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II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II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III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业[基础达标]1.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合理的解释是()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我调节能力B.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很弱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D.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

2.当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个事例说明()A.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D.生态系统具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解析:选B。

题中信息“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显示,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为治理土地荒漠化,河北省林业厅通过飞播造林20万亩,请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飞播造林的生态学原理是()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析:选D。

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物种的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即物种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故D项正确。

4.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呼伦贝尔大草原B.青海湖C.人工蔬菜大棚D.西双版纳雨林解析:选D。

西双版纳雨林物种丰富度大,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

5.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⑦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选B。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5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含解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5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含解析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题型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A.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C.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案] B[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3.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与这种稳定状态无关的因素是()A.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B.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C.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D.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 A[解析]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A符合题意;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有助于生态系统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4.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 A[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C正确;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二者之间依靠负反馈调节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平衡,B正确;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5.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3: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3: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1课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过关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的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早期属于正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 .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 .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 .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 B[解析] 过程的结果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就叫负反馈调节。

池塘早期,藻类的增多(过程),导致水蚤增多(结果),结果藻类减少(减弱),故属于负反馈调节;池塘后期,水体污染(过程),导致大量水蚤死亡(结果),接着水体进一步污染(加强),故属于正反馈调节。

知识点二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如果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图中的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A .甲→乙→丙→丁B .甲乙丙丁[答案] D[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D 项食物网复杂,且生产者种类多。

4.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答案] C[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故其自我调节能力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时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①②④⑤⑦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5章第5节一、选择题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解析: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稳态,其成分、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D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时间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且甲的起始数量多,故两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

答案: A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⑦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已经处于森林阶段,通常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①错误;生产者所含的能量最多,并不意味着其个体数量就最多,⑦错误。

答案: B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和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和答案

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题知识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3.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知识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B 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C 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D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7.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反馈调节C.有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无机环境没有关系8.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B.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知识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9.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B.提供的生物的生活能力强弱均可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恒定不变10.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D.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的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1.下表是干旱前后某些生态系统价值的估计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此表体现了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B.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和最弱的依次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C.受到损害程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D.如果持续干旱,上述生态系统中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演替12.森林生态系统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③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⑦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④⑤⑥B.①③⑤⑥⑦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④⑤⑦1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图5—19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4.在美国的亚利桑喀巴高原上狮子、狼捕食鹿。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专题2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题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专题2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题

微专题2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就是()A、负反馈调节就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利用2、下列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差的就是()A、森林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北极冻原3、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就是()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5、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就是()A、丙与丁、乙与丁都存在竞争关系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丁每获得1kJ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太阳能D、若丙的数量下降,则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将下降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就是()①反馈调节就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③“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能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③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就是()A、并不就是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这两个方面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就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某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8、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与(2)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就是 ;该生态系统的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3)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含答案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

(2)基础:反馈调节。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这样,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的能力。

(2)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组分,食物网,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

2.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

(2)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的。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及观察其稳定性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的条件。

2.小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 1 -新知﹒巩固﹒展示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 .生产者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 .a 为抵抗力稳定性,b 为恢复力稳定性B .a 为恢复力稳定性,b 为抵抗力稳定性C .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反比关系D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反比关系3.某山区,砍伐了一定量的树木,但并没有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根本原因是( )A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 .森林中剩余的树能进行光合作用C .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D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4.在下列4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 .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5.下列不属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的是( )A .禁止过量采伐森林B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C .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D .彻底消灭消费者,保护植被等生产者6.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4.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洲,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引发松树病害。

松材线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然天敌存在B.人工松林中的松树大面积死亡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利用松墨天牛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D.丰富度大的森林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两物种间(如某种灵长类动物和蟒蛇)存在“互动多样性”的现象,即存在多种类型的种间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业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使藻类减少,藻类的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水蚤的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水蚤增加,又使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后期污水引起水蚤死亡,水蚤的死亡又加重了污染,不存在抑制关系,仅具有促进作用,为正反馈调节。

3.近年来,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退耕。

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变化。

下面列举的情况,不是未来生态变化趋势的是()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营养级数目也会增加,生物多样性良性发展,所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的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项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没有恢复原状;B项和C项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只有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的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专题练习55生态系统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专题练习55生态系统稳定性

课后加强操练第五章第 5 节生态系统的稳固性一、选择题1.以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保持稳态的生态系统一定知足的条件,则X最可能代表()A.生物要素 B .共生关系C.能量流动 D .物质循环分析: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保持稳态一定知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顺利进行,所以X 代表物质循环。

答案: D2. (2012 ·西质检江 )以下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固性与营养构造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固性与其营养构造的复杂程度亲密有关,其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抵挡外界扰乱的能力越强,而恢复力稳固性则越弱。

答案: D3. (2012 汉·沽月考 )以下曲线表示四个不一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在遇到同样程度的外来扰乱后,初级花费者数目的变化状况。

此中抵挡力稳固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分析:在遇到同样程度的外来扰乱后,初级花费者数目的变化最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理能力越强,抵挡力稳固性越高。

答案: C4.要使大海生物质源可连续利用,就一定保持大海生态系统的动向均衡。

对一个均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拥有必定的自动调理能力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向均衡C.植物与动物的数目相等D.生物成分之间互相限制、互相协调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故一般状况下植物的数目应大于动物的数目。

答案: C5.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 到 8 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一样,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 (数 /m2)。

请判断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群落种 1种 2种 3种 4种 5种 6种 7种 8甲924001111乙025*********丙06520103200A.当遇到大规模害虫侵袭且危害程度渐渐加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遇到大规模害虫侵袭且危害程度渐渐加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D.在生物群落丙中,种 3 和种 5 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分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构成的有机构造,群落中的种群越多,个体间数目散布越合理,越有益于能量流动,其抵挡力稳固性越高,反之,则抵挡力稳固性越低。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保护环境来实现的2.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D.人造马尾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3.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4.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被破坏后不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长期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

如果长期输出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你认为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因素是()A.长期低温B.连续阴雨C.植被破坏D.品种退化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缩短食物链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7.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8.政府部门针对水土保持提出的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的主要生态学依据是()A.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B.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C.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D.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9.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农田中灭虫主要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12.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答案)

1.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系统处于从兴起到成熟的过渡阶段②系统内生物种类及其数量相对稳定③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④能量和物质的收支大体平衡⑤能量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而波动⑥有一定限度的自我调节能力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解析:选B。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稳定的生态系统,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的稳定,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也保持相对稳定,但稳定是相对的,能量收支会随气候、季节等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处于过渡阶段不是一个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

2.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C.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D.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也会越强解析:选D。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两者恰好相反。

3.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图A 图B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解析:选C。

图A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丙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而图B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4.(2018·高考海南卷)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1)

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1)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是( )A.捕食者和寄生生物较少的生态系统B.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相等的生态系统C.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生态系统D.生物种类较多的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因此本题答案是D。

答案:D2.下图中,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B为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图中A显示:能量流动的途径是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B.图中B显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C.图中A显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D.图中B显示:人类活动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解析: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大量输入,不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自给自足。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都具有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相对稳定C.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并不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的。

答案:A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如下图的数据。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竞争B.3、4月份甲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乙的数量减少C.甲、乙两种群的变化周期是12个月D.人为消灭乙种群,则甲种群数量将不断增加解析:A项,甲、乙两曲线是捕食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稳定性习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稳定性习题

优选试卷第 5 节生态系统的牢固性学习目标知识概览 ( 教师用书独具)1.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治能力。

( 重点 )2.举例说明抵抗力牢固性和恢复力牢固性。

( 重、难点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牢固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牢固性。

5.认同生态系统牢固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生态系统的牢固性1.看法生态系统所拥有的保持或恢复自己结构和功能相对牢固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拥有自我调治能力。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治能力(1)基础:负反响调治。

(2)表现:生态系统的结构牢固性和功能牢固性。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治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搅乱因素的强度高出必然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治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

4.种类(1)抵抗力牢固性①看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搅乱并使自己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品网越复杂,其自我调治能力越强,抵抗力牢固性越高。

(2)恢复力牢固性①看法生态系统在碰到不相同搅乱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特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一般越简单恢复;反之越难。

5.提高牢固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搅乱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当;不应高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治能力。

(2)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推行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牢固性1.目的要求: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人工生态系统的牢固性。

2.基本源理生态系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拥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统原理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相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率3.方法步骤(1)铺土:沙土在上,花土在下。

↓(2)倒水: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3)放置生物:依据生物生活习惯合理放置。

↓(4)放置生态缸: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光辉优异的地方,但要防范阳光直接照射。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8: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8: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间:30分钟)1.当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河流自身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方法,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离不开分解者的作用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D.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一定强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答案] C2.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是()A.喷洒农药消灭害虫B.不准放牧C.建立草场防护林D.严禁割草[解析]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答案] C3.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瓶中的浮萍和金鱼藻(生产者)的数量越多,该生态瓶越稳定B.生态瓶中的生物种类太少,其群落无水平结构C.虽然生态瓶可实现物质循环,但需要能量的输入D.生态瓶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解析]根据“设计并制作生态缸”的基本原理可知,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因此,生产者的数量并非越多越稳定,A错误;虽然生态瓶很小,但其群落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生态瓶具有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包括分解者(存在于泥沙中),D错误。

[答案] C4.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季节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已经处于森林阶段,通常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故①错误。

[答案] B5.(2016·深圳中学)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2: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2: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 A[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及稳定,它不仅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它的特点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内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平衡,这种调节往往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来实现的。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成反比,即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亦然。

抵抗力稳定性与自动调节能力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而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需对该草地进行除虫、除草等措施,使该草地的成分变得单纯,故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故选B。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小[答案] B[解析]该诗句描述的是草原被毁灭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应为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反之越低,B正确;某些环境恶劣的生态系统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C错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种类及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D错误。

高中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非标准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答案:C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蚤增加;水蚤增加,又使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后期两者相互促进,不存在抑制关系,仅具有促进作用,为正反馈,所以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B3.(2014·云南玉溪月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C4.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洲,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引发松树病害。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点训练]题组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015·全国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3.(2014·广东,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D[解析]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②动物机体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

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活动剧烈,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但排汗量并不会影响运动强度,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会产生影响,但土壤动物不会对降雨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0: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0: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2、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接着先后迁入。

下图表示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示种群迁入,其中0月时为蝗虫迁入时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2月蝗虫种群呈指数增长B.2月一定迁入了蝗虫的天敌C.M为在该环境中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生态系统在3~7月的抵抗力稳定性比0~2月高3、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A.②③B.④C.⑥D.⑤⑦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5、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达到稳定状态时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会有一定的变化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D.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是否合适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B.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不需要能量的输入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7、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就是()①生物多样性就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就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与分解者构成生物圈中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答案:C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使藻类减少,藻类的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就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解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蚤增加;水蚤增加,又使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后期两者相互促进,不存在抑制关系,仅具有促进作用,为正反馈调节。

答案:B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就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与环境保护来实现的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C4、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洲,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引发松树病害.松材线虫就是一种毁灭性害虫,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与浙江等地成灾,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就是()A、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就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然天敌存在B、人工松林中的松树大面积死亡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利用松墨天牛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D、丰富度大的森林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解析:外来物种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原因就是没有天敌的存在,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就是因为有大量自然天敌的存在,A项正确。

人工松林大面积死亡,再恢复到原来的程度比较困难,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B项错误.松材线虫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故利用松墨天牛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C项正确。

丰富度大的森林,物种数目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D项正确。

答案:B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就是()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瞧出,气候出现了急剧的变化时,甲生态系统中种群的类型数量发生的波动很小,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远高于乙生态系统,①正确;如果就是严重的寒、旱灾等引起乙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急剧减少,也会导致种群的类型数量减少,这并不能说明乙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简单,②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就是产生生殖隔离,题目中的信息不能说明此现象,③错误;由于乙生态系统在S点对应的时期还有少数的生物,结合曲线可知S点对应的时期后乙生态系统一定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④正确。

答案:B6、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错误的就是()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改造前20种10%狗尾草、艾蒿、蒲公英改造后30种25%菖蒲、芦苇、睡莲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与生活物质解析:该地区改造就是为了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植物多样性增加、小气候得到改善,从而使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并不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与生活物质。

答案:D7、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就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就是竞争关系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就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就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解析:外来物种大多会因缺乏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并抢夺其她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她本地物种的减少与灭绝,根据当地情况科学引入外来物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本题中的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形成的就是竞争关系,本地植物因不能获得阳光而死亡。

答案:A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就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就是乙→甲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就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析:根据题图所示,甲与乙之间就是捕食关系,甲就是被捕食者,乙就是捕食者,两者之间互相传递信息。

能量流动就是从甲→乙.m时,对甲来说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9、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就是在这片废墟上()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解析: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状态,首先要恢复原来的无机环境,回填原来的地表土壤;其次就是栽种当地原来生长的植物;三就是避免人类因素的干扰,三者缺一不可。

答案:D10、下列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就是(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C、应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有阳光直射的环境中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还就是有变化的解析: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因此要将其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就是要避免阳光直射。

答案:C11、近年来,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退耕。

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变化。

下面列举的情况,除哪项外均就是未来生态变化的趋势?(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解析:封闭起来的耕作区群落的结构会越来越复杂,营养级数目也会增加,生物多样性良性发展,所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答案:B12、下列关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就是( )A、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利用B、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D、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以维持其稳定性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就是禁止开发与利用,而就是合理利用,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对于人们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物质、能量投入。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物种的数目有关,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答案:A13、生态系统就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虽然各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大不相同,但它们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们常常趋向于一种平衡状态(稳态)。

(1)红树林具有明显的净化污水的功能,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红树林对污水的净化就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与等过程来完成的。

(2)红树林生态系统开放的程度比池塘生态系统,原因就是。

(3)生态系统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就是.(4)某大型湖泊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化,为(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以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反馈调节为例,请在下图中用“+"“-"表示反馈类型。

解析:(1)红树林中物种丰富,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净化污水。

(2)红树林中物质交换较快且较多,而池塘与其她水系的物质交换较少。

(3)负反馈调节就是生态系统稳态调节的基础。

(4)水质的恶化与鱼类的减少两者相互促进,为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偏离平衡状态。

答案:(1)抵抗力微生物分解(2)大红树林中物质的流入与流出多(3)负反馈调节(4)正图上箭头处都标上“+”14、近年来各地规模化养殖发展很快,畜牧业已逐步由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但规模化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与综合利用,下图就是集污水净化、休闲、养殖为一体的人工湿地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与.(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就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就是.(3)该人工湿地中的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就是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

(4)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就是。

保护环境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就是。

解析:(1)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另外,人工湿地集污水净化、休闲、养殖为一体,所以输入的能量还有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向水体中通入空气可以增大好氧性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加速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

(3)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藻类等植物提供大量含N、P的无机盐,使藻类等植物迅速生长。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将失去稳定性,所以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2)向水体中通入空气(3)含N、P的无机盐(4)次生演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是有限的15、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瓶,分别标记为1、2、3号;②在1、2、3号瓶内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③选大小相似的同种小金鱼,在1、2、3号瓶中各加入1条,并在2、3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三个瓶子都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散射光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