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农村初中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北京市密云实验区穆家峪中学课题组
执笔人:张燕华
联系电话:61051944(校)
邮编:101500
Email: zhangyanhua68@sina.cim
农村初中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子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
2.子课题提出背景与原因
(1)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中学生的心理负荷也在加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很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家长期待等都对学生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来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对农村学生的冲击和影响相当的大,这些必然使学生产生各种矛盾心理,如得不到及时排除,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这几年教师经常谈论一个问题:当今的学生难管理。第一,时代的进步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然形成人格的平等,封建社会那种师徒如父子的师生关系已不复存在,这使得教师的“法治”地位发生了动摇;随着学生获得知识的媒体和渠道的增加,对教师的依赖越来越小,这使得教师的“师治”地位动摇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学校收费的增加,教师是收费的直接参与者,难免就此背上黑锅,成为学生和家长眼中金钱的奴隶,“德治”地位也动摇了。第二,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寻求平等,要求人格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求得到表扬或是别人的重视,引起别人意识到他们作为个体的存在,如果得不到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或采取反抗行为。第三,时代变了,学生变了,可教师的意识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或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育上的分歧。
学校教育就是两大任务,一是育人,二是教书,育人首先要育心。综合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基本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全国已初步展开,但针对农村初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我校就“农村初中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了研究。
3.子课题研究目的和预期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加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校进行了此项研究。
研究的预期目标为: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正确评价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出一支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课题实验的时间及参加人员
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02年——2006年;参加实验人员为学校全体领导及任课教师;参加试验的学生为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共有十四个教学班560名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4.《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5.《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初中实践导引》:依据《教育部在关于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对初中阶段教育目标的确定,认为初中阶段的育目标体系包括“道德素质目标”、“法纪素质目标”、“心理素质目标”、“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五要素,其中心理素质目标是五要素之一;根据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理论中的“德育目标三维结构”学说,又依据品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认知方面的目标之一为: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6.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7.发展性评价:以多元评价标准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不同评价标准适应每个学生个体,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达到不同发展时都及时得到进步的肯定、及时得到成长需要的满足,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走向更大的成功。
8.心理内化理论:所谓内化,即主体在与客体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把外部环境提供的教育因素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观念、行为品质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原则
根据整体性、实践性、针对性、差异性原则,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四方面研究内容: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如何运用心理内化理论的研究;心理咨询与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研究;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在课题研究当中主要运用了行动研究法。
(一)建立组织机构,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学校的领导对课题的研究情况给与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参加人员有副书记、副校长、政教主任、心理咨询员及五位县校级骨干教师,强大的课题组成员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小组负责制订计划,组织专题研究、撰写实验报告。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校长、年级组长朱克奇老师、心理教师、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教师们进行讲座,学习有关的心理理论,转换思想观念;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和理论学习会,要求教师针对自己的实际工作写出总结与论文。
(二)明确办学思路,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
根据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标志的理论,学校发展离不开师生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师生参与积极性和程度。为此我校明确提出了“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即用成功的德育推动成功的智育;用成功的智育使师生在成功的心理体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通过德育和智育的相互作用,达到和谐发展。根据此办学思路,我校又提出了“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以贴近学生生活为载体,以学生自主管理为途径,以实现学生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整合为目标”的德育工作思路。之所以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是因为现在学校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大部分问题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另外,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多发、易发生心理问题的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明确了工作思路,使教师们在工作中有了方向,也激发了教师们在工作中探索心理健康问题的积极性。
(三)在学校管理中运用心理内化理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所谓内化,即主体在与客体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把外部环境提供的教育因素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观念、行为品质的过程。这种直接的情感体验在青少年的心理内化中有着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1.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提升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环境、善于沟通、勇于进取和创新的心理品质。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校园环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我校的不懈追求。
我校建有和谐园、数学园、化学园、体育园、竹园、樱花园、玉兰园、爱心园、红绿灯园等多处校园景观,每处景致各有特色,且每个园中皆有一精心制作的标牌,上面介绍的是此园的有关知识和寓意,使学生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增长了知识;一进校门为主景观——和谐园,由大型雕塑——知识的殿堂、绿树组成的“和谐奋进、务实创新”的校训及规矩园三部分组成,不但给学生一种积极奋进的力量,而且学校的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沁入学生心间;在校园的文化墙上,“勤奋三年,准备一生”的话语在随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在操场的围墙上,生动形象的运动图形在陪伴学生进行愉快的体育锻炼;校园内“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干净一点,清洁一片”“走进文明,远离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