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问题处理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学龄前儿童,是最容易教育好的一个年龄阶段。
所以家长父母一定要在学龄前的这个年龄阶段好好地教育孩子。
以下是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一1 从小培养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从孩子会走路时就要让孩子养成习惯,当孩子摔倒时,家长不要太惊慌,而是应该对孩子说:"宝贝,自己起来,宝贝最棒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主动自己爬起来,这样孩子的性格才会受到影响。
2 家长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很多家长和孩子说话时,嗲声嗲气的,粗鲁的,商量的等,都有很多种语气,我建议家长学会灵活运用,不能一味的用一种口气,什么都好商量,或什么都不行,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孩子交流。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二1 采纳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游戏的选材应由成人来决定,但注意游戏的内容要合适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这一点,成人要慎重的选择。
2 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道理如住在楼上,应告诉她们不要在楼上跳,否则会影响楼下的正常生活。
五至六岁儿童喜爱问问题,在这方面,成人应该有耐心,有可能的话每个都应该回答。
只有这样,才干养成幼儿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才干使幼儿明白更多的道理。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三1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在幼儿阶段不必须要孩子熟悉多少字,数会多少数,应该让孩子多动手,多动嘴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
我们双语幼儿园的老师们会教孩子怎么穿鞋子和洗手洗脸等琐碎小事,例如:"我们的老师会教孩子一步步穿上鞋,然后把鞋子给他脱掉,让孩子自己进行穿鞋;我们的老师会交给孩子怎么洗脸,洗完脸之后如何用毛巾擦拭等等保洁..2 感知和熟悉安全知识生活中常常怕孩子碰到暖瓶,我们双语幼儿园的老师开发了这样一个实验,老师会用一杯冷水和一杯适当的热水进行如下活动,让每一个孩子把手伸出来,先用冷水和热水(适宜温度)浇一下他们的手,从而让他们知道'热",太热会烫伤,暖瓶的水不能动。
同样的列子有很多,这样会让孩子的记忆会更深入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四1 不能宠溺很多父母关于学龄前儿童都是非常宠溺的,致使他们上学时候也会有很多毛病和坏习惯被养成,导致越来越难教育。
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常见问题
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常见问题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是指对0-6岁儿童进行全面、系统、定期的健康监测和干预,以预防和早期发现儿童健康问题,保障他们身心健康的一系列工作。
学龄前儿童是人类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将对其终生的学习、工作和社交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1. 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迅速,骨骼、神经和器官的发育都处于关键时期。
健康管理能够提供及时的专业检查,及时发现和预防儿童体重异常、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问题,并通过营养指导、防病接种、预防伤害等措施,促进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2. 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健康管理可以通过早期的智力评估、语言训练、问答游戏等方式,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此外,及时纠正和治疗听力、视力和其他感觉障碍等问题,也有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提高。
3. 预防儿童常见疾病学龄前儿童易受到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感染等常见疾病的侵袭,健康管理能够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儿童常规体检、喂养指导、家庭环境改善等,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4.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健康管理除了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状况,还应关注儿童的情感、社交和认知的发展,提供早期的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帮助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
二、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中的常见问题1. 儿童生长发育异常学龄前儿童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生长指标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异常。
可能表现为生长迟缓、生长过快以及身高体重不成比例等。
这些异常指标可能是遗传因素、营养摄入不足、内分泌问题等引起的,需要在健康管理中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措施。
2. 生活习惯问题一些学龄前儿童可能存在较差的生活习惯问题,如进食不规律、偏食、戒奶困难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学龄前的儿童如何教育
学龄前的儿童如何教育【篇一】学龄前的儿童如何教育1.不能宠溺很多父母对于学龄前儿童都是非常宠溺的,致使他们上学时候也会有很多毛病和坏习惯被养成,导致越来越难教育。
2.多鼓励学龄前儿童,我们一定要多多鼓励他们,做什么事,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做,做好了要夸奖,做不好,要多鼓励下次该怎么去做好。
3.多引导很多事,学龄前的儿童都不明白的,所以要引导他们去做,或者去学习这种事物,当然这些东西都应该往好的方向教导。
4.多讲道理有些学龄前的儿童,他们有时候就会耍无赖,就一定要这样子做,有时候我们拉都拉不住,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多和他们讲道理,不能随便打骂。
5.多培养兴趣爱好学前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兴趣爱好有时会伴随他们一生,也会有助于他们性格的培养,以及好习惯的养成。
【篇二】学龄前的儿童如何教育问问题一定要经常和你的学龄前儿童交流。
小孩子对回答问题并不陌生,但是你要确保你是在问一些贴近他们活动和生活的问题。
例如,请孩子描述一下他的绘画和创作。
当他在读书或看电视时,问他们一些问题,例如:你觉得这个角色为什么会这样?你觉得这个角色是什么感觉?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你怎么想?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确保你在和你的孩子实行谈话时是轻松的,不要让他们觉得你是在等待一个准确答案。
不要和孩子实行“婴儿对话”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太小,于是常使用一些非常低幼的词汇跟儿童说话。
我的建议是,不要修改你的词汇。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两岁的孩子在面对儿童博物馆被关闭时,他说出了“荒唐”这个词。
孩子们在词汇方面是个很棒的模仿者、语境学习者,所以当你使用更复杂的词汇时,不要刻意选择更简单的词汇。
你能够多问问孩子是否理解了你说的话,不理解时,也能够适当给他们实行解释。
家长还能够带着孩子去多形容遇到的日常事物,增添他们的词汇量。
例如,“这白色的花是雏菊,那黄色的是向日葵”,而不是仅仅叫它们花。
“你看见那只德国牧羊犬了吗?它比狮子狗大很多,不是吗?”“看那棵大橡树。
学龄前儿童教育要注意到问题
小儿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学龄前期,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也在该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
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
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
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
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
我们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
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来有三种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
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
儿童的模仿性强,社会上许多事情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
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某些艺术形式就是将这些美的内容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
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
学前儿童行为治疗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治疗是一种针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旨在帮助儿童建立更积极的行为模式,改善社交技能,减少不良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学前儿童行为治疗方法:
1. 行为观察和评估: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环境中的行为,评估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可能的问题领域。
2. 正面强化:通过给予儿童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来增加期望行为的出现频率。
3. 负面后果的消除:移除或减少不良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以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4. 行为塑造:通过逐步引导和强化,帮助儿童逐步建立新的、更积极的行为模式。
5. 时间延迟:在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通过延迟响应来减少该行为的发生。
6. 自我管理:教育儿童如何自我监控和管理自己的行为,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7.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团体互动等活动,帮助儿童学习和练习社交技能。
8. 家庭和学校合作:与家长和教师合作,确保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得到一致的行为管理。
9. 生物反馈:使用生物反馈技术,如心率监测器,帮助儿童了解和控制他们的身体反应。
10. 模仿和角色模型:让儿童观察和模仿积极的行为模式,通过角
色模型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11.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12. 情绪调节训练:教授儿童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适当地处理情绪。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定制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行为治疗师、家长、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可能需要共同合作,以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
学龄前儿童常见养育问题与处理
学龄前儿童常见养育问题与处理1.小儿不愿与同伴分享东西怎么办宝宝不愿让小朋友动他的玩具,这是宝宝在进入社会的过程里很正常的现象。
一般宝宝在2 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我”、“我的”、“我要”、“我不要”、“我不给”等自我意识。
3 岁前一般处在平行游戏的阶段,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现出某种同情和怜悯,但他们并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牺牲反应。
爸爸妈妈需要给予宝宝正确的引导。
①不要强迫宝宝分享强迫宝宝把玩具拿给小朋友玩,这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讨厌那个小朋友,还会把玩具再抢过来。
最好的方法是自己也参与进去,和宝宝一起玩。
比如说“咱们一块儿玩小火车,宝宝在这边,小朋友在那边,我给你们并来开去。
呜呜呜--------------------- 火车开来了”。
②强化宝宝的分享行为一旦发现宝宝愿意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一块玩,应该及时表扬,让他知道这是好行为,是一件快乐的事。
爸爸妈妈当然也要表现出大方的态度,不要让宝宝感到妈妈舍不得拿出玩具来给小朋友玩,这个时候的宝宝可是已经很敏感了,你的态度会给他暗示的。
③创造机会让宝宝学会分享经常带宝宝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里带宝宝到亲友家去串门;请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带宝宝到家里来做客,让宝宝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小伙伴分享。
开始会有一定困难,但次数多了,宝宝不仅会愿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会很高兴④接受宝宝和你的分享行为宝宝的自私很多时候是大人惯出来的。
如果宝宝把手中的东西拿给你吃,这时候你千万不要拒绝,否则,时间一长,他会以为任何好东西就是应该属于他一个人的了。
⑤给宝宝树立分享的榜样模仿是宝宝的天性,爸爸妈妈是宝宝模仿的重要对象。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都会对宝宝产生影响。
榜样的作用往往比说教更容易被宝宝接受。
在客人来时,妈妈可以把最好吃的食品和客人分享,热情地招待客人;平时多给宝宝讲一些关于小动物或小宝宝因分享而得到快乐的故事,这都会使宝宝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性别教育】学龄前儿童常见的性问题解答
【性别教育】学龄前儿童常见的性问题解答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问各种各样关于性的问题,有时候把父母弄得很迷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以下总结了很多孩子会问到的问题,希望帮父母解决性教育的困惑!1.生命起源的好奇:(1)我从哪里生出来的?答:从妈妈的产道生出来的。
(2)为什么肚子里会有宝宝?答:爸爸妈妈相亲相爱之后,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结合,然后就在妈妈肚子里长大变成小宝宝。
(3)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住在哪里?答:子宫里。
(4)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吃什么?答:有一条管子把营养从妈妈的身体送到小宝宝肚子里。
(5)妈妈生小宝宝时会不会很痛?答:会,不过生下来以后就很高兴。
(6)我在哪里生的?答;在XX医院。
2.对生理的好奇:(1)为什么爸爸有胡子?答:男孩子长大就会长胡子。
(2)为什么爸爸的鸡鸡比较大?答:父子可以先比较手脚的大小、长度,然后告诉幼儿你长大之后也会逐渐变大的。
(3)为什么爸爸的鸡鸡(妈妈那里及大人举起手来)会有长毛?答:大人的阴部都会长毛,你长大以后就会长毛。
(4)为什么妈妈的奶奶这么大?答:这样生小宝宝以后才能喂小宝宝吃奶。
(5)为什么你有奶奶,我没有?答:每一个人都有奶奶,只是男孩子的比较小,女孩长大准备好成为妈妈了就会变大。
(6)为什么妈妈会流血?答;妈妈肚子里的子宫每个月都会造一座皇宫,准备让小宝宝来住。
如果没有小宝宝来住,子宫就会把它拆掉,下个月再盖新的。
拆下来的皇宫从妈妈身体里排出来,叫做月经。
(7)为什么我的小鸡鸡会翘起来?答:想尿尿或者被碰到了;因为有很多血流到小鸡鸡的皮肤里,小鸡鸡就会变大,翘起来。
(8)为什么肚子有洞(肚脐)?答: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肚子上有一条脐带和妈妈连在一起,生出来的时候医生把脐带剪断,脐带掉了以后留下来的疤,就是肚脐。
(9)为什么男孩子也要坐马桶?答:男孩子也可以坐着尿尿;男孩子和女孩子大便是一样的,所以也要坐马桶。
幼小衔接中的适应问题与解决方法
幼小衔接中的适应问题与解决方法幼小衔接是指学龄前儿童进入小学之前的过渡时期。
这一阶段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适应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幼小衔接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我们作为教育家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将从教育角度探讨幼小衔接中的适应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适应问题的存在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孩子们面临着许多适应问题。
首先,学习内容的转变给他们带来了困惑。
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和简单的学习活动,到小学的系统化学习和纪律要求,这种转变对学前儿童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其次,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也是孩子们面临的问题。
小学相对于幼儿园来说,师生关系更为正式,学习氛围更加严肃,课堂时间也更长。
这些变化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二、解决方法为了帮助学龄前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1. 提前引导和准备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前引导和准备学龄前儿童。
例如,可以组织一些与小学相关的活动,如参观小学、与小学生互动交流等,让孩子们提前了解小学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同时,家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引导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环境。
2. 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注重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鼓励、支持和赞扬,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育者还要注重班级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学习环境的安静有序,帮助学龄前儿童适应小学的纪律要求。
3. 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引导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教育者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和引导。
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给予他们特殊关注和帮助,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学习资源。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和解决学龄前儿童的适应问题。
学龄前儿童常见睡眠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龄前儿童常见睡眠问题及解决方案学龄前儿童常见睡眠问题及解决方案睡眠对孩子的成长和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学龄前儿童经常遇到睡眠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睡眠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供家长参考。
1. 失眠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难以保持睡眠。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如过度兴奋、食品过敏、精神压力等等。
解决失眠问题的方法包括:·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
让孩子在每天相同的时间睡觉和起床,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 建立放松的睡前习惯。
如读故事、听轻音乐、按摩等等可使孩子放松心情,安然入睡。
· 避免给孩子食用糖、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
这些食物会让孩子变得兴奋,从而影响睡眠。
2. 夜惊夜惊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也称为“惊恐发作”。
孩子在睡眠过程中突然惊醒,伴随着哭泣、尖叫和呼吸急促等症状。
引起夜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精神紧张、睡眠不足、高热等。
解决夜惊问题的方法包括:· 建立稳定的生活和睡眠规律。
定期睡觉、规律的睡觉时间可以使孩子身心更加放松,从而减少夜惊的发生。
· 监控房间的温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也可能导致夜惊的发生,需要注意调节室内温度。
· 让孩子放松情绪,减轻压力。
儿童也需要冷静地面对各种情绪和压力,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分享压力和忧虑。
3. 梦游梦游是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孩子在睡眠中起床,走出房间或走到房间其他地方。
梦游通常发生在第二睡眠期,即孩子跨越睡眠的不同阶段。
解决梦游问题的方法包括:· 制定睡眠时间表。
孩子需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尤其是在夜间。
· 避免过度兴奋、过度疲劳和过度学习。
过度的兴奋和疲劳可能激发梦游,所以要注意孩子的活动和休息时间。
· 安全第一。
父母应确保孩子在梦游时的安全,如确保梦游时房门是关好的,窗户是锁好的。
4. 呼吸困难许多孩子在睡眠时会面临呼吸困难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孩子在夜间醒来,影响睡眠质量。
解决呼吸困难问题的方法包括:· 观察孩子的睡眠姿势。
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进入学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这个阶段是孩子们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其中,逃避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指孩子试图回避或逃避一些他们不喜欢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还给父母和教育者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重点介绍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一、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积极的家庭氛围能够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减少逃避行为的发生。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1.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安全感;2.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增进亲子关系;3.定期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努力和成就;4.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挑战和目标,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二、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认知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阶段,因此,清晰的规则和界限对于他们的行为矫正非常重要。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与孩子明确规定家庭和学校的规则,并给予合理的解释;2.建立可以预测的日常例行程序,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做什么;3.制定奖惩措施,并对孩子的行为保持一致性;4.鼓励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三、提供适当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在帮助学龄前儿童克服逃避行为时,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其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学会表达和处理。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支持方法:1.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2.教导孩子情绪管理技巧,如使用言语表达情绪或通过绘画、玩耍等方式进行情绪释放;3.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寻求帮助、妥协、分享等;4.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加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四、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奖励适当的激励和奖励对于激发学龄前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行为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1.设立明确的奖励计划,给予孩子目标感,并及时给予奖励;2.奖励可以是简单的口头表扬、鼓励文字或小礼物;3.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设置适当的奖励形式;4.鼓励孩子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通过奖励激励他们努力实现目标。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在新时代的育儿星空中,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犹如一团团乌云,遮挡了他们健康成长的光芒。
然而,在这片乌云背后,隐藏着无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与期待。
本文将探讨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自身成长,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这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需要我们用爱心和智慧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然而,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并非易事。
它既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专业指导。
这就需要我们像是在驾驶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面对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来推动干预对策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教育质量。
我们需要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等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孩子行为问题。
其次,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合作。
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就像是一盏盏明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关系到干预对策的有效性。
我们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合作,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再次,要注重个性化干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行为问题也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孩子的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关爱。
综上所述,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的研究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1.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
矫正策略:在模拟教室的情景下,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一定的任务,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或更长。
2.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食物。
矫正策略:抓住半固体食物添加的关键期(4—6个月),注意添加的食物质地要由软到硬,幼儿园的孩子,要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
3.明显多动。
矫正策略: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
关键是让幼儿懂得在不同情景下,什么是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行为,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控制力。
4.过分依恋、缠人。
矫正策略:培养其独立性,多与同伴交流,多走出家庭,参与群体游戏和活动。
5.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吸吮手指、毛巾等物品)。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着重奖赏与惩罚并举,一般奖赏与惩罚之比以3:1最为适宜,如果纯采用奖赏或过多的惩罚甚至责备,则难以奏效。
6.孤僻,难与同伴交往。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采用示范疗法,即在自然环境中,父母或教师向儿童示范如何与同伴交流,如打招呼、请示、应答等方面。
7.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
矫正策略:关键在于心理疏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批评。
8.每天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游戏机。
矫正策略:让孩子懂得主次之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用看电视或玩游戏机奖赏孩子的良好行为;也可剥夺这两项活动,作为对行为的惩罚。
9.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
矫正策略:必须是整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遵照强化适当行为为主的原则。
10.有睡眠问题(难以入睡、夜啼、夜惊、梦游等)。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应注重入睡准备,如睡前至少半小时让儿童从事一些安静的活动,并营造一个光线较昏暗的睡眠环境,每天定时完成同样的程序后上床,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
学龄前儿常见问题解读
一、 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 务,在幼儿园坐不住,来回走动
➢ 形成的原因:
人为的原因:家长的溺爱,缺乏适当的行为约 束
其他原因:个别幼儿发育迟缓,大脑 损伤,或其他医学因素(医生鉴别)
➢ 近期和远期影响:
对幼儿园孩童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差, 还会破坏课堂纪律。
➢ 矫正策略:
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一定的学习 任务,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 钟或更长。运用表扬、赞许、奖赏的方法 使正确行为得到强化与巩固。
二、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食物
➢ 形成原因:
父母的溺爱和纵容,以及缺乏科学的喂养方式
➢ 近期和远期影响:
短期:引起儿童营养不均衡、体重较轻或营养不良。 长期:因营养问题而导致影响身高、生长迟缓、贫 血或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此外,因长期咀嚼不良,还
的➢ 原则。 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 尊重和信 任孩子,对待孩子,父母教师不要摆架子,平等相待,就容易进行 教育,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他们的违拗心理.
➢ 一、认真分析,遇事首先要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孩子 本身的问题,就要注意改进方法,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应要查明原因,只 有通过认真分析才能查明原因,也能帮助家长,老师提高教育的艺术性. 二、是“冷处理”.一旦孩子发生“逆反心理‘’,不能急躁,不能以任 性对任性,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们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 为威胁时,不要心疼,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停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三是学会利用,要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用"你不会 穿衣",你不会数了",你最喜欢哭了''这类的话来激他们,这时孩子会说,我 会,不信你瞧,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其效果往往比正面教育 还好. 四是发现闪光点,"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相似点,其中包 含了某些独立思考的积极倾向,好奇爱动脑筋是幼儿的特点,从孩子的 言行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家长,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珍惜这一 点,它是我们发现孩子智力素质方面的优势及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依 据.
学龄前儿童的困惑与疑问案例分析
学龄前儿童的困惑与疑问案例分析学龄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经历着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疑问。
这些困惑和疑问可能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家长和教育者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学龄前儿童的困惑与疑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五岁的男孩,他是一位非常聪明和活泼的孩子。
然而,最近小明开始表现出一些不寻常的行为。
比如说,他经常会在家里独自哭泣,并对父母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死去。
”此外,在上幼儿园时,小明也经常会表现出紧张和抵触情绪。
家长在发现这种情况后感到非常担忧,并立即与幼儿园老师进行了交流。
老师告诉家长,在学校里小明表现得很好,但她也注意到小明有时候会变得沉默寡言,并且不愿意加入到其他孩子的游戏中。
问题分析小明的行为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困惑与疑问。
首先,他可能面临着死亡焦虑。
这种焦虑是许多学龄前儿童都会经历的一种情况。
其次,小明可能感到孤独和不被接受。
这表现在他不愿加入其他孩子的游戏中,以及在家中经常独自哭泣。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困惑与疑问,家长和教育者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他走出困境。
1. 死亡焦虑处理针对小明的死亡焦虑,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给予安全感:告诉小明他很重要,并且父母和老师会一直陪伴着他。
(2)引导正面思考:鼓励小明专注于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并引导他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3)减少负面影响:避免在小明面前谈论不愉快或有关死亡的话题。
2. 社交问题处理针对小明的社交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友好的环境:在家庭和学校中创造一个温馨、友好、包容的氛围。
(2)鼓励社交关系:鼓励小明参加学校和社区中的活动,并与其他孩子建立联系。
(3)增强自信心:帮助小明建立自信心,让他相信自己可以融入到集体中。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龄前儿童的困惑与疑问可能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
学龄前儿童教育关键注意事项
学龄前儿童教育关键注意事项学龄前儿童教育是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家长和教育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来确保孩子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1.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体验来实现的。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一个丰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包括有趣的玩具、图书、游戏和材料。
这些资源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助于他们的智力和认知发展。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并且及时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认可。
例如,鼓励孩子每天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且按时完成任务。
这样的习惯有助于孩子提高自律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3. 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良好的身体健康是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并且提供均衡的饮食。
定期进行体检,保证孩子的身体发育正常,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4. 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组织孩子之间的互动活动,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同时,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并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 创造积极的学习体验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应该是积极、愉快的体验。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支持性和鼓励性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可以通过游戏、音乐和艺术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这样孩子会更加喜欢学习,并且对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
6. 着重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他们未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石。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机会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鼓励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绘画或者故事创作等活动,这些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7.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学龄前儿童常常面临情绪的波动和挑战。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与行为规范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与行为规范学龄前儿童是社会的一颗新星,他们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不同环境和社会交往的挑战。
适应社会、建立行为规范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行为规范建议。
一、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起点阶段,尚未完全掌握适应社会的技巧和规范。
他们可能出现以下社会适应问题:1.1 分离焦虑:学龄前儿童常常会在离开父母或从家庭环境转移到陌生的环境中出现焦虑情绪。
这种分离焦虑可能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能力。
1.2 恶劣行为表现:学龄前儿童可能会出现攻击、忧虑、抱怨、无礼等恶劣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1.3 社交技能不足:学龄前儿童可能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如沟通、分享、尊重他人等。
这会导致他们在和其他儿童的互动中遇到困难,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友谊和人际关系。
二、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的行为规范为了帮助学龄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行为规范建议:2.1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教导学龄前儿童掌握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鼓励他们用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给予他们正确处理情感的指导和支持。
2.2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鼓励学龄前儿童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与其他儿童交流、分享和合作。
同时强调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为学龄前儿童设定简单明了的规则和界限,例如,不许打闹、不许说脏话、尊重他人的意见等。
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行为模式。
2.4 尝试逐步独立:鼓励学龄前儿童逐渐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整理自己的玩具、为自己倒水等。
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自理能力和责任心。
2.5 提供鼓励和奖励:给予学龄前儿童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以加强他们积极的社会适应行为。
这可以是简单的表扬、鼓励性话语或小小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是受到认可的。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常常让家长和教育者感到困惑和无助。
这些攻击行为包括打人、咬人、踢人、推搡等不适宜的行为,给他人和孩子本身带来了困扰和危害。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一些具体的矫正和解决方法可供采用。
1. 知识普及和教育首先,对于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家长和教育者需要了解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和心理发展,以及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加深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2.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积极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建立稳定、温暖的亲子关系。
同时,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玩耍和娱乐方式,为他们创造积极、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 规范和引导行为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及时发现、制止和引导。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成人示范:通过成人的言行示范,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应对和表达情绪。
- 规定界限:家长需要告知孩子攻击行为的不可接受性,并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 替代行为:引导孩子学会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
- 行为后果:让孩子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帮助他们思考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学龄前儿童常常由于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表达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因此,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是解决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方法。
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情绪识别:教导孩子认识和识别不同的情绪表达,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 情绪交流: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情绪交流,学会分享和倾听。
- 情绪调节:教导孩子采取放松和自我控制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例如深呼吸、计数等。
5. 寻求专业帮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长时间持续且加剧的情况下,家长和教育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儿童心理医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和建议,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行为。
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在幼儿园阶段,学龄前儿童的交往和独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发达,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引导和帮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以及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
一、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1.为幼儿制定一个清晰的规则体系制定规则体系是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的重要前提。
这个规则体系可以包括行为规范、日常安排等方面,也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协商和制定。
2.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幼儿对不同情况的情感反应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家长和老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及时引导幼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避免情感爆发,从而有效预防冲突的发生。
3.教育幼儿分辨是非从小灌输幼儿诚实做人、尊重他人等观念,并教育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事情。
帮助幼儿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和安全意识。
二、引导幼儿解决问题1.营造支持式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家长和老师应该为孩子创造出一个安全、支持性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培养孩子广泛、积极、创造性地思考,引导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个人和团队的发展。
2.鼓励幼儿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要激发幼儿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幼儿对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幼儿探究问题的本质,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活动教学、情境教育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发幼儿的潜能。
3.采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阅读材料、媒体资源等,让幼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总之,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客观看待问题,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幼儿的品德素质和动手能力,在成长中激发幼儿的全面发展潜能。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解读及其影响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解读及其影响一、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在幼儿园坐不住,来回走动正常儿童的注意维持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延长的,一个即将入小学读书的儿童,有目的的注意时间应该达到15分钟左右。
一些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自然会好,对孩子缺乏适当的行为约束,由此造成人为的注意问题。
另外,有部分儿童由于发育迟缓、大脑损失,或其他的医学因素,引起注意分散,这需要医生加以鉴别。
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幼儿园孩子来说,注意分散造成的影响并不太大。
入学后,这一行为问题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差,还会破坏课堂纪律。
矫正策略:在模拟教室的情景下,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或更长。
二、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食物该现象往往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纵容,以及缺乏科学的喂养方式所致。
如:1岁以内的婴儿迟迟不愿吃泥糊状食物,1岁以后仍以吃奶为生,2岁以后还吃软乎乎的食物;每一种新食品的添加,缺少8次以上的尝试,父母强化孩子喜;喜爱吃的食品等等。
近期和远期影响:短期内可引起儿童营养不均衡、体重较轻或营养不良,长期可因营养问题而导致影响身高、生长迟缓、贫血或微量元素锌的缺乏。
此外,因长期咀嚼不良,还可造成口腔运动功能问题。
矫正策略:抓住半固体食物添加的关键期(4—6个月),注意,添加的食物质地要由软到硬,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讲究平衡膳食。
三、明显多动国内报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率为3%—5%。
不过,儿童明显多动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不能划等号,后者只是一种行为障碍。
学龄前儿童的多动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不是等到多动的儿童进入小学引起了学习困难或学校适应不良时,才被动地进行诊断和治理。
近期和远期影响:明显多动的儿童,容易出现不遵守纪律、上课不注意听讲、下课与同伴易发生争斗的现象。
若不及时纠正,多动成性,会造成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最终可能形成性格冲动、学业低下、影响求职的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學齡前兒童問題的處理
學齡前期的典型問題
1.攻擊行為
2.拒絕行為
3.過動
4.童年時期的恐懼
5.破壞行為
6.分離焦慮
7.孤立/退縮
1.攻擊行為•定義:會造成強迫、威脅或與生氣有關的情緒反應的肢體或是非肢體的行為舉動。
•以下兩種情況才能斷定為攻擊性行為:(1)行為是有意識、故意、試圖去傷害
某個人或某個東西。
(2)產生這種行為的人也必須了解做這件事的衝擊或後果。
典型攻擊行為•推、打、捏,或用不同的肢體方法去碰
撞同儕。
•在教室內亂踢物品,在房間裡亂摔東西,或者對同學大吼大叫。
•肢體或語言上的威脅、亂取難聽的綽號、用違反社會性行為打擾其他同學。
介入攻擊行為之策略
•1 知道何時介入
•2 溝通椅
•3 了解孩子的感受
•4 試著去防止攻擊性行為
•5 規則要清楚、始終如一
•6 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適當的行為模型
•7 學習面對生氣和挫敗時的變通方法
親師合作
•與家長保持聯繫:當孩子在學校有攻擊性行為時,家長有被告知的權利。
老師要清楚的告知家長,孩子的行為及處理過程,老師和家長要彼此合作討論出一個適當的、一致性的方法,。
•在聯絡簿上多寫正面的話:在學生每天的聯絡簿上寫下至少一項正面的敘述。
這會讓父母有理由去獎勵和正加強學生的行為。
•多鼓勵在家裡有建設性的行為
2.拒絕行為•幾乎所有學齡前孩童皆會表現出反對及拒絶行為,這種不服從且明顯倔強的行為發生在18個月大至2歲之間,在3歲半達到高峰,且通常在5歲半至6歲前減緩。
•否定意念應可定義為拒絶遵從他人的要求與幫助,拒絕行為的問題表現在言語上如:“不要,我不做”或“現在我才不做”,在肢體行動上的表現如:推開給予的東西或不發一語的盯著。
典型拒絕行為
•對大人或其他孩童給予的要求無回應。
•藉著“不”的使用直接在言語上拒絕要求。
•間接的言語拒絶如:在下達不要摸東西的命令後,隨即說“我要摸”。
介入拒絕行為之策略
•1.根據孩童的注意程度下達命令
•2 避免突然打斷孩童的活動
•3 給予改變的口頭預警
•4 給予孩童選擇
•5 下達指令
•6 避免力量相對抗
•7 讚許合作行為
親師合作•溝通拒絕行為的正面影響:老師可幫助家長了解拒絕行為在孩童發展上的重要性,當孩童將拒絕行為做為宣告獨立或達成能力的工具時,拒絕行為便可視為正向號誌而非負向號誌。
•傳遞快樂回家:當孩童出現拒絕行為時,老師以如何忽視拒絕行為來做為家長的範本,而非告知家長孩童的拒絶行為,而且可向家長讚賞孩童在校的合作次數。
3.過動行為•過動是一種極度生理反應的結果,對兒童而言是不尋常的。
當兒童明顯的很難維持注意力、明顯的破壞、激烈的衝動行為、低挫折容忍力、高度無目的行為、不適當的企圖心、很難模仿複合的、同時的刺激、無力專注於某一事物上時,過動就變成一種問題。
典型過動行為•反覆要求類似的活動。
(例如:點心時
間、休息或說故事時間)
•排隊去休息室或廁所時,跳上跳下的。
•發問關於一天生活作息相關或無關的問題。
•在說故事時間、休息時間或其他坐著的活動時,經常在教室周圍跑來跑去。
介入過動行為之策略
•1 教室內活動的準備
•2 打散工作成為小步驟
•3 對期望行為提供合適的模範
•4 清楚的溝通
•5 平衡一天中靜態與動態的時間
•6 提供暗示來幫助兒童控制行為
•7 使用多樣的講解來控制行為
親師合作•鼓勵父母對現實的期望:與父母討論兒童注意力的極限,並幫助父母增加對兒童集中注
意力的期望。
•鼓勵父母堅持和耐心:父母和教師應共同
討論在家及學校時最適宜和類似的處理方法,親師應經常聯絡,發展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支持父母努力的成果:教師可以用傾聽、
提供建議或支持來幫助父母。
4.恐懼行為•兒童時期發展的恐懼最普遍的原因是兒童無法將現實和想像分開,在兒童心中,妖魔鬼怪的影像是真實存在的。
電視媒體也是許多兒童恐懼的來源,恐懼也會經由模仿而來。
•大多數孩子的恐懼是容易辨識的,年紀小的孩子可能會受到驚嚇、哭鬧或四肢僵硬;而年紀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尖叫、跑開或把眼睛閉起來,但有些徵兆卻難以辨識,因此如果孩子對某種特定的事物過度敏感時,老師和家長必須多注意。
典型恐懼行為•過度以言語表達恐懼,影響孩子每天的
行為表現。
•用一些行為試圖減少恐懼(例如:不斷的洗手)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
•因為害怕某些事物而在公共場合哭鬧、大叫、逃跑。
介入恐懼行為的策略
•1 和孩子談害怕
•2 避免利用孩子的恐懼使他順從
•3 用角色扮演,讓孩子表達恐懼
•4 用閱讀來解決恐懼
•5 不要強迫孩子面對恐懼
•6 找出最適當的方法
•7 用事實解釋恐懼
親師合作•幫助家長定義問題:家長和老師必須一起了解和定義孩子害怕的來源。
注意孩子害怕的行為,告訴他正確的知識,幫助孩子把現實和幻想分開。
•親師共同解決:家長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找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對孩子而言,在家裡有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老師要幫助家長去了解孩子的恐懼,並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征服他的恐懼。
5.破壞行為•“破壞”,是指任何行為或特定行為導致學校物品、材料、同學的私人財物或個人財物
的損害。
•孩子可能為了多種原因而去破壞。
例如:沒有去學習如何使用玩具/物品、嫉妒持有玩具的人、獲得老師注意、當孩子感到疲倦或挫折時。
•關心一個孩子為何會具有破壞性,必須要經由行為和活動間的關係性來定位班級問題的產生
典型破壞行為
•打碎玩具、鉛筆、蠟筆或其他財物。
•將紙、蠟筆或顏料沖刷入廁所。
•將同學的洋娃娃丟出窗外或用力的丟到地板上。
•撕書。
•扭轉玩偶的手臂,或放另一個重的玩具在洋娃娃的頭上。
介入破壞行為的策略
•1使用線索防止破壞
•2 持續追蹤非破壞性行為
•3 教導選擇的替代反應來控制行為
•4 提供代替活動以控制破壞性行為
親師合作•與父母分享美好的時光:當孩子有表現
特別好的一天時,準備一個適當完成行
為的表格,在孩子面前閱讀它,並且拷
貝這份表格給孩子的父母,持續的向孩
子的父母報告。
•由父母在家記錄適當行為:提供日記
給父母使用,用來在家追蹤非破壞性
行為。
6.分離焦慮•分離焦慮可以被定義為在雙親或其他成人不在之情形下個人所增加的恐懼與生理反應。
分離焦慮是由於個人被單獨留在一個新的或不熟悉的環境下所導致的憂慮或恐懼。
•在學前年齡可能因幾個原因而導致焦慮,包括了不安穩的家庭環境及與雙親的不良互動,及家中父親或母親的缺席。
典型分離焦慮行為
•黏人的舉動(尤其是對於分離)
•當雙親表明將離開時的哭泣、攻擊性行為與恐懼的反應。
•對感情與注意的不斷需求。
•雙親或保護者不在的情況下,需要從別人處得到同意或是完全的依賴。
介入分離焦慮之策略
•1 使孩子預備好與雙親分離的準備
•2 幫孩子適應新環境
•3 鼓勵孩子帶「朋友」到校
•4 讓孩子對於轉變作好準備
•5 使成績壓力保持在最小
•6 減少選擇以減少焦慮
親師合作•幫助家長探索個人的感受:教師應該幫助家長了
解他們對於與自己孩子分開時的自我感受。
•使用日常計畫表減輕焦慮:由家長建立一個分離後的行事表:在離開之前幫助孩子開始一個活動、告訴孩子你將離開了並且向孩子保證你將什麼時候接他或她(絕不要溜走)、承認孩子的感覺,並且給予保證使他們安心、不要讓眼淚妨礙你離開、讓孩子保有具安全感的物品、提醒孩子放學後將發生的事或活動、分離不要匆促行事、讓孩子從窗戶道別等等。
7.孤立/退縮
•孤立指的是各種來自於令人感到不安的事物及因暴露在他人的面前而感到極度的自覺所形成的焦慮,導致想要逃避的意念。
退縮則是刻意地將自己從社交互動中隔離。
•有退縮現象的小孩,當他們不知道要期望什麼或是不知如何處理一個指定的狀況時,也會顯示異常地不安,尤其是面對一個新的經驗時。
典型孤立及退縮行為
•缺乏與同儕或大人共處的興趣
•在團體中提不起勁且缺乏自信心
•當需要發表意見時常無法做到
•重覆而無目的地獨自一人遊戲而不和同儕或其他團體在一起
•課間休息時單獨一個人行動/活動
•投入活動中有困難
介入孤立退縮行為之策略
•1 察覺學童的感覺
•2 向其他人解釋他(她)的反應
•3 鼓勵參與
•4 承認小孩的貢獻
•5 重新安排教室
•6 稱讚他們主動合作
親師合作
•適當的支持:請家長盡可能地正常對待這樣的小孩及當他(她)說話或參與活動時給予充分的關注。
•與家長分享及協助他們如何在自家附近增進社交互動的方法,家長可以適時地加入活動中做示範並試著鼓勵孩子參與及與他人互動。
放映結束,如果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請點擊下面,支持一下我們,謝謝!
1、樂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