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合集下载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答: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探析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探析

024史海钩沉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探析引发变法的国际环境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国际背景。

1600年荷兰商船“利弗特”号来到日本沿海,使日本对外关系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随着1609年日本与荷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荷兰传入的西方科技和文化知识,时称“兰学”,得以持续输入日本。

“兰学”的输入渐渐转变了日本人固有的向中国学习的观念,掀起“兰学”热潮,无形之中影响了时代的变迁。

随后,德川氏为巩固封建统治颁布了严峻的锁国令,虽然仍允许与中国、朝鲜、荷兰通商,但只能在长崎一带,并受到幕府严格的监管。

直到1853年“培理叩关”后不得不打开封闭近200年的国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而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日本封建体制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还没有完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亚洲其他国家的反帝运动持续高涨,美国国内爆发南北战争;英、法联军忙于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从而在中国扩张势力范围;沙俄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的农奴制改革上,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发生减少了日本变革受到外部阻力的影响。

中国戊戌变法的国际背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紧锁的国门,因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逐渐沦为西方列强争相掠夺的对象。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掠夺资源成为列强的首要任务,英、美、法等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在发展了资本主义后也迅速强大起来,邻国日本更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崛起。

引发变法的内部因素君主在变法中的影响日本天皇在明治维新中所起的作用。

自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开始,天皇便大权旁落日本进入二元政治体制。

幕府时期天皇权力虽被架空,但无论幕府姓氏如何更换,天皇始终是“万古一姓”,其作为“天照大神的御子御孙”仍受到人民无比崇拜。

所以德川幕府在面对“锁国”与“开放”这一难题时,无奈之下,只能到京都去请示天皇,这一举动无形中彰显了天皇的地位,也为后期的“王政复古”埋下伏笔。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富国强兵
三、改革措施
1、经济上: 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注意发展工商业 2、政治上: 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革 3、文化教育: 发展新式教育
四、改革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不同点
1、改革背景
2、改革过程(领导力量,支持者)
3、改革措施
4、思想文化
5、国际环境
6、结果影响
一、改革背景
明治维新: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 清政府内部虽有分化,但守旧势力很强大

二、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
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 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 戊戌变法: 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三、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大刀阔斧、稳扎稳打。 戊戌变法: 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变法诏书,但根本未可能 实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被搁浅。
四、思想文化传统
日本:
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普 及早 中国: 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 受新鲜事物
五、国际环境
日本:
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 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 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 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六、结果影响
日本:
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 资本主义强国 中国: 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 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中日近代 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徐立章081132209 19世纪中叶,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国门。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是日本人被迫面向世界。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的民主独立!日本支持维新变法的有志之士决定推翻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统治,建立新的新的政府,实行明治维新变法。

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现代化国家。

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从而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

19世纪末,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打败了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中国,,日本从此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

,被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使得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面临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开始进行深刻反思,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象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然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没有改变现实!两国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机;从运动性质看,在本质上都是从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解决的,都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从运动的方式上看,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从影响来看,都促使社会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近代化。

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都实行变法改变民族的命运,却又不同的结果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在日本全国分为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革新势力的活动。

由于幕府统治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天皇一旦号召,便能聚集许许多多愿意为天皇效力的人。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概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和胁迫之下,以天皇为中心的至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此运动具有全面西化和资本主义的色彩。

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三权分立、学习技术、新兴产业、文明开化、发展教育等,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与威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给邻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一场改革。

因其共历时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教育、发展农工商等。

当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1.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发生之前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时代——德川幕府。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而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强大的商人、武士、诸侯和反对幕府的农民组成了“倒幕派”。

自“黑船事件”后,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间倒幕派呼声更加强烈。

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之后,许多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控制,就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

各地武装倒幕运动风起云涌。

戊戌变法发生之前,中国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由于朝廷的镇压,各地武装革命处于低谷状态。

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内忧外患之下,由“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宗旨目的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推翻腐败的德川幕府统治,将王权奉还与天皇。

再以天皇为中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控制。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良封建社会,学习日式发展富国道路。

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师夷长技以自强”,救亡图存。

3.支持与阻力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由于天皇的表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日本人愿意吸纳西方文化,以西方人为师。

主要阻力是幕府。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中、日两国面对19 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经济层面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 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

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

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

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1。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

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思考王科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号2013301550120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几近之,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日本经过变法国力愈强;中国经过变法,国力愈衰。

同样是变法图强,有关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维新运动涉及的阶层和地理范围不同。

在阶层上日本明治治维新接近于全民运动,社会各阶层都被发动了起来,德川幕府的守旧势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已经失去了藏身之所,不让它覆灭都难。

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

维新派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从地理范围上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力量来自于政权难以涉及的周边地域,他们在维新之前就已经脱离德川幕府管束,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秘密筹集资金与军火,培训各方面人才。

这一切德川幕府不是不知道,是无能为力。

干柴一旦遇到火星,燎原之势就难以阻遏了。

变法的力量全部集中京畿之地,偌大中国周边地区几乎与变法无关。

如此变法,要成功何其难也。

第二,两国维新派领袖个人阅历和行政经验不尽相同。

明治维新聚拢了一大批能人,包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这些人绝非康梁可比,他们都是实干家,做事周密,组织能力强,具有政治远见,行政经验,敢于和善于开展斗争,是改革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

德川幕府耍“奉还大政”鬼把戏(为的是延缓时间,以行反扑)时,维新志士们及时戳穿了阴谋,把兵力集中到京都,准备起事。

1868年1月3日,维新武装力量包围住皇宫,提出“王政复古”这一深得民心的政治口号。

相比之下,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梁等都是些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黯于世事,缺乏韬略。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的重要事件,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化基础;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两个事件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在国家危机时期进行的。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面临着外来侵略以及社会分裂的问题。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入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

其次,两个事件都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他们采用了西方的制度、科技、文化等,使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改革。

通过政治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也试图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动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思想的接受和研究。

第三,两个事件都涉及到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摒弃了传统的武士道,取消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同时,传统的宗教、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者试图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动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先进思想。

不同之处首先,两个事件的社会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是在幕府时期进行的,幕府时期的日本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刚性化,千年不变。

戊戌变法则是在晚清时期进行的。

尽管晚清时期中国存在封建社会的残余,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两个事件的改革领域以及力度也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试图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其力度及广度都非常大,而在戊戌变法中,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同时改革力度有所不足。

第三,两个事件的改革策略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借鉴了西方的制度、科技等,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

在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改革派倾向于直接引入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日本,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背景、目标、实施方式以及后果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发生背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是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发生的。

明治维新是在19世纪的幕末时期,日本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特别是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修·佩里的“黑船”事件,使日本政府意识到与西方国家平等对话的重要性。

戊戌变法则是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压迫,包括英国的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使得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实施改革的迫切性。

其次,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通过模仿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制度,提高日本国家的实力,保护日本的独立和国家利益。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强中国的国力,以抵御外来侵略。

再次,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实施方式存在一些不同。

明治维新是从上而下的改革,由明治天皇领导,与幕府和大名等统治阶级合作,最终推翻了幕府制度,建立了天皇制度。

明治维新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藩制,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推行教育普及等。

戊戌变法则是从下而上的改革,由一些进步的士人和政治家发起,力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

戊戌变法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包括兴学、变法、废科举等。

最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后果也有一些不同。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地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亚洲的第一个现代化强国。

而戊戌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其改革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后来又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列强的干预,最终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之异同
相同点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民族)危机。

2性质: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维护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5内容:两国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6作用: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结果不同: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2内容不同:日本经济上有土地改革扶植垄断,政治上有设议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军事上有灌输武士道精神,文化教育上有建立一套完整学制文明西化内容,而戊戌变法这些都没有。

3影响不同:日本改革后摆脱了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中国民族危机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4成败原因不同:日本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资本主义发展则相对充分,是在倒幕成功后在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改革,中下级武士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改革措施行之有效,并大力推行,且当时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因此改革成功,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又急于求成,且脱离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想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改革,且当时世界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所以改革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期,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以后,捻军、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

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是矛头对外的反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实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随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这一势态,当时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与此同时,日本也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在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明治维新。

虽然,都是由资本主义发起的改革运动。

但是,其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实现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摆脱了落后与挨打,成为亚洲强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是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下令搜捕,新政全部被废除而告终。

它们的目标类似,措施雷同,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

而且,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同样都是资本主义的改革,变法。

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呢?首先,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专制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则一切都要落空。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倒幕运动,通过暴力将日本社会最大的阻碍——幕府,给推翻了。

这为变法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但是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收到社会各界顽固派的层层阻扰。

其次,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核心是中下层武士,大都参加过倒幕运动,战斗经验丰富,能力较强。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核心却是从自幼成长在书斋的文人,参加社会实践少,改革的依据来源与书本,能力较差。

虽然有光绪帝的支持,在百日维新期间,也发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新政诏令。

但是,旧政权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重大问题的裁决,高级官员的任免,都要由她决定。

所以,两次变法的领导能力悬殊,也是致使两次变革结果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两国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中国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但是大都士大夫依旧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之邦,鄙夷其文化。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李老师: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选修一中两次重要的变法,二者都发生在19世纪,同样是变法,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是失败一个是成功。

您能给比较一下吗?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从两次变法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闹革命还是干事业,我们都要与群众站在一起,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所有背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事情,都注定要失败。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中关键的政治事件。

本文将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一、政治背景不同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权内部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成败的背景是日本幕府政权的衰败。

幕府制度在经历了几次政治危机之后,引发人民的不满,使得政治压力愈加增大。

在这种背景下,有力的政治势力逐渐崛起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全新系统来完成维新,从而使得日本政体发生了质变。

戊戌变法则是中国清朝晚期的政治改革,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

中国当时面临的是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困难,政治体制腐败,导致人民不满意。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政府在维护统治地位和应对政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立法与行政改革,试图革新中国政治制度,加强其国家实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改革方案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行了大量西化改革,包括西化教育、新兵制度和官僚制等,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开放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

在戊戌变法的时期,中国尝试了许多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涉及到各个领域,例如太平天国后继军的撤军、海关稽查司、慈禧太后新政等等。

三、政治因素的不同宗教和文化等因素也在两个国家的政治改革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日本明治维新中,日本天皇的神权正确地被利用,作为领导强权和国家认同的象征;而在戊戌变法中,中国皇帝并没有成功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稳定政府和领导人民的道德基础,也没有利用宗教作为广泛推广改革的方式。

四、改革必须满足历史与时代脉搏无论是日本明治维新还是中国戊戌变法,其最终成功与失败也都与其不断地进行前进和尝试相关。

历史和时代脉搏不断变化,改革必须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历史和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无论是明治维新还是戊戌变法,其成功和失败都与政治和历史因素以及具体的改革方案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改革必须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通过推动中等的社会政治改革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 的历史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 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 创新相结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 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 的权力资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 5. 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 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 必须跟上。
(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 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 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 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 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 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 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装备新式兵 按新法练兵。 器,按新法练兵。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 设立译书局。 会;设立译书局。
文化上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
4.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免 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成功地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 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 它在封建 顽固势力的镇压下, 最终归于失败。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和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两次改革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日本进行的这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且使其一跃成为近代的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但是,19世纪末中国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却并未扭转中国每况愈下的情况,也没有摆脱民族危机。

相同点:1. 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时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戊戌变法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和民主的双重革命任务。

美国的佩里叩关、黑船来航事件打开了日本紧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着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中日两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下进行了改革。

2. 目的相同:二者都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形态,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

明治维新希望建立起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 性质相同:二者都是在最高统治者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 改革内容大致相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提倡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提倡科学,兴办新式教育等。

二者的改革措施都不是局部性的,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

5. 列强态度相似: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变法的推动起到了不小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康梁等人得到了列强的保护。

英美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提供资金等,帮助日本训练军队等。

不同点:1. 社会基础不同:戊戌变法时,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础,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一,改革的国情不同从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将军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

明治维新前,全日本大小诸侯有三百个左右,其中最大的诸侯是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将军为官职,挟天皇以令诸侯。

所以明治维新的第一步,就是要结束这种军阀割据的状态,建立全日本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的清朝,除了其中有短暂的分裂状态,绝大多数时间一直都处于统一状态。

可是戊戌变法的第一步,却是从分裂中央集权内部开始,将原本统一的国家统治集团,分裂为“后党”和“帝党”这两大政治集团,最后甚至发展到要用武装政变来彼此消灭对方。

从分裂走向统一符合正义期待和历史潮流,从统一走向分裂,则注定要失败。

二,改革前的准备不同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层武士阶层和地方诸侯为主的意在恢复日本天皇实际统治权的“尊王攘夷”活动风起云涌连续几十年,不但在思想上、军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经济实力上等都为明治维新做了充分的准备。

戊戌变法从共车上书开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前后一共只有三年时间,除了在全国一些地方组织了强学会和出版了一些报纸为变法做宣传外,既无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准备,也没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尤其是作为发动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也完全不具备成熟的变法思想和能力,只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激于义愤而突然产生了上书变法的冲动,对于究竟应该怎样变法等,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准备越充分的改革越容易获得成功,缺乏必要准备的改革难免失败。

三,改革的领导者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与火的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危机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巨大措施;(4)都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危机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健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利害;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开放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开放势力比较强健。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单薄。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解放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不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