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合集下载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性的鉴定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性的鉴定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性的鉴定裴冬丽;张红岩;韩汝豪;李成伟【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银杏(Ginkgo biloba)健康组织中分离得到25株内生真菌,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5株被鉴定为链孢霉菌属、4株为酵母属、4株为曲霉属,3株为毛霉属、3株为青霉属,2株为根霉属,1株为简梗孢霉属,3株分离菌株不产孢子.测定25株内生真菌对3种受试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共筛选得到11株至少对一种指示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显微分析鉴定.【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2116-2119)【关键词】分离;鉴定;银杏(Ginkgo biloba);内生真菌;抑菌性【作者】裴冬丽;张红岩;韩汝豪;李成伟【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南周口 466001;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河南商丘476000;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4.3自第一株内生真菌1898年从黑麦草种子中分离出来以后,植物内生真菌才被广泛地关注。

内生菌最早是指在植物组织内生长的微生物,用来区分那些在植物表面上生长的表生菌。

现内生真菌定义为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在健康植物组织和器官内部中生长的,且不会使其被感染的宿主(至少是暂时)表现出外在病症的一类真菌。

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生物活性强,生长在植物体内的内生真菌可以和相对应的宿主相互协同、共同进化,并且还可以生成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1],它们不仅能促进宿主植物快速生长,而且还可有效地增强宿主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逆能力。

18株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8株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凉血止血、散瘀、消瘀肿
采摘部位 果实、叶、茎
叶、柄、根 叶、茎 叶、茎 叶、根
果实、叶、茎 果实、叶、茎
叶、根 果实、叶、茎
叶 叶、茎

植物样品 日本东北大学药用植物园,分别采 集植物 的 果 实、叶、茎、根 等 部 位,并 做 好 详 细 记 录, 见表 1; Prime STAR TAKARA 公 司; QIAEX II Gel Extraction Kit 德国 Qiangen 公司; 选择性分离培养 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 PDA) 加氯霉素,氯霉素终 浓度为 50 μg / mL。
苯酚 / 氯 仿 / 异 戊 醇 ( 体 积 比 25 ∶ 24 ∶ 1 ) 。 涡 旋, 15000 r / min离心 5 min,上清液转移。加 1 mL 无水 乙 醇 和 40 μL 3 mmol / L NaAc,15000 r / min 离 心 15 min,舍弃上清液。加 200 μL 70% 乙醇,15000 r / min 离心 5 min,舍弃上清液。 1.2.3 目标 DNA 片段的 PCR 扩增 真菌基因组中 编码核糖体的基因 28S rDNA 中 D1 / D2 区域序列长 度适中,适 用 于 真 菌 鉴 定[10]。 以 提 取 的 DNA 为 模 板,利用 rDNA 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PCR 扩增未知 真菌 的 28S rDNA D1 / D2 区 域,引 物 为 NL1 ( 5' - GCATATCAATAAGCGGAGGAAAAG-3') 和 NL4 ( 5' - GGTCCGTGTTTCAAGACGG - 3') 。使 用 Prime STAR 体系,反应液总体积为 15 μL,其组成见表 2。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一、金开瑞菌种鉴定服务简介在细菌/真菌的16/18SrDNA中有多个区段保守性,根据这些保守区可以设计出细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出细菌/真菌的16/18SrDNA片。

因此,16/18SrDNA可以作为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最常用的系统进化标记分子。

该鉴定手段试用于单种鉴定或者少量混杂菌种鉴定。

金开瑞拥有多种配套的通用菌种鉴定引物,实验周期短,可以帮您快速实现菌种鉴定。

服务流程引物设计合成—PCR扩增16/18S rDNA/ITS—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比对分析客户提供基因组DNA:要求基因组DNA的浓度≥100 ng/μl,总体积≥20 μl,且无明显降解;平板或斜面:经菌种分离后带有单菌落的新鲜平板或斜面。

最终交付测序结果,BLAST比对得到细菌种属名称服务内容及说明服务名称服务周期(工作日)原核生物/16SrDNA5-7真核生物/18SrDNA5-7真菌ITS序列分析5-7二、菌种鉴定方法介绍(1)常规鉴定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

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BIOLOG是一种微生物菌种快速鉴定系统,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

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

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常用的几种典型的病原菌分离方法1.斑点病原菌的分离从病斑部分切取每边3~5 mm的小块组织,在70%酒精中浸数秒钟后,移入0.1%的升汞水溶液中处理3~5 min,以灭菌水冲洗3次,移置培养皿的培养基中,然后培养。

2.维管束组织内病原菌的分离从根茎维管束组织分离病菌,可先将寄主病部表面用70%酒精擦拭消毒,将表皮组织用灭菌的解剖刀削去,然后切取其中小块变色的维管束组织,用升汞或漂白粉液消毒后。

,用灭菌水冲洗几次,移置培养基面上。

3.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根腐或基腐病的分离,由材料的大小决定。

材料小的可仿照斑点病的分离法,材料大的则可以用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的分离法。

4.肉质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多肉的根、茎及果实等,可以采用维管束组织内病菌分离法除去表面组织,切取小块病组织分离。

如有杂菌感染可采用“直接接种”法,待出现症状后,用此法再行分离。

5.种子内病原菌分离将整个种子或者种子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消毒(升汞或漂白粉),用灭菌水洗涤后,移置培养基上。

6.孢子分离法能产生大量孢子的病菌如青霉素、链格孢等,则可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以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之。

7、土壤带菌分离法为了研究一些真菌在土壤中存活和分布的情形,从有病的土壤中分离它们是必要的。

分离方法是将土壤取出少许,配制成悬浮液,然后用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

附录2 真菌单孢子分离技术一、目的要求了解单孢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便实用的单孢分离方法。

二、基本原理单孢分离的方法很多,如振落法、稀释法和直接挑取法。

振落法和稀释法的共同点都是采用某种方法,使真菌孢子较稀疏地分散在水琼脂平板上,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寻找在水琼脂平板表面的单个孢子,一旦找到理想的单个孢子,就通过无菌操作将其(连同一部分培养基)移植到PDA斜面培养基上,置适温下培养,形成的菌落即为单孢系菌株。

直接挑取法是在实体解剖镜下直接挑取单个孢子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三、材料、用具与仪器1.材料(依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1) 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olaria oryzae)。

陇南油橄榄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陇南油橄榄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实 都 能 分 离 到 。叶 部 是病 原 真 菌存 在 的 最 主要 部 位 。 关 键 词 :油 橄 榄 ;病 原 真 菌 ;种 类 ;鉴 定 ;陇 南
中 图分 类 号 :Q 9 4 9 . 3 2 文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7 4 0 6( 2 0 1 6 )0 9 —0 0 3 9 —0 5
分 离 鉴定 ,经 鉴 定 陇南 油 橄 榄 病 害 的 主 要 病 原 真 菌 为 :煤 炱 属 ( C a p n o d i u m Mo n t ) 、炭疽 菌属 ( C o l l e t o t r i 。 c h u m C d a . ) 、 环梗 孢 属 ( S p i l l o c a e a F r . ) 。煤 炱属 、炭 疽 菌 属 、环 梗 孢 属 分 布 范 围广 ,在 油橄 榄 的 叶 片 、果
油橄榄 ( O l e a e u r o p a e a )是地 中海地 区传统而重要的木本 油料树 种之一 ,已有 4 O多个 国家引 种 栽 植 油 橄榄 』 。陇南 从 1 9 7 6年 开 始 引 种 油 用 油 橄 榄 ,上 世 纪 9 0年 代 后 期 进 入 发 展 高 峰 期 , 目

3 9・
楚 雄 师范学 院学 报 2 0 1 6年 第 9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0l 6 年 第 9 期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 1调 查 取 样 地 点 调 查取 样 点 见表 1 .采 集 样 本 来 源 于 卜 r 肃 省 陇 南 市武 都 县 和 文 县 的 十 个 油 橄 榄 栽 植 区 ,具 有
剪取油橄榄叶片 、果实 、枝病健交界处 ,随 即选取 9 个病斑块 ,大小为 0 . 3 c m× 0 . 5 a m用 自 来水 冲洗干净 ,再用吸水纸吸干组织表 面水分 ,用无 菌水润洗 2— 3次后 ,用 7 5% 乙醇 处理 l 5 s ,无 菌水 冲洗 1次 ,重 复 三 次 ,用 无 菌 滤 纸 吸干 水 分 后 置 于 P D A平 板 上 ( 培养皿直 径 9 c m) ,每 皿3 小片 , 3个重复 ,2 5 ℃恒温暗培养 。3 d 后进 行菌株分 离 、纯化 、鉴定 、科 赫法则验证 和经 过 多次 转 接 获 得 纯 培 养 物 ,P D A斜 面 4 ℃ 冰 箱保 存 备 用 。为 抑 制 细 菌 生 长 ,配制 P D A 时 在 灭 菌 前 每 升培养基 中加人 2 m L氯霉素 j 。

桉树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桉树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桉树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王思佳;赖文珍;谢贤安;陈辉;唐明;胡文涛【摘要】南方土壤缺磷现象较为严重,菌根真菌等共生真菌对植物吸收磷等养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采集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和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3种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根系,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真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核糖体18S rDNA基因ITS 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经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确定桉树根系共生真菌,为桉树共生真菌理论研究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3种桉树根系中,窿缘桉具有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结构,尾叶桉和尾巨桉同时具有AM结构、ECM结构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fungi,DSE)结构.(2)3种桉树根系中分离鉴定出6种真菌:三色小皮伞菌(Marasmius tricolor)、黑柄裸脚伞(Gymnopus melano-pus)、茎点霉属(Phoma sp.)、镰刀霉属(Fusarium sp.)、二型伞霉(Umbelopsis dimorpha)和芒弗里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olia).(3)6种真菌回接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组培苗,三色小皮伞菌和黑柄裸脚伞形成ECM结构,为ECM真菌;茎点霉属、镰刀霉属、二型伞霉和芒弗里亚拟盘多毛孢形成DSE典型的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结构,推测为DSE;其中2种ECM真菌为桉树中首次报道.【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8(038)008【总页数】9页(P1553-1561)【关键词】桉树;外生菌根真菌;共生真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作者】王思佳;赖文珍;谢贤安;陈辉;唐明;胡文涛【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31;Q948.122.3桉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植物的统称,属常绿高大乔木,具有生长速度快、树干通直、适应性强等特点,是中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1]。

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真菌是生物学上一个重要的类群,它主要生长在分解有机物的环境中,其中包括木材、土壤、植物残骸和动物尸体等。

许多真菌会产生生物活性化合物,其中一些已经被开发成为药物或其他工业用途。

因此,真菌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但是,要想从真菌中分离并鉴定出有用的化合物,需要先掌握真菌化学的分离与鉴定技术。

一、真菌化学的分离技术真菌化学的分离技术包括文化分离、液液分离、层析分离、萃取等方法。

首先是文化分离。

文化分离是将真菌分离出来,通常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同时压抑环境中的其他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培养基的选择和调配,培养条件的调整以及真菌的清洗和纯化等方面,都需要极为严格的控制,以避免混离。

液液分离是依据不同化学性质的物质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重复的提取和分离技术,从真菌的发酵液中,逐步分离出化合物。

层析分离又可以分为多种方法,常见的有薄层色谱法、柱层析法、高效液相层析法等。

例如,柱层析法可以根据不同化合物的分子大小、极性和亲水性等,利用柱填充材料的选择,通过逐步的分离和纯化,得到单一的化合物。

萃取是根据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分配系数,通过分液漏斗等分离技术,从真菌的发酵液或制剂中提取化合物。

不同的提取条件和提取剂可以使化合物的选择性不同,这是一种高效的真菌化学分离技术。

二、真菌化学的鉴定技术通过好的分离技术,得到了真菌中的化合物,但是如何鉴定这些化合物,就需要用到真菌化学的鉴定技术了。

真菌化学的鉴定技术包括波谱学方法、毒性测定、细胞活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波谱学方法是利用光谱测量设备,如质谱仪、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等,对真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鉴定。

毒性测定是对真菌化合物对细胞生存功能的影响进行测定,并由此推算出它们对人体的影响。

细胞活性测定是向真菌化合物中引入人类细胞,来检测它们对这些细胞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真菌中的基因序列,从而推断出真菌的种类、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镰 刀 菌 在 农 业 生 防 和 工 业 方 面又 有 有益 的一 面 。因此镰 刀 菌在工 、 、 农
物 萎蔫病植株 , 共分 离到 1 株镰 孢 2
霉 菌株 ,经形 态学鉴 定分别 为尖孢
镰 刀 菌 ( xsou ) 半裸 镰 刀 菌 F o y rm 、 p ( mi cu B e. 异 孢镰 刀 茵 ( F s t tm rk) e e 、 F
[11 ] 1 -4

地 区 的 5种 疑 似 镰 刀 菌 罹 病 植 株
( 1。 表 )
表 1 供 试 菌 株 及 来源
编号 采集时间 采集地点 寄 主及分离部位
1 20 . 0 97 山 西 寿 阳 甘蓝 ( 茎部 ) 根


20 . 0 97
20 . 0 97
2 g 琼 脂 1 ~ 0g蒸 馏 水 1 0 , 0, 82 , 0mL 0
宽度 、小 型 分 生孢 子 的有 无 与 着 生 方式 等 ,均 是 镰 刀 菌 的 重要 分 类 标 准 。但 由 于镰 刀 菌 在 自然 界 中 分 布
基 金 项 目 山 西 农 业 大 学科 技 创 新 基 金 ( 15 6 42 5 ) 作者简 介 韩 丽 珍 ( 9 6 , , 南 1 8 一) 女 河
h t o ou 、 湿 镰 刀 菌 f d m) ee s rm)潮 rp Fuu
与鉴定 , 这对了解 山西省作物萎蔫病
病 原 真 菌 种 类 和 丰 富 山 西 省 的 真 菌
种 类 资 源有着 重 要 意义 。
和 尖孢 镰 茵 芬 芳 变 种 ( x sou F oyp rm
vr a) 。
中 图分 类 号
文 献标 志码

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常见真菌得分离与鉴定病原真菌得一般特性真菌(Fungi)就是微生物中得一个大类,就是一群数目庞大得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得真菌有10万种以上、它们得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就是具有真正得细胞核,产生孢子与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她都有分支或不分支得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她葡聚糖)或几丁质得微纤维或两者兼有得细胞壁得有机体。

对人类与动物致病得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一)形态结构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得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得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真菌得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得细胞核及完善得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就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 真菌在合适得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

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

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得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

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得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

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

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

很多非病原真菌得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

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拍状、破梳状、螺旋状、结节状、关节状、鹿角状、假菌丝、2.孢子生成孢子就是真菌扩大繁殖得一种方式。

野生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和表型鉴定

野生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和表型鉴定
S o u hwe t s t C h i n a .T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me ho t d o f i s o l a t i n g f ng u i f r o m p l a n t s Wa s u s e d nd a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i d e n i t i f c a i t o n s h o w e d ha t t 3 0 e n 。
Ke y wo r d s :C y mb i d i u mi ;my e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i d e n i t i f c a i t o n
兰属植 物 ( C y mb i d i u m) 是典 型 的菌根植 物 … , 在其 肉质 根 中分 布有 对其 生 长发 育起 促 进作 用 的菌 丝 。 兰属植 物从种 子 的萌发 , 甚至 到可 以进行 光合 作 用 的 幼苗 和成 年 植 株 , 多 寄生 于 V . A 菌根 ( v e s i c u l a r — a x — b u s c u l r a my c o r r h i z a s ) 获得 营养 心 ] 。 由于 长期 以来 的人为 破坏 和 自身 的生 物 学 “ 瓶颈 ”, 野 生 兰属 植 物濒 危 形势 十分严 峻 , 对 其加 强保 护使其 可持 续利 用迫 在眉 睫 。菌根 技 术是 解 决 兰属 植 物 自身 繁 殖 和发 育 生 物学“ 瓶 颈” 问题并 实现兰 科植物 再 引入技 术 的重要 突破点 | 4 ] 。因而从 兰 属植 物 肉质 根 中分 离 、 鉴定 其 内 生 真菌 是研究 兰属植 物 与其 内生真菌 共 生关 系的前 提 , 是 了解 兰属 植 物菌 根 特 点 的基 础 。分离 得 到 兰 属 植 物共 生有益 菌对 实现 中 国兰 属植 物持续 开发 和濒 危兰 属植物 保护 具有 重要 意义 。本文 结合 菌落 特征 和

兴安杜鹃菌根真菌分离与鉴定

兴安杜鹃菌根真菌分离与鉴定

兴安杜鹃菌根真菌分离与鉴定杨秀丽;闫伟【摘要】为了了解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的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

采用形态学和r DNA 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表明从兴安杜鹃根样中分离得到的真菌分属于7个属:Phialocephala、粒毛盘菌属(Lachnum)、膜盘菌属(Hymenoscyphus)、Meliniomyces、丝核菌属(Rhizocton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软盘菌属(Mollisia)。

其中Phialocephala、粒毛盘菌属(Lachnum)和膜盘菌属(Hymenoscyphus)为兴安杜鹃菌根真菌优势类群,在分离的菌株中所占比率超过了20%。

研究表明与兴安杜鹃根共生的真菌类群较丰富。

【期刊名称】《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44)005【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兴安杜鹃菌根真菌 rDNA ITS【作者】杨秀丽;闫伟【作者单位】[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2]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5.21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半常绿灌木,又名满山红、达子香、金达来等。

在大兴安岭地区常与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等乔木形成稳定的群落,并对此群落生态稳定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杜鹃花科几个属的植物根系常与一些土壤真菌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内生菌根共生体,即欧石南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ERM)(Read,1996),也称为杜鹃花类菌根。

目前已知形成杜鹃花类菌根的真菌主要是子囊菌,包括石楠柔膜菌Hymenoscyphus ericae及树粉孢属真菌Oidiodendron sp.和砖隔腔菌Capronia sp.等一些真菌类型[3]。

真菌培养及鉴定方法有哪些

真菌培养及鉴定方法有哪些

真菌培养及鉴定方法有哪些真菌培养及鉴定方法有哪些真菌的营养要求不向。

在一般细菌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真菌培养及鉴定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真菌培养及鉴定的资料,仅供参考。

真菌培养及鉴定1.采集标本体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

2.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

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abouraud agar)上,置室温或37℃培养1~3周。

必要时可行小培养协助鉴定。

菌种鉴定常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形态判断。

对某些真菌,有时尚需配合其他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

真菌培养的方法与直接镜检法相比较而言,更能对大部分真菌感染的灰指甲作出准确的鉴定,也是诊断灰指甲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下面我们就从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时间、菌种鉴定三方面来了解一下灰指甲的真菌培养法。

1.培养基的选择通常培养真菌会同时选用两种培养基,如果单用一种培养基,则容易忽略其它种类的真菌诊断。

常见的两种培养基,一种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加抗菌剂,常为氯霉素和放线菌酮;另一种是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仅加氯霉素,不加放线菌酮。

2.培养时间各种真菌的生长速度不同,所以报告的时间也不同。

一般皮肤癣菌生长较缓慢,在26℃-28℃的环境下需要培养2-4周才能发报告,但是,皮肤癣菌含盖的菌种较多也需要区别对待;酵母菌生长较快,通常2-3就可以发报告,如果为阴性则需要观察1周;霉菌生长也比较快,一般2-4天就可以发报告。

3.菌种鉴定(1)丝状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和霉菌,根据菌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情况,菌落表面及背面的形态、色素,培养基中有无色素,培养物用乳酚棉蓝染色后镜检找特征性标志结构。

(2)酵母菌:分为形态学鉴定及生化试验。

某种真菌的新种分离与鉴定

某种真菌的新种分离与鉴定

某种真菌的新种分离与鉴定从古至今,真菌一直是生物学家们关注的重点研究对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越来越多的真菌被发现和鉴定。

在这些真菌中,有一种新物种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就是——新分离的某种真菌。

如何发现并分离新种真菌呢?一般来说,分离并鉴定新种真菌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 采集样品:采集来源于不同环境的样品是发现新种真菌的前提之一。

例如,可以从森林、沙漠、河流和水库等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土壤、叶片、树干、食品等样品。

2. 培养分离:在实验室中将样品分离到不同的培养基上,以培养所含的微生物。

在通常情况下,培养基选择多样化,可利用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小麦麦芽琼脂等多种培养基直接筛选出可能存在的真菌。

3. 选择筛选:对于筛选出的微生物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重新分离、纯化和鉴定,以确定其类型和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流、形态学等综合分析和鉴定真菌的营养、生长动态和代谢。

如何确定新分离的某种真菌?确定新分离的某种真菌需要专业、系统的鉴定和分类技术。

1. 形态学鉴定:这是通过对真菌的形态、结构、形状、大小、色泽、染色等特征进行描述和研究,从而确定其种类的方法之一。

2. 分子生物学鉴定:这是通过解析真菌的基因组信息,并基于其地位扩增和放大DNA片段,以确定其种类、变异性和分布区域等值。

3. 生理生化鉴定:这是通过测定真菌生长的要件如pH值、温度、气体、酸碱度等的影响,并对其代谢物进行分析,以判断其类别和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真菌是一类非常广泛的生物,其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异性非常高,因此要分离和鉴定新分离的某种真菌是一个复杂、耗能、耗财和耗时间的问题。

新分离的某种真菌的应用前景是什么?新分离的某种真菌有哪些应用前景呢?真菌以其多样、广泛的生存环境,以及丰富的代谢物等特性,成为生物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也是许多化学制品、医药品、食品等重要的原料来源。

以医学来说,真菌有很多特性可以用于研究和开发新药物。

内生真菌菌核生枝顶孢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内生真菌菌核生枝顶孢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4(5):641-649VO.54NO.52023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doi:10.3969/j.issn.1000-2324.2023.05.001内生真菌菌核生枝顶孢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赵晓彤,张凌霄,王桂清*聊城大学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为了明确1株来源于国槐枝干内生真菌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和单孢分离法进行了分离纯化,利用显微镜进行了形态鉴定,采用活体接种法进行了致病性鉴定,提取了基因组DNA,通过ITS和18S rDNA序列分析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法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

结果表明,该真菌为无性型真菌菌核生枝顶孢霉Acremonium sclerotigenum,这是国内首次从国槐中获得的枝顶孢属非致病性内生真菌;该菌在PDA培养基、温度25~30°C、全光照和酵母浸膏为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最优,菌丝生长更适宜以麦芽糖为碳源的中性条件,而产孢更适宜以阿拉伯糖为碳源的偏酸性环境。

该研究为进一步将该A. sclerotigenum开发成新型绿色的微生物制剂、增产菌或生防载体菌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菌核生枝顶孢霉;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学特性中图法分类号:S4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24(2023)05-0641-09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dophyticFungus Acremonium sclerotigenumZHAO Xiao-tong,ZHANG Ling-xiao,WANG Gui-qing*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25200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axonomic statu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endophytic fungus derived from the stem of Sophora japonica Linn,We used tissue and monospore isolation method for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by microscope,pathogenicity dentified by living inoculation,genomic DNA extraction,TS and18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for molecula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and clarified the taxonomic statu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endophytic fungus derived from the stem of Sophora japonica Linn,and analyz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under different ecological and nutritional conditions by crossing method and blood cell counting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ngus was Acremonium sclerotigenum,which was the first non-pathogenic endophytic fungus of the genus Acremonium obtained from Sophora japonica Linn in China.This bacterium hyphae growth and spore production capacity were optimal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PDA medium,temperature25~30°C,full light and yeast extract as nitrogen source;hyphae growth was more suitable for neutral conditions with maltose as carbon source while spore production was more suitable for acidic environment with arabinose as carbon source.This study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 sclerotigenum into a new type of green microbial preparation,proliferative bacteria or biocontrol vector bacteria. Keywords:Acremonium sclerotigenum;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molecula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目前,在植物病虫害防控过程中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的措施。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当怀疑病人患有感染性疾病时,需要进行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确定病原微生物的身份、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潜在危险以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技术。

1.细菌分离和鉴定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因此需要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

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离技术是“血平板法”,该技术涉及到将病原体培养在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平板上。

之后,将血清添加到平板上,检测是否会有细菌菌落的形成。

如果有形成,则表明这个平板上有可能存在细菌。

鉴定细菌可以通过筛选一系列不同的培养基来实现,例如酸敏素、米斯敦抑制剂、麦康凯脱氧胆汁盐紫、以及气孔试验等。

这些试验基于细菌菌株的不同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确定细菌的身份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法。

2.真菌分离和鉴定真菌在感染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需要进行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真菌分离可以通过使用含有营养物质的试管培养基,以及空气稀释,将真菌放置在伏井玻璃中进行。

真菌会在此处生长,并形成真菌菌落。

然后,将这些菌落移动至可供鉴定的培养基上。

鉴定真菌通常涉及使用孢子分析、显微镜观察、以及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应用基因测序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确定真菌的身份,并提供治疗建议。

3.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分离是通过将病毒放入终端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来复制病毒。

在病毒复制完成后,通过对复制物进行抽取和鉴定,可以确定病毒的身份。

病毒的鉴定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完成,包括免疫学方法、PCR、以及使用重组DNA技术等。

这些方法通常涉及到分析病毒抗原的特征,使用核酸杂交等技术来分析病毒的序列信息,以及将对病毒有抵抗力的DNA结合到相同的DNA中以产生抗体。

4.寄生虫的分离和鉴定寄生虫的分离通常涉及将其放置在带有试管中的培养基中,以便在培养基中生长和复制。

这提供了一种寄生虫的纯化方法,然后可以将其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鉴定。

鉴定寄生虫方法包括孢子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组织,以及使用PCR等技术。

两种近缘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次生代谢物的初步研究

两种近缘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次生代谢物的初步研究
山地 农 业 生物 学 报
3 2 ( 1 ) : 3 5~ 4 1 , 2 0 1 3
J o u na r l o f Mo u n t a i n A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B i o l o g y
两种 近 缘 植 物 内生 真 菌 的分 离鉴 定 及 次 生代 谢 物 的初 步研 究 术
Pr e l i mi n a r y An a l y s i s o n I d e n t i i f c a t i o n a n d S e c o n d a r y Me t a b o l i t e s o f E n d o p h y t i c F u n g i f r o m
Ab s t r a c t : A t o t a l o f 5 8 s t r a i n s o f e n d o p h y t i c f u n g i we r e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b r a n c h e s a n d l e a v e s o f C e p h a l o t a x u s o l — i v e r i a nd T a x u s c h i n e n s i s v a r . mai r e i g r o wn i n t h e s a me n i c h e i n Zh a z u o ,G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e,a n d we r e i d e n t i — le f d b a s e d O 1 3 . mo r p h o l o g y a n d I TS一5. 8 S r DNA s e q ue nc e s .T h e y b e l o n g e d t o 8 o r d e r s ,9 f a mi l i e s a n d 9 g e n —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技术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技术
Ø 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真菌的形态、生活史、生理和生 态,或者用于发酵如生产抗菌素等,分离而获得真菌的纯 培养物是必要的。
12
(二)、真菌分离的程序 1.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分离和培养应该在无菌至少很清洁的条件下 进行。
13
为了保证无菌操作,应注意下面几点:
1.1 清洁环境:分离工作严格说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无菌室或无菌箱是分离不可缺少的设施。
高压蒸汽灭菌:15磅/英寸或1kg/cm20.1Pa/cm2,持续 15-30min,培养基及其它一些用品可用此法灭菌。
7
滤膜孔径主要有0.22 µm和0.45µm两种。过 滤太快,滤液中将混入细菌而使除菌不完全。
8
5、斜面、平板培养基的制作
试管培养基灭菌后,要趁热斜放。先在桌上放一长木板条, 然后逐个摆放,使培养基斜面长度为试管长度的2/5至3/5, 冷凝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方法: ① 用无菌水从发病组织表面冲下孢子,配成孢子
悬浮液, ② 用无菌移液管或滴管吸取一定体积的菌液至平
板培养基上, ③ 然后用无菌玻璃棒将菌液轻轻的均匀涂布在整
个平板上,或将菌液移至无菌培养皿中,然后 倾入融化后冷却至45℃的培养基, ④ 轻轻振荡、平置、凝固后倒置培养。
39
4.2.1 孢子分离法
34
4.1.4 肉质组织中病菌的分离 多肉的茎、根和果实等,可以采用维管束组织内
病菌的分离法,除去表面组织,切到其中小块病组织 分离。
如有杂菌感染可 采用“直接接种” 法,待出现症状 后,用此法再行 分离。
35
36
4.1.5 种子内病菌的分离法
将整粒的种子或种子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消毒 (升汞或漂白粉),用灭菌水洗涤后移在琼脂培 养基平板上培养。

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为了了解中药材受真菌污染的状况,探索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快速鉴定方法。

利用PDA培养基进行中药材污染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根据真菌基因组ITS 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

从15种湖北市售中药材上分离得到50株真菌,污染率为93.3%。

利用分子鉴定方法成功鉴定了其中的27株。

中药材受真菌污染现象较为普遍,各菌属污染中药材情况不同,其中以曲霉属真菌的污染较严重,存在潜在的风险。

该实验所设计的引物通用性较好,可用于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鉴定。

标签:中药材;真菌污染;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子鉴定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因此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

由真菌污染导致的中药霉变是影响中药安全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大多数真菌对生物及人体是有益的,但也有部分是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等都是条件致病菌,部分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具有致癌作用、遗传毒性、致畸作用、生殖紊乱和免疫抑制等作用[1-2],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人或动物不慎摄入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或诱发一定的疾病[3],在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真菌毒素中毒事件[4-5]。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材质量的重视,有关中药材真菌污染分析的报道越来越多[6-9]。

相关报道围绕着市售药材、地产药材、特定入药部位的药材等等多个侧面展开调查分析[6-9]。

由于中药材品种多,来源复杂,使用范围广,受真菌污染情况复杂,准确评价难度大,需要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中药材真菌污染鉴定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

基于ITS序列的真菌分子鉴定方法具有高效、可靠等特点,可用于真菌纯种和复杂环境样品的鉴定[10],目前已有在药用植物、香料、中药材等污染真菌分析方面的研究报道,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11-12]。

本实验对湖北市售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優化后的真菌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以期为全面了解中药材真菌污染的状况,建立中药材真菌污染的快速鉴定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真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真菌生长繁殖的速度较慢,对真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也相对复杂,因此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被限制。

本文将着重讨论真菌菌种的分离和鉴定方法,以及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一、真菌菌种的分离方法真菌菌种的分离一般有四种方法:直接接种法、涂布法、破碎法和过滤法。

其中,直接接种法是最为常见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菌丝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纯种特性,同时也避免了在繁殖过程中受到外来菌的污染。

涂布法和破碎法通常用于难以分离的真菌,如念珠菌等。

涂布法将真菌接种在含有透明质酸等黏合物质的平板上,以便于菌落的生长。

破碎法则是将真菌菌落打碎并喷撒在培养基上,利用菌扩、有机营养物和渗透压低的条件下,整个真菌组织中的细胞可以快速生长。

过滤法也是真菌分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过滤法将培养基过滤后,将过滤后的液体放置在培养基上,利用其在液体中相对自由的扩散和分散特性而实现分离过程。

二、真菌菌种的鉴定方法真菌菌种的鉴定一般依据其生理和形态的特征来进行。

生理特征主要包括菌株的代谢和营养需求,形态特征则包含真菌的形状、颜色以及胞壁、细胞核等细胞结构。

尽管生理和形态特征是非常有效的真菌鉴定方法,但它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形态特征相同的真菌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另外,动物实验的使用限制了真菌鉴定的范围。

为此,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已成为真菌鉴定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PCR技术和DNA序列比较是目前最常用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

PCR技术利用特定酶和引物对真菌DNA的特定序列进行放大处理,从而获得足够数量的DNA序列进行分析。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特定的真菌基因,例如16S和ITS,实现真菌菌种的快速筛选和定位。

DNA序列比较则通过比较不同真菌之间的DNA序列差异,从而帮助确定真菌的物种。

三、真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真菌在食品、制药、环境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行业中,鉴定发酵型真菌的种类以及制备出有害真菌的解毒剂非常重要,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

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一)形态结构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

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

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

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

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

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

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

很多非病原真菌的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

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拍状、破梳状、螺旋状、结节状、关节状、鹿角状、假菌丝。

2.孢子生成孢子是真菌扩大繁殖的一种方式。

真菌孢子的抵抗力、形态及作用等均与细菌芽胞不同,分为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两大类。

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的孢子叫无性孢子,这一繁殖过程称为无性繁殖。

常见的无性孢子有5 种:关节孢子、厚壁孢子、孢子囊孢子、芽孢和分生孢子。

病原真菌属于不完全菌纲,很少产生有性孢子,大多数是无性孢子。

(1)厚壁孢子:当真菌在不利环境中,由菌丝内胞浆缩浓和胞壁增厚而成,呈圆形。

当环境好转时可生成芽管成长为菌丝。

(2)关节孢子:菌丝断裂形成长方形两端略钝圆的孢子叫关节孢子。

如白地霉和粗球孢子菌。

(3)孢子囊孢子:为鞭毛菌和接合菌的无性生殖形式。

孢子囊中所含的孢子来源于分枝菌丝或胞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囊内原生质浓缩集聚,割裂而成,一般数目较多,孢子囊形态多样,因种而异。

(4)芽生孢子:由菌细胞出芽生成,见于念珠菌及隐球菌,前者(类酵母菌)出芽后孢子伸长呈丝状,但不见与母细胞分离,称为假菌丝,在假菌丝上的收缩点也可出芽成芽生孢子。

(5)分生孢子:是子囊菌和半知菌的无性孢子,也是半知菌分类的主要依据,单细胞的分生孢子称小分生孢子,有蒂或无蒂,侧生或游离,分散或成群,圆形、梨形、卵圆形或其它形状,表面粗糙或光滑,或有或无各种纹饰。

多细胞的分生孢子称大分生孢子,有纺锤形、棒形、球棍形、镰刀形及其它形状,两端尖或圆或一端圆,厚壁或薄壁,壁光滑或粗糙,有色或无色,分隔有多有少。

(二)培养特性及繁殖方式1.培养特性大多数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只需要水、盐,简单的氮源及碳水化合物就可生长,一般常用沙堡氏琼脂基(主要成分葡萄糖4%、蛋白胨1%、琼脂2%)培养都能生长。

但需要弱酸性(pH 4~6)、较低孵育温度(22~28℃),充分温度和氧气供应才能生长良好。

侵害内脏的某些真菌在37℃含血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真菌生长都比较缓慢,大多需孵育数天后才成明显菌落,菌落有下列三种类型:(1)酵母型菌落:外观湿润稠软致密,类似一般细菌菌落,镜检只见有圆形或椭圆形生芽细胞(例如隐球菌的菌落)。

(2)类酵母型菌落:外观性状似酵母型菌落,镜检除见有出芽的细胞外,尚可见到假菌丝(例如念珠菌的菌落)。

(3)丝状型菌落:由多数分枝的菌丝体向上生长组成疏松的绒球状,表面有很多孢子,显示各种色泽,菌落可呈棉絮状绒球状粉末状或石膏样,其正面和背面可显示各种不同色素,常作为鉴定菌种的参考。

镜检可见有纵横交织的菌丝及各种孢子(例如各种癣菌的菌落)。

2.繁殖方式有多样性,包括出芽增殖,菌丝增长,菌丝分枝和断裂,产生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进行繁殖,因此它繁殖力很强,但生长速度较慢。

(三)变异性和抵抗力真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移种或孵育过久,就可出现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以及各种生理性状(包括毒力)的改变,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温度培养真菌,其性状也有改变,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耐受性却较强。

但对热的抵抗力却不强。

60℃以上1小时即可杀死孢子及其菌丝,在1%~3%石炭酸、2.5%碘酊、0.1%升汞及10%甲醛中可被灭活。

用甲醛气体熏蒸被真菌污染的衣物用具,可杀灭真菌菌丝及其孢子。

但真菌对一般抗菌素及磺胺药均不敏感。

只对二性霉素、酮康唑、制霉菌素等非常敏感,治疗真菌感染常用此药。

(四)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还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根据其侵害部位,主要分为下列两类:(1)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癣菌引起,大多为外源感染,常易侵害皮肤、指(趾)甲及须发等含角质的组织,引起癣症。

(2)深部真菌病:可由各种真菌引起,包括类酵母菌、二相真菌及丝状菌。

侵害粘膜、皮下组织、内脏及脑膜等处,有时扩散全身,主要是内源性感染,也可由外源传染;前者是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如患重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素或放射治疗,患恶性病,严重烧伤等时,造成体内菌群失调,以致常居在体内的某些真菌(如白念珠菌),甚至平时不致病的环境中的真菌(如曲霉、毛霉)等也会乘机侵害,一些传染性较强的内脏真菌病是内外源感染。

2.免疫性浅部真菌病一般在血中不产生特异性抗体,病后无免疫保护力,只是儿童头癣等青春期后头皮皮脂增多时可以自愈,以后不再感染,其他部位癣症治愈后仍可再感染。

深部真菌病虽可产生抗体,但无明显免疫保护作用。

临床常见的病原性真菌一、浅部真菌(—)皮肤癣菌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及指甲和趾甲)。

不侵害深部组织,或内脏,皆属外源性传染,由接触患癣病人、动物(狗、猫、鼠、牛、马等)或染菌物体而感染。

1.毛癣菌属*红色毛癣菌(1)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枝分隔的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

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2)培养特征: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25℃,生长比较快,菌落形态有多种表现,镜检也不完全一样,常见有下列四种:I 型:羊毛状:白色羊毛状菌丝充满斜面,典型的卷成筒状,边缘贴牢管壁,呈鲜红色,背面开始在中心有一红色小点,以后形成深红色环,最后成片为葡萄酒色,色素边缘划界非常明显。

少数I 型菌株表现无红色色素,正面白色,背面呈淡黄色类似石膏I 型,亦有正面白色而背面呈灰黑色。

II型:绒毛状:粉红色绒毛状菌丝生长,占斜面3/5,菌丝稀疏,透过菌丝可见粉红色的基底,背面颜色同I型相同。

III型:粉未状:菌落表面稍有凸起,呈粉末状,粉红色,约占斜面的1/2~2/3,背面同I型。

IV 型:沟纹状:菌落生长相对较慢,比以上三种类型为小,占斜面的1/3~1/2,菌落中央凸起,从中央向四周有排列比较整齐的放射状沟纹,边缘整齐,表面菌丝甚少。

开始微带黄色,以后变粉红,背面同I型。

(3)菌种鉴定:①菌落特征及色素;②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③玉米粉吐温琼脂上产生红色色素;④毛发穿孔试验阴性;⑤尿素酶试验阴性。

*须癣毛癣菌(1)直接镜检:皮屑内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甲屑内为关节状菌丝。

毛发感染为发外型,发内有时有菌丝。

(2)培养特性:在沙氏上生长较快,菌落形态可分为两大类:毛型和粉型;下列I、II 型为毛型,III、IV、V 型属粉型。

自炎症明显的皮损中所分离出的菌株多属粉型。

毛型菌落外观均似红毛,应注意鉴别。

具体分型①羊毛状(I 型),又称趾间毛癣菌,菌落生长快,白色羊毛状。

气生菌丝较多且长,排列紧密,充满斜面,好象红毛,正面雪白,背面淡黄色。

镜检见较细分枝,分隔的菌丝,胞浆浓。

有少量球形或长形小分生孢子,无螺旋菌丝和大分生孢子。

间或可见球拍菌丝及结节菌丝。

②绒毛型(II型),生长快,菌落雪白。

表面有紧密的细短气生菌丝,中央可有乳头状突起,边缘如刀切,背面棕黄色或棕红色。

镜检见较细的分枝、分隔的菌丝,小分生孢子多,有时成葡萄串状,无螺旋菌丝或大分生孢子;③乳皮状(III型),开始为乳白色菌丝,不久一部分菌落变为粉末样,色微黄,光滑,似牛乳表面的一层薄膜,可一块块地挑取,中央有少许褶叠,边缘不整齐,背面淡黄或棕黄色。

镜检见粗细不一,分枝分隔的菌丝和大量螺旋菌丝,间或可见破梳状菌丝,结节菌丝及球拍菌丝,大分生孢子少,棒状,两端圆,与分生孢子梗的连接处较窄,薄壁光滑,小分生孢子多,球形或长形,有时成葡萄串状排列。

④粉末状(IV型),菌落粉末状,表面平坦、光滑。

间或有少数白色气生菌丝,中央有乳头状凸起,边缘锯齿状。

菌落生长快,充满斜面,色黄或奶油色,外观像石小、背面棕黄或棕红色。

⑤颗粒状(V 型):生长快,菌落粉样,表面不平,呈颗粒状。

有不规则的褶叠或沟纹,边缘不整齐。

下面色黄带红或棕黄。

背面棕红色。

IV、V 镜检均见大量棒状大分生孢子及无数圆形的小分生孢子,少数长型。

游离或葡萄状成串,有螺旋菌丝和球拍菌丝。

(3)菌种鉴定:①菌落形态;②菌丝较细,是皮肤癣菌中最细的一种;③ 螺旋菌丝多见;④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和球形小分生孢子;⑤尿素酶阳性;⑥毛发穿孔阳性。

(1)直接镜检:皮屑、甲屑内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或成串的孢子,病发取黑点部位的断发,毛发损害为发内型大孢子,呈关节型排列,充满整个发内,故毛发出皮即断。

(2)培养特性:在沙氏琼脂培养基室温培养菌落生长慢,开始为圆形、白色、潮湿发亮的菌落,类似酵母;以后中央褶叠或突起,产生紫色色素,并逐渐扩大,或中央紫色,边缘淡红色,最外围有一圈白色的环。

培养基颜色不变,边缘无放射状菌丝,整齐如刀切,下沉不明显,背面无色至深紫色,少数菌株无颜色,呈无色紫色毛癣菌,镜检见粗细不一的菌丝,分隔较密,胞浆淡,有很多不规则的突起和肿胀,但无鹿角菌丝。

厚壁孢子多,多为间生,偶见小分生孢子2~ 5 个大生分生孢子。

( 3 )菌种鉴定:①菌落形态,紫色色素;② VitB 能促进菌落生长,形成大分生孢子;③发内型感染。

2.小孢子菌属*羊毛状小孢子菌(1)直接镜检:皮屑内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病发为发外型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