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翻译理解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观沧海》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
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
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水波动荡状。
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
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中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
其实,我并非敢这样做。
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
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
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
象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象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象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
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
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
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
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绐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中考语文文言文语句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语句翻译第一册1、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原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原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原文: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8、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原文: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翻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原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15、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三峡》原文: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
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
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
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1]原文: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⑩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⑧,始极其浓媚⑨。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⑩,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2、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谋之,又何间.(参与)焉?——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3、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何以.(凭,用)战?——您凭借什么作战?5、衣食所安.(养生),弗.(不)敢专.(独占)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民弗从也。
——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弗敢加.(以少报多)也,必以信.(语言真实)。
——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8、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弄清楚),必以情.(实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但是)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0、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属.(类)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2、公将鼓.(击鼓)之。
——庄公想要击鼓进军。
13、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齐军)。
——齐军溃败。
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
14、遂.(于是)逐.(追击)齐师。
——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15、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6、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17、一鼓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故克之。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中考文言文《柳毅传》》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柳毅传》》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柳毅传作者:李朝威仪凤年间,有一位书生柳毅,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取,准备回到湘水边的家乡去。
他想起有个同乡人客居在泾阳,就去辞行。
走了六、七里,忽然有一群鸟直飞起来,(他的)马受了惊吓,向道边飞奔,又跑了六、七里,才停了下来。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只见有个女子在路旁牧羊。
他觉得奇怪,仔细地打量,却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子。
可是她双眉微皱,面带愁容,穿戴破旧,出神地站着,好象在等待着什么。
柳毅忍不住问她道:“你有什么痛苦,把自己委屈到这种地步?”女子开头现出悲伤的神情,向柳毅道谢,接着哭了起来,回答说:“我是个不幸的人,今天蒙您关怀下问。
但是我的怨恨铭心刻骨,又怎能觉得渐愧而回避不说呢?希望您听一听。
我原是洞庭龙王的小女儿,父母把我嫁经泾川龙王的二儿子,但丈夫喜欢放荡取乐,受到了奴仆们的迷惑,一天天厌弃、鄙薄我。
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等到我恳切地诉说了几次,又得罪了公婆。
公婆折磨我,赶我出来,弄到这个地步。
”说完,抽泣流泪,悲伤极了。
接着又说:“洞庭离这里,相距好远啊,无边无际的天空,无法传通音信,心用尽,眼望穿,也无法(使家里)知道我的悲苦。
听说您要回到南方去,您的家乡紧接洞庭湖,也许可以把信托您带去,不知道能够答应吗?”柳毅说:“我是个讲义气的人。
听了你的话,心里非常激动,只恨我身上没有翅膀,不能奋飞到洞庭,还说什么答应不答应呢?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只怕人世和仙境有明暗之分,道路不通,以致辜负了你热忱的嘱托,违背了你恳切的愿望。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给我引路吗?”女子一边悲伤地哭泣,一边道谢说:“希望你一路上好好保重,这些话不用再说了。
要是有了回音,即使(我)死了,也一定感谢(您)。
(方才)您不曾答应时,(我)哪敢多说?(现在您)既然答应了,问我(如何去洞庭龙宫),洞庭(的龙宫)跟人世的京城并没有不同啊。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唐雎不辱使命》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2、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而安陵君却凭借着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亦头抢地耳。
译: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6、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译: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7、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译: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了。
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中考文言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中考文言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夫子哂之。
“冉求,你怎么样?”“求,尔何知?”(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赤,你怎么样?”“赤,尔何如?”(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点,你怎么样?”“点,尔何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中考文言文《歧路亡羊》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歧路亡羊》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歧路亡羊
选自《列子·说符》
又名《多岐亡羊》
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
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
”不久,他们回来了。
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
”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
所以就回来了。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1. 古义: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劝学》)翻译:至于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东西,也就不能到达。
2.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 古义:凭借;今义:依靠。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 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劝学》)翻译:因为他们探求和思考深邃,而且没有不思考的事物。
5. 古义:征求;今义:寻求。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翻译:没有蛇、鳝的洞穴它们就无处存身。
6. 古义:寄托;今义:托付。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翻译: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
7. 古义:通“逾”,超过;今义:越过。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8. 古义: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9. 古义:感到疑惑;今义:感到困惑。
例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劝学》)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险阻、僻远的地方。
10. 古义:所以;今义:因此。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在翻译文言文时,除了理解字词的基本意义外,还要注意其特殊的用法和语境。
例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对字词的准确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翻译
1、《幼时记趣》全文翻译我回忆童年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看到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他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来观赏群鹤舞空的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的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观看,果真觉得它们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的鸣叫了,我高兴的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子,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小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起来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就全被它吞到肚子里去了。
我那时年纪小,看得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了一声。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三峡》全文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宣传,则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之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中考文言文《游天都》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游天都》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游天都作者:徐霞客九月初四这天。
(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
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
(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
(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
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
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
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
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
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
中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详细解析】1. 学而时习之:“学而”是连词,表示“然后”,“时习之”中的“时”是副词,表示“按时”,“习”是动词,表示“复习”。
整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
2. 不亦说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说”通“悦”,是动词,表示“愉快”。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愉快吗?”3. 有朋自远方来:“有”是动词,表示“有”,“朋”是名词,表示“朋友”,“自远方来”是介词短语,表示“从远方来”。
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4. 不亦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乐”是形容词,表示“快乐”。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快乐吗?”5. 人不知而不愠:“人”是名词,表示“别人”,“不知”是动词短语,表示“不了解”,“而不愠”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愠”是动词,表示“生气”。
整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6. 不亦君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君子”是名词,表示“品德高尚的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总结】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品质。
孔子认为,学习之后要按时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能带来快乐;面对别人的误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这段话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内容之一。
中考语文版文言文翻译
子曰:“君子不器。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让于少;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矣?”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之学也,为人也深,为irds也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子曰:“君子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贫,患不安。
不患鳏,患其不能也。
”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独知其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知德者,恒善之;不知德者,恒恶之。
中考必考的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必考的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字词
1.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也可作代词,指代事物或人;还可作动词,表示“去、往”。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2.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好。
3.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4. 以: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相当于“来、因为、用”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 其:作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6.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相当于“在、因为”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7.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某一器物。
”8. 故:表示原因、结果,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9. 与:表示并列、联合,相当于“和、跟”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中考文言文翻译答案
题目:翻译下列句子,要求准确、通顺。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解题过程:1. 理解句子大意:这句话是孔子关于学习、交友和处世的观点。
通过学习,我们要按时复习,这样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要保持宽容的心态。
2. 确定关键词: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君子。
3. 理解词语含义:- 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
-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 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4. 翻译句子:- 孔子说:“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也很高兴吗?”- “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时”表示按照时间,“习”表示复习,“之”是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 “不亦说乎”翻译为“不是也很高兴吗?”,“说”表示高兴,“乎”是疑问语气词。
-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 “有朋自远方来”翻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自”表示从,“远方”表示远方的地方,“来”表示到来。
- “不亦乐乎”翻译为“不是也很快乐吗?”,“乐”表示快乐,“乎”是疑问语气词。
-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人”表示别人,“不知”表示不了解,“而”表示转折,“不愠”表示不生气。
- “不亦君子乎”翻译为“不是君子吗?”,“君子”表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乎”是疑问语气词。
5. 整合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通过以上解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文言文的关键在于理解句子大意,掌握关键词,理解词语含义,然后进行准确的翻译。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四、《伤仲永》1.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好名声了。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3、4、泯然众人矣!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和普通人一样了。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仲永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五、《孙权劝学》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有志气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4.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六、《三峡》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中考文言文翻译理解文言文复习要点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3、默写(课标规定的文言文重点句子,注意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字或繁体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晰。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
补充事例及名言。
)附:近几年已考文章,不考阅读知识,但要背诵文中的名句。
2005年《曹刿论战》、2006年《送东阳马生序》、2007年的《马说》2008《桃花源记》2009《愚公移山》2010《三峡》(一)《论语》十九则(一)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三)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四)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的事,因此被称做‘文’。
”(五)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六)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七)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八)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九)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十)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十一) 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据有。
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抛弃仁义之道。
”(十二) 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十三) 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
小人与此相反。
”(十四) 孔子说:“富贵如能追求得到,即使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
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就从事我爱好的事业。
”(十五) 孔子在韶地听《韶乐》,三个月吃肉吃不出味道,说:“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十六)(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点说的啊!”(十七)孔子说:“子路,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十八)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然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十九)孔子说:“教导学生如果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开导他。
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类推断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用再教他了。
”理解: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⑥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⑦“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⑧“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任重”是因为仁以为己任;“道远”是因为死而后已。
⑨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⑩对先进和后进的正确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那么(我就)舍掉鱼,而得到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由于这个原因,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因为这样,(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
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踩踏过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归纳段意:理解: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6、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应用:(1)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中释放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体空虚乏力,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没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尾)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有力的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他们相似的其他人。
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受磨练的(结果)益处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四)《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大举攻打我(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