 水的运动循环,同时雨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游离CO2,大大地 加强了喀斯特作用。
气压:
一般大气中CO2的含量 约为空气体积的0.03%, 在自由大气下,空气中 的 CO2 的 分 压 力 PCO2=0.0003大气压。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它在雨季或融冰化 雪时,潜水面上升,地下水作水平运动;在旱季作垂直运动。 故该带内喀斯特地貌既有水平溶洞,又有垂直溶洞发育。
淀积过程: Ca2++2(HCO3)- → CO2↑+H2O+CaCO3↓ 结果:碳酸钙堆积作用不断进行,促进喀斯特堆积地貌
的发育。
(三)、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 生物因素
1、地质因素(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根据岩石的 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将可溶性岩石分为三大类:碳酸盐类 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化物盐类岩石。
泥灰岩<白云岩<石灰岩
三种岩石中,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 酸盐类最小。如,在25℃的纯水中,各种可溶盐类的溶解度 分别为:NaCl, 360g/l; CaSO4, 2.1g/l; CaCO3, 0.015g/l。
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 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体也很大。所以发育在碳酸盐类岩 石中的喀斯特较之在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中发育 的喀斯特要普遍得多。
➢土壤空气的CO2主要由生物作用 产生,土壤空气中CO2的多少对喀 斯特有重要影响。在热带、亚热带 土壤中CO2较大气中往往高出数十 倍。土层和岩石界面处的溶蚀强烈, 因此,石灰岩溶蚀速度最大值往往 出现在土壤与石灰岩接触处。
(四)、岩溶水的分带
根据喀斯特地区水的运动方式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是形成地表喀斯特的主要动力,它的流向也决定 着地表喀斯特的空间形态分布规律。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 形态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名称的由来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里亚半岛石灰岩高 原的地名。当地称kars,意大利语为carso,德语称karst。它 来自印欧语“kar”,即岩石裸露的地方。
19世纪中叶,一些德国和奥地利学者研究欧洲中部和东南部 的石灰岩地貌,均采用karst一词。
2.13 1.09
细晶质微粒结构 27.03 1.06
隐晶质向镶嵌结构过渡 1.44 0.88
鲕状结构
21.04 1.04
细晶及隐晶质镶嵌结构 1.65 0.85
微粒-中粒结构 21.43 中粒晶质镶嵌结构 25.01
0.99 0.56
中晶及细晶质镶嵌结构 1.53
中晶质镶嵌结构
1.36
0.71 0.66
特别是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杰在研究喀斯特高原上奇特地貌 后写的专著,就采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的 一系列特殊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
这样,一百多年来喀斯特逐渐成为世界地学界通用的术语 。
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广西桂林)建议将喀斯 特一词改为岩溶,但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甚感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