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

合集下载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世界上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

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0.1所示。

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总体层:从整体上综合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演化轨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

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状态层:反映决定各子系统行为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组成成分的状态,包括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

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

本指标体系共遴选45个“指数”来加以表征。

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

本报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了225个“基层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要素)层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修正版)1. 生存支持系统1.1生存资源禀赋1.1.1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面积1.1.1.2 耕地质量1.1.1.3耕地面积的变化1.1.2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气候资源指数1.1.3.1 光合有效辐射1.1.3.2C o 10≥积温1.1.3.3 年平均降水1.1.3.4 年均霜日1.1. 4生物资源指数1. 1. 4. 1人均NPP1.1.4.2 NPP 密度1. 2农业投入水平1.2.1物能投入指数1.2.1.1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机总动力1.2.1.2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电量1.2.1.3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1.2.1.4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水量1.2.1.5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柴油使用量1.2. 1. 6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塑料薄膜使用量1.2. 1. 7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药使用量1.2.2资金投入指数1.2.2.1农户人均生产经营费用现金支出1.2.2.2 农业生产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2.2.3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财政支出1.2.2.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2.2.5单位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 3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单位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1.3.1.4化肥利用效率1.3.1.5 单位农业用水粮食产量1.3.1.6 单位用电粮食产量1.3.2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其总产值比重1.3.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旱涝保收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1.4.2.3 节水灌溉率1.4.2.4旱涝盐碱治理率1.4.2.5 成灾率1.4.2.6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区域发展成本2.1.1自然成本指数2.1.1.1地形限制系数2.1.1.2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经济成本指数2.1.2.1吸引力2.1.2.1.1人均外资2.1.2.1.2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人均进出口总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通达性2.1.2.2.1人均交通线路长度2.1.2.2.2交通密度2.1.2.3潜势度2.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2.1.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密度2.1.2.3.3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1.3社会成本指数2.1.3.1人力资本系数2.1.3.2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基础设施能力2.2.1.1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互联网普及率2.2.1.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2.2.1.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经济规模指数2.2.2.1人均GDP2.2.2.2 GDP密度2.2.3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2.2.3.4 人均储蓄额2.2.3.5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竞争优势系数2.2.4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2.2.4.3 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2.2.4.4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2.3区域发展质量2.3.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工业效益总体水平2.3.1.1.1人均工业增加值2.3.1.1.2人均利税总额2.3.1.1.3人均主营业务收入2.3.1.2投入产出水平2.3.1.2.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运营效率2.3.1.3.1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资产负债率2.3.1.4盈利水平2.3.1.4.1总资产贡献率2.3.1.4.2净资产收益率2.3.1.4.3营运资金比例2.3.1.4.4 工业增加值率2.3.2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新产品产值率2.3.3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2.3.3.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2.3.3.3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占用2.3.3.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2.3.3.5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2.3.3.6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3.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排放强度指数3.1.1.1废气排放水平3.1.1.1.1人均废气排放3.1.1.1.2废气排放密度3.1.1.2废水排放水平3.1.1.2.1人均废水排放3.1.1.2.2废水排放密度3.1.1.3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排放水平3.1.2.1.1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烟尘排放水平3.1.2.2.1人均烟尘排放3.1.2.2.2烟尘排放密度3.1.3 水污染指数3.1.3.1点源污染3.1.3.1.1 人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3.1.3.1.2 单位径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2 面源污染3.1.3.2.1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3.1.3.2.2 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地形起伏度3.2.1.2地震灾害频率3.2.2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土地退化指数3.2.3.1水土流失率3.2.3.2荒漠化率3.2.3.3盐碱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比例3.3区域抗逆水平3.3.1环境治理指数3.3.1.1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3.3.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3.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3.1.7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例3.3.2生态保护指数3.3.2.1森林覆盖率3.3.2.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3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造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5 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成人文盲率4.1.1.4 赡养比4.1.2社会结构指数4.1.2.1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城市化率4.1.2.3性别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居民生活条件4.1.3.1.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2 医疗条件4.1.3.1.2.1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2.2千人拥有病床数4.1.3.1.2.2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2居民消费水平4.1.3.2.1人均消费支出4.1.3.2.1.1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恩格尔系数4.1.3.2.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3文化消费支出4.1.3.2.3.1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3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1.3.2.3.4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2 社会安全水平4.2.1社会公平指数4.2.1.1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行业收入水平差异4.2.1.3就业公平度4.2.1.4受教育公平度4.2.2社会安全指数4.2.2.1城镇失业率4.2.2.2贫困发生率4.2.2.3 通货膨胀率4.2.2.4 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4.2.2.5交通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2.6 万人火灾事故发生率4.2.2.7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3社会福利保障指数4.2.3.1 城镇每万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数4.2.3.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4.2.3.3 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4.2.3.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4.2.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4.2.3.6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4.3社会进步动力4.3.1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未受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智力支持系统5.1 区域教育能力5.1.1教育投入指数5.1.1.1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各级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5.1.1.3 全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5.1.2教育规模指数5.1.2.1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教育成就指数5.1.3.1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2成人文盲变动5.1.3.3 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变化5.2区域科技能力5.2.1科技资源指数5.2.1.1科技人力资源5.2.1.1.1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科技产出指数5.2.2.1科技论文产出5.2.2.1.1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5.2.2.1.2单位科研经费的国际论文产出5.2.2.1.3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论文数5.2.2.1.4 单位科研经费的国内论文产出5.2.2.2专利产出能力5.2.2.2.1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单位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5.2.3科技贡献指数5.2.3.1直接经济效益5.2.3.1.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5.2.3.1.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5.2.3.1.3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2.3.1.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间接经济效益5.2.3.2.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下降率5.2.3.2.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2 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下降率5.2.3.2.4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5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6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区域管理能力5.3.1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财政自给率5.3.1.1.2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人均财政收入5.3.1.2政府工作效率5.3.1.2.1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经社调控指数5.3.2.1经济调控绩效5.3.2.1.1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经济波动系数5.3.2.1.3市场化程度5.3.2.1.3.1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5.3.2.1.3.2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失业率的变化5.3.2.2.3城市化率的变化5.3.3环境管理指数5.3.3.1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每千人拥有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数5.3.3.4环境问题来信处理率5.3.3.5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第8讲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8讲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8讲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随着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资源匮乏等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关注热点。

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据社会经济发
展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系统研究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从而为可
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一个有效的衡量标准。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构成: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
展指标、环境发展指标,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调控和监测。

首先,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公平正义、改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消除等
指标。

公平正义指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等性,能更好地促进以共
和国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共存,减少社会不平等、歧视的现象;改善社会状
况指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改善收入
分配状况、社会关系状况、消费状况、福祉状况等;社会问题消除指标可
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关怀,进一步消除社会问题,减少社会安全风险。

其次,经济发展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投资、资源稳定使用
并利用等指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就是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朝着让地球变得更好的方向努力,嗯,就是让这个星球变得更环保、更加公正、更加有爱。

别看这些目标听起来高大上,咱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其实就藏着这些目标的影子,只要你留心发现,就会发现原来这些目标离我们并不遥远。

你看,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贫困”。

这说得轻松,但做起来可不简单。

大家都知道,有些地方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

可我们不就是在朝着让每个人都有饭吃、有书读、有地方住的目标前进吗?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长辈,总是希望小辈们都能好好过日子。

贫困的消除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靠大家一起努力。

生活中许多人已经在行动了,像那些做公益的组织,或者是一些富有爱心的企业,哪怕是街头的一些募捐箱,都是大家为这个目标尽的微薄之力。

然后还有一个目标是“性别平等”。

这说起来简单,可你要知道,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女人的地位可不是很高。

她们没得选择,很多时候连话语权都没有。

可能你会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其实有关系,咱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

只要你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有女性,你就能理解这背后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平等不单单是女性的事,实际上它是对所有人的事。

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被因为性别、种族或任何其他原因而剥夺掉应有的机会。

你想象一下,如果男女都有平等的机会,我们的世界是不是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再说到“气候行动”。

这个话题,哎哟,真是越来越热了,字面上的“热”!地球在变暖,冰山在融化,森林在减少,空气污染愈加严重,咱们可得好好反思反思。

很多人都在为此付出努力啦。

比如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提倡绿色出行,植树造林,这些都是“气候行动”呀。

你瞧,骑个共享单车,带个环保袋,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环保小卫士”的日常啊。

如果每个人都能多做一点,我们是不是能让地球更凉快一点呢?说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些目标离我们有点远,觉得和我们这些普通人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

第8讲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8讲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UNDP的人文发展指数
•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提出人文发展指数 (HDI)。
• 人类的福利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知识(由成人识字 率和平均上学年限组成) 、寿命(出生时的期望寿 命)、收入(按照实际购买力折算的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
• 知识:代表发展的基础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信息 扩散能力,理解自然保护能力等等;
Dn表示环境退化的损失。
• 1989年Repetto对印度尼西亚的1971-1984的GDP进 行了重新调整,计算结果表明,虽然印度尼西亚 GDP每年增长7.1%,但是净国内生产总值(NDP) 的增长只有4%,说明该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 本数量减少与环境质量退化为代价的。
真实储蓄率
• 真实储蓄:国民生产总值—人造资本折旧—环境退 化的损失—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
?基本概念?功能性指标?综合性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指标?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一种人类的主观评判?不同方法得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同?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可以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指标本身没有绝对意义而具有相对意义这意味着可以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比较或者同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原理
第8讲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国家财富包含以下四种资本要素: • (1)自然资本;包括土地、水、森林、石油、煤、金属与非
金属矿产等。 • (2)生产资本;它指所使用的机器、厂房、基础设施(供水
系统、公路、铁路等)。 • (3)人力资本;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力生产能力存
量,主要包括劳动力数量、所拥有的知识与技术积累等。 • (4)社会资本;在新体制中目前尚未作出单独的测量,主要
一般性指标
• 原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经济系统的支撑系统,供 给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对污 染物的消解。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和表现的重要工具。

该指标体系包含多个维度和指标,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旨在全面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情况。

本文将介绍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各个维度的重要指标。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构成。

其中,经济维度的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就业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评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社会维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质量、教育水平、医疗保健、社会安全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和公平程度,是评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例如,人口质量指标可以通过衡量人均寿命、生育率和死亡率等来评估,教育水平指标可以通过衡量教育支出、教育普及率和教育质量等来评估。

环境维度的指标主要包括能源消耗、废物排放、水资源利用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的效率,是评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例如,能源消耗指标可以通过衡量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等来评估,废物排放指标可以通过衡量废物排放总量和废物处理率等来评估。

除了这三个主要维度的指标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指标。

例如,政府治理指标可以评估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科技创新指标可以评估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可以评估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对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可以帮助相关方了解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用于国际比较,帮助各国了解自己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竞争力和改进空间。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和表现的重要工具。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听上去就很高大上的话题,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想象一下,咱们每天吃的、用的、穿的,都是在这条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走的。

就像我们常说的,种树要趁早,环保也是一样。

可是,什么才算是“可持续”?光说不练可不行,要有实际的标准和指标来评估。

于是,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指标,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下。

咱们得搞清楚“可持续发展”到底是个啥。

简单说,就是要满足我们今天的需要,但不影响未来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就像我们吃东西,不能光顾着嘴,得想着胃呀!于是,有了一些评价指标,帮助我们判断一个地方、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是否真的在走可持续的路。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深?其实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打分制度,打分高了,就说明干得不错,反之则得想办法改进。

第一个指标,经济效益。

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毕竟谁都知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经济可持续发展,得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报。

就像开一家店,不能总是赔钱,得想着怎么才能让生意红火,让老板开心。

赚钱可不是坏事,但得是绿色的、环保的那种。

可不是说什么都可以为了赚钱,毁了环境,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再说说环境指标。

咱们的地球可是个大家庭,环境可得照顾好。

空气、水、土壤,缺一不可。

每个指标都像是个小闹钟,提醒我们要好好守护这个家。

比如说,空气质量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要是天天吸进的是污浊的空气,那可真是像是给身体下了“黑手”。

所以,得有专门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环境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中。

然后,还有社会指标。

说到底,发展是为了人。

人得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才能安心过日子。

社会公平、教育机会、健康保障,这些都是我们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就像我们常说的,谁都不能掉队,人人都有权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

这可不是空口白话,得在实际中落实,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发展的温暖。

别忘了,参与性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汇 报 人 :MR.Z
添加目录文本
可持续发展的 指标体系
我国可持续发 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 定义与重要性
国际上可持续发 展的指标体系
未来可持续发展 的挑战与对策
PART ONE
PART TWO
定义:在满足当 前世代需求的同 时,不危及子孙 后代满足其需求 的能力
重要性:确保人 类社会长期稳定 与繁荣,实现经 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
关键要素:资源 利用、环境保护、 社会公正和经济 发展
目标:促进经济 增长、社会进步 和环境保护的平 衡发展
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未来世代的需求和权益 推动全球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定义:满足当前 世代的需求,同 时不危及子孙后 代满足其需求的
能力
重要性:确保人 类社会的长期生
存与发展
历史背景:工业 革命后,环境问 题逐987年由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 员会向联合国提交 的一份题为《我们 共同的未来》的报
告中提出

第7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7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7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于衡量和监测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变化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一个完整且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个维度。

首先,经济方面的指标应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贸易平衡、贫困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以及资源的利用情况。

其次,社会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教育水平、健康和福利、社会公正和平等、社会参与和政治权利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

最后,环境方面的指标应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的健康程度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上述三个维度的指标外,还应该考虑跨国和区域之间的差异。

比如,充当污染物排放基准、贫困线和人权标准等。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优先事项。

此外,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可比性意味着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的指标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化,以便比较和分析。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应该是可收集和测量的,并且要能够及时地提供数据和信息。

最后,可持续性是指指标体系应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便用于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为了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数据源进行评估。

这包括面谈、调查、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等。

同时,应该促进透明度和公众参与,以提高评估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度。

总之,一个完整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跨国区域差异等多个维度的指标,并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它应该基于多种方法和数据源,以确保评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并为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评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下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经济发展指标:1.经济增长率:通过GDP增长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反映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资源利用率:包括能源、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率等,反映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反映了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反映了国家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益。

二、社会发展指标:1.教育水平:通过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人口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反映了国民的素质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劳动力就业率:衡量就业率,反映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医疗保障体系:评估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反映了国家卫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4.收入差距:考察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反映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状况。

三、环境保护指标:1.空气质量:衡量城市和地区的空气质量,反映了环境的健康状况。

2.水资源利用率:评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保护措施,反映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生态环境保护:考察国家和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和效果,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4.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情况,反映了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能力。

四、政策和法律指标:1.可持续发展政策:评估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程度,反映了国家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视程度。

2.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评估国家和地方对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制定和执行情况,反映了法制环境的完善程度。

3.社会参与和意识:考察社会公众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反映了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态度。

以上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世界上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

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0.1所示。

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总体层:从整体上综合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演化轨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

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状态层:反映决定各子系统行为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组成成分的状态,包括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

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

本指标体系共遴选45个“指数”来加以表征。

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

本报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了225个“基层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要素)层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修正版)1. 生存支持系统1.1生存资源禀赋1.1.1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面积1.1.1.2 耕地质量1.1.1.3耕地面积的变化1.1.2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气候资源指数1.1.3.1 光合有效辐射1.1.3.2C o 10≥积温1.1.3.3 年平均降水1.1.3.4 年均霜日1.1. 4生物资源指数1. 1. 4. 1人均NPP1.1.4.2 NPP 密度1. 2农业投入水平1.2.1物能投入指数1.2.1.1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机总动力1.2.1.2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电量1.2.1.3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1.2.1.4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水量1.2.1.5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柴油使用量1.2. 1. 6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塑料薄膜使用量1.2. 1. 7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药使用量1.2.2资金投入指数1.2.2.1农户人均生产经营费用现金支出1.2.2.2 农业生产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2.2.3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财政支出1.2.2.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2.2.5单位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 3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单位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1.3.1.4化肥利用效率1.3.1.5 单位农业用水粮食产量1.3.1.6 单位用电粮食产量1.3.2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其总产值比重1.3.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旱涝保收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1.4.2.3 节水灌溉率1.4.2.4旱涝盐碱治理率1.4.2.5 成灾率1.4.2.6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区域发展成本2.1.1自然成本指数2.1.1.1地形限制系数2.1.1.2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经济成本指数2.1.2.1吸引力2.1.2.1.1人均外资2.1.2.1.2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人均进出口总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通达性2.1.2.2.1人均交通线路长度2.1.2.2.2交通密度2.1.2.3潜势度2.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2.1.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密度2.1.2.3.3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1.3社会成本指数2.1.3.1人力资本系数2.1.3.2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基础设施能力2.2.1.1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互联网普及率2.2.1.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2.2.1.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经济规模指数2.2.2.1人均GDP2.2.2.2 GDP密度2.2.3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2.2.3.4 人均储蓄额2.2.3.5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竞争优势系数2.2.4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2.2.4.3 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2.2.4.4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2.3区域发展质量2.3.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工业效益总体水平2.3.1.1.1人均工业增加值2.3.1.1.2人均利税总额2.3.1.1.3人均主营业务收入2.3.1.2投入产出水平2.3.1.2.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运营效率2.3.1.3.1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资产负债率2.3.1.4盈利水平2.3.1.4.1总资产贡献率2.3.1.4.2净资产收益率2.3.1.4.3营运资金比例2.3.1.4.4 工业增加值率2.3.2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新产品产值率2.3.3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2.3.3.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2.3.3.3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占用2.3.3.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2.3.3.5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2.3.3.6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3.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排放强度指数3.1.1.1废气排放水平3.1.1.1.1人均废气排放3.1.1.1.2废气排放密度3.1.1.2废水排放水平3.1.1.2.1人均废水排放3.1.1.2.2废水排放密度3.1.1.3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排放水平3.1.2.1.1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烟尘排放水平3.1.2.2.1人均烟尘排放3.1.2.2.2烟尘排放密度3.1.3 水污染指数3.1.3.1点源污染3.1.3.1.1 人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3.1.3.1.2 单位径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2 面源污染3.1.3.2.1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3.1.3.2.2 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地形起伏度3.2.1.2地震灾害频率3.2.2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土地退化指数3.2.3.1水土流失率3.2.3.2荒漠化率3.2.3.3盐碱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比例3.3区域抗逆水平3.3.1环境治理指数3.3.1.1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3.3.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3.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3.1.7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例3.3.2生态保护指数3.3.2.1森林覆盖率3.3.2.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3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造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5 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成人文盲率4.1.1.4 赡养比4.1.2社会结构指数4.1.2.1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城市化率4.1.2.3性别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居民生活条件4.1.3.1.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2 医疗条件4.1.3.1.2.1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2.2千人拥有病床数4.1.3.1.2.2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2居民消费水平4.1.3.2.1人均消费支出4.1.3.2.1.1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恩格尔系数4.1.3.2.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3文化消费支出4.1.3.2.3.1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3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1.3.2.3.4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2 社会安全水平4.2.1社会公平指数4.2.1.1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行业收入水平差异4.2.1.3就业公平度4.2.1.4受教育公平度4.2.2社会安全指数4.2.2.1城镇失业率4.2.2.2贫困发生率4.2.2.3 通货膨胀率4.2.2.4 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4.2.2.5交通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2.6 万人火灾事故发生率4.2.2.7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3社会福利保障指数4.2.3.1 城镇每万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数4.2.3.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4.2.3.3 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4.2.3.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4.2.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4.2.3.6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4.3社会进步动力4.3.1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未受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智力支持系统5.1 区域教育能力5.1.1教育投入指数5.1.1.1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各级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5.1.1.3 全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5.1.2教育规模指数5.1.2.1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教育成就指数5.1.3.1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2成人文盲变动5.1.3.3 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变化5.2区域科技能力5.2.1科技资源指数5.2.1.1科技人力资源5.2.1.1.1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科技产出指数5.2.2.1科技论文产出5.2.2.1.1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5.2.2.1.2单位科研经费的国际论文产出5.2.2.1.3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论文数5.2.2.1.4 单位科研经费的国内论文产出5.2.2.2专利产出能力5.2.2.2.1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单位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5.2.3科技贡献指数5.2.3.1直接经济效益5.2.3.1.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5.2.3.1.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5.2.3.1.3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2.3.1.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间接经济效益5.2.3.2.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下降率5.2.3.2.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2 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下降率5.2.3.2.4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5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6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区域管理能力5.3.1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财政自给率5.3.1.1.2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人均财政收入5.3.1.2政府工作效率5.3.1.2.1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经社调控指数5.3.2.1经济调控绩效5.3.2.1.1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经济波动系数5.3.2.1.3市场化程度5.3.2.1.3.1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5.3.2.1.3.2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失业率的变化5.3.2.2.3城市化率的变化5.3.3环境管理指数5.3.3.1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每千人拥有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数5.3.3.4环境问题来信处理率5.3.3.5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为了评选和衡量可持续发展方案和计划所使用的一种标准化体系,目的是为了确保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平衡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常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 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劳动力就业率和企业利润率等经济方面的指标。

2. 社会指标:包括人口增长率、生育率、死亡率、受教育率、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方面的指标。

3. 环境指标:包括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废物治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环境方面的指标。

4. 政策指标:包括政府规划和政策、法规、法律和财政支出等政策方面的指标。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计划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平衡和可持续性而设计的一种全面的标准化体系。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为了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个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重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指标。

1. 经济指标经济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可持续性。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就业率、贫困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和公平性,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2. 环境指标环境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水平。

它包括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利用、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

3. 社会指标社会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状况。

它包括教育水平、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一个地区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使用对于指导政府决策、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多维度地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指标,才能确保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评估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反映环境保护的状况,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只有重视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促进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评估社会公平的状况,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

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指导政府决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指导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System)是一个用于评估和衡量组织、政府、企业等各种主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提供针对不同领域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评价:这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环境评价应该包括对组织的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测。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碳排放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使用效率、废物处理效率等。

2.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评估组织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包括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对社区的回馈、对消费者的权益保障等。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员工福利、社区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3.经济评价:经济评价主要评估组织的经济可持续性,包括对财务状况、经济增长、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财务健康状况、创新能力、经济增长率等。

4.治理评价:治理评价主要评估组织的决策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包括对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决策透明度等方面的评估。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战略规划质量、风险管理水平、决策透明度等。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可以客观地衡量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为了使评价体系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以将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子指标,并为每个子指标设定具体的评分标准。

评估结果可以通过得分来表示,也可以通过等级、红黄绿灯等方式来表示。

同时,在进行评价时,应该注重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总之,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组织、政府、企业等主体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 引言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目标。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个国家和个人的积极参与。

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建立一个全面的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或环境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进展情况的一组指标或数据。

这个体系可以用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确定如何优化环境、社会和经济结果的方法。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许多方面,如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

这些方面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例如,生态方面反映了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管理、气候变化等。

社会方面涉及社会公正、社区建设、教育、健康和福利等。

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增长、财政稳定、贸易、就业等。

文化方面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独特的社会价值等等。

3. 为什么需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定量的方式来测量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

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将其纳入指标体系,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国家或地区在关键领域的表现,并确定改进的主要领域。

这种数据还可以有助于观察和追踪趋势,以确定特定领域是否正在改善或恶化,以及哪些措施是最成功的。

通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各国政策制定者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国家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如何表现,以及他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优先级。

这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应对国际市场变化,为各方面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使用。

一些国家和组织如联合国、欧盟和世界银行等有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全球指标体系,但各个国家和组织都致力于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被用于许多领域。

例如,政府机构可以使用它来定量评估并制定政策,企业可以用它来改善其可持续性表现并更好地向投资者展示其可持续性表现。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也有明显的缺陷:静态指标难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各指标间缺乏严格的,合乎 逻辑的因素关系;指标的适用性,特别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侧重点不同。
2021/7/24
6
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可行性原则 ➢ 层次性原则 ➢ 完备性原则 ➢ 动态性原则 ➢ 典型性原则
的文盲率)、生活质量(扣除购买力因素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项基础变量所组成的综合指标,旨在比较世界各 国的发展状况。
2021/7/24
2
➢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福利指标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福利指标体系是由著名经济学教戴利和库伯制定,它不仅考虑了平均消费,也考虑了分配和环境
退化的因素。由于该指标体系因素较多,计算较复杂,且仅采用少数发达国家资料,所以仅适用发达国家,其完备性 还有待补充。
水土流失率(%)
沙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 森林覆盖率(%) 11
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1/7/24
经济能力 科技能力 资源环境能力 决策管理能力
经济的外向度(%) 积累率(%)
人均财政收入(元)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a) 科研、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自然资源的储备率(%) 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城市化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 地区发展GDP差距(倍数)
10
资源环境支持
2021/7/24
资源丰度指标 环境污染综合指标 环境治理综合指标
生态指标
人均水资源量(m3/人) 人均耕地面积(hm2/人) 人均林地面积(hm2/人)
大气污染指数 水污染指数 固体废弃物年排放增加率(%) 工业废气处理率(%) 工业废水处理率(%) 工业废弃物处理率(%)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指标:经济、社会和环境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衡量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财政收入和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和
出口等。

社会指标主要衡量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包括人均收入、教育
水平、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人口等。

环境指标主要衡量环境质量和资源保护的状况,包括大气、水、土壤
污染、生态平衡、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和排放等。

此外,政治指标、科技创新指标和国际合作指标也在逐渐加入中国可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水土流失率(%)
沙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 森林覆盖率(%) 11
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1/7/24
经济能力 科技能力 资源环境能力 决策管理能力
经济的外向度(%) 积累率(%)
人均财政收入(元)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a) 科研、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自然资源的储备率(%) 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也有明显的缺陷:静态指标难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各指标间缺乏严格的,合乎 逻辑的因素关系;指标的适用性,特别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侧重点不同。
2021/7/24
6
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可行性原则 ➢ 层次性原则 ➢ 完备性原则 ➢ 动态性原则 ➢ 典型性原则
GDP年均增长率(%) GDP总量(元)
人均GDP(元/人)
三次产业结构(%) 轻重工业结构
劳动力结业结构(%)
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 能源利用率(元/t) 资金利税率(%)
9
社会进步
2021/7/24
人口素质指标 物质生活质量指标
社会稳定及保障指标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平均预期寿命(岁)
thankyousuccess202032可编辑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典型性原则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及变量选取基本思路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变量选取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效益指标gdp年均增长率gdp总量元人均gdp元人三次产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劳动力结业结构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能源利用率元t资金利税率社会进步人口素质指标物质生活质量指标社会稳定及保障指标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岁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地区发展gdp差距倍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资源环境支持资源丰度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标环境治理综合指标生态指标人均水资源量m森林覆盖率沙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水土流失率工业废弃物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固体废弃物年排放增加率水污染指数大气污染指数人均耕地面积hm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能力科技能力资源环境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经济的外向度积累率人均财政收入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a科研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自然资源的储备率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生态建设投资占gdp比重立法情况改革方案计划实施thankyousuccess202032可编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二、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1.生存支持系统1.1 生存资源禀赋1.1.1 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1.1.1.2 耕地质量1.1.1.3 耕地占全国份额1.1.2 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水土资源匹配指数1.1.3.1 水资源占全国份额1.1.3.2 土地资源占全国份额1.1.4 气候资源指数1.1.4.1 光合有效辐射1.1.4.2 ≥10℃积温1.1.4.3 年平均降水1.1.4.4 年均霜日1.1.5 生物资源指数1.1.5.1 人均NPP(净初级生产置)1.1.5.2 NPP密度1.1.5.3 NPP占全国份额1.2 农业投入水平1.2.1 物能投入指数1.2.1.1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1.2.1.2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1.2.1.3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1.2.1.4 灌溉率1.2.2 资金投入指数1.2.2.1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1.2.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1.3 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粮食安全保证率1.3.1.4 化肥利用效率1.3.2 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 人均农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1.3.2.3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1.3.2.4 农村人均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 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 高产稳产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 旱涝盐碱治理率1.4.2.3 成灾率1.4.2.4 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 区域发展成本2.1.1 自然成本指数2.1.1.1 地形限制系数2.1.1.2 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 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 经济成本指数2.1.2.1 吸引率2.1.2.1.1 外资占全国份额2.1.2.1.2 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 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 通达率2.1.2.2.1 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2.1.2.2.2 交通密度2.1.2.3 潜势率2.1.2.3.1 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2.1.2.3.2 交通通讯投资密度2.1.2.3.3 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2.1.3 社会成本指数2.1.3.1 人力资本系数2.1.3.2 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 人口对发展的压力2.1.3.3.1 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2.1.3.3.2 发展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 基础设施能力2.2.1.1 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 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 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2.2.1.4 千人拥有电话数2.2.1.5 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 经济规模指数2.2.2.1 GDP占全国份额2.2.2.2 人均GDP2.2.2.3 GDP密度2.2.2.4 GDP的增长率2.2.3 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投资占全国份额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储蓄额2.2.3.4 资本金份额2.2.3.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增长率2.2.4 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 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 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2.3 区域发展质量2.3.1 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总体效益水平2.3.1.1.1 工业增加值率2.3.1.1.2 利税占有率2.3.1.1.3 市场占有率2.3.1.2 投入产出水平2.3.1.2.1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 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 擞?2.3.1.3.1 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 产销率2.3.1.4 盈利水平2.3.1.4.1 总资产贡献率2.3.1.4.2 净资产收益率2.3.1.4.3 营运资金比例2.3.2 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 新产品产值率2.3.3 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 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2.3.3.2 万元产值能耗2.3.3.3 万元产值废水排放2.3.3.4 万元产值废气排放2.3.3.5 万元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2.3.3.6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 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 排放强度指数3.1.1.1 废气排放水平3.1.1.1.1 人均废气排放3.1.1.1.2 废气排放密度3.1.1.2 废水排放水平3.1.1.2.1 人均废水排放3.1.1.2.2 废水排放密度3.1.1.3 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 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 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 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为排放水平3.1.2.1.1 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 烟尘排放水平3.1.2.2.1 人均烟尘排放3.1.2.2.2 烟尘排放密度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 地形起伏度3.2.1.2 地震灾害频率3.2.2 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 土壤侵蚀指数3.2.3.1 水土流失率3.2.3.2 荒漠化率3.2.3.3 盐碱化率3.3 区域抗逆水平3.3.1 环境治理指数3.3.1.1 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 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 废气处理率3.3.1.4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2 生态保护指数3.3.2.1 森林覆盖率3.3.2.2 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3.3.2.3 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 人均造林面积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 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全社会文盲率4.1.2 社会结构指数4.1.2.1 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 城市化率4.1.2.3 三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 居民生活条件4.1.3.1.1 人均收入水平4.1.3.1.2 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1.4 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2 居民消费水平4.1.3.2.1 人均消费支出4.1.3.2.1.1 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 恩格尔系数4.1.3.2.3 文化消费支出4.1.3.2.3.1 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 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2 社会安全水平4.2.1 社会公平指数4.2.1.1 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就业公平度4.2.1.3 受教育公平度4.2.2 社会安全指数4.2.2.1 城镇失业率4.2.2.2 贫困发生率4.2.3 社会保障指数4.2.3.1 赡养比4.2.3.2 社会保障覆盖率4.3 社会进步动力4.3.1 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 欠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 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 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 智力支持系统5.1 区教育能力5.1.1 教育投入指数5.1.1.1 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 教育经费占全国份额5.1.2 教育规模指数5.1.2.1 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 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 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 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 教育成就指数5.1.3.1 学龄儿童入学率5.1.3.2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3 文盲减少率5.2 区域科技能力5.2.1 科技资源指数5.2.1.1 科技人力资源5.2.1.1.1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 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 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 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 大型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 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 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 科技产出指数5.2.2.1 科技论文产出5.2.2.1.1 千名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5.2.2.1.2 单位科研经费的论文产出5.2.2.2 专利产出能力5.2.2.2.1 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各省专利授权量占全国份额5.2.3 科技贡献指数5.2.3.1 直接经济效益5.2.3.1.1 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份额5.2.3.1.2 技术市场戚交额占GDP比例5.2.3.1.3 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其总产值比例5.2.3.1.4 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 间接经济效益5.2.3.2.1 主要原材料节约程度5.2.3.2.2 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3 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4 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5 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6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 区域管理能力5.3.1 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 财政自给率5.3.1.1.2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 人均财政收入5.3.1.2 政府工作效率5.3.1.2.1 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 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 每个公务员创造的服务收益5.3.1.2.4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 经济社会调控指数5.3.2.1 经济调控绩效5.3.2.1.1 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 经济波动系数5.3.2.1.3 市场化程度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 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 失业率的变化5.3.2.2.3 城市化增长率5.3.3 环境管理指数5.3.3.1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 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污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标责任制执行力度5.3.3.4 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