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第五章

合集下载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一、定义与内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形成的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依据、手段、目的如上。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地震活动环境;(即地震状况评价)2)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即地质环境评价)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即潜在地震动大小)4)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包括场地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地震动反应谱,人工波,天然波等)5)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包括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边坡效应、断层效应、地段类别等);其中最后两条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是工程师主要关注的内容。

二、法律与规范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法律性规定与规范性文件有如下四本: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修订版)第三十五条2、《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02年版)第三条、第十一条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第4.3条4、《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第4条三、相关问题及建议根据有关规定,小震计算按安评报告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较大值采用,中震、大震计算按规范反应谱进行。

1)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

安评设计反应谱采用标准形式(《抗规》第5.1.5条),便于设计应用;(搞地震的跟搞工程的在一块,经常是地震的以为工程的不懂地震,工程的以为地震的不懂工程,实则为略懂略懂。

地震讲目前强震记录绝大部分来自强震仪,受其频谱特性的限制,难以真实可靠地总结出地震动长周期的特性,规范人为提高调整长周期段,安评反映了所在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特殊性,比抗震规范更具针对性,应以安评作为抗震设防依据;工程讲规范是大量地震记录统计平均的反映,安评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对长周期反应谱会产生误判,不能仅以安评的几条谱作依据。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内容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要求目录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1.总则2.报告文字要求3.报告图件要求4.报告表格要求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6.公式使用7.术语使用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A.封面B.扉页C.目录D.前言1.技术思路2.地震活动性2.1 地震资料2.2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2.3 现代构造应力场2.4 历史地震影响2.5 近场小震活动3.地震地质背景3.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3.2 区域地震区、带3.3 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4.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4.2 地震动衰减关系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5.1 地震构造法5.2 历史地震法5.3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6.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6.2 潜在震源区划分6.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6.4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6.5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7.1 场地条件7.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7.3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7.4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7.5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8.1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8.2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8.3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9.结论和建议9.1 地震环境评价9.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9.3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9.4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9.5 地震小区划9.6 使用建议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1.总则1.1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1.2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地震局•【公布日期】2005.05.10•【文号】•【施行日期】2005.05.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地质灾害正文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行政许可行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制定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日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行政许可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是指省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据工程建设单位的行政许可申请,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组织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审定,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核准的行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有关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的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决定、监督检查等活动,应遵守本细则。

第四条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为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中国地震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地震局)。

第五条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一、定义与内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形成的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依据、手段、目的如上。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地震活动环境;(即地震状况评价)2)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即地质环境评价)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即潜在地震动大小)4)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包括场地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地震动反应谱,人工波,天然波等)5)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包括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边坡效应、断层效应、地段类别等);其中最后两条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是工程师主要关注的内容。

二、法律与规范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法律性规定与规范性文件有如下四本: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修订版)第三十五条2、《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02年版)第三条、第十一条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第4.3条4、《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第4条三、相关问题及建议根据有关规定,小震计算按安评报告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较大值采用,中震、大震计算按规范反应谱进行。

1)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

安评设计反应谱采用标准形式(《抗规》第5.1.5条),便于设计应用;(搞地震的跟搞工程的在一块,经常是地震的以为工程的不懂地震,工程的以为地震的不懂工程,实则为略懂略懂。

地震讲目前强震记录绝大部分来自强震仪,受其频谱特性的限制,难以真实可靠地总结出地震动长周期的特性,规范人为提高调整长周期段,安评反映了所在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特殊性,比抗震规范更具针对性,应以安评作为抗震设防依据;工程讲规范是大量地震记录统计平均的反映,安评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对长周期反应谱会产生误判,不能仅以安评的几条谱作依据。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一、前言。

咱今天要聊聊这个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为啥要做这个呢?就好比咱们盖房子,得知道这地儿在地震来的时候稳不稳,别到时候房子盖好了,来个地震就“摇摇欲坠”,那可就麻烦大了。

二、工程场地概述。

1. 地理位置。

这个工程场地啊,它就在[具体地理位置]。

那地方说起来还挺有特点的,周边有山有水,风景倒是不错。

但是从地震安全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得好好研究研究。

2. 地质构造。

这里的地质构造就像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

地下有不同的岩石层,就像蛋糕一样一层一层的。

不过有些岩石层可能比较脆弱,就像蛋糕里的酥皮,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可能容易出问题。

经过详细勘察,我们发现[描述主要的地质构造特征,如是否靠近断层等]。

三、地震活动背景。

1. 区域地震活动。

咱这个地区啊,历史上可不是没发生过地震。

翻一翻历史记录,[列举一些该区域历史上较大的地震事件],这些地震就像大地时不时发的小脾气。

而且通过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测,发现地震活动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就好像大地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过这个“作息”可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2. 潜在震源区划分。

为了搞清楚这地儿可能遭受地震的来源,我们划分了潜在震源区。

这就好比给可能捣乱的“地震源”划个范围,看看哪些地方的地震可能会影响到咱们这个工程场地。

经过各种复杂的分析(这个分析可费了我们不少脑细胞呢),确定了[几个潜在震源区,并简单描述它们的位置和特点]。

四、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 场地土类型及工程特性。

这场地的土啊,就像人的性格一样各有不同。

有的土比较坚硬,就像硬汉一样,能在地震的时候顶得住;有的土就比较软,像个娇弱的小姑娘,地震一来可能就先“哭鼻子”了。

我们通过各种测试(就像给土做体检一样),确定了这里的场地土类型是[具体土类],它的工程特性呢,比如说[列举一些特性,如承载能力、压缩性等]。

2. 地形地貌对地震效应的影响。

这个场地的地形地貌也会影响地震的效应。

施工场地安全评估报告

施工场地安全评估报告

施工场地安全评估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我团队对施工场地进行安全评估后,我将向您提供一个综合的报告,涵盖了我们认为重要的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施工场地的周边环境,我们发现该场地位于城市中心,周围有许多商业楼宇和居民区。

考虑到这些因素,施工期间可能存在的噪音和粉尘污染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我们建议在施工期间限制噪音产生,尽可能使用低噪音设备,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粉尘扩散,例如适时湿润施工区域。

其次,我们对施工场地进行了现场勘测,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

首先是材料的储存问题,在场地周边我们发现堆放着一些材料,这些材料没有妥善堆放,可能会引起安全隐患。

我们建议将材料存放在专门的储存区域,并确保堆放整齐,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不稳固的脚手架和工作平台。

我们建议对这些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安全可靠。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缺少安全标志的问题。

在施工区域中,我们没有看到明确的警示标志,这可能使工人和其他人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您的团队应该确保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以提醒人们注意施工区域,并遵循相关的安全规定。

最后,我们认为施工场地的应急预案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们检查了现有的应急预案,并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建议您的团队在应急预案中详细规定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确保每个工人都知道如何应对事故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自己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总结一下,我们对施工场地进行了全面的安全评估,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噪音和粉尘污染、妥善储存材料、修复不稳定的脚手架和工作平台、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以及完善应急预案。

我们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提高施工场地的安全性,并确保工人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如果您还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与我联系。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信任。

此致敬礼。

XXX。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一、工程概况。

咱先来说说这个工程哈。

这工程那可是相当重要,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城市规划的星空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呢。

[工程名称]位于[具体地理位置],这个地方周边的环境也挺有特点的。

比如说,附近有[列举周边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或者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等]。

这工程的规模嘛,那是不小,涵盖了[具体的工程组成部分,如建筑物、设施等],整体的布局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拼图一样。

二、区域地震活动性。

这部分就像是探索地震这个调皮捣蛋鬼在这一区域的历史活动轨迹。

从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来看,咱这地区在过去可不是一片宁静之地哦。

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地震事件呢。

比如说,[列举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地震年份和大致震级]。

而且这些地震就像一个个不规则的小怪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呢,经过专家们的仔细分析,还是发现了一些规律。

在[具体时间段]内,地震活动呈现出[描述地震活动频率的变化趋势,如相对活跃或者平静等]的状态。

就像一个调皮孩子的行为模式一样,这些地震活动也和一些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附近的地质构造就像是一个幕后黑手,悄悄地影响着地震的发生。

咱们这区域处在[具体的地质构造板块或者断裂带的名称]附近,这些地质构造就像一条条隐藏在地下的拉链,有时候拉链不太顺畅了,就会引发地震这种“大动静”。

三、近场地震构造评价。

那现在咱们就把目光聚焦到工程场地的近场啦。

这里的地质构造就像是一个复杂的迷宫,有好多条小通道和小房间呢。

经过实地勘探和各种高科技手段的探测(就像给地下世界做了一次超级详细的X光扫描),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构造特征。

在距离工程场地不远处,有[具体描述近场的主要断裂带或者构造特征]。

这个断裂带可不得了,它就像一个潜在的“地震导火索”,虽然目前它看起来安安静静的,但要是受到什么外界刺激,就有可能引发地震。

而且这个断裂带的活动特性也很特别,它的活动速率就像一个慢慢踱步的老人,每年只移动[具体的活动速率数值],但是可别小瞧这个小步伐,积累起来也可能引发大的地震事件呢。

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

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

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6.03.04•【字号】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78号]•【施行日期】1996.05.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78号)《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已经1996年2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1996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宋宝瑞一九九六年三月四日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能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以下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的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

第三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进行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应当依照本规定履行申报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义务。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审批全省工程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标准。

市(地、州)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含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的部门,下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市、区)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含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的部门,下同)协助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第六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抗震设防标准,归口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和抗震加固工作。

第七条计划、财政、建设、土地、环保、经贸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银行应积极配合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把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纳入项目审批的内容。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19年修正本)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19年修正本)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19年修正本)发布时间:2019-03-21 来源: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司(200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3号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7年3月1日国务院令第676号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令第709号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本条例的规定,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规范,确保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质量。

第四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扶持有关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科技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科技水平。

第二章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第六条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与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相适应的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工程地震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有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条件。

第七条禁止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禁止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第三章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范围和要求第八条下列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对本行政区域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本底地震background earthquake 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2 场地相关反应谱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 考虑地震环境及场地条件影响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3 地震带seismic belt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4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地震地质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5 地震动参数ground motion parameter 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反应谱等。

3.6 地震构造seismic structure 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3.7 地震构造区划seismic structure zone 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3.8 地震活动断层seismo-active fault 曾发生和可能再发生地震的断层。

3.9 地震区seismic region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

3.10 断层活动段落active fault segment 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我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

3.11 构造类比structure analog 一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具有同样构造标志的地区,有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的可能。

建筑场地地震安全评价

建筑场地地震安全评价

Blaster
Pump
Amp
A
B
B
C
Plank
S-wave
P-wave
Geophones for time break
A – Falling weight B – Striking Horizontally C – Blasting
Receiver
Borehole
Time break
measuring the travel time of P- and S-waves, the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eivers, along the wall of a single borehole. Determining the elastic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borehole direction.
3
对于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场地土的类型划分表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按表中所列剪切波速范围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要求
Seismic testing within borehole Seismic testing within a borehole Seismic testing between boreholes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场地地段划分
地段类别
地质、地形、地貌
有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不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非规范),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非规范),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要求目录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1.总则2.报告文字要求3.报告图件要求4.报告表格要求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6.公式使用7.术语使用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A.封面B.扉页C.目录D.前言1.技术思路2.地震活动性2.1 地震资料2.2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2.3 现代构造应力场2.4 历史地震影响2.5 近场小震活动3.地震地质背景3.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3.2 区域地震区、带3.3 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4.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4.2 地震动衰减关系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5.1 地震构造法5.2 历史地震法5.3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6.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6.2 潜在震源区划分6.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6.4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6.5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7.1 场地条件7.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7.3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7.4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7.5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8.1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8.2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8.3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9.结论和建议9.1 地震环境评价9.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9.3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9.4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9.5 地震小区划9.6 使用建议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1.总则1.1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1.2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本标准的2、3、 6.1.3、 6.3.4、 8.2.3、 9.1.2、 10.5.2、 11.2.1、 12.1.2、12.2.1、 12.4.413.2.4 均为推荐性的,其余的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代替GB 17741-1999《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GB17741-1999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a) 重新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工作内容和适用对象调整如下:——Ⅰ级工作的内容不变,明确了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属于Ⅰ级工作;——原Ⅱ级工作为现Ⅲ级工作,原Ⅲ级工作为现Ⅱ级工作;——Ⅳ级工作的内容由地震烈度复核变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b) 删除了原文本的第4章“符号”和所有计算公式;c)增加了“发震构造”、“空间分布函数”、“弥散地震”、“超越概率”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5个术语及其定义;d) 增加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一章,并规定了具体工作要求;e) 调整了部分内容的层次和章节划分,修订了部分内容的技术要求,修改了部分文字的表述和措词。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张裕明、高孟潭、唐荣余、陈国星、李小军、赵凤新、薄景山、徐宗和、金严、鄢家全、陶夏新、吴建春、杜玮、陶裕录、韦开波、冯义钧。

引言GB17741-1999实施4年来,在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及大型厂矿企业、城镇、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发展规划及防震减灾政策的制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修订依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4年来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经验。

对GB17741-1999进行修订的主要原因:a) GB18306-2001已不采用地震烈度表征地震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应与之协调一致;b) GB17741-1999中的工作分级已不能完全满足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需求,应对工作分级进行调整,并对工作内容和要求作相应修改;c) 按GB18306-2001的使用规定,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需相应增加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的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第五章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第五章

第五章 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5.1 概述该工程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约9km 的八拜乡境内。

地貌上是处于大青山冲洪积扇的边缘带上,呈北东—南西微倾,坡度2°左右,地面平坦,海拔高程在1047~1053m 。

现今的地貌景观是大黑河冲积、湖积及大青山冲洪积的产物。

地下水埋深在3~5m ,西北浅,东部深。

在工程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剪切波速测试及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等野外工作,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剪切波速测试钻孔位置如图5.1所示。

图5.1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地震钻孔位置示意图5.2 地层岩性根据地震钻孔资料和区测报告,工程场地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粗砂、细砂、砾砂(Q 4al+pl )和上更新统湖积粉质粘土、粉砂(Q 3l )组成。

按照其岩土组成、成因和时代的不同自上而下简述如下:图5.2 地震钻孔DZ1柱状图图5.3 地震钻孔DZ2柱状图al+pl):黄褐色,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分选好。

①粉土(Q4al+pl):黄褐色,中密,稍湿—饱和,局部含有少量砾砂。

②1粗砂、细砂(Q4al+pl):杂色,密实,湿。

②2粗砂、砾砂(Q4l):灰绿色,可塑,湿,局部夹薄层粉砂。

③粉质粘土(Q3l):深灰色,中湿,局部含有有机及炭质斑点,层理清楚,据水平④淤泥质土(Q3层理。

l):灰色,可塑,湿,切面光滑,有光泽,有层理。

⑤粉质粘土(Q3l):灰色,密实,湿,局部颗粒粗,含矿物成分。

⑥粉砂、细砂(Q3工程场地地震钻孔柱状图见图5.2、图5.3。

5.3 活动断裂探测本次工程场地活动断裂探测选用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法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电阻率方法,它集电剖面和电测深于一体,采用高密度布点,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数据量大,信息多,观测精度高,探测的深度灵活。

在识别断层、破碎带等方面非常有效。

5.3.1 方法原理高密度电法探测的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质间的导电性差异。

野外工作时,首先沿剖面按10m间距一次性布好多根电极,观测时,仪器可按照特定的装置方式接通电极,依次测量剖面上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处理、分析,便可获得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划分地层、圈闭异常等。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
• 加速度反应谱中频段的值与地震动峰值速度有关 • 加速度反应谱低频段的值与地震动峰值位移有关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
地震动反应谱
1000
100
Sa (T)(Gal)
10
1
0.1
1
T (sec)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
影响反应谱的因素
• 地震大小 • 地震远近 • 地震的其他特性(如破裂方向, 等等) • 场地条件,如土层软硬与厚薄,盆地等 • 局部地形
主要内容
1.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
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4. 区域性地震区划 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6.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7. 地震小区划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9.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Sa (T)(gal)
2个参数:周期、阻尼比
0.15
0.10 0.05 0.00
3个谱量:加速度、速度、
-0.05 -0.10 -0.15
位移反应谱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
地震动反应谱
• 地震动 --- 形状极不规则
地震动反应谱----地震动的频谱成分变化 但丢失了相位信息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
地震烈度(I)换算地震动加速度amax
I = VI
VII VIII IX X
amax = 0.05 0.1 0.2 0.4 0.8 或 0.0625 0.125 0.25 0.5 1.0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
地震烈度与 地震动参数 的关系离散 性很大,同 一烈度对应 的地震动参 数实测值可 能相差10倍 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0 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第五章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5.1概述该工程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约9km 的八拜乡境内。

地貌上是处于大青山冲洪积扇的边缘带上,呈北东—南西微倾,坡度2°左右,地面平坦,海拔高程在1047~1053m。

现今的地貌景观是大黑河冲积、湖积及大青山冲洪积的产物。

地下水埋深在3~5m,西北浅,东部深。

在工程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剪切波速测试及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等野外工作,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剪切波速测试钻孔位置如图5.1 所示。

图 5.1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地震钻孔位置示意图5.2地层岩性根据地震钻孔资料和区测报告,工程场地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粗砂、细砂、砾砂( Q4al+pl)和上更新统湖积粉质粘土、粉砂( Q3l)组成。

按照其岩土组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 500 万吨 /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成、成因和时代的不同自上而下简述如下:500 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图 5.2 地震钻孔 DZ1 柱状图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 500 万吨 /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图 5.3 地震钻孔 DZ2 柱状图500 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①粉土(Q4 ):黄褐色,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分选好。

②1粗砂、细砂(Q4al+pl):黄褐色,中密,稍湿—饱和,局部含有少量砾砂。

②2粗砂、砾砂(Q4al+pl):杂色,密实,湿。

③粉质粘土(Q3l):灰绿色,可塑,湿,局部夹薄层粉砂。

④淤泥质土(Q3l):深灰色,中湿,局部含有有机及炭质斑点,层理清楚,据水平层理。

⑤粉质粘土(Q3l):灰色,可塑,湿,切面光滑,有光泽,有层理。

⑥粉砂、细砂(Q3l):灰色,密实,湿,局部颗粒粗,含矿物成分。

工程场地地震钻孔柱状图见图5.2、图5.3。

5.3活动断裂探测本次工程场地活动断裂探测选用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法是20 世纪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电阻率方法,它集电剖面和电测深于一体,采用高密度布点,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数据量大,信息多,观测精度高,探测的深度灵活。

在识别断层、破碎带等方面非常有效。

5.3.1方法原理高密度电法探测的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质间的导电性差异。

野外工作时,首先沿剖面按10m 间距一次性布好多根电极,观测时,仪器可按照特定的装置方式接通电极,依次测量剖面上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处理、分析,便可获得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划分地层、圈闭异常等。

5.3.2使用仪器本次野外测试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JD -2 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和WDZJ-1 多路电极转换器所构成的WGMD -1 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

系统硬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①对50Hz 工频干扰压制优于80dB;②输入阻抗: > 50MΩ;③从电脉冲宽度:1~60 秒,占空比为1:1;④转换电极数:60 路;⑤绝缘性能:≥ 500MΩ ;⑥最大工作电压:400V DC;⑦最大工作电流:2A DC。

5.3.3测线布置及地质解释如图5.1 所示,在工程场地的东侧和南侧分别布设了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P—P′和R—R′(表5.1),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2 条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及其地质解释剖面(图5.4、图5.5)。

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 500 万吨 /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表5.1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表测线方向长度( m )有效探测深度( m)P-P′近南北1200 76.8R-R′近东西1800 76.8在2 条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剖面上均显示,根据地震钻孔资料揭示,上部地层的视电阻率在24.7 ~39.2 Ω?m之间和57.1 ~151Ω?m之间的,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地层(Q4al +pl);下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湖积地层,视电阻率在39.2~57.1Ω?m 之间。

全新统与上更新统地层间的电阻率曲线连续、稳定,表明在测试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活动断裂通过工程场地的迹象。

图 5.4 测线 P- P′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及其地质解释图 5.5 测线 R- R′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及其地质解500 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5.4剪切波速测试如图5.1 所示,对工程场地地震钻孔DZ1、DZ2 采用单孔检层法进行了剪切波速测试,测试结果见表5.2、表5.3。

5.4.1测试仪器及方法单孔检层法是在地面距钻孔一定距离置一木板,作为激震板。

在木板上压重物使其与地面紧密接触。

用铁锤水平敲击木板两端,激发土层振动,通过井下的三分量检波器接收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数据处理,求取土层剪切波速。

测试仪器采用武汉岩海工程技术开发公司研制的RS—1616K 型多功能动测仪和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的JB—3 型井下三分量检波器,数据分析处理采用目前比较先进的配套软件。

5.4.2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工程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V se=d 0/t (5.1)nt= ∑ (d i /V si )(5.2)i=1式中:V 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0 —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 二者的较小值;t —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s);d 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 土层的厚度(m);V s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 土层的剪切波速(m/s);n —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根据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利用式(5.1)、(5.2)计算得到的等效剪切波速值为:ZK01:V se=231.2m/s;ZK02:V se=237.7m/s;平均:V se=234.5m/s。

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 500 万吨 /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表 5.3 地震钻孔 DZ2 剪切波速测试结果表5.5场地土动力性能土在大应变条件下的动力性能由原状土动三轴实验测定。

为此在钻探的同时采集了2 组具有较好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粉质粘土原状土样,委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土500 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动力学实验室进行了动三轴实验。

5.5.1模量比实验将土样切削成直径为3.8cm、高为8cm 左右的圆柱状试件。

在压力室内模拟试件在现场的受力状态,施加静围压和轴向力,进行排水固结。

固结完成后,由小到大分级施加1Hz 的正弦波荷载,测定土样在各级荷载轴向应力P 和轴向应变ε的时间历程,由应力应变时程灰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

由滞回曲线B 点的应力应变值可求出试样的轴向模量E ,由E 可求出土样在该载荷下的剪切模量:G=E/2(1+υ )(5.3) 式中P B、εB分别为滞回曲线B 点所对应的应力应变值,υ为泊松比,由土的类别确定。

对所求得各级荷载下不同幅值的模量,进行统计分析时,应力应变关系用双曲函数表示:τ=γ/(A+B γ)(5.4) 式中τ 和γ分别为剪应变和剪应变幅值,A 和B 为回归常数,若令τ/γ=G,则得1/G=A+B γ以1/G 为纵坐标,γ为横坐标,将实验结果标在该图中,近似用一条直线来表示它们的关系,显然,当γ=0时,可得到系数A 等于最大剪切模量的倒数,即1/G max,因此,可得到对应不同应变模量与最大模量的比值和应变的关系:G/G max=1/(1+ γ B/A)(5.5)5.5.2阻尼比实验试样在载荷下的阻尼比D 可用下式求得:D=(1/4π)(△ W/W)(5.6) 式中:△ W为一个循环消耗的能量,用应力应变回归曲线所围成的面积表示。

W 为施加的最大应变能。

阻尼比曲线方程由下式表示:D=aγb(5.7) 式中a和b 为回归常数,随土类而定。

5.5.3实验结果通过动三轴试验,测定了土样的剪切模量、阻尼比与剪应变的关系,结果如表5.4、表5.5 和图5.6 所示。

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 500 万吨 /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表5.4 动三轴实验回归常数表(A、B—模量比a 、b—阻尼比)土样编号孔号土类名称深度(m)A BRσa b1DZ2 粉质粘土15.8 ~16.01.31×10-218.9 0.99 6.28×10-51.04 0.3102 0.93-36.86×10-32DZ2 粉质粘土35.5 ~35.71.53×10-215.39 0.99 5.49×10-51.09 0.298 0.93-35.58×10-3表5.5 若干动剪应变下模量比与阻尼比计算值编号参数剪切应变-65×1010-5-55×10-410-4-45×1010-3-35×1010-2 1G/G max 0.9928381 0.9857781 0.9327183 0.8739196 0.5809393 0.4093830 0.1217507 0.0648214D 0.0235859 0.0292437 0.0481785 0.0597356 0.0984139 0.1220206 0.2010267 0.24924892G/G max 0.9949956 0.9900411 0.9521134 0.9086035 0.6653581 0.4985293 0.1658512 0.0904240D 0.0286892 0.0352717 0.0569796 0.0700529 0.1131669 0.1391318 0.2247602 0.27632902、钻孔 DZ2 粉质粘土( 35.5~35.7 m)动剪切模量比与动剪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动剪应变关系曲线图 5.6 动三轴实验结果5.6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确定根据剪切波速测试结果,计算得到工程场地20m 深土层的平均等效剪切波速为234.5m/s,属于250≥V se>140 档;根据地震钻孔勘探结果,该工程场地的覆盖层厚1、钻孔 DZ2 粉质粘土( 15.8~16.0 m)500 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度大于50m,属于>50 档。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综合以上两个条件判定,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5.7地震地质灾害评价5.7.1砂土液化评价该工程属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根据地震钻孔勘探结果,场地的粗砂层属于饱和砂土层,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应进行砂土液化判别。

以下分2 步进行判别:一、初判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饱和的砂土或粉土,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 度时可判为不液化土;2、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ρc(%)在7 度、8 度和9 度分别不小于10、13 和16 时,应判为不液化土;3、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其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d u>d0+d b-2 (5.3-1)d w >d0+d b-3 (5.3-2)d u+d w>1.5d0+d b-4.5 (5.3-3)式中d w—地下水位深度(m),按建筑使用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最高水位采用;d u—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d b—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 时应采用2m;d0—液化土特征深度(m),按表5.6 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