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

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阳: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阳) :a.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b.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

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中医病机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方面。正气与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则包括阴精与阳气两部分。所以,病理

上的阴阳失调,多表现为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且一方面之异常,亦必影响及另一方面。一般来讲,外感邪盛多使机体阴阳某一方面偏亢,而使另一方面受损;内伤体衰则可导致机体某一方面不足,使之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形成另一方面的相对偏亢,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错综复杂,但就其阴阳状态来说,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

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亦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互损及转化在病理上之体现: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都能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至于阴阳转化在疾病证候上之反映,诸如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阴寒证转化成阳热证等,都是常见的,已如前述,不再重复。

4.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克与相乘,次序一致。但相克——正常、生理;相乘——异常、病理。

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5.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a.子母相及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b.相克关系传变: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侮”。

6.五行学说是如何指导临床治疗的?

a.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b.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c.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d.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

7. 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阴。

5.火邪: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6.暑邪:炎热;升散;多夹湿。

8. 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游走性关

节疼痛,痛无定处的“行痹”,即是风气偏盛的表现。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块,即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之特点。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发病多急,传变亦较快。

9. 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

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暑邪:炎热;升散;多夹湿。

10.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11. 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

痰饮: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阳不足、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利进而导致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最终形成痰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瘀血:外伤—络伤血溢、血热—迫血妄行、气虚—气不摄血导致血离脉道,停积于体内;气虚—血行无力、气滞—血行受阻、血寒—寒凝血滞、血热—煎熬粘滞导致血行不畅,阻滞于脏腑经络。在二者

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瘀血。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12. .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

气有余便是火,病因病理学术语。出《丹溪心法》。阳气偏盛,呈现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导致各种火症。如由于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证候。又如五志、七情过极,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等证候。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3

1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