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新高考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考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答题思路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
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
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答题模板与典型分析模板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力环流形成。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
材料二图1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图2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图1 图2民居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
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答案】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解析】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热岛效应
离,达到利用郊区来改善城市环境的效果。
总结:一、热力环流 二、热岛环流 1、 热岛环流的含义 2、热岛环流的成因 3、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 4、热岛环流的影响 5、如何减轻热岛环流的 影响
典例:
1. (综合题)读“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 15),回答: (1)图中方框内是低压还是高压,用“高”或“低”填在图中。 (2)从空气的垂直运动来看:热的地区空气 ,冷的地 区空气 。 (3)从水平方向看:空气从 气压流向 气压。 (4)乙图的空气环流是因 引起的,因此称 为 环流。
解城市的高温) (3) 其他方面的成城市大气污染加重, 所以在城市规划时,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 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 染物从近地面流回城市,加重污染;另一方面, 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环流之外,以免相互污染。
五、如何减轻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 减弱 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四、热岛环流的影响:
(1)对城市污染物的影响: 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
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
下沉。但若郊区也有建有污染严重的工厂,污染气体 随环流流回城市,加大城市的污染。 (2)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热岛环流城市与郊区有 空气的交换,若交换较为强烈,会使城市的气温发生
较大的变化。(如:若郊区环境较好,带来的风可缓
一、热力环流
(
一)含
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
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
种最简单的形式。
(二)形成过程:
总结
近地面受热膨胀,空气上升,在高空集聚, 由于高空气体增多,形成高压,高压辐散,向周 围流动,相反在对应的地面就形成抵低压。若近
地面气温低,则气体下沉集聚形成高压而高空形
5 热力环流
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 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 大气污染
3.城市风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 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 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冷热不均
高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高 度 升 高 , 气 压 减 小 C
冷却
地面
A
受热
B 冷却
高 空
1020hpa
低压
高压
低压
1060hpa
1100hpa
地 面
高压 C 冷却
低压 A 受热
高压 B 冷却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二、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1.海陆风
海洋: 增温慢
陆地: 增温快
海洋: 降温慢
陆地: 降温快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海风使 沿海地区降水增多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 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 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气 流 上 升
热
郊区 市区
郊区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 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近地面气温高 的地方(甲地) 气 温
空气 膨 成高压
气 压
近地面气温低 的地方(乙地、 丙地)
空气 冷却 下沉
高中地理知识点: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高中地理: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热力环流【背诵要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示意图、原理应用2.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原因、示意图、影响3.等压面(等温面)的判读:判断气压(气温)值大小、冷热、气流运动方向(风向)、天气状况、下垫面状况4.气压的概念、影响因素;高压和低压的概念、形成原因【基础知识】一、热力环流原理(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三)形成过程(四)示意图【思考探究】是不是气温越高热力环流越旺盛?答案:不是。
热力环流的旺盛程度取决于地区间冷热差异。
地区间温差越大,空气垂直运动越旺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特别提醒】1、一个关键“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两地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①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1)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受热: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变冷: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
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注意: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五)常见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空气较湿润。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C
B
A
郊区
城市
郊区
根据亚洲部分地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判断图中所 示季节,运 用热力原理 简要说明图 中大陆气压 中心的形成 过程。
甲
冬季;(2分) 大陆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控制(或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1分)形成过程:北半球冬季,大陆比 热容大,强烈降温,(2分)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2分)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2分)形成 图4 高压中心。(8分)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1.什么是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理论上是三圈环流,其特点就是全球性的有规 律的形式,由于下垫面条件不同,三圈环流的模式被打破, 形成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和峡谷风等
2.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大 气为什么会运动) 3. 从大气受热过程说明太阳辐射能纬度 分布不均的原因
据下图分析为什么太阳高 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太阳高 度大— 经过的 大气路 程短— 大气削 弱少。 能量更 集中
大 气 上 界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知识铺垫 1.气压及其影响因素 2.等压面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气压
所谓某地的气压, 就是指该地单位面 积垂直向上延伸到 大气层顶的空气柱 的总重量。
结合图2.3动手画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包括 等压面的变化)示意图
大气的热力环流原理
1.形成过程
等 压 面
B A C
冷却 B
冷热不均
受热 A
冷却 C
垂直运动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冷却 垂直运动
低气压 A
受热
学习热力环流时需把握的一个过程和五大关系
学习热力环流时需把握的一个过程和五大关系作者:杨学弘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6年第08期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它揭示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原理。
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必将导致温度、气压、天气等要素的明显变化。
在复习中应着重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处理好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温度和气压、气流与气压、气流与天气、等压面与气压、海拔与气压的关系。
大气运动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掌握这一原理是学习其他大气运动形式的基础。
如掌握了热力环流这一原理,就会很容易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热岛效应等都属于热力环流,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海陆风增强了海洋对海滨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变小。
因此,我们应重点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处理好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五大关系。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和地表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导致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地表的冷热不均,促使地表和近地面大气之间进行能量交换,最终形成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如图1所示,甲、丙两地受热少,其两地的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弯曲;甲、丙两地上空大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弯曲。
乙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就会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较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弯曲;高空大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弯曲。
由于气流升降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的高低差异,产生促使气流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气流从甲、丙流向乙,高空气流从乙流向甲、丙,最终形成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在这一过程中温度、气压、气流、天气等之间形成了联系。
综上所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可概括如下(见图2)。
二、热力环流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五大关系热力环流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但揭示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考试频率高、与现实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难点。
热力环流实验过程及原理
热力环流实验过程及原理
1 热力环流实验
热力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是海洋环流的一种,它
受到温度和盐度的控制,是全球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热
力环流实验可以用来模拟全球热力环流的运行过程,以及它对气候变
化的影响。
2 实验原理
热力环流实验是采用受温度和盐度双重控制的环流实验装置进行。
它是将一定数量的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水�(暖水�)和一定数量
的温度较低、盐度较高的水�(冷水�)�分别放入水池中,用搅拌
器将两种水混合,使两种水混合后形成旋涡,从暖水层向冷水层运行,形成连续性的热力环流现象。
实验原理是基于海水中温度和盐度会影响静水的密度,高温低盐
度会使暖水比对应高海拔冷水密度低,在受到搅拌器形成的三重相混
合作用后,暖水会流向冷水区,形成所谓的“热力环流”。
3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试管、搅拌器、同容量的暖水和
冷水。
(2)正确安装和调节实验仪器:把搅拌器放到暖水和冷水的位置上,调节好搅拌器的大小。
(3)开始实验:首先把暖水和冷水装入实验室中,然后将搅拌器
放入实验室中并启动它,经过一段时间(一般需要几秒钟到几分钟),暖水就会流向冷水,形成旋涡状的热力环流。
(4)记录数据和分析:观察热力环流运行过程,以达到对热力环
流现象�充分了解�的目的。
4 结论
热力环流实验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海洋中的热力环流的运行过程,
研究全球热力环流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素。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如图6-1)2.规律:1)、同一垂直方向上,越接近地面压强越大2)、同一水平方向上,温度越高压强越低例题8、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
A.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B.甲地多晴朗天气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由气压的分布状况转化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
受热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升, 冷却地区在垂直方向上下沉, 由此产生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高低气压差异, 受热区上空形成高压区, 而冷却地区上空形成低压区, 在近地面正好相反。
【答案】C3、常见的热力环流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
例题9读图6-7,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a>b>c>d 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减湿、减温【解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
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
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为城区,a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的作用是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减温的作用。
【答案】(1)C (2)B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1)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2)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5)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大致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其常见形式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其常见形式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两种运动、三个不同“一个关键”(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关键)(1)同一性质下垫面,考虑纬度差异。
(2)不同性质下垫面,考虑热容量差异。
“两种运动”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引起→大气水平运动。
“三个不同”(1)空气升降不同: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2)同面气压不同: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3)空间气压不同: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1)城市风由于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
因此,为了减轻城市污染,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
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3)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a)。
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b)。
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
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改变而改变。
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
跟踪训练2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城区和郊区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统 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影响,该城市城区与郊区热力环流最旺盛的时间段
是( )
A.8:00—12:00 B.12:00—14:00
C.20:00—24:00 D.0:00—8:00
(2)
受局地环流影响,夏季夜晚该城市南郊的风为 ( )
第2课时 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的形成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①冷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产生大气的 ②垂直运动,这就造成同一水平面上的③气压差异,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大气的 ④水平运动。
2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1.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⑤ 海陆风 、山谷风、城市风。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空气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解析 近地面乙处的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近 地面甲处的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同理可判断出 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处的气压较高,空气密度较大,丁处的气压较低,空气密度较 小。 答案 D
下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 两题。
(1)下列能够正确反映图示情况的是 ( ) ①该时段为夜间 ②该时段为白天 ③该时段吹谷风 ④该时段吹山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古诗蕴含的原理与图中现象相关的是 (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1)图中显示该处的等温面在河谷处偏高,说明气温较高,而山坡的气温较 低,故河谷的气压较低,山坡的气压较高,由此可以判断出该时段为夜间,吹山风。 B正确。(2)在夜晚,河谷由于气温较高,气流以上升为主,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 凝结,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故夜雨较多。C正确。 答案 (1)B (2)C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2)常见的热力环流①冷热不均导致的热力环流如果甲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形成高气压;乙丙两地受热少,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于是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甲地向气压低的乙丙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甲地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形成低气压;乙丙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乙丙两地流回甲地,形成了热力环流,形式如图所示:②海陆风白天在阳光照射下,近地面同一纬度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海洋增温快,气温要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
,使下层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的热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陆风。
热力环流形式③山谷风白天,山地是伸入到大气中的一个热源,使山坡上的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增温较少,因此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从山坡上空流向山谷上空,使谷底的空气沿着山坡向山顶补充,形成热力环流,下层由谷底吹向山坡的暖空气称为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风,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环流形式如图所示。
④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能源,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空气的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
【高一地理】3.3热力环流形成及常见形式
能量来源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热力环流
太阳 辐射
地表 冷热 不均
大气 垂直 运动
水平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风)
一、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成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地面冷热不均
近地面冷热不均
低压
高压
引起
大气垂直运动
导致
冷却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受热上升
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
问题: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 照,提升茶叶品质。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原因是?
坡地白天多上升气流,容易形成云雾
城市风
上升气流
城市风的成因:城市生活和生产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此外城市 多沥青、水泥路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多,因此城市气温高,郊区气温低,近地面风
高空
490
1010
低
1015
热1020
B
1015
近地面
5
二、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C②
D
①
③
⑤
上升气流上容升易形成雨降水,下沉气流往往下晴沉④朗 晴
气压值:① > ( ②=③=④) > ⑤
等地压面面气上压弯状说况明与该高处空是相高反压【,地下面弯与则高是空低等压压面相反】
等压面 等高面
热 低压
A
冷 高压
(2)“两种运动”
近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
大气垂直运动
导致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大范围气压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水平风流动。
这种环流主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高带、副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形成热力环流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光照不均: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倾斜,不同纬度的地表受到的阳光照射不均,赤道地区热量接收较多,而两极地区则较少。
这导致了赤道附近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的空气下沉,形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2.积雪和冰川的作用:赤道附近的气流上升后,空气相对干燥,水蒸汽凝结成云并降落为降水,使该地区具有大量的降水,形成热带雨林。
而两极地区的寒冷气流下沉,形成干燥的环境,导致积雪和冰川形成。
3.惯性力和科里奥利力: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离心力,使得空气从赤道向两极倾斜,形成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环流的形成和维持。
1.风:风是大气中水平方向的运动,主要由温度和压强的高低差异引起。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冷空气密度大、压强高,会形成高压区,而暖空气密度小、压强低,会形成低压区。
风就是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的结果,这种移动形成了气流。
在地球上,风的方向受到科里奥利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在北半球,风会向低压区旋转,顺时针方向;在南半球,风会向低压区旋转,逆时针方向。
这种风的转向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
2.气旋:气旋是大气中的一个低压区,通常是一个旋转的气流系统。
气旋的形成是由于水平风与不同区域形成的环流相互交织,并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形成较大的收缩。
气旋的形成通常伴随着云层的堆积和降水的发生。
气旋可以分为热带气旋和中纬度气旋两种类型。
热带气旋主要在热带地区形成,具有明显的旋转风暴眼和飓风等级,常见的有台风和飓风。
中纬度气旋则主要在温带地区形成,有着较大的范围和短暂的生命周期,对地区天气带来较大的影响。
总之,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地球自转、倾斜以及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
热力环流是地球上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和天气条件有着重要影响。
赤道附近太平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赤道附近太平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太平洋热力环流是气候变化的核心力量。
赤道太平洋热力环流的
形成过程受到赤道位置的热带气旋、赤道附近的低空急流以及南极辐
射冷却等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首先,在赤道处日全食造成热带气旋,通过垂直相互作用,在赤
道附近形成一个热带对流环流,即热带下空对流环流。
此外,在太平
洋上,正常情况下来自南极洲Caspian半岛的大量冷空气流向东西两
边移动。
受其西行的驱动,出现了太平洋东边一个暖流,即西太平洋
暖流,以及另一个对流环流——南太平洋西部的冷流。
此外,受赤道上大气绝热层的拉力作用,南极辐射冷却效应也会
在赤道附近出现,随着南极空气的西向流动,会在太平洋上出现更强
的冷流,使太平洋东边的东太平洋暖流和西太平洋暖流尽可能地保持
相同的强度,同时也与西太平洋的冷流相互作用,使太平洋热力环流
形成。
由此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热力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到热带气旋、
赤道附近的低空急流以及南极辐射冷却的影响,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
同时促进了太平洋热力环流的形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热力环流成因
热力环流成因
热力环流是指大气中的热量在全球范围内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它主要由以下因素和过程引起: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系统的主要能源来源。
不同地
区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赤道附近的地区
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而极地地区接收辐射较少。
2.地球的曲率: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纬度的地区受到太阳
辐射的角度不同。
赤道附近的地区受到垂直辐射,而高纬度地
区受到更斜的辐射。
3.热力平衡:大气层中的热力平衡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导致了热
力环流的形成。
赤道地区接收到更多太阳辐射,因此地表温度
较高。
高温会导致空气膨胀,形成低压区。
相比之下,高纬度
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地表温度较低。
低温会导致空
气收缩,形成高压区。
这种压力差异引发了气流的运动。
4.科里奥利效应:科里奥利效应是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它会影
响气流的方向。
在赤道附近,由于赤道地区的线速度较大,气
流会受到较小的科里奥利效应影响,而在高纬度地区,气流会
受到更大的影响,导致气流按顺时针方向在高压区下沉,逆时
针方向在低压区上升。
5.大陆和海洋分布:大陆和海洋的分布也会影响热力环流。
海洋
比陆地吸热和散热更慢,因此海洋地区通常具有较稳定的温度,而陆地地区温度波动较大。
这导致了季节性的气流变化,如季
风。
总之,热力环流的形成是地球上的热量不均匀分布,引发了大气中的压力差异,以及科里奥利效应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循环,形成了不同纬度和季节的气候特点。
2.3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示意图解说)
名称: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
原理说明
图a:当地面受热均匀的时候,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
图b: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则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上空聚积,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空气冷
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图c:在上空,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
B、C两地有下沉气流,近地面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
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形成热力环
流。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应该如何理解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应该如何理解?四种教材对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都是一样的,但对空气垂直运动引起的气压变化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对近地面气压高低变化的原因,差异更大(裴春玉,2008)。
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从教材到教师再到教研人员,表述各异、见解不同。
第一个教学逻辑,【人教版】&【中图版】上空和近地面先后出现了空气水平运动(裴春玉,2008)。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和冷却下沉,首先引起的是上空的气压出现高低差异,导致上空的空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上空的空气出现水平运动之后,近地面才出现气压的高低差异,近地面也随之出现水平运动。
但是,【人教版】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即A地低气压的形成是建立在上空空气流出之后。
【中图版】A地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都低,形成低气压区。
没有特别强调近地面低气压区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上空空气向周围扩散后。
总结一下教学逻辑:①冷热不均;②空气下沉或上升;③上空气压变化、近地面气压不变;④上空空气水平运动;⑤近地面气压改变;⑥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个教学逻辑,【湘教版】&【鲁教版】上空和近地面同时出现了空气水平运动(裴春玉,2008)。
近地面和上空气压的差异是同时形成的,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
近地面和上空出现高低气压后,近地面和上空同时出现了空气水平运动。
但是,【湘教版】强调空气的垂直运动引起气压的高低变化。
【鲁教版】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向周围扩散,将空气的上升运动过程和水平扩散过程叠加在一起。
更加强调空气运动和气压变化的现实性。
总结一下教学逻辑:①冷热不均;②空气下沉或上升;③上空和近地面气压同时改变;④上空和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再简单总结一下两个教学逻辑的区别就是:上空跟近地面气压的变化有没有因果关系?实际上,高中自然地理中描述的“热力坏流”是一种简易的大气环流模式,而现实环境中的“热力坏流”过程十分复杂。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 气 垂 直 运 动
( 受 热 上 升 冷 却 下 沉 )
同( 一聚 集 平 高 直接原因 面压 气流 压失 差低 异压 ) 热力环流
(垂直+水平)
大 气 水 平 运 动
( 由 高 压 流 向 低 压 )
探究原理
看一看,想一想
A
B
C
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教室内,将一支点燃的 蜡烛靠近一支点燃的松香。试问:图中A、B、C 中哪一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为什么?
B
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地面
地面
B冷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C冷
A热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
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
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
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水平运动,形成风。
由于地面状况不同,热量环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海陆风的形成,山谷风的形成,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森林(或水库)与裸地的热力环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面天气状况是( ) A.天气晴朗 B.以下沉气流为主 C.昼夜温差小 D.气温日较差大
图6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1、海陆风(季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2020/4/27
24.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11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
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 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 因。 (3)评价甲地发展风力发电的条件。
据下图分析为什么太阳高 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大 气 上 界
太阳高 度大— 经过的 大气路 程短— 大气削 弱少。 能量更 集中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知识铺垫
1.气压及其影响因素 2.等压面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气压
所谓某地的气压, 就是指该地单位面 积垂直向上延伸到 大气层顶的空气柱 的总重量。
大气的受热过程三个环节简化
太阳
太
阳 辐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射
地 大气吸收 、
面
反射、
吸 散射等削弱
收 作用
大
气 辐 射
大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大气上界 大气
地面增温
地面保温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地面
“大地暖大气”
【问题总结】受热过程的本质
①太阳辐射为地面提供能量——地面增温 ②地面为大气辐射提供能量——大气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地面 保温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 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 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 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结合图2.3动手画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包括 等压面的变化)示意图
大气的热力环流原理
1.形成过程
B
A
等 压 面
C
冷却
受热
冷却
B
冷热不均
A
C
垂直运动
低气压 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低气压
等 压 高气压 面
B
A
C
冷却
受热
冷却
垂直运动
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冷气却压
低受气热压
高冷气却压
B
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C.c为西南风
D.d为下沉气流
.
1
3000m
...
2
3
4
等压面
.
5
等高面
.
练一练
A
. 地面
B
⑴ 1、2、3、4、5四点中气压值相等的是: 1、2、4 ; 海拔高度相等的是: 2、3、4、5 。
⑵ 3、5两点, 5 点气压高, 3 点气压低 ⑶ A、B两点, B 点气流上升, A 点气流下沉 ⑷ 用“ → ”画出图中A、B、3、5四点热力环流。 ⑸ A、B两点, B 点受热, A 点冷却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1.什么是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理论上是三圈环流,其特点就是全球性的有规 律的形式,由于下垫面条件不同,三圈环流的模式被打破, 形成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和峡谷风等
2.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大 气为什么会运动) 3. 从大气受热过程说明太阳辐射能纬度 分布不均的原因
A.①地气压高于②地
B.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图1为某城市地区城市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显示该地区0米与高空 600米的垂直气压差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a为东南风
B.b为下沉气流
A
C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A
C
大气热力环流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
环流
热力环流原理下:
北极
赤道 南极
间在
存理
在想
的状
热态
力下
环,
赤道
流地
球
赤
道
和
两
极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根据上图用文字概括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 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地点气压随气温升高而降低。
(2)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 高。气压高的地方等压面就向上弯曲,气压低的地方等 压面就向下弯曲。热的地方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高 空向上弯曲。冷的地方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弯曲,高空向 下弯曲。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近地面是低压其高空一定 为高压;而近地面是高压其高空一定为低压。
一、.等压面的判读
1、请比较abcdef六
a
c
点气压大小。
b d
f > e > b > a =d >c
2、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
3、比较甲乙两地气温大小。
甲>乙
e
f
4、画出甲乙两地的垂直
地面 甲
乙
气流方向。
5、比较甲乙两地天气状况。
甲地阴雨天气,乙地晴朗天气
温度、高度、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1)在垂直方向,越往高空,气压越低。
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海拔
B A
气压随着 海拔高度的 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
上升——溢出——气压降低
下沉——流入——气压升 高
膨 胀 上 升
气压降低
地面
热
收 缩 下 沉
气压升高
地面
冷
等压面
空间气压 相等的各 点所组成 的面。
1000(百帕) 低
1005
1010
地面
高
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在同一高 度空气密度相同吗?气压呢?
(1)甲地以绿洲分 布为主(1分),乙 地以沙漠分布为主 (1分),由于沙漠 的热容量较绿洲小 (2分),夏季增温 较绿洲快(2分), 在乙地附近形成热 低压,即甲地气压 高于乙地,风从甲 地吹向乙地(2分)。
④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低压
√
高压 低压 (1010)(1004)
低压
高压 低压
╳
低压 高压 低压
1004
1010
பைடு நூலகம்
1004
图1为某城市地区城市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显示该地区0米与高空 600米的垂直气压差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该地区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4)近地面,热的地方气流上升,天气阴雨;冷的地方 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图6是北半球某 地区500百帕等 压面的高度分布 图(单位:m), 读图完成1~2题。
图6
D 1.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丙>甲>丁>乙
D.甲=乙=丙=丁
图6是北半球某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 m),读图完成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