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雨霖铃》导学案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15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继续感悟婉约词风。

2、品味语言,理解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3、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4、背诵全词。

学习方法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知人论世: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人称柳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二、文体知识:1、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的方法表现情绪。

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李煜等。

2、“雨霖铃”词牌简介:“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无比凄切,勾起往事,当时,杨贵妃已死,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可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

宋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写作背景: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佳作。

当时柳永虽中了进士,但只做了个工部屯田员外郎,是个地方官,仕途不顺。

再加上要离开心爱之人去赴任,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心情郁闷,更觉得痛苦万分,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四、文本探究: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概括本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词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语句是情语?4、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本词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五、练习巩固:1、《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编写人:江兰芬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诵感受词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认真体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4、发挥想象,明白得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育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指导朗诵技术,提高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体验离别之美,伤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1.把握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用以解读其它风格类似的作品,“辨一叶而知秋”。

2. 了解表现手法。

文章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制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遇。

3.认真品读景物描述,体会其中的妙处。

4.有趣的朗诵,读出一点不舍的味道,读出一点离别的气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知识链接】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通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旧事,于是创作此曲吊唁杨贵妃寄托哀思。

咱们能够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教学进程】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朗诵指导】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样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梗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朗诵节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本文中可不能写或易写错的字和读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诵课文。

柳永《雨铃霖》导学案

柳永《雨铃霖》导学案

柳永《雨铃霖》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法指导】、查资料了解作者。

2、把握感情基调诵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反复诵读,仔细品味)【预习展示】(我敢我能我行)一、知识链接、简介作者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

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合作探究】一、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探究提高】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答: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答: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预习作业】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声声慢》。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

雨霖铃柳永【教学过程】一、引入:诗词水墨浸染的唐宋,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流芳千古的诗人,他们的文字,点亮了千百年的艺术殿堂。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去奉旨填词;他的词作家喻户晓,竞相传唱,“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他去世后,歌姬凑钱为他安葬,年年自发祭奠他,他就是“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

下面我们继续来欣赏他的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二、温故知新:三、出示目标四、观看图片(几幅图片相同的要素——离别)1、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离别的诗句?2、小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这种种的别离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愁眉,也让我们体悟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至理。

五、再次朗读,整体感知:1.说说读了本词你的感受是什么?(基调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离愁别恨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板书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那么柳永和恋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凄凉、沉寂。

这里字字写景,同时,处处显情,情景交融,营造了一种离别前凄切哀伤的氛围。

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实写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实写烟波、暮霭、楚天因情设景虚写离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刻画心理:好景虚设,风情难言实写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合作探究】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3、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并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4、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7、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第三课时《雨霖铃》导学案2【合作探究】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雨霖铃》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鉴赏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雨霖铃》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

5. 文学鉴赏:(1)教授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欣赏《雨霖铃》。

6. 创意表达:(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诗歌创意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四、作业布置:1. 完成《雨霖铃》的翻译和笔记。

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创意表达。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效果如何?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合适,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 学生对《雨霖铃》的喜爱程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5. 针对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诗歌鉴赏能力。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2、体味情感。

【学法指导】1、以读带析,心临其境,品读诗歌语言。

2、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体味诗歌情感。

【预习案】★读一读、想一想(自读文本,整体感知诗歌)一、初读..作品,整体把握:1、把下面加点字的拼音标注在课本上。

雨霖铃..骤.雨都.门留恋处.凝噎.暮霭.良辰.更那堪...寒蝉2、参照注释,通释全词大意。

3、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1-2个词来概括);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探究案】★理一理、悟一悟(合作探究,深入发掘提升)二、赏读..作品,总结方法: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请从情与景,实与虚的角度进行分析。

【练习案】★辨一辨,练一练(以点带面,掌握同类内容)《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悟读..作品,涵泳玩味。

(配乐)★动一动,写一写(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离别”的主题写一首小诗,或是推荐有关离别的歌词)四、欣赏..歌曲《雨霖铃》【相关连接】1.题解:《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2.作者:柳永,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

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可仕途坎坷,他并没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

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3.背景:《雨霖铃》是作者晚年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一.【素养目标】1.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意象等基础知识。

揣摩语言,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独特意境。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背诵整首词;理解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知识储备】(一)、题目注解“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相传,唐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入蜀。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缢死后,玄宗日夜思念。

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曲调极其哀怨。

有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

(二)、作者名片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又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2、听配音朗诵。

(投入理解)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

《雨霖铃》教案(精选11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11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精选11篇)《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

2、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4、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2)分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词中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

(2)对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四、文本解读1、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雨霖铃教案(通用10篇)

雨霖铃教案(通用10篇)

雨霖铃教案(通用10篇)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熟悉民间乐曲。

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

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

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

《雨霖铃》教案(共5篇)

《雨霖铃》教案(共5篇)

《雨霖铃》教案(共5篇)第一篇:《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品味意象,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读、意读和情读,感知词的意境,品析词的风格,领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词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时安排:一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播放民歌《走西口》,由离别导入,找出“伤离别”。

一首《走西口》哀怨回肠,唱出了情哥哥和情妹妹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遥远的宋朝的情妹妹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来认识这位情哥哥吧!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及作品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

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

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词集有《乐章集》。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课前预习案】一、文学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二、文本助读1、连线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著有《乐章集》。

柳永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际遇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专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词人。

从内容上看,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歌伎生活、羁旅行役、下层市民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2、探寻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不顺。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牌简介《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大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4、朗诵提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设计意图: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1、读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1、导入新课: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3、简介作者:(投影)4、听录音: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长亭兰舟江水寒蝉(实景)△杨柳岸晓风残月暮霭沉沉楚天阔虚景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语言赏析。

①写景②写人③写情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雨霖铃》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

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

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

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

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

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导学案
主备:备课组长:学科组长: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读课文,做到心临其境,仔细品味语言。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
1、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我们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朗读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
下阕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
本词表现手法赏1:从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依次是、、。

2:这首词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景语
情语
3: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虚实相生,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实写
虚写
本词情景赏析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雨霖铃》鉴赏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的情景,下片主要想象离别后的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

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
金谷。

”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
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
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

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
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
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
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
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
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
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
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
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
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
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
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
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
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
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此去”二字,遥
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
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
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格调的
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
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
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
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