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庄子的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论语第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第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第十二章读后感第十二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本章孔子旨在告诉我们贪生怨。

《说文解字》曰:“放,逐也”。

《广雅》以“放”为“置”。

《庄子·天运》有语“放风而动”,“放”是依赖,依靠的意思。

《新唐书·隐逸传序》引用孔子语义,曰:“放利之徒,假隐自名。

”“放”是追逐的意思。

后儒孔安国也说:“放,依也”。

他认为每事依利而行是取怨之道。

宋代士大夫多用心于义利之辩。

今不妨引用不同学派之代表性解读,综合参考之。

理学家程颐在《程氏经说》中说:“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

盖欲利于己必损于人”。

程伊川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以损人利己为招怨之道。

王荆公后学陈祥道在《论语全解》中说:“利者,外物也。

求在我,所以寡欲也;求在外,所以多怨也。

所谓多怨者,不怨已多怨乎人,人亦怨乎已”。

清儒认为陈祥道多杂老庄思想,寡欲说可证清儒不虚也。

然而就“多怨”至简的说法,陈用之解释为自己与别人互相埋怨倒也比较中肯。

湖湘学派张栻《癸巳论语解》多经朱熹编辑,敬夫、晦庵二人已是多年朋友,可以把《癸巳论语解》看做朱夫子赞成的解释。

张敬夫说“放,依也。

放于利而行者,凡事毎求便利于己也。

怨,由不得其欲而生。

彼虽每求便利而事亦岂能尽利于己哉?不得其欲则怨矣。

其胸次扰扰,无须臾以宁也。

若夫君子正己而已,无所求利,故无不足。

而奚怨之萌哉?”综上所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的原则是逐利或者凭利益行事的话,那么,当他做事损人利己时他就会招致对方的怨恨,如果他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埋怨社会或者别人。

其实,古今一人,凡人就有欲望,都有需要。

而如何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需要却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中国的道家智慧是清心寡欲,道法自然。

佛家的智慧就是缘起性空,因果报应。

儒家的智慧就是崇德立业,推己及人,以仁为本。

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这句话,有了更为开阔的对待人生的考察视野。

多怨的人往往多有心理依赖,习惯于依赖个体、依赖家庭、依赖单位、依赖社会,而一旦撤掉依赖或者依赖不在,自然就会充满抱怨。

《庄子》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庄子》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庄子》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第一章《逍遥游》的原文描述了一个神奇的生物鲲,它的体型庞大,有几千里长。

当鲲化为鸟时,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部也有几千里长。

当鹏愤怒飞翔时,它的翅膀宛如垂挂在天空的云朵。

这样的鸟儿,如果在海上乘风,就能够飞往遥远的南冥天池。

第二章:齐物论
南海之帝,名曰鱼,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第二章《齐物论》与第一章《逍遥游》类似,讲述了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了一个立场。

南海之帝鱼的故事。

同样描绘了一个庞大的生物鲲,几千里长。

鲲变化成鹏时,鹏的背部也是几千里长。

当鹏怒气冲冲地飞翔时,它的翅膀仿佛垂挂在天空的云朵。

同样,这样的鸟儿在海上乘风,将会飞往南冥天池。

(以下依此类推,翻译其内容)。

《庄子》新论讲解

《庄子》新论讲解

《庄子》新论一·评价悬殊《庄子》是一本奇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层知识分子中间,更有无可比拟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说他利用各种言论论证自己的观点,当时的统治者不能用他为自己服务。

他的书在汉代已经流行,但影响还不大,因此,《史记》将他附在老子传后,只写了二百三十三字。

汉代经学随汉代的统治衰微以后,《庄子》在魏晋时代就开始盛行起来,被玄学家尊为经典"三玄"之一。

许多人都研究、注释它,扩大了它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

唐代道教盛行,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也是身价百倍,被尊为《南华真经》。

受到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的欣赏和崇拜。

历史上如唐代的李白、宋代苏东坡、清代曹雪芹都深受庄子的影响。

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都对《庄子》有很高的评价。

例如,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晚周指春秋战国时代,晚周诸子,就是现在常说的"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作品没有超过《庄子》的。

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

" 闻一多阅读《庄子》以后,特别崇拜庄子。

他说: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

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甚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

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

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闻一多还认为,魏晋时代,庄子成了"整个文明的核心",《庄子》"竟是清谈家的灵感的泉源",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老子、庄子思想梳理

老子、庄子思想梳理

• 老子还认为人要有寡欲自知,要有克 服自己弱点的毅力。人如果要“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 不到目的,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 十二章)
“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
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
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
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
们洗心内照。

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
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
• 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 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 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 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 简要说一说。 (3分)
•〖参考答案〗
• 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 全生命,享受自由。
• 2、(开放题,有观点,有分析,自圆其说 即可)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
(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 子的思想。 答案:(1)寡欲(或“知足”)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堂笔记

第一章:论语是什么?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堂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论语》这一经典的文化遗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深入探讨《论语》的内容,并从中汲取知识和启发。

第二章:立人之道孔子所言的“立人之道”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强调了待人处事的原则。

在学习这一章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是否能够做到真正的宽容和谦逊。

通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我们能够逐渐领悟到立人之道的真谛,使之成为我们做人处事的准则。

第三章:邹衍讥庄子在这一章中,我们了解到了邹衍对庄子的一番讥讽。

庄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邹衍却认为庄子的思想是“言多而不足信”,这引发了我们对于庄子思想真实性的思考。

通过对这一讥讽的解读,我们能够学会对于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理性地分析和评价他们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四章:学而不厌这一章中,我们学习到了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

我们也要耐心地教导他人,引导他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并不断实践,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五章:巧言令色在这一章中,孔子谈到了“巧言令色”,告诫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言辞和表情。

这一点对于我们在生活中辨别是非,结交朋友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辨别出他人的真实意图和内心情感,不被表面的巧言和令色所蒙蔽。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有帮助。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庄子读后感庄子读后感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中的许多人都有天棗人的表述,把“天”和“人”作为同一组互相对称的概念。

郑子产首先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

儒家一派中,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荀子说:“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礼记·中庸》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道家一派尤其注重于用天棗人的概念阐述道家道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老子·二十五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庄子·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

”《秋水》:“知天人之行。

”《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

”《人间世》:“与天为徒”、“与古为徒”、“与人为徒。

”汉以后,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先秦诸子学说在“儒”的名义下混揉为一以后,天棗人概念成为经常和普遍使用的概念。

最有代表性的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董仲舒《天人三策》:“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等等。

不过,儒、道各家对天、人概念的态度和解释并不相同。

孔子和孟子基本上持郑子产的观点,承认有天道,有人道,但是认为天道和人道有一个比较远的距离,人难以把握天道,天道也不怎样干涉人道,所以孔子和孟子的态度就基本上是务求人道,而对天道不甚过问。

孔子和孟子偶尔也讲“天”,但这个“天”就不是天道的天,而是现实、必然的“天”,是与人道相关的“天”,因而这个“天”又常常称作“命”,称作“性”,称作“理”。

荀子的天棗人思想即总结、发展了郑子产、孔子和孟子的这一思想,将“天道远,人道迩”重新概括为“天人相参”和“天人之分”。

庄子33篇精髓概述

庄子33篇精髓概述
本篇也像是短篇小说,但渔父并非盗跖,他给孔子的 建议显然较为正面。孔子不改其一贯的好学心态,乐于倾 听智者的言论。渔父为孔子分析“八疵四患”,劝他不必 过度忧心,以免庸人自扰。文中论及“真者,精诚之至 也”,以及“圣人法天贵真”,皆为庄子之意。在这段寓 言中,孔子此时已六十九岁,依然好学至此,可见儒家亦 有不凡之处。
感官让人迷惑于现象,理性使人执著于自我。“形如 槁木”与“心如死灰”是修行过程,由此摆脱相对的知见 与价值,回归“道通为一”的整体。此时的体验是“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而可以领悟至高智慧: 未始有物。在道之中,万物平等,而人依然有所不同,有 其悟道的可能性。
养生主第三

要旨:
养生的原理是什么?以“庖丁解牛”为例,人在世间 行走,犹如以利刃解牛,要做到依乎“天理”(自然的条 理)与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然后才可以游刃有 余,令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而毫无损伤。因此,培养自己具 备透视整体的眼光,再以“安时而处顺”的心态去面对挑 战,就可以安其天年。
田子方第二十一

要旨:
本篇多为寓言与重言,其中有不少高明之士,如东郭 顺子、温伯雪子、臧丈人、伯昏无人、孙叔敖、真儒士、 真画师等。颜渊师法孔子,但觉“夫子奔逸绝尘”;孔子 往见老子,才知“天地之大全”;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 天。这些作品的用意,依然是要勉人领悟大道,以成就老 子所谓“人亦大”的理想。
列御寇第三十二

要旨:
世间价值观极为纷乱。儒墨相争可以使家人无法共存, 渴求富贵则必须行卑贱之事、冒生命危险。人心难测,要 如何判断及测试之?上等是培养觉悟的智慧,化解自我的 执著,向往那“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本篇有 关“庄子将死”的一段,道尽其逍遥自得之生命情调。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述教学重点: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2. 第二章:《论语》选读教学重点:《论语》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3. 第三章:《孟子》选读教学重点:《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孟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4. 第四章:《庄子》选读教学重点:《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庄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5. 第五章:《墨子》选读教学重点:《墨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墨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理解先秦诸子的观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程度等。

2.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先秦诸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先秦诸子选读》2. 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六、第六章:《韩非子》选读教学重点:《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韩非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七、第七章:《法家》选读教学重点:《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法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 上课用

《论语》十二章  上课用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
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第六章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
则不会真正遵守礼乐,也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
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
研读文本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
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 成于学乐。
➢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 德。”(《孟子·公孙丑上》)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 制,就知道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 德教。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 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 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 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 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研读文本
士要以“仁”为己任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 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 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 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 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 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作者:陈仁仁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1期[摘要]“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

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而提出来的。

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其认识论上的意义主要关涉认识的层次、对象与认识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认识论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1)01—0115—05 The Putting Forth of the Idea “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 in Zhuangzi'sCHEN Ren-re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Abstract:The term “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 is put forth firstly in the works ofckground of the social history and academic culture of that time. Zhuangzi had put forth the idea “be sage within and kingly without”, but he did not define its connotation directly, he talked a lot about the cognition and exercise of the term. The putting forth of the idea had a kind of epistemological meaning with Zhuangzi's characteristics. Its epistemological meaning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s of the levels, object, and attitude of cognition.kingly without; epistemological meaning我们所熟知的是儒家有“内圣外王”的思想观念,而其实原始儒家虽有此观念但并未用此术语,“内圣外王”一语最初是在道家著作《庄子•天下篇》中被提出来的。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首页> 作品展示 > 文学作品前言《庄子》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的文学也不能绕开《庄子》。

中国人几千年的艺术思想、文学创造、为人处世都莫不受到庄子的巨大影响。

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文人他们思想中受庄子思想的熏陶又何其大矣。

《庄子》对于中国文明有着如斯重大的影响,但是《庄子》解起来又是如此之难。

而也因此,从古而今研究《庄子》的作品也是颇多。

《庄子》内篇的七篇作品可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而这七篇作品也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的。

而是有一个严谨的理论关系在其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唐代西华法师成玄英在《庄子序》中说:“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

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

既指马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

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

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继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

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

古之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

”【注1】可见内七篇的内在关系。

《逍遥游》是作为人终极的理想境界。

而《齐物论》则是实现此境界的根本道理。

后面的五篇皆为具体运用。

《养生主》与《人间世》所言的是个人的养生和全生之道,《德充符》为具体之理想人物。

《大宗师》、《应帝王》所言者为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齐物思想是庄子整个思想的核心。

读懂了《齐物论》,了解了庄子的齐物思想也就读懂了《庄子》的一半了。

但是《庄子》本身便格外难通,而《齐物论》又是《庄子》中最难通的。

因而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对《齐物论》和齐物思想有足够的重视。

二、《庄子》研究概况(1)、上古时期《庄子》的成书,大概被认为在战国后期。

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一些作品谈到的了《庄子》。

高二语文 01《论语》十二章

高二语文 01《论语》十二章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事:实践,从事 斯:这
对内

克己
由己
视 听
复礼
言 动
合乎礼
பைடு நூலகம்对外
“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礼?
周礼
孔子崇古,对 周公的崇敬和 思念,也反映 了他对周礼的 崇拜和拥护。
求:追求
安:安逸 敏:勤勉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 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 说是好学了。”
君子 好学
原因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安贫乐道
排除干扰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 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 子。”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雍也》)
质:先天的、朴实无华、质朴本性。 文:后天的、经过后天获得的。(例如:衣着装饰、谈吐文 采)
文质兼美、处理好质、文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 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 庸之道在君气质上的表现。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譬如:比如、好比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
虽:虽然。
覆:倾倒。
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堆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 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 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 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 哉!’”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2010.10.10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一、填空或选择题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

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1、社会福利▲▲p4页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3、福利国家p21页三、问答1、社会福利的特征▲▲p9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2、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考。

《庄子》文学常识

《庄子》文学常识

《庄子》文学常识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

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如果你对道家思想或中国古代哲学感兴趣,阅读《庄子》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老庄新论

老庄新论

私心 , 没有欺 诈 , 没有争夺 , 天下安然大定 。后来人 们有了
智力 , 使用 了工具 , 明了机械 , 发 出现 了剩余产 品 , 拥有 了 私有财产 , 人们 因此产生 了贪欲 , 追求“ 五色” “ 、五音 ” “ 、五
味” 可 欲” 等“ 之物 、难得之货” 并创建了各种文明礼仪制 “ , 度 。文明结 果是人类 虞我诈 , 争夺不已 , 人们陷入 了朝不保
21 0 2年 0 月 3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eJ un l
Ma .01 r2 2 Se ilNo 1 6 No 0 ra . . 3 7
总 第 1 6期 第 0 7 3期
老 庄 新 论
⑥ 程 慧东
( 安徽省利辛县第一 中学 , 安徽 利辛 26 0 ) 3 70
【 摘
要】老子认为“ 五色” 文明之物 导致人们 心志行为的迷乱 ,德 ” “ ” “ 、 礼” 等 “ 、 仁 、 义” “ 等文明的兴起也
不是人类的福音 . 恰恰是 大道沦丧的表现。老子在 思想 史上首先揭起 文明批判 的大旗, 主张人们放弃 文明, 回 返
到原始社会。庄子从时空无限的宇宙的宏大视 角和物态流变的动 态视 角观照短暂渺小的物 态, 在这种视 角下万
巧, 奇物滋起 ; 法物滋彰 , 盗贼多有 。”《 ( 老子》 第五十七章 ) “ 大道废 , 有仁 。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 有孝慈。
难史 。于是老子给出的药方 是“ 为道 日损 ” “ ,虚其心 ” “ 、弱 其 志”一 点一 点地除去人的智力 和知识 , , 抛弃人类创造 的
社会里 ,人们抛弃 了文明社会所创 造的 “ 什伯之 器” “ 、 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种乱世中谋生存的方法,只能是置身于善恶之间的 夹缝里。他告诉人们说,夹缝无论多狭窄,到底还是在空隙, 只要无厚,就能在其中游刃有余。庄子的所谓“无厚”就是 一无所有。一些饱经世故的成人仍不失小孩子般的单纯心, 就是庄子所说的“以无知知”的状态。
总而言之,庄子的处世态度不是要人们正视人生面临 的各种问题,以求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让人们无视 这些问题,以不将其作为问题看待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庄子处世方法的最大的目的,是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而不
人生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可解脱的感情,不可 逃避的义务。这些都是无可奈何的命。既然如此,就该安心听 从其安排,将其看作不得已的事,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一心 专注于完成事情,乃至于忘我,也就无暇计较死生了。这大概 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以一种艺术心情对待世间棘手难行之事,就是庄子所谓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之处世之道的精义。
本章要点
1、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讨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 价值观问题,得出人类与动植物天然平等的结论。因此人不 能以自己的一孔之见看人、处事、待物。他认为人们往往是 先有了“成心”而后才有是非之争论的,但实际上成心的形 成是偶然而无一定准则的。人由于偏持且不安于天地造化的 安排,所以才刻意要使事情如自己所愿。结果只能明于此而 暗于彼;知利而不知害,见得而不见失,更不知利害得失本 来就是由人们自己界定的。他认为从天地自然的立场看,利 害得失本来就是相通的、一体的。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 并不会因为不合人意而失去它自身的意义。所以人们不可持 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对人间庞杂歧异的言论争辩问题的解决 方案,采取一种不求解决便可得到自然解决的态度。
复习思考题:
1、试评庄子的社会价值观。 2、如何评价庄子的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观?
3、庄子的社会整合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4、庄子社会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5、试比较老子与庄子社会思想之异同。
价值,别人所见到的没有价值,进而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
与其站在我的立场上说我的看法不同于别人的,不如自改换 立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说别人的看法不同于我的看法。这样 还会有什么争论?
他认为,分与辩是可以的,但要知道分与辩是人为的,在 未曾作分与辩之前,还有不分不辩的初始的自然状态。好辩之 人,自恃聪明,以一善一得沾沾自喜,矜夸炫耀,轻浅发露, 总希望别人能与自己一样。深一层看,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 表现。我如果真的正确,何必非得把与自己意见不同者驳倒? 心如“天府”,广大而深厚,言语辩论只居于表层,并不能触 及心灵深处。
二、“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庄子认为,生于乱世,最好是求无用,索居闲处,沉默寂寥, 不要揽事上身,自寻痛苦。但有时难以做到这种程度。因为往 往是人不找事,事却找人。人到底离不开社会人群,既置身于 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常常是想逃都逃不掉。此时又该怎样 善尽自己的生命呢?对此,庄子又有一套“全身”之术。
是改造社会。面对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他所强调
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改造社会和生态。
第三节
论社会整合
人不能离群索居,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但社会生活并 不是人生的全部,与广大而悠久的自然界相比,社会人世到 底有限。庄子的精神意态似乎更多放在天地万物上,较少放 在社会人世之内。 庄子认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 、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 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初常由利害是非争辩引起的,利害
三、“缘督以为经”,“以无厚入有间” 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往往是“恶人多而善人少”,
人受命运安排,又不得不与恶人终日相处,此时又该如何 保全自己呢?如果显示出世人皆浊而惟我独清,为善而有 名,就不免遭恶人嫉恨而罹祸;但如果与恶人同流合污, 也同样是难免遭殃。为了解决这样的两难处境,庄子提出 的处世方案是:
在庄子看来,人不是不该有所作为,只是生于乱世,根 本不足以有所作为。乱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避祸而已。概 括起来,庄子的处世方法主要有以下要点:
一、论“无用之用”
庄子认为,善于保全自己生命的人,应该守持在于人无
用,于已却有大用的境地。庄孔子求无用之用的途径,就是 不能贪世俗之功名,认为功名所在,就是大患所生。
第十二章
庄子的社会思想
一般认为《庄子》书中“内篇”七篇是庄周本人的作品, 比较可信,本章主要阐发《庄子》书中“内篇”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观
人类常以为自己的语言与自然界其他种声音有区别,人 类的理由是:人类的语言是有意义的,而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却 没有意义。庄子对于这类问题提出的疑问是:难道真是这样? 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音,包括人的语言在内,都是一律平 等的。对于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庄子称之为“天籁”或“化 声”。化声是风与气化成的声音,天籁是自然发出的声响。
3、庄子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方案的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 无为而治。认为儒家及其他各学派用于整合社会人群的智谋、 约束、道德、交接等,都是累赘无用之物,都应该舍弃。其 具体措施是“以不治治天下”、任其自然而抛弃一切社会规 范、寡欲而无撄人心、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 然”。
4、庄子的社会理想将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 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他构想了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 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踏上了“大道”的社会。
是非争辩是因为眼界狭小;将眼界拓宽放远,则这些利害是 非争辩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
“道”是超乎恩怨离合的,离合自有天道。以夫妻关系 为例,中国人说“天作之合”,佳偶不能强离,怨偶不能强 合,离异合自有缘分。以此类推,人际关系也大率如此,何 必劳神费力谋求整合?
庄子认为,用于整合社会人群的智谋、约束、道德、交接 等,都是累赘无用之物,都应该舍弃。人们各得自由,各得自 在,谁也不干涉谁,彼此相忘,岂不很好? 社会学认为,社会人群的整合有赖于社会规范的建立。对于 这类问题,庄子看出的疑问是:所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是否是惟 一的?庄子的观点是:这些规范和标准都是由一部分人制定的, 天地自然本无所谓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即使有,也只能说万物 各有其规范和标准,在社会群体中,也该各有规定和标准,不 应强同。 鸟鼠不待告知利害而自然知晓趋利避害,难道人还不如鸟鼠? 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常由居于高位者制定,这是以自己认为正 确的规范和标准取消他人各自认为正确的规范和标准.。
第四节
老庄思想异同及道家社会思想的特点
在道家内部,老子与庄子二家也有所不同。庄子思想有出 世的倾向,老子却没有。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老子之学与 法家、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关系,而庄子思想则富于艺术 情味,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常作山林出世之想,这似乎可 以追溯到庄子。
人们对儒家与道家做比较时,流行的看法是:儒家倾向 于人世,道家倾向于出世;儒家主张积极有为,道家主张消 极无为。 儒家与道家社会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社 会事物的方法上,而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要整合社会只是说是非之辨其实是辨 所不必辨。不必以辩论解决是非问题。所谓“和”是指各自相 异的声音相互配合发出和谐的声音。庄子对人间庞杂歧异的言 论争辩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其说求解决,不如说不求解决。确 切地说,这是一种“以不了了之”、不求解决而自然解决之道。
第二节
论处世方法
庄子生值战国兵争扰攘之世,其处世态度具有偏于明哲 保身、消极避世的特点。
言语所争,在于是非。人以为世间先有是非,而后才以 言语争论。但在庄子看来,事情恰好相反:人是先有了“成 心”,而后才有是非之争论的。
所谓“成心”就是心态的固化,它一旦形成,便凝滞而难以转移。
对于天地万物,人知道的少,不知道的多。生命有限而 天地万物无限;知识有限而知识的对象无限。但人类心理, 往往不甘于自己的有限性,总想探寻无限,庄子认为这包含了 某种我顾全。 我们不妨安于所不知,听任天地造化的安排,也许这种 安排比我们人为的安排更精妙,更高明呢! 庄子认为,人所以会争辩,是因为只认为自己所见到的有
2、庄子的处世及社会交往态度是:不求得福,但求免祸, 求“无用之用”,在缝隙中讨生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 刑,缘督以为经。”庄子社会交往的态度也是从保全自己的目 的出发的。总之,庄子的处世与社会交往方法的最大目的,是 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而不是发行社会和生态。但庄子的一些处 世和社交思想,客观上也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关 系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