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介绍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
) 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苏 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 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
能力提升
7.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 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 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 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 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 B.忽视民主与法制 A.片面发展重工业 C
(2)影响: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影 响深远。关系: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后,苏联经济政 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3)改革:①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
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 提倡种玉米。②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
问题思考 1.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 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明显。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 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
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
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 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 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 C ) ②苏联的大规
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
的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以两种模式的典型国家为切 入点展开探究,客观地评价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强 调两种经济模式的相互借鉴。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后果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后果王金存2012-1-6 14:34:11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3期从1957年赫鲁晓夫发动“工业建筑业管理改组”到1987年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的“三自一全”,苏联的经济改革历时30余载,其间提出过不少改革方案,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这失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改革长期推不动,陈腐的经济体制始终难以破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种种矛盾越积越深,乃致激化,酿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二是为反社会主义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使改革越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轨道,变成了瓦解社会主义的经济荃础。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做一初步分析。
一、对旧体制的基本矛盾缺乏深刻的总体认识,改革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苏联的旧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在30年代工业化时期形成的,产品经济观是其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由于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的原因,从苏维埃经济创建之始,俄共(布)就把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与社会主义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等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与社会主义经济不相容,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必须随之将其铲除。
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要“准备消灭货币”,“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朴贸易”[1]。
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些理论家们则纷纷论证消除商品货币关系,建立产品经济或自然经济的必要性。
例如,1919年波格丹诺夫写道:“社会主义的墓础不是交换,而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与消费之间没有买卖市场,只有有意识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分配”。
瓦尔加指出:“应当以生产价值的量度单位来代替陈腐的完全无效的货币核算”。
布哈林在其著名的《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中也说,“经济过程的理论面临着过渡到自然经济思维的必然性”。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但在工业化期间,伴随着“向资本主义全线进攻”的开始,产品经济观再度兴起。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改革失败的原因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
2、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刺激企业改进经营。
管理(二)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1、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赫鲁晓夫的重点是农业,勃列日涅夫的重点在工业。
3、结果:相似,都取得一些成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
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济改革为何不成功?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
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与张喜德先生商榷
在文学上敏捷地反映出来,这是出现“解冻文学”、
“解
冻思潮”的根本原因。斯大林去世后,文学家最早感受到 政治气候的某些变化,当年的五一节,
《文学报》一反长
期以来官方庆典的固定格式。在第一版整整一个栏目刊登 爱情诗歌,传递出不一般的政治信息。此后,~些报刊开 始批判文学作品粉饰现实、公式化等现象。1954年5
特别是来自领导集团内部的阻力,像莫洛托夫、卡冈诺维
破“旧”,更要创“新”。赫鲁晓夫破除了个人崇拜这一斯 大林当政时期最黑暗最残暴的机制和做法,却没有对斯大 林模式作根本性的触动和改革,更未能建立起防止个人崇
拜的必要制度。
毋庸讳言,在处置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问题上,赫鲁晓 夫也存在着失当和失误之处。其中最主要的,是没有对斯 大林作出全面的评价,过多归咎于个人责任。苏联之所以 个人崇拜盛行,后果严重,斯大林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但也有十分复杂的体制机制原因和深刻的社会历史根 源。在秘密报告中和其他一些场合,赫鲁晓夫对此很少分 析,他对斯大林的功都讲得十分抽象和单薄,对其过却讲 得十分具体和详细,并以十分尖刻的词汇描绘斯大林个人 性格的缺陷,使人对斯大林这样的历史人物留下一个可憎 可怕的印象。同时,由于低估了斯大林的影响力.使斯大 林问题成为萦绕苏联乃至当今俄罗斯政坛而驱之不散的一
怎样看待赫鲁晓夫对个人崇拜的批判
赫鲁晓夫上台后最轰动也最有争议的一件事,莫过于 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及其后果。
斯大林晚年的苏联。经济、政治、社会已经是矛盾重
17
替t j’毒2010・4
万方数据
学术争鸣
重。积重难返。本来,二次大战后,苏联曾经出现过改革 的好时机。然而斯大林把苏联走过的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 的经验看作是不可变易的最佳模式,在国内拒绝改革.也 不许新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道路。这一时期,苏联的体制机制保守僵化,工农业生产 面临众多困难,个人崇拜之风日盛一日,思想领域沉闷死 寂。大镇压又开始卷土重来。国内党内政治生活很不正 常。苏联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所以。当1953年 3月斯大林逝世之后,不管什么人出任领导人,都会实行 某种改革。这就是大权在握又野心勃勃的贝利亚在短短三 四个月时间内,也作了一些平反冤案、严肃法纪、整顿机 构的事情的原因所在。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人除掉贝利 亚之后.面对如此复杂而棘手的国内外问题,从何人手 呢?虽然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死后是专管党内事务的苏共中 央主席团成员.但权力中心是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莫洛托 夫三人,他还无法掌握政治运作的主导权。在翦除贝利亚
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绕权力 的争论和斗争就随之而来。依照改革的精神 ,
企业领导人认为权力小是提高积极性和经济效率 的
开放 ; 他们准备再从旁观察一下布拉格事态 的发展 ,
再说这个 国家丝毫也不准备脱离东欧集团” 阁。而“ 布 拉格之春 ” 却使勃列 日涅夫等人十分震惊 , 他们担心 改革会使捷克斯 洛伐克偏离苏联社会主义的轨道并
以“ 经济手段( 利润 、 奖金 、 价格、 币等 ) 货 代替行政手
段” 来刺激企业的生产。在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 晓
夫的支持下 , 国对“ 全 利别尔曼建议” 展开了讨论 , 得 出的结论是 :把集 中的计划 领导和为 了达到高度经 “
持的经济改革造成了 极其不利的影响。但“ 新经济体 制” 改革的成效是 明显的, 在实行“ 新经济体制” 八 的“
出发 , 才能解释。
尼・ 柯西金正担任主管经济的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
席。 赫鲁晓夫下台后 , 柯西金任部长会议主席 , 继续推
行经济改革 , 称为“ 新经济体制” 带来 的苏联经济 的迅速发展 , 柯西金的声誉 日隆, 他也被勃列 日涅夫 视为最高权力的最有力的竞争者 。于是 , 勃列 日涅夫
第2 卷 第6 5 期
V0 - 5 l 2 NO 6 .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fL nf g eces o ee Sc l c ne din o rao ag n ahr C l g( oi i cs io ) a T l aS e E t
20 0 9年 1 2月
De . 0 9 c2 0
试 析 苏 联 “ 经 济 体 制 ” 革 失 败 的原 因 新 改
陈 婉 莹
( 坊师范学院 社会 发展 学院 , 廊 河北 廊坊 0 5 0 ) 6 00
赫鲁晓夫改革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失败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他的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 改革始终在旧模式的框架内部做修改,而未能从 改革始终在旧模式的框架内部做修改,而未能从 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突破旧模式。 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2、赫鲁晓夫性格中的鲁莽冲动、爱面子、思维 赫鲁晓夫性格中的鲁莽冲动、爱面子、 较简单的一面,导致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 进程中出现 较简单的一面,导致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全面 展开共产主义建设” 十五年赶超美国 年赶超美国” 展开共产主义建设”、“十五年赶超美国”等冒 进思想;也导致浪费、 进思想;也导致浪费、虎头蛇尾甚至有违常识等 失误。 失误。
与赫鲁晓夫有关的知识点、关键词:
政治——“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 恢复党内民主 民主; 政治——“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 ;恢复党内民主; —— 废除国安审判特权;平反部分冤案; 废除国安审判特权;平反部分冤案; 军事—— 裁军;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 军事—— 裁军;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 宇航员加加林;美苏太空竞赛;核威胁; 宇航员加加林;美苏太空竞赛;核威胁; 外交—— 冷战;美苏争霸;戴维营精神; 苏修” 外交—— 冷战;美苏争霸;戴维营精神;“苏修”; 对华减免债务;归还旅顺、大连给中国; 对华减免债务;归还旅顺、大连给中国; 撤走援华专家;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撤走援华专家;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文艺—— 解冻文学; 日瓦戈医生》 文艺—— 解冻文学;《日瓦戈医生》诺贝尔文学奖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成功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去掉 显错误的部分 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的部分; 显错误的部分;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当时被视为权威和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 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其对我国的启示——从实现现代民主制度必备..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transforming comprehensively from traditional socialism to modern socialism.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reform has been begun and go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which is lag behind still stay on the level of partial and surface, even though it has gained some progress, which result in the serious falling behind with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bring about much social dilemma.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advance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thorough in our country.However, it is a pity that there is still no successful model and mature experience to learn from so far. Even though the former socialist countries lik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countries have ever reformed all-around, they all changed the socialist power because of the serious mistakes in the progress of political system reform.Owing to this, under the guide of Marxism democratic notion,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comprehends the history of modern democratic system, deep studies and profoundly reflects on the causes of Soviet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failure from the view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achieve a modern democratic system, and gives lecture from it, then put forward several hypothesis to promote socialist democracy progress, that is continue to push forw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n a deep-going way and perfec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trengthen socialist legal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make effort to cultivate modern humanity accomplishment, steadily push forward political system innovation, actively develop democracy on basic level, in order to crea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achieve a modern democratic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by develop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democratic institution constitution comprehensively, deep and systematically, promote economy and other social cause have a healthy, rapid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Key words:modern democracy, necessary condition,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socialist democracy引言民主是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改革的失败与启示
一.改革失败的原因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
改革涉及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国家发展方向和命运,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科学宏观规划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有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
赫鲁晓夫上台后,缺乏对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的科学认识,也缺乏对苏联具体国情的认识,更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因而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以行政命令代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没能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因而改革也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介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
苏共二十大及其后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在国内,一部分人热烈拥护,一部分人激烈反对。
在国际上,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利用,成为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还借此掀起了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人不知所措,不少人“失望”退党。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不安,“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连接发生。
在苏共最高领导层内,一些人对此甚感忧虑,并对赫鲁晓夫的内外政策及其言行日益不满,在1957年还发生了反对赫鲁晓夫的所谓“反党集团事件”。
这些对于苏联的改革是非常不利的。
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
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首先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
1957年春,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改组,但这次工业改组并没有改变国家与企业的隶属关系,企业仍没有经营自主权,却导致地区本位主义抬头,使全国经济宏观失控,工业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次体制改革并不成功,只是以一种行政管理取代另一种行政管理,并未触及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本身。
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组机器拖拉机站为技术修理站,把全部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种结构改革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使劳动者与先进技术、先进工具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精品」高中历史 高频考点14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人民版必修2-精品资料
2.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 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该领导 人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代,对斯大林个人崇 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材料中“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评价”可以排除A 项;戈尔巴乔夫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材料中“个人集权, 随心所欲”可以排除D项;B、C两项相比较,从“外事不慎”可知只有赫 鲁晓夫与之相符,“外事不慎”是指赫鲁晓夫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 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示? 提示:(1)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
社会主义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明显。实践表明,社会 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 B
精心制作,敬请观赏
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 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A项是列宁;B项是斯大林;D 项是戈尔巴乔夫。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B 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D是戈尔巴乔 夫时期的政策。 答案 C
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
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下面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
该示意图反映出()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1964年与1953年相比,苏联拖拉机、谷物收割机、卡车及对农庄长期贷款等数据有较大增长,表明这一时期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选D项;新经济政策推行于20世纪20年代,与示意图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B、C两项在题干与示意图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2.1964年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
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C.完全将企业管理权给地方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这是苏联政府在试图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以此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3.下面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表(%)。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A.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此时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中购买食物、衣物等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较高,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支出占比较低,这说明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故A项正确。
4.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出台“5年计划”,8月又随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中盲目随意的一面,故D项正确。
赫鲁晓夫下台的真实原因
赫鲁晓夫下台的真实原因作者:陆南泉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06期过去有人说,赫鲁晓夫下台是中共的“九评”批倒的,实际并非如此。
以下史实从一个侧面也可说明这一点。
在赫鲁晓夫下台后,中共中央对此立即进行研究,并作出决定,派周恩来率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了解一下情况,试探改善中苏关系的可能性。
1964年11月9日,周恩来和苏共新领导会谈时,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米高扬说:过去苏共是集体领导的,在同中共中央分歧问题上,苏共中央内部甚至在细节上也是没有分歧的。
后来,周恩来询问赫鲁晓夫下台政治原因,苏共新领导没有立即答复,只是到了第三次,即最后一次会谈时,苏共新领导用了20分钟时间泛泛答复周恩来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路线和苏共纲领是正确的,不可动摇的。
赫鲁晓夫主要是在国内工作的某些方面,以及在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方面犯了一些错误。
这说明,苏共方面认为,赫鲁晓夫在中苏关系方面并没有错,当然,大论战也不是影响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的原因。
赫鲁晓夫下台的真正原因,苏斯洛夫在1964年召开的苏共中央十月全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中作了说明。
他列举了赫鲁晓夫一系列的严重错误。
而在苏共中央全会召开前,苏共中央主席团曾委托主席团委员波利扬斯基起草苏共中央主席团向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
之所以没有采用波利扬斯基起草的报告而采用苏斯洛夫的报告,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波利扬斯基起草的报告虽较全面、深刻和尖锐,但有些错误的责任很难说完全应由赫鲁晓夫一人承担,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也难脱干系,出于策略考虑,未加采用。
而苏斯洛夫的报告方案较温和,只是概括地、粗略地列举了赫鲁晓夫的主要错误;二是苏斯洛夫的报告方案回避了对外政策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与各国共产党关系方面的错误。
而波利扬斯基起草的报告,涉及到对外(包括对各国共产党国家)关系,还在总体上肯定苏共反华政策的前提下,也承认对华政策中的某些错误。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1.《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据材料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
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C、D项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B.个人作风急躁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他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有他不顾实际,盲目冒进的个人作风,无论他怎样改革,总的来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从生产关系的深度去改革,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为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求选出主要原因,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在美苏争霸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是其特点,所以他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但这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实际上,这次政策的调整深化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所以A、D都不对。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李兴耕[内容提要]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有的认为他是修正主义者;有的认为他的改革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的灵魂;有的认为他既有巨大功绩,又有严重错误;有的否定他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有的认为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劳;有的认为他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不彻底的。
赫鲁晓夫具有两面性。
他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但是没有取得成功。
他在理论上既有右的东西,也有左的东西。
通常是左和右混在一起。
[关键词]俄国学者;赫鲁晓夫;评价[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5)01-0113-04 在苏联领导人中,赫鲁晓夫可能是最复杂、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无论过去和现在对赫鲁晓夫都存在多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价。
直到2004年4月17日赫鲁晓夫诞辰110周年之际,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现在根据掌握的部分资料,简单介绍俄罗斯有关赫鲁晓夫问题的各种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俄罗斯对赫鲁晓夫的评论1·总的评价概括地说,大致有三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赫鲁晓夫奉行的是右倾修正主义。
例如,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教授、原先属于俄共党内的“列宁纲领派”、后来加入舍宁派“共产党联盟—苏共”的科索拉波夫认为,赫鲁晓夫上台后奉行的是“右倾修正主义”。
他说,苏联制度的演变发生在20世纪后期,即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1]他还说,赫鲁晓夫从思想政治上动摇和瓦解苏共开始,然后提出以“全民”国家取代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正是他开始了把苏联共产党推向失败的过程。
[2]舍宁也采取与科索拉波夫同样的立场。
第二种看法: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触动斯大林模式的“灵魂”——党的垄断权力。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生平和改革》中认为:苏共二十大后结束了斯大林模式一个最负面的特点——大规模的迫害。
浅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浅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作者:张鑫杜超侯东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4期摘要:赫鲁晓夫在其执政期间对苏联的社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虽不乏创新之处,但其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导致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赫鲁晓夫;改革;原因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与其社会发展的现状越来越不相适应。
而赫鲁晓夫是“第一个看出旧有社会主义模式存在严重问题并敢于带头向这一模式发起冲击的人”。
以1954年《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谷物生产,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报告的提出为标志,赫鲁晓夫开始改革,但改革没能改变积弊甚深的苏联现状,却使干部和群众怨声载道,最终导致他下台。
各方面原因决定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一、领导层内部思想不统一赫鲁晓夫执政的11年,总体上是处在人们的反对声中的。
从赫鲁晓夫掌握权力及对国家影响力的程度方面来分析,当时的国内局势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集体领导时期(1953-1957年)。
斯大林死后,苏联国内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政治真空”,出现了多个接班人并存的局面,在1958年之前,苏联先后出现了三驾“三驾马车”的统治时期(由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朱可夫等分别组成的“三驾马车”)。
权力之争使赫鲁晓夫的反对派在主席团里日趋活跃,而1957年,他在政治和经济上提出的建议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人的不满,特别是1957年赫鲁晓夫掀起的对工业企业管理机构的改组行动助长主席团中反对派的力量。
反对派开始密谋解除赫鲁晓夫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职务并在紧急时刻武力逮捕赫鲁晓夫的计划,后来由于赫鲁晓夫的抗诉及多数中央委员的反对才未实现。
第二阶段:权力巅峰时期(1958-1960年)。
1957年,将布尔加宁、朱可夫从最高权力上拉下来后,到次年初,赫鲁晓夫成为集党政军权于一身的苏联最高统治者。
此后,赫鲁晓夫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没能使人们屈服与附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 使个人崇拜死灰复燃
材料一: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 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 成共产主义。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 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 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三: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 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 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 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 “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地区
根本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外因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直接
4、教训:
①发展是硬道理 ②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2003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时曾与彻底否定斯大 林的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交谈了4个多小时。他从苏联工 业化、农业集体化、卫国战争胜利、人民的全面福利、 知识分子政策、文化振兴等六个方面充分肯定了斯大林 的功绩。 笔者在与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交谈时,他痛切地说: ‚把苏联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 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 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个别超级大 国绝对没有安好心,其他国家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 覆辙。我是苏共党员,现在箱底仍放着党证。但苏共垮 台时,我也是抱着欢迎的态度。10多年来给国家、民族 带来的巨大灾难,使我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常怀负疚、负 债、负罪之感。但我们从中国看到了社会主义灿烂的希 望。‛ ——《尾声》
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何没有持续下去
场 经济扩 大为“ 市场社会” 以至视 竞争 为生存常 态, 富 , 财 为终极崇拜。加 以初级阶段 , 市场经济还不健 全, 有时资本 与权 力合谋 , 只讲利 润最大化 , 不讲 公平竞争 的情况还较
市化就 没有“ 崭新的 中国” “ 有强拆 就没有新 中国” ,没 。这
名 官 员认 为 , 方 政 府 之 所 以 实行 “ 地 强拆 战 略 ” 主要 是 由 , 于被 拆 迁 户 要 价 太 高 ,被 高 涨 的 地 价 和 房 价 吊足 了 胃 口 “
… …
要 政 府 与被 拆 迁 户就 补 偿 问题 达 成 一 致 意见 , 以 说 可
种 自觉观念, 能教 人 同情 、 敬畏 与怜悯 , 教人在 为世俗 目
消干部 的许 多特权 , 本是得 民心的举动。 但干部的升迁与否,
仍 主 要取 决 于对 上级 领 导 的个 人 忠诚 。 党 内的 既得 利 益 者
标 掌控 外, 还能 留一 点时间 , 去思考 人的精神提 升与人类
常 见 , 个社 会 难 免 出现 善 恶 不 分 、 利 忘 义 的 道德 迷 失 , 整 见 只 关 注 当 下 不 追 求 未 来 的 存 在 迷 失 , 严 重 的 , 隐 性 的 更 是
主义, 赫鲁晓夫反对的是斯大林个人 , 而并没有从体制、 制度
层 面去认 识 问题 。 苏联 的农 业 长期 落后 , 解 决这 一 问题 , 要 根 本 办法 是给 农 民选择 经 营 方式 的 自 由,但 这 一 办法从 来 没 有 讨 论过 。 们 仍 然强调 重 工 业是 基础 , 求 居 民做 出牺 牲 。 他 要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改革
(一)背景: 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必要性) 2、直接原因: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可能性) (二)措施: 1、经济改革 农业: (1)内容: ①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扩大自主权;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③垦荒运动和种植玉米运动。 农业形势有所好转,但未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 (2)结果:
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社会主义经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济改革阶段一 Nhomakorabea赫鲁晓夫改革
(一)背景: (二)措施: (三)评价:
1、进步性: 首次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四)失败原因: 1、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3、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4、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根本原因)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 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 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 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1、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3、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一)背景: (二)措施: 1、前期 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1)措施: (2)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介绍
赫鲁晓夫是前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那么你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分为好多方面,他不顾实际盲目的进行改革,没有真正的改变斯大林模式,没有从很多深度问题去改革,直接导致了改革失败。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个人作风独断,把各地方的权利都掐在手里,忽略了民生问题,没有民主,法律不完善。
赫鲁晓夫看到这些缺点,所以他在改革上把权利分散到地方,使得地方更有积极性,但是他没有深入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把这些问题的过错归到斯大林个人的原因上,最终提出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不但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上的问题,而且还逐步又把权利集中在自己身上,在反对斯大林独断的同时,走上了独断的老路,这也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之一。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还包括他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行错误的指导思想。
改革不切实际,自我矛盾强烈。
这次改革对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发展有重要联系,因此需要非常明确且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
赫鲁晓夫自身也缺乏对苏联政体、苏联国情的认识,使得这次改革不够彻底,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
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引发了许多人民的强烈反响,使国内一度形成了一部分支持,一部分反对的矛盾格局。
后面赫鲁晓夫也搞个人崇拜,独断专横的作风破坏了社会主义的体制,直接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的改革介绍苏联人赫鲁晓夫出生于1894年,曾经担任过苏联总书记、总理等重要职务,是苏联的领导人。
根据历史记载,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开始于1953年。
在那一年他正式上台,首先从农业方面入手进行了一些改革。
归纳起来,赫鲁晓夫改革表现在在以下方面:工业上,在刚开始减政分权的计划并没有使苏联工业经济有实质性的改变之后,他开始寻找新的改革方案。
虽然最终不成功,但是还是有着明显的进展。
政治上,主要体现在百姓的冤错案得以平反,打破了斯大林的迷信框框,深化了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农业上,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减轻农民的负担。
开垦荒地,提高生产量等。
虽然这些多少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是赫鲁晓夫改革过程中,办了不少考虑不周的事,这让当时的苏联陷入困境。
总而言之,赫鲁晓夫改革虽然给人民带来了一些的好处,但是本质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某些方面冲击了斯大林的旧制度,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苏联。
而他失败的原因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忽略了国情,没有实事求是,失去了本心,太过急于求成。
而改革一旦指导思想走偏了,理论上准备仓促,也就意味着不成功。
赫鲁晓夫在1964年下台,从而标志着赫鲁晓夫改革的彻底失败,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实
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以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压力,其中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十分著名。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和平的关系并平稳发展国内经济。
其次是声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和平的政治手段在获得一定的决策地位。
最后是对各个发展中国家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并通过外交手段掌控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轨道,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谐发展,而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实现美国与苏联对其他国家的统治继而当上世界霸主。
三和政策虽然目标不纯,但在初期还是为社会主义阵营一致对抗资本主义强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让以中国为首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苏联因为用和平代替了对抗与扩张,西方国家不得不承认苏联的的国际地位,一定程度地为苏联争取到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扩大了苏联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影响力。
但是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过于强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国地位,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之外,必须关注苏联的利益,这引起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使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内斗,无形中加速了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