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2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c6f8a253f705cc17552709d0.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7、读课文第9段思考:通过作者的分析,得 出了什么结论?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结论:[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 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尾段——
12、、深深强化化调了中…心…中论的心点中论,心点提论(出点盲;…目…的地结反论对;不求甚解 3、的发态出度……同的样号没召有或充希分望的人们理…由…);发出号召: 4、重补要充的论证书了必…须…常(常其反作复用是阅使读论。证更严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3、比较《谈读书》与《不求甚解》,说说这 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 《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 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 证方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 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 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 不深入。含贬义。
马南邨(1912-1966)原 名邓拓 。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福建闽侯人。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1、本文是怎样论证作者观点的(论证思路)? 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问题答中题所模提式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首是先什:么通;过…引出…论点(通过…论证方法提出… 论先点说)其了什次么是,结后合说文了章什对么论;点论证的具体内容,分析 然后:第用三…明事确例论(证或中名使言用、了或什某么个论角证度方)法加对以论论点证进, 最行后论:证得的出;…的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b711886137ee06eef91803.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15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15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d6f308ec770bf78a652954eb.png)
呢?“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是什么?
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 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
整体感知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 哪些例子? 赞同,提倡。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例子。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不死抠字 眼,不因某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书要反复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 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 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 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整体感知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没有充分的理由。 2.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么他有着怎样的读书态度
1.这篇驳论文有何特点?谈一谈你的理解。
文章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作者 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不求甚解”的读 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的角度,列举古 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看法:读书要会意,不要死抠字 眼,不要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重要的书必 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的观点从而驳 倒对方论点。
2.比较阅读本课中的两篇文章。
示例: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
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论证,归纳论证,对比论证,
充分随意的特点比较突出。《不求甚解》用语简约,
生动形象。
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 读书”,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 析问题,理解理解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703ab8990242a8956bece47d.png)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 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 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 以“不求甚解”不是马 马虎虎,很不认真。因 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 态度。
举例论证: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 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 略”。
补充举例: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树靶子(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 甚解都是不好的。
射靶子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 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 句的“甚解”,要“活”读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陶渊明的读书观:
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1、虚心,别骄傲自负 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1、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好好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3、引陆家山的话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
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 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射靶子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 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 句的“甚解”,要“活”读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虚心 读活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 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书必须反复
结
阅读,每读一次 都会觉得开卷有
论
益。
多读 勤读
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有益。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7b2070f8c75fbfc67db203.png)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
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
《谈 读 书》《不求甚解》短文两篇
![《谈 读 书》《不求甚解》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d7c8f904a1b0717fd5dd46.png)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范例2、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 知如何修剪移接。
——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 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 美。用比喻说理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 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课后二)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当代名人谈读书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 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 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 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 考。(白岩松 )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82bf2f5f0e7cd1842536c9.png)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谈读书作者:培根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
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
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不求甚解作者:马南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5bdae109d15abe23492f4d2e.png)
—— ·
—— ·
熟
读
深旧 思书 子不 宋自厌 苏知百 轼。回
读
,
拓展阅读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 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 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 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 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 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 读。平时卷起来
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 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 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韦编三绝)。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 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 可医)
2、读书的目的有哪些?从文中提 取词语概括。
目的:怡情 傅彩 长才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事实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品味语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 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 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 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不同点:
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 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 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 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
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 《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 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 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 话,严谨质朴。
能力拓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 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 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 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 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 和下流淹死。
九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九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62b7745c647d27284b7351b7.png)
完是全不不好应的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度道没理有的充非分议理由(。2)
2、读课文第3-4段思考:陶渊明的“好 读书,不求甚解”的本意是什么?
❶“好读书”指一定要喜欢读书,“不求甚解”指 所有人(包括自己)不可能一下子想读懂所有的书,特别 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所以陶渊明只好承认自己 “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自嘲,是谦虚的说法。
《燕山夜话》是邓拓 的著名杂文集。它敢于 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 政,道人所不敢道,言 人所不敢言。融思想性、 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古今中外,旁征博引, 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 《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 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 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 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 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 了积极地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 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4、读课文第5-6段思考:对于“不求甚解”的 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这 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反面举例
正面举例
普列汉诺
对比论证
诸葛亮读
夫的例子
书的例子
对比论证❶把普列汉诺夫读书与诸葛亮读书进行对比❷突
出对了比“论盲证目❶地反把对…不…求与甚…解…的态进度行同对样比没❷有充突分出的了理…由…” 这观一点观❸点从❸而从使而作使作者者的的观观点点具具有有更更强强的的说说服服力力。。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1、本文是怎样论证作者观点的(论证思路)?
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分论点是什首么先;要明确答问题题模中式所提及的中心论点或 首先:通过其…次引是出结…合论文点章(对通论过点…论论证证的方具法体提内出容…, 论分点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然后:用…第事三例明(确或论名证言中、使或用某了个什角么度论)证加方以法论对证, 最论后点:进得行出论…证的的结;论。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e2ca073f453610661ed9f4ff.png)
悟一悟——探究论证方法
• 5.在《谈读书》中我们不仅领悟到许多读 书的好建议,而且还学到许多好的论证方 法。请再次朗读课文,品味下列句子使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对作者观点的表达起到 了什么作用? • 6.《不求甚解》文中作者列举普列汉诺夫 的诸葛亮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 7.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背一背——积累提高
• 熟读课文中谈论读书的佳句,限定时间, 看谁背诵的多。
•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 五、达标检测
教学建议
• 一、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 性,确保训练到位。 • 二、《谈读书》一文,应加强诵读,力求熟读成 诵。课文中名言警句较多,应指导学生摘录下来, 并学会运用。 • 三、《谈读书》的译文有几种版本,除本文外, 较有名的还有水天同、吕同六、何新等人译文, 可找来供学生比较阅读。如果有的学生英文水平 尚好,可以把培根原文拿来,与几种译文对照阅 读。学生可以从理解两篇短文 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 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教法
•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 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 《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 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依据两文的思想内 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 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 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 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 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最后论述了读书能 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教学过程
• 读一读 ——整体感知 •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人 们已经发表了大量有益的意见。培根的 《谈读书》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围绕这一 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 2.《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请同学们 说一说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又阐述了 什么主张?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92b01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0.png)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 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 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2.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论证方法体现行文的安排) 举例论证: 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反面、态度上)、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正面、方法上);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了解作者的观点。 2.结合慎思和明辨学习思辨的方法。
导入新课
第2课时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 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 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 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 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第四部分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 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板书设计
树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不求 甚解
亮观点 立论 得结论
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引出处: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释新义:虚心 会意 不求甚解
举例子:普列汉诺夫、诸葛吗?
第7、8段不能删,因为其紧承第6段而来,第6段提到 观其大略,易使读者产生疑惑和误解,第7、8段补充说 明“不求甚解”不是马虎,不认真,而是未晓处且放过 ,不因小失大。这体现了文章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特 点,也体现了作者是循着自己思考问题的路径来展开内 容的。
深入探究
即驳论证。
课文理解
1.朗读课文第1段,针对一般人的观点, 作者使用哪些关键词,表达了怎样的立 场?
一般人的认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 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立场: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 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 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语文教学PPT课件(2篇)
![《不求甚解》语文教学PPT课件(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1a2b3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0.png)
跟踪检测
2.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是( D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 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 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 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 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 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 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 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 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 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 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返回
课后作业
1.本段文字集中论述一个什么问题? 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2.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曲解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 文段分析。 他读书不虚心,没有理解其精神实质。
课后作业
3. 本短文字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该如何理解?请 结合原文解释。
“死读”指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读”是指理 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 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 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8)
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 甚解的真正含义。
第三部分(9)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03b782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c.png)
章节名称《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编号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学情分析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立论文和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入手,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从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课时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法或学法教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知识链接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文字J I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3整体感知课文论述思路文字G F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文字G B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5填表说明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https://img.taocdn.com/s3/m/1c853fe2102de2bd960588bb.png)
读书的正确目的
谈 读 书
对比论证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立论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事实论证
不 求 甚 解
驳论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总结一下: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1、虚心 2、读活 3、多读 4、勤读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 且放过,不必太滞。 • 意思:不懂处暂且放过, 不因小失大。
析读法
•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对词, 句子,修辞情感基调, 意境等进行品析。这 种读书法过去老师上 课经常教。带有研究 性质。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 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 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衣带渐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 力量!
诸葛亮的读书观:
未晓不妨权放过,
过后须要细思量。
几种读书方法
• 1、品读法。• 4、析读法。 • 2、摘读法。• 5、寻读法。 • 3、圈点法。• 6、助读法。
品
读 法
•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的
某一点深入下去,这里的“一 点”必须是文章的神韵所在。 如《春》、《围城》的语言美; 《炊烟》的人情美等。
举 例 论 证
拓展积累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留下了 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人。 你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孔子
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2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2](https://img.taocdn.com/s3/m/08c5d157bb4cf7ec4bfed08f.png)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2(一)谈读书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3f7e77e910ef12d2af9e7f3.png)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哪些感悟?二、自主学习1.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交流点拨】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三、合作探究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交流点拨】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交流点拨】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交流点拨】作者摆出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交流点拨】“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四、精讲解疑(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6.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
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