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导学案 第14课《静女》
14 《诗经》两首——《静女》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文言字词;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2、朗读感知课文,理解文意,合作探究,分析形象;二、《诗经》介绍: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___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___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__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___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________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______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___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__”“__”“__”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____________。
比者,_________。
兴者,_________。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三、通假字:1、见:通(),()。
2、爱:通(),()。
3、说:通(),()。
4、女:通(),()。
5、归:通(),()。
6、匪:通(),()。
四、分析诗歌:(一)阅读第一章,回答问题。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2、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二)第二章和第一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彤管”作用是什么?(三)“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第三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四)思考:“彤管”、“荑”的作用(手法)?五、分析人物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男主角的性格特点?2、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A、有。
《诗经》两首—《氓》
2.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用不少于150字写出。
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 意,但还是推我一把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 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 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慢地,随着生 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 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 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 了吧!
合作探究
1.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1)
女子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诗里颇为详细地写“氓”直 接鲁莽的求婚方式、两人订下婚约的经过及两人充满浓情蜜意的约会等, 这表明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女子在心里 珍藏着这些美好片段,它们在记忆里留存着鲜明的印象,连小细节都没 有忘掉,女子从中感觉到幸福、甜蜜。然而,想起婚后生活,女子的幸 福感渐渐被破坏掉了。贫苦、劳累对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让人无法忍 受的是丈夫的变心,整个人和从前不同了。而雪上加霜的是,自己娘家 的亲人也不同情她,反而嘲笑她。想到这里,女子伤心极了。伤心到极 处,不由对“氓”产生怨愤的心理,伴随着一种受骗的感觉,因为她和 “氓”小时候就是玩伴,相处得很融洽,长大成人后对“氓”也非常信 任,根本没想到他有一天会变心,这也就是当年她很快地答应他求婚的 原因。思前想后,她对“氓”反感到极点,只有和他断绝关系了。
4.《氓》中女主人公在叙述生活经历时,运用了大量 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试作简要分析。见《新学案· 疑难 解说》P40夭》,完成试题。见《新学案· 疑难 解说》P43页。
河南省博爱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二导学案:4《诗经》两首含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氓》导学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2、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2、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理解诗句1、注音并解释:氓( ) 淇水()愆期( )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 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 )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 ) 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抱布贸丝咥其笑矣( ) 及尔偕老( )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2、通假字: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氓之蚩蚩将子无怒于嗟鸠兮犹可说也隰则有泮不可说也3、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 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 今义:)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有感情朗读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一、整体感知课文:1、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二、理解全诗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
《采薇》导学案
附: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 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 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 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 感情得到尽情地抒发。
合作探究
3.课后第二题。 第1题: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 《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 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 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 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 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 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 感情在第四、第五章里有所表现。
合作探究
第2题: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 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所起的作用。 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 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 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 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 象性和感染力。
《诗经》两首 ——《采薇》导学案
制作:王修儒 柞水中学 2018.10.
学习目标
1.熟读中体悟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感情。 2.说明重章叠句手法特点,体会在整首诗里 所起的作用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
熟读《采薇》,理清这首诗的内容层次。 完成《新学案· 基础积累》(见p38页)。
预习检测
1.朗读,要求流利朗读。 2.理清内容层次: 节次 1-3 内容概括 关键诗句
薇:作-- 柔--刚 岁:莫--忧--阳
情感 思归
追忆思归戍役漫长、难 薇亦作止。 归原因
王事靡随,玁狁之故。
4-5
诗经二首导学案(学生版)
《诗经》两首导学案编写:何燕审核:何燕学习目的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把握全文的情节和主题。
3、掌握比兴对比的手法。
课前准备【知识链接】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2、关于《诗经》六义“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3、关于诵读节奏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诗经》二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经》二首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8::《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一.预习1.注音匪()来贸丝匪我愆()期将()子无怒载()笑载言于()嗟女兮不可说()矣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隰()则有泮总角()之晏狁()不遑()不来()孔疚()靡盬()寰()宇神裔()肴馔()宅邸()逃遁()象弭()归聘()四牡()骙骙()小人所腓()雨雪霏霏()载渴载饥()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氓之()蚩蚩()匪()来贸丝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躬自悼()矣匪我愆()期总角()之宴靡()室靡家不遑()启居载()饥载渴靡使归聘()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雨()雪霏霏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棠之华()彼路()斯何岁亦莫()止3、通假字:(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_________通__________(2)于嗟女兮,无食桑葚 _________通__________(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_________通__________(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⑸岁亦莫止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⑹彼尔维何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⑺玁狁孔棘 _________通__________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5)雨雪霏霏()5.一词多义(1)言(2)靡①载笑载言()①靡室劳矣()②体无咎言()②所向披靡()③言即遂矣()③徒靡弹药()(3)遂(4)将①功遂身退()①将子无怒()②市罢,遂不得履()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言即遂矣()③出郭相扶将()(5)作(6)以①薇亦作止()①秋以为期()②作在《师说》以遗之()②以望复关()③振奋作声()③以尔车来()6.辨形组词氓()淇()垣()鸠()耽()俎()虻()箕()恒()鸩()忱()徂()陨()靡()聘()霏()遁()睽()殒()糜()骋()菲()循()骙()宴()遑()戍()戎()弥()饬()晏()徨()戌()戒()弭()伤()二.解读文本《氓》(一)理清诗歌脉络1、请写一段文字,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2、全文结构(请用两个字每自然节的内容)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小结:全诗结构为一部分:1、基调:2、手法:二部分:1、基调:2、手法:。
2014年高中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艺”及现实主义风格,背诵《虻》,熟读《采薇》2、结合课下注释,积累两首诗中的文言知识,学习比兴手法3、把握《氓》的叙事线索及女主人公形象,体会《采薇》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情感【学习重点】1、有感情诵读这两首诗,注意《氓》中生僻字的字音、字形2、把握这两首诗涉及的文言知识3、把握《氓》的叙事线索及女主人公形象,体会《采薇》中长期戍边士兵的丰富复杂的感情4、学习《诗经》的比兴及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注意《氓》中的对比手法及《采薇》最后一章反衬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理解《氓》中女主人公形象,体会《采薇》中丰富复杂情感。
《氓》中女主人公形象是在叙事、议论、抒情中逐渐清晰起来的;《采薇》中戍边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较为复杂。
【学法指导】大声吟诵、分组讨论【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即当时15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绝大多数是民歌,最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小雅”;“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舞曲歌辞,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赋”“比”“兴”以及“风”“雅”“颂”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学习过程】夯实基础1、字音(1)生字蚩(chī)愆( qiān )垝( guǐ)垣(yuán )徂( c ú)遑( huáng )骙( kuí)腓( fěi )弭( mǐ)(2)易读错字即( jí)既(jì)咎(jiù)耽( dān )聘(pìn )2、字形其黄而(陨殒)士之耽兮,犹可(脱说)也信誓旦旦,不思其(凡返)3、实词(1)言①载笑载言(说)②体无咎言(预兆)③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④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语)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诗经两首静女导学案
《静女》导学案古典诗歌(1)一、课前热身(一)知识回顾:1、《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文学常识:1、诗歌简介:(1)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直接抒情按内容有无抒情诗借景抒情较完整的故借人、事的描写抒情事和人物分叙事诗现新诗格律诗代按形式分自由诗诗散文诗歌群众创作的民歌(歌谣)按来源分文人作品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如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四言古诗:最早出现(《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古体诗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古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代诗五言绝句绝句诗近体诗七言绝句(形成于唐代)五言律诗歌律诗七言律诗词(又称“诗余”“长短句”):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小令(短小的曲子)散曲套数(散套)曲(又称“词余”)杂剧剧曲(已是供演出的剧本)传奇2、诗经简介:(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时间: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3)名称:《诗》《诗三百》《诗经》,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4)篇数:共305篇。
“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一、风雅颂(乐曲、表现内容)1、“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2、“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3、“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语文诗经二首《静女》、《采薇》学习作业单导学案
《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
、
、
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 、
、三
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 重章叠句 、 反复吟唱 。(结合《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
姝(
)
俟( ) 见 (
) 踟蹰( )
娈( )
贻( )
彤( )管 炜(
) 怿(
)
归( )荑( )
洵(Βιβλιοθήκη )玁狁() 不遑( ) 孔疚( ) 靡盬(
) 象弭( )
归聘(
) 四牡( ) 骙骙( ) 小人所腓(
) 载( )渴载饥
②找通假字。
三、阅读理解
1.《静女》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2.在《静女》诗中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3.《静女》中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4. 《采薇》描绘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 5. 《采薇》一诗中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词有哪些? 6.找出《采薇》一诗中赋、比、兴的句子。 7.《采薇》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语文学习作业单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诵读作业 《劝学》全篇背诵 ; 《静女》、《采薇》全篇诵读。
一、文学常识:
《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 西周初期 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
它是我国 现实 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原来称为 《诗》 或 《诗三百》 ,到西汉 ,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订人:陈华姣审定人:【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背诵两首诗。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5、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1、诗歌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理解“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诗经》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采薇》则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氓》自主预习案【知识链接】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诗经(伐檀、无衣)》(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8课《伐檀》《无衣》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伐檀》《无衣》,了解诗经知识,正确掌握节奏韵律,背诵两首诗歌。
2.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两首诗重章复沓手法运用的异同并明确其作用。
3.了解古代人民生活,热爱祖国灿烂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1.了解诗经知识,正确掌握节奏韵律,背诵两首诗歌。
2.感受两首诗重章复沓手法运用的异同并明确其作用。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1)《诗经》:我国_______部诗歌总集,收集了_______至_______(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伐檀》:选自十五《国风》中的_________,是魏国的民歌,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3)《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_________,属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诗经导学案
《诗经》两首一、课标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内容概述: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
《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
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
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三、要点整理:第一课时:【教学方法】1、讨论法。
2、诵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导入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
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班级:————————组名:————————姓名:————————年月日12 《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自主】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到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也称“”,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共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了解《关雎》《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4.诗歌朗读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通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整体感知《关雎》自读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释疑】《关雎》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2.师生交流:①形象美:这是一位淑女;这是一位君子。
②情感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③意境美:④语言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⑤艺术表现美: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拓展】《关雎》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
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难点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称为《诗》,被汉儒奉为经典。
编成于春秋中期(前6世纪),收录从周初(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160篇,分别来自15国,称为“十五国风";“雅”乃朝廷之歌,多为朝廷官吏的作品,共105篇,分为“大雅”、“小雅”;“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句式以四言为主,杂有二、三、五、六、七、八言。
写法有赋、比、兴的区别:“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经集传》)。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二首导学案
一、初读课文,走进文本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雎鸠()窈窕()逑()荇()菜芼()
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涘()参差()琴瑟()
2.解释词语
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
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
(二)整体感知
1、美读全文,读出音乐美。
2、整体感知,感受情感美。要抓住诗的情感基调,入情入境,边读边想象诗中美丽的画面。每首诗用一句话概括写什么。
⑧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
⑨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2)默写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回答下列问题:
(1)诵读这两首诗,概括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经》两首 关雎蒹葭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1(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之类似的一首诗歌《静女》。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设计2《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巨著,包含了许多优美的古诗。
这部经典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在《诗经》中,有两首诗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关雎》和《蒹葭》。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女子在河边凄凉的心情,对亲人思念之情如同那唱歌的鸟儿。
这首诗通过简洁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古代人们渴望团聚和亲情的感情。
另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诗是《蒹葭》。
这首诗以蒹葭植物为主题,通过描绘蒹葭的形态和生长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友谊的思念和感伤之情。
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话给人以凄美之感,让人不由得感叹时间的无情和友情的可贵。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代人们对家国情怀和友情的珍视。
这些古代诗歌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启迪了后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诗经》这部伟大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丽。
诗经氓导学案(教师)
《诗经》二首导学案《氓》【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一、预习1、字词匪:fēi 愆:q 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角:jiǎo2、通假字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⑵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感叹词。
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3、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才更名为“诗经”。
②《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③《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
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诗经》两首(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诗歌的含义。
2、反复朗读,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体验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含义,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比兴手法的运用。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它有哪些别名?你从《随堂训练》上还了解到它的哪些
知识?
诗经六艺:“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诗经章法: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六经
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各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2、完成《随堂训练》67-68页字词梳理1-6题
二、问题导学
1、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经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清
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请回忆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2、通读《静女》,试翻译全诗。
3、说说诗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认为他们是不是第一次见面,为什么?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描写最具有生活情趣?为什么?从这里可以体现男女主人公什么性格特点?
4、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
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
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三、预习自测
1、重点字词的解析:俟:(sì)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爱(薆)而不见(现)
2、说(悦)怿女(汝)美
3、自牧归(馈)荑
4、匪(非)女(汝)之为美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1、静女其.姝
2、俟.我于城隅
3、静女其娈.
4、贻.我彤管
5、彤.管有炜
6、洵.美且异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1、简要概括静女和男子的形象特点。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爱而不见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娴静、美好
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搔首踟蹰憨厚、可爱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真诚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
明确:静女:美丽、活泼、聪慧、多情、率真
男:憨厚、朴实、痴情
探究2、分析写法“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1)这句诗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女子的调皮和男青年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及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表达效果:表达了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探究3、“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运用重章叠句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它们的好处是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音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同时也起到加强抒情效果,突出感情的作用。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3、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3、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4、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6、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