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概论

合集下载

自考《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 历史学的定义: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的学科,它关注社会现象、个人行动和社会变革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历史学是一门文科学科,具有客观性、特殊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史料研究方法:包括史料收集、整理、考证和评价等步骤,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等史料,还原历史事件和事实。

- 口述历史研究方法:通过采访和记录口述资料,了解个人经历和见证,补充和丰富历史研究的内容。

-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进行比较,揭示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 统计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揭示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统计规律和趋势。

三、历史学的基本理论-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物质生产力、社会制度和阶级斗争的结果,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 唯心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意识、理念和精神的产物,历史发展受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历史发展是矛盾冲突的结果,通过矛盾冲突的解决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四、历史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史: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

- 经济史:研究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

- 政治史:研究政治制度、政治权力和政治事件的历史发展。

- 文化史:研究文化思想、文化传统和文化产物的历史变迁。

- 思想史:研究不同思想流派、思想家和思想观念的历史演变。

以上是《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历史的三种含义:1、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

2、是指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

3、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的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

是史学本论的第一个特点,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

科学主义:在当代西方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通过经验观察到的“经验世界”及其“经验规律”才具有首要的意义。

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它们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性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那些规律的正确性的知识体系。

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可称为文本本体论,它把一切认识对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对象,都归结为文本,认为一切文本本身都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由此决定它在认识上持一种具有极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特征的认识论,强调人对文本含义的解读也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任何解读都只是具有见仁见智的相对价值。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或任何他人的解读或认识宣称为唯一真理。

科学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人们大都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做出单纯的经验归纳,概括出经验规律,然后才进一步探寻到决定那些“不变秩序”存在的“因果必然性链条”,上升到因果必然性的认识,从而形成科学规律。

总之,科学规律就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关系在“普遍---特殊---个别”的不同层次上覆盖和被覆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历史学概论:以历史本身产生、发展为对象,旨在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为以后历史学的发展和写作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2历史学本体论:(历史本体论、历史理论)即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与性质的观点和理论,其核心既社会历史观。
3史学方法论: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
11客观主义史学:19世纪主要史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兰克,主张历史学应该着重对过去客观历史进程的研究,注重对资料的搜集和批判。
12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
最后动力:(即原动力)恩格斯将其定义为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历史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在生产领域则指生产力与支换关系的发展。
7启蒙史学:指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流派,发展学派,代表人物有伏尔泰、赫尔德、爱德华?维科,主张历史发展的理性主义,主张对世界史、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8人文史学:指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学发展学派,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瓦拉主张人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主张历史学研究要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控制,并注重历史研究中考证方法的运用,是西方资本主义史学的开端。
22客体历史:指主体化历史的“生产者”进行加工的自在原形,二者间的关系:既相互吻合又相互背离。
直接动力:(即上层建筑)非原动力的动力,一切来源于经济运动反过来又对经济运动发生反作用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表现出来的动力,即“直”,历史的“助产婆”。
合力:历史是多种动力合力的结果,是直接动力和最后动力的结合。
13导向性方法:及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即帮助研究者“解释事实”的方法。
9实证主义史学:指19世纪下半期史学代表流派,代表人物有孔德,主张历史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派,主张历史研究不能满足于过去发展,且对历史应进行因果规律研究,促进历史学的科学化。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基本概念、历史文化方法和历史学发展的学科。

复习史学概论需了解其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和历史观念。

以下是史学概论复习的要点。

一、史学的定义与特点1.史学的定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科学.2.史学的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历史性、科学性、文化性和地域性。

二、历史的基本属性和历史事实的本质1.历史的基本属性:客观性、独特性、继续性、发展性、多元性、选择性、相对性。

2.历史事实的本质:历史事实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表象性。

三、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

2.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

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历史文化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血脉、历史文化的继承。

2.历史文化的创新:历史文化的现代性、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历史文化的拓展。

五、历史学的学科分类1.大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全局、全球和全历史的历史学。

2.普遍历史学: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学。

3.科学史:以历史的方法和观念,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学。

4.文化史:研究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学。

5.经济史: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学。

6.政治史: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历史学。

7.军事史:研究战争和军事制度的历史学。

8.社会史: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历史学。

9.思想史:研究人类思想和思想体系的历史学。

六、历史观念的演变与历史主义的争议1.历史观念的演变:宇宙观、人类观、历史观和社会观的演变过程。

2.历史主义的争议:历史主义的发展、历史主义的局限和历史主义的批判。

七、历史的价值与历史的功能1.历史的价值: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相对性和历史的意义。

2.历史的功能:历史的警示功能、历史的反省功能和历史的启迪功能。

八、史学研究的发展与趋势1.史学研究的发展:古代史学、近代史学和现代史学的发展概况。

历史科学概论

历史科学概论

2.致用的三种类型
致用的三种类型:贵族本位的致用观、民族本位的致用观和社会本位的致用 观 (1)贵族本位的致用
贵族本位的致用观将历史学的服务对象设定为当时的统治者,即帝王、贵族和官 僚。这是传统史学的致用观。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心在政治和道德两大领域,因 此,史学的致用主要表现在资治和训诫。 资治是指为国家政府的政治统治、管理决策提供经验和教训。传统史学的产生和发 展与政治统治的需要密不可分。孔子作《春秋》即怀有“拨乱世之反正”的政治目 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司马光之著《资治通鉴》,通过修史“鉴前代之兴衰,考当今 之得失”,“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再如传统史学中的典制史,更是以 历史上的种种制度模式,为现实的制度设计提供参考。唐代杜佑之《通典》序言即 明言:“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2、写实性:必须记述客观史事的真情实况
3、动态回顾性:历史学是把人类社会的变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
在横向上,具体考察整体运动是怎样由阶级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 构、文化结构等主题结构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联系和相 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规律性关联是什么。在纵向上,考察时间上先后 联系的时序性,新旧交替的代谢性,跨越发展阶段的超越性,发展变 化上的多线性,多重方向的多线性等。
(2)民族本位的致用
近代意义的史学致用主要从属于民族主义运动,旨在唤醒或培育民族意识。
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将一个民族和一个主权民族国家融入 到一种至关重要的内在价值体系并进而成功地鼓动整个民族或大部分人口的政 治意志的政治运动”(劳埃德· 克雷默:《历史叙事与民族主义的意义》)余英 时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凡是能掀起一时人心的政治、社会 、文化运动,分析到最后,殆无不由民族主义的力量或明或暗地主持着”,因 此,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主导力量”(余英时 《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与知识分子》,《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

历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历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历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试题一
问题:什么是历史学概论?
答案:历史学概论是历史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历史学的起源、发展、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历史学概论,学生可以
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深入研究历史学提供
基础。

试题二
问题: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中所发
生的事件、人物、思想、制度等。

通过研究过去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试题三
问题: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田野调查、口述史、比较研究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来获取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和信息,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试题四
问题:历史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历史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当前和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历史学也有助于塑造个人和社会的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以上是历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复历史学概论课程。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第二章什么是历史1、“历史”一词的基本含义三个基本含义:(1)过去发生的一切,过去发生的客观事实------客观历史本身;(2)用文字写成的历史,是主观的东西------主体化的历史;(3)一门学科,一门专业。

2、如何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历史”“广义地说,历史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但是,通常我们并不广义地使用历史这一概念,我们所讲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葛懋春、谢本书《历史科学概论》“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3、什么是历史记录和历史著述主体化历史包括历史记录和历史著述。

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而非分析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

历史著述属于较高层次,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4、人类社会史有哪些特点(1)客观实在性(最根本的特点):过去发生的,已经消逝的;(2)时间性;(3)变化激烈性;(4)意识性和复杂性;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学1、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就是以史料为基础和中介,在一定的观念、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帮助下,记载或思考、重建客观历史,并寻找其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学科。

2、简述历史学的结构(注意)历史学由史料、史实、理论三个层次构成,其中,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文字记载、史迹遗存和口碑史料等方面;史实是历史学的主体,主要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等;史学理论居于指导地位,主要包括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等。

史学概论 绪论

史学概论 绪论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历史学家 所研究的过去不是一个死的过去,而 是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活在现实之中的 过去”。 郭沫若:“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去 清算过往的历史”。 第三,从历史学科发展过程来看,它 是一门源远流长、成熟完备和复杂的 学科。
第二节 史学概论的对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任务


一、什么是史学概论?

历史科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 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 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指导下,运用一定 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 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 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 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历史知识。
二、历史学的层次结构
四、史学概论的内容

凡是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如历史 研究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史学实 践的形式和特点、历史认识的基本过 程、史学的层次结构、历史认识的检 验、历史著作的编写和形式等,都是 它所要阐述的内容和范围。




1、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理论及历史观的重要性 正确的历史观——唯物史观 专业基础理论
二、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


1、史学研究的主体——研究者本身 2、史学研究的客体——客观历史 3、史学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1)历史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在时间、空 间上存在明显差距 (2)研究者的意识活动与客观历史之 间存在距离
三、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开 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 中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主体与客 体)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 结这一矛盾产生和解决的基本经验, 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 与史学各分支学科、历史唯物主义、 史学史的任务不同。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历史,广义的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历史科学与旧史学的区别:①指导理论不同②阶级属性不同联系:历史科学是在旧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

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搜集、鉴定、整理史料的方法。

②分析、综合,对历史得出感性认识,投入实践。

③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

第二章中国史学史概说先秦史学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我国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的出现,使我国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史学逐步变成了“经世之学”。

《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722BC),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BC),共242年,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有褒有贬,从而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和左丘明已开始运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观察社会。

战国时期出现了学术史,如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篇》秦汉史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随后,搞了一场“焚书坑儒”,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大地阻滞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司马迁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成就:①“敢述汉非”、关心人民疾苦,反抗暴政。

②力图探寻历史发展规律③对社会经济关系十分重视。

班固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其成就: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但班固的历史观非常矛盾。

荀悦与《汉纪》:《汉纪》是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汉纪》在史书体裁上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它以“通比其事,例系年月“的八字方针,按年月把史事通通排列起来,加以类比。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原因:①南北战乱,统治者找不到原因,想从历史中总结②由于战乱,文人学者安全没保障,就著书写作,以抒愤懑。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一:历史学1.历史的定义a、历史:独立于史学家意识之外的、已经消失了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也就是说,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b、第二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不仅仅包括文字记录。

二是指历史是一门学问,即历史学-乃是指研究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的学科。

2. 历史学包含的三个层次a.历史的叙述,古人对历史留下的记录,反映史实,是历史学最基础的层次。

b.历史的理解和阐述,可以称为史学(不是古代史学,是学的层面。

),是对第一个层面的阐释。

c.历史诠释学,是对第二个层面的进一步阐发。

3. 历史学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

4.中国史学的产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与王室都有了历史记载,现存《春秋》一书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记录经修订而成的。

战国时期产生了完备的编年史《左氏春秋》,即《左传》。

中国史学已奠定了基础。

5. 西方史学的产生西方早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又称《希波战争史》,赢得了西方“历史之父”的称号。

6.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历史学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科群,它包括了一些更为具体、更为细密的分支学科。

1.中国历史学科内部结构划分(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a.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划分:中国史、世界史。

b.按研究的时间跨度划分:通史、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史、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暗含以中国历史的状况为依据。

c.按历史的活动领域来划分,如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专门史。

这是其他学科“蚕食”历史学内容的“边境地区”。

(2)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风俗资料等等,历史文献学、历史器物学、历史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年代学等。

(3)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等。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 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发展历程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史学的主要流派与方法论。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这门课程,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历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人类社会对过去的记忆和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最早的历史学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

在西方,希腊的希罗多德和荷马等人被认为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而现代历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当时历史学开始从神话和传说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历史学的主要流派1. 传统主义流派:传统主义流派强调历史的独特性和个别性,认为历史是不可重复的,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历史学家莱奥波德·冯·兰克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

2. 马克思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强调历史的社会性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俄国历史学家普列汉诺夫和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3. 客观主义流派:客观主义历史学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的存在,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历史事实。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卢卡斯。

三、历史学的方法论1.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历史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文献研究可以分为古代文献研究和近代文献研究两个方向。

2.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历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来获取历史事件的直接资料。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3.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来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普遍规律。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1、什么是自然史?什么是人类史?(1)自然史是指自然界中无意识地发生的一切,是自然界发生的客观存在。

除人类史外,从天体宇宙到昆虫草木等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都属于自然史的范畴。

(2)人类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人类的历史。

它是整个物质世界历史的一个特殊部分。

2、什么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撰写的历史?(1)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2)史家所撰写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

史家所撰写历史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历史,通过史家的主观认识表现出来的过程。

3、什么是历史学?试述史学的学科结构。

(1)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2)史学的学科结构:①理论部分: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②主体部分: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考古;叙事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

③辅助学科: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

④分支学科:历史社会学、历史人口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

⑤历史学的相关学科:哲学、考古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地理学。

4、如何认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历史与哲学: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2)历史学与考古学:①考古学的成果有效的弥补了历史文献资料的不足,丰富和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填补了某些阶段的历史空白,揭开了谜底。

②考古学的成果有助于纠正历史文献、历史传说或历史研究中的某些不足或谬误。

(3)历史学与社会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经历及其变革,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结合和组织,两者是研究的人类社会的不同角度而已。

(4)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提高的关系。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1、名词解释;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唯物史观2、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的历程?3、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历史观?4、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诘难与困惑为何?1、名词解释;经验规律、科学规律、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历史规律2、规律与历史规律的异同?3、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4、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1、客观限定性的内涵为何,试举例分析?2、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1、名词解释;直接动力、最后动力、合力2、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3、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

人类自身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无知和精神的素质、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也推动自己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的历程?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诘难与困惑为何?经验规律: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

科学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客观实在,是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多次出现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质共同性的历史现象及其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

历史规律的特性:第一,重复性。

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同于自然规律的一种属性,由此也表明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预见性。

第三,层次性。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四,不确定性或开放性。

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第一,确定历史规律的联系。

第二,确定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时间、地点和程度。

第三,确定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

规律与历史规律的异同?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的著作当中关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归纳: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态演进序列归纳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史学概论-第一章 历史-历史观-历史学

史学概论-第一章 历史-历史观-历史学

材料 6 《明史》:兴宗、睿宗虽未尝身为天子,而尊号徽 称典礼具备,其实有不容泯者。史者所以记事也,记事必核 其名与实。曰宗曰帝者,当时已定之名,名定而实着焉矣。 爰据《元史》裕宗、睿宗列传之例,别为一卷如右,而各以 后附焉。
材料7 《明史》:近世论史者,莫过于日历,日历者,史之根柢也。自唐长 寿中,史官姚璹奏请撰时政记,元和中,韦执谊又奏撰日历。日历以事系日, 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犹有《春秋》遗意。至于起居注之说,亦 专以甲子起例,盖纪事之法无逾此也。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 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1. 二者的共同性
※就时间属性来说,自然史和人类史都属
于“过去” ,一去不复返。
※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历 史,不是所谓“精神”的产物。
(1889-1927)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 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 钊同时又是杰出的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经济、历史等系教授,所著《史学要论》初步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了“什么是历 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 “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史学与其相关学问间 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等专题,是当时最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之一。
二、唯物史观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什么是历史
一、“历史”的两种基本涵义 1.客观存在的过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2. 对既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梁启超: 历史者,叙述 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概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以及对 历史发展的理解
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生活所使用 的“历史”一词含义看。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 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 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给出这样的概括:“历史可以从两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是马克 思主义也主要关注着人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狭 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是关于人的历史, 正如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 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 想的科学”。

(3)历史科学概论应是概要论述历史科学, 也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葛懋春、谢 本书《历史科学概论· 绪论》,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5年修订版;葛懋春、项观奇《谈 谈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体系》,《文史哲》 1885年第2期)。

(4)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 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它包括历史研 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吴 泽《史学概论· 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第一版)

思想资源:尼采及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 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文字性质不稳 定性的主张;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 斯特劳 斯对亲属结构的研究;罗兰· 巴特对文本的 重视;福柯对知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解析; 德里达德解构观念;李欧塔对后现代情景 德描述;詹明信对资本主义后期文化德看 法。
尼采

他主张对现代性及其一切 价值彻底重估、批判和颠 覆而为多数后现代主义者 奉为先驱。如哈贝马斯认 为尼采是"后现代性的开端 ",福柯借鉴尼采的谱系学 方法批判现代性,德勒兹 将尼采视作"反文化的开端 ",德里达则将尼采当作" 他者式思维"的代表。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緖论;1.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历史学有什么社会价值?3.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4.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5.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6.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1.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主导地位?2.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3.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4.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5.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6.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为什么说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主要表现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2.波普尔否定唯物史观的五条理由能否成立3马克斯韦伯认为唯物史观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因果关系的诘难能否成立4.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5.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解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以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历史一路走来: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口述历史图画历史文字历史遗迹遗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①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②人类对过去实事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历史著述);历史意识: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厉害关系,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一各不相同。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1)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2)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

(3)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1)历史学的本体论。

(2)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

1.天命——神学史观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是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诞生背景:小生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2.人性——理性史观西欧的近代化启蒙运动中的历史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史学观: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

代表: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法兰克福主义等。

特点: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等精神因素对社会历史具有决定性影响;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的进程。

(忽视客观条件对人主体能动性的制约,看不到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结构主义史学观:强调通过经验观察到的“经验世界”和“经验规律”才具有首要意义。

特点:(1)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一些结构,他们具有特定的功能,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历史的进程。

(2)认为历史存在某些不为人意志转移的规律。

(忽视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代表:帕森斯多元折中史观:强调历史的进程发展既有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物质因素也有精神和文化因素。

强调多种因素随即组合影响历史进程。

代表:马克斯·韦伯、帕森斯和年鉴学派。

科学唯物史观:(肯定人本主义的重视人的精神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肯定科学结构主义对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合理性,还肯定多元折中主义力图避免片面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有二义
因取义的广狭不同,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不包括前者,而专指后者。 历史
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1欲建立史学评论学科,亦必先从本体论的角度确定史学评论定义的内涵。而要确定史学评论的定义,必先确定史学(亦称“历史学”)的定义。史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史学史、史学理论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史学评论理论研究亦不例外。因为,它虽然归属于史学本体论范畴,而非史学评论本体论要回答的问题,但是,不先确定史学的定义,史学评论实践的对象和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就都无法说清楚。
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诞生之前,人们一般从广义上来界定史学,即对史学的定义与对历史的定义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严格的概念上的区分。英语中“历史学”和“历史”是同一个词:History。根据第四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istory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对过去事件的研究;第二义项才是“历史”——过去的事件,尤指从整体意义上来认识的过去事件;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可见,“历史学”和“历史”是其本义。在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的定义或解说中,History具体所指为何,一般应视具体的文本语境而定。 中西方对史学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亦从对“史”的认识发展而来,或者说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据瞿林东先生的研究,大体说来,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史学概念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公元319年(东晋太兴二年)。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人们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2]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史学概念的解说所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是:史学是一门关于如何认识、叙述或编纂过去的事件的专门性、技艺性的学问。这种认识与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历史学是艺术”的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