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跨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的动机研究

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的动机研究

第#$卷第%期孝感学院学报&’()#$!*’)% !#!!$年$月+’,-*.(!’/!01.’2.*!,*1&3-41567.6)#!!$ """"""""""""""""""""""""""""""""""""""""""""""""!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的动机研究李凤英"!阳海英#!")孝感学院体育系"湖北孝感8%#!!!##)武汉体院研究生部"湖北武汉8%!!9:$摘!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它包括几个不同的阶段"即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获得阶段&这些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即前一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前提与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与发展&因此"一种锻炼行为是否能完成"主要是看这几个阶段是如何衔接%如何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不同的行为阶段有不同的动机"即认知失调%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目标设置%自我决定与归因&只有对每一阶段的动机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人们参与并维持这一锻炼行为&关键词!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获得阶段#动机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9"!#$88"#!!$#!%!!"""!!8!!健康作为人类密切关注的话题!自":;8年起就不再从单一的生物角度去认识它!而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角度来界定#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并不只局限于追求强身健体!而更重要的是注重提高其心理素质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提高健康的手段!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越来越显其重要性#然而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参与到锻炼行列!即使有一部分人参与却难以坚持!据国外的研究表明仅有不足#!=的北美成年人能够坚持进行着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锻炼!大部分美国人不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而且还有#!=" $!=的人在进行体育锻炼计划的前<个月内坚持不下去而中途退出#这种情况已引起了锻炼心理学家们的关注#他们开始把阶段性改变模式理论运用于体育锻炼行为!以便更深入$更具体地指导人们参与并坚持锻炼#阶段性行为改变模式理论认为!进行一种新行为的个体将沿着下列阶段有序地进行%#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获得阶段&"’#因此!对每一阶段的动机即动力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参与锻炼$坚持锻炼# "!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这个阶段的变化就是对一个人态度的改变!即改变无行为意向为有行为意向#恩格斯肯定地指出%(就个人来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是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改变一个人不喜欢运动为喜欢运动!认知在这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即要从认知失调改变为认知平衡#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廷格于#!世纪$!年代后叶首先提出#认知失调理论不仅注重社会对象的认知再现!而且更强调认知要素引起的矛盾冲突!其中集中研究的是认知组织的动力过程#与平衡论十分相似!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会导致人们试图减少这些不一致的动机状态!人们被驱使保持各自认知间的一致或协调#失调理论涉及认知成分间关系的动机效应#认知失调理论中的成分指(信念)或(知识)!这些成分可能彼此无关或处于失调状态#据此我们可通过宣传与教育!让人们认识到(长时间学习或工作而不运动对身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其产生认知上失调#诚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凤英!":9#!!$"女"湖北安陆人"孝感学院体育系教师"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个体在失调的情况下是有利于个体处于动机状态!且失调程度越大其动机水平也会越高"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其达到高失调程度呢?费斯廷格认为!失调程度与认知要素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对个体来说!认知要素的重要性或价值越大!由此要素引起的失调程度也就越高"其次!失调量依赖于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间的相对比例"故为了提高失调的程度!则首先应加大力度对参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这可通过报纸#书刊#电视媒介来介绍其科学知识与重要性"当然不同的人群!不同年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宣传内容"最后!在内容上!既要宣传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危害!也要宣传不科学的锻炼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时间分配的不合理!过度锻炼后的身心损伤等"费斯廷格还假定人们倾向于通过改变自己对行为与行为结果的认知来达到把认知失调的状态变为认知平衡状态$若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心理上就很容易产生痛苦的体验"因而在平衡与失衡这对矛盾中!人们总是会尽力去消除矛盾"至此!当人们处于参与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矛盾时!理所当然就会产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重新认知!从而改变不参与锻炼行为与锻炼无用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从认知方面做到从前凝神阶段到凝神阶段的转化"#!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这一过程是个体从行为意向到参与锻炼行列!但还没有形成规律性的行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外因素所决定的"如果说在前一过程已形成了行为的内部需要!驱使个体从事锻炼$那么在这一过程则是行为的实施阶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外部因素%%%行为的诱因"诱因是指人们试图得到或避免的目标与情景刺激"诱因论是指一种强调外界诱因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理论!它主要强调的是外部刺激#奖赏#目标等是如何引导行为的发生!这方面的传统研究要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研究和后来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学说!以及洛克有关目标设置的理论"我们知道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因而这些环境会不知不觉地对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制约和影响"锻炼行为的外界诱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外界刺激因素"在这部分中!首先是动作的难与美#比赛的激烈#活动中的友好以及国际比赛后的影响"十多年前!在我国女排连获$连冠后!人们便积极投身于排球运动中!并随即在全国掀起了排球热!就是一个由外部刺激诱使人们参与此项运动的典型例证"其次是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家庭成员的锻炼行为是对其他家庭成员锻炼行为的一种暗示和支持$’%!8(另外!同学#同事#朋友#邻居等这些社会关系也对锻炼行为有一定影响!尤其是亲密的好友"据研究表明!家里某一成员或他们的好友经常参加锻炼!有助于带动家里其他成员参加锻炼"’$(因此要大力鼓励家庭成员与他们的好友积极参与到锻炼行列中来"第二部分为强化的作用"就是要在锻炼初期不断地进行行为反馈并强化锻炼后的情绪体验"第三部分是要设置好合理可行的目标"目标是行为的指南与方向!只有设置好合理可行的目标才能使个体有目的#有方向#有准备地去行动"可见!在此过程中目标的设置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洛克的目标理论可知!目标理论是揭示目标设置如何影响个体的动机行为表现的理论"洛克等人通过研究指出!至少有四个中介变量影响到高目标行为表现的积极效果&.)引起对有关任务的关注">)激发必要的努力"?)在完成紧张任务期间的支持性"@)找出达到目标的有效策略"据此!有必要要求刚参加锻炼的人们制定出一份计划表!在制定此计划表要做到&明确规定锻炼时间#次数和频率$确立清晰而又明确的目标$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但又不超出自身能力的范围之内$远近目标相结合$提供反馈以增强人们自我效能感"%!准备阶段!!!行动阶段!!这个阶段是指个体形成有规律地锻炼习惯的过程!但还不足<个月"从前一过程目标的确立到这一过程目标的实现!个体增强了自我效能和身体自我概念!因而使后继行为得以维持与继续"%)"自我效能在此过程中!人们能从锻炼中得到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在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和付出中作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坚持多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以此对行为发生作用"’$(班杜拉认为人们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李凤英!阳海英为行为的决定因素!具体功能为""#决定人们对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任务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及习得行为的表现!8#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因此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个体在锻炼中的自我效能感的体验$更应重视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这可通过以下途径".)行为的成败经验!在个体制定行为目标中$做到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且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让参与者能够在自己努力后达到目标$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当参与者看到与自己相当的示范者经锻炼后产生了良好的身心效益$能够轻松愉快完成计划的目标$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言语说服!通过说服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指导$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情绪和生理状态!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的稳定的情绪$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故在此过程可通过以上四个途径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的锻炼行为得以维持!%)#!自我概念自我知觉是对自我存在的评价$是人类动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 B C D E C的能力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可以影响动机$从而影响其锻炼参与!&9’个体在锻炼中$由锻炼内容%难度%达到的目的$与其他参加锻炼的个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体等进行自我评价$这是对身体的自我知觉!运动心理学家对于自我概念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一些特殊意义$特别是了解身体自我概念"提高运动行为的成绩表现$促使个人更有规律地参加锻炼$让个体更了解整体的自我概念!&;’在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的关系中$4F G H I D C F E J提出个体具有很高的身体评估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参与意愿!他主张身体能力的知觉将会导致个体对于身体活动的心理吸引$同时反映出高度身体活动的参与!所以此过程要做到在锻炼后及时反馈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增强身体自我概念$从而促使人们坚持锻炼!8!行为阶段!!!维持获得阶段!!这个过程就是要做到个体从不足<个月的有规律性地锻炼进入到<个月以上的有规律性锻炼的阶段!此过程是从较稳定到稳定%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转化的过程!要形成稳定的行为$则要求满足个体的归属感%交往需要%自我决定感和个体的合理归因能力!8)"!自我决定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赖兰提出的!这种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行为$并且证明了一些外在动机行为的存在!自我决定是人的选择能力和进行这种选择的能力!德西认为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在这种需求的作用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控制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由地选择行动目标$通过自身的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目标$并满足动机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个体已经有锻炼的经验$获得了一定的效能感与自我知觉$对锻炼知识也有所了解!在锻炼过程中获得的不断强化与心理效应$使个体也不断提高了对锻炼的需求!在满足需求过程中$个体也能自主%自我控制如何达到需求的满足!在能自如地参与锻炼的同时会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就更加强了自我决定感的体验$如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激发与强化了内部动机$使锻炼形成稳定的行为!8)#!合理归因归因最初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研究的焦点在于个体如何对该原因做出解释!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关于行为结果的因果知觉直接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在后继的行为前必定要个体对前次行为做一归因$才能更主动更积极继续进行后面的行为!因此合理归因在锻炼行为的坚持性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归因有不同的归因方式$有归于内部可控的$内部不可控的$外部可控的$外部不可控的!如果个体把前一行为产生的心理效应归为是参与体育锻炼的结果$是由可控的%自我决定因素决定即由自我决定作用$来进一步增强内部动机的话$那么就可使个体对后继行为投入更大的热情$并坚持先前行为!$!结论!!通过对体育锻炼$个不同阶段的动机问题的探讨$不仅从理论上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的动机研究指导人群参与并坚持体育锻炼!让人们从锻炼中获得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上的功效!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做到更有效地利用理论去实施指导工作!则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尝试!去实践!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参!考!文!献"!""!K C L L M B I N B #E D L )4D B O E I B G P Q C F L E I I E I F R I E S R !L M B G OE T G I JF N TG O $5F U B C P IB G T G D E O C B D T V EJ F P E S F R L M B G O E !+")!"#$%&’"()"%*#’+,%-&%.)’,%,/&’0*1/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7")第四卷)!%"!宋晓东)中国科学院知识分子锻炼行为及其干预策略!@")北京体育大学#!!!屇博士论文)!8"!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成都体育学院学报##!!"##9%#&$8:!$#)!$"!刘彦)高志青)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8W %9)!<"!/F XY -)5M E Q M Z I T L B S I E S R W Q E C L E QD T F G Q C F R T S EJ B G [B S !7")K -*7F G F O C B Q M )@E N B S \#""#’R R T L E RF CA E B S D M K C F J F D T FG #"::!)!9"!AB C D E C 4)3R R E L D B G L EJ F D T V B D T F G C E L F G I T P E C E P $D F U B C PBP E V E S F Q J E G D B SJ F P E S !+")3#4&%5676’"8!46%+#":9;##"$%8!<8)!;"!张爱芹)运动论!7")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0.1&’23%1)4+567./4)1.84")&,(1/E G O !Z T G O "#6.*2A B T !Z T G O#%"9568&$+46%+"(021*,/&’:.#/&+,"%#;,&"-&%<%,76$*,+1#;,&"-&%#3#=6,8%#!!!#)2,%&&’%#9>$&.#&+6568&$+46%+#?#2&%@%*+,+#+6"(021*,/&’:.#/&+,"%#?#2&%#3#=6,8%!!9:#)2,%&&891"/+4"$K M Z I T L B S E X E C L T I E #B IBN T G PF RB L D T F G #T G L S [P E II E V E C B S I D B O E I #G B J E S ZQ C E !C B Q D [C EI D B OE #C B Q D [C E I D B O E #Q C E Q B C B D TF GI D B O E #B L D T F GI D B O E BG PI [I D E G D B D T F GF R B L M T E V E J E G D I D B O E )5M E R T V E I D B O E I B C E Q C F O C E I I T V E )5M B D T I D F I B Z D M E R F C J E C I D B O E T I D M E Q C E !L F G P T D T F GB G P\B I EF R D M E S B D D E C I D B O E #B G P D M E S B D D E C I D B O E T I D M E L F G D T G [T D Z B G PP E V E S F Q J E G D F R D M E R F C J E C I D B O E )4FU M E D M E C D M E Q M Z I T L B S E X E CH L TI E B L D T F GL B G\EB L L FJ Q S T I M E PF CG F DJ B T G S Z P E Q E G P IM F UD M E I EI D B O E I T G D E C S T G NB G PP E V E S F Q )5M E J F D T V B D T F G Q S B Z I D M E N E Z C F S E T G D M E Q C F L E I I )@T R R E C E G D B L D T F G I D B O E I M B V E P T R R E C E G DJ F D T V B D T F G #G B J E S Z L F O G T D T V EP T I I F G B L E #I E S R !E R R T L B L Z #I E S R !L F G L E Q D #O F B S !I E D D T G O #I E S R !P E D E C J T G B D T F GB G PB D D C T \[D T F G )’G S Z \Z J B N T G O B L F G L C E D E B G B S Z I T I F RJ F D T V B D T F G T G E B L M I D B O E L B GU E O [T P E D M E Q E F Q S E D F D B N E Q B C D T G I Q F C D I B G P I [I D B T G D M E Q M Z I T L B S E X E C L T I E B L D T F GE R R E L D T V E S Z):.%;&/$1$Q C E !C B Q D [C E I D B O E ’C B Q D [C E I D B O E ’Q C E Q B C B D T F G I D B O E ’B L D T F G I D B O E ’I [I D E G D B D T F GF R B L M T E V E H J E G D I D B OE ’JF D T V B D T FG #责任编辑$陈锦华%$8""$李凤英!阳海英。

大学生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心智模式的调节效应

大学生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心智模式的调节效应
s h ma n ldige pii s l c e n mpi ts l c e .Ba e n s re t o n mpl i a s c ain ts, hspa e n st te p ii sl- c e ,icu n x lct ef h ma a d i l ef h ma -s ci -s sd o uv y meh d a d i i t s o ito e t t i p rf d ha x l t ef c i c
动机 和锻 炼行 为 这一 关 系的 影响 有 限; 隐性 自我 心智模 式对这 一 关 系的 影响 显著 ; 而 并且 锻 炼动 机 、 显性 自我 心智模 式和 隐性 自我 心 智模 式 的 三次 交互项 显著 影 响锻 炼行 为。结 果说 明 , 对 于显 性 自我 心智模 式 , 相 隐性 自我 心智 模 式对锻 炼 动机 和锻 炼行 为 关 系的影 响 更为 重要 。
Absr t Th x r ie b h vo o olg tde t i a i o tn is e tac : e e ecs e a ir fc le e su n s s n mp ra t s u .Exsi g r s ac h s h d mu h lg to te eain hp bewe n itn e e r h a s e c ih n h r lt s i t e o e ecs ne to a d x rie b h vo .Th s p p r o v r i o iv siae ti o a e ain hp y c n i ei g te n ea t n efc fs l— x r ie itn in n e ecs e a ir i a e ,h we e,ams t n e tg t h s fc lr lto s i b o sd rn h itr ci f to ef o e

有关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分析综述

有关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分析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跨理论模型(TTM)的提出
TTM是一种行为改变理论,它关注个人的决策过 程和行为转变,为理解和促进体育锻炼行为改变 提供了框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运用跨理论模型来实证研究大学生体 育锻炼行为改变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提供针对 性的干预措施。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和丰 富跨理论模型在体育锻炼行为改 变中的应用,为健康行为改变理
04
研究结果与分析
描述性统计
样本分布
本研究共收集了500名大学生的数 据,其中男生250名,女生250名
。这些样本分别来自不同年级和 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体育锻炼行为
在描述性统计中,我们发现大学生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普遍较低 ,平均每周参加1-2次,每次锻炼 时间约为30分钟。
自我效能
在自我效能方面,大学生对自己能 够完成体育锻炼任务的信心普遍较 低,得分仅为60分左右。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存在五个阶段,分别是前意识阶段、意识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 段和维持阶段。不同阶段的行为改变特点不同,且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研究局限性
01
02
03
样本选取
该研究仅以一所大学的学 生为研究对象,可能存在 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测量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 可能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 。
跨理论模型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方面的研 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 的改变。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文献名称: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作者:张三、李四、王五
THANK YOU

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

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

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运动作为保持身体健康、提升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其运动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锻炼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运动动机进行分类和解析,进一步探讨不同动机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动机和锻炼行为研究的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在行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内在需求、兴趣和目标所驱动的。

在体育锻炼领域,SDT为我们理解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研究SDT的核心概念,如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自主性支持等,本文将揭示大学生运动动机的内在结构和作用机制,以及这些动机如何影响他们的锻炼行为。

本文还将对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将进一步验证自我决定理论在解释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关系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为提高大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和锻炼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以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其中,自我决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它强调了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满足内在需求时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体育锻炼行为理论【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体育锻炼行为理论【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体育锻炼行为理论【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对国外锻炼心理学领域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和模型: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模型、合理行为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决定模型、社会认知模型、自我效能模型和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其成功和不足的地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态度―行为综合模型作为研究锻炼行为参与新的研究方向
摘要:正确认识和促进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必须以合理的理论为基础。

对国外锻炼心理学领域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和模型: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模型、合理行为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决定模型、社会认知模型、自我效能模型和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其成功和不足的地方。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态度―行为综合模型作为研究锻炼行为参与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锻炼;模型;健康;态度;自我效能;动机;意向中图分类号:
G8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03)06―0752―04
.。

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性研究

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性研究

动机 是 推 动 一 个 人参 与活 动 的心 理 原 因或 内 部 动 力 。 它
归 纳 整 理 , 本 文 的 研究 奠定 了理 论 基 础 。 为
1 2 2 问 卷 调 查法 .. 1 2 2 1 自编 的调 查 条 目 .. .
能 引起 并 维 持 人 的 活 动 , 该 活 动 导 向 一 定 的 目标 。动 机 具 将
Reain bt e p rsp a t emoiea d s ot e a iro nv ri td ns / U i a g lt ewen so t rci tv n p rsb h vo fu iest su e t/ I o c y I Gu— n f
Ab t a t The q esi a r nv si a i sbe n c nd td wih 93 sr c u ton ie i e tg ton ha e o uc e t 8 unie st t de s The p pe e a st t uni v r iy s u nt . a rr ve l ha . — ve st t e p r r c iei ifr ntf rdif r nts x s Ke pig h at st e ma n m o i ort po t a tc f r iy sud nts o tp a tc s d fe e o fe e e e . e n e lh i h i tvef hes r spr c ieo
第 2 卷 第 4期 6
V0126,N o . .4
21 0 0年 8 月
A ug .,2 0炼 行 为 的关 系性 研 究
刘 桂 芳
( 州师范学院 体育 系, 南 郑州 郑 河 404 5 0 4)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 收集
研究设计
1
采用跨理论模型(TTM)作为理论基础,对大 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进行研究。
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 为进行调查。
3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大学中抽取样本进行 调查。
数据收集方法
01
制定问卷,包括个人信息、体 育锻炼行为等。
研究结论
01
02
03
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 变具有积极影响。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包括内在动机、自我效能、目 标设置等。
跨理论模型在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 为改变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研究贡献与启示
丰富了跨理论模型 在体育锻炼领域的 应用研究。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 行为的干预和促进 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身体状况与锻炼频率
身体健康状况越差,锻炼频率越高。
回归分析
• 以锻炼频率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专业、身体状况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性别对锻 炼频率有显著影响。
跨理论模型的应用与检验
根据跨理论模型,将受访者分为行为 前、行为后和行为改变三个组,对比 各组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
受访者身体状况
健康占64.7%,亚健康占30.5%,疾病占 4.8%。
受访者专业
文科占33.8%,理科占28.6%,工科占 25.3%,其他占12.3%。
相关性分析
年龄与锻炼频率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锻炼频率逐渐降低。
性别与锻炼频率
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倾向于锻炼,且频率较高。
专业与锻炼频率
不同专业大学生锻炼频率无显著差异。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运用跨理论模型(TTM)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

跨理论模型,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改变理论,涵盖了从预备阶段到行动阶段,再到维持阶段的全方位过程,对于理解和指导个体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学业压力、生活方式等原因,许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并不理想。

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跨理论模型,旨在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跨理论模型的理论框架和应用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以及他们在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

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有效策略和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运用跨理论模型,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过程和机制,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可以为高校体育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实证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文献综述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自其诞生以来,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健康行为改变领域,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该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Prochaska和DiClemente于1983年提出,旨在描述和指导个体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及其心理、社会和行为特征。

通过深入理解跨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内在机制,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干预策略。

大学新生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大学新生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之间( =1 . , =0 9 ) M 87 S D .4 。为了对比分析 , 同时调查了二 、 三年级学生 84 4 人作为参照人群 , 年龄在 l 7 2 4岁 之 间( = 2 .4,D = 14 , 四学 生处 于毕业 阶段 , 况 比较特 殊 , 有选 取 为参照 人群 。 M 05 S .)大 情 没
0 前 言
近 年来 , 多研 究指 出大 学新 生 的身 体 素 质呈 下 降 趋 势 … , 主 要 原 因 是不 经 常参 加 体 育锻 炼 、 食 许 其 饮 搭 配不 合理 和 不 良行 为 生活 方式 l 。积极 参 加 体 育锻 炼 不 仅 能 够有 效 促 进 新 生 的体 质 健 康 , 且 能有 效 - 2 j 而 缓 解学 习疲 劳 , 紧张 的学 习生 活起着 调 剂 的作用 , 高 大学 新 生对 生 活 环境适 应 能 力 和对情 绪 状 态 的控 对 提 制 能力 ]对 大 学新 生适应 障碍有 治疗 或辅 助治 疗 的效果 。因此 , 查 研究 和促进 大 学新 生 体育 锻 炼行 , 调 为 , 改善 大 学新生 身 心健康 有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对 关 于 大学 新生 的体 育研究 , 现有 的文献 主 要集 中在 对 他们 体 质 健康 的分析 上 , 管一 些研 究 提 到 了体 尽 育 锻炼 对 他们 身心健 康 的重 要作 用 , 对 大学 新生 的 体育 锻炼 参 与 情况 和 锻炼 动 机 的调 查分 析 还 比较 少 。 但 充 分 了解 大学 新生 的体 育锻 炼行 为 和动 机 , 利 于 更有 针对 性 地 进 行 体育 教 育 , 有 促进 他 们 参 与 体育 锻 炼 , 更 快 速地 提高 身心健 康 。所 以 , 研究 试 图通 过对 大学 新 生 的调 查 研究 , 讨 他们 参 加体 育 锻炼 的行 为 和 本 探 动 机 特点 , 实践工 作 提供理 论依 据 。 为

大学生锻炼动机、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关系的

大学生锻炼动机、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关系的

$number {01}大学生锻炼动机、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关系的2023-11-27汇报人: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局限性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往的研究表明,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之间也有关联。

然而,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探讨。

现代社会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广泛关注。

在大学生活中,锻炼行为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动机进行锻炼,这些动机可能包括增强体质、提高自信心、缓解压力等。

通过对大学生锻炼动机、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关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参与锻炼的心理动因和身体自尊状况,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这一研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锻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更好地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从社会角度来看,研究结果可以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体育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发挥积极作用。

0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实地考察法统计分析法针对大学生群体,设计问卷调查表,收集关于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和身体自尊等方面的数据。

在体育馆或运动场进行实验,测量大学生在锻炼前后的身体指标和心理状态,以分析锻炼对身体健康和身体自尊的影响。

深入了解大学生日常锻炼场所和环境,观察和记录他们的锻炼习惯和身体状况,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究锻炼动机、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01020304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数据实验数据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数据来源深入了解大学生日常锻炼场所和环境,观察和记录他们的锻炼习惯和身体状况,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 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体育锻炼行为的跨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体育锻炼行为的跨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研究生论坛・体育锻炼行为的跨理论模型研究进展尹 博(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062)摘 要:介绍了跨理论模型的主要内容、应用跨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研究进展,以及跨理论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应用跨理论模型进行锻炼行为转变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锻炼行为;跨理论模型;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G 80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6)05-0120-04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on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YI N Bo(PE &Health C ollege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ranstheoretical m odel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on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by applying transtheoretical m odel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theoretical m odel ,and pointed out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on the change of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by applying transtheoretical m odel based on his analysis.K ey w ords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transtheoretical m odel ;exercise psychology ;advance research收稿日期:2006-04-12作者简介:尹 博(1971-),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

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

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TTM),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旨在理解和指导个体如何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情境下实现健康行为的持久改变。

TTM强调了个体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动态性和多样性,通过识别不同的改变阶段和影响因素,为健康行为干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文首先将对TTM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概述,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核心概念和原理。

接着,文章将重点讨论TTM在健康行为改变中的应用,包括饮食、运动、戒烟、酗酒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根据TTM的原理设计有效的健康行为干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和效果评估。

本文将总结TTM在健康行为改变领域的贡献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本文旨在为健康行为改变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跨理论模型概述跨理论模型(TTM,Transtheoretical Model)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为改变理论,旨在帮助个体从一种行为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更健康的行为状态。

该模型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在1980年代初提出,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TTM强调行为改变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

它认为,个体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会和行为特征。

跨理论模型的核心是阶段理论,它将行为改变过程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挑战,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促进行为改变。

例如,在前意向阶段,个体可能对改变缺乏意识或意愿,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启发来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动机。

而在行动阶段,个体已经开始了新的健康行为,但需要持续的支持和强化来保持这种改变。

除了阶段理论外,跨理论模型还包括四个关键过程:意识唤醒、戏剧性解脱、自我再评价和社会解放。

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

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

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参与运动活动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中,运动动机和运动行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运动动机是指人们参与运动活动的内在动机和外在激励因素,而运动行为则是指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具体行为和活动。

运动动机是影响人们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参与运动活动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真正喜爱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原因,这种动机主要来自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感。

外在动机则是指人们为了外部的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

例如,一些人可能因为想要减肥或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参与运动活动,这就是外在动机的表现。

然而,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对于持久参与运动活动和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

当人们内心真正热爱运动时,他们更有可能长期坚持锻炼并享受运动带来的好处。

除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外,运动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一种特殊的运动动机,即自我决定论动机。

自我决定论动机指的是人们通过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主性、能力感和人际关系需求,来推动和维持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动机。

例如,当人们感到他们有权自主决定选择何种运动活动,并且觉得自己在运动中能力得到提升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他们就更有可能持久参与运动活动并体验到更多的乐趣。

运动行为是指人们在体育运动和锻炼中所表现出的具体行为和活动。

运动行为可以包括参加运动队、定期健身、跑步、游泳等各种形式。

人们参与运动活动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因素包括运动技能水平、体力状况、身体形态等。

环境因素包括运动场地的便利程度、气候条件等。

社会因素包括他人的支持和鼓励、社交圈子中的氛围等。

在运动行为中,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运动参与程度。

运动参与程度指的是人们在运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和参与频率。

一些人可能只偶尔参与一次性的运动活动,而另一些人则选择将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形成长期的锻炼习惯。

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

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
X U E n Fe g
( c o l fP. .,No t we tUn v o t n l is S h o E o rh s i .f rNa i ai e ,La z o 3 0 0 o t n h u 7 0 3 ,Ch n ) ia
Ab t a t T x lr t h eain hp b t e p r t aina de ecs e a irfo p rp cieo s r c : 0 e po ei ot erlt s i ewe ns o t n o moi t n x rieb h vo m es et f v o r v
第 4 4卷 第 6期 21 0 0年 6月
武 汉 体 育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W u a n t u e o y ia d c to o r a o h n I s i t fPh sc lE u a i n t
V o144 N o . .6
J n 0 0 u e2 1
Re a i ns i e we n s r o i a i n a d e e c s e v o f l to h p b t e po t m tv to n x r i e b ha i r o
c le e s u nt" e fd t r i a i n t e r r p c i e o l g t de s s l- e e m n to h o y pe s e tv
s l- e em ia i n t e r efd t r n to h o y,t i t d s d t ea a t d S r t a in lM o ia i aea d Ph sc lAciiy h ss u y u e h d p e po tSiu t a t t Sc l n y ia tv t o v on Ra i g S ae 3 t e t1 6 c le e s u e t r m rhwe t Unv riy f r Na inaiis tn c l- o t s 9 o lg t d n s fo No t s ie st o to l e .The r s ls s o d t e u t h we t a hehih s c r d su e s s o tmo ia i n wa d n iid r g lto h tt g e ts o e t d nt" p r t to si e tfe e u a in,n x x rnsc r g lto n

研究生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感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感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感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研究生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感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视。

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研究生是一群高水平学术人才,他们的学业压力常常较大,时间管理也相对较为困难。

因此,研究生对身体活动的参与程度常常受到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锻炼动机和锻炼自我效能感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生在锻炼方面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对其身体活动参与程度的影响。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一项问卷调查,并邀请了调查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15所高校研究生。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首先了解了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学校和专业等。

随后,针对锻炼动机和锻炼自我效能感,我们设计了相关问题,希望了解研究生锻炼的动机以及他们对自己在锻炼方面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最后,我们使用了身体活动参与度的量表,评估研究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参与程度。

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研究生的锻炼动机和锻炼自我效能感与其身体活动参与度存在一定的关联。

首先,在锻炼动机方面,大部分研究生的动机来自于强身健体以及增强体质的目标。

此外,社交和减压也是他们锻炼的动机之一。

这些动机有助于提升他们对身体活动的积极性,并帮助他们克服学业压力等不利因素,从而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其次,在锻炼自我效能感方面,研究生普遍对自己的锻炼能力和信心较高。

他们相信通过持续的锻炼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并相信自己能够坚持锻炼。

这种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也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活动的参与度。

然而,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尽管研究生对锻炼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较高,但实际的身体活动参与度并不高。

这可能是因为研究生在学术方面的压力较大,时间管理和锻炼计划的安排都相对困难。

另外,研究生的身体活动参与度也受到一些个人因素的限制,如缺乏运动场所和运动伙伴等。

因此,我们建议高校和研究生导师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体育设施和培训资源,同时加强对研究生身体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以提高其身体活动的参与度。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锻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们在进行锻炼活动时,产生的心理过程和影响。

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按照类别划分为三类: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和锻炼效果。

1. 锻炼动机
人们进行锻炼活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为了强身健体、塑造完美身材、减压缓解压力等等。

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们进行锻炼活动的内在动机。

研究表明,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是进行锻炼的最主要的动机。

同时,其他因素,如兴趣爱好、好奇心、社交需求等也可能促使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2. 锻炼行为
锻炼行为是锻炼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时的行为。

在进行锻炼活动时,人们的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跑步、举重、跳绳、骑车等等。

同时,研究者也关注人们的运动目标、自我效能和运动场所等方面的行为。

3. 锻炼效果
锻炼效果是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

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后所得到的效果,包括心理效果和身体效果。


理效果包括减压、缓解抑郁、增强自尊心等方面;身体效果则包括增加肌肉质量、降低心率、提高有氧能力等等。

总之,锻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们进行锻炼活动时产生的心理过程和其对身体的影响。

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和锻炼效果是锻炼心理学的三个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对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锻炼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修身养性。

大学生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心智模式的调节效应

大学生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心智模式的调节效应

大学生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心智模式的调节效应刘翠娟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0(029)013
【摘要】大学生参与锻炼活动备受关注,既有研究着重考察了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大学生的显性自我心智模式和隐性自我心智模式对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研和隐性联系测试方法,发现显性自我心智模式对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这一关系的影响有限;而隐性自我心智模式对这一关系的影响显著;并且锻炼动机,显性自我心智模式和隐性自我心智模式的三次交互项显著影响锻炼行为.结果说明,相对于显性自我心智模式,隐性自我心智模式对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关系的影响更为重要.
【总页数】2页(P243-244)
【作者】刘翠娟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西安,7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4
【相关文献】
1.锻炼自我认同、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中介或调节效应 [J], 杨健梅;王琳
2.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 [J], 薛锋
3.沈阳体育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社会支持与锻炼自我效能
的多重中介作用 [J], 潘政君
4.运动健身应用程序使用对个体锻炼行为的影响
——锻炼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和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J], 唐雨晴;郭晴
5.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研究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与性别的调节作用 [J], 康江辉;付志铭;黄志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测量工具
在0.81~0.91之间,量表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
效度。
1.3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统计使用SPSS
for
Windows 10.0版,主要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了处于 4个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之间在体育锻炼时间、 频率、强度和参与体育项目数、锻炼动机等方面的差 异。
第43卷第4期
2009年4只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01.43 NO.4 April.2009
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跨理论研究

平1,陈善平2,潘秀刚2,张中江2
(1.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体育部,四川广汉618307;2.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陕踊西安710049)
to
and every week while the beginners took more sports events frequently and
at as
exercise.They tended
tO
exercise more
they liked
to
exercise more.The motive for exercise was the strongest for the beginners
all the four stages they all had strong motive for exercise。The motive for promo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was most obviou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stages.
万方数据
第4期
张平,陈善平,等: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跨理论研究
59
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科研、管理人员,以及大学的正 副教授或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在读博士生,共587 人,平均年龄40.38岁(SD=10.098),其中教师36. 6%,管理人员23.4%,科研人员18.8%,在读博士生 21-2%。男性401人,女性186人。
2.3
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锻炼者在锻炼动机总分上的差异 非常显著(P动机总分dO.001)。从5类锻炼动机分别来 看,除社交动机外,其余4项锻炼动机在不同锻炼行为 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健康动机dO.01、P形象动机 dO.01、P娱乐动机<0.05、P技能动机<0.01)。锻炼动机总 分、健康动机、外貌动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在行动
的锻炼。”
2.1样本在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分布 587名调查对象不均等地分布在锻炼行为转变的 4个阶段上。前意向阶段(没有进行规律体育锻炼,且 不打算)有70人,占总人数的11.9%;意向阶段(没有 进行规律体育锻炼,但打算开始)有214人,占总人数 的36.5%;行动阶段(进行规律体育锻炼,但还没有超 过6个月)有91人,占总人数的15.5%;坚持阶段(坚 持规律体育锻炼已经超过6个月)有212人,占总人数 的36.1%。本次调查的对象属于具有高级职称或高 学历的知识分子,他们中进行规律体育锻炼者占总人 数的51.6%(包括行动阶段和坚持阶段),远远大于城 市居民进行规律体育锻炼者的比例(39.8%)。
和行动阶段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每周锻炼次数表现出随 锻炼行为阶段发展(前意向一意向一行动一坚持)依次 递增的趋势,不同阶段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P-。d0.01、

的两两比较中,锻炼坚持阶段的锻炼者比其他3个阶段 锻炼者的每次锻炼时间要长,差异存在显著性(PAM< 0.05、Pc-MG0.001、PPMG0.01),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

要:基于跨理论模型,采用对587名知识分子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的锻炼行
为和锻炼动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处于坚持阶段的锻炼者每次锻炼时间最长、每周锻炼次数 最多,行动除段的锻炼者参与魏体育锻炼习{鹭数繁最多;②随着锻炼行荛除致渤羲发展(薷意鑫一意惠 一行动一坚持),锻炼频率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③处于行动阶段的锻炼者锻炼动机最强;④在前意向一 意向一行动的变化阶段,锻炼动机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但在行动一坚持的变化阶段变化非常小,且有 减囊戆趋势,锻炼动撬对锻炼行黄除段发震彝推动作矮主簧表囊在蓑3夺除段。 关键词:锻炼动机;锻炼行为#行为阶段;跨理论;体育人口;运动心理学
表1
前意向(P) 意向(C)
不同锻炼行为阶段行为指标的方差检验(One—way ANOVA)
Post
Hoc(Tukey)
P-A
行动(A)
3.0l士O.97 2.44士1.01 3.34士0.99 2.44±1.36
坚持(M)Total
3.40士0.99 1.96士1.00 3.33士0.97 2.38±1.48 3.06±1.10 2.87士1.34 3.33士1.03 2.26士1.37
2结果与分析
锻炼行为阶段的测量参考Cardinal(1995)提出的 锻炼阶段量表L4J,根据本项研究的操作定义修订,量表 为:“有规律的锻炼是指为了促进健康而进行的有计划 的身体活动,如:散步、慢跑、球类等活动。有效的锻炼 锻应该是坚持每周3~5次、每次20min以上能使您出 汗的运动。据此定义,您是否进行了有规律的锻炼:① 是,我坚持这样的身体锻炼已经超过6个月了;②是, 我坚持这样的身体锻炼还没有超过6个月;③否,但我 打算开始这样的锻炼;④否,并且我没有打算开始这样
on
the
exercise behavior and motive based

on
cross—disciplinary theo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ose who had taken physical exercises for
long time exercised for the longest every time
2.2
锻炼行为的测量使用体育人口的3项指标[5]:时 间(每次锻炼时间)、频率(周锻炼次数)和强度。测量 题目为:1)你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每次大约?①15min 内,②15~30min,③0.5~lh,④1~1.5h,⑤1.5h以 上。2)你参加的体育锻炼的频率(平均每周)?①3次 以上,②2次,③2次,④1次,⑤不到1次。3)每次体 育锻炼后身体变化?①无感觉,②全身微微发热,③微 微出汗,④中等出汗,⑤出大汗。另外,还附加了体育 锻炼的内容,即参加了哪些体育锻炼项目。 锻炼动机采用Frederick和Ryanl997年修订的 《身体活动动机测量》(MPAM-R)量表[6]。量表测量 了5类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外貌动机、健康动 机、社交动机。所有题目采用Likert5级量度,从“非 常强烈”到“没有这种愿意”。各分量表的a信度系数
Key words:exercise motive;exercise behavior;stage of behavior;cross--disciplinary theory;people
taking sports;sports psychology
缺乏运动是一种公热健康问题。在健康管理和健 康促进项目的实践和研究中,发现体育锻炼“参与容 易,坚持难”。在美国,灸有8%~20%的入有规律地 参加体育运动;50%的人参加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在 6个月后都退出锻炼[1]。国内的一些研究也指出,Ell 予学生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襁终身体育意识,在 体育课结束后,大多数学佳退出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 急速下滑,体寅课程期阀憋效果没蠢得到可持续发展。 探索锻炼者体育锻炼行为的发展避程和影响因素,有 利于有效促进锻炼者行为发展,对推动全民健身有着 重要的理论秘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姆:G804.8;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9)04—0058—04
Exerciross——disciplinary theory
ZHANG Pin91,CHEN Shan—pin92,PAN Xiu--gan92,et al
收稿日期:2008-10—28;修回网期:2008-12-11 基金项目:国家丰士会科学基众项目(07XTY003);新世纪优秀人 才支持诗翅炎麓矮嚣。。 作者简介:张平(1970一),男,四种遂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 育教宵训练学、体育心理学。
关于锻炼嚣行为发展过程的理论目前主要有 1990车Sallisz等提出的体育锻炼史的结构模璎积20 卷纪80年代君瀚Sonstroem等的踌理论模型勰≈3。随 着国内学者对跨理论模型的关注,锻炼行为转变阶段 的提关研究正逐渐成为我阑体育锻炼行为研究领域的 热点。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跨理论模毅提出的锻炼行为 阶段及心理因索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学者结合体育 人曩程锻炼动税理论,来定量分析锻炼行为阶段交诧 过程巾体育人翻指标和锻炼动机发生的变化。了解这 些指标与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从多 个理论视受对锻炼行为阶段转变的理解,更有效毽黠 锻炼脊行为转变进行干预和促进。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安地区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中
F P—C C—A —0.22
A—M
—0.39’
C—M
P-M
锻炼时间2.9l士1.23 锻炼次数4.09±1.11 锻炼强度3.46士1.25 锻炼项数1.60±1.11
2.79士1.13 3.56士1.12 3.29士1.03 2.27±1.27
12.09…0.12
0.50 0.17
一0.10—0.61’。。O.48…
(1+P。E。Dept。,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of China,G驻8ngha珏S18307,China; 2.Dept.of P.E.,Xi'an
Jiaotong Univ.,Xi'an710049,China)
Abstract:587 mental faculties going under different stages of physical exercises were studi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