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7f3d1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8.png)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汉画像石是产生于两汉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汉代用于地下墓室、棺椁、祠堂、石阙等具有装饰性效果的石质建筑构件,大多属于丧葬祭祀的礼制艺术。
与汉代的帛画和壁画等单纯绘画不同,画像石“以刀代笔,以石为地”的特殊创作手段使它既有绘画的形式表达和审美又有刚劲的金石意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汉代艺术样式,是我国汉代以前美术发展的一次巅峰,也为之后的中国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可以体会汉代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整体的时代精神,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汉画像石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含义。
一、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一)构图从透视角度分析,宗白华先生说:“透视学是研究人站在一个固定地点看出去的主观景界,而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像’(画家宗炳语)这是全面的客观的看法。
”[1]这是汉画像石以及中国美术的独特的透视原理,也是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主要区别。
汉画像石也常以连环画式的方式将表达内容平整地罗列开来,把需要描绘的对象一一安插在框定好的画格中,并且按照情节和角色分别处理成不同的样式。
比如在《二桃杀三士》中,几个人都平整的展现在画面上,但通过每个人的不同动态与神情的表现,连贯成一种故事情节,就构成了一副具有故事性的历史连环画。
除了单一的平铺罗列的构图,还有将画面分层间隔开来,每层充填不同的图案内容,来达到整体的统一。
在宴饮、乐舞和庖厨等大型活动的题材表现上使用较多。
构图不仅将主体和客体表达得清清楚楚,力求把一切都呈现在有限的画面上,还会在边框和图案空隙处以繁密的纹样加以充填。
使构图更加沉稳敦厚,琳琅满目。
这种饱满构图处理方式与当时人们积极创造、热情高涨的社会精神风貌有着紧密联系,体现了汉朝人对物质与幻想世界中所知、所感的一切,都要采纳为己有的积极心态和不懈追求。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969264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f.png)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是指汉代时期的一种漆黑色石头,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是珍贵的艺术品。
相传,某位富商的女儿因病不治去世,富商为了纪念她,雇请了一位名匠,用汉画像石雕刻了一个像女儿的立体雕像。
雕像栩栩如生,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赞赏。
富商想把这个雕像送给有识之士,却始终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对象。
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到了富商家里,富商对他提出了送给他女儿的要求。
年轻人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他认为这个雕像应该是公共财产,应该放在人们可以欣赏到的地方。
富商大为恼火,但年轻人仍旧不为所动。
最终,富商死后,这个雕像被捐赠给了当地的一座寺庙,供游客和信徒们欣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应该是公共财产,应该让更多的人共享。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汉画像石的价值和历史背景。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e17ed3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f.png)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是一种古代文化遗产,它们是由汉代雕刻师傅用石料制作而成的。
这些石头通常被用来雕刻人物、动物、建筑和其他场景。
在汉代,画像石被广泛地用于墓葬和祭祀场合。
这些石头被认为可以帮助死者在来世中保持幸福和安宁。
此外,它们还被用作礼物和交易的货币。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巧非常高超。
雕刻师傅们通常使用凿子和锤子来刻出精细的细节。
他们也使用颜料来添加颜色和细节来增强画像的视觉效果。
尽管许多汉画像石已经毁坏或失踪,但仍然有很多珍贵的作品得以保存下来。
这些石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古代历史密不可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 1 -。
汉石画像_精品文档
![汉石画像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0caef7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e.png)
汉石画像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构件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节烈孝义、神仙与祥瑞、鬼怪与辟邪等,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与“汉代的百科全书”。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是汉代石室墓葬、祠堂、石阙上的装饰壁画。
汉画像石制作方法是:1、选材,石室墓葬根据墓室结构选择优质石材,因为汉代雕刻工具为低碳钢,雕刻的硬度在莫氏4度左右,所以石材多是碳酸盐岩(石灰岩青石)或砂岩。
画像石是在没有砌墓之前就要完成的,因此在设计墓室的时候,就要将画稿完成。
据嘉祥武氏祠《武梁碑》碑文记载:“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
前设坛墠,后建祠堂。
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蛇有章”。
2、构图,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应该是墓主人的选择。
从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来看,汉画像石内容分为装饰性图案和创作性画面两种。
装饰性图案一般是吉祥图案,属于商品性生产,往往有重复内容。
创作型画面是根据墓主人的命题,由工匠画师创作完成。
3、加工。
第一步是起稿,汉画像石刻制前首先要用墨线起稿,起稿是画师的事情;然后是石工在墨稿的基础上雕刻。
汉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一般为阴刻阳雕两种,阴刻是将墨线凹下,形成流畅的线条,阳雕是剔除墨线外的轮廓,形成凸起的物象,衣服纹饰、面部五官用阴线雕刻。
雕刻完成后,只是完成了汉画像石墓葬或祠堂的构件,然后组装为墓室或祠堂。
汉化像石
![汉化像石](https://img.taocdn.com/s3/m/3b7d7032a32d7375a4178064.png)
离石汉画像石博物馆石头上的悠悠汉风汉画像石博物馆已成为离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虎食女魅”拓片图还原后的马茂庄二号墓拼合起来的火牛阵何谓汉画像石通俗地讲,汉画像石就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浓缩反映了汉代当时文化习俗、经济状况、宗教思想和政治变迁、军事布防等。
汉画像石上保留的丰富历史信息,许多连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评价汉画像,“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因此有专家说,汉画像石为《汉书》配了插图,是“无字的《汉书》”。
在艺术表现上,汉画像石更是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规范。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是一个让国人为之骄傲的时代。
历代封建王朝有几个有汉朝“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样气魄的?卫青七征匈奴而不败、霍去病800铁骑千里袭敌营、班超弃笔从戎……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张扬、奔放、自信的时代,以尚武为荣,以粗犷为美。
汉时尚武的风气也深深影响着当时艺术的表现手法。
材料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粗笨石头,画面古拙简单、粗犷奔放。
或许并不是当时的画师们做不精细,而是不做精细,不讲究细腻,只追求那种粗犷的气势。
每一幅画面都在张扬着力量之美。
离石是我国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上世纪初以来发现了大量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
离石汉画像石博物馆就是以“汉画像石”为基本陈列的专题博物馆。
吕梁在汉代隶属于西河郡,因“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民风粗犷、彪悍。
这里汉画像石也就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墨重彩、质朴豪放、古拙而灵动。
吕梁出土的汉画像石,大多采用当地的砂质叶岩,这种石吸水、吃色,画在上边的墨线和色彩历经千年不变。
离石出土的汉画像石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9e0e37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8.png)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话说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那些故事》哎呀呀,提起武氏祠汉画像石,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这些汉画像石就像是一部部古老的“电影”,只不过它们不是用胶片拍的,而是刻在石头上的。
当你凑近去看,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走进那些神奇的故事里。
你瞧那画像上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就好像他们随时都能从石头里蹦出来和你唠唠嗑。
有的在打仗,那激烈的场面,感觉比现在的动作片还精彩呢,说不定那时候就有“武林高手”了呢!还有的在举行什么仪式,那庄重的样子,让我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每一块画像石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就像我们看小说一样,让人越看越入迷。
比如说有一幅画像是讲神仙的,嘿,那神仙的模样,飘逸得很啊,我都有点想跟着他上天去看看了。
还有一幅是关于古代日常生活的,哇,原来那时候的人是这样生活的啊,感觉和我们现在也没太大区别嘛,也得吃饭睡觉,也有各种活动。
以前总觉得历史很遥远很枯燥,但是看了这些汉画像石后,一下子就觉得历史变得亲近有趣了起来。
它们就像是历史的“漫画书”,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轻松读懂过去的故事。
而且啊,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去亲眼看看这些故事发生的场景该有多好啊。
我可以和那些古人聊聊天,问问他们雕刻这些画像石的时候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说不定我还能在他们打仗的时候帮他们喊喊加油呢,哈哈。
总之,武氏祠汉画像石真的是太神奇了,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户。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下次如果你有机会去看看这些画像石,一定要好好欣赏,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它们深深地吸引,然后沉浸在那些精彩的故事里无法自拔呢!。
汉代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https://img.taocdn.com/s3/m/4e3cf7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9.png)
汉代画像石一、汉画像石的兴起 (2)(一)、汉代画像石的萌生阶段的 (2)第一、画像产生的大体时间及代表墓葬 (2)第二、此阶段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2)第三、此阶段画像的特点 (2)(二)、汉画像的发展阶段 (3)第一、时间分段 (3)第二、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4)第三、此阶段画像的特点 (4)二、汉画像的兴盛时期 (5)第一、时间分段 (5)第二、东汉早期和中期墓葬形制及结构 (6)第三、东汉早、中期画像的主要特点 (6)三、汉画像的衰落 (7)(一)、东汉晚期汉画像 (7)第一、时间分段 (7)第二、东汉晚期的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8)第三、东汉晚期画像的特点 (9)(二)、再建汉画像石墓 (9)汉代画像石墓葬,作为汉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它不产生于汉代以前,即使在西汉早期亦无(目前尚无发现有可靠纪年的画像石),根据目前的考证,其大致时间为西汉中期至于东汉末,东汉末期以后汉代画像石墓葬在总体上开始呈衰落的趋势。
本文仅以汉代画像石墓葬的兴起、繁盛、衰落为主题将汉代画像石墓葬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生、发展阶段。
大致时间为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新朝时期。
第二阶段:兴盛时期。
东汉早起至东汉中期。
第三阶段:衰亡时期。
东汉末及其以后。
一、汉画像石的兴起(一)、汉代画像石的萌生阶段的第一、画像产生的大体时间及代表墓葬汉画像的产生时间约在西汉中期,即武帝、昭帝、宣帝时期。
前后三帝,历时91年。
此阶段为汉画像的萌生阶段,此时出土的画像大体上有两类:一是画像石椁墓。
如西汉中期的河南夏邑吴庄M2画像石椁墓等。
二是画像石墓。
如南阳唐河湖阳镇汉画像石墓、卧龙岗赵寨画像石墓M1、M2。
第二、此阶段墓葬的形制及结构以唐河湖阳镇汉画像石墓为例,此期墓葬的平面布局为长方形(或近似正方形),该墓的规模较小,形制也较简单,只有并列的三个主室。
胡阳墓为砖石混合墓,墓壁均以条砖砌筑,墓顶以楔形砖劵筑成,弧形拱劵顶,仅有墓门部分用石材构筑。
九年级下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九年级下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404b490242a8956aece41b.png)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1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2
15
画像砖的起源
•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 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 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 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 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 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 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 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 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 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 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1
什么是画像石 ?
•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 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 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 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 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 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 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4
济宁、枣庄汉画像石分布区域 形成的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的原因。 第二,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三,不同的工匠集团传统。
概括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概括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378d3b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8.png)
概括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了汉代艺术的风采。
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画像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是由熟练的工匠们以极大的技术精湛度雕刻而成,呈现出精细的线条和周密的构图。
每一件汉画像石都独一无二,艺术品质精湛,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儿女情长、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场景等。
其次,汉画像石以其强烈的表现力而著称。
汉代艺术在继承了先秦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情感表达。
画像石通过雕刻细腻的表情和姿势,将人物的个性与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们在说话、动作,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再次,汉画像石在构图上追求平衡和谐。
画像石的构图精巧而谐调,注重人物的层次和空间的分配。
画像石通常采用对称、轴线、曲线等构图原则,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和谐而美好的画面。
这种构图风格富有秩序感,给人以平和、稳定的感觉。
此外,汉画像石还以其细腻的雕工和丰富的细节而受到广泛赞赏。
工艺匠师们精心雕刻出汉画像石上的细节,如人物的服饰、头饰、饰物等。
他们极力追求细节的真实和完美,赋予了画像石以更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汉画像石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记录了汉代社会、政治、生活、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是研究古代艺术和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通过欣赏汉画像石,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等,对于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汉画像石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强烈的表现力、构图的平衡和谐、细腻的雕工和丰富的细节,以及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色,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在欣赏与研究汉画像石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艺术的精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艺术文化。
汉代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https://img.taocdn.com/s3/m/95715f254b35eefdc8d333a4.png)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
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
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
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上,也雕刻在石块上。
雕刻有画像的石头,考古界即称之为画像石。
平阴县画像石墓葬众多。
已发现著名的有新屯汉墓群(西汉),孟庄汉墓群(东汉),东阿阿胶厂汉墓等。
已发掘的有平阴实验中学晋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新屯西汉墓画像石,已运保至县博物馆收藏。
其一,平阴实验中学出土的画像石,来源于汉代的祠堂,晋人拆除后改造为墓葬石椁。
其内容非常丰富,四周是穿璧纹、菱纹,中间有胡汉战争、神怪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现实生活及其它祥瑞画。
胡汉战争的图象在最上层,双方使用不同的武器,穿着不同的服装。
汉方士兵用长戟、剑盾、弓箭,身着铠甲、戴冠;胡方也使用弓箭,戴尖顶帽,着武士服。
两军对峙前方均为手持兵器和盾牌的步兵;其后为鹿车等;其中一胡人倒地,首级滚落一旁。
神语故事有伏羲、女娲等。
其它图案有百戏(杂技),掷倒伎、人面连体兽、轺车、辎车、阙、观、娱乐性狩猎、玉兔捣药、抚琴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组画像石是从新屯发掘运保来的西汉画像石,为完整的一个石椁墓。
除接地的一面外,其余五面用五块石板,凿以铆榫扣结相连,内侧有画像。
除车马人物、阙、观外,一条巨龙赫然而上,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英雄形象,但与我们现在所见龙的图案迥异不同。
趣话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融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石刻艺术品。
两汉一统天下400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其时国家兵威远盛,蒸蒸日上,开疆拓土,富足强大。
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https://img.taocdn.com/s3/m/6da80cda680203d8ce2f24a7.png)
西王母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多表现为掌握 长生不老药,身处尊位受到顶礼膜拜的形 态。无论身处楼阁之上(如沛县栖山汉墓 画像石)、或仙山神境之中( 徐州东阁 汉画像石)、或“梯几而戴胜”(铜山县 茅村北洞山汉画像石),都有进献者在恭 候朝贡。朝拜者有各种珍禽异兽,也有人 首蛇身、马首人身、鸟首人身的人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 体的精灵;有的拱揖礼拜,有的屈膝叩拜, 有的衔来灵芝草作为进献之礼,有的衔珍 珠静静恭候⋯⋯总之,至尊至上的地位已在 汉代人的心境中形成,并展现在社会生活 中。
❖画像石赏析(神话传说类)
徐州汉画像石神话故事的内容有伏羲女娲、炎 帝、黄帝、东王公、西王母、日中金乌、月中玉 兔等,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 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 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伏羲捧日
伏羲捧日:伏羲、女娲是中国远古 神话中人的始祖神,他们在汉代乃 至唐代时期的画像石中屡见不鲜。 为对偶神男阳女阴的形象,其形象 大都是头戴冠帻,身穿汉代人通常 穿的宽袖大袍,腰部以下是蛇躯, 有的还在蛇躯两侧长着一对爪子。
2 、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类,主要有车骑出行,幕府等。 3 、墓主生活类,有燕居,宴饮,乐舞百戏,六博等。 4 、历史故事类,主要宣扬忠孝节义,强调人身依附关系得忠臣孝
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的故事。
5 、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神和象 征神仙世界的奇禽怪兽等。
6 、祥瑞类,多是从天人感应论引申出来表示吉祥的事物。 7 、天象类,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和天气。 8、图案花纹类,是起着装饰作用。
画像分布
茅 村 汉 墓 内 部
临 沂 汉 画 像 石 墓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 布地之一,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 馆是收藏、陈列、研究汉画像石 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1万平方 米,收藏珍品汉画像石350余块, 由当代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题写 馆牌,于1989年10月1日建成 开放。徐州汉画像石内容丰富, 雕刻精美,在中国美术中占有重 要的位置。
滕州汉画像石雕刻技法
![滕州汉画像石雕刻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93cf214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2.png)
滕州汉画像石雕刻技法滕州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那可真是超有趣的呢!一、阴线刻。
阴线刻就是在石面上用阴线来勾勒图像的轮廓。
这就好比画画的时候,只用线条来描绘一样。
滕州汉画像石里的阴线刻线条可细腻啦,就像小蚂蚁的触角一样精致。
雕刻师就像个超级画家,用阴线刻画出各种人物、动物还有器物的形状。
比如说那些人物的衣服褶皱,就用阴线刻得像真的一样,仿佛风一吹就会飘动起来呢。
阴线刻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却能把画面的神韵都表现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画像石在讲述什么故事。
二、凹面线刻。
凹面线刻就有点特别啦。
它是先把要刻画的部分刻成一个凹面,然后再在这个凹面里用阴线来刻画细节。
这就像是在一个小坑里面画画一样。
这种技法能让画面看起来更有层次感。
比如说刻画一座房子,房子的主体部分用凹面线刻,让房子看起来像是凸出于画面,然后房子的门窗等细节再用阴线刻,这样整个房子就栩栩如生啦。
感觉雕刻师们就像是一群魔法师,用这种独特的技法让石头上的世界活了起来。
三、浅浮雕。
浅浮雕可就更立体一些咯。
它是把图像稍微凸出石面一点,但是又不是那种特别高耸的浮雕。
在滕州汉画像石里,浅浮雕常常用来表现一些重要的场景或者人物。
像那些达官贵人出行的场景,马车、人物都是用浅浮雕来雕刻的。
你看那马车的轮子,微微凸出石面,感觉就像真的能转动一样。
人物的面部表情也能通过浅浮雕更好地展现出来,那种威风凛凛或者和颜悦色的样子,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雕刻师在雕刻浅浮雕的时候,就像是在石头上搭建一个小舞台,把那些故事中的角色都放在这个舞台上,让他们演给我们看。
四、高浮雕。
高浮雕就更厉害了呢!它是把图像高高地凸出石面,看起来非常立体。
滕州汉画像石里的高浮雕作品,就像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一样。
比如说那些神兽的雕刻,神兽的身体高高地耸起,肌肉线条都很清晰。
雕刻师在雕刻高浮雕的时候,肯定费了好大的功夫。
每一刀下去,都像是在赋予神兽生命。
高浮雕的滕州汉画像石作品,就像是立体的画卷,你从不同的角度看,都能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f120069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f.png)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汉代时期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它以岩石作为材料,雕刻出具有生动形象的人物和场景。
下面是汉画像石的一些常见雕刻技法:
1. 刻线:刻线是汉画像石的基本技法,通过在岩石表面刻画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衣纹等细节。
刻线可以细腻地表现人物形态和衣纹的纹理。
2. 粗刻:汉画像石常常使用粗刻的方式来凸显人物的轮廓和形态。
粗刻主要是利用刀具对岩石进行深刻的雕刻,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并形成明暗的层次感。
3. 空白刻:空白刻即利用空白部分来营造雕塑的效果。
在岩石上选择合适位置的凹陷或凸起的部分,利用线条勾勒或刻画人物的形态。
4. 顺透刻:顺透刻是一种将岩石的透明部分利用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技法。
通过在透明的岩石部分进行细致的雕刻,使透光效果与线条勾勒相结合,创造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5. 各种工具和技法:除了刀子和凿子等传统的木工雕刻工具外,汉画像石的雕刻还常常使用砂轮、磨石、砂纸等工具。
同时,还可通过磨擦、拍击等方式来完成石材表面的加工和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丰富多样,具体的雕刻技法会因雕刻师的风格、题材的差异和个人技能而有所不同。
西汉墓葬3-画像石
![西汉墓葬3-画像石](https://img.taocdn.com/s3/m/2630671bde80d4d8d15a4f7f.png)
•
第四级,包括八级公乘以下诸爵级,一 部分相当于官秩五百石一下的下层官吏。 一部分维有爵而无官的人。主车四维,无 耳,皂布盖(二百石以下白布盖),驾一 马,无斧车,属车五辆(三百石以下无属 车)。骑吏二人(二百石以下无骑吏), 车前伍佰二人。
•
根据官寺属吏图,也就是画出墓主人生前 属下的官吏,也能推测出墓主人的身份。 • 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和内蒙古和林格尔壁 画墓被称为是画像石墓和壁画墓中的双绝。
持 弓 伍 佰
出 迎 官 吏
骑 吏
二 马 轺 车
山东孝堂山大王出行图
大
王 车
驷 马 安 车
鼓 乐 车
单 驾 轺 车 二
绥德义和镇2号墓门额画像石
绥德义和镇园子沟墓门额画像石、王得元墓后室门额画像石
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西壁下部水陆交战图
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乐舞百戏图
飞 剑 跳 丸
掷 倒 伎
建鼓舞
白 鱼 银 瓮 比 目 鱼
比 肩 兽
比 翼 鸟
玄 圭
璧 流 离
连 理 木
玉 英
四神
• 4 描绘自然景象 • 有日、月、星、云、山、草、树木等。
• 有些画像中出现与佛教有关的内容。
• 5 装饰图案 • 一种是各类画像的边饰,多为 装饰性图案. • 一种是建筑装饰,即在墓内模 仿地上建筑的部分画出斗拱、藻井、 窗格等。
二、主要内容
• • • 1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包括表明墓主人身份的出行图和官寺属 吏图。 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面和经历的宴饮、 庖厨、人物聚会、狩猎、战争以及百戏图 等。 还有表现墓主人的庄园经济的农业劳动、 手工业劳动和放牧图。
•
单 驾 轺 车
骑 吏
持 弓 伍 佰
离石汉画像石浅析
![离石汉画像石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14f8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0.png)
离石汉画像石浅析离石画像石的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简洁明了,集绘画雕塑建筑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在题材、形式、内容、画面图饰特点有很高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标签:离石;汉画像石;画像内容;艺术价值画像石是汉代建筑,墓室以及碑刻上的石质装饰画,画像石墓是以石雕画像为装饰材料的砖石混合结构的墓。
该墓兴于西汉末期,盛行于东汉晚期,消亡于三国两晋,存世三四百年。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巩固逐步走向兴盛的时期。
汉承秦制,以“举孝廉”作为内容涉猎政治,仅选官途径,于是出现不少以行孝而洁名者,“生不能致以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厚币者是称以为孝“(《盐铁论·散不足篇》)。
封建权贵借灵魂不灭,“作偶人以待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后汉书·赵歧传》)和“谓死如生,礼也”的教规来约束百姓,为活着的人设计了一套整套隆重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和习俗,甚至不惜巨资仿造生前的住宅形式,用砖石营造大规模的画像石墓,厚葬之风日靡。
内容涉猎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诸多方面,素有两汉百科全书之美誉。
又由于画像石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用绘画注释历史,是揭开两汉艺术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从已出土有明确纪年的画像石披露,墓主多为官吏或鲁迅先生所言“古之阔人”。
吕梁是山西唯一的汉画像石出土地,也是目前全国汉画像石墓集中分布区域之一。
目前,吕梁现藏的汉画像石,主要出土地是在三川河流域以及离石马茂庄为中心的转走边区域。
马茂庄周边区域先后出土汉画像石近200块,而且吕梁汉画像石均出土于墓葬,时代属于东汉晚期汉恒帝,灵帝时期的作品。
马茂庄汉墓群遗址,201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画像的外在形式面貌可以认定为是集绘画与雕塑于一体,包括建筑在内的综合艺术形式。
离石汉画像石为砂质页岩,质较软,呈灰绿色,红褐色。
系削凿磨制成石材后,由画工用墨线勾勒出物像,再由石匠阴刻其轮廓并剔地平铲,到东汉晚期成为浅浮雕作品。
画像中细部不作阴线镌刻,留有隐约可辨的原有墨迹。
临沂汉画像石的当代艺术价值研究
![临沂汉画像石的当代艺术价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7adf7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5.png)
临沂汉画像石的当代艺术价值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3)(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4)二、临沂汉画像石概述 (6)(一)历史沿革与地理分布 (6)(二)题材内容与艺术风格 (7)(三)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8)三、当代艺术视角下的临沂汉画像石 (10)(一)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11)(二)汉画像石在当代艺术的定位 (12)(三)临沂汉画像石与当代艺术的互动 (13)四、临沂汉画像石的审美特征 (15)(一)造型艺术 (16)(二)线条与构图 (17)(三)色彩运用 (18)五、临沂汉画像石的象征与隐喻 (20)(一)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 (21)(二)现代解读与创新性诠释 (22)(三)跨文化交流中的隐喻传递 (24)六、临沂汉画像石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25)(一)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入 (26)(二)具体设计案例分析 (28)(三)设计实践的意义与影响 (29)七、结论与展望 (30)(一)研究成果总结 (31)(二)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3)(三)对临沂汉画像石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34)一、内容描述本文献旨在探索临沂汉画像石的当代艺术价值,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将聚焦于临沂汉画像石的史料价值和学術意义,梳理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等,阐明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将从视觉表现、叙事结构、情感表达等角度探讨临沂汉画像石的艺术内涵,分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魅力。
本文献将结合当代艺术的理论和思辨,引入现代艺术创作的理念和表达方式,探讨临沂汉画像石在当代艺术中的借鉴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探究现有艺术作品对临沂汉画像石的致敬和再创作,分析其创新性和当代阐释力。
通过分析和解读,建立临沂汉画像石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特价值体系,为其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播和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交流的深入,艺术创作及研究日益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汉画像石滕州观后感
![汉画像石滕州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5d5960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9.png)
汉画像石滕州观后感去看了滕州的汉画像石,那感觉就像穿越了千年时光,跟汉朝人来了一场超酷的“对话”。
刚走进展示厅,那些汉画像石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藏在等着我去发掘。
每一块石头都像是一部时光机器,上面雕刻的画面超级生动,虽然是石头,可感觉里面的人和物都要“活”过来了。
我瞅着那些雕刻的人物,有的在跳舞,舞姿那叫一个飘逸,感觉他们的长袖都能带着风把我吹到汉朝的宴会上去呢。
还有的在打猎,骑着马、带着弓箭,那气势就像他们要把整个山林里的猎物都一网打尽。
而且你能看到雕刻的细节特别精致,像马的鬃毛啊,都丝丝分明,就好像雕刻的工匠在跟你说:“看,我这手艺,厉害吧!”这里面还有讲述神话故事的画像石。
什么西王母啦,那些神仙的形象跟我想象中的还真不太一样。
他们站在云端里,周围环绕着各种瑞兽,感觉既神圣又神秘。
我就站在那儿,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想象着当时汉朝人心中的神仙世界,肯定充满了各种奇幻的色彩。
除了这些,那些反映日常生活的画面就更有趣了。
我看到有打铁的,铁匠挥舞着大锤子,火星子都好像要从石头里蹦出来了。
还有耕种的农民,弯着腰在田地里劳作,牛也在旁边慢悠悠地走着,感觉那就是一幅汉朝的田园风光图啊。
在看这些画像石的时候,我就在想,汉朝人可真厉害。
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科技的工具,就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石头上创造出这么精彩的艺术。
这每一块画像石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汉朝人生活、信仰、梦想的记录。
从这个展厅走出来的时候,我就像从汉朝走回了现代。
心里满满的都是对古人的敬佩,同时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能够通过这些汉画像石,去窥探那个古老而又迷人的汉朝世界。
这一趟看下来,真的值了,感觉自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了一圈,还带了满满的故事和回忆回来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画像石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为金石学阶段,时间上大体从北宋末年到二十世纪初。
作为一种明显的地理标志,矗立在墓地中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最先受到战争史家和地理学家的注意。
东晋末年,戴延之在《西征记》中首次记载了今山东地区鲁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庙及其画像。
北魏末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今山东、河南南阳等地李刚、鲁峻、胡著等人的石祠堂及其画像。
但是这些石祠堂及其画像,都是作者在记述地理形势和河川时作为地理标志而写进著作中的,还算不上是汉画像石的学术性著录。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一些金石学家开始有目的地收集和著录汉画像石。
北宋末年,金石学家赵明诚“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积累了大量金石铭刻拓片资料,著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后十卷为跋尾,对藏品进行评论和考订,其中汉画像石拓片占了相当比重。
书中首次著录了今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
该书由于主观欣赏的比重远远超过客观研究,因此对画像石记述非常简略,使读者很难通过其描述了解画像的具体内容。
真正意义上的汉画像石著述,始于南宋洪适的《隶释》和《隶续》。
《隶释》一书不仅收录了比《金石录》更多的汉画像石的题榜刻铭,而且对画像内容有了更详尽的描述和考证。
在《隶续》中,收录摹写了包括武氏祠在内的山东、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石祠堂、墓碑、墓阙上的画像,在汉画像石研究中首开摹录图象的先例。
元明时期,学术废弛,金石学日衰,有关汉画像石的著作寥若晨星。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金石学复兴,汉画像石也重新进入金石学家的视野。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资料主要来自未经科学调查和发掘的零散画像石,大多数学者甚至只以收集的拓片为资料,因此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地面上散存的石祠堂、墓碑和墓阙的画像,墓室画像石几近于无;二是著录和研究偏重题榜铭刻文字和历史故事画像内容的考证,对大量无文字题榜的画像石则很少加以注意。
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使金石学家没有、也不可能对汉画像石作全面的、科学的考察。
第二个阶段约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是一个用近代考古学方法积累汉画像石资料的阶段。
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沙畹和日本古建筑学家关野贞分别调查了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并出版了印制精美的图录;1914年,法国考古学家色伽兰等人调查了四川嘉陵江和岷江流域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其画像。
在调查中,他们用考古学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测量和记录,从而使汉画像石的研究开始走出金石学家的狭隘书斋,进入到考古科学的庭院。
1933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主持发掘了山东滕县的一座大型画像石墓——传曹王墓。
与此同时,河南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也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1930年和1937年,关百益和孙文青相继出版了《南阳汉画像集》、《南阳汉画像汇存》,南阳汉画像石的风貌开始为世人所知。
抗日战争期间,撤往四川的原中央研究院和中国营造学社的部分学者,分别调查了四川彭山、乐山和重庆附近的汉代画像石阙及崖墓画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傅惜华将所收集的大量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拓片,编辑出版了《汉代画像全集》初编、二编。
研究方法也不再是简单地著录图象或孤立地进行画像题材内容的考证,而是将汉画像石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力图从整体上加以考察。
最初,沙畹和关野贞结合汉代建筑形制和丧葬礼制对山东、河南等地石祠堂、石阙及其画像所作的研究,美国费慰梅对武氏祠的复原构想,都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金石学家所忽视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此时得到充分重视。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滕固在《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一文中,把雕刻技法的分析提到了首位,认为雕刻技法是决定汉画像石艺术风格的最主要因素。
他通过与希腊、罗马石刻艺术的对比,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归纳为“拟绘画的”和“拟浮雕的”两大类,这一分类原则,仍未失去意义。
但这一阶段的研究,忽视了对社会关系的注意,对汉画像石本身的发展序列、同一建筑内不同内容画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墓室画像与祠堂画像之间的有机联系还没有给以注意。
因此,这一阶段只能认为是一个资料的积累阶段。
不过,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及其雕刻技法、艺术风格特点已经被大体搞清,从而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汉画像石的研究进入到第三阶段即综合研究阶段。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考古学研究已经开始注意了对隐藏在考古资料背后的社会关系的考察,并注意了考古资料所反映出的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阶段性,这也正是考古学区系类型和分期断代研究的课题。
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背景下,考古界开始了对汉画像石分区与分期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汉画像石研究的各个方面,诸如雕刻技法、图像内容的解释和考证、图像的配置规律、各类题材内容画像之间的联系,汉画像石所反映出的汉代礼制、风俗、宗教信仰、汉画像石所属建筑的复原等专项研究也相继展开,汉画像石研究出现了一个佳作不断、异彩纷呈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各地考古工作者对不同地区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艺术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的特点和分期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蒋英炬、吴文祺对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产生条件、雕刻技法、分期所作的分析,代表了这一研究的新水平。
在复原零散画像石的所属建筑方面,蒋英炬、吴文祺对武氏祠所作的科学复原,使这批久负盛名的零散画像石变成了有巨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资料;而蒋英炬利用嘉祥出土的零散画像石对小祠堂的复原,对汉代墓地祠堂的形制有了新的认识。
在综合研究方面,信立祥于1996年和2000年分别用日文和中文出版了《中国汉代画像石の研究》、《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两书,填补了中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根据汉画像石上的铭文题刻,可以知道,汉代墓室、祠堂和墓阙的画像石制作,大体是按以下七个工序进行的。
第一,首先由丧主或死者亲友雇请“名工”或“良匠”即雕造画像石技术最好的工匠,让他们承担画像石建筑如墓室、祠堂的设计和建造任务。
这些“名工”或“良匠”,往往同属于由同乡或亲友组成的工匠集团。
这种同乡或亲缘关系,既有利于画像石制作技术的传承和提高,也有利于集中力量承担较大的工程,在流动性很强的施工作业中保持工匠队伍的团结和稳定,容易形成地域范围较大的施工覆盖面。
第二,由雇请的画像石制作工匠,到附近的山上挑选、开采石料。
所选采的石料,必须是适于雕造、石质细腻的优等石材。
第三,由石匠根据建筑的设计图对选取的石料进行加工,使石料变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构件。
第四,由被称为“画师”的画工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磨和毛笔以准确有力的线条绘出画像的底稿。
对画像石的制作来说,这是一道关系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性工序。
画师们不仅要有高超的绘画技巧,还必须对施工建造的建筑本身的结构了如指掌,对每块石材究竟是建筑上哪个部位的构件,应画什么题材内容的图像,做到心中有数,一清二楚。
因此,在工作中,画师需要与石匠密切配合。
东汉末年太平道布教于八州,所属的徐州及鲁南一带当时道教及神仙思想风靡社会,这个地区所产的汉画像石也必然记录和反映这个史实,该石就是其重要作品之一。
作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构思新颖.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是一件极具个性的珍贵的汉代艺术品,创作于东汉末年出自鲁南地区,高1.08米。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特殊的结构。
2.采用多种雕刻方法。
3.独创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中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4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
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
前3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在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
据资料称,现已发现汉画像石一万块左右,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
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六博对弈、驰逐狩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捕鱼田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
它广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等,将这些内容都总汇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
同样,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这也被移植到人们想象的仙境之中。
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
汉代先民善于思想和崇拜,虽然皇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社会上新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道家思想和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
人们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在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勋、贞节烈女、殉国刺客顶礼膜拜的同时,对成神为仙也充满激情,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
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从天上到地下的一切神灵都是非常敬重。
在汉画艺术中,可以看到它是无所不包的,无怪乎重迅先生要赞叹汉画艺术之“深沉博大”。
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
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相交)四神,有传说的抟士造人,炼石补天,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乌、九尾狐、灵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异兽等。
为了死后能够得道升仙,充满想象力的先民把龙、虎、鹿等神奇动物作为升仙的骑乘工具。
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总之,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汉画像石所描绘的扑朔迷离的宇宙世界,莽莽苍苍,横无际涯,具有一种荡人心魄的巨大震撼力。
这种深沉雄大的艺术气魄,是时代的产物。
只有伟大的时代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宽阔历史舞台上,各类生机勃勃的英雄人物应时而出,上演了一幕幕足以令后世感叹唏嘘的慷慨雄壮的历史剧。
汉画像石就是从这片英雄时代沃土上生长出的一株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