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doc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摘要: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主流,是深受两千多年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礼学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释了孔子的礼学思想。
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对周礼的因革损益,但是究其起源最早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时期“礼”本身,“礼”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内容,是对周礼的因革损益,其中从内容来讲“仁”为核心,“和”为目的,从范围上来讲涉及到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
孔子礼学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始终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中。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礼”的核心——“仁”孔子对周礼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即以“仁”补充“礼”,突显“仁”在“礼”中的核心地位。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到109次“仁”。
”(一)行“仁”要守礼人之为人就在于人遵守“礼”的规范,达到“仁”的境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具体体现在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符合礼,深刻体现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达到仁的一种方式,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希望人们能够由礼这种外在的约束转化成为内在自觉的道德意识。
通过自觉遵循礼的各种规范要求达到仁的境界,成为圣人。
“人如果脱离了‘礼’的约束是无法达到“仁”,只有礼和仁相结合才能培养高尚的人格。
”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行使“仁”必须要遵守“礼”的各项行为准则。
(二)行“仁”要由己行“仁”要由己是指人要提高道德自觉性,这是达到“仁”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仲弓问仁抑或是司马牛问仁还是子张问仁,孔子皆表达了做到“仁”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实行仁德要靠自己,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目录摘要 (3)一、礼的特点 (4)(一)重实践 (4)(二)合道理 (7)(三)体人情 (8)二、仁为礼本 (10)三、礼的现代启示 (12)参考文献 (14)——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摘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
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的相关阐述,从孔子礼学思想的三个特点,即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这三点入手,旨在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含义作出比较一个明确地阐述。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礼的根本——仁展开论述。
为了赋予本文以现实意义,本文还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孔子礼学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礼孔子论语实践道理人情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Abstract】Rites and Etiquett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have been an inalienable part in Confucius’ doctrine. If benevolence is count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then Rites and Etiquette can be call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essay focused on the three characters of Rites and Etiquette, that are practical, reasonable and sentimental, so as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 By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examples of Confucius’struggle to guard the Rites and Etiquett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ssay tried to explain why Confucius use Rites and Etiquette to carry his doctrine. In order to impart some practical sense to the essay, the limitations of Confucius’Rites and Etiquette theory were discussed in the last part, as well as its enormous influence in the new age and the inspiration brought by it.【Key Words】Rites and Etiquette 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practical reasonable sentimental——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一、礼的特点虽然论语中提到礼的次数多达75处,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语录辑录,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许多自己的思想理念,其中礼学思想便是孔子一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句话意味着,“礼”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和个人家庭规范的必要手段。
同样的,孔子对礼的意义也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礼”不仅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一种实现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方式,它可以在社会中起到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作用。
在这里,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个人君子修养的表现,更是共同文化伦理道德的一种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加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在讲课时说:“礼,安三位而不立者,失其本也;立三位而不安者,失其道也。
”这里的“三位”指的是天子、诸侯和百姓。
孔子强调了“礼”的三大要素,即“上应天、下养民、中负责”,意味着要建立完善的礼制来减少矛盾和冲突,加强三方之间的相互负责和互动,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义之道”,是推行国家制度的关键。
孔子认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可以从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而“礼义之道”正是这种体现。
孔子强调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共处和个体修养。
同时,他还认为要用“礼义之道”来约束生命行为,体现各个方面的纪律和秩序。
总之,孔子的礼学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强调礼仪规范、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以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如果我们现在能回顾并学习相关礼仪的思想,就会发现许多书中所倡导的正直、正直、忠诚、诚实等等所有这些社会道德准则都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孔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引领我们思考、实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孔子思想的精髓很多,可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说。
有的从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几个方面来说,有的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有的从具体哪一方面来说。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精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精髓1.忠孝爱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仁”的根本。
父母对自己生养教育、充满爱抚,每个人都应对父母孝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做到自身和谐。
一个对父母孝、对兄弟悌的人,便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对父母尽孝的人,对朋友也会讲诚信、仁爱,社会便会和谐。
孝是小忠,忠是大孝,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敬父母自然忠于国家。
因此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多次讲孝,指导弟子曾参作《孝经》,孝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优良品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来提倡爱国主义。
孔子从来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国家。
他被迫离开鲁国时,一步三回头,临走前边走边吟诗,表达对自己国家的怀念。
爱国是大节,是孔子及儒家的一贯主张。
2.爱民利民孔子及儒家从来强调以人为本。
孔子反对当时的奴隶殉葬,连制成陶俑殉葬,也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为它亵渎了人的尊严。
在孔子整理的《尚书》中早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的力量,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
反对统治者对民苛征暴敛,他还主张当权者应说到办到,取信于民。
因为民最有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孔子爱民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教民。
除正规的教育外,强调对民的教化,经常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而不是不加教育,出了事怨民众,也不是不加训练让民众去打仗白白送死。
到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说法,更是对孔子爱民、利民、重民思想的发展。
3.疑天远鬼就是对天怀疑、对鬼神疏远。
孔子所说的“天命”,系指自然界及社会上的规律而言,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到了五十岁时就对事物的规律了解了。
浅析孔子礼学思想
浅析孔子礼学思想作者:陈润贤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的国家,早在殷商时期,“礼”的观念便开始形成并出现,直至今天,“礼”的观念仍然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孔子一生以效仿“制礼作乐”的周公为目标,周礼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礼学思想,不仅丰富了“礼”的哲学含义,而且使“礼”的观念真正实现了其政治意义。
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直接明确的指出“礼”具体指的是什么,这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礼学思想,研究孔子思想体系带来了困难,本文从《论语》原文入手,通过分析孔子礼学思想的背景与起源、内容、作用这三个大的方面,力图从哲学角度对孔子礼学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礼仁正名名教第一章孔子礼学思想的背景与起源1.1孔子礼学思想的背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方面,由于铁质农具、牛耕等新的生产技术的投入生产,使得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进而造成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因此周天子对于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也随之逐步的瓦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也就逐步走向瓦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侯的强大与崛起,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发展,诸侯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实力强的诸侯希望兼并实力小的诸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实力小的诸侯强烈的寻求自保的途径,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混战随之展开,同时,周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再是强有力的君与臣的关系,诸侯“僭礼”的行为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中生活,使得孔子无比向往从前由“周礼”所维系起来的“井然有序”的美好社会。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造成了人们精神的动荡与思想的混乱,社会的动荡、思想的混乱、统治阶级的式微,这些使得当时的人们陷入深深的迷茫,对未来充满了绝望与恐惧,这就使得当时的一些思想家不得不正视社会动荡、国家大乱的现象,不得不思考能使人们心灵的到解脱的途径,不得不试图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对周礼进行了“损益”,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礼学的思想。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仁”,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
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
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
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
孔子“礼乐为教”思想的起源“礼乐为教”思想中的“礼”、“乐”来自于殷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选取殷周时期研究其起源;将“礼乐为教”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孔子时期作为探究重点;汉代作为“礼乐为教”思想与政治统治融合的关键时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孔子生活的时期为西周后期,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一再强调,夏、商、周三代中,最灿烂、最文明的时代就是周公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具有完整的礼乐制度。
而他现在所处的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时代。
这一矛盾,促使孔子对“礼乐”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能否把“礼乐”与教育联系起来。
以《左传》为例,它在叙事后都有君子的评论,对于事件的评论,最常出现的通常是“礼也”、“非礼也”,即符合道德与不符合道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尽管礼崩乐坏,但“礼乐”依然作为评价人、事的道德标准。
孔子为什么强调礼孔子重视礼的原因是孔子认为“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仁”是“礼”的基础,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其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
孔子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已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学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有序、制度的社会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在大同的世界里,全世界的人不仅爱自己的家庭,也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而是彼此相爱,爱这世界上所有的人。
孩子可以得到温暖和照顾,孤独的人和残疾人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一个满意的家。
诈不盛,盗不乱,路不拾遗,户不夜天,人皆言修,选贤任能。
这是尧舜时代
理想化的、传奇化的原始社会场景,也是孔子向往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1、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2、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3、(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4、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论语》中孔子思想梳理
《论语》中孔子思想梳理一、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二、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完整版)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doc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20、《尧曰》这二十篇文字不管孔子弟子记孔子语言也好,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也好,或者时人相言,君臣对答也好,不外乎记载孔子和孔子少数学生的言语、行事。
所以,要研究孔子和孔门弟子,《论语》首先是应当阅读的书,也是比较可信的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语》反映出来的。
在政治上,孔子是近乎保守主义者。
他相信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形式,从而以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
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冥顽不灵、抱残守缺的人。
为了能使周王朝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他主张改善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
他认为,对老百姓的统治不能只靠政和刑,也要注意德和礼。
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必须具备贤和德的素质,呼吁通过举贤才之类的措施来改善统治者的状况。
基于这些认识,他提出了礼和仁这两个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范畴。
礼是指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区别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
仁指最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说人们之间应该相爱。
他认为这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互相制约的。
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仁是内在的行为状态。
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流于形式;仁必须以礼为客观标准,相爱有所节制,否则便乱了伦次。
应该看到,这一学说的实质是为维护旧制度作论证的。
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这样的人类之爱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孔子能提出爱人的口号,把它作为仁的一个定义,用以补充克己复礼的解释,这在思想发展史上说,应该算作一个进步。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身分变化的事实。
在哲学上,孔子是唯心主义者。
他相信天命,认为人的死生富贵,事的兴衰成败,都由天命在冥冥中决定,人力是无可奈何的。
然而,他又肯定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下不是天生的,人的努力可以极大的克服天命的限制。
他也不相信鬼神。
他认为人当中,有的是生而知之的天才,有的是不可使知之的蠢才。
这是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先验论的错误,但多年的教育实践又使他相信,通过经验,运用思考,反复练习,勤于切磋,是一般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孔孟荀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一、礼孔子将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设定为“复礼”。
这个礼,即“周礼”,包括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式,由周公所创立。
周公创立周礼,主要是通过对原始巫术礼仪继承和改造而成。
原始巫术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包含了大量的各种民主、仁爱、人道的精神;同时它们又构成了原始社会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些繁细琐碎的仪式,就是一些不成文法典,是不可违背的,在这些礼仪活动中,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动作也不许做错,一个细节也不许省略、漏掉,否则就是瀆神,大不敬,会给整个氏族、部落带来灾难。
周公改造了原始巫术礼仪,加进了一整套有关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在经济基础上延续了原始社会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孔子所在的时代已开始“礼崩乐坏”,这是早期奴隶制在向发达的奴隶制过渡,氏族统治体系的社会结构在瓦解。
孔子在这个社会的变革时代,主张复礼,在政治上他是保守、落后的。
但孔子维护周礼,要求保持、恢复周礼,并突出强调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的精神,这些因素有超越社会变革的更高的普世价值。
历史往往就是在这种二律背反中行进。
二、仁如果说“礼”是孔子因循前人,那么“仁”说则是孔子的创造。
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1、血缘基础:孔子以仁释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所以仁的根本目标是维护或恢复这种体系。
故《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
”这个本就是仁。
后来孟子解释为“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
”孝、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所以孔子又称孝悌为政之本,。
孔子在当时氏族体制、亲属关系崩毁的时代条件下,把这种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对这种超出生物种属性质、起着社会结构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度作明朗的政治学的解释,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限制,强调它具有普遍和长久的社会性的含义和作用,这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括、总结
论语中的礼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
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
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
礼学无疑是孔子毕生从事的主要课题,也是孔门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
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
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
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
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
《左传·僖公十二年》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
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
……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
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
……公登亦登。
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
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
孙子无辞,亦无悛容。
穆叔曰:孙子必亡。
”那便是在聘享中骄横失礼而站错了自己应有位置的例子。
《论语》的主要思想
---------------------------------------------------------------范文最新推荐------------------------------------------------------《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1 / 27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强调不可则止。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孔子思想
A)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过尔与?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B)何以伐为? 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
“呢”]
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
语须前置]
七问: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 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 什么? •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孔子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
四问: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 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 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 是冉有说的。 •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 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五问:
• 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 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 颛臾? •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 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 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 岂能露骨地表白?
两种猜测
• 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 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 氏授意他们来的。 • 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 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 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 自己“灵机一动”。
二问:
• 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 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 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 下原因。
八问:
•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 么方法驳斥?
•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 餐; •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 守; •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 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九问:
•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 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 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 并非真的“不欲”。 •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孔子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
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曾周游列国,拥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也因此,在旅游观念上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提倡文化旅游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游,较为注重感受旅游所感受的各种“美”。
同时孔子还主张旅游要适度,反对过度旅游。
孔子的诚信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这个标杆鞭策着后人,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传承了千年,为世人所敬仰。
今天也分享的是孔子的诚信思想,孔子诚信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以“信”匡扶天下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孔子用自己的思想理念游走在各个列国之间,传播思想,希望用自己的智慧与思想影响甚至改变天下的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国礼文化的奠基石。
孔子的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克己复礼,要看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所谓的家教,那就要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交往,礼一般都是隐蕴其之中。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在自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懂礼用礼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前提条件。
其次以和为贵,一个人有修养内涵还不都,在人人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以礼待人,以礼和人,特是极其重要的。
家庭、社会,上至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了,人人交往和谐相处,社会也会跟着和谐,国家就会达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境界。
最后是以礼治国,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这一思想在他的种种行为中皆有体现。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文化,礼从古存留至今,是一种摸不着看得到的文化。
它对我们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
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高兴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
时。
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感叹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
老子则以道家思想回应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贪婪的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迷失自己,徒生烦恼。
孔子向老子解释自己是忧虑国家不行仁义,百姓不能安乐,人生短暂,不能为国家万民做出贡献。
老子则说:天地运行自有规律,这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行仁义安天下,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又何必劳烦人为自然担忧呢。
尔后又劝诫孔子学习水之德,上善若水,谁善利万物而万物莫与之争。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他的弟子门人问他是否见到了老子,老子是个有什么样贤德的人。
孔子感叹说: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与孔子亦师亦友,孔子曾数次问学于老子,老子的道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论语》中有深刻的体现。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
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
他曾拜师于与他学识相差不远的老子为师,多次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据传他还曾拜七岁儿童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的人。
孔子优点无数,但其实他也有缺点。
孔子不光彩的身世与少年时期上门去鲁国一贵族府上讨吃喝却被轰出府的受辱经历
使他有了自卑感,而他的自卑感使得孔子在他爬上高位后用杀人的手段来巩固地位时变得专横、独断;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辞行时,老子赠给他的几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别人的缺点,为人有点自我的缺点;从历史记载中孔子繁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比较虚荣,比较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
虽然孔子的缺点有不少,但是那掩盖不了他的优点、他的成就,总而言之,孔子担得起圣人这个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