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五宗师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五宗师
中国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建筑大师,其中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被并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
五位宗师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都留过学,虽然各有所专,但都背着同一个包袱——中国建筑的复兴。
从重拾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传统,到企图将它们融入西方现代的建筑技术中,他们无疑是当代中国建筑界的先驱和元老。
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物保护名录

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物保护名录
西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代建筑和建筑遗产。
以下是西安市的优秀近现代建筑物保护名录:
1.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建于明朝,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钟楼。
2. 西安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是西安市的地标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3. 大唐芙蓉园:位于西安市内,是一座大规模的古代皇家园林,建筑风格充满了大唐文化的特色。
4. 西安大雁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塔楼之一,建于唐朝,是西安的旅游景点之一。
5. 西安曲江池遗址:是唐代白居易诗中描写的著名文化景点,现在只剩下一些遗址和陈列品。
6. 鼓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建于唐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鼓楼之一,也是西安的重要地标。
7. 大明宫:是唐朝的皇宫,位于西安市北郊,目前只剩下一些遗址和重建的建筑,是西安市的旅游景点之一。
8.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中心,是中国重要的历史博物馆之一,展示了陕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9.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聚集了许多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
10. 西安市政府大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是一座现代化的政府办公楼,是西安市政府的工作地点。
这些近现代建筑物代表了西安市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发展,也是西安市的重要景点和地标。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

1. 汇丰大楼
汇丰号称“从苏伊士运 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 究的建筑”, 建筑面积 23415平方米, 是远东最 大的银行建筑, 也是世 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 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 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 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 漂亮的建筑。
汇丰大楼是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1921年 开工, 1923年建成, 主立面成横5段, 竖3段 的格式, 2-4层中部为艾奥尼克立柱, 圆形穹 顶为铜框架结构。
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
点
4.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 大的政治家、伟大的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 念建筑群。中山陵面 积共8万余平方米, 主 要建筑有牌坊、墓道、 陵门、石阶、碑亭、 祭堂和墓室等, 排列 在一条中轴线上, 体 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 风格。
当时, 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 墓设计方案。结果, 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 “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 从空中往下看, 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 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 半月 形广场是钟顶圆弧, 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 顶, 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8. 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 “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 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从香山饭 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 式的建筑, 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 许多小块, 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 的目的,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 室内室外都和 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 建筑产生了韵律。
3. 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 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 万元, 在上海外滩20号(南京 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 (局部13层), 总高77米, 是 外滩最高的建筑物, 建筑面积 36317平方米, 由芝加哥学派 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设 计, 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 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 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 由旋转 厅门而入, 大堂地面用乳白色 意大利大理石铺成, 顶端古铜 镂花吊灯, 豪华典雅, 有“远 东第一楼
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

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一、建筑风格:1.建筑风格多样: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包括中西合璧的中式建筑和引进外来建筑风格的西式建筑。
中式建筑延续了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如传统的木结构、拱券和抬梁等,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
西式建筑则受到了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如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等。
2.兼容并蓄:近现代中国建筑风格不仅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还吸取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建筑特点,如日本和印度的建筑风格。
通过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建筑元素,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二、建筑结构:1.简洁而稳重:中国近现代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简洁和稳重,以达到功能和美学的统一、建筑结构采用了现代工业化的方法和技术,如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以提供更好的力学性能和空间利用效率。
2.强调平衡和对称: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结构布局上注重平衡和对称。
借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学,追求建筑整体的平衡感,使建筑外貌更加和谐统一三、建筑装饰:1.借鉴传统造型:中国近现代建筑装饰往往从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取材,如琉璃、瓷砖和彩绘等。
这些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得到重新诠释和运用,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个性。
2.强调细节雕琢:中国近现代建筑注重细节的处理,通过雕琢和装饰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细致的装饰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使建筑更加精致而美观。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它既继承了传统建筑的文化积淀,又吸收了西方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建筑元素,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结构上注重简洁和稳重,并强调平衡和对称。
在建筑装饰上借鉴传统造型,并强调细节的雕琢。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近现代建筑在功能和美学上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建筑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化时代。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建筑师开始在国内推广现代建筑风格,如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逐渐步入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建筑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政权开始重视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如广场、公园、学校、医院、图书馆等。
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采用了现代化建筑风格,如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的红楼、复旦大学的图书馆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更加注重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师开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道路。
而且,建筑师们也积极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建设,如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北京大学医学部等。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建筑师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大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了对自然环境、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的重视。
一些标志性建筑如北京鸟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塔等,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总之,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是一个逐步向现代化进化的过程。
建筑师们在拓宽视野、提高技术、强化文化自信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建筑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建筑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参考文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史与理论方面的参考文献,包括《中国建筑史》,《中
国建筑理论》,《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等。
2. 建筑设计与规划方面的参考文献,包括《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导论》,《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等。
3. 建筑材料与结构方面的参考文献,包括《建筑材料与构造》,《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等。
4. 建筑技术与施工方面的参考文献,包括《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质量
与安全管理》等。
5. 建筑美学与景观设计方面的参考文献,包括《建筑美学》,《建筑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
等。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了建筑史、建筑理论、设计规划、材料结构、技术施工、美学景观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及相关知识。
中国近代建筑史

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
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
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
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
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
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
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
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
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
返回目录
马尾船政学堂,中国第一所鸦近代片海战军学争校,到虞在氏甲船旧政午宅大是战臣中沈国争葆近(代1建84筑0中~西合18璧9的5成)功
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 州设立。
范例。其中西合璧的布局结构与建筑风格,
汇(号1文 )8书88院年钟今楼中山路19阶方6 段面这。是是主帝西要国典在出方有主型建当近两义形筑时代方者象审生地美活建在面表心时筑中的现态尚开国新了上、近的思始通建代嬗想传商筑中变观入口活国过念上程的中岸动层,历国租。资同史的界一产时缩阶反影层映。
筑风格都曾先后地或交错地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反映出来。在
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占租借地的城市,建筑风格较为单一;
典在格型几纷的个然殖帝杂民国陈式主的建义局筑国 面家。共同占领租借地的城市,则出现建筑风
•
从建筑风格的演变来看,近代中国首先传播的外来形式
是西方各国的古典式和“殖民式”。19世纪下半叶建造的
外国使领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以及20世纪初外
度 和、技复术杂设的备工上程已接达近到当很时高国的外施的工先质(1进量92水。9年平一今。部孝分陵卫建大旧南筑华址京大在体戏育设院学计院上)
• 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1。935年
今中山南路
•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 67号)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西方近代化的影响,中国的建筑风格逐渐发生变化。
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出现“洋房”,即采用西方建筑风格的住宅。
这种建筑风格强调对称性、几何形状和简洁的装饰,例如上海的“洋房别墅”。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建筑风格也开始逐渐转变,以适应不同的功能和需求。
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出现了“新式建筑”运动,强调建筑必须适应国情和民族特色,例如北京的中山公园和天津的马家花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建筑风格开始经历较大的转变。
在毛泽东时代,建筑风格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念,例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上海的人民广场。
这些建筑强调大规模、集中式、实用主义和简约化的设计。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建筑风格再次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例如广州的“小蛮腰”和上海的陆家嘴。
近年来,中国的地域建筑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城市开始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
例如杭州的西湖、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兵马俑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
总之,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相信未来中国的建
筑风格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建筑

北京·西什库教堂·1703
上海·1924 上海·1923
上海·汇丰银行 ·1923
天津·劝业场 ·1928
武汉·江汉关大楼 ·1924
青岛·老火车站 ·1904
北京·燕京大学 ·1921-1926
• 20c30年代,向现代建筑过渡,表现为留洋 归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探索
(3)中国近现代建筑
• 清末民初 • 20c30-40年代 • 新中国十大建筑 • 80,90年代 • 中国新十大建筑
清末民初
•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 筑在中国的克隆、传播和变异
– 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的建筑风格植入租界和其势力范 围
–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争相模仿
• 上海国际饭店1934 • 上海百老汇大厦1930-34
• 1929年竣工,南京中山陵
•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馆
• 20c30年代,南京政府外交部大楼
• 新中国十大建筑,建国十周年献礼
• 北京革命军 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 “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 90年代,商品化,国际化,多元化
• 北京长城饭店,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
• 北京图书馆,1987
• 北京香山饭店,1982
• 1989菊儿胡同
• 1995上海博物馆新馆
1998上海大剧院
• 1997北京新东安市场
• 新十大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

吕彦直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
安徽滁州人。
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1894年生于天津。
吕彦直先生照片吕彦直的父亲名叫吕增祥,安徽滁州人,光绪五年举人,在晚清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
曾任驻日使馆参赞。
历任临城、南宫、天津知县。
1900年,吕增祥任开州知府,1901年因脑瘤卒于任上。
吕彦直年仅7岁。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其姐吕静宜居巴黎数年。
常参观罗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
回国后,先后入南京金陵中学、北京五城学堂学习。
1911-1913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
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子系,后转入建筑)。
1918-1921年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
吕彦直曾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其才华。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
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
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
他潜心研究,周密构思,设计出的中山陵墓图案,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
近现代著名建筑

近现代著名建筑近现代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每一个著名建筑作品都承载着设计师的智慧与创造力。
这些建筑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观和结构,还展示了时代的精神和艺术价值。
在近现代建筑领域中,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如托勒密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座近现代著名建筑,探索它们的历史背景和设计特点。
首先,我们来介绍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是世界闻名的建筑奇迹。
建造于19世纪末,这座铁塔最初被批评为“无用之物”,但却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埃菲尔铁塔高约330米,总重达1.8万吨,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它的设计独特,由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领导团队完成。
铁塔的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铁制结构,结构稳固而美观。
登上铁塔,可以俯瞰整个巴黎市区的美景,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往参观。
接下来,我们转向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港口边,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杰作之一。
该建筑由丹麦建筑师简·乌松设计,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悉尼歌剧院采用了特殊的贝壳状结构,外观独特而优雅。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个演艺场所,还是悉尼的地标性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是对音乐和表演艺术的致敬,也是现代建筑产业中的一座里程碑。
除此之外,中国的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也是一座备受赞誉的近现代建筑。
这座建筑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鸟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老的编织技术,外观呈现出独特而精确的网状结构。
鸟巢体育场采用了钢铁和混凝土材料,结构坚固耐用。
它不仅是一座举办体育赛事的场所,还举办过各种大型文化活动。
鸟巢的设计思想和工艺水平代表了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
最后,我们来谈谈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一座宫殿式建筑。
卢浮宫建于12世纪,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如今已发展为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有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建筑有什么特点
首先,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在近代,中国面对外来文
化的冲击,建筑风格开始多元化。
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相
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西融合”的风格。
例如,北京的中山公园、
上海的外滩等建筑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国风格,又
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
其次,中国近代建筑注重功能性。
中国在近代进行了一系列的与现代
化建设,建筑的功能性成为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求有更多的商业建筑,例如银行、酒店、商场等,这些建筑在设计上追
求效率、舒适和现代化。
同时,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厂、码头、
铁路及汽车站等建筑的兴建,这些建筑注重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和交通流动
的便利。
此外,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灾害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特点。
例如,受
到地震、战争等灾害的困扰,近代中国的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安全和抗震性,使用了更加牢固、耐久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是多样化、注重功能性和时代特征的
体现。
这些特点是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变迁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
和发展需求。
通过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代
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中国十大建筑,建国十周年献礼
• 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
• 民族文化宫
• 80年代
– 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 “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 90年代,商品化,国际化,多元化
• 北京长城饭店,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
• 北京图书馆,1987
• 北京香山饭店,1982
• 1989菊儿胡同
• 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尝试,“中西合璧” 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尝试, 中西合璧”
北京· 西什库教堂· 北京 西什库教堂 1703
上海·1924 上海
上海· 上海 1923
上海· 上海 汇丰银行 ·1923
天津· 天津 劝业场 ·1928
武汉· 武汉 江汉关大楼 ·1924
青岛· 青岛 老火车站 ·1904
北京· 北京 燕京大学 ·1921-1926 -
• 20c30年代,向现代建筑过渡,表现为留洋 归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探索
• 上海国际饭店1934 • 上海百老汇大厦1930-34
• 19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竣工,南京中山陵
•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馆
• 20c30年代,南京政府外交部大楼
(3)中国近现代建筑
• • • • •
清末民初 20c30-40年代 新中国十大建筑 80,90年代 中国新十大建筑
清末民初
•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 筑在中国的克隆、 筑在中国的克隆、传播和变异
– 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的建筑风格植入租界和其势力范 围 –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争相模仿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
• 1995上海博物馆新馆
1998上海大剧院 1998上海大剧院
• 1997北京新东安市场
• 新十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