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教案
1.3.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①形成:分散剂将微粒分散在介质中。
②性质:介稳性、散射现象、丁达尔效应。
5.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①组成:溶剂和溶质。
②性质:均一性、稳定性、扩散性。
6.浊液的形成和性质
①形成:机械搅拌或添加沉淀剂。
②性质:不稳定性、散射现象。
7.分散系的应用
①应用:催化剂、染料、食品、医药等领域。
8.物质的分散系的鉴别方法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分散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物质的分散系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物质的分散系。
-鉴别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9.物质的分散系的应用实例
-实例:包括墨水、牛奶、泥土等。
10.物质的分散系的研究进展
-进展: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板书设计
1.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2.不同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3.分散系的分类和性质
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2.能够运用模型和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分散现象
解决办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直观地展示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2.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不同分散系的图像和结构,加深学生对分散系性质的理解。
①鉴别方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介绍什么是物质的分散系,包括分散系统和分散介质的概念。
2. 物质的分散系的重要性:解释物质的分散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3. 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介绍溶液、悬浮液、乳液、气溶胶等不同类型的分散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散现象。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3.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并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分散系。
作业与练习:1.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分散系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享。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物质的分散系的理解。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浓度。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溶解、稀释、混合等制备溶液的方法。
2. 溶液的性质:解释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和浓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2. 讲解溶液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3. 讲解溶液的浓度概念,并介绍浓度计算方法。
作业与练习:1. 学生完成溶液制备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溶液制备和性质的理解。
第三章:悬浮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悬浮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悬浮液的性质,包括分散性、稳定性和沉降速度。
教学内容:1. 悬浮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如机械搅拌、超声波分散等。
2. 悬浮液的性质:解释悬浮液的分散性、稳定性和沉降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讲解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2. 讲解悬浮液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悬浮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3. 讲解悬浮液的沉降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物质分散系教案
物质分散系教案
教案标题:物质分散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分散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质分散的方法和技术
3. 能够应用物质分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分散的定义和分类
2. 物质分散的方法和技术
3. 物质分散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物质分散的原理
2. 掌握物质分散的技术操作
3. 能够灵活运用物质分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搅拌棒、滤纸等
2. 实验物质:盐水、沙子、糖水等
3. 教学课件:包括物质分散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中的组成部分是如何分散在一起的,引出物质分散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物质分散的定义、分类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分散的基
本概念。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物质分散的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不同物质的分散方法和技术。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物质分散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质分散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物质分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拓展应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质分散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物质分散的过程中既能够理解其原理,又能够掌握其操作技术和应用方法。
3. 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反思和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散系》名师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一)——水作“溶剂”的混合物设计意图教学应促使学科思想方法与认识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分类是中学生应掌握的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思想方法。
分类涉及标准, 按照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过程。
化学概念学习需要学生建立在科学事实基础上,通过深刻理解并抽象形成自己的观念。
因此,本节课构建真实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将视角从纯净物转向混合物,关注到分散系统的价值和意义,初步树立分类的学科观念。
教材分析“物质的分散系”是普通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专题1第一单元的内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分散系。
做为高考考查的非重点内容,分散系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往往被教师所忽略。
因此,本人在深入挖掘教材与初中化学的衔接点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溶液、胶体及浊液的微粒大小及胶体特殊的性质,自主建立这三种以水为分散剂的混合物分类的依据,从而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来建构化学观念做为衔接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三化学第三章学习了微粒,建立了初步的微观概念,在此前的化学课又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溶液的性质”、“悬浊液和乳浊液”有了粗浅的认识。
这些为本节课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形成初步的“分散系”分类观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习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知道丁达尔现象能鉴别溶液与胶体;2.探究胶体溶液、胶体、浊液的微粒的大小差别,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三种分散体系;3. 了解三类以水为分散剂的液体混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以水为分散质的三种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的性质及微粒大小,尝试应用过滤、渗析等常用的实验方法做为工具来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2.通过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来感受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借助课堂对比实验,形成科学猜想要靠大量实验验证的科学思维品质;2.通过纳米技术的应用感受科学改变生活,及热爱科学的美好理想。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物质的分散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分散在另一个介质中。
分散系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体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的分散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分散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分散、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概念。
(2)掌握常见分散系统的特点和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3)了解分散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和观察,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物质的分散系教学步骤:第一步:激发兴趣(5分钟)1.引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哪些分散系统?”2.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步:知识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分散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分散系统的概念。
2.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些常见的分散系统,并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观察不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2.实验1:制备淀粉溶胶,加入不同浓度的碘溶液观察其变化。
3.实验2:制备洗衣粉溶液,加入硬水和软水分别观察其变化。
4.实验3:用透明胶纸制成胶体溶液,加入盐水观察其变化。
5.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总结实验结论。
第四步: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观察总结,解释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和胶体溶液的形成。
高一化学教案13物质的分散系
1.3物质的分散系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能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对分散系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
2.了解丁达尔效应,并能区分溶液和胶体。
3.了解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
4.会书写部分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胶体的判断及性质;2.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溶液的组成【生】溶质和溶剂【讲解】像溶液,是一种物质的分散系。
1.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
溶液就是一种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展示】食盐水【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分散质:溶质:NaCl分散剂:溶剂:水【展示】其他分散系,如云、有色玻璃、烟、珍珠等【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云:分散质:水滴或冰晶;分散剂:空气有色玻璃:分散质:某些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剂:玻璃烟:分散质:固体小颗粒;分散剂:空气珍珠:分散质:碳酸钙;分散剂:水【展示】九种分散系【讲解】常见的物质分散系有三种【问】本质区别是什么?【生】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讲解】【问】如何制备Fe(OH)3胶体?【展示】Fe(OH)3胶体制备过程实验【问】如何鉴别胶体和溶液?【展示】鉴别实验视频【讲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展示】光线通过三种分散系时的路线图【讲解】溶液中只有分子和离子,粒子直径<1nm,光线课直线通过;胶体分散系1nm<粒子直径<100nm,光线发生折射;浊液分散系粒子直径>100nm,光线被返回。
【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展示】溶液、胶体过滤的实验视频【生】溶液、胶体可透过滤纸【展示】溶液、胶体置于半透膜中的实验视频【生】溶液离子可透过半透膜,胶体不能。
【讲解】胶体应用胶体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形成了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胶体与表面化学。
教学案5物质的分散系
【总结】电解质包含哪些类别物质:酸、碱、盐和常见的金属氧化物等。
同时要注意的是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不能只凭它在水溶液中导电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融化状态下是否导电。例如,判断硫酸钡、碳酸钙和氢氧化铁是否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10-4 g),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其水溶液不导电,似乎为非电解质。但溶于水的那小部分硫酸钡却几乎完全电离(20℃时硫酸钡饱和溶液的电离度为97.5%)。因此,硫酸钡是电解质。碳酸钙和硫酸钡具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是电解质。对其他难溶盐,尽管在水溶液中难溶,但只要在融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也是电解质。
【板书】4、化合物
电解质:像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探究】电解质包含哪些类别物质:酸、碱、盐等。
【问题解决】下列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
C2H5OHSO3、H2SO4、BaSO4、Na2O、Al2O3、Ba(OH)2、Fe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学会比较观察法
【教学重难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展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标本,请大家通过观察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3)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NaCl == Na++ Cl-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
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
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
高中物质的分散系学案教案
高中物质的分散系学案教案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分散系编写:陶春审核:戴书锦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能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3.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交流讨论1】1.将①氯化钠②葡萄糖③植物油④泥沙⑤淀粉分别加到水中,充分振荡,所得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属于悬浊液的是,属于乳浊液的是。
2.上述几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都属于分散系。
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分为哪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一、物质的分散系1.定义:分散到里形成的混合体系称为分散系。
叫做分散质,叫做分散剂。
2.分类:根据的大小,分散系通常分三类:溶液、浊液和胶体,(在下列横线上填分散系名称)3.溶液与浊液(复习与巩固)(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由溶质与溶剂两部分组成。
特点:均一、稳定、多为透明。
(2)浊液:分为悬浊液(分散质为不溶性固体)与乳浊液(分散质为不溶性液体),特点:不均一、不稳定。
4.胶体(1)定义:分散质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分类、通常可按分散剂的状态分为:液溶胶:如淀粉、Na2SiO3溶于水所得分散系、肥皂水等固溶胶:有色玻璃气溶胶:烟、云、雾(3)特点:多数均一、透明、稳定(4)胶体的性质和应用:①能通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 ,可用于悬浊液、胶体、溶液的分离。
②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0-9~10-7m之间,表面积大,有强的吸附能力。
如氢氧化铁等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通常可用于净水。
③丁达尔效应——对光的散射作用——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
此外还有布朗运动、聚沉、电泳现象等其他性质。
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得多了广泛的应用。
114《物质的分散系》教案(苏教版必修1)
1.4物质的分散系[学习目标]1.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常见类型。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并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3.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并会书写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
[知识梳理]1、叫分散系。
它分为、、三种。
在溶液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
具体如,其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
2. 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它们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
3. 试关于分散系填写下表:4. 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液体将变为色,得到的是,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
5. 丁达尔现象是指:,常用于鉴别。
知识简介*电泳胶体粒子可以选择性地吸附某一种电性的离子而使胶粒带上某种电荷,在通电时向异性电极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荷,通电时向负极移动。
* 聚沉当向胶体中参加浓电解质溶液时,胶粒会聚集成较大颗粒而形成沉淀,这个现象称为聚沉。
聚沉常用的方法有参加电解质、加热、加相反电荷的胶体、搅拌等。
*滤纸和半透膜滤纸有微孔,溶质微粒和胶体粒子可以通过,悬浊液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如鸡蛋壳内膜、动物膀胱等〕上有更小的孔,只能让溶质粒子〔单个分子或离子〕通过,胶粒不能通过。
* 渗析利用半透膜除去胶体中的杂质分子或离子的操作叫做渗析。
6. 在能的叫电解质。
在都不能的叫非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不是〕电解质。
[例题解析]例1.现有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悬浊液和氢氧化铁胶体三种颜色接近的混合物,〔1〕试述怎样鉴别它们〔2〕假设有三者的混合物,怎样别离它们解析:〔1〕三者尽管颜色接近,但只有氢氧化铁悬浊液是混浊的,可首先鉴别出来;剩余两者中,只有氢氧化铁胶体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剩下的就是氯化铁溶液。
(1)三者中只有氢氧化铁悬浊液颗粒不能透过滤纸,可首先别离出来;余下的二者中只有氢氧化铁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可随后别离出来;剩下的就是氯化铁溶液。
〔答案略〕例2. 判断以下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A. 硝酸钾B. 盐酸C. 三氧化硫D. 氢氧化钡解析:判断一种物质是否电解质,一方面要看是否符合定义中的三个条件,另一方面要看导电是不是其本身电离所致。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物质的分散系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概念:介绍分散系的概念,解释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关系。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分别阐述溶液、浊液、胶体的定义、特点和组成。
4. 分析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从粒子大小、稳定性、光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介绍分散剂和分散质之间的作用力,解释不同分散系的形成过程。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从粒子大小、形成原理、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如海水、豆浆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具、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2.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物质的分散系》参考教案2
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
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学方法
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从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从初中化学学习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入手,得出分散系、胶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
教 学 步 骤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亚硫酸能导电,所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不是电解质。
【教师】通过实验我们大家都看到一些实验现象,并得到一些结论,现我们用这些现象和结论帮助我们一起解释一些问题。
【问题与讨论】根据对以上实验现象的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与溶液?
2.氢氧化铁胶体有什么应用?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以一束强关照射,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若能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则为胶体,若没有光亮的通路,则为溶液。
【教师】我们得到的分散系中其导电性情况怎样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实验。
【观察与思考】教师演示: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盛有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酒精和蔗糖溶液,按教材图示装置组装仪器,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盛有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的三只烧杯中的溶液可以导电,而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不能导电。
【教师】同学们都爱动脑筋,能够很快得出结论。下面我们再来一起做实验,了解胶体具有的性质和与溶液的区别,以及胶体的应用。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散系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3. 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2. 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3. 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散现象。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4. 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的认识。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3. 理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制备方法。
2. 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2. 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和浓度稀释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制备,引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3. 讲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4. 讲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的认识。
第三章: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制备方法。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能够描述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4. 掌握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
1. 分散系的定义及分类;
2. 分散系的应用;
3. 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4. 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
1. 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2. 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操作、讨论交流
教学资源:
实验室设备、实验物品、课本、多媒体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化学实验或多媒体资料介绍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讲授(15分钟)
1. 分散系的定义;
2. 分散系的分类;
3. 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制备一种分散系物质;
2. 检测该分散系的稳定性。
四、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就实验结果、稳定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分散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分散系的应用以及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散系的相关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07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2)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3)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胶体的一些用途,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探索、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严肃、认真、求实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将胶体性质的知识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点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设计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胶体、浊液的对比探究实验,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知识地学习与研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多媒体辅助:主要是破坏胶体的稳定性和电泳现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破坏胶体的稳定性和电泳现象,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变成生动形象图画,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3.资料搜索:知识再现于生活,查找有关胶体运用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利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界和周围生活中某些现象神秘的面纱,突出知识的价值。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一台;Fe(OH)3胶体、CuSO4溶液和泥水四、教学重点难点胶体的有关概念;胶体的性质;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PPT展示】胶体现象图片【讲述】清晨的深林,雨过天晴后的云层缝隙都会有一缕明亮的光线;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会显得更加明亮;煮粥,熬汤,生活中的这些液体,虽然不是澄清的液体,但是可以在较长时间稳定的存在而不会很快的析出沉淀。
大家都知道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吗?这些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有关。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分散系。
【板书】物质的分散系(一)2、复习巩固,传授新知【提问】同学们,分散系分哪三种呢?【回答】可能会回答:溶液、胶体、浊液。
【讲述】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3:1.3 物质的分散系
专题 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
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几张图片引出今天的话题—胶体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平时我们应该善于观察生活,比如手电筒在夜晚也会产生一道光柱,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就让我们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活动】在欢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几张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一、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展示试剂】同学们先观察这两瓶溶液,硫酸铜溶液、泥水【设问】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活动】区别:前者叫做溶液,后者叫做浊液。
联系:硫酸铜溶液、泥水都是混合物。
【学生活动】都是把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气态、固态、液态)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可以是:气态、固态、液态)【讲解】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分别为气---气,气---固,气----液,固---气,固---固,固----液,液---气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分散质是水或其他液体时的几种体系。
【板书】1、分散系【问】阅读课本,回答当分散系是液态时可以分为几种体系?溶液分散系胶体浊液在以前我们都接触过溶液和浊液,但是胶体却很陌生,那到底什么是胶体,胶体是如何制备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实验探究一】取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 滴FeCl3饱和溶液。
高中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教案
第1单元课时4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
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质的分散系教学
设计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1单元课时4
物质的分散系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
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
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实验现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有。
实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的作用是不同的。
应用: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实验2] 胶体的净水作用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实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片刻。
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实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 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
事实上,即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验2] 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实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分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
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练习]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