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题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基础练习1.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
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
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
2.阅读〔滚绣球〕,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描写女主人公莺莺在去长亭路上复杂的心理活动。
全曲以莺莺的离愁别恨为主脉,以人物的心理描写贯穿始终。
B.开头两句分别以“恨”和“怨”起笔,写出莺莺面临这场离别涌现出来的怨恨交织的心情。
这心情的焦点是怨恨老天留给自己与张生欢聚的时光太短促了,由此更增强她离别的痛苦。
C.中间部分主要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惜别的心情,从而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把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和面对张生离去的无可奈何之情深刻地揭示出来。
D.通篇运用了情景交融以及烘托、夸张和比喻等一系列手法,揭示出人物跳跃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3.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2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2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旳一组是()A.筵席煎熬栖惶亲眷B.蹙眉携手顷刻厮守C.狼籍淋漓解剖讫今D.罗帏青鸾暮蔼胸臆(导析:注意形近字旳区别.)2.选择使用最恰当旳一组词语填空()(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____生前酒一杯.(2)恨不倩疏林______住斜晖.(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___了玉肌.(4)晓来谁__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A.干留瘦染 B.尽挂减染 C.饮留消点D.尽挂消点(导析:由炼字来体会曲词意境.)3.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旳一项()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B.白马将军旳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旳,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导析:成语旳使用要注意切合语境,尤重对象.)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旳修辞手法判断合理旳一项()(1)晓来谁染霜林醉?(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A.(1)反问 (2)夸张 (3)借代 (4)对偶B.(1)比拟 (2)对比 (3)借喻 (4)对偶C.(1)比拟 (2)对偶 (3)借喻 (4)夸张D.(1)比喻 (2)对偶 (3)借代 (4)夸张(导析:揣摩不用修辞如何说,比较之,修辞出矣.)5.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旳一项是()(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2)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4)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A.(2)(3)(5) B.(1)(2)(3) C.(1)(3)(4) D.(1)(2)(4) (导析:熟悉有关旳诗词名句,注意语言积累.)二、阅读[端正好],完成6—8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6.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导析:筛选索检材料知识.)7.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导析:将句子与这两词原来旳适用对象比较.)8.对这支曲子旳赏析,不恰当旳一项是()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旳手法.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旳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旳离愁别恨.C.所选择旳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旳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旳境界.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旳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旳回答.导析:对人物眼中旳景物要与人物情感联系起来.)三、阅读选段,完成9—10题.[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旳行,车儿快快旳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9.“马儿屯屯旳行,车儿快快旳随”中“屯屯”与“快快”自相矛盾吗?10.选出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恰当旳一项()A.像[端正好]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女主人公旳内心独白.B.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旳马和她旳车系在一起,还希望时光不再过去,意在表达不再分离旳依依之情.C.[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旳复杂内心世界. D.这段心理独白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既充满怨恨又无可奈何旳愁苦心情.四、[阅读导引]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旳名篇,所使用旳手法同中有异.阅读时要弄清抒情旳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旳艺术效果.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旳是()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旳相思在离别时旳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旳手法和比喻旳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旳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旳愁肠.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旳典故,可以推测诗中旳主人公是女性.1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旳是()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旳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旳动作神态.尤其是以空廓旳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B.下阕从眼前旳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旳离愁别绪.C.“良辰好景虚设”旳“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旳“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旳专一忠诚.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旳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旳不圆.13.将这两首诗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旳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旳心境.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旳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旳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旳离别在更广阔旳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都用到了.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旳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旳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旳意义.五、创新思维14.根据莺莺在本折戏中旳表现,以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来直接剖露她旳心迹.(导析:联系莺莺旳性格特征和她对张生深挚旳感情.)15.莺莺和张生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以老夫人旳严厉和世故,他们从此是否能过上幸福旳生活呢?依据你旳理解,写一部《西厢后记》.(导析:提要即可.)参考答案1.B(A恓惶C迄今D暮霭)2.B3.B(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这里对象误.)4.C5.B6.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7.“染”不仅把外在旳感受化为具有动态旳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旳涟涟别泪,宛然如见.“醉”既写出了枫林旳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旳重压下不能自持旳人旳情态.8.D9.不能.这里说旳是女主人公希望张生旳马能走得更慢些,自己旳车子跟得更紧一些,使两情依依旳双方能更亲近一点,呆旳时间更长一点.10.B(改为“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旳马绊住.”)11.A(并没有“未见时旳相思好像也减轻了一些”旳意思.)12.A(以前景旳渺茫,衬托去意彷徨.)13.B(崔莺莺临别祝福旳内容更丰富复杂,还有惜别担忧之情.) 14-15.(略)。
高二语文鲁人版必修5同步练习:长亭送别 Word版含解析.docx
长亭送别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栖.迟(xī)罗帏.(wéi)谂.知(shěn) 暮霭.(ǎi)B.马嘶.(sī) 青鸾.(luán)氛.围(fēn) 金钏.(xùn)C.绣衾.(qīn) 萋.迷(qī)拾芥.(jiè) 幺.篇(yāo)D.玉骢.(cōng) 霎.时(chà)泠.泠(líng) 蹙.眉(cù)思路解析:A项,“栖”读“qī”;B项,“钏”读“chuàn”;D项,“霎”读“shà”。
答案:C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举起)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程途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声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思路解析:C项,“合着”解释为“也算是”。
答案:C3下列对有关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案齐眉”用的是孟光的典故。
高二语文2.2.1《长亭送别》同步达标测试苏教必修5
高二语文2.2.1《长亭送别》同步达标测试苏教必修5高二语文2。
2。
1《长亭送别》同步达标测试苏教必修5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或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钏(chuàn镯子)泠泠(1íng清淡) 斜晖(huī日光)B.靥儿(yè古代妇女贴在额两边的花饰) 揾泪(wèn揩拭) 厮守(ī相守)C.谂知(shěn知悉,深知)一递一声(dì交替,更迭) 蹙眉(cù皱)D.蜗角(wō极小) 玉醅(péi没过滤的酒)趁程途(chèn赶)2.加黑字的读音和词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①只索昏昏沉沉的睡②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①阁泪汪汪②阁不住泪眼愁眉C.①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②顺时自保揣身体 D.①供食太急②将来的酒共食3.给下面三组内容正确配伍①举案齐眉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红泪④司马青衫⑤伯劳东去⑥鱼雁青鸾A.薛灵芸B.比喻离散C。
比喻书信消息D.西王母E.白居易F.孟光G.苏轼a.梁鸿b.《满庭芳》c.乐府d.王嘉e.《拾遗记》f.苏轼Q.汉武帝h.《琵琶行》①___②___③___④___⑤___⑥___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④伯劳东去燕西飞A.夸张用典互文比喻B.比喻拟人比喻互文C.夸张拟人比喻互文D.比喻用典互文比喻二、阅读理解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A.描绘五幅图画,揭示深秋时节特征,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离人伤感之情。
B.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意境。
C.运用对偶、排比、拟人、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
D.作者把苏轼词中的“黄叶〞改成“黄花〞,这就与后面的红叶不重复,满地黄花配上满树的红叶,更能表现秋色的凄凉。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附答案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钏.(chuàn)挣揣.(chuǎi)玉骢.(cōnɡ)B.玉醅.(bèi)靥.儿(yè)迍.迍(zhūn)C.谂.知(shěn)弃掷.(zhì)筵.席(yán)D.绣衾.(qīn)青鸾.(luán)经忏.(chǎn)【解析】选C。
A项,“揣”应读chuài;B项,“醅”应读pēi;D 项,“忏”应读ch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选A。
B项,保揣:保重;C项,将来:拿来;D项,倩:请,央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似这等蜗角虚名....,在他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
....,.蝇头微利B.转眼间,一桌饭菜被消灭个精光,只剩下杯盘狼藉....。
C.张家兄弟两人非常和睦,举案齐眉....,从没见他们红过脸、吵过嘴。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解析】选C。
A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名声与利益。
B项,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C项,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D项,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晓来谁染霜林醉?(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 (2)夸张(3)借代(4)对偶B.(1)比拟(2)对比(3)借喻(4)对偶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解析】选C。
(1)“染”“醉”是比拟;(2)“笑”与“哭”,“吟吟”与“啼啼”形成对偶;(3)“花草”是借喻;(4)“黄河溢”“华岳低”是夸张。
5.名句默写。
高中语文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含解析)鲁人版必修5
长亭送别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栖.迟(xī)罗帏.(wéi)谂.知(shěn)暮霭.(ǎi)B.马嘶.(sī)青鸾.(luán)氛.围(fēn)金钏.(xùn)C.绣衾.(qīn)萋.迷(qī)拾芥.(jiè)幺.篇(yāo)D.玉骢.(cōng)霎.时(chà)泠.泠(líng)蹙.眉(cù)思路解析:A项,“栖”读“qī”;B项,“钏”读“chuàn”;D项,“霎”读“shà”。
答案:C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举起)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程途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声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思路解析:C项,“合着”解释为“也算是”。
答案:C3下列对有关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案齐眉”用的是孟光的典故。
传说,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
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B.“望夫石”,是一个古代神话,传说有一个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
后人用望夫石来比喻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C.“红泪”一典出自王嘉《拾遗记》,传说薛灵芸选入宫时与父母相别,以玉壶盛泪,壶映出红色。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人遂称女子之泪为“红泪”。
D.“伯劳东去燕西飞”,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后人常用“劳燕分飞”比喻兄弟姐妹离散。
思路解析:D项,“劳燕分飞”比喻人的离散。
答案:D4对曲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一句,取其秋景凄凉意境,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一、夯基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斜晖(huī) 惭怍(zuò)长吁(xū) 金钏(chuàn)B.机杼(zhù) 蹙眉(cù)揾做(wèn) 挣揣(chuài)C.玉醅(pēi) 狡黠(xiá)谂知(shěn) 笑靥(yàn)D.弃掷(zhì) 蹉跎(cuō)不屑(xiè) 霎时(shà)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杯盘狼藉蝇头微利衰草萋迷涣然冰释B.禾黍秋风举案齐眉司马青衫丰富多采C.状元及第功名利禄颇具文彩茅塞顿开D.衰柳长堤融汇贯通舐犊情深得陇望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音乐基础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B.高考要求考生复习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科,那种目无全牛的复习方式,使不少考生在模拟考试中吃了大亏。
C.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苹果”。
D.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队员一归国就受到热烈欢迎,倾国倾城的人们赶到机场迎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汪涵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去年4月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一路高歌猛进的国内楼巿因此有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未来楼巿走向也有着更多的疑惑与期待。
C.若一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社会能够给其应有的回报,他就会对社会产生责任感。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明确提出这一基本理念,并在政策制定、执行上有所体现。
D.在冬季,日照时间不但减少,而且人体骨骼密度最低,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骨折患者人数明显增多,医院多个科室不得不加床收治病人。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高一语文教学是高三复习的基础,唯有夯实阅读积累之基础方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筵席( ) ②斜晖( ) ③玉骢( )④迍迍( ) ⑤金钏( ) ⑥笑靥( )⑦揾泪( ) ⑧余荫( ) ⑨谂知( )⑩罗帏( ) 口占( ) 谨赓( )痴情( ) 弃掷( ) 香衾( )(2)给多音字注音①②③ ④⑤ ⑥2.辨形组词(1)谂 /稔 /捻(2)醅 /掊 /涪(3)倩 /腈(4)宵 /霄3.词语释义(1)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凄凄惶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蜗角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2)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
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人教版 试题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基础练习1.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
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
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X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
2.阅读〔滚绣球〕,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描写女主人公莺莺在去长亭路上复杂的心理活动。
全曲以莺莺的离愁别恨为主脉,以人物的心理描写贯穿始终。
B.开头两句分别以“恨”和“怨”起笔,写出莺莺面临这场离别涌现出来的怨恨交织的心情。
这心情的焦点是怨恨老天留给自己与X生欢聚的时光太短促了,由此更增强她离别的痛苦。
C.中间部分主要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惜别的心情,从而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把莺莺对X生的恋恋不舍和面对X生离去的无可奈何之情深刻地揭示出来。
D.通篇运用了情景交融以及烘托、夸X和比喻等一系列手法,揭示出人物跳跃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3.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X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高中语文必修《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长亭送别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ǎn ) 筵.席(yán ) 胸臆.(yì) 口占.一绝(zhàn ) B.白泠.泠(líng ) 相偎.(wēi ) 栖.迟(qī) 凄.凄惶惶(qī) C.谨赓.(gēng ) 玉醅.(pēi ) 揾.做(wěn ) 挣揣.(chuài ) 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īng ) 杯盘狼藉.(j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B.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格言警句和诗词歌赋,都是劝人要奋发向上,淡泊名利,不要为了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蝇营狗苟....地生活。
C.这所房子看上去装修得十分豪华,但因为地点太偏僻,故而显得茕茕独立....。
D.人生不会一帆风顺。
当陷入困境时,我们尤其需要一个能与我们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朋友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3.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④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A. 排比 对偶 比喻 比喻B. 排比 比喻 对偶 比喻C. 排比 拟人 引用 拟人D. 比喻 对偶 引用 拟人4.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合理的一项是 ( )①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④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反问 夸张 借代 对偶B.比拟 对比 借喻 对偶C.比拟 对偶 借喻 夸张D.比喻 对偶 借代 夸张5. 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造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2.5《 长亭送别》同步训练
长亭送别(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一、基础巩固(20分,每小题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谂.知(niǎn ) 筵.席(yán) 胸臆.(yì) 口占.一绝(zhān )B .白泠.泠(líng) 相偎.(wēi ) 栖.迟(qī) 凄.凄惶惶(qī)C .赓.续(gēng ) 玉醅.(pēi ) 揾.做(wěn ) 挣揣.(chuāi )D .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īng ) 杯盘狼籍.(jí)解析 A 项,“谂”应读“shěn ”;C 项,“揾”应读“wèn ”,“揣”应读“chuài ”;D 项,“顷”应读“qǐng ”。
答案 B2.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筵席 煎熬 栖惶 亲眷B .蹙眉 携手 顷刻 厮守C .狼藉 淋漓 解剖 讫今D .罗帏 青鸾 暮蔼 胸臆解析 A 项,恓惶;C 项,迄今;D 项,暮霭。
答案 B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 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程途节饮食(赶)C.⎩⎪⎨⎪⎧ 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只能,只得)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解析 C 项,合着:该教。
答案 C4.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解析B项,破镜重圆,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
这里对象误。
答案 B5.根据学过的元杂剧的知识,试把杜牧的诗《清明》改写为杂剧。
【高二】长亭送别同步测试(有答案)
【高二】长亭送别同步测试(有答案)1.读下面两首元曲《惜别》,完成后面的问题。
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
寂寞武陵源①,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其二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②。
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注解:①武陵源:指桃花源。
②真传而立:真消息。
(1)比较长亭上崔张的送别和“其一”中的泣别,二者气氛有何不同?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的陈述,符合原曲“寂寞武陵源”意思的一项是[ ]a.此一别当避入桃花源,从此与世隔绝,孤寂地在相思中走完余生。
b.此一别纵然就是步入桃花源胜境也了无情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都已被心上人送去了。
c.此一别就是在桃花源也全无生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的春意都被心上人带走了。
d.此一别寂寞的心即使躲到桃花源,也按捺不住吹桃花、雨打芳草春意消逝的触景伤情。
(3)下面各句,在表达感情深厚上与“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所用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正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我谂言这几日春草滋味,却原来比离别情更减十倍。
c.伯劳东去燕丁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遍人反问苦恼填上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有载得起至。
(4)下面对两首《惜别》的说法,不符合原作的一项是[ ]a.两首曲都是以男主人公角度写离情别恨的作品。
b.想象和生硬在两首曲中感情抒发上都起至了非常大促进作用。
c.“其一”中寂寞的荒郊,扰人的细雨同构成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为想像和抒情作了准备。
d.“其二”属格两个否定句为自己辩解,“奏议”就是怀念,“才思”就是思念,抒发了相同的意思。
2.赏析下面这首元曲,并做后面的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例如共聚,波涛例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①。
望西都②,意犹豫。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搞了土。
启,百姓痛;亡,百姓痛!注释:①山河表里潼关路:黄河为表(在潼关外),华山为里(在潼关内),中间是通往潼关的道路。
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D、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4、红娘问莺莺: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无心打扮的原因是( )A、你哪知我的心里啊!你不懂我的心。
B、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同人不熬熬煎煎的气。
眼前车马忙碌,分明离别在即,别情沉重。
C、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素昏昏沉沉的睡。
被老夫人如此逼迫,弄得头昏脑胀。
D、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想到离别后惟一可作慰藉的只能是鱼雁传书,就心痛欲碎。
5、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6、[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7、《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 )A、张生急切上京应试,莺莺舍不得他离去。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题
长亭送别基础过关看一看,很简单!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春晖.(huī)惭怍.(zuò)长吁.(xū)金钏.(chuàn)B.机杼.(zhù)蹙.眉(cù)揾.做(wèn)挣揣.(chuài)C.玉醅.(pēi) 狡黠.(xiá)谂.知(shěn)笑靥.(yǎn)D.弃掷.(zhì)蹉跎.(tuó)不屑.(xiè)霎.时(shà)答案:C解析:“靥”应读“y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但是)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C.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深知) D.一递.一声长吁气(交替、更迭)答案:A解析:同“恰”,刚刚。
3.下面各组停顿恰当的一项是()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C.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D.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想到他们竟然为这么一点蝇头微利....就做起违心的事来,实在不可思议。
B.食客们走后,客厅里杯盘狼藉....,没有半个小时收拾不干净。
C.我和王强从小就在一个班学习,我们俩的成绩在班上一直举案齐眉....。
D.自从那次他走了以后,至今杳无..,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音信答案:C解析:“举案齐眉”;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巩固提高想一想,设问题阅读下面两段曲词,完成5—8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高中语文第12课长亭送别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第12课长亭送别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选择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生前酒一杯。
(2)恨不倩疏林____住斜晖。
(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了玉肌。
(4)晓来谁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干留瘦染B.尽挂减染C.饮留消点D.尽挂消点2,阅读[端正好],完成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导析:筛选索检材料知识。
) 2.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导析:将句子与这两词原来的适用对象比较。
)3.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3,赴亭惜别:(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西厢记长亭送别»反映了自在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利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兽性人情严重约束和压制的控诉。
以下是2021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供练习!1、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弃掷斜晖挺身举案齐眉B、揩拭青霄狼藉蝇头微利C、暮蔼蜗角胸臆萧瑟凄冷D、厮守把盏扶持喁喁私语2、以下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忳忳(举动缓慢的样子) 破题儿(末尾,起头) 弃掷(遗弃) 靥儿(笑脸)B、揾做(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口占一绝(即兴作诗)C、就里(内中的实践状况) 赓续(继续) 玉醅(美酒) 泠泠(油腻D、栖迟(留恋) 只索(只好) 余荫(多余的荫凉) 推壶(伪装整理)3、以下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遍/人世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D、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4、红娘问莺莺:姐姐昔日怎样不装扮?莺莺无意装扮的缘由是( )A、你哪知我的心里啊!你不懂我的心。
B、见布置着车儿、马儿,不同人不熬熬煎煎的气。
眼前车马忙碌,清楚分手在即,别情繁重。
C、预备着被儿、枕儿,只素昏昏沉沉的睡。
被老夫人如此逼迫,弄得头昏眼花。
D、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想到分手后独一可作慰藉的只能是鱼雁传书,就心痛欲碎。
5、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剖析不当的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态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春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分手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分手的详细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基础过关看一看,很简单!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春晖.(huī)惭怍.(zuò)长吁.(xū)金钏.(chuàn)B.机杼.(zhù)蹙.眉(cù)揾.做(wân)挣揣.(chuài)C.玉醅.(pēi) 狡黠.(xiá)谂.知(shěn)笑靥.(yǎn)D.弃掷.(zhì)蹉跎.(tuó)不屑.(xiâ)霎.时(shà)答案:C解析:“靥”应读“yâ”。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但是)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C.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深知) D.一递.一声长吁气(交替、更迭)答案:A解析:同“恰”,刚刚。
3.下面各组停顿恰当的一项是()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C.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D.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想到他们竟然为这么一点蝇头微利....就做起违心的事来,实在不可思议。
B.食客们走后,客厅里杯盘狼藉....,没有半个小时收拾不干净。
C.我和王强从小就在一个班学习,我们俩的成绩在班上一直举案齐眉....。
D.自从那次他走了以后,至今杳无..,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音信答案:C解析:“举案齐眉”;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巩固提高想一想,设问题阅读下面两段曲词,完成5—8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5.【端正好】一曲主要写什么内容?6.【滚绣球】一曲是以什么为线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7.作者为什么不说“谁染霜林红”,而是“谁染霜林醉”?8.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5.答案:深秋景象勾起崔莺莺的离情别绪。
6.答案:以途中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7.答案:使景物人格化,仿佛树林也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
8.答案:C解析:“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
9.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寞,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解析: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赏析【滚绣球】一曲,完成10—12题。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10.本折戏语言极富文采。
如在人物心理描写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收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试回答下列问题:(1)“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所用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虚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的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生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的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12.课文通过秋天景物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冷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互融合。
作者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呢?10.答案:(1)夸张兼比喻、比拟、对比,愁极恨极的离别之情。
(2)夸张兼用典,伤心之至的难舍之情。
(3)夸张、比喻和对比,愁闷至极的痛苦心情。
11.答案:C解析:“主要限于儿女情长”错,还有对世俗传统偏见的否定。
12.答案:首先,作者描绘的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既构成了秋日别离的背景,又为下文铺垫感情基调。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渲染了离别的气氛,抒发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
其次,作者通过反复的景物描写将主人公的悲愁渲染到极致。
如【脱布衫】一曲中,作者再次写到西风、黄叶、寒烟等,写出了主人公愁上加愁的心境。
又如【一煞】曲中,作者所写的景既是对前文的一种照应,更加深了莺莺的悲愁。
这支曲子和【收尾】一起细致刻画了莺莺目送着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愁绪万端,不忍遽归的怅望情景和依依心情。
再次,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与主人公心情的变化相协调的。
如“黄叶”“秋风”(西风)“北雁南飞”“夕阳”“淡烟”“暮霭”等等。
无一不是与主人公的心情紧紧相联系的。
当然,为使这些景物更好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还悉心选择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尤其是动词),如“西风紧”的“紧”字,“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染”字、“醉”字。
总之,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且富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据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3—15题。
(红云)姐姐,你看那月阑,明日敢有风也。
(莺云)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
【小桃红】人间看波。
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
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做游仙梦。
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13.莺莺与红娘的对白中“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两句话,十个字反映了她怎样的内心情绪?14.后三支曲子是莺莺听琴后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请简要分析。
15.节选部分的琴声、歌声对表现莺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13.答案:红娘一句普通的话,让莺莺不自觉地把“风”“月”联系起来,作为爱情的同义词理解,表现内心沉重的失落的情感。
14.答案:莺莺不知是何声响,又不知来自何方,于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声源,既而又从周围的景物找,又往远处想,最后确定声音来自西厢。
15.答案:悠扬美妙的琴声和词哀意切的歌声,成为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从莺莺对琴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已被琴声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