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案例90后自主创业养殖泥鳅成功例子

合集下载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陈红农村泥鳅的生态养殖“陈老板,xx建的养殖池准备投放泥鳅苗,急需2万条鱼……”6月21日上午,四川省泸州市纳西曲坝镇莲河村的泥鳅养殖者陈红又接到了泥鳅苗的订单。

陈红说,目前泥鳅苗很受欢迎,顾客几乎每天都买。

只是太忙了。

2013年,在外工作多年的陈红回到家乡创业。

经过几次调查和思考,他瞄准了泥鳅养殖。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试种和培育,陈红泥鳅养殖已从单一的成品发展到泥鳅苗种养殖一体化养殖。

今年陈红预计销售泥鳅苗50万尾,成品泥鳅1.5万公斤,预计直接经济收入约20万元。

辞掉高薪工作,去农场工作,偷老师的技能。

陈红曾经跟随他的同胞到福建的一家化工企业工作。

几年之内,他从一个学徒成长为公司的骨干,月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近万元,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

“一个300平米的鳗鱼塘,一年能卖6吨成品鳗鱼,毛收入54万元,每亩养泥鳅2-3万元……”2013年初,陈红陪朋友去工厂附近的农场,看到农场里一箱箱活灵活现的鳗鱼和泥鳅,陈红被农场火爆的销售场面深深震撼和吸引。

动手吧。

尽管家人反对,陈红还是高收入、稳定地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去了福建省长乐市的一个水产养殖场工作,月薪只有2000元。

白天,陈红跟着农场师傅搞养殖,下班后,他向农场师傅学习泥鳅养殖、销售等技术。

晚上,他还从养殖场借来泥鳅养殖的书籍学习。

7个月后,陈红初步掌握了泥鳅及相关养殖技术。

“目前市场上野生泥鳅很少,大部分依靠人工养殖。

泥鳅不仅受欢迎,而且还很贵,每公斤的价格在40元以上……”陈红回到家乡曲坝镇,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建一个池塘养殖泥鳅和鳗鱼。

创业初期,调整目标养泥鳅。

2013年3月,陈红回到家乡,投资10多万元,将自己4亩稻田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他从市场上买了近1000斤本地鳗鱼和300斤本地泥鳅,投入养殖。

由于黄鳝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几个月之内,陈红的养殖池内出现了大量的xx黄鳝,当年损失了3万多元。

“第一,养殖池没有经过严格消毒。

刘锦:养殖泥鳅创业有成

刘锦:养殖泥鳅创业有成

赛前 . 他 只借助 书籍 和 网络学 习 了 场 . 现在家庭 渔场 中入驻塘主2 2 人. 点 养殖技 术 . 用 一 亩 地 进 行 泥 鳅 养 开发 鱼 塘 2 4 个 . 新 的 农 家 乐 正 在 建 殖试验 . 对 于搞 大 规 模 的 养 殖 。 刘 锦 设 进 行 中。 ( 杭 前)
1 0 2 0 1 5 1 8 做好服务. 致富农民。
水, 并 更 改饲 料 投 放 比例 . 池 塘 最 终 摆 脱 了绿 藻 的 网扰 。 为了改善水质 .
划 书。 经 过初赛 、 复赛 , 刘 锦 最 终 获 刘 锦 在 河 面 上 种 植 了竹 叶 菜 .在 池 得 了 i等 奖 . 得 到创业扶持 资金1 万 塘 里 套 养 了 白 鲢 . 经 过 半 年 的努 力 . 元 在 比 赛 举 办 方 的牵 线 下 . 还 得 到 泥鳅 养 殖 终 于 获 得 了成 功 创 业 指 导 老 师 免 费 一 年 的 创 业 咨 创 新 是 创 业 中 必 不 可 少 的 要 询 创 业 项 目得 到 认 可 . 但 是 资 金 和 素 . 2 0 1 3 年 刘 锦顺 利 转 变 经 营 方 式 . 技术从何来 ? 刘 锦很犯愁 。 在 参 加 比 重 新 整 合 资 源 . 成 立 了 阳 景 家 庭 渔

致 富 服 务
编辑: 马i 痿( y l l d q r @1 6 3 c o n有 于 是 在 获 奖 后 的 第 二 天 .他 就 找 到 村 里 寻求 帮 助 没 想 到 当 地 也 非 常 看 好 这 个 项 目, 市、 镇、 村 三 级 领 导 就此 开 了现场 会 . 对 如 何 帮 助刘 锦 创 业 给 了 许 多建 议, 最终在市人社局 和村里 支持下 . 刘 仅 用 了三天 时 间 . 就 流转 土地 面 积近 刘锦. 2 0 0 9 年 大 学 毕业 后 返 乡 3 0 亩. 获 得 政 府贴 息 贷 款 2 0 万元 . 顺 创业 . 经过不 断学习与摸索 . 养 殖 泥 利 地 成 立 了 扬 中 市 阳 景 养 殖 有 限 鳅 终 获 成 功 目前 成 立 了 阳 景 家 庭 公 司 。 2 0 1 1 年4 月. 刘 锦 的 第 一 批 泥鳅 渔场 . 事 业 不 断 取 得 新 的发 展 苗 终 于 进池 了 说起创 业 的想法 . 刘锦 告诉 记 者 . 缘 自几 年 前 一 次 去 云 南 昆 明 出 差 的 经历 . 当地 好 多 人抢 着 购 买 泥 鳅 . 而 且价格卖到6 0 元 一 公 斤 当 时 他 很 惊讶. 泥鳅在他 家乡太多 了 . 价 格 也 远没 这么 高 . 他 想 如 果 把 家 乡 的 泥 对 于 一 个 以 前 没 从 事 过 农 业 生 产 的年 轻人来 说 . 开 始 养 殖 泥 鳅 困 难 比较 大 虽 然 之 前 查 阅 了 养 殖 书 籍. 也 实 地 考 察 了许 多 泥 鳅 养 殖 场 . 但 还 是 碰 到 不 少 问 题 2 0 1 1 年 的 盛 夏. 连 日的 阴 雨 天 气 . 让 泥 鳅 池 塘 上 鳅 运 到 云 南 去 卖 肯 定 会 赚 大 钱 但 漂 满 了 绿 藻 . 严 重 影 响 了 泥 鳅 的 生 当 时 只是 想 想 . 并 没 付 诸 行 动 长. 一 时 间刘 锦 手 足 无 措 村 里得 知 2 0 1 0 年4 月的一天 . 刘 锦 得 知 江 此 事 后 . 帮他联系 了泥鳅养 殖专家 . 苏 省 镇 江 团市 委 举 办 “ 青 春 镇 江 梦 市 农 委 专 家 多 次 到 基 地 给 予 技 术 想起 航 ” 首届 镇江青年创 业大赛 . 经 过 几天思 考 . 他 报 名 泥 鳅 生 态 养 殖 参 赛 项 目。 经历一个月 的市场调研 、 养殖技 术学 习等环 节 . 做 好 创 业 计 指导, 终 于 发 现 是 由 于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而 造 成 绿 藻 泛 滥 通 过 多 次 的 换

19090249_“泥鳅哥”刘家学轮椅上的逆袭人生

19090249_“泥鳅哥”刘家学轮椅上的逆袭人生

别策划“泥鳅哥”刘家学轮椅上的逆袭人生张璐人生的转折曾经,刘家学的生活俨然不同。

他开过货车卖过二手车,还在驾校任过职,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日子富裕美满。

然而,一次意外却改变了一切。

2009年的一天,刘家学像往常一样开车外出。

那天浓雾弥漫,看不清前路,竟和一辆迎面而来的大货车相撞……当他恢复意识时,发现自己已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完了,天天泪水哗哗地流。

”经过医治,他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却再也无法站起来,全家也因此欠下了40万元的外债。

身为家中独子,刘家学看着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知道不能就此沉沦下去。

出事之前,他只有一门手艺,就是开车。

如今必须另谋出路。

“不能‘等靠要’,一切还得靠自己。

”2012年,在党和政府及残联等相关部门帮助下,刘家学重新燃起生活信心,他首先想到了水产养殖。

“我在网上看到了养殖泥鳅致富的故事,想到自家院子里刚好有个小池子。

加上当地餐饮业对泥鳅需求量一直很大,养殖的人又少,肯定能赚钱。

”在查找了关于泥鳅的养殖技术后,刘家学便买来泥鳅和助产卵的药物,开始尝试养殖。

在这个十来平米的小水泥池里,泥鳅苗很快孵化出来了,刘家学喜出望外。

可成功的喜悦并未持续太长时间——没几天泥鳅苗就全死光了,血本无归。

家人都劝刘家学趁早放弃,但他却不甘心。

“我这个人是比较有骨气的,你说不行我就偏要做给你看!”“你看,这一兜怎么也得有十多斤,就是100多元钱。

”36岁的刘家学坐在轮椅上,往池子里挥舞着网兜,开心地算着价钱。

他是四川广汉南丰镇远近闻名的“泥鳅哥”,提到他,晓得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赞扬:励志!是干大事儿的人!因为一场车祸,刘家学腰部以下失去知觉,瘫痪在床,行动只能依靠轮椅。

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却硬是坐在这小小轮椅上不断奋进,让自己的人生重新“站”了起来。

人物| 11“泥鳅哥”的逆袭刘家学重振旗鼓,他一次次地买泥鳅苗,从选苗、饲料搭配、喂养再到生长环境调控,一次次做实验,但换来的全是失败。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4位大学生养泥鳅创业,从负债40万到年赚百万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

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

2013年起,从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泥鳅远销海外……两年来,4位“泥鳅兄弟”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象牙塔里“泥腿子”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

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

“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

”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

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

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

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

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

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

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

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

“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

”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泥鳅养殖的成功案例

泥鳅养殖的成功案例

养泥鳅成功案例一泥鳅嬉戏跃不停,朵朵水花起涟漪……笔者来到淮安市洪泽县万集镇徐庄居委会大学生丁承海的泥鳅养殖场时,他正往泥鳅池里撒饲料。

“这些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养的泥鳅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之称,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还能补身体。

现在泥鳅的市场价卖到了每斤20多块钱,市场需求量很大,很多客户都等着要货呢!”丁承海边撒饲料边高兴地说。

养泥鳅对大学生丁承海来说可是半路出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和泥鳅结了缘。

2008年冬天,中央电视台农科频道播出的一则泥鳅养殖致富信息引起了丁承海的兴趣。

他先是上网查阅了全国各地的泥鳅养殖信息,随后又只身赴连云港考察市场,并学习泥鳅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

2009年5月份,在居委会的协调帮助下,丁承海投资20万元建起了占地18亩的泥鳅养殖场,并从济南商河县购进了泥鳅苗,边学习边实践,开始了泥鳅养殖。

“这种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水温和PH值,过高过低都不行。

”别看丁承海现在说的头头是道,刚开始养泥鳅时他也没少吃苦头。

最初,由于缺少经验,养殖用水不达标,饲料的配比不合适,导致泥鳅有烂嘴、白头、白尾甚至死亡的情况出现。

丁承海及时向养殖专家请教,并在养殖场打了一眼深水井,井水通过杀菌、消毒、肥水等处理后,注入泥鳅池,并定期从江苏购进饲料,很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批放养的泥鳅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去年共生产泥鳅23吨,实现销售收入138万元。

丁承海养殖的泥鳅刚上市销售,就吸引了各地的客户上门收购。

刚放养了第二批泥鳅,就有江苏的客户找到丁承海,希望能长期合作,将他的泥鳅出口国外。

泥鳅卖火了,来参观学习的人也多了起来。

徐庄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庄学金告诉笔者,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里鼓励村民搞特色养殖、种植、加工等多种经营,为农民增收多开辟路子,丁承海的成功在全村和周边各村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冬季养泥鳅时水面结冰,而且泥鳅冬眠,不易捕捞。

”丁承海说,为了克服冬季养殖泥鳅带来的不便,今年春节后他投资新建了一个占地1亩的冬暖式大棚,在大棚中建泥鳅池。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和很多地方一样,云南省原阳县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往外跑,但是有人却回来重新拿起了锄头,别人眼中没有效益的梯田,在他看来却是一片待开发的金矿。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

在江苏学习了二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李敏(云南元阳县人)回到家乡,看到从小到大玩耍的梯田变成荒地,里很不是滋味,决定租下一片地创业,虽然正值春耕,但是荒废的梯田并不少,从农户手中流转了30亩田,带动农户一起养殖泥鳅,春耕期间放到水稻田里养殖,可以实现生态循环种养。

刘家学坐着轮椅撑起天养殖泥鳅青蛙每亩多赚3000元

刘家学坐着轮椅撑起天养殖泥鳅青蛙每亩多赚3000元

刘家学坐着轮椅撑起天养殖泥鳅青蛙每亩多赚3000

坐着轮椅撑起天。

他喜欢打扮,一次意外却让他失去双腿;他爱车如命,却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

他的腰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在他想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他突然醒悟。

赚钱不是件容易事儿,对他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可他却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泥鳅青蛙共生养殖模式,每亩多赚3000多元,年收入是当地人的几十倍。

他的养殖场被评为残疾人扶贫基地,他的励志故事在四川广汉广为流传。

刘家学,在轮椅上奋勇前行,改变人生!
今天的主人公叫刘家学,他本是一个爱美、爱车如命的人,可26岁时的一场车祸,让他腰部以下失去知觉,从此瘫痪在床。

可就是这个连走路都成奢望的刘家学,坐着轮椅创业,还打造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每亩塘比别人多赚三四千元,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他。

刘家学的创业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在人生的重大挫折面前,他迎难而上,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虽然他现在的规模并不大,但是他跨过了自己的磨难,可以说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强者。

张斌华白手起家养泥鳅,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张斌华白手起家养泥鳅,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张斌华白手起家养泥鳅,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本期视频节目主要内容:江西抚州市东乡区祝家源村的张斌华,他做的傻事接二连三,可他却浑然不知,乐在其中。

看似没心没肺,却是赚钱的一把好手,他识破了一个行业内隐形的财富密码。

泥鳅、鲤鱼、黑鱼、鲶鱼,大的、小的、中不溜儿的,卖啥啥都赚。

这个34岁的小伙子,到底有啥真本事?(《致富经》20180817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叫张斌华,今年34岁。

他白手起家,曾经用了两年时间就身家千万,但却因为性格中的一个缺点在一个月之内事业就惨遭失败。

第二次他卷土重来,改掉这个缺点之后,事业迅速成功,五年中,年销售额以600万、4000万、将近破亿级别的速度增长,这一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曾经做事冲动、急功近利,让张斌华遭受人生重创。

二次创业,他改掉了自己的问题,财富迅速爆发。

我么说想要创业成功,要在外部环境中胜出,更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因为创业也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较量。

他让笑话变成了千万财富

他让笑话变成了千万财富

47农家之友 2018. 04致富经NONGJIAZHIYOU 红泥鳅,与众不同的商机 2012年7月的一天,潘磊在父亲的泥鳅养殖池里发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红泥鳅。

这个发现,让他很兴奋! 潘磊赶紧跟父亲商量,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泥鳅养殖户,养了10多年泥鳅,养殖经验十分丰富。

但当潘磊说出想养红泥鳅的想法时,父亲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见父亲强烈反对,潘磊就没再坚持,而是提出帮着父亲一起养普通泥鳅,这让父亲很开心。

都说知子莫如父,可这回,他偏偏没看懂儿子的心思。

从2012年8月开始,潘磊跟着父亲学习泥鳅养殖技术。

短短半年时间,就把普通泥鳅的繁育、池塘管理、病害防治等技术全都摸透了。

2013年3月的一天,潘磊跟父亲摊牌,要自立门户养殖红泥鳅。

父亲一听就急了,儿子犯傻,当父亲的必须劝他回头。

可不管怎么劝,潘磊就是不听。

更让他生气的还在后面,儿子潘磊背着他又搞了一个大动作。

2013年5月,潘磊花了30多万元,在父亲的泥鳅养殖池对面流转了200亩地,建成了自己的养殖池。

随后的半年,潘磊从全国各地买来了3000条红泥鳅,算下来又花了50万元。

半年花掉了80万,潘磊背上了败家子的骂名。

那他这80万是哪来的呢? 2008年9月,18岁的潘磊考上了大学。

刚入学两周,无意中的一个发现让他彻夜难眠。

原来,潘磊发现学校外面有那种比较大的休闲食品店,生意都挺好的,但是他们学校没有。

发现商机后,潘磊做了一个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创业。

2008年11月,潘磊开起了自己的休闲食品店。

这时的父亲根本不曾料到,大学期间,潘磊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纯赚了80多万元。

大学毕业后,潘磊为了养殖红泥鳅,把自己的休闲食品店转让给了别人。

但他没想到,养泥鳅可比开店刺激多了。

养殖红泥鳅短短三天时间,买回的3000条就只剩下了2000条!有1000条红泥鳅,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从3000锐减到20,养殖路上的致命打击 这天上午,潘磊和往常一样到养殖场喂泥鳅。

回乡创业余彪养泥鳅大学生带富村民 - 养殖技术

回乡创业余彪养泥鳅大学生带富村民 - 养殖技术

回乡创业余彪养泥鳅大学生带富村民-养殖
技术
泥鳅是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高淳区桠溪镇韩桥村桂阳自然村大学毕业生余彪回乡创业养泥鳅,在他创业有成之时,他让吸纳更多的村民加入养殖队伍,让一方村民养泥鳅致富。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芜太公路边的桠溪镇花义村小史家自然村泥鳅养殖基地,这里是用围养殖的重点泥鳅孵化育苗基地,今年29岁的余彪是基地养殖的负责人,毕业于江苏农林技术学院,毕业后很想回乡创业,当他看到市场泥鳅养殖前景看好,从2010开始小规模养殖泥鳅,目前产业面积巳达500余亩,涉及花义.韩桥和镇南三个行政村。

在泥鳅养殖塘口,余彪向记者展示用插操捕的成品泥鳅,这些都快进入销售期了。

据余彪介绍,刚开始养殖的是本地泥鳅,从去年8月份开始从市场上引进台湾泥鳅养殖[https:///],并从种苗引进到孵化育苗至养殖进行整套过程,根据温度2到3月便可以销售,养殖的泥鳅销售到重庆.成都.连运港(出口韩国)苏锡常等地,每公斤售价达到30元左右。

余彪介绍说,为了防鸟防蛇等对泥鳅的伤害,他现在每亩对池口设立了钢架围,加上每亩泥鳅苗和其它
养殖成本的投入,亩产量均在1000公斤的泥鳅收入,利润上万元不成问题,每年每亩可以二次养殖泥鳅利润可观。

余彪去年销售泥鳅8万多斤,收入100多万元。

他为了做大泥鳅养殖产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关心下,专门成立了南京润丰源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以科学养殖的方式,通过平时实践经验和向相关专家学习养殖技术。

余彪表示,现在当地很多村民已加入他养殖泥鳅的行列,他要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带富一方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下一步他将再扩大养殖规模200亩,还将通过提供种苗.养殖技术和泥鳅回收,吸纳当地更多的村民加入泥鳅养殖行列,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回乡创业养殖致富事例

回乡创业养殖致富事例

回乡创业养殖致富事例退休司机养泥鳅年入百万获6项发明专利创业、创客是时下最火热的词汇。

湖南省桂阳县李经武从机关司机岗位退休后,根据自己的爱好转行养起了泥鳅,凭着一股钻劲儿,攻克了养殖泥鳅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而今不仅年收入过百万还获得6项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他的发明专利包括泥鳅捕捞装置、泥鳅种苗孵化池、泥鳅催产注射固定套、泥鳅产卵床、泥鳅种苗亲鳅催产注射器和泥鳅专用饲料发明专利。

谈起创业8年路上的酸甜苦辣,李经武说:“创业选择有很多,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苦中作乐,开心充实。

”2021年,时年52岁的李经武在桂阳一机关单位当驾驶员,当年该县下了一个鼓励机关单位人员从事农业的文件。

从农村出来的李经偶然从江苏连云港工作的战友那里得知连云港很多农户从事泥鳅养殖,收入不错。

李经武通过调查本地市场发现,桂阳当地每天需要消耗泥鳅600余斤,价格在22元一斤,而本地没有一家养殖泥鳅的,市场前景广阔。

李经武说干就干,筹资71万元租赁了33亩抛荒地,在桂阳县鹿峰街道新澄村开始了创业。

第一次前往连云港进了100万尾苗,坐汽车、乘飞机、再坐汽车,回到养殖基地后李经武发现只有20万尾苗子存活。

损耗太大,要长期做下去必须自己学会催产自己育苗。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经武整个人就像着了“魔怔”。

“买资料、做实验,那时做梦都是催产育苗,几个月的时间里足足瘦了18斤。

”但试验的结果不是泥鳅不排卵,就是卵孵化不出来,或者是催产药量多了,亲本被打死了;经过10多次的失败,李经武终于掌握了泥鳅催产技术,在产床上泥鳅亲本终于产出了合格的泥鳅卵。

可是,来不及高兴的李经武很快就发现卵虽然产出来了,但由于泥鳅有吃卵的习性,如何避免卵不被吃掉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

善于学习喜欢琢磨的个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通过反复观察和实践,李经武发明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发明专利:泥鳅双层产床,把传统泥鳅产床由单层变为双层,并改变了产床的材质,让产出的泥鳅卵能通过产床掉到第二层,从而避免了产出的卵被泥鳅吃掉。

大学生回乡创业养泥鳅

大学生回乡创业养泥鳅

大学生回乡创业养泥鳅大学生回乡创业养泥鳅28岁的小伙阎照河回乡承包120亩低湖田,兴建29口泥鳅池,养起了泥鳅。

11月16日,养殖一点通在彭场镇共升村,探访了阎照河的泥鳅养殖基地。

这一想法得到了亲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

为了迅速了解市场、掌握技术,阎照河多次前往河南、江苏、山东等地的著名泥鳅养殖基地参观、考察、学习。

当年12月底,阎照河在彭场镇共升村租了120亩低湖田,开挖了29口标准化池塘,养起了泥鳅,投入120多万元,注册了富农泥鳅商标。

29口池塘,有1口是培苗池,其它是成鳅池。

今年5月,阎照河购回泥鳅“水花”,在培苗池中精心喂养,待小“水花”逐渐长成“寸片”后,再投进成鳅池。

“这是他攻克的一个技术难点,成鳅相对好养,但“水花”和“寸片”极难养。

”杨新华肯定了阎照河的技术。

杨新华是市水产局专家,有36年水产从业经验,作为泥鳅养殖基地的“常客”,他这样评价阎照河:养殖技术过了关,规模在江汉平原地区是个突破,必将推动和带领周边养殖户规模养泥鳅。

每一口池塘,长100米、宽17米,四周用网扎好,每隔一段是水泥柱。

池塘的前后岸上,各有一个小池,一根小管,进水和出水独立分开。

在基地边,有一口大水井,连接着人根进水泵管,一根连接通州河,一根连接地下水井。

阎照河介绍,这是他的.两套“排灌设施系统”,对泥鳅养殖帮助更大。

通州河水质好时,阎照河抽取使用通州河水,为此他购进了专门检验水质的仪器;水质差时,他抽取地下水,确保池水合格,仅这套排灌设备就投入10多万元。

水井的好处是可以调剂水温,确保夏天和冬天的水温适宜泥鳅生长。

半年过去了,阎照河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泥鳅通”。

专业不对口,全国四处取经;技术不熟悉,夜夜啃资料;饲养不达标,天天记日志、打电话咨询。

在他身上有一股钻研劲,泥鳅吃什么,哪个阶段如何喂养,他能倒背如流。

在他的养殖日志上,每天记录着池号、吃的什么牌子的饲料、有无不良反应,死亡率等等。

眼下正是收获季节,阎照河饲养的泥鳅长势好、产量高。

上林:养泥鳅“养”出一条致富路

上林:养泥鳅“养”出一条致富路

上林:养泥鳅“养”出一条致富路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6年第3期4 年前,覃凤岚一定想不到会成为一个泥鳅养殖能手,在广西上林县巷贤镇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并且比较上规模的养殖基地。

瞄准空档养泥鳅在巷贤镇大山村恭逊庄村旁山脚下,有一片6亩多的鱼塘,那就是覃凤岚的泥鳅养殖基地。

“几年前,我就开始养泥鳅,都是采用循环饲养。

”覃凤岚高兴地说,“今年,我至少有1万余斤泥鳅出售,按批发价25 元/ 斤,预计有20 多万元的收入。

”几年前,覃凤岚曾在广东从事化妆品生意,收入相当可观。

2012 年,正当生意顺风顺水时,她却选择回到家乡尝试养殖泥鳅,开创另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

首先,覃凤岚上网查阅了有关养殖信息,然后通过市场考察、调研,学习了泥鳅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基本掌握了泥鳅养殖的技巧。

2012 年初,覃凤岚投资4 万多元,在自家开挖了6 亩多闲散低洼地,开始养殖泥鳅。

养殖伊始,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技术不太过硬,覃凤岚养殖的泥鳅要么死亡或逃跑,要么被鸟和蛇吃掉了。

吃一蛰,长一智。

覃凤岚没有气馁,反而在汲取教训中加大投资力度,在池塘四周离岸边30~40 厘米处,全部围起了尼龙网,在池塘的中间位置重新装上抽水增氧设备,既防天敌,又可以调节水温水质。

覃凤岚介绍,大密度生态养殖泥鳅,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好水温和pH 值,特别是水温要适中。

如果养殖用水不达标,饲料的配方不合适,会导致泥鳅有烂嘴、白头、白尾甚至死亡的情况出现。

“养泥鳅可是个技术活呀,不仅要做到防止逃跑、防鸟防蛇,还要细心观察水质,定期给水消毒增氧。

”覃凤岚说。

自孵鳅苗节开支距离泥鳅养殖基地不到200 米处,就是覃凤岚16 亩温室孵化泥鳅苗基地。

由于她采用本地泥鳅和台湾泥鳅杂交配种,孵化出来的泥鳅苗活跃且不钻泥、抗病能力强、品质好、成活率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户或老板都是主动上门来求购。

覃凤岚说,养泥鳅要获取最大效益,必须走自繁自养之路,才能实现减支增收的目的,且减少病菌的传播。

养殖泥鳅赚钱吗,杭州萧山55岁大叔养泥鳅创业的故事

养殖泥鳅赚钱吗,杭州萧山55岁大叔养泥鳅创业的故事

养殖泥鳅赚钱吗,杭州萧山55岁大叔养泥鳅创业的故事这两天,家住萧山戴村镇南三村的徐建兴迎来了泥鳅大丰收,塘里的泥鳅在网兜里扭动着肥美的小肉身,徐建兴的脸上也难掩丰收的喜悦。

然而,就在一年多以前,他还是一个摸黑出门、浑身粘满鱼腥味的水产小贩。

凌晨3点出摊,傍晚5点收摊,过去10几年,徐建兴每天起早贪黑,在萧山小南门市场经营水产生意,日子过得虽然辛苦,却也苦中有乐。

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小南门进入整改期。

徐建兴顺应时代的变迁,收起水产摊,辗转几个夜晚,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创业。

创业?20几岁的年轻小伙不敢轻易挑战的事情,55岁的萧山大叔决定咬牙一搏。

徐建兴第一时间把这个决定告诉儿子,“别看老爸五十多岁了,相信我再干个十年没有问题!”虽然有着十几年的水产行业销售经验,对于泥鳅养殖,他却完全是个门外汉。

徐建兴开始鼓捣起儿子的电脑,在网上搜索泥鳅养殖的方法。

五月天,气温逐渐回暖,徐建兴租了15亩水稻田,揣着口袋里8万元积蓄,购买了一批泥鳅苗。

8万元泥鳅苗下到塘里,徐建兴每天按时给他们喂食,安心地等着他们一天天长大。

没想到,泥鳅还没长肥,倒是喂肥了周围的鸬鹚、鹭鸟。

加上夏季虫害盛行,泥鳅死伤过半。

徐建兴说:“创业路上谁没遇过绊脚石,这点问题根本难不倒我。

”他收拾心情,清理水塘、架起防护网,一空下来就向其他泥鳅养殖户讨教养殖经验。

一年后,徐建兴的第一批泥鳅以每斤12元的价格送进了新农都。

他还学会了培育泥鳅苗,8万元的成本随着一批批泥鳅苗的诞生不断延续。

徐建兴说,等到明年清明前后,把塘里的泥鳅都收完,预计能有66万元左右的收入。

徐建兴的创业奇迹还在继续,而他,也正在向萧山的“泥鳅大王”蜕变。

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在餐馆打工的他,对农贸市场卖泥鳅的商机。

于是,他辞掉工作,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了5亩鱼塘,开始养起泥鳅。

现如今,小贺养殖场生意蒸蒸日上。

今年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突破600万元。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

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

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馆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千多元的*。

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

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市场。

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2000斤野生小苗,便开始养起了泥鳅。

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

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又养了一段时间,小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

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

无奈之下,他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

小泥鳅腾起了'致富浪'

小泥鳅腾起了'致富浪'

实用信息 ׀ PRACTICAL INFORMATION79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Jul.1th 2016小泥鳅腾起了“致富浪”致富人物:湖南省宜章县岩泉镇白洋塘村李格平致富项目:泥鳅养殖致富收益:亩产1500斤,一年2批,现在的市场价为25元/斤,一年可赚20多万元。

致富关键:把握好水温和PH值李格平曾经在外务工,开过铲车,做过搬运工,收入不高,家庭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一次,他在网上看到泥鳅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水中人参”之称,特别适宜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便远赴广州、湖南资兴市等地学习泥鳅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

2014年12月,李格平投资8万多元,在家乡租赁5亩地挖成池塘,从广东佛山引进了首批10万尾泥鳅幼苗走上了创业路。

但泥鳅对环境比较挑剔,对饲养技术要求苛刻,养殖伊始,由于缺乏经验,李格平养殖的泥鳅要么死亡,要么逃逸,要么被鸟和蛇吃掉,10万尾泥鳅幼苗存活率仅有30%至40%,当年赔了3万多元。

但李格平并不气馁,他渐渐摸索出门路:用豆腐渣、鱼粉等配成高蛋白的饲料,发酵后每天早晚准时进行喂养;最关键的是把握好水温和PH 值,如果养殖用水不达标,饲料的配方不合适,就会导致泥鳅烂嘴、白头甚至死亡。

干中学学中干,经过不断总结和调整,他终于得心应手,一池池泥鳅被他照料得十分欢实。

2015年10月,李格平加大投资力度,又购进15万尾幼苗,并在池塘四周围起了尼龙网以预防天敌。

还购买了一套测水温水质的设备,坚持每天测试,使泥鳅的存活率提高至70%。

李格平用的是生态养殖法,养出的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销路不愁。

他说:“每批泥鳅亩产1500斤,一年2批,现在的市场价为25元/斤,一年可赚20多万元。

目前,第二批泥鳅已销售了1500多斤。

”小泥鳅掀起了“致富浪”,李格平的致富路,正越走越宽。

(根据新农网资料改写)泥鳅。

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张冬梅: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

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

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

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

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

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

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

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

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22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

2022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

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22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

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

”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

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农民工励志故事

农民工励志故事

农民工励志故事有的人创业是办厂,有的人创业是开店,但还有创业的人既不办厂也不开店,而是搞养殖专业。

这里要给读者介绍的就是一位靠养殖发家的创业者,而且还是一位80后的创业者。

这位被喻为“泥鳅王”的创业者便是姜林虎,江苏常州武进区人。

姜林虎的家庭是一养殖专业户,他父亲养了几十年的珍珠,所以从小姜林虎就对养殖很感兴趣,并且也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

2021年7月,姜林虎高中毕业后,他父亲给他联系了一所专本连读的大学,虽然要读5年时间,但毕竟能得到一个本科文凭。

姜父满以为儿子会高兴地去读大学,因为读了大学就可以跳出“农门”了。

不料,姜林虎根本不愿意读大学。

在他看来,花一笔钱去读5年书,还不如用5年时间自己来创业,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赚钱,养殖之余自己同样可以学习知识。

姜父见儿子执意不愿意读大学,一心要搞养殖,也没办法,只好由他了。

姜家养了400多亩河蚌,收益还算很不错。

刚毕业的姜林虎一时没有找到什么事做,就跟着父亲学着养珍珠。

姜父以为儿子是要帮助他一起养珍珠,觉得这也是件好事情,毕竟自己也需要个好帮手。

不料,后来姜父的愿望落空了。

2021年时,姜林虎偶尔从网上意外获悉养泥鳅是一个非常好的致富途径,于是向父亲提出要到外面去考察一下泥鳅的养殖和市场情况。

姜父得知儿子对养泥鳅很感兴趣,便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并派了一个有水产养殖经验的杨师傅跟着儿子。

由于常州当地没有什么养泥鳅的,更没有形成一个泥鳅销售市场,所以,杨师傅带着姜林虎去了养泥鳅较多的安徽。

在安徽,杨师傅带着姜林虎转了很多的水产市场。

由于姜林虎年龄还不到20岁,看起来就象个不懂事的孩子,所以他在水产市场转悠,别人都不太在意,加之姜林虎嘴甜,跟人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地叫着,装着对泥鳅非常感兴趣的样子,问价钱,打探行市,寻找泥鳅苗的货源,别人都毫不戒备地告诉他,甚至连电话号码都给了他。

安徽水产市场转一圈下来,姜林虎对泥鳅养殖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自己算了一笔账,一亩水塘可以投入泥鳅苗1000公斤,等收获时至少可以长到20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22-25元价格计算,扣除成本,每亩水塘至少可赚10000元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自主创业养殖泥鳅成功例子
产品要受到消费者喜欢,首先自己要对其满意。

下面分享一篇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在餐馆打工的他,对农贸市场卖泥鳅的商机。

于是,他辞掉工作,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了5亩鱼塘,开始养起泥鳅。

现如今,小贺养殖场生意蒸蒸日上。

今年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突破600万元。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

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
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

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馆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

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

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
市场。

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
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2000
斤野生小苗,便开始养起了泥鳅。

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

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
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又养了一段时间,小
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

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
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

无奈之下,他
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
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

尽管卖的价格达到了每斤四
十多元,但整个收入也只有可怜的几千块钱。

这不但让小贺赔了
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虽然伤心,但小贺平静下来一想,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技术。

于是,他决定到浙江海洋学院系统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
善自己。

就这样,小贺破例成为了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名进修生。

2013年,学业完成后,因为有过泥鳅养殖的创业经历,小贺选择
了在舟山重新创业。

就这样,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小贺和几
位同学筹措了20万元,合伙承租了一处20多亩的鱼塘,走上了
泥鳅养殖的创业之路。

为了能够尽快回笼资金,他们很快就养出了几千斤泥鳅。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泥鳅拿到市场上卖,不但不顺利,反
而还备受冷落。

原来是因为客户对初出茅庐小伙子们的怀疑态度,使得大量
泥鳅积压,根本卖不出去。

为此,他们白天一边搞生产,一边跑
市场。

为了能够赢得客户,他们甚至把泥鳅苗免费送给客户去养殖。

没想到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有了转机。

就这样,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售后跟踪服务,他们终于
赢得了行业的认可。

2014年,他们的育苗量就有5000万尾,产值达到了150多万元。

经过了短短两年的泥鳅养殖再创业,现如今,小贺他们泥鳅
兄弟养殖场的生意是蒸蒸日上。

2015年他们将有望突破3亿尾的
养殖量,产值将突破600万元。

这几个90后小伙儿,已基本使这
一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

不论想法如何绝妙,只会空想而不付诸实施,等于没想一样。

不做出来让人瞧瞧,谁也不会去注意你的高妙想法。

——丘水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