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内容分析理解类答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内容分析理解类答题方法
作者:朱学勇
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3年第12期
近几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对选文内容理解的考查多从较小的地方设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常见的有言过其实、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弄错时间、故意误译、颠倒顺序等。下面结合近几年各地高考人物传记试题,具体谈谈解答此题考生应具备的四种意识。
1. 回归语境,将选项与原文严格比照的意识。
有些选项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命题者会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或拔高人物品质等,对其做出错误解说。此类题考生只需“留意”文本,将选项与原文严格比照,“故意”便可水落石出。如:
C. 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2009年广东卷第8题)
【解析】此选项的错误设置属于故意夸大事实。回归原语境,可在第三段找到有效信息区间:“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将文段与选项相应语句,一一比照,找出差异,便可发现“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2. 概括要点,理清人、事关系的意识。
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文中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命题者常在“人物—事迹”“原因—结果”上张冠李戴。错误的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乙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传主甲身上,导致对象错位。如:
C. 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2012年广东卷第8题)
【解析】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陶澍是去完成了这件事。此考查点的范围一般是文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言行、道理、情感等。考生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了解传主的主要事迹,对每段内容的要点进行概括,理清时间与地点、人物与事件、条件与结果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准确识别错项的关键。
3. 瞻前顾后,辨清句间内在关系的意识。
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是常设置的错误点,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从而对考生的判断进行干扰,完成对理解内容要点的考查。如:
C. 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2013年广东卷第8题)
【解析】选项“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一句与原文意思不符。“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法度惩治,并未表示以后都减轻刑罚的意思,这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以偏概全”的陷阱。
强加因果,是另一个常设的错点,即把原文本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如:
D. 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2010年浙江卷19题)
【解析】此项表述中,“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评价与文意不符,作者是站在赞赏的角度来写胡叟的,并未否定他。另外,胡叟仕途受阻与得罪韦祖思,这两者在文中并没有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选项D给出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属于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4. 整体阅读,尊重原文的意识。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命题者常会无中生有,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在选项中凭空添加出来,即干扰项中的人、事不是文中固有的,而是为了迷惑大家特意“杜撰”出来的。此类错项,考生须整体感知,尊重原文,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因妄加揣测而掉入陷阱。如:
D. 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2011年广东卷第8题)
【解析】对照原文第三段,虽有“并请文人历叙其事”之说,但联系全文,各文段中并无为了“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的信息,不能无据加以猜测,且此判断也不符合紧接句中作者盛赞其为“洵奇男子也”之“奇”。因此考生如果有尊重原文意识,就不会在此选项上纠结。
正确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方法较多,如了解文章诞生的时代、背景,关注选文的出处、文后的注释,然后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阅读分析等。不管命题者如何设点,考生只要坚守“句不离词,句不离段,句不离篇”的原则,在平时阅
读中增强四种意识,深入了解事实的来龙去脉,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就能摆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拨云见日收获正确的选项。
(作者单位:北京市翠微中学)
责任编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