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合集下载

边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思路及对策

边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思路及对策

文化素 质与职业技能 的限制。由于少数 民族流动人 口的文 化水平普遍 较低 ,这 直接影 响到他 们在劳动力市场 的竞 争 力 及收入水平 , 并使他们成 为城市 中的“ 新贫 困群体 ” 。④ 所 以城市 相关 部门可以采取政府 财政投入 、委托培训 学校 培
训等方式 , 来 提高少数 民族 流动人 口的汉语水平 ; 同时 , 强 化 对少数民族流动人 口弱势群体的在职培训 、专业 培训 和 就业培训 , 对其进行针对性 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 。通过采 取各种形式 , 开展相关 的职业技 能培训 , 可 以增 强他 们的市 场竞争能力 , 提高他们 获取就业机会 的水平。这不仅是切实 改善民生的强烈 呼声 , 也是维护城市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
第3 4卷 第 9 期
2 0 1 3年 9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Vo 1 . 34 No . 9 Se p. 2 01 3
三、 想法 设 法 拓 宽 城 市 少 数 民族 流 动 人 口的 就 业 渠 道

贯 彻 落 实 中央 新 疆 工 作 会 议 精 神 。 大 力 发 展 南 疆 社
会 经济
与 全 国相 比 ,新 疆 区域 发 展 的不 平 衡 问题 表 现 的 更 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突出 , 尤其是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 问题 。例如 , 目 前, 新疆贫 困人 口还有 2 2 7 万人 , 约占新疆 农业总人 口的
关 键 词 : 少数 民 族 ; 流动人 口; 思路 ; 对 策 中 图分 类 号 : C 9 2 4 . 2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9 — 0 0 8 2 — 0 2

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合发展工作报告人社

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合发展工作报告人社

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合发展工作报告人社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社会区隔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主要包括社会和心理两个方面,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是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

传统上,少数民族主要聚居我国西部边疆和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之前,民族和区域之间流动率低,民族空间分布板块化。

与之对应,中国社会许多领域中“存在于汉族公民与‘少数民族’公民之间的系统性制度化区隔,这一客观上普遍存在的群体区隔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同样把中国社会一分为二。

”不仅在深层上冲击了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构建,同样也带来了当前两部分国民交往中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和文化隔膜。

传统的民族工作重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不同治理模式是最浅表的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民族和地区之间流动程度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多个民族共同居住、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那么,进城之后的民族空间分布、社会交往呈现怎样的格局?能否破解传统民族相对聚居造成的中央权威无法渗透基层社会,带来的治理危机问题?能否通过城镇化推动流动人口在城市实现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1、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择族而居大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从业具有多样性,相应的居住模式也具有多样性,其中散居成为他们的主要模式。

尽管这是普遍的现象,但因语言、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程度不同的差异,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又有“相对聚居”特点,以穆斯林群体聚居最为典型。

一方面,民族地区城镇化没有化解民族聚居的传统格局。

新疆世居14个民族,相对聚居南北疆各地边疆和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少数民族农牧民进入城市,把相对聚居边疆的民族分布模式带入城市,乌鲁木齐民族空间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二道桥为中心,北部以汉族、回族为主,南部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主。

二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聚居城乡结合部。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调查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调查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调查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由于很多原因,维吾尔族中的一部分人会选择外出流动,其中一些流动人口会选择流入地的城市生活。

本文将重点调查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以期更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居住状况如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多为务工人员,他们在城市中多居住在租住房屋或工厂宿舍中,居住环境较为拥挤,部分人员因为居住条件差也会选择合租房居住。

由于维吾尔族人口在外出务工时多会结伴而行,因此在城市中也会形成一定的聚居现象,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人为主的小区或街区。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就业状况如何?调查显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主要在工厂、建筑工地、餐饮业等行业从事体力劳动,相对于其他民族,维吾尔族人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为有限,一些就业岗位的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

由于维吾尔族人口中部分人文化素养较低,语言能力较弱,因此也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发展空间。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环境如何?在调查中发现,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一些人居住条件差,生活水平低,生活环境不卫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由于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居住时间长,他们的子女也会选择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造成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就业、生活环境以及融入情况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针对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特殊情况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融入城市的程度。

也需要加强对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能够得到改善,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摘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了现状分析、问题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原因分析、政府和社会的应对措施和建议等方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

社会应该增强少数民族群体的融合意识,消除歧视和偏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待遇。

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现状分析、影响、原因分析、政府措施、社会建议、结论1. 引言1.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也越来越频繁。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他们的生活、工作、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在当前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

他们在城市中往往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面临着就业歧视、住房问题、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困境。

由于文化差异和社会融合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也较难融入主流社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隔离现象。

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社会应该增强对少数民族的包容性和理解力,促进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的融合和交流。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就业、居住和生活。

为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措施的制定。

1.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于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可以加大特殊补贴和优惠政策力度,鼓励他们在城市稳定生活和积极融入社会。

此外,还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建立起权益保护机制,确保他们在城市生活中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益。

2.加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往往因教育和技能水平较低而面临就业困难和低收入问题。

因此,应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培训。

3.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管理他们的基本信息和流动情况。

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库,加强和完善城市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和登记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和查询。

同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人脸识别等,提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4.加强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加强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可以建立起社会救助机构,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基本医疗保险。

此外,还可以加强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力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5.加强社会融入和文化交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些文化差异和隔阂问题。

为加强社会融入和文化交流,可以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和庆祝民族节日的活动,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理解和支持,促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多元共融的文化环境。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就将 社会 融入作 为社 会 发 展 三 大领 域 之 一 , 要求
各 国采取 行动 , 切实 推动社 会融 入 。会议指 出 , 社 会 融入 的 目的是创 造 “ 一个 人 人 共享 的社会 ” 在 ,
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就是少数 民族流动人 口 的社会 融入 问 题 。

这样的社会里 , 每个人都有权利与责任 , 每个人都 可 以发挥积极作用 。
种个人的和群体 的现象 , 包括态度以及行为的改
变 ; 人包 括整体性 融人 和差异性 融人 , 者 就是 融 后 对 主流社会 的选择 性 适 应 。移 民融 人 问题 , 该 应
能说是部分地“ 融人” “ 或 卷入 ” 城市社会 。与汉 族流动人 口相比, 少数民族流动人 口在职业、 社会 交往、 语言、 风俗 习惯、 心理等方面的社会融入程
种族与文化认同, 因为这关系着族群 自身整体利
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研究 。

3 ・ 5
以定 义 的 , 至少应该 包括 以下几个 层 面 : 社会 融人 既是 一个过 程 , 同时也是 一个结 果 ; 社会 融人 是一
主体在经济、 生活上已经基本上“ 融人” 卷入” 或“
了城 市社会 , 么少数 民族 流 动人 口( 民工 ) 那 农 只
度相对 更低 。 作 为少 数族 群 , 在移 民之 后往 往保 持 自己的
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 的共 同性问题 , 所不 同的
是, 世界上 许多 国家 面 临 的更 多是 跨 国移 民融 入 本 土社会 的问题 , 中 国则 主要 是外 来农 民工 融 而 入城 市的 问题 J 。在 本 文 的研 究 中 , 社会 融 入 主 要指外 来人 口进 入 流人 地 之后 , 断 地在 就 业创 不 业、 娱乐 消 费 、 言 文化 、 语 社会 交 往 和心 理认 同等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调查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调查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调查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人口开始向内地城市流动。

他们来到城市后,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挑战,他们是如何在城市中生活的呢?本文将通过对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探讨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吸引了更多的维吾尔族人口来到内地城市。

与此由于新疆地区经济落后,许多维吾尔族人口也为了生计来到内地城市打工或经商。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内地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1. 就业问题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来到城市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就业。

由于维吾尔族人口大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技能较为单一,很难在城市中找到稳定的工作。

而且,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多维吾尔族人口在城市中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导致就业困难。

2. 生活条件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条件也很差。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大多居住在城市郊区的简陋住所中,生活质量较差。

而且,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他们很难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医疗教育资源匮乏,生活困难。

3. 文化融合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也面临文化融合的问题。

由于维吾尔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群体和交流圈,导致文化认同感较低,难以融入城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

1. 加强教育培训为了帮助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更好地就业,可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2. 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可以完善城市的社会福利体系,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可以建立专门的移民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就业援助、医疗教育支持和社会保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主要是在城市就业、营生或居住的人们,他们相对于流入地户籍人口,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产生的一个特定概念。

我国相对严格的户籍制度不仅将城市与农村分割起来而造成城乡二元体制,而且限定了人的身份及居住,如果你离开户籍地,你的社会经济生活都将受到限制,这在城市尤为突出。

而流动人口作为这种体制的产物深受其苦,各种社会排斥限制了他们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

其中,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作为流动人口大军的一支特殊群体,由于民族因素、人口素质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他们的劣势更加凸显,他们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不容乐观。

所谓适应,是个体为了与环境取得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各种行为和心理变化。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与适应,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及心理等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层面的融入主要是城市就业和收入,也就是职业上的转换;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是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心理层面上的融入主要是自我认同和心理归属。

”然而,适应应该是互相适应,是双向的。

这就是说,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不仅需要自身方面各种调适,而且也需要城市及城市人的配合对应。

那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现状如何呢?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正处于进行时,但阻碍其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各种不利因素仍然不少。

从现实看,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处境艰难。

由于他们学历相对低,缺乏工作劳动技能,就业有限,收入微薄且不稳定,经济生活、居住环境等方面处于相对边缘化;他们由于语言、习俗、职业等因素过于民族内聚,造成与外部的“阻隔”,他们与当地人的社会关系几乎处于空白,致使他们无法快速融入城市社会,普遍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他们在流入地城市还遇到民族教育无力,文化传承断代等问题与困难。

这些都表明,他们的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状况程度较低。

造成少数民族人口城市适应与城市融入中的问题与困难,其原因可分主客观两方面。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调查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调查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调查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人口选择外出流动,尤其是流入一、二线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活条件。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备受关注。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其中也包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

这些人群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就业、教育、居住等方面的困难。

他们在新的城市环境下生活,需要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也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认同。

对于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改善措施和未来发展建议,对于促进少数民族群体的融合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并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分析其家庭状况、教育与就业情况,探讨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通过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进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2. 正文2.1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现状维吾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已经超过200万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主要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而外出工作的。

他们大多从新疆等地流入东部沿海城市或者内地的一些大中型城市。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因此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与其原籍地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就业环境的挑战、文化习俗的冲突、语言沟通的困难等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作者:刘子文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4期摘要: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使得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加频繁。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日益凸显。

对上海市Z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访谈调查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群大多来自农村、山区和边疆,文化程度不高,受教育水平低,多从事劳动密集性的服务性职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积极参与城市生活。

城市可以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社团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水平;为这一人群打通缴纳社保的途径,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完善社区管理制度,让少数民族流动人群有融入城市意愿的同时也有融入的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標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28-03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城市融入的界定(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流动人口主要是指为了生活和工作等目的从原户籍所在地去往异地居住和生存的人群。

流动人群离开原居住地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包括经商、务工、求学、就业等。

究其本质,无论是什么样的目的,流动人口的形成都离不开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原居住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

原居住地由于生产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差,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内心需求,就会对这一部分人形成一个向外的推力,去激励这一部分人寻找具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的生存地。

而流入地由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着外来人口来此进行工作和求学等活动,具有一定的拉力。

基于原居住地推力和流入地拉力的逻辑,我们不难理清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

人口流动是人群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流动的一个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模式是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模式,而且大多数少数民族是聚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诸如壮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等省区的山林、高原、草原等陲边地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
第 2 卷 第 3期 5
20 0 9年 5月
甘 肃 联 合 大 学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Ga s a h iest ( 0 il in e ) o ra n uLin eUnv ri s ca e c s o y Sc
Vo . 5 No 3 I2 , .
M a OO y2 9
少 数 民族 流 动人 口子 女 城 市 教育 融 人 问题 研究
— —
以兰 州 市 七 里河 区为 例
马 明 兰 , 希 隆 王
( 州大学 西北少 数 民族研 究 中心 , 肃 兰州 7 O 2 ) 兰 甘 3 0 O
【 摘 要】 年 来 , 数 民族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城 市 教 育 融入 问题 得 到 了广 泛 关 注 ,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成 绩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制 公办 中小 学为 主 ; 至 2 O 直 o 6年 新 修 订 的《 华人 民 中 共 和 国义 务教 育 法 》 流 动 人 口子女 在 流 入 地 接 受义 对 务 教育 的权利 以法律 的形 式 做 出保 护 , 一 系列 政 策 、 这 法规 的实 施使 流动人 口子 女 城市 教 育融 入 的制 度 性 障
v s ia in r s lss o t a e e a s u s c n g e t fe tt e lv l f d c t n me g n ,s c se h i c lu e e s n e tg t e u t h w h ts V r l s e a r a l a f c h e o u a i r i g u h a t n c u t r ,l s o o i y e e 0 l a n n ,f mn d c t n a d a e b y n s a e d t. The e r i g a y e u a i n g e 0 d u u 1 v e c 0 l n,s me a v c a eo t ie 0 e h n et e lv 1 f d — o d ie c n b b an d t n a c h e e u 0 e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_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_马振林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_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_马振林

— 50 —
层面的融入展开讨论。
(85.4%)、“品质优秀”(62.0%)、“志趣相投”(45.2%),排在后
(一)社会交往
两位的分别是“出身良好”(7.8%)、“收入可观”(9.3%)。这一
据社会调查统计:在与当地人的交往程度上,46.9%的人 结果表明,目前西北少数民族流动青年择偶时已不再把收入、
配偶。主要包括包办婚姻、自主婚姻、媒介婚姻等几种形式,即 各民族人民是否共同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当重点抓好以
“父母包办”、“别人介绍”、“自己认识”等。
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总共 1 925 名被调查者中,660 人属于已婚,其中有
(一)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
656 人回答了有关配偶的问题。资料显示:发现没有外出打工
数 据 显 示 , 总 计 排 在 前 三 位 的 分 别 是 :“ 本 族 信 仰 ” 心,有着汉族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实际
— 51 —
生活中,少数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老领导为协调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所以,民族工作部门要加强 与他们的联系,同他们搞好关系,广泛地经常地倾听他们的意
表示愿意与兰州人交往(92.5%),这是由于交往愿望因受各 (12.6%)、“外出逛街”(5.6%)、“看电视”(2.2%)、“读书看报”
种因素的阻碍而难以顺利实现。同时,调查显示有接近半数的 (2.0%)等。当问及原因时,他们的回答依次是“宗教习俗决定
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亲戚或者家人不在兰州,从而在平 自己必须做礼拜”(26%),“经济收入的限制与制约”(23%)、
他们构建一种在择业、生活和心理上处于困难时得到一定援 动比较单一、贫乏,由于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

关于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关于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关于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研报告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地区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街道文化。

然而,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街道上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对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了一项调研。

以下是我对调研结果的总结。

一、受访人口该调研中,我们采取了随机样本的方式,共计对100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了访谈。

其中男性占50%,女性占50%,年龄段主要分布在20岁至40岁之间。

二、文化生活现状就文化生活现状而言,相较于常住户籍,街道上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容易受到文化上的影响和浸染。

在饮食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愿意选择具有风味性的民族餐饮,十分重视民族饮食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在宗教信仰上,他们多数信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在节日文化上,同样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往往保留着自己的民族节日,例如新春节、赛马节等等。

三、住房状况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街道上的居住状况通常比较差,一些人会选择在车库、废旧的厂房、公司办公室等地改变为居住的场所,甚至是宿舍。

而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下,住房通常没有基本设施,如卫生间、浴室等,这时,他们只好使用公共设施,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工作状况在工作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服务业、建筑工人、家政服务员、销售人员等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

由于现在工作机会逐渐减少,他们转而从事了比较辛苦的体力劳动,常常要跑长途和加班。

工作时间往往不固定,使得他们没有稳定收入的保障,这对他们的生活是十分不利的。

五、社会融入大多数街道上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难。

首要困难是语言问题,由于流动人口所遇到的地点和岗位都有所不同,而各地方言语言不同,使得他们很难很好地说流利的普通话。

其次,他们从习惯和思维上也与清一色的汉族和城市居民存在某些重大差距,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六、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家庭贫困、社会融入困难、孤单等问题,对于一些流动人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其中,少数民族农民工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困难的社会融入问题。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并就相关因素提出一些建议。

一、社会融入概述社会融入是指个体在一个社会中逐渐被接受、获得社会资源和福利的过程。

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既涉及到他们自己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也关联着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状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与主流社会存在文化差异,面临着很多障碍,如语言沟通、文化认同、职业歧视等。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经济问题,包括低收入、不稳定的就业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入程度。

二、语言和文化认同语言沟通是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少数民族农民工来自不同的民族群体,他们的语言能力通常较差,这导致他们与主流社会的交流受限。

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语言能力会使他们在职场和社区中感到孤立。

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汉语水平和语言能力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文化认同对于社会融入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跨文化环境下,少数民族农民工需要在原有的文化传统和新的城市文化之间找到平衡。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理解和接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

三、就业和收入问题就业和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关键因素。

由于他们缺乏技术和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农民工更容易受到职业歧视和边缘化。

他们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密集型、低技能和低薪的工作,这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

为改善这种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

同时,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遏制职业歧视的现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教育和健康问题教育和健康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另一重要方面。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身份和经济条件限制,他们的子女受到教育机会的限制。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地区发展模式的视角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地区发展模式的视角

区域治理LIVELIHOOD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地区发展模式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张赛摘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面临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来自于文化层面、社会经济层面和心理层面。

基于地区发展模式的视角,社会工作者应当通过协助社区成立有代表性的居民组织、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发掘社区领袖、培育可持续性社区互助组织等行动策略,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能,进而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度。

关键词:社会工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入;地区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7-0278-0001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

在大量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体系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社区作为城市少数民族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安全感等息息相关。

因此,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入的研究更显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地区发展模式概述地区发展模式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有目的有计划的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时,应当通过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合作,深入挖掘社区中潜在的资源,并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去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地区发展模式着眼的不仅是事务性问题,更是社区长期能力的建设。

二、地区发展模式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入的启示(一)区分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地区发展主要是以过程目标为导向的,它在过程当中培育社区居民自助合作的态度以进行社区建设。

它注重过程目标并不意味着忽视任务目标,而是强调在完成任务目标中谋求社区长期能力的建设。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导言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才分配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出现在各个城市中越来越普遍。

这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的15%左右。

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继续上升。

这些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问题:1. 住房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价居高不下,大部分流动人口的收入较低,很难负担高房价的租金。

这导致了很多流动人口只能住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交通不便,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2. 教育问题很多流动人口到城市工作打拼时,有子女需要接受教育,但是城市的学校通常只对本地学生开放,流动人口的子女很难被录取。

3. 就业问题虽然流动人口可以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但是由于城市的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流动人口没有学历和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4. 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只对本地定居者开放,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很难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这给流动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和压力。

二、主要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机会有限,很多人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 教育因素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资源有限,很多农村的青年和家长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以便自己和他们的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会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和数量。

三、对策建议1. 建立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房保障是关键所在。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住房租赁,同时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住房保障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力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住房环境和居住条件。

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经济融入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为视阈

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经济融入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为视阈
想 等 方 面的 联 系 和 交 流 , 展 城 市各 项 社 会 事 业 中 发
人 口中排名居前 1 位 的少数 民族依次为回族 、 乡 O 东 族、 藏族 、 族 、 古 族 、 族 、 吾 尔 族 、 家 族 、 满 蒙 土 维 土 壮
族、 苗族 。在 少数 民族 人 口中 , 斯 林 民族 人 口 占多 穆 数 , 1. 人 , 占少数 民族 人 口总数 的 6 . % 。 有 0 9万 约 87 大 多数伊 斯 兰 教 的教 派 门宦 在 兰 州都 有 活 动 场 所 , 目前 经政 府 批 准 开放 的伊 斯 兰 教 活 动 场 所 ( 括 拱 包 北、 道堂 等 ) 19处 , 职 人 员 17 共 0 宗 0 5人 ( 中满 拉 其
青海 民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3 8卷第 2期
21 0 2年 4月
J R L OF QI oU NA NGH T O L T E NⅣ E I Y AI NA I NA I I SU RST
(o ice c ) sda ine s
Vo . 8 No. L3 2
稳定 , 以及 各 民族 人 民是 否 共 同发 展 和 进 步 的 f ̄ 。 因此 , 须从 依 法 管 理 少数 民 族 城 市 流 动 人 口的 经 营 活 动 , 予 少数 民族 * - l 必 给
城 市流动人 口扶持和帮助 , 以及消除 少数 民族城 市流动人 口劳动 用工歧视 等方面构建社会 融入 网络。
Apr 2 2 . 01
西 北 少 数 民族 流 动 人 口城 市 经 济 融 入 研 究
— —
以甘 肃省 兰 州市 为视 阈
汪 永臻
(兰州 大学 , 肃 兰 州 70 3 甘 30 0)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2、社会观念:部分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在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 与自己不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受到排斥。
3、自身因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 和积极性,不愿意或不敢与他人交流和接触。
四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 实,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谢谢观看
2、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 了解,打破文化隔阂,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完善就业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生活。
4、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鼓励社区居民和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建立多元化 的社区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来自不同民族背景、户籍所在地,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 寻求生活和发展机会的群体。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服务业、手工业等职业,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自身文化、习惯、语言等方 面的差异,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二、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
首先,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中安排住宿,提供语言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指 导等服务。其次,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 识和尊重。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得到了显 著改善。
六、总结
本次演示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 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案例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 口的社会融入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需要政府、社会和少数民族自身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加 强文化交流、完善就业体系、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等措施,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 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李伟梁2012-10-11 10:50:48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0年2期第35~40页【内容提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城市社会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问题。

他们在城市经历了“从流入到生存、适应再到融入”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说仍只是部分地融入城市社会。

作为少数族群,他们的族群认同带有一种强烈的“选择性”,极大地促进了族群内部的整合,但不利于城市社会各族群之间的融合。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既遭到了来自社会的排斥,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的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困难重重。

应该大力构筑以融合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但不能对少数民族“一味”地实行保护政策,否则会形成“隔离”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Thus whether or not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can melt into the urban socie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 and balanced ethnic relation.The only difference lies in that for the former the course is called or defined as "social inclusion". The better this inclusion is, the more advanced the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will become. On the other hand, gearing the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to melt into the urban society also benefit both the population itself and the city. float into. In order to attain this double-win, parity of treatment as well as prohibition against any form of discrimination must be guaranteed. In general, there are three facts that prevent the ethnic floatingpopulation from melting into the urban society, household register identity, self-quality and ethnic factor. Besides, a characteristic called“self-restriction” is also essential in obstructing this inclusion progress. This restriction is not totally negative, as by preserving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conventional values, customs and religion belief, it avoids thorough assimilation. However, this feature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to incorporate into society.【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族群认同/社会排斥minority nationality/floating population/social inclusion/ethnicidentity/social exclusion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10)02-0035-06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以及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口流动日趋频繁,边疆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内地城市务工和经商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对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了解、学习和合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内地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活跃市场,丰富城市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城市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大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难度,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研究课题。

其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就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

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与族群认同社会融入(social inclusion),也称社会融合,是国际移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国际移民理论认为,由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文化差异,移民往往会出现一种“非整合”现象,即移民在迁入后一般表现出马赛克般的群体分割、文化多元主义和远离主体社会的三种生存状态[1]。

由于移民与东道主社会之间存在严重的社会差异和社会排斥问题,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围绕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纷纷开展了有关政策的制定,出台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报告。

早在1995年,联合国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就将社会融入作为社会发展三大领域之一,要求各国采取行动,切实推动社会融入。

会议指出,社会融入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权利与责任,每个人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一个综合而有挑战性的概念,社会融合不只是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

虽然社会融入的概念很难界定,但有学者认为尽管如此,它依然是可以定义的,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社会融入既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结果;社会融入是一种个人的和群体的现象,包括态度以及行为的改变;融入包括整体性融入和差异性融入,后者就是对主流社会的选择性适应。

移民融入问题,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所不同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更多是跨国移民融入本土社会的问题,而中国则主要是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2]。

在本文的研究中,社会融入主要指外来人口进入流入地之后,不断地在就业创业、娱乐消费、语言文化、社会交往和心理认同等方面作出种种调适,在适应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与周围社会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和状态。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方面。

其中,经济层面的融入主要是城市就业和收入,也就是职业上的转换;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是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心理层面上的融入主要是自我认同和心理归属。

其社会融入实际上是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心理结构的逐步消解的过程,即在经济上,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在社会上,从农民向市民、外地人向本地人转变;在心理上,包括认同和归属两个方面的转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经历了从“流入到生存、适应再到融入”的过程,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经济生活的立足阶段”到“社会行为适应阶段”,再到“现代心理认同阶段”的逐步递进深入过程[3]。

其中,经济生活的立足是其城市融入的关键因素,其次就是社会交往与文化生活,包括人际交往、语言文字、培训学习、社区参与、休闲娱乐和节日庆祝等行为适应,最后是心理感受,包括生活满意度、留城倾向、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等。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权威报告显示,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着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不仅包括其城市适应,更指的是其最终“沉淀”于市民社会中,成为新市民。

如果说以汉族为主的农民工主体在经济、生活上已经基本上“融入”或“卷入”了城市社会,那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农民工)只能说是部分地“融入”或“卷入”城市社会。

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职业、社会交往、语言、风俗习惯、心理等方面的社会融入程度相对更低。

作为少数族群,在移民之后往往保持自己的种族与文化认同,因为这关系着族群自身整体利益的问题,如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的合法权益、平等地位等等[5]。

族裔聚集地是一个家族、邻居、朋友和从事少数族裔雇工和消费的相识之人组成的社会系统。

其族裔边界是彼此承认对方为与我们一样的人或在同一个时段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群。

语言、宗教、生理、态度、服装、食物及消费品共同形成某一群体的突出文化标志,并且演变成辨认其文化内涵的基础[6]。

在城市里,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平时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原本“隐而不见”的族群(差别)意识会得到激发和进一步明确[7],或者说,其族群认同意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但在更多的时候,这种族群认同是一种“选择性认同”,或者基于特定地域的族群关系,或者基于族群权益的保障策略。

就其正功能而言,它加强了族群内部的整合,增强了族群成员的生存适应能力,还有集体行动能力,能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但这种“选择性”的族群认同,既有可能降低了城市社会的秩序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其城市认同,从而不利于其城市融入的推进。

另外,这种“选择性”的族群认同加上一些外部因素的作用,最终会形成比较明显的“族群区隔”,例如,在武汉市的维吾尔族、回族和藏族等外来族群与本地族群之间的关系状态就是如此①。

这种族群区隔的形成一方面意味着不同族群之间的区别和隔膜的存在,但同时也意味着族群之间的隔离状态已经被打破,或者说族群之间的融合已经或正在逐步形成。

按照连续统的方法,大概可以得到一条比较清晰的从“族群隔离”到“族群区隔”再到“族群融合”的族群关系演化路径。

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排斥与自我限制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进入到城市之后,他们在不断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遭到来自社会的排斥,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的限制。

与社会融入经常一起使用的概念就是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

所谓社会排斥就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过程或状态[8]。

现代社会中,外来移民、流动人口、罪犯和穷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所遭受的社会排斥如果不断加剧,就会产生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的态度往往是“经济吸纳、社会拒入”,流动人口成为城市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弱势群体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