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

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2.【2017新课标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答案】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素养解读】我们需要有一些文言功底去理解和翻译这些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这句中动词“取、将、以、令……”把整个实验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从而判断出结果。

一、考查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中的过濾、蒸发、蒸馏、升华等操作在有关药物提取的古典书籍或我国古代有关科技的书籍中都有记载,近年来的部分化学试题经常结合这些“文献”记载考查操作名称、操作方法等。

借助传统文化考查化学知识,既能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考查我们提取信息和应用息解决问题的推理能力与判断能力。顺利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另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好的文言文功底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文献”翻译,便于题目的理解。

【典例1】《本草图经》对水银的制备有如下描述:“……朱砂,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其色小白浊。”“朱砂”指的是HgS,文中涉及的物理过程是A.分解B.蒸馏C.升华D.冷凝

【答案】D

【解析】HgS受热分解,生成Hg和S,其中S与O2反应生成SO2,分解为化学过程,分解生成的Hg为气态,气态Hg冷凝为液体流下,得到液态Hg,故涉及的物理过程是冷凝。

【素养解读】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我们HgS的性质了解着手,首先注意HgS分解生成单质Hg,若加热温

度不高,则Hg为液态,易挥发,挥发的气态Hg凝结为液态Hg,注意挥发和升华的区别;若加热温度较高,HgS分解直接生成气态Hg,气态Hg凝结为液态Hg。其次注意题目要求为“涉及的物理过程”,故尽管“文献”中涉及HgS分解,但分解是化学过程。

二、考查物质成分

物质成分的推断是高考试题的重要题型之一,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命题,展现了试题的新颖性这种借助

传统文化考查物质成分的试题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献”中直接描述被考查的物质的用途、性质,由此判断其成分;另外一种是“文献”中给出了有关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化学反应所呈现的信息推断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的成分。

通过古代文献中对某物质的描述,判断物质组成及成分,属于推断类型的题目,解答这类题时,要把文献中表示物质颜色、性质等的关键字与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对比,从而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典例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即成粉矣。”中药材铁华粉指的是A.铁粉B.醋酸亚铁C.冰醋酸D.食盐

【答案】B

【解析】钢的主要成分为Fe,Fe与CH3COOH反应生成(CH3COO)2Fe和H2。铁华粉指的是醋酸亚铁。

【素养解读】整句“文献”完整呈现了这个是制作过程,解题中抓去过程中的要点:先处理成铁片,然后与醋反应,最终得到产品;进而发现最后的产物是醋酸亚铁。

三、考查物质变化

古诗词中描述的往往是生活中的某现象,有些现象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尽管写者无意,学者有心,根据诗词中的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对古诗词的“花样”理解,其中考查诗词中的物质变化(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常见命题方式之一。

有关化学变化的判断中,要抓住诗词歌赋中的关键词、字里行间能读出与“爆炸”“燃烧”,有关的含义时,则该诗词描述的现象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

【典例3】下列诗句内容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C.刘琨的《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D.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答案】B

【解析】爆竹爆炸过程为火药燃烧过程,涉及化学变化,A项错误;首饰和侯王印均由黄金制成,而沙中淘金仅涉及物理变化,B项正确;炼钢过程中涉及燃烧,故涉及化学变化,C项错误;“火树”指悬挂着许多灯笼的树,“银花”指焰火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涉及化学变化,D项错误。

【素养解读】诗句中侧重于无意的现象和过程的描述,解题中要从中挖掘出解题的关键,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突破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