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美好成就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为美好成就美好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办学理念的文化表达

王岚

展开一所所学校的历史画卷,我们会发现一百所学校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样子。而这一所所学校不同的样子,正源于每一所学校不同的文化表征。文化,是学校生长之根,也是学校发展之魂,是学校从“这一类”走向“这一个”的独特哲学表达。

一、回望与展望:建立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联结

一所学校的文化,必定是链接过去的,也会是引领当下的,还应是指向未来的。在学校文化的构建中,我们尝试进行“从哪里来?”“今天在哪里?”“要到哪里去?”的哲学追问,在与学校办学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师生群体的对话中,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主张与校本表达。

(一)在“三问”中“三思”

2017年7月,我来到了常州市武进区锦绣小学,担任校长与党支部书记。面对一所在现址上已然发展了10年的学校,我如何带领着我们的团队读懂“这一个”,又如何引领着我们的团队超越“这一刻”呢?

1. 与历史对话:我们从哪里来?

武进区锦绣小学的前身是黄岗小学办学,已经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8年,学校作为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下辖学校异地搬迁到现址,并更名为锦绣小学;2009年,成为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的分校;2013年,成为武进区教育局直属的独立建制学校;2017年,成为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联盟校。2017年9月,学校与常州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同年11月正式更名为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我们从哪里来,回答的不仅仅是学校归属权的变更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文化基因的结构与组成。我们“这一个”的文化,应该是一种不断叠加、碰撞、丰富并融合的状态,融汇了黄岗小学、鸣凰中心小学、湖塘桥实验小学、锦绣小学的文化,又融入了清英外国语学校的文化元素,并烙上了常州大学的文化符号。融汇、融聚、融合,最终融为一体,正是学校文化发展、变化与淬炼的过程。

2. 与现实对话:我们今天在哪里?

对于常州大学附小今天在哪里的回答,实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自我认知。在我们的回答中,不仅会有外在的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相对丰富,会有内生的师生群体质朴、教风学风淳朴,还会有对于自我超越的一种追求——学校文化建构要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学校课程建设要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学校师生培养要努力搭建属于自己的架子。

3. 与未来对话:我们要到哪里去?

有人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去哪里,既是学校愿景的描绘,更是未来方向的指引。在我们的期待里,我们要去的或者更准确地表达为我们要共同创造的,是一个空间,每一个生命在这里都自由舒展;是一个家园,每一个成员在这里都感到幸福;是一种样态,每一位师生在这里都能实现自我。在走向未来的途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努力书写学校的今天,也在预约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

(二)在“解构”中“建构”

文化需要“自信”,坚守优秀的传统与基因;文化需要“自省”,寻找可以改良的要素与因子;文化需要“自新”,优化需要升级的结构与部件。而这样的路径,一定是基于当下,指向未来;一定是基于师生,指向发展;一定是基于自我,不断超越。

1. 文化寻源:蕴含于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中

学校原名为锦绣小学。锦绣,原指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意为美丽、美好。“锦绣”,承载的正是社会、师生、家长对学校、教师、学生携手开创锦绣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锦绣”也是对这样一所历经多次变迁的学校站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谱写新的锦绣华章的美好祝福。

学校更名为常州大学附属小学后,在重新梳理与整体思考学校文化建构时,我们就告诉自己:文化不应断流,不能断流,也不会断流。锦绣与美好,词意相近,词性相同。我们就以“锦绣”为源,以“美好”为名,提出了“成为美好,成就美好”的办学理念。

2. 文化寻根:深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成为美好,成就美好”的办学理念,从用词上来看,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成为美好”,其关注点为个体在自身成长与发展中的自我作为,旨在引领师生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美好”,其关注点是个体在群体学习与生活中的赋能作用,旨在引导师生帮助他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助力集体成为更好的团队。

“成为美好”,诠释的是立己;“成就美好”,演绎的是达人。《论语·雍也》有言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尽心章句上》有这样的表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美好,成就美好”的办学理念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与校本建构。

3. 文化寻解:弥散于学校师生的价值信念中

文化的中心是人。一所学校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学校的文化是由这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所创造。我们认为:学校是一个生命的聚合场,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文化场。

一所学校的文化,是这所学校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也是这所学校每个成员共同遵守的至高行为准则。学校文化,是在共享中实现共建,也是在共识中走向共生。在学校空间中,师生个体的多样化价值观处在杂生、混生、寄生、互生状态之中,每一种价值观都以其差异性、独特性、自立性标识自己的存在,都以其特有的内涵与方式参与着学校公共价值观的合成与重构[1]。

在学校的发展变迁中,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带着不同的学校历史,带着不同的文化理解汇集到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样的、零散的、碎片化的价值取向与信念逐步交织在一起,从物理意义的叠加增量走向化学意义的聚合增能。

学校的全体成员,正是基于共同文化,携手共绘愿景、共担使命,不断超越过去、书写未来。而今的附小,每一位师生都坚定地行走在追寻美好、创造美好的发展之路上。在成人亦自成、成己亦达人的过程中,每一位师生都以向上的姿态,迎接挑战、创造未来。美好,成为附小人共同的文化气息与精神气象。

二、成为与成就:建立“小我”与“大我”的意义链接

“成为美好,成就美好”是一个主动参与、能动发展的过程。而正是这“主动”与“能动”赋予“成为”与“成就”特殊的意义与特别的意蕴。“成为”相对于“成就”而言是“小为”,“成就”相对于“成为”则是“大为”。从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