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连横外交的衍变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7- 07- 03 作者简介: 苗润莲( 1968- ) , 女, 山西兴县人,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历史学博士。
第5期
苗润莲: 秦国连横外交的衍变及其作用
·5·
启了秦国扩张之路, 为秦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立下不 朽功勋。
公元前 333 年张仪入秦, 以智略受到秦惠王重 用, 他为秦制定东向连横, 南向发展的策略, 《战国 策·魏策四》有一篇奏疏, 据分析是张仪入秦求见时 的上书, 其文曰: “□□献书秦王曰: ‘昔窃闻大王之 谋出事于梁, 谋恐不出于计矣, 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梁者, 山东之要也。有虵于此, 击其尾, 其首救; 击其 首, 其尾救; 击其中身, 首尾皆救。今梁者, 天下之中 身也。秦攻梁者, 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 是山东 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山东见亡, 必恐, 恐必大合。山 东尚强, 臣见秦之大忧可立而待也。臣窃为大王计, 不如南。”这是一篇关于秦国大政方针、取地方向、交 合对象的重要说辞, 实际上就是为秦设计的外交战 略方针。
张仪入秦时, 秦经过变法, 国势大增。面对强大 的对手, 各国在谋求应对之策, 联合拒秦正在酝酿, 以秦国的强大对付一两个国家是不成问题的, 但一 拳难敌数掌, 若诸国联合抗秦, 对秦的威胁也很大。 发展方向是秦国君主的百年大计, 张仪凭借着他对 天下大势的把握, 以纵横家特有的睿智眼光, 统筹全 局, 深谋远虑, 提出东向连横, 南向发展, 瓦解合纵, 各个削弱的策略, 即连横韩魏以攻楚的发展方向。楚 居南鄙, 中原诸侯一向以蛮夷待之, 从地理上讲向南 发展, 牵动的中原诸侯少, 容易得地广国而不引起众 怒。这一发展战略很受秦惠王欣赏, 正适合秦国后来 居上, 但各国尚有实力与秦抗衡的现实情况。张仪因 此平步青云, 代替公孙鞅任秦大良造, 开始了他二十 几年为秦奔走的将相生涯。
中图分类号: K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2914( 2007) 05- 0004- 03
对于合纵连横, 诸多学者有一些论述, 但较少有 人从基本国策的高度讨论连横对秦的作用, 对其外 交政策的实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也还有待继续深 入。本文拟以战国中后期兼并统一进程为背景, 从纵 横外交的角度入手, 剖析在秦强大与统一过程中连 横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天下未尝无事也, 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 纵成, 即楚王。”[1]239“三晋合而秦弱, 三晋离而秦强, 此 天下之所明矣。”[1]628“韩、魏、赵、楚之志, 恐秦兼天下 而臣其君, 故专兵一志以逆秦。三国之与秦壤界而患 急, 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 不得不事齐 也。故秦得齐, 则权重于中国; 赵、魏、楚得齐, 则足以 敌秦。故秦、赵、魏、楚得齐者重, 失齐者轻。”[1]391“以地 事秦, 譬犹抱薪而救火也, 薪不尽, 则火不止。”[1]863
四 连横的作用
在战国兼并战争中, 合纵连横的外交战略对当 时局势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 合纵连 横运动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连横作用表现 在以下四方面。
( 一) 连横之策对秦扩张的作用巨大 秦惠王时, 秦国打算东进, 张仪依据秦国的实力 而 提 出 了 适 合 时 宜 的 正 确 外 交 策 略 — — — 连 横 之 策 , 并积极活动。公元前 314 年, 拆散齐楚合纵, 使楚孤 立, 从而“又攻楚汉中, 取地六百里”[3]207。三强之一的 楚国从此削弱, 为秦扩张扫除了一大障碍。战国后期, 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之策, 这一政策, 有利于秦各个击 破。典型就是齐四十年不修战备, 不助五国攻秦, 放手 让秦国兼并, 楚也偏居南方。同时某些国家因为秦国 威胁减少, 相互争城夺地的战争反而比战国中期增多 了, 这削弱了抗秦力量, 有利于秦的扩张。 ( 二) 推动了全国统一步伐 在合纵连横过程中, 合纵是暂时造成六国的联 合, 抵抗强国兼并, 连横是使弱国事秦, 都力图造成 一种暂时的和平。秦纵横家在这种兼并和反兼并的 斗争中, 适当地调整了当时的国际关系, 促使各种力 量重新进行分化组合, 从多极化向一极发展, 推动了 统一的步伐。
远交近攻是源于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地缘性联盟 战略, 这一战略思想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战国初 期, 商鞅、张仪也主张远交近攻,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 地缘战略概念的提出应归功于范雎。范雎从理论高
度阐述了这一思想, 将其上升为一种战略原则, 对秦 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六国产生了巨大作用。
范雎在公元前 266 年入秦, 为昭王献远交近攻 之策, 其策论曰: “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 非计也。少 出师则不足以伤齐, 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 欲 少出师, 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 亲, 越人之国而攻, 可乎? 疏于计矣。……王不如远交 而近攻, 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 远攻, 不亦缪乎? 且昔者, 中山之地方五百里, 赵独擅 之, 功成、名立、利附, 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 处, 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 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 枢, 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 楚强则赵附, 楚、赵附则 齐必惧, 惧, 必卑辞重弊以事秦, 齐附, 而韩、魏可虚 也。”[1]190 这段策论为秦国提出了统一天下的完整战 略策略。策论的中心是: “大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这样 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也王之一尺。”范雎高瞻远瞩, 明 察全局, 明确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思 想是对秦连横之策的深化, 具体化, 从此秦国把远交 近攻作为扩张的基本战略, 步步为营, 有效破坏了东 方六国的合纵战略。
公元前 312 年, 秦楚丹阳之战后, 楚国衰落, 齐 秦强大。商鞅变法后, 秦国强盛, 其并吞天下的势头 对六国形成了威胁, 齐以其国富兵强及有利地势待 机而动, 故“得齐者重, 失齐者轻”, 楚国地域广阔, 还 有一定实力。在当时合纵、连横并无专指, 秦也可以 搞合纵, 魏、齐也可以搞连横, 正如徐中舒先生的解 释: “所谓合纵连横, 原是以三晋为主, 北联燕, 南联 楚为纵, 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 以对齐, 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2]
在战国后期, 秦国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 兼并六 国是它的基本方针, 因此秦国在结盟中立场坚定, 方 法一致, 特别是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完全符合秦国 扩张的利益, 在秦蚕食六国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 合纵各国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是维护国家的生存 与安全, 和则利己, 斗则利秦, 应是六国应有的认识。 然而合纵之国统治者目光短浅, 见小利而忘大害, 合 纵连横摇摆不定, 大大削弱了合纵的力量。六国之间 由于宿怨或者各自扩张的需要, 也存在着矛盾, 因此 往往在强敌压境时能够联合起来, 一旦形势稍缓, 马 上就互相兼并。
( 三) 连横促进了秦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纵横家的外交活动, 影响着各国的政治文化活 动, 同时受其影响投身政治的大批士人从各方面促 进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使这些人“入楚楚重, 出 齐齐轻, 为赵赵完, 畔魏魏伤”( 《诸子集成·论衡·效 力》) , 成为国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对文化的交流也 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原文明程度较高, 多权变之士, 秦则相对落后。秦国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批主 张连横的人到来, 他们从事的结盟活动及其外交论 辩, 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 大批纵横人士聚集秦国, 促进了秦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 四)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一统意识的形成 纵横活动是当时全中国范围内的事务, 这种活 动没有民族之别, 国土之界, 不仅诸侯国成为合纵连 横网络的一部分, 甚至少数民族也卷进来。纵横家奔 走以求重用, 他们不问国别, 不分民族, 只求能遇明 主贤君施展才智。秦本来被中原各国鄙视为戎狄之 国, 但因为秦宗法势力薄弱, 外来之士容易被重用, 所以大批纵横家奔往秦国。在不断连横活动中, 秦国 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 从而促进了中 原与周边, 华夏与戎狄逐渐融合。这种国际交往, 国 际事务的活动, 促使人们的心理趋向统一, 天下一统 逐渐成为人们普遍意识。而秦始皇正是顺应这种人 心思定的大势扫清六合, 重建统一的。
而连横则不然, 连横是秦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 发动的, 秦的连横活动, 外交与军事手段双管齐下, 秦是一个强硬的盟主, 以秦为核心形成的联盟主要 力量波动小, 联盟往往较为稳固, 这是秦国逐步强 大、六国相继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论合纵还是连横实质上都是一种利益集团的
·6·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第 22 卷
张仪的连横策略, 是分析了天下大势及各国实 力之后, 为秦的扩张提出的外交指导方针, 对秦冲破 六国联合, 各个击破贡献很大。张仪是典型的纵横家, 对各国政治、军事、经济及君臣情况了如指掌, 施展辩 才, 济以智略, 组织连横, 尽管其手段诡诈反覆, 但其 功业却是不可抹杀的。正如李斯所称赞的“( 秦) 惠王 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 南取 汉中, 包九夷, 制鄢、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纵,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至今。”[3]2542 尽管 随着秦惠王的去世, 张仪的政治生命也走向终点, 但 他提出的连横与国, 拉拢诸侯,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的策略却一直贯彻下来, 成为秦国一统天下前东进 的最高指导方针。
2007 年 10 月 第 22 卷 第 5 期
【秦汉文史研究】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Oct.2007 Vol.22 No.5
秦国连横外交的衍变及其作用
苗润莲
(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摘 要: 在战国中后期, 合纵连横成为列国外交的总战略。连横外交作为秦国的基本国策, 其间经历了事一强以攻众弱、远交近攻、连横权臣三个发展阶段, 连横政策的长期坚持大大加速 了秦的东进步伐, 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秦国; 连横; 统一; 作用
面对兵戈不休的战国局势, 各国都强调“择交”, 以求联合制敌。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有一个发展过 程。战国中期魏国霸权丧失后, 齐、楚、燕、韩、赵、魏、 秦七国不断爆发战争, 尽管力量有强有弱, 但还没有
一个国家能够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在多国博弈中, 各国都在联络与国, 共同对敌。韩、 赵、魏国土居中, 因此以三晋为纵横的枢纽, 东连齐 或西连秦, 南连楚或北连燕, 从地理方位上看有纵合 则楚王, 横成则秦帝的形势。
连横之策作为秦的基本国策, 经历了不同的发 展时期。
在战国中后期, 秦国因其力量强大而成为国际 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配合其军事进攻, 秦国呈现出强 势外交的特色。纵横家是其连横政策的创立者和执 行者, 张仪是连横策的首创者, 为秦国制定了事一强 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战国的纵横外交, 秦国的扩张 东进都离不了张仪的施谋用计。他凭借商鞅变法为 秦国奠定的强大政治经济实力, 以连横外交正式开
一 合纵连ຫໍສະໝຸດ Baidu政策的萌芽
战国中后期, 七雄兼并日益激烈, 在这场多极政 治博弈中, 任何国家想要置身事外都是不可能的, 是 否结盟及与谁结盟是列国必须做出的政治选择。合 纵连横成为当时各国外交所依存的主要路线, 成为 影响列国命运和国际趋势的总战略。合纵是以弱抗 强的正确的可行性方案, 连横是纷争之时, 由分裂走 向统一的必由之路。这种外交格局是战国时期政治、 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 纵横家以其高超的智略和对 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准确分析, 为各国提出了或 “合 纵”或“连横”的结盟策略。对于当时形势, 战国策士 的分析十分透彻:
组合, 在多极势力并存的局势下, 想要求得生存和发 展, 必须借助于盟友的力量。最后的胜利者往往是善 于利用联盟战略的人, 而反之就有可能被孤立、削 弱。秦在与六国的斗争中, 始终坚持分化削弱、各个 击破的联盟战略, 张仪的连横之策, 范雎的远交近攻 无不是先破坏其他诸侯国的联盟, 然后逐个打击, 比 如著名的渑池之会, 秦与赵会盟, 此后秦才敢发兵攻 楚。到战国后期秦国不惜重金收买六国权臣, 从而分 化瓦解六国联盟与君臣关系, 达到了逐个削弱, 统一 天下的战略目标。
到战国末期, 秦又采取了尉缭的“连横权臣灭六 国策”, 从各国内部通过收买手段来瓦解抗秦力量, 大大加速了秦国的东进进程。
三 长期坚持连横之策成为秦国打击对手 的重要手段
在战国的纵横活动中, 纵人的智略、辩术及其献 身精神丝毫不逊色于横人, 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 无不及, 然而合纵输给了连横,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合 纵的稳定性较弱, 而秦的连横却能一直贯彻下来。
但当齐闵王国破后, 秦国独强, 对东方六国均构 成威胁, 形成一强对众弱的形势, 这是战国后期有识 之士感叹的“列国事秦犹抱薪救火”的时代, 形成了 合纵专指对秦, 连横专指对六国的外交格局, 至此以 秦为中心, 分别联合其他一国或几国, 攻击别国成为 了秦国扩展的基本国策。
二 连横之策是秦国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