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极其对策
A src: hnlhia i E gi hc r c see u nue ri e .tei ec n hn s nlhl re a b t tC ig s n a nl h ih s or tpl db tofssoe nr I s ne mogC iee g s anr hs a i s k d sw ic e l c f g s sxt a E i e s
Ke wod : hn l h c l r i e n e; ie n y fhn ig mo e n et n fr y rs C ig s , ut a d r c df r t i ul f e s e wa s ikn ; t rt g a s ot h ou r e
’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 的今 天 , 英语 已经成为 一门世界 通用 的语 言, 越来越多的来 自不 同国家 的人们都在用 同一种 语言进行交流 和传播思想 。在此大背景下 , 中国人学 习英语 的热情也 日益高涨 , 然而许 多中 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 言
朱 樱
( 无锡高等师 范学校 ,江苏 无锡 2 4 0 ) 1 0 1
摘
要: 中式英语是一 种拼 写无误 , 国读者感到奇怪 、 外 困惑甚至不 懂的英文。 中式英语大量存在 于我
国的英语 学习者和使用者 当中, 严重影响 了跨 文化 交际。本文从文化差异 , 思维方式差异 , 母语 迁移 方
a n gt e e e to nec l rlc mmu iain Sat rm utrldf rn e .df rn y fti kn 8wela te n u e a v f c n itr ut a o i u nc t . tr f o s o c u a iee c s ie twa so n ig a l 8moh rt g e l e h o
中式英语产生的几点因素分析及对策
地道的翻译 会是 :Il eti b o ey m c.再给个 例子 :我 i hs ok vr uh k 家有三 口人 。按照汉语 思维 习惯 ,你会 翻译成 :u a l hs orf y a mi
trepo l he epe 地 道 的 翻译 会 是 : h r aetrep ol i o r .而 : ee r he ep n u T e
f l. a y以上例句 中的中式英语都是受汉语 思维方式影 响的产物 , mi
是 字 对 字 翻 译 过 来 的 结果 。
其次 , 文化差异是 中式英语产生的另一原 因。一般来说 , 语 言 是一个 民族 的象征 , 语言 总是受到文化 的影 响 , 镜子一样 , 像 始终反 映着一个 民族 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大多数 民族都有属 于 自己的语言 。它是人们交流的必要工具 , 对这个 民族 的历史 , 文化背景 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思考的纪录及传播他
se a ”
种思维方式 的转换 。就英汉语言来说 , 我们汉语 是整体思维 , 而 英语是个体 思维 , 英汉逻辑思维顺 序不一样 。因此 , 我们很 多人
虽 然 已 经学 了 十 多年 的英 语 , 积 累 了 大量 的 词 汇 及 用 法 , 且 也 并
掌握了基本 的语法知识 , 可还是不能用英语 自如 的表 达。 其根本
原 因就 是 不会 用 英 语 思 维 ,英 语 语 感 太 差 ,受 中式 思 维影 响 太
深 。因而说 出的英语仍然带有 中文语音 、 法的特色 。 语 例如 :我很 喜欢这本 书。
按 照 汉 语 思 维 习 惯 ,你 会 翻 译 成 :Ivr ieti bo . e l hs ok而 y k
首先, 中式英语 的形 成是 中英 思维方式不 同引起的 。 语言是
剖析英语学习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剖析英语学习中的“中式英语”现象作者:范维娜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5期摘要:鉴于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时夹杂中式英语的现象,我想对中式英语的产生及其表现形式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避免中式英语的一些有效对策,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扫清英语学习的障碍。
关键词:中式英语;成因;对策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1.汉英思维过程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所谓的英语思维过程,其实就是说英语国家的人听到或者看到英文时,大脑能直接理解其含义,而不用借助另一种语言;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是大脑直接出现其含义,随之用口、笔表达出来。
对我们许多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在听到、看到一个英文单词的时候,大脑对这个词的理解过程可能是:英语词汇——汉语对应词汇——含义——理解。
而不是用英语思维直接理解的过程:英语词汇——含义——理解。
可见,汉语思维的过程多了一个在脑中出现汉语对应词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翻译过程,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译”。
“心译”一方面减慢了听者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汉语思维,为中式英语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语言习惯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汉英语言反映出来。
如自然环境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很多词语或表达方式都同水、海洋和鱼有关。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国家,所以很多词汇也与农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受汉语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语言习得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一个要因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在已拥有一定的母语基础上开始的。
所以,中国学生讲的英语很容易具有母语特征,而同时它又受标准英语规则牵制,因此非英非汉,只是一种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另外,我国学生也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甚至很多学生难于寻求到一位英语为母语的交流对象。
在汉语的语言习得环境下,学生难免会讲出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摘要:“中式英语”是中国人英语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形成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
文章拟从思维方式、用词差异和习惯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一条学习纯正英语的捷径。
关键词:中式英语;思维;主体;客体The Cause s and Expression of Chinglish Abstract:"Chinglish" is the most popular phenomenon among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basic reasons from its culture background such as the way of thinking, views on value, expressing habits, etc, to help find a short cut in English studying.Key words: Chinglish; thought; subject; object人学习英语过程中因偏差而形成的特殊语言现象,旧称“洋泾帮”英语。
英语在被“本土化”时,由于脱离了其形成使用的特定语言环境,当地语言主体自然会根据自身特点按自己主观意愿对其加以改造。
其代表性的特征构成了现在的“中式英语”的框架,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是造成汉译英时“中式英语”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1. 个性与共性偏重的不同西方文化强调尊重人的个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看重的是共性。
英语里“先个体,后集体”的特征十分明显。
以人名和地名的顺序排列为例,其规则为“先名后姓,先小后大”:如在人名“Tom Smith”和“Adam Henry”中,“Tom”和“Adam”是代表个性的“名”,“Smith”和“Henry”是代表共性的“姓”(英语是“Family name”,即家族名) 。
初中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现象浅析
初中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现象浅析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李文中,1993)。
中式英语是中国学生经常犯的典型错误,尤其在初中生中非常常见。
尽管教师一再纠正,学生仍然一再犯错。
因此,对学生出现的中式英语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分析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而中国英语学习者恰恰缺少这样的语言环境。
除了在学校的英语课堂上,中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说英语、用英语。
同时,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长期以来,重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考试分数的提高,而对其英语能力的提高、英语思维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此外,我们的学生从小生活在汉语文化中,接受汉语教育,形成的是汉语思维。
甚至可以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汉语思维根深蒂固。
这就加剧了中式英语形成的必然性,我们很难避免。
因此,中国的中学生们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很容易且很自然地将汉语式语句架构套用在英语中,从而表达出不规范的英语,即中式英语。
二、中式英语的典型错误分析(一)词汇误用1.搭配错误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往往只是简单地以为一个英文单词对应某个中文单词,因此只是死记单词的中文意思,忽略了单词的用法。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假思索地根据中文意思进行搭配,这就很容易造成失误,甚至笑话。
3.误用词性英语的句子表达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句子各成分由不同词性的词构成。
但由于学生词性的意识比较薄弱,在写作时很容易只把注意力放在词义上,而忽略了词性,造成错误。
4.想象出的词汇英文中很多词汇都有专有的表达,而学生受词汇量的影响,在找不到英文单词表达某个意思时,常常结合自己已学的词汇或者熟悉的构词法来组合、想象出这些词汇,造成错误。
(二)句法问题1.语序不恰当在写作中,学生们常习惯按中文的语序翻译英文句子,然而中英文的句子语序又存在差异,这就容易出现错误。
浅谈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在汉语 中 , 人送 客 到 门 口时 , 人通 常说 : 留 主 客 请
步 。直 译 成 英 语 就 是 sa ee l s 。在 以 英 tyh r ,pe e a
内 江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2 ・ 6
NEII J ANGZHI J S YE I HU XUEYUANXUEBA0
No 4 . Vo .1 1 ( 0l 2 O)
浅 谈 中式 英 语产 生 的原 因及 对 策
陈 礼 花
( 内江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四 川 内 江 6 1 0 ) 4 1 0
个 方 面 进 行 一些 探 讨 。 关键词 : 中式 英 语 ; 因 ; 现 形 式 ; 策 原 表 对
一
、
中式英语产 生 的原 因
是 其产生 的根 基 。所 以 , 国学 生 常 常无 法抵 制 中 这 种母语 的负迁 移 。英 语 国家的学生 称他们 的老
师 为 M i X或 者 Mr X 而 一 些 中 国学 生 初 学 sX s .X , 英语 时往往 会觉 得 这 样称 呼 显得 不 太 尊重 老 师 ,
中国学 生虽 经过 多年 的英语 学 习 , 累 了大 量 的 积 词汇 , 掌握 了语法 知识 , 由于 文化 、 维差 异 的 但 思 原 因 , 不能用 纯正 的英语 自由地交 流 。 仍
二、 中式 英 语 的 的思维方 式与 西 方人 的 思维 方 式 是不 同的 , 中 国人的思维 方式 是 螺旋 型 的 , 而西 方 人 的思 维 方 式是 线 型 的 。王 墨 希认 为英 语 的 思 维模 式有 三 种 : 决 问题 型 ; 解 整体 和特 殊 型 ; 配 与 对 比型 。 搭 他对 一些 中国学 生做 了研 究 , 发现 其 最 显著 的 特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4期总第640期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摘 要:中式英语, 因其既不完全符合地道的英语表达也不是准确的汉语表达,被琼·平卡姆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是汉语母语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母语思维影响而拼造出的“不英不汉”的语言。
文章浅析了英汉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其成因并针对此类问题,在总结学者们提出的方法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较具体且具有实践性的解决策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中式英语;原因;解决策略作者简介:迟红丹(1990-),女,黑龙江望奎人,广州华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英汉翻译。
一、引言中式英语现在已成为热点词汇,但是在翻译时,要区分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是同其他国家英语一样,具有丰富的本土语言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结构的一种英语变体。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常需译出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在英语词汇中并没有完全的对等词,如“四书五经”译为“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又如“全面二孩政策”译为“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这类词汇是由于中国特殊国情而产生的,并且是符合英语逻辑的规范性表达语言。
中式英语则是一种杂糅的、既不属于地道英语也不能称之为标准汉语的“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因此,中式英语是汉语母语学习者受母语思维影响,对英语思维及语言了解不足、生搬硬套拼凑出的非规范式英语。
关于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已有专家学者做了相关分析,包括只按字面意思进行字对字机械翻译、过度翻译造成的累赘式翻译、受母语影响搭配不当的翻译等原因。
例如:将“夫妻肺片”机械地译为“Husband and Wife' slung slice”,其正确的翻译是“Sliced beef and ox organs in chili sauce”;将警示语“请勿攀爬”译为“Pay attention to your safety, don't climb the wall”,然而其正确翻译为“No Climbing”。
浅论“中式英语”成因及解决对策
在 英语的学 习和使用 中, 们经常会 遇到或使用 一些“ 我 中式 ” 达 表
形式 的英语 。 而这种现象 的出现 , 一个最 主要 的原 因是 由于英汉文 化差 异和表达习惯 的不 同造成 的。具体表现为 : 1 言 形 式 和 内涵 的差 异 . 语 由于 自然环境 、 生产劳动 、 历史 发展和宗教信仰等 的差异形成 了中 西方迥异的文化 。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 而 自然 就 被 烙 上 各 自民族 不 同 的文化烙印 。这就使得各 民族语 言中有着意义部分相 同却不完全等 同 的语言词汇 ,也有着形式相似而本质 含义却截然不 同的语言形式。 因 而 ,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如果试 图用英语词 汇去对应翻译 自己内心想法 的话 , 会造成辞不达意的“ 就 中式 英 语 ” 。 例 如 , 人 根 据 汉 语 习惯 , 内容 不 健 康 的 电影 说 成 “ eo im” 有 把 yl wf 。 l l
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 习,我们也可以 了解他们 的 日常表达习惯和
惯用语与汉语的差别 , 了解 不 同文 化 中不 同 事 物 比喻 象 征 意义 的 差 别 。
尤其是要注意 日常生活 中与我们 息息相关的事物 ,例如前 面提到的一 些动物分别在汉语和英语 中的特殊含义 。
2 注 重 “ 始 ” 入 . 原 输
虽 然 在 汉 语 中 , 们 都 知 道 ,黄 色 ” 低 级 下 流 的 含 义 , 这 种 含 义 是 我 “ 有 而 在 汉 语 这 个 特 定 背 景 中才 能 成 立 的 。在 学 生 的 写 作 练 习 中 , 者 曾 见 过 笔
这 样 的 表 述 : Smep ol r eigr h rad r hr b tohr r “ o epeaegtn i e n i e, u tesae t c c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由于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思维干扰引起的错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中常常会出现。
这些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各异,大大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有些甚至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
1.历史原因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商人首次来华,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
那个时候,中国人讲的英语就是现在人们知道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蹩脚英语源于当地居民与英国商人们的交流。
它的形成具有历史意义。
洋泾浜英语交流起来十分吃力。
很容易产生误解。
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比今天的中式英语(Chinglish)还要可怕的多。
以发音为例: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十九世纪后期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教授标准英语。
洋泾浜英语的使用者大大减少,即便如此并不代表使用者的英语都是标准的。
由于对母语为英语的西方国家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不了解。
学习方法的不正确使得中式英语(Chinglish)的问题显得犹为突出。
2.文化差异语言深植于文化,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为什么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气吉祥,而西方人则视其为血腥暴力?这就是双方文化差异所至。
同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明白英语语法,表达也符合规范,但就是不够地道?有的句子理解起来甚至还很困难?也是由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
比如朋友带着礼物来家做客,中国人会礼貌性地说“你真是太客气了”但是表达出来却是“you are so polite”,变成了“你真是太有礼貌了”(回答的人会说“哪里哪里”即大家熟知的“where,where”但是现在人们注意到这个表达的不准确性,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作者:陆瑜桂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5年第10期广西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530021)陆瑜桂[摘要]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中式英语的现象。
汉英思维方式差异、文化渊源以及文化前景差异是其成因,多方面培养学生语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社会风情,培养学生英语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学会地道纯正的英语。
[关键词]中式英语概念成因教学对策[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120一、中式英语的概念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就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汉语、中国的文化渊源和中国传统社会风俗的影响,从小缺乏学习英语的语境,英语知识积累少,只好凭自己主观想当然造英语句子,因而出现的语句,不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士的表达。
二、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英语和汉语属于世界上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思维、文化渊源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以汉语思维来思考,生搬硬套汉语的词、句、语法规则,因而产生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中式英语。
大体上来讲,中式英语的成因有两个方面。
(一)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刘宓庆先生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说:“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
”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记载下来,使思想交流和交际成为可能,同时形成本民族的思维方式。
语言离开思维,就会成为“空洞的声音”,不再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思维方式要通过语言的交际功能表现出来,离开了语言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就会停止。
中国的绝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真实的语境,思维方式汉语化再加上操练较少,虽然应试考试分数高,但实际语言运用技能并不强,并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侃侃而谈。
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生的成因与对策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生的成因与对策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意。
作者签名:日期: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容。
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与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浅析英语教学中中式英语产生的成因与对策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深入,中式英语随处可见,它对人们的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影响力也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中式英语的干扰。
英文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特点及解决对策
英文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特点及解决对策作者:苏琪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02期一、基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上的“中式英语”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力主斗争,不断征服,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宇宙观。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汉民族以直觉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和英美民族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直觉思维的特点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直觉思维的结果是强调整体,忽视个体。相反,英美民族对外部事物的反映不是靠直觉感性的认识,而是依赖抽象理性的表述。英美民族思维方式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各自的文字、语言各具特色。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结构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明显的形合特征,名词有单复数、可数不可数之分,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过去分词等形式差别,形成多样的语法结构和灵活的语序结构;汉语是意合型语言,直觉型的思维方式使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注重结构和功能的投射和整合,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组词造句中完全依据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体现一种以语言功能契合不太注重形态或形式,不恪守某种以动词形态为主轴的形式。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写出的文章在句式和篇章结构上具有明显的汉语思维特点,于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语言形式即“中式英语”。二、“中式英语”的特点1.“中式英语”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少中国学生受汉语思维束缚太重,写出的“中式英语”实际上是生硬的汉英拼凑,遣词造句常令西方人困惑不解。“中式英语”在句式上的典型特征是:(1)主客体不分西方人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泾渭分明。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如:It is my hope that...(我希望...)、It occurred to me that...(我想起...)等等。中国人的思维主客体浑融,汉语常以有生命名词做主语,语态呈隐含式,对主体和客体往往不加以区分。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把握不住以上特点,不善于用英语思维,就可能产生语用失误,句式单调乏味,搭配生硬松散,影响文章的畅达。(2)分句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美人重理性,强调逻辑思维,过渡性词语成为必不可少的语言纽带。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思维重点不同,表现形式各异:西方人擅长形式逻辑,运用很多过渡手段。句式丝丝入扣。汉语不太注重形式逻辑,句式流放铺排。在英语写作时,如果局限于汉语思维,句式单调乏味,缺少连贯性,一连串的简单句或雷同的复合句与地道英语格格不入。例如:He speaks slowly,his voice is loud,everyone in the hall can hear clearly.句子的三个短句用逗号断开,看似融合,实际上结构松散,毫无生气,带有汉语思维痕迹。如果换用英语思维,以熟练的句式变换手法将原汉语简单句转化英语为复合句:He speaks slowly and his voice is so loud that it can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one in the hall.句子结构环环相扣,紧凑有力,自然流畅。2.“中式英语”的篇章特点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并不止于句子,它同样适用于大于句子单位的言语单位——语篇的组织结构。英语重形合,强调篇章结构的严谨,语篇的粘着性(cohesion)与连贯性(coherence)。英语的谋篇布局主要是以一个核心结构为中心,其他组成成分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这个核心结构,以形统神,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界,组合程式严谨规范,形成核心结构控制各种关系的层次结构语篇。汉语重意合,强调语篇的整体结构,讲究起承转合的完备性,注重对称平衡。“中式英语”在篇章上的典型特征是:(1)重点不突出主题句的运用使英语文章观点清晰,主题突出。好的段落具有同一性和连贯性,段落开头的主题句直截了当,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意思,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主题句明确,条理分明,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作者的文采依靠明晰的逻辑思路、犀利直落的分析得到充分展现。(2)篇章的衔接性差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的关系词丰富,善于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界定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句法功能多属外显性。而汉语的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中而突出的效果,句法功能呈隐形式,看上去似乎概念、判断、推理并不太严密。英语段落中的过渡词在句子间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是正确反映英美人思维必不可少的语言纽带。中国学生对英语篇章纽带表示各种承接转换的形式不熟悉,在汉语思维影响下写出的段落句子间缺少连贯与衔接。三、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努力克服母语思维干扰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中国学生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除了要打下牢固的语言知识基础之外,还要多了解西方文化,学会用英语思维,克服母语思维的干扰。那么,教师在指导英语写作时,帮助学生认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克服汉语的思维模式,主动用英语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英语思维模式。针对上文中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困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条教学经验。1.加强英语文化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把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纳入其中,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对写作的影响。在课堂上讲解精读课教材时,导入西方文化内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文化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并善于发现总结其特点。克服母语负迁移心理,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具体教学中应包括:让学生熟悉常用汉英词汇的文化内涵,多介绍英语中常用的谚语、俗语或警句。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多介绍一些地道的、常用的表达方式,以及东西方人在遣词造句上的不同,同时,让学生背诵一些常用的名言警句,使其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应用。文化教学可以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外语教学实际上包括了语言形式的教学和文化意义的教学。这种不断的积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沉淀,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运用自如。2.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要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克服母语干扰,大量的英语输入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缺乏英语语言环境,阅读是语言输入的最佳途径。阅读不仅能加深理解和积累知识,帮助拓展写作内容,使学生接触和熟悉英文的写作结构、上下文的呼应、内容的连贯等功能,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克服汉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好文章、范文。我们学汉语讲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英语也应这样,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都坚持让学生背诵部分课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和教学法专家克拉申(Krashen)总结性地提出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为:输入——过滤——吸收——组织——监控——输出。语言输入量越大,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能力就越强,最终英语写作能力就提高得越快。3.加强写作训练,熟悉各类写作文体的结构要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仅仅掌握了写作技巧,熟背了大量文章,不亲自动手实践还是不行。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写作练习量不足,练习内容和形式单一化。实际上,用来进行写作练习的题材很多,可采用先读后写,即先精读一篇文章,然后进行造句,扩展段落,续写,缩写练习,或者是写出概要、读后感等。也可以根据课文作仿写练习,在写作训练的初级阶段,根据课文结构、写作特点,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帮助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结构要领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日常训练中,可结合教学实际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写应用文:日记、书信、请假条、电话留言等。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课文文体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分别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看图作文等其他文体进行训练。实践证明通过针对性较强的写作训练,学生们在用英语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时,就不会觉得茫然、无话可说,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四、结束语综上所述,语言体现思维方式,了解“中式英语”的句式和篇章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渊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模式学习英语,从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提高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使语言表达更自然、更准确。(责任编辑白文军)。
对CHINGLISH(中式英语)的出现原因和尽量避免其出现的研...
对CHINGLISH(中式英语)的出现原因和尽量避免其出现的研究调查高一(14)班叶真琦王乐乐黄煜文俊熙指导老师陈瑜1.问题的提出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走向世界,走向全球。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身为一个中国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再熟悉不过;作为一名中学生,英语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第二语言,对我们将来的路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尤其是21世纪的青少年。
作为一门语言的新学者,受母语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许多障碍,而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CHINGLISH,CHINGLISH 已成为阻碍对外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否较高的英语水平,也成为能否跟上时代步伐的必要条件。
因此,怎么样提高英语水平,避免CHINGLISH的出现,成为了不少人关心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并围绕这个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2.研究目的为了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的学习英语,在交际过程中更好的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别人的情感,我们对CHINGLISH(中式英语)进表行了研究,分析出现CHINGLISH(中式英语)的原因,并研究讨论出克服中式英语的方法.3.研究方法和过程3.1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统计数据。
2)查找资料,综合整理。
3)分析资料,研究讨论。
3.2研究过程:3.2.1筛选并确定课题;3.2.2拟定并执行实施方案:1)在学校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对问卷进行处理﹑归纳﹑分析.2)上网查找相关资料.3)分析整理资料,研究讨论.4)总结归纳,得出研究结果.3.2.3攥写研究报告.4.研究成果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关于英语的笑话:有一个老师叫同学翻译“How are you?”,这位同学的答案是“怎么是你?”;老师又叫他翻译“How old are you?”,这位同学不假思索的回答“怎么老是你!”……而在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么一道翻译题:对不起,我把字典忘在家里了。
不少同学的初译是:Sorry, I forget my dictionary at home.而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Sorry, I left my dictionary at home.同学们的翻译是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来表达,但动词“forget”在表示“忘记带某物”时,不与地点状语连用.从同学们的翻译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英语学习者发现在交际过程中有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别人的感情,会说出闹不少笑话的chinglish(中式英语).于是我们对产生chinglish的原因及如何避免其出现进行了分析。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作者:尹明花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6期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由于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思维干扰引起的错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中常常会出现。
这些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各异,大大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有些甚至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
1.历史原因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商人首次来华,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
那个时候,中国人讲的英语就是现在人们知道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蹩脚英语源于当地居民与英国商人们的交流。
它的形成具有历史意义。
洋泾浜英语交流起来十分吃力。
很容易产生误解。
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比今天的中式英语(Chinglish)还要可怕的多。
以发音为例: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十九世纪后期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教授标准英语。
洋泾浜英语的使用者大大减少,即便如此并不代表使用者的英语都是标准的。
由于对母语为英语的西方国家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不了解。
学习方法的不正确使得中式英语(Chinglish)的问题显得犹为突出。
2.文化差异语言深植于文化,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为什么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气吉祥,而西方人则视其为血腥暴力?这就是双方文化差异所至。
同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明白英语语法,表达也符合规范,但就是不够地道?有的句子理解起来甚至还很困难?也是由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
比如朋友带着礼物来家做客,中国人会礼貌性地说“你真是太客气了”但是表达出来却是“you are so polite”,变成了“你真是太有礼貌了”(回答的人会说“哪里哪里”即大家熟知的“where,where”但是现在人们注意到这个表达的不准确性,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英语作文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英语作文英文回答:Causes of Chinglish.Chinglish is a term coined to describe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used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China, particularly among young people, and has even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Chinglish.Globalization: The increasing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world has led to a greater exchange of ideas and cultures.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adoption of foreign words and phrases in many languages, including Chinese.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has played amajor role in the spread of Chinglish. Chinese netizens often use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ir online communication, which has helped to popularize them.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particularlyin popular culture. This has led to the adoption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in Chinese popular music, movies, and television shows.The need for convenience: Chinglish can often be a convenient way to communicate complex ideas or concepts.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phrase "guǎnxi" (关系), which means "relationship," is oft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s "connections." This simplifies the concept and makes it easier to understand.Benefits of Chinglish.While Chinglish can sometimes be criticized as being confusing or inaccurate, it can also have several benefits.It can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Chinglish can help people who do not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For example, a Chinese person who does not speak Englishcan use Chi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an English speaker.It can be creative and expressive: Chinglish can be used to create new and innovative ways of expressing oneself.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phrase "hēikě" (黑客), which means "hacker," is often used in Chinglish to referto someone who is very good at using computers.It can reflect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anguage: Chinglish is a testament to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anguage. It shows how languages can borrow from each other and adapt to new circumstances.Challenges of Chinglish.While Chinglish has several benefits, it can also pose some challenges.It can be confusing: Chinglish can sometimes beconfusing, especially for people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phrase "yī fēn qián" (一分钱), which means "one cent," is often translated into Chinglish as "one fen money." This can be confusing for people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Chinese currency.It can be inaccurate: Chinglish can also be inaccurate.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phrase "hǎo chī" (好吃), which means "delicious," is often translated into Chinglish as "good eat." This is not an accurate translation, as the phrase "good eat" does not exist in English.It can be offensive: Chinglish can sometimes be offensive, especially when it is used to make fun of Chinese people or culture. For example, the Chinglishphrase "China doll" is often used in a derogatory way to refer to Chinese women.Conclusion.Chinglish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phenomenon. Ithas both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and it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evolve in the years to come. As the world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it is likely that we will see more and more examples of Chinglish in everyday life.中文回答: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性质浅析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性质浅析作者:栾婷燕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8年第07期【摘要】中式英语普遍存在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翻译与写作中,成为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拦路虎”,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难题。
笔者通过与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口语交流以及翻译与写作测试的方式,分析学生在英语交流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中式英语痕迹的原因,并将其性质分类。
希望本文能为大学英语教师在帮助学生地道运用英语提供一些方法和启示。
【关键词】中式英语;大学英语学习;母语负迁移【作者简介】栾婷燕,大连科技学院。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之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干扰而产生的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是不被认可与接受的英语变体,而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某一阶段中便会生成这种错误的英语。
母语负迁移是造成中国大学生中式英语的主要原因。
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会产生干扰作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原有知识只要对外语学习起到干扰、妨碍作用的便是负面迁移。
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所犯的错误51%来自母语干扰。
1.口语方面。
首先,汉语方言对大学生英语发音造成影响。
例如,来自四川等地部分学生无法区分/n/与/l/,将“life is beautiful”读作“knife is beautiful”,而来自东北地区部分同学则因平卷舌不分而说出“Are you sure?/suə/” 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
其次,中国大学生在读缩写类单词时通常会念出其组成字母,而非正规读音。
如App, PPT, GIF, VS应读作/æp/,powerpoint, /dʒif/,/’vɜ:səs/,而非“诶屁屁”、“屁屁踢”、“吉艾艾芙”、“微艾死”,如此的误读会令外国人误以为是某些专有名词的首字母缩写。
2.词汇方面。
第一,词汇冗余。
汉语因注重文采而不惜反复强调,而英语却言简意赅。
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作者:顾瑛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21期顾瑛(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江苏太仓215411)摘要:“中式英语”影响了广大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标准英语”的学习。
教师要在研究“中式英语”定义和“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从中英文化习俗、中英思维模式和中英表达习惯三个方面分析“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避免“中式英语”对英语学习的困扰。
关键词:中式英语;标准英语;成因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31-02基金项目: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3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编号2013QNJJ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顾瑛(1981-),女,江苏太仓人,讲师,从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研究。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而来的是中国特色英语的普遍存在,不论是在翻译、写作还是在日常交际中,从语法使用到口语表达都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有研究者将之称为Chinglish,即“中式英语”。
一、关于“中式英语”1980年葛传椝教授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第一次对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做出了区分。
1993年李文中教授在《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一文中提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
”中式英语,是由于中国英语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在还没有掌握标准英语的时候,介于汉语(即母语)和英语(即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向目的语过渡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中介语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1.中式英语产生的基础——英语、汉语的广泛使用
汉语凭借着其庞大的使用人群,是中式英语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国有56个名族,人口约14亿,使用着大约85种语言(其中有文字的共40种)。
而汉语是占中国人口总数94%的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所广泛使用的语言。
自1945年联合国创建以来,汉语就成为联合国重要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其使用广泛度仅次于英语、西班牙语,局世界第三。
与汉语相比,虽然英语在使用人群上略逊色于汉语,但其广泛度却不是汉语所能比的。
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在各个时期都有着明显的变化,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也就是说25亿人口。
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
8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
世界上有超过70多亿的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而根据英国文化协会最近的报告,地球上一半人口——大约35亿人——都说英语。
所有的语言虽然都在不断发展,但英语的全球化在语言史上是没有前例的。
作为世界两大主要语言的英语与汉语,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两种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交流。
因此,中式英语就顺应而生了。
2.中式英语的发展及其现状
纵观中式英语的影响,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
早在1994年,中式英语已经开始被加入国际英语的行列中,其对国际英语的贡献率大约占到了5%到20%,超过其他任何来源。
例如,由中式英语所产生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drink tea(喝茶)”等词汇,早已经成为了标准英语中的一部分。
而中式英语的整个发展过程,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
英语早在1637
年就被传入了中国,那时,英国的商人来到澳门、广州,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
洋泾浜英语就是介于英语和广东话之间的一种商业英语。
由于对英语只有初步的了解,中国人对英语大量的错误发音和词义的误解,成为了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嘲讽与耻笑的对象。
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式英语的内涵,乃至认可中式英语的客观存在。
再之后,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发掘中式英语的真正含义,让中式英语成为了一种非常生动有趣、被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
与此同时,中式英语不仅被民众所认可,更是被许多权威性的组织所接纳。
美国的语言检测机构,对中式英语一直抱有非常高的评价。
自2005年起,Chinglish就被评为影响全球的十大词汇之一。
时至今日,中式英语的热度依旧不减,即便是新兴不就的网络词汇“no zuo no die”也已经被收入美国网络俚语词典。
3.中式英语的未来趋势
有学者认为,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英语使用者的自我审视和修正,中式英语会逐步减少。
但是客观的事实表明,中式英语正在形成它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既不完全属于英语的文化范畴,也不完全属于汉语的文化范畴。
虽然中式英语是作为一种中介语所出现的,具有着系统性、变异性、过渡性的全部特征,但其良好的发展和广泛的认可度,以及深远的影响力,使得它本身已经区别于一个过渡期语种。
但中式英语未来的发展也并不是一片光明。
随着中国国际化发展的进一步加深,纠正英语中的“错误用法”——中式英语,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这也成为了中式英语可能会走向衰败的一个潜在的不定因素。
但就以中式英语的发展方向而言,当下的中式英语已经不再是无意间所犯下的“错误”所形成的语言,而是一种带有主观意向,去融合中西文化的语言。
就如同有些人分析的一样,中式英语的消失是不可能的,它已经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而全球语言检测机构GLM也非常看好中式英语的发展,坚持认为,中式英语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更“繁荣”。
4.综述
从中式英语产生的基础、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来看,我们几乎可以断定,中式英语的影响力还将进一步地扩大,具有极高的可能性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英语方言。
而这一观点也是被现今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同的。
并且,香港英语作为英语方言在中国的产生,也为中式英语的方言化过程树立了良好的先例。
(1757汉字)
参考文献
【1】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胡晓丽《中国英语之功能研究》2012.6
【3】金惠康“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讨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报2003.5 【4】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解放军外语学院报1991.1
【5】林琼“中国式英语浅析”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