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基本知识入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1年,英国学者Martin和Synge设计 了由40个容器组成的萃取仪器。将蛋白水 解产物乙酰化氨基酸从水相萃取到有机相 而使其离析出来。 分离乙酰化氨基酸混合物时采用
水分饱和的硅胶——固定相 含乙醇的氯仿—— 流动相 液-液分配色谱
同时提出了用气体代替液体作流动相的 可能性。
1952年,James、Martin和Synge在惰 性载体表面涂布一层薄而均匀的有机化合物 液膜,并用气体作冲洗剂,成功分离脂肪酸 和脂肪胺系列。 气液色谱法产生。 同时对气液色谱法的理论与实践做了精 确的叙述,提出塔板理论,因而Martin和 Synge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液相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1.2.2 按固定相的形式分类
(1) 柱色谱
填充柱:固定相填满色谱柱管. 开管柱:固定相涂于柱管内壁,在柱管中 心留有流动相通过的通道。
色谱柱管:通常是由玻璃、石英或不锈钢制成的圆管。
WCOT
PLOT
Packed GC column
Capillary GC column
相中进行不同程度的作用。
与固定相作用强的组份随流动相流出的速度慢; 与固定相作用弱的组份随流动相流出的速度快。 由于流出的速度的差异,使得混合组份最终形成各个单组
份的“带(band)”或“区(zone)”,对依次流出的各个
单组份物质可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色谱法于1906年创立后一直被遗忘,直到了1931年, 德籍奥地利化学家库恩(R.Kuhn)利用茨维特的方法在
(3)色谱仪器进展
按使用领域可分为:分析色谱仪、制备色 谱仪、工业流程色谱仪等。 按主要方法可分为:气相色谱仪、液相 色谱仪、薄层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氨基酸 分析仪、凝胶渗透色谱仪等。
1.2 色谱法的分类
1.2.1 按两相物理状态分类
气相色谱
{ {
气-固色谱(GSC) 气-液色谱(GLC) 液-固色谱(LSC) 液-液色谱(LLC)
(2)平面色谱 纸色谱: 滤纸上结合的水分或弱/ 非极性溶剂作固定相. 薄层色谱: 将粉末状的固定相 铺成薄层作固定相
1.2.3 按分离过程的原理分类
吸附色谱:固定相表面对不同组分的吸附性 能差异而分离. 分配色谱:不同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不 同而分离 。 正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 反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
连用成功,使色谱鉴定能力弱的缺点得到 克服。
20世纪60年代末,高压泵和化学键合相 用于液相色谱,出现了高效液相色谱 (HPLC)。 20世纪80年代初,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得到发展,在90年代得到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毛细管电泳 (CZE),在90年代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纤维状氧化铝和碳酸钙的吸附柱上,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公
认为单一的结晶状胡萝卜素分离成a 和b两个同分异构体, 并由所取得的纯胡萝卜素确定出了其分子式。随后他还发 现了八种新类胡萝卜素,并把它们制成纯品,进行了结构 分析。 同年,库恩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维生素的研究上,确定 了维生素A 的结构。
1933年库恩从35000升脱脂牛奶中分离出1g核黄素 (即维生素B2),制得结晶,并测定了它的结构。 此外,他还用色谱法从蛋黄中分离出了叶黄素; 1938年,库恩因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离析与结构 分析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从此,色谱法迅速为各国科学工作者注意和应用, 并广泛用于各种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
扩散系数 1~10-2 10-5-10-6 (cm/s) 使用压力 0.2-1.0 (MPa)
5~40
常压 有 ——
常压 有 ——
分子间作 无~微 用力
升温 可以
有 可以
弱 可以
驱动方式 压力差 压力差
压力差 毛细现象 电渗流
色谱方法
GC
HPLC
SFC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TLC 硅胶、 氧化铝 键合分 子层 纤维素 等
顶替法(置换法)
样品从色谱柱一端加 入,再将一种吸附力或溶 解力比各组分均大的置换 剂加入柱中,将各组分置 换出来。
吸附或溶解能力:1<2<3
流出顺序: 1,1+2,2,2+3,3, 3+置换剂 应用:适于族的分离
淋洗法
先把试样加入色谱柱 中,再用一种对固定相的 作用力比样品弱的流动相 洗脱,各组分沿柱下行的 速度受三个互相作用因素 (组分-溶剂-固定相) 的制约,每种组分都可以 单独洗脱。 应用:适于分析目的
主要参考资料
色谱技术丛书(第二版)(共23册),化工出版社,2005
色谱文献: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B, Journal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
中国色谱网:http://www.sepu.net/
(2)色谱技术问题
色谱技术的进展: 进样技术(特别是毛细管色谱); 色谱柱制备技术; 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技术; 多维色谱系统组分转换技术; 流出组分检测技术; 程序升温技术和梯度洗脱技术;
复杂样品衍生化技术; 高纯流出组分制备技术; 多组分样品分析方法联用技术; 色谱系统与化学反应技术; 色谱程序控制和数据处理技术; 色谱专家系统的计算机技术.
1.2.5 按色谱技术分类
根据色谱辅助技术不同,可分为:反应 色谱法、裂解色谱法、多维色谱法、顶空色 谱法、程序升温色谱法等。
按组分的分离目的和分离能力,又可分为制 备色谱、分析色谱、微量色谱等。
1.3 色谱分析法的特点
1.3.1 色谱分析法的一般特点
(1)分离效能高 可分离性质极为相似的物质及复杂的混 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柱效为 3万塔板/米 气相色谱柱效约为 2千塔板/米 毛细管色谱柱效约为7~12万/20~50米
色谱科学现代发展基本状况 (1)色谱理论
色谱法的提出由经典液相色谱开始,色谱理论 的发展是在气相色谱中提出并不断进步和完善。
色谱理论研究的三个问题是:
热力学: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问题 动力学:组分在两相中扩散问题 分离条件:如何达到高分离效能和快速的目的
理论研究方向的工作:
柱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 多维色谱配套; 开管柱和高效液相色谱柱; 保留规律预测; 最佳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CE
固定相
固体吸 固体吸 固体吸 附剂 附剂 附剂 键合分 键合分 键合分 子层 子层 子层 粘稠液 体
0.1~10 有 0.5~5 有 0.1~5 有
胶束、 添加剂 等
膜厚 (um)
1mm 有
—— 有
分子间作 用力
色谱 方法 气体 液体 固体 (g )
GC
HPLC
SFC
TLC
CE
样品适应性 可以 可以 可以 —— 可以 可以 —— 可以 可以
(2)与光谱、质谱法比较
发射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法:主要是定性 分析的工具(要先分离出纯物质). 可见光谱、紫外光谱、原子吸收、荧光法: 主要用于定量分析. 色谱法:主要是分离与分析的工具. 优点:擅长分离分析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 缺点:定性能力差.
(3)与分馏法比较
色谱分离过程比分馏法快,得到的 纯物质的纯度比分馏法高,但每次处理 的样品量少是色谱法的弱点。
10-9-10-3
—— 可以 可以
10-6-10-3
—— 可以 可以
10-7-10-13
-9-10-3 10-9-10-1 10 进样量
1.3.3色谱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1)与经典的化学法比较
化学法:根据某种物质具有某种独特的 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 色谱法:不受限制,可使化学性质相同 的复杂组分互相分离.
现在的色谱法是指含义更为广泛的分 离方法:它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互不 相溶的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当两相作 相对运动时,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中反复 分配达到分离,然后分别测定,是一种分 离与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气体 固定相 固体 液体
流动相
液体 超临界流体
色谱分离基本原理
利用外力使含有样品的流动相通过一固定于柱或平板 上、与流动相互不相溶的固定相表面。样品中各组份在两
(4)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
可检出10-11-10-13g的物质量;样品 用量少,气体样品为ml级,液体样品 为 L 级,固体样品为 g 级.
1.3.2各种色谱方法的性能比较
色谱方法
GC
HPLC
SFC
TLC
CE
流动相
气体
液体
高密度 气体
10-3 ≈13
液体
10-5-10-6
液体
10-5-10-6
1.1.2 色谱分析法的现代发展
20世纪初叶:色谱法产生,基本停滞30年后复苏 40年代:有突破性发展 50年代:有广度性的发展 60年代: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发展 70年代:有深入的高阶段发展 80年代:有突飞猛进、全面的高层次发展 90年代后 :基础理论研究、色谱方法应用、色谱 仪器进化都日新月异。
仪器信息网:http://www.instrument.com.cn/
第一章 色谱分离法概述
1.1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
1.1.1 色谱分析法的历史 色谱法是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创立 叶绿素分离动画 实验现象:混合物被分成不同颜色的区域 色谱带, 所以命名为色谱法(色层法、层析法). 不同色素的运动距离s=v×t
M.Tswett 实验的实质: CaCO3——固定相 } 两相作相对运动 石油醚——流动相 混合物随流动相在柱中流动,吸附 脱附 再吸附 再脱附 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不同组分在离子交换剂上的亲 和力不同而分离.
分子排阻色谱:利用分子的大小不同而在多孔
物质中的选择性渗透而分离。
电色谱(电泳):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电
效应而分离.
1.2.4 按色谱动力学过程分类
前沿法(迎头法)
样品本身是流动相,开始时 各组分留在柱上,柱饱和后流出 色谱柱,与固定相作用力小的先 流出。 吸附或溶解能力:1<2<3 流出顺序:1,1+2,1+2+3 台阶的位置:组分定性 台阶的高度:各组分定量 应用:简单混合物的分离、纯化.
(2)应用范围广
几乎可以用于所有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 不论是无机物、有机物、低分子化合物或高 分子化合物、甚至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 也可以进行分离测定。分析试样可以是液体、 也可以是气体或固体。
(3)分析速度快
一个复杂样品可以在几分钟到几十 分钟内完成分析。若与质谱联用,则可 以完成一个复杂样品中100多个组分的 分离和定性。
1956年Van Deemter 等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发展了描述色谱过程的速率理论,
提出了速率理论方程。1965年Giddings总 结和扩展了前人的色谱理论,为色谱的发 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1957年,Golya发明了开口管毛细管
柱,使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大大提高。同
年,霍姆斯等人首次把气相色谱与质谱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