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要点突破】

一、注音:

心惮.()矫.首()一稔.()熹.微()轻飏.()

壶觞.()眄.庭柯()倚.南窗()流憩.()曷.()出岫.()翳.翳()西畴.()棹.孤舟()遑.遑()

窈窕

..()耘耔.()东皋.()

二、实词:

1.通假字

(1)乃瞻衡宇( ) (2)景翳翳以将入( )

2.古今异义

(1)知来者之可追(古义:;今义: )

(2)将有事于西畴(古义:;今义: )

(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今义: )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今义: )

(5)策扶老以流憩(古义:;今义: )

(6)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古义:;今义: )

(7)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古义:;今义: )

(8)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古义:;今义: )

3.一词多义

乘①聊乘化以归尽()

②乘虚而入()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④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策①策扶老以流憩()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审①审容膝之易安()

②用意详审()

③为人主计,莫如先审取舍()

④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

委①曷不委心任去留()

②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③教化从来有原委()

④委命下吏()

将①田园将芜()

②将信将疑()

③暂伴月将影()

④出郭相扶将()

⑤将功赎罪()

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

4.词类活用

(1)园日涉以成趣( ) (2)时矫首而遐观( )

(3)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 (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5)策扶老以流憩( ) (6)眄庭柯以怡颜( )

(7)乐琴书以消忧( ) (8)悦亲戚之情话( )

(9)善万物之得时( ) (10)倚南窗以寄傲( )

三、虚词

以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引壶觞以自酌()

⑤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⑥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之①感吾生之行休()

②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③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④之子于归()

⑤悦亲戚之情话()

⑥何陋之有()

⑦怅恨久之()

四、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

2.问征夫以前路( )

3.复驾言兮焉求( )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6.乐夫天命复奚疑( )

五、课文理解

1.本文在序和第一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2.陶渊明在归途中快乐而急切,他水路兼行,归心似箭,“恨晨光之熹微”。家中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乐趣?请分析一下文章从哪几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3.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4.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但这乐的背后也掩藏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悲哀,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感悟总结】

1.中心主旨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述志作品,叙述了他弃官归田时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强调了摆脱仕途羁绊的决绝态度,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田园劳动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但由于他的思想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又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在坚持与黑暗现实抗争的同时,也流露出一些“乐天安命”和“人生无常”的消极避世思想。

2.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借助于对景物形象生动的描绘,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的,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又饱含离开官场、回归自然的欢欣。

(2)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

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3)运用辞赋的形式来加强抒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赋的特点。本文具有赋的铺张叙事、讲求用韵、骈偶和辞藻等特点。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未加描写,而对“今是”,即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这里既保持了赋的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的毛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本文具备了较强的抒情功能。

【随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心为形役窈窕淑女乃赡衡宇载欣载奔

B.涉园成趣侯车室携幼入室山清水秀

C.矫揉造作迷途知反乐天安命欣欣向荣

D.寓形宇内不胫而走明火执仗横槊赋诗

2.对下列短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园将芜.(荒芜) 乃瞻衡宇.(世界)

三径就.荒(近于) 有酒盈.樽(满)

B.引.壶觞(拿来) 审.容膝(仔细看)

策.扶老 (拄着) 矫.首(举,抬起)

C.息.交(断绝) 出岫.(泛指山峰)

西畴.(田地) 巾.车(车帷)

D.寻壑.(山沟) 耘.耔(除草)

东皋.(高地) 聊.乘化(姑且)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

A.舟遥遥以轻飏 B.云无心以出岫

C.木欣欣以向荣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____________,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作文素材】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

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答案

【要点突破】

二、实词

1.通假字:(1)乃瞻衡宇(通“横”,横木)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2.古今异义

(1)知来者之可追(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2)将有事于西畴(古义:耕种之事;今义:有事情。)

(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5)策扶老以流憩(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

(6)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古义:因此;今义:承接连词。)

(7)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古义:做官;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8)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古义:小孩;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3.一词多义

(1)乘????? 聊乘化以归尽(顺随)乘虚而入(利用、凭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量词,sh èn ɡ)

(2)策?????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策略)

(3)审????? 审容膝之易安(明白、知道)用意详审(详细,周密)为人主计,莫如先审取舍(审察)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确实)

(4)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随从,顺从)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委命下吏(把……交给)

(5)将????? 田园将芜(将要)将信将疑(且,又)暂伴月将影(和,与)

出郭相扶将(扶持)

将功赎罪(拿,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领,读ji àn ɡ)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统兵,读ji àn ɡ)

4.词类活用

(1)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

(2)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有时)

(3)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子)

(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5)策扶老以流憩(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6)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

(7)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琴书,名词用作动词,抚琴、读书)

(8)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9)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羡慕)

(10)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傲的情志)

三、虚词

1.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同“而”)农夫告余以春及(介词,把)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承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用、采取)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

2.之????? 感吾生之行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去)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代词,他们)

之子于归(代词,这)

悦亲戚之情话(助词,的)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四、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是“被”的意思)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前路问征夫”)

3.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应为“复驾言兮求焉?”)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应为“农人以春及告余,于西畴将有事”)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应为“乐夫天命复疑奚!”)

五、课文理解

1.本文在序和第一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作者在文中提到辞官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

2.陶渊明在归途中快乐而急切,他水路兼行,归心似箭,“恨晨光之熹微”。家中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乐趣?请分析一下文章从哪几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点拨】从三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1)归隐后有园中之乐。园内“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在园内自斟自酌,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

(2)归隐后有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有时乘车有时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的人生迟暮。

(3)归隐后有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可怀疑,心胸旷达愉快,其间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情绪。

3.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点拨】从该辞的序及辞的第一段,我们均清楚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言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4.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但这乐的背后也掩藏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悲哀,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点拨】不能说不消极。但从作者的经历来看,又不能只作简单的判断。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陶渊明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

因此,本文所表达的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对此,我们应有全面的认识。

【随堂检测】

1.【答案】D【解析】A项赡—瞻;B项侯—候;C项反—返。

2.【答案】C【解析】A项中“宇”是“屋檐”的意思;B项中“审”是“明白、知道”的意思;D项中“耔”是“培苗”的意思。

3.【答案】D【解析】D项的“以”为介词,译为“把”;其他三项的“以”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

4.【答案】C【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美文赏读】

走近陶渊明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以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题记

夕阳西下,留下一片执著的余辉也渐渐隐去,皎洁的月光升上枝头,落在书页,泻在笔尖,日复一日的循环使生活变得不像样子,天地间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吗?无奈的回响又一圈圈的荡漾开去,投入历史的波流激起阵阵涟漪……

竹篱密密,杨柳依依,烟云舒展,菊点宁静。您就居于这里。每日耕田,饮酒,吟诗,享乐,无时无刻不在表露着您的真,真性情,真言语,生活中要想做到这样一个“真”字倒还是真需要些勇气与智慧。您在随波逐流与矢志不移之间终是选择了您的真理:宁静,和谐。

在政治权利沉重,却又无比黑暗的时候,您硬是放弃了不易得来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您带着与众不同的清新与旷达,寻回一方心灵净土。这是您的生活,您的追求,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只不过是您窗前的一阵风.一串雨罢了。在最昏暗的日子里,灵魂深处却充满阳光。这就无愧于您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清明!

现在您的生活已经很接近于您的理想了:在这个远离尘世的村落,每日的耕田劳作,自得其乐,又有香菊清酒于您相伴,那高洁品行的菊花不正如您吗?祥和幽静,纤尘不染。那诠释情怀的酒不也是您的最爱吗?与生和谐,远离凡尘。伴着它们,您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生活。

您的生活抑或说您的归宿就是归隐,那是最清逸.最高上.最自由的人生,那也是您的人生。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向善.智慧而又快乐的老人,您一生无憾。因为您的心界即是幽静的,高洁的,政事的污浊必定无法搅扰您的生之和谐。

面对南山,您似乎彻底忘记了那些不快,选择了坦然淡泊的心态。您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自己心境的了解与共鸣才是真正的天籁之声,琴上无弦又何妨?您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己生活闲适,而不必“心为行役”,自然游目骋怀,参透自然。

您告诉我,在污浊社会也不能随波逐流;您告诉我,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您告诉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那个自然.完整的自己;您告诉我,“真”,永生不灭……

仿佛是灵魂回到内心,我猛地惊醒,窗外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而我心中,却多了几分坦然,几分宁静……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语文组蒋利辉一、确立目标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欧阳修就曾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陶渊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做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同时,本文虽说是一篇古代的辞赋,但仍可以基本遵循CAEL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听、说、读、写”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把握本辞寓情于景、淡远潇洒的风格。(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二、落实目标 (一)温故知新,视听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最后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大屏幕展示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陶渊明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陶渊明的介绍。 (二)知人论世,评说作者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来自行解决,之后教师补充,一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介绍“辞”这种文体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明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状况了解的越清楚,越便于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说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 (三)以读串文,感知脉络 1、自由朗读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但不拘泥于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2、接力朗读 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本环节设计意图: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本环节即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全文有整体的了解,为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做铺垫。 (四)合作翻译,书写真情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汇编)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设计:修武一中语文教研组刘国庆 【课文背景知识】 1.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 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 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 ..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3.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 虚词: ①之 ②以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实词: ①行 ②引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反复诵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 3、参考导学材料,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和辞的文体特征 2、诵读正音,整体感知 3、研读小序,了解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2、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

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 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字词积累】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 轻飏〔)壶觞()眄 () 流憩()矫()首遐()观 出岫()景()翳()翳西畴() 窈窕()遑()遑耘耔() 东皋() 2、找出通假字: (1)乃瞻衡宇() 【结构梳理】 序言部分交代了的原因。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学习资料

《归去来兮辞》导学 案及答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

人教版必修5第2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3(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五)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 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 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4.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 5.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 一词多义。 【学习难点】 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学法指导】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书下注解和相关工具书来翻译课文。 2、小组协作,采用讨论、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难点问题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 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 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 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

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 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二、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 4 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 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 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 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解题:题目是的眼睛,一篇好,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 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造的,形式自由,整散结合,多用“兮”字,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 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 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四、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五、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形式结合预习纲要 六、学习小序 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 (3)古今异义 ①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_(1)讲课讲稿

《归去来兮辞》详细 教案_(1)

《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 \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

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疑问代词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教学过程】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3.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 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 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 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三、课文分析

《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四、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瓶无储粟.(sù)求之靡.途(mí)田园将芜.胡不归(wú)舟遥遥以轻飏.〔yáng)引壶觞.以自酌(shāng)眄.庭柯以怡颜(miǎn)策扶老以流憩.(qì) 时矫首而遐.观(xiá)云无心以出岫.(xiù)景翳翳 ...以将入(yǐngyì) 将有事于西畴.(chóu)既窈窕 ..欲何之(huáng)或 ..以寻壑(yǎo tiǎo)胡为乎遑遑 植杖而耘耔 ..(yúnzǐ)登东皋.以舒啸(gāo) 2、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3、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 ..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 ..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 ..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 ..未静古义:指战乱。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 (4)悦亲戚 ..之情话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5)幼稚 ..盈室古义:小孩。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 (7)恨.晨光之熹微古义:遗憾。 (8)将有事 ..于西畴古义:指耕种之事。 5、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答案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课标导读】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问题导思】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1)“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2、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心情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3、第三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例题导练】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实在是误入迷途大概不算太远,觉悟到现在(归隐)是正确的(选择),当初(做官)是失误的(选择)。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归去来兮辞》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 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使用时间:2014-8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切实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体会“辞”的风格韵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鉴历史,提高修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结合背景介绍,理解文意。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了解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详见《配套练习册》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2、历代名家评陶渊明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子文集》) 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白石道人诗说》) 3、历代名家评《归去来兮辞》 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 吾尝怪陶渊明作《归去来》,托兴超然,庄、骚不能过矣。(〔宋〕汪藻《信州郑固道侍郎寓屋记》) 论古今人物风流,惟两晋为盛,故发之文章,神思自然飘逸。如陶元亮《归去来辞》,于举业虽不甚亲切。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离骚》不必学《三百篇》,《归去来辞》不必学《骚》,而皆有其独至处,固知真古自与摹古异也。(〔清〕刘熙载《艺概·赋概》) 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尘外。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清〕毛庆蕃评选《古文学条》卷二十六) 《归去来兮辞》写生归田园,《自祭文》写死归黄土陌,机杼仿佛。(钱钟书《管锥编》卷四) 4、关于“辞”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

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答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一)答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尽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躬耕田园。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其创作的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创作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当时陶渊明四十一岁,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的他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他写了这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示与官场诀别的决心。 题解:“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实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是一种文体。 预习案 一、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惮(dàn)欤(yú)轻飏(yáng)熹微(xī)眄(miǎn)壶觞(shāng) 流憩(qì)出岫(xiù)盘桓(huān)西畴(chóu)棹(zhào)窈窕(yǎo tiǎo)东皋(gāo)景翳翳(yìyì)耘耔(yún zǐ)靡途(mǐ)矫首(jiǎo)稔(rěn) 壑(ha) 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1、生生所资(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 第二个“生”是名词。资,凭借。) 2、心惮远役(惮,害怕。) 3、足以为酒(为,酿造、制造,动词。) 4、故便求之。(之,到……去。) 5、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稔,庄家成熟。) 6、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 7、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 8、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何,为什么。) 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10、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 三、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2、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古义:小孩。古义:做官。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今义:事理人情等。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感慨。古义:未来的事情。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今义:来的人。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行人。古义:遗憾。 今义:指出征的人。今义:仇恨、怨恨。 四、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译文: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2、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困,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3、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译文: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我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彭泽县离家一百多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造酒(饮用)。 4、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文:既然自己的心志被形体役使,(那又)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呢? 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去来兮辞》又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准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动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不过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多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毕鸿鹏 一、作者介绍 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三、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课文分析 《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的原因。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的决心。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的情怀。 《归去来兮辞》自助餐 高二语文备课组毕鸿鹏 一、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知识,识记本课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辞”的基本特点,感悟本文语言之妙。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三、知识链接 1、作者及文体介绍U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又称“五柳先生”,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2、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生词注音 粟.米靡.途矫.健稔.知怅.然惆怅.轻飏. 熹.微载.欣载.奔壶觞.远岫.憩.息遐迩 ..闻名 阴翳.盘桓.棹桨 ..窈窕 ..沟壑.崎岖 ..田畴. 遑遑 ..耘耔 ..东皋.登高长啸.自给.自酌. 导学案 一、学习的小序,翻译并指出方框中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重点字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 1 2 3 4 5 6 7 二、基础知识 (一)学习的一二段,翻译并指出方框中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重点字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 1 2 3 4 5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