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悲剧美的浅谈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简述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是一种古老且深受人们喜爱的戏剧形式,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冲突和对抗:悲剧中的主要角色常常面临内外部的冲突和对抗,这种冲突是悲剧发展的核心。
这种冲突常常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通过塑造角色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悲剧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世界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2. 命运和宿命:悲剧中的主角通常被命运所左右,无法逃避自己的宿命。
他们常常被置于无法改变的境地,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都难以逃脱悲剧的结局。
这种命运的力量给人一种无奈和恐惧的感觉,同时也激发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3. 情感的激荡:悲剧通过强烈的情感冲突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主角的痛苦和悲伤常常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悲剧中丰富多样的情感,既有悲伤和绝望,也有愤怒和憎恨,这种情感的激荡给人带来了美学上的享受。
4. 深度的思考:悲剧常常通过角色的遭遇和经历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主角的悲剧命运引发了对生命、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深度思考。
观众在观看悲剧时,不仅仅是在感受角色的情感,更是在通过角色的遭遇来思考人类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总而言之,悲剧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通过冲突和对抗、命运和宿命、情感的激荡以及深度的思考,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悲剧通过展示人类的复杂性和遭遇的苦难,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真实和伟大,从而使人们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产生深刻的思考。
对悲剧美学范畴的理解
对悲剧美学范畴的理解悲剧美学范畴是一种复杂而深远的理念,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洞察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文学背景。
文以悲剧美学为例,尝试从宏观的历史学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具体环境出发,探讨其范畴的本质、形成原因及其内涵。
悲剧美学这一范畴,首先应征古希腊罗马文化,尤其是希腊悲剧及其典型形式——哀歌形式。
古希腊诗人们倡导了一种思想形式即哀歌,它强调神的“慈悲”,以及人们受神宠爱的可能性。
此外,古代悲剧还注重人性的双重性,其中一部分强调人的善良与美好,另一部分则强调人的罪恶与悲剧。
这种对于悲剧的先入之见,可以极大地影响文化的发展,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更加成熟,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正确理解。
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美学是一种深远的思想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下,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均积极发展悲剧美学。
与古希腊悲剧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美学更强调人性的“暗黑”一面,揭示出人性中的悲剧色彩,更多地强调了社会的复杂性和悲剧性,强化了人们对悲剧的认识,反映出社会的真实状态。
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美学将几种不同的思想形式融合在一起,其中包括传统的悲剧概念、宗教系统的心态、共和国的公理、启蒙运动的哲学和现代分析心理学,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流派。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美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意义,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悲剧美学内涵的深刻理解。
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美学范畴,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传达思想,并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有效地强化了自我认知,也更好地让当时的社会达到一种和谐。
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美学艺术形式,以其复杂而又持久的相互关系,激发了我们对悲剧美学范畴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总之,悲剧美学范畴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由古希腊及其哀歌形式,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综合性悲剧,以及当下的悲剧概念,它们彼此关联,同时又各自独立,令人深思。
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美学的出现,标志着悲剧美学范畴的走向更高一层次的发展,它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历史,也有助于洞察社会,为当今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欣赏悲剧的范畴。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一八五九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
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说明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本质。
“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要求、理想未能实现。
浅论悲剧美
魅力, 这能说不美吗? 我国古代著名悲剧 《 牡丹亭》 《 、 窦娥冤》 中的杜丽娘、 窦 冲突合乎规律发展必将 导致 悲剧 的结局 。 是, 但 他所说的冲突不是社会生活 娥虽然她们在封建礼教、 封建制度压迫下 , 郁郁 含冤而死, 但是她们的死 , 表 中现实存在 的冲 突而是 精神性 的普 遍力量 之间 的冲突 ,是两种伦 理力量 示 了反封 建斗争必将取得最后 的胜利 , 她们 的反封 建精 神永垂不朽, 这能说
唯有‘ 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 的厄运 ’ 才能达到这种效 果。” 黑格尔说“ 悲剧的
实中两种对立力量与道 德上的善恶斗争 ,因而看不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
具有 调和主义和唯心主义悲剧观, 没能从本质上揭示出 特 性根源 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的冲突。 , ’ 车尼尔雪 夫斯基说 :悲剧是人底 着新 旧势力的斗争, “ 伟大 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底灭亡。 ” 我认为 , 这些观 点从不 同角度 表述 了 悲 剧 的 内在 意 义 。 悲剧 的本质和意义 , 但是并没有充分揭示悲剧本质 的内涵 , 某种程度上具 在 有片面性。而只有马克思主意的悲剧观, 才从哲学 的高度 , 运用辩证 唯物主
了崇高感。 康德认为 :崇高感是一种间接引起的快感 , “ 因为它先有一种生命
以崇高感作为一种 情绪 , 在想象力 的运用上不 像是游戏 , 而是严肃认真 的,
沈阳师范大学现 当代文 学研 究生 郭 威
各 同归于尽 , 悲剧描述不幸、 苦难和死亡 , 怎么会产生没敢的愉悦?这确实是一个不 伦理力量 , 自所坚持 自己的理想 和所代表普遍力量相互冲突 ,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尤其是当今社会,杯具一词如此盛行,继而超越了寂寞一族,成为当前网络社会最火热的名词。
这恰恰印证了悲剧往往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最早的悲剧,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其内容是悲叹酒神狄俄倪索斯所遭受的苦难,并赞美它的再生。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1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这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曾经深刻地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举得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要高于喜剧,悲剧更加高尚。
我认为是有一些可取性的,就比如美与丑,丑的表达比美更加强烈,正如当今国画为什么更喜欢表达丑的事物。
在我看来悲剧比喜剧更加有感染力,表达的情绪也更加强烈,所引起的反应也更加大。
悲剧能够引起我们心中的怜悯和对自我的一种关照。
“怜悯是为了某种不幸或似乎不幸的事而发愁,这种不幸可能是致命的或痛苦的,而且落于不应受难的人身上,于是旁观者想到自己或他的亲友也可能遭到这种不幸。
当不幸似乎近在身边之时,尤其是如此。
”可以看出怜悯的根源是不幸,而这种不幸又降临在不应该受罪的人身上。
从而旁观者会产生联想,将这种心理逼近现实,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身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怜悯。
亚里士多德以后对悲剧理论做出最大的贡献的是黑格尔。
他明确地指出了悲剧的基础是两种对立的伦理观念的斗争,这就是他著名的“冲突说”。
他这样说:“这里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对立的双方各有他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黑格尔突破了亚里士多德把悲剧根源看作个人过失的局限性,认为古代悲剧的冲突是伦理力量的冲突,即看到了悲剧所反映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冲突,表明他肯定悲剧冲突就是社会性冲突的反映。
浅谈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美
1 引 言
文 学 艺 术 中 的 悲 剧 不 是 指 一 种 独 立 的戏 剧 形 式 ,而 是
指审美范畴 中的一种与崇高 、 滑稽 、 优美 、 壮美 、 怪诞等并 列 的美学类 型。恩格斯从历史辩证 法的高度理解悲剧 的实质 , 把 悲剧 定义为 “ 历史的必然要求 与这个要求实 际上不可能 实现之 间的悲剧性 冲突” 。所 谓“ 史的必然要求 ” 是指那 历 , 些 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的人 的合理要求 、理 想 以及在 人类 长期生活实践中所体现 出来 的人的优 秀品质等等 。这 种 提法 具有理论 的普遍适应性 ,但在解释许 多具 体悲剧 的 时候 , 常常牵强 , 它只是在解释历 史英雄 的失 败这 类悲剧时 才得心 应手。最 具普 遍性 、 学性 、 哲 美学 品格 的悲剧定义是 鲁迅通俗 的阐释 。 即认 为悲剧 是“ 人生有价值 的东西毁灭 将 给人看 ” 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 ” 。“ 容量相 当大 , 它能解释英 雄人 物的悲剧 , 以解释来 自社会压迫 的悲剧 , 可 也可 以解 释 来 自自然灾 祸的悲剧 。不管论 断如何 , “ 从 不可能 实现 ” 与 “ 毁灭 ” 我们不难 发现悲 剧是对一 切有 价值 的东西 的否 中, 定 , 、 、 成为强 势 的压倒 性 力量 , 制 、 戾而 反动 ; 假 丑 恶 专 暴 真、 、 善 美成 为弱势 的受压性 物体 , 渺小 、 无辜而萎缩 。悲剧
2 残缺 的 悲剧 美
周来 祥先生 认为 :美是和谐 , “ 是人 和 自然 、 主体和 客观 事物规律 的和谐统一。不管客体残缺与否 , 与主体是 和谐 都 的。” 悲剧可 以说是残缺 的 , 但正 如美只有在丑 的衬托下 才 显示 其美 , 善只有在恶 的衬托 下才显示其 善一样 , 悲剧是愉 快喜 剧的一个反面 ,两个有对立 的事物把痛 苦与欢乐连结 为一 个整体而和谐 统一。好 比维纳斯 , 然是断臂 , 虽 但却不 因此 而丑 陋或 令人恐怖 , 相反 直到今天 , 她是人 们心 中的一
悲剧的小说美学原理
悲剧的小说美学原理悲剧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美学原理是指悲剧作品所包含的基本美学原则和艺术手法。
下面,我将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探讨悲剧的小说美学原理。
首先,情节结构是悲剧小说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悲剧的情节通常以一个主要的冲突为核心,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冲突不仅源于外部的环境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源于人物内心的欲望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悲剧中常常有一系列的不幸事件和转折点,通过这些矛盾冲突的发展和升级,使情节更加紧张、引人入胜。
同时,悲剧中的主要情节一般都是必然的,通过形式上的必然性来强调人物的命运和悲剧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父亲的复仇是他内心的需求,而他的行动和命运的展开都是必然的。
其次,人物塑造是悲剧小说美学的重要要素之一。
悲剧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他们身上有着不同的欲望和价值观念。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得悲剧更加真实、可信。
悲剧人物的命运往往是由他们内心的矛盾和错误的选择所导致的,他们在冲突中逐渐堕入悲剧。
同时,悲剧还要求人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欲望的人物,他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不断迷失,并最终走向毁灭。
最后,语言表达是悲剧小说美学的重要方式。
悲剧的语言往往充满感情强烈、气氛紧张的色彩,以铺陈人物内心矛盾和命运更加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悲剧的语言需要具有力量和张力,通过对话和独白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的斗争。
同时,悲剧还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以达到对人物和命运的深层次揭示。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中,通过对巴黎街头现象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透露出悲剧性的命运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综上所述,悲剧小说美学原理主要包括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悲剧小说通过对冲突的描述、人物的描绘和语言的表达,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命运对人物的不可抗拒的影响。
悲剧美学的原理
悲剧美学的原理悲剧美学是指在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的一种审美原则。
它强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思考和共鸣。
在悲剧美学中,悲剧往往被视为最具有感召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以下是悲剧美学的原理:1.冲突和对立:悲剧美学强调故事中的冲突和对立,通过展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张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冲突和对立通常是通过故事情节中的角色之间的斗争来体现的,比如主角与反派之间的角力对决,主角内心的挣扎等。
2.主角的悲剧命运:悲剧美学着重强调主角的悲剧命运。
主角通常是一个伟大而高尚的人物,但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错误的选择,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主角的悲剧命运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同情,同时也使观众思考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威力。
3.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悲剧美学常常探讨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
主角往往置身于一个道德的抉择之中,他们必须在两害相权衡之中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种道德的挣扎和矛盾使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普遍性。
4.悲剧的教育作用:悲剧美学认为悲剧能够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教育作用。
通过悲剧,观众不仅能够体验到强烈的情感波动,还可以从中获得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思考和洞察。
这种思考和洞察有助于观众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真理。
5.审美享受的悲剧质感:悲剧美学强调通过悲剧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悲剧作品通常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质感,它同时具有悲剧的伤感和悲悯,使观众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中,体验到一种由悲痛和矛盾所产生的心灵上的满足和解放。
总之,悲剧美学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审美原则。
它强调冲突和对立、主角的悲剧命运、道德的困境和人性的矛盾、悲剧的教育作用以及悲剧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通过这些原理的运用,悲剧作品能够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从而使观众获得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悲剧美学的主要观点
悲剧美学的主要观点悲剧美学,听着就很有分量,对吧?它说的就是那些让你又想哭又想笑、心情复杂得不行的作品。
别看名字有点“高大上”,其实这个东西,和我们平常聊八卦、看剧、逛街,甚至吃饭都能扯上关系。
你知道,悲剧就像人生中的一道难吃的菜,外面看起来色香味俱全,吃下去才知道辣得你眼泪直流,心里却有一种不舍得放弃的感觉。
悲剧美学的精髓,不就是那种“痛并快乐着”的心情吗?悲剧最直接的特点就是它“悲”。
可是,别被这个悲字吓到了。
悲并不代表“坏”,也不是一味的“消极”。
相反,悲剧通常是通过揭示人性中的痛苦、挣扎,带给人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这就好比你和朋友吵架了,心里特别难过,明知道自己理亏,但又不想低头。
这种心情,其实就像一场悲剧,明明知道结局不美好,但你偏偏忍不住要走进去。
你说,这是不是很真实?而悲剧美学的精髓,往往在于它强调“必然性”和“无法回避”。
换句话说,很多悲剧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早已注定,就像我们常说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你看那些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也好,《麦克白》也罢,里面的主角总是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
好像无论你怎么挣扎、怎么反抗,最终都会迎来那个你无法躲避的结局。
正是这种注定的悲剧命运,让人又爱又恨。
再说了,悲剧的美学,也不是单纯的让你痛苦。
有时痛苦过后,你能感受到一种美,这种美,比什么都深刻。
就拿《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吧,两个年轻人因为家庭的仇恨而无法相爱,最后两人死在一起,虽然很悲,但你会觉得这就是爱情最纯粹、最美的一面。
不信你想想,有多少人爱过一个人,明明知道不可能走到一起,可还是甘愿为他做任何事。
你看,这种美,不就是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吗?悲剧不是为了让我们痛苦,而是让我们更懂得珍惜。
对了,悲剧并不只出现在大戏里。
生活中的悲剧,往往也像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像投射。
你看看周围,多少人因为一些微小的错误,最后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
你和朋友约好了出去玩,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你们还是错过了那次相聚。
关于悲剧美的浅谈
关于悲剧美的浅谈不知不觉,一个学期接近尾声了,美学基本原理这门课也要结束了。
在短短的学习美学这门课程的时间里,让我喜欢上了这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让我对“美”产生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在美的范畴里,悲剧是最触动人心灵和灵魂的。
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这部作品,网络上的定义是历史片、战争片。
但是我却觉得这实际上是一部悲剧!导演通过光感效果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人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引人深思,也表现出了在战争时期人性缺失。
《辛德勒名单》讲述的是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人大肆屠杀犹太人,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在科拉科开了一个生产军需用品的工厂,并且雇佣犹太人做工,从中赚取大量钱财;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后,他感到特别震撼,并且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最后,他用他所赚取的金钱向德国军队开出了一千二百人的名单,用自己的全部财产换取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
在那样一个时代,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电影是以倒叙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开头首先是以几名存活至今的犹太人,为那些在战乱时期惨遭屠杀的同胞们朗诵经文、哀悼的方式展开的。
那是在1939年,德军在两周内击溃了波兰军;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下令犹太人登记全家户口,重新安顿集居各大城市,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每天有一万名犹太人从乡下抵达科拉科。
德国的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来到了科拉科,他出入有那些德国军队们经常去的餐厅,利用自己不错的社交才能和赚取的大量金钱,很快地就与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41年3月20号,是迁入犹太区的最后期限,于维斯图河以南规划犹太人封闭区,强制犹太人迁至该地区,科拉科一带地区的犹太人拥挤的住在十六条街方圆里,若无视管理规定的犹太人,将会以军事法庭审判。
在德军对犹太人分配劳役、安排食宿等工作的时候,他开设了一个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雇佣了大量的犹太人到他的工厂做工。
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的美学意义悲剧是一种在文学、戏剧和艺术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其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悲剧作品不仅引人深思,还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通过对悲剧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生命和世界,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1. 悲剧的内涵悲剧作品通常以主人公的失败、苦难或死亡作为故事结局,揭示出人生的脆弱与苦难。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常常深深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并引发观众对生命、命运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在悲剧中,人物的命运常常受到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和挑战,他们在争扎中挣扎、迷茫、痛苦,最终通常以悲剧性的结局收场。
这种对矛盾、挣扎、失败和死亡的描写,旨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纷扰和不幸,引发人们对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2.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境界。
在观赏悲剧作品时,人们常常深陷于对人物遭遇的悲惨命运的共情之中,从而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坚韧。
这种审美体验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面,引领人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悲剧性的结局不仅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还让人们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悲剧中的悲伤、痛苦和抗争,通常能够触发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唤起对美、真、善的向往和追求。
3. 悲剧的美学表现悲剧作品通常以高雅的语言、精妙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展现出对人性、道德和生命命运的探索。
在悲剧的创作和表现中,艺术家们通常通过复杂的人物形象、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意义深远的背景描写,展现出悲剧的伟大魅力。
悲剧性的结局往往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人类的悲悯和勇气,启示人们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崇高追求。
悲剧中的“悲”与“剧”完美结合,展示出人类文化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戏剧艺术形式,通过对生命的苦难与悲剧性结局的揭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命运和美的思考,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意义。
悲剧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类情感和道德注解,使得悲剧成为文学和艺术中的永恒主题,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一、悲剧的概述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或喜剧类型来看。
“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而言的。
”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
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
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剧的范畴。
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
”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
”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
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
二、悲剧的美学特征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
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摘要】悲剧《俄狄浦斯王》作为古代希腊文学的经典之作,在美学特征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从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情节设置的紧密连贯、命运与自由意志的探讨、舞台语言与戏剧结构的结合,以及情感共鸣与审美享受并存等方面探讨了其美学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深刻理解《俄狄浦斯王》对文学的影响,以及在当今社会中这些美学特征所具有的价值意义。
悲剧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观众在欣赏该作品时不仅可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更能从中体会到艺术在审美上的乐趣,这正是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所在。
【关键词】悲剧《俄狄浦斯王》, 美学特征, 人物形象, 情节设置, 命运与自由意志, 舞台语言, 戏剧结构, 情感共鸣, 审美享受, 文学影响, 社会价值, 引言, 正文, 结论1. 引言1.1 悲剧《俄狄浦斯王》的背景介绍《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在寻找自己身世真相的过程中,逐渐揭示出自己的命运悲剧,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故事情节既贴近人性,又充满智慧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成为后世文学家和评论家广泛关注和引用的经典之作。
《俄狄浦斯王》的背景设定在古希腊那个神话传说和历史、祭祀、诗歌和神话故事并存的时代。
主题突出的传统悲剧往往是源于神话传说,古希腊人育有民间诗人,借借他的悲剧题材。
这些史诗故事流传千年,教育民众。
神话传说的主题是英雄、民族起义、战争、爱情感情矛盾等。
这些故事人物感情激烈,人称人在一起的事件触发。
这些故事流传长达几个世纪,历史故事和传说在水源口流传很久,不仅有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许多的美学固然有很多让人流泪的经典悲剧。
1.2 对美学特征的重要性理解美学特征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更是观众和读者审美感受的源泉。
悲剧《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戏剧之一,其美学特征贯穿于全篇,为故事赋予了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浅谈音乐的悲剧美
浅谈音乐的悲剧美摘要:音乐的美有很多,其中悲剧美是音乐美中极具光彩的一部分。
鲁迅先生针对悲剧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当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的时候,总是能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的。
悲剧美能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音乐悲剧美审美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是重要的审美形态。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学范畴与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
优美、壮美、喜剧、崇高、欢乐、悲剧是音乐美的六个基本范畴。
其中,悲剧美是最具有深刻性的。
悲剧美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悲剧”,也不同于戏剧体裁中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所以它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
一、音乐的悲剧美概况音乐的悲剧美是重要的音乐美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与其他艺术表现类型的悲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音乐的悲剧美,是在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与赞扬,并且将人们的崇高品质和修养与音乐的悲剧美相联系,使人在进行音乐的欣赏活动后,产生深沉的同情感和心灵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净化人的灵魂,给人以激励启示,引发人们的美感。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一个具有音乐悲剧美的很典型的例子,在有这首乐曲之前,我们都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在音乐作品中,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光是小提琴优美的旋律以及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主题,还有乐曲中大锣和低音管弦乐器深沉而不安的音调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悲剧色彩。
铜管乐器代表凶暴残酷的封建势力,散板节奏的独奏小提琴代表英台的悲痛与惊惶,强烈的快板衬托出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用音乐的美来赞美人生存的悲剧性过程,让我们感觉到美的悲壮、死亡的崇高,使音乐作品的悲剧因素更能很好地得以体现,国外很多评论家都称这部作品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大学美学课 美学论文 悲剧与美的关系浅谈
一种凄凉,十分沉醉——浅议悲情之美及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田梦丽2007112160有一种美,它使人柔肠寸断却又余香满口;有一种美,它也许不能激起我们面对壮美事物油然而生的昂扬情绪,却让我们永远保持对于优美事物微妙韵味的敏锐感知;有一种美,它并不惊天动地却能刻骨铭心;有一种美,它看似黯然然而这黯然中别有一种销魂滋味——是的,这就是悲情,带着忧郁与感伤的悲情之美,它就像一声轻轻的叹息,貌似消极,却润物细无声般深入心扉,带给个体心灵以澄澈的生命感悟,让我们在悲情的洗礼中更接近自我以及生命的本质。
悲情之美渗透在每一个生命的每一段历程中,从童年时期隐约的孤独到成年之后莫可名状的伤感与惆怅,这种悲情成为古今中外文人笔下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吟咏对象和审美客体,与中学语文教学同样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本文拟就悲情之美以及悲情之美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略述一二,以期廓清认知,并对中学语文相关内容的教学有所指导。
一、概念的界定:“悲情”与“悲剧”何谓悲情?正如法国浪漫主义诗人代尔在《罗马的废墟》中所写:“那是给痛苦以抚慰的同情,把健康与宁静轻轻唤醒,多么悦耳…忧郁之神啊,你的音乐多么甜蜜!”,本文所探讨的悲情是指人的忧郁、悲伤、痛苦的情怀,是一种柔性的美。
人生失意,愿望与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喟叹是悲情,所谓“此事古难全”。
从生活中的生离死别、爱情受挫、考试失志到个人人生理想的失落、个体追求的不可得到,凡此种种,均在此列。
然而人生中也同样难免这样的时刻:无所追寻,亦无所谓失去,但却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惆怅孤独与空虚萦怀,挥之不去。
亦即诗家所谓“闲愁”。
正如纳兰性德词中所言“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也如贺铸词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数此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这些对于生命流逝对于美好瞬间流逝的微细感知与哀叹,也让人产生“流水落花春去也”般难以自持的惆怅,也是悲情体验之一。
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的美学意义1. 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性悲剧理论⾸先是作为⼀种艺术理论⽽存在的。
在⽂学艺术作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两种对⽴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
我们从悲剧⽂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虽在⽃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悲观失望,反⽽能够⿎舞⼈们继续⽃争。
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不是哀愁,是⿎舞⽃志⽽不是意⽓消沉。
悲剧的美,属于崇⾼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的艺术。
”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常⽣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
然⽽,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
对于这⼀点,亚⾥⼠多德认为,坏⼈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会引起满意感,⽽好⼈意外的、并⽆⾼尚意义的死亡会令⼈感到恐惧。
2. 什么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理论⾸先是作为⼀种艺术理论⽽存在的.在⽂学艺术作百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两种对⽴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从悲剧⽂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虽在⽃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悲观失望,反⽽能够⿎舞⼈们继续⽃争.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度不是哀愁,是⿎舞⽃志⽽不是意⽓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的客观基础是⼈的问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常⽣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然⽽,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对于这⼀点,亚⾥⼠多德认为,坏⼈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答会引起满意感,⽽好⼈意外的、并⽆⾼尚意义的死亡会令⼈感到恐惧。
3. 美学论述题:举例论述悲剧的审美意义论繁漪形象的悲剧审美意义摘要:《雷⾬》是中国现代戏剧中杰出的⼀部悲剧。
它作为曹禺的处⼥作,⼀出现就“当年海上惊雷⾬”反响空前。
⽽《雷⾬》问世以来,繁漪这⼀⼈物形象⼀直是评论者所关注的焦点。
悲剧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性的美学分析引言悲剧是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
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抑,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和必然的胜利。
所以实际上悲剧美所显示的审美特性必然体现出一种崇高之美,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悲剧的美学含义悲剧作为哲学范畴之一,与一般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中所见讲的悲剧的含义不同,它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的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
为了便于将美学范畴的悲剧与文艺学、历史学、哲学以及日常生活中讲的悲剧加以区分也称其为悲剧性。
悲剧性是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
悲剧性不仅指戏剧艺术所表现的悲剧,也指小说、诗歌,甚至其他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悲剧。
悲剧性常常与哭联系在一起,但令人哭的,并非都是悲剧,例如有喜极而泣等。
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根本特点是悲,不悲不成悲剧。
悲的愈深,哀的愈甚,愈能产生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曾说过: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词。
它与日常语言中所用的“悲剧”一次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悲剧经常迫使我们采取严肃的论理态度和实践行动”①。
它虽然在客观意义上具有“悲”的审美意义,但是对于和人们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人们很难一般也不会采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它。
只有当它上升到艺术形态领域后真正的成为一种悲剧艺术,才能经常作为审美对象引起人们的审美思考。
悲剧是美得一种独立存在的形态,在美与丑的冲突中,它是以美暂被压制为基本出发点的。
但是悲剧具有为美好生活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那些革命悲剧,具有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因此悲剧所引起的悲哀、痛苦和哭泣的精神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在给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带来一种极度的敬意和强烈的震撼,在对悲剧人物涌动起一种那一言说的敬仰,赞叹之情。
人们作为审美主题荡气回肠,心潮澎湃,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撞击,伟大的洗礼。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关上之中,随着但受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摘要: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与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
《红楼梦》中“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的女性悲剧, 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永远感动着无情世界中那些有情的人们。
《红楼梦》的悲剧美在艺术上表现出朦胧美、意境美和诗意美。
关键词: 《红楼梦》;悲剧;朦胧美;意境美;诗意美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且“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这使《红楼梦》成了“ 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因此, 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 着力刻画“群芳”的“美”与“悲”, 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 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 。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 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证成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上, 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 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
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 与宝玉之终于出家, 同一小器。
”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 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在《红楼梦》的悲剧中, 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 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 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
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 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 也难得善终, 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 却更是“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 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 终是远嫁海隅, 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 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最后还是两手空空;至于史湘云, 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 但“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 青春守寡, 美景不长;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 身“陷淖泥中”---2.2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 曹家是突然衰败, 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 一下子一落千丈, 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
从《哈姆雷特》谈悲剧美学
从《哈姆雷特》谈悲剧美学《美学原理》的课程转眼间已学了大半,其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老师所讲的“悲剧美”部分。
我总觉得悲剧比喜剧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在平时课余时间里,我所看的文学作品也多为悲剧。
听过老师的课后,让我对悲剧的本质以及它的审美理论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老师提到“悲剧美”的时候,首先映入我脑海的便是莎翁名作《哈姆雷特》。
我想起了他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一次一次的犹豫与矛盾、孤军奋战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以及那句拷问万千读者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有人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命运悲剧,性格决定命运,是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与迟疑令他在复仇过程中白白断送一次次的良机,最终酿成了悲剧。
而我认为他的悲剧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剧,是他在追求理想时遭遇现实阻碍的两难矛盾冲突,即“两难说”。
在一个充满了阴谋与黑暗的宫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哈姆雷特无论如何是无法立足的。
要么默默接受现实、苟延残喘地活下去,或是不惜代价坚守正义、追求理想,哈姆雷特选择了后者,所以最终悲壮而崇高地迎来了死亡。
另外,哈姆雷特的悲剧也是当时人文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认识局限性的结果。
他固守着文艺复兴时期早期关于“人”的理想,不能适应新时期下的环境中人的变化,这看似偶然的悲剧其实也是必然的。
所以,与哈姆雷特的理想格格不入的现实环境,以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对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共同造成了哈姆雷特的悲剧,这也是所有后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于是我又从哈姆雷特想到了我们芸芸众生,想到了所有走在时代发展前端的先锋者,想到了所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人生选择的人们。
哈姆雷特虽然只是一个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但却代替万千读者在艰难抉择时喊出了内心的疑惑“To be,or not to be”。
它涉及到了对于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的命运面前,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参考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人生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悲剧美的浅谈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接近尾声了,美学基本原理这门课也要结束了。
在短短的学习美学这门课程的时间里,让我喜欢上了这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让我对“美”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觉得,在美的范畴里,悲剧是最触动人心灵和灵魂的。
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这部作品,网络上的定义是历史片、战争片。
但是我却觉得这实际上是一部悲剧!导演通过光感效果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人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引人深思,也表现出了在战争时期人性缺失。
《辛德勒名单》讲述的是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人大肆屠杀犹太人,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在科拉科开了一个生产军需用品的工厂,并且雇佣犹太人做工,从中赚取大量钱财;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后,他感到特别震撼,并且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最后,他用他所赚取的金钱向德国军队开出了一千二百人的名单,用自己的全部财产换取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
在那样一个时代,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电影是以倒叙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开头首先是以几名存活至今的犹太人,为那些在战乱时期惨遭屠杀的同胞们朗诵经文、哀悼的方式展开的。
那是在1939年,德军在两周内击溃了波兰军;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下令犹太人登记全家户口,重新安顿集居各大城市,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每天有一万名犹太人从乡下抵达科拉科。
德国的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来到了科拉科,他出入有那些德国军队们经常去的餐厅,利用自己不错的社交才能和赚取的大量金钱,很快地就与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41年3月20号,是迁入犹太区的最后期限,于维斯图河以南规划犹太人封闭区,强制犹太人迁至该地区,科拉科一带地区的犹太人拥挤的住在十六条街方圆里,若无视管理规定的犹太人,将会以军事法庭审判。
在德军对犹太人分配劳役、安排食宿等工作的时候,他开设了一个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雇佣了大量的犹太人到他的工厂做工。
但是,那些犹太工人并得不到工资,得到这些钱的是德国党卫军们。
1943年,科拉科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把这些看在眼里,于是他贿赂军官,让自己
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这些犹太人被德军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四月,在朱贾瓦科尔D部门命令葛斯少尉挖掘出一万多具尸体并且把他们焚化,这些尸体都是普拉邵和科拉科犹太区那些被屠杀的犹太人的尸体,当德国军把那些屠杀过的犹太人的尸体焚烧的时候,空气到处弥漫着被焚烧的犹太人的骨灰,辛德勒看到了这些,内心的触动特别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他决定帮助那些活着的犹太人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救出他们;他开始清点自己的资金,并且他制定了一份犹太人的名单,贿赂纳粹官员用金钱购买犹太人请求他们批准同意,使更多的犹太人得以用工人的身份幸存下来。
最后,苏联红军来到了科拉科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
就这样一千多名犹太人获救并且获得了自由。
悲剧的“悲”具有好几种种含义,比如:悲情、悲伤、伤感等等。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悲”是指悲惨。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和许多元素都分不开的,这真的是一部充满悲情和理性的“艺术品”。
这部作品的好,是通过很多方面体现的:首先是“光感”;导演运用黑白电影的效果是这部影片出彩的原因之一,电影的镜头感很强,每个镜头定格下来的画面都可以称得上是经典,每一个画面都能够给人的心灵造成震撼;导演善于运用光的效果,善于使用强光和黑暗的对比,使电影的画面感很强,给人的视觉上产生冲击;这种光的运用和黑白的色调,给影片增加了许多‘无声的’内涵,真的是无声胜有声了;因为这部电影的黑白的光感效果和镜头画面给人带来的真实感,使它变得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一部电影。
其次,影片为观众缔造了许多经典,这些经典有的触动人的心灵,有的则是传递给观众一种精神,一种精神上的震撼,还有的是象征性极强发人深省,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感觉。
例如:当在黑白色调的画面中,出现的一抹红色的身影,这个红色的身影的出现首先代表了那些悲惨的被屠杀的犹太人的鲜血;还代表着人性的光辉,这一抹红色在黑白的画面里显得格外的突兀但又让人觉得恰到好处,给黑白的画面里一笔浓重的色彩;这个红色的身影,是一个小女孩,我觉得用小女孩来表现出来是再好不过了,因为小孩代表了希望代表了活力,在黑白感觉的画面营造出来的死气沉沉的感觉里,身穿红衣的小女孩就与画面形成了极大的对比,强烈地刺激了人的视觉;另外,小女孩还代表了生命,与那些被屠杀的犹太人形成了对比。
强烈地色彩反差形成了死亡与希望的双重含义。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一名正在指挥施工的女工程师,纳粹军人像是开玩笑般就夺去了她的生命;还有大雪的景色诉说着这个悲惨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最经典的还是电影的最后,当犹太人们获得自由解放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
戒指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
电影的每一幕都值得人去细细回味,每一幕都是经典。
再有,这部影片的电影配乐也是一绝,跌宕起伏的音乐也给电影增惨了不少悲剧色彩。
运用小提琴演奏的方式。
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心的凄凉。
还有历史所带来的伤痛和犹太人们的坚强。
这部电影不单单具有悲剧美,还具有艺术美;这是一部“美”到令人深思的作品。
这部外国的影片给我带来的是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触动。
中国的悲剧电影也不错,但是大多是以悲情为主导的电影,感情色彩浓烈,体现了中国人感情的丰富,以及中国特有的感情感觉和时代感。
这些悲剧有:《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红楼梦》等等。
这些作品在世间广为流传。
这些悲剧的美在于富有感染力还有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悲剧的美就美在它“深刻”,深刻的就在于它所给人带来的心灵上的触动和灵魂的洗礼。
它能直达内心的深处。
悲剧要比其他的都更具有情感,这种情感就像是一杯浓浓的咖啡,有点微甜有点涩涩地苦,但却又是那么的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