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课件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课件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 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 (一)陆路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三)早期中外经贸交往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一)陆路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销远 西方 到了汉代,丝绸生产已高度发达 两汗时代,张骞出使西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丝绸之路最大的威胁——匈奴已经衰弱西迁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 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控制和垄断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
商品的需要 (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是一个海域辽阔的国家,有18000千米的海岸线及5400个大小 岛屿
在秦汉之际,中国通往朝鲜、日本的东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汉武帝时期派出远洋船队驶往印度洋,由此开辟了南海——印度洋
航线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唐朝政府贸易措施
(1)在西部广大地区设立完整的军政机构,以确保 丝绸之路的安全 (2)设立驿馆以利旅行 (3)征收陆路贸易税务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同西亚的大食(今阿拉伯)和 东南亚的三佛齐以及高丽、日本等国贸 易尤为密切。
南宋末年,泉州港超越广州港,跃 居全国第一大港
港口增多,设置“市舶机构”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元代的对外贸易
元朝政府开辟南北航线,由江苏太仓浏河入海,往北经黄海、 渤海直达天津再转入大都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997,“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8,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1,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2,“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
2003,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 出
2004,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 布
人均3.5万美元,俄(1.4亿)
百姓生活:高品位、舒适、有趣的生活
重点
高技术、新经济在拉动中的比例:从 <10%,到2015年的时候力争3035%
能源、原材料出口维持(不增加):原材 料出口占比90%下降为50%
第二波私有化:目前私有经济比重40%
大量固定资本的改造:18-20年折旧—— 8-10年
强国离开:德国依赖出口,弱国情况不好也会影 响它;拯救成本<撤出成本
欧元区往前走不情愿,但往后走更难、更危 险
面临大选,很难往前走,但必须往前走,在 事情更糟的时候,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有人认为高福利也能改——政治 改革(巴西金融危机中的改革造就了巴西的 今天)
欧洲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日本:长期的轻微 的衰退
些议题 建议从人文的角度选取,从历史观出发
中国对外开放历程 ——30年30件大事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设立经济特区 198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6,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
线提出 198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2004,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004,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5,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同西亚的大食(今阿拉伯)和 东南亚的三佛齐以及高丽、日本等国贸 易尤为密切。 南宋末年,泉州港超越广州港,跃 居全国第一大港 港口增多,设置“市舶机构”
元代的对外贸易
元朝政府开辟南北航线,由江苏太 仓浏河入海,往北经黄海、渤海直达天 津再转入大都 制订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和系 统的海路贸易管理条例 成吉思汗及其后裔进行的三次大 规模西征,元代的统制地域往西已达黑 海南北和波斯湾地区,不仅使中亚、西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是一个海域辽阔的国家,有18000千 米的海岸线及5400个大小岛屿 在秦汉之际,中国通往朝鲜、日本的东 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汉武帝时期派出远洋船队驶往印度洋, 由此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航线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唐朝政府贸易措施
(1)在西部广大地区设立完整的军 政机构,以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 (2)设立驿馆以利旅行 (3)征收陆路贸易税务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 展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 (一)陆路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三)早期中外经贸交往
(一)陆路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销远 西方 到了汉代,丝绸生产已高度发达 两汗时代,张骞出使西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丝绸之路最大的 威胁——匈奴已经衰弱西迁
亚和欧洲连接起来,而且开辟了一条从 漠北到欧洲的通道,从而形成了北穿南 俄、南贯波斯、东经中亚、西到欧洲的 经济流通大动脉
元朝时期,以大都为中心四面八方广设 驿站,构成了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交 通和信息网络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
(一)明朝朝贡贸易的兴衰 (二)清代的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郑和下西洋

中国对外贸易综合概论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综合概论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 (二)没收官僚资本
• (三)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
• (四)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
三、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 1、积极发展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 • 2、进口大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必需的物资
与抗美援朝物资。 • 2、相应组织农副土特产品及原料产品的出口。
1984年5月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 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 波、温州、福州、广东、湛江、北海14个沿海 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1月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 门、中山、东莞、惠州、惠阳县、惠东县、博 罗县、肇庆、高要、四会 。
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形成对俄罗斯、独联体 国家、蒙古、东欧诸国的东北开放带;
通过东起连云港,西经新疆至欧洲的大陆桥,形 成对独联体诸国、东欧诸国、巴基斯坦、西亚诸国的西 北开放带;
以云南、广西为主体,形成对印度、尼泊尔、缅 甸、老挝、越南、孟加拉国诸国的西南开放带。
5、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
•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 1、从前苏联、东欧国家分别进口156项和68项 重点建设工程所需技术设备。
• 2、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外,增加了轻纺 产品的出口。
• 3、拓展了与东南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关 系。
• 4、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从1956年起扭转了 长期的逆差局面。
术设备。
• 3、最根本的内容
• 发展对外贸易
二、对外开放格局
1、建立经济特区
• 1979年7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 出口特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件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二、封建社会对外贸易概况
(一)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开拓时期 (二)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发展时期 (三)封建社会对外贸易衰落时期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三、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于资本主义对外 贸易的特点。 (一)建立在封建社会手工业基础上的以丝织品和陶瓷品为主要 商品的出口贸易 (二)建立在封建社会以“天朝”自居理念基础上的朝贡贸易方 式 (三)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要求的垄断和集中的外贸管理 制度 (四)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非常 缓慢
(三)对外贸易交换不等价和长期入超 中国出口商品以原料性农副产品和矿产品为 主,附加值低,而进口则以消费性工业制成 品为主,附加值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与交换 中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 凭借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的控制,肆意扩 大中国进口工业品和出口原料产品之间的价 格剪刀差,通过不等价交换,进行残酷的掠 夺和剥削。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
(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 1. 进出口总额跻身世界前列 2.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居于世界前列 3. 外汇储备为世界最多的国家 4. 外贸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
(二)世界外贸强国的基本特征 综观世界外贸强国的情况,可以看出,作为世 界外贸强国,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 经济高度发达,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2. 对外贸易对世界外贸影响力强 3. 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4. 有很强的国际经营能力
第二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四)对外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列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对象主要集中在英国、日 本、美国、德国、法国、俄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列强。自18世 纪以来,英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到19世纪30年代 初期,英国占中国对外贸易份额的80%左右,居于绝对优势 地位。19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进口货物额的80.6%来自英 国,出口货物额的82%也输往英国。1868年英国占中国对外 贸易的比重降至70%。1888年英国对华直接贸易(不包括香 港转口)占贸易总额的1/4。居于第二位的是美国。1845至 1860年,美国对华出口增加了近3倍。除英美两国外,其他 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1979-199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16.6%,高于全球8个百 分点;占全球进出口比重由0.78%上升到1995年的2.76%; 1980年突破300亿美元; 1981年400亿美元; 1984年500亿美元; 1988年1000亿美元; 1992年突破1500亿美元,达1655亿美元。 199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1957亿美元; 1994年突破2367亿美元,保持第11位,成为第一个突破出口1000亿 美元的发展中国家。 1995年为2809亿美元,继续保持第十一位。 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899亿美元; 2000年突破4000亿美元; 2004年突破1.1万亿;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 国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4200亿美元 ;2006年17606.9亿美元; 2007年21738.3亿美元;2008年25616.3亿美元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 行对前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 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 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至1957年,生产资料进口比例已高达92%,其中机 械设备的比例达52。5% 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到1957年,重 工业产品占24。3%、轻工业产品占22。7%、农副产品 占53%,除了这些,还增加了许多工业产品的出口。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重要的作用。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1、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发展 2、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4、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 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迅猛发展 6、加工贸易快速发展 7、沿海地区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基地 8、大经贸格局初步形成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我国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 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了对外贸易统制,从 没收外贸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 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务三个方面着手, 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但其经 历了面对国际封锁和国内政治运动的艰难时 期。
同时,北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 政策措施,确立了“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经 济方针,并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鼓励进口 替代,发展出口贸易,积极争取关税自主,积极 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了中国对 外经贸活动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 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开 拓了一定空间。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上丝 绸之路的兴起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 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1.唐代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
时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对外贸易成为中 外科技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中国的纸及造纸 术,唐代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在域外更 广泛地传播。同时域外的物质文明如香菇等 农作物新品种也循陆海两路流入中国。
对外贸易额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持续的较快增
长,并基本上保持了进出口平衡,进出口总额从 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19.41亿美 元,增长了71%,其中进口额从5.83亿美元增长 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92%,两年内几乎增长了 近一倍,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比重 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7年的1.85%。新中 国取得了反封锁反禁运斗争的重大胜利,为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工农业生产力,活跃城乡 物资交流,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Ch1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Ch1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匈奴衰弱西迁
丝路贸易
输出的商品:丝绸、漆器,铁具 输入的商品:西亚及大秦的纺织品,中亚、西亚的
马匹、奢侈品、珍禽异兽以及中亚、西亚的一些植 物品种 中外文化相互交融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 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 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五节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1840~1894年) (二)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对外贸易 (1895~1911年) ( 三 ) 北 洋 政 府 时 期 的 对 外 贸 易 (1912~1927年) ( 四 ) 抗 战 前 后 的 中 国 对 外 贸 易 (1928~1945年)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1840~1894年) 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 外国洋行及其对中国的垄断经营 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向长期逆差 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中,鸦片始 终是最大宗的进口货物,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逐 步上升
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措施

“利用外资,振兴实业”:并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
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 积极争取关税自主,积极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 提高了中国对外经贸活动的自主性
(四)抗战前后的中国对外贸易 (1928~1945年)
世界经济危机下各国列强在中国展开均势竞争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方式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过渡第一节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对外贸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国家的产生(社会条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物质条件)概念: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对外贸易法》第二条第二款作了这样的定义:本法所指的对外贸易,是指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第二节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规模通常用一定时期一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来表示。

两个明显特征:1、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

2、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显著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发展演变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十年动乱”与拨乱反正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1.迅速与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贸易关系,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2.大量进口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物质,如钢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橡胶、机床、拖拉机、化肥、农药、车辆、船舶、飞机、石油以及稳定市场等的棉花化纤、砂糖、纸张、手表等物资。

3.出口大豆、桐油、茶叶、猪鬃、肠衣、蛋品、厂丝、钨砂、水银和绸缎等。

4.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 11.35亿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19.41亿美元,增长了71%,其中进口额从5.83亿美元增长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49.1%。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对外贸易围绕着该任务扩大内外物资交流,积极增加出口,换回我国生产和建设所需要的机器、工业器材、原料以及其他物资。

进口了前苏联的56个大型项目和东欧的68个项目。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分析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分析

2.唐代海路贸易的兴起 ① 由于当时陆路交通因河西与西域战事而不得安宁, 加上丝绸之路沿途一些国家丝织业的发展,以及 长途跋涉、人畜辛苦载货有限、费用昂贵等局限 性,其重要地位逐渐让位于海上交通。至唐中后 期,海路交通已超越陆路交通,在中外交往中占 据主导地位。 ②唐代的造船和航海业在数量、质量、技术等方面 更有长足进步,直接促进了海路贸易的发展。 ③中唐以后,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和非洲, 南及东南亚各国主要沿海路来唐开展贸易往来。
汉代,丝绸的生产已高度发达,丝织工 场规模庞大,丝织工具进一步完善,技术更 加精湛。武帝在位期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 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自中 国西汉的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越过 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南亚、西亚讫于地 中海东岸的一条横穿亚洲大陆的商路。
(二)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秦朝之前,南岭的番禺就已因聚积海外 珍奇而闻名全国。秦汉之际,从中国通往朝 鲜、日本的东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到了汉 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水平有了进一步 提高,海上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汉武 帝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航线,沟通了太平 洋和印度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 通,贸易往来正式形成。
2.宋代海路贸易的繁荣 宋代泉州港在南宋初已同广州港并驾 齐驱,南宋末已超越广州港,跃居全国第 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促进措施,如遴选市舶官吏, 一大港。实行奖惩制度,积极招徕海外诸国前来贸易,扶植 港口的正常运营,聘用善于经营的外籍人员任市舶 宋人在造船、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 官吏,保护和关照海外客商等。人们将这些政策归 纳为“招诱奖进”的政策。 的成就直接为海路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 条件。 在“招诱奖进”政策的推动下,宋代 的海路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一章)讲解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一章)讲解

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外资在促进我国资本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尽管外资在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资金来源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除国内贷款、自筹资金 外的重要来源。2001年-2010年,外商直接 投资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超过138000 亿元的资金,在规模和比重上与国家预算内 资金不相上下。
入世十年外资全面融入中国经济体系
从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看,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了对华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亚洲、欧盟、美国 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亚洲地区为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2001-2010 年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及其它投资金额共 4700.38亿美元,占我国十年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的67%。 十年来,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英属 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开曼 群岛、德国和英国。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 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0%以上。香港一直占据着中国利用 外资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一、对外贸易规模 对外贸易规模是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映了一国对外贸易总量上的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对外贸易规模及其 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与位次有以下四个特点:

改革开放前后对外贸易总额两重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从实际使用外商投资规模看,2001-2010年,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累计346756个, 合同金额达到11662.2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 商直接投资金额由2001年的468.78亿美元增 长至2010年的1057.3亿美元,增长了 125.54%。 十年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7000.25亿 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课件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课件
元朝时期,以大都为中心四面八方广设 驿站,构成了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交 通和信息网络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
(一)明朝朝贡贸易的兴衰 (二)清代的对外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朝贡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罪恶的鸦片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元代的对外贸易
元朝政府开辟南北航线,由江苏太仓浏河入海,往北经黄海、 渤海直达天津再转入大都
制订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和系统的海路贸易管理条例 成吉思汗及其后裔进行的三次大规模西征,元代的统制地域 往西已达黑海南北和波斯湾地区,不仅使中亚、西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亚和欧洲连接起来,而且开辟了一条从 漠北到欧洲的通道,从而形成了北穿南 俄、南贯波斯、东经中亚、西到欧洲的 经济流通大动脉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是一个海域辽阔的国家,有18000千米的海岸线及5400个大小 岛屿
在秦汉之际,中国通往朝鲜、日本的东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汉武帝时期派出远洋船队驶往印度洋,由此开辟了南海——印度洋
航线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唐朝政府贸易措施
(1)在西部广大地区设立完整的军政机构,以确保 丝绸之路的安全 (2)设立驿馆以利旅行 (3)征收陆路贸易税务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同西亚的大食(今阿拉伯)和 东南亚的三佛齐以及高丽、日本等国贸 易尤为密切。
பைடு நூலகம்南宋末年,泉州港超越广州港,跃 居全国第一大港
港口增多,设置“市舶机构”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对外贸易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化时期,即清朝(1644-1911)。

清朝时期,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注重于稳定对外贸易的进行,交易只能通过官方指定的中外商船和港口进行,这也是中国外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清朝时期,中国的外贸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海外帝国主义国家的贸易,二是对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贸易。

在海外帝国主义国家方面,中国主要以国家对外贸易的形式进行,即政府向外国商人出售中国商品,或从外国商人那里购买外国商品。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也规定了中国商人不得以非官方指定的港口进行贸易,也不得与外国商人贸易,尤其是对像英国这样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外贸政策更加严格。

对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贸易主要以港口贸易和内河贸易为主,例如在几十个以历史上著名的“万马渡江”的港口经营贸易,例如在湄公河上的五湖四海等地经营贸易。

这些港口和内河港口的贸易,以中国时尚和历史珍品、砖瓦、竹纸、木材等为主,同时也有一些特殊的贸易,例如与日本的汉籍贸易,以及与朝鲜的特殊贸易,这些港口贸易对中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经济的落后。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演变讲课稿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演变讲课稿
• (1)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上海等五口为通商口岸;(2)割让香港于 英国;(3)中国进出口关税税率由中英两 国协商制定;(4)取消“公行”制度,允 许外商直接与中国商人贸易。
• 条约贸易——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的贸易 制度
买办制度在这时候形成。。。
• “买办”原意:明朝为宫廷采购物品的商人, 清朝扩大到官僚家族的采购员。(皇室家 族的后勤集团)
四、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1949-至今)
•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1949-1978) • (二)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发展(1979-
至今)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 (1949-1977)
1. 高度集中、国家垄断经营的外贸经营。 2. 对外贸易总体规模不大,增长较快 a. 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阶段(1950-
•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及其相关事 物均必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 行,不得直接与中国其他商人进行贸易。
二、鸦片战争以后的外贸体系
• 背景 1. 中英贸易数额大,中英贸易呈顺差 2. 英向中国运销鸦片 3. 虎门硝烟 4. 鸦片战争 5. 南京条约 • 朝贡制度转变为条约制度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 18世纪后期: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 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外 企高级主管和地区总代理)
• 买办与洋行之间既是雇佣关系也是商业代 理关系。
三、民国时期的外贸体系(19261948年)
• 关税自主协定 • 美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支配地位
• 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本控制、垄断中国 对外贸易。
专题: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
1. 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1978-2007年,对外贸易增 长104倍,成为世界第三大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与发展起源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与发展起源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与发展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伟大的古老文明之一,也是一个对
外贸易发展历史悠久的民族,对外贸易在中国的历史上起源于2000多年
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以楚汉两地为代表的两大文明开始出现了强烈的对外
交往活动,鲁国以其丰富的物质资源吸引着外来的商人,楚国作为一个贸
易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商业船只从江海两岸出发,把粮食、毛衣、植物
等货物运往亚洲和非洲各地,从而形成了一种初步的国际贸易格局。

随着中国根深蒂固的技术与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经历着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得到更大的发展,货物从中国运往外国,
里耳犯、熊掌、藤条、三七等珍贵的国货都从远古时代,流传进入西方,
给那里的文化带来了无穷的灵感。

随着技术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
(一)明朝朝贡贸易的兴衰
1.明王朝的海禁政策,禁止百姓出海贸易。 2.明王朝的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 形式。 3.郑和下西洋与对外贸易,海禁政策放松。 4.民间海路贸易的兴起与明政府的“开海”政 策。 5.明朝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成为中国对外 贸易关系的主导地位。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对外贸易
第一 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上丝 绸之路的兴起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 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1.唐代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 时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对外贸易成为中 外科技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中国的纸及造纸 术,唐代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在域外更 广泛地传播。同时域外的物质文明如香菇等 农作物新品种也循陆海两路流入中国。
(三)早期中外经贸交往
中国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种类丰富,既 有被西方人视为奢侈消费品的丝绸、漆器, 也有铁具等生产工具,这一时期,西亚及大 秦的纺织品,中亚、西亚的马匹、奢侈品、 珍禽异兽以及中亚、西亚的一些植物品种也 输入到了中国。 随着中外贸易的开展,以商品为载体的中 国先进经济文化也传播到域外各国。与此同 时,异域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外文化相互交 融,共铸辉煌。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丝织、制瓷、
1.宋代对外贸易的政治经济基础 农业上,大力兴修水 利和引进优良品种使 赵匡胤于公元 960年建立了北宋政权, 得产量增加、垦田扩 大、生产技术改进。 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对外贸易在唐代的基础 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农业和手工业均 有较大发展,为对外贸易特别是海路贸易提 供了物质基础。
(四)抗战前后的中国对外贸易 (1928~1945年)
1.世界经济危机下各国列强在中国展开均势 竞争 2.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对外贸易严重萎缩 3.国民党对外贸易统制政策 4.战后官僚资本和美帝资本导致中国国民经 济彻底崩溃
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 ——列强迫使下的对外开放
(一)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 级控制和垄断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我国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 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了对外贸易统制,从 没收外贸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 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务三个方面着手, 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但其经 历了面对国际封锁和国内政治运动的艰难时 期。
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国 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7年)
二、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跃 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 进、人民公社与文化大革命 前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中 (一)对外贸易为“一五计划”提供支撑 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3 年起中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 国家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年),根 据此项任务,中国大力发展同前苏联、东欧等国 家的经济贸易关系,组织进口了前苏联的 156 个 大型项目和东欧国家的68个重要项目至1957年, 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已高达 92% ,其中机械设备 的比重就高达52.5% 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 31.03亿美元,增长了60%。
2.元代陆路贸易的复兴
元代实施的驿站制度,为丝绸之路贸易 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陆路交通呈现出畅 达和兴旺的景象:
(1)北方地区的民族贸易及其同中原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2)贡品贸易和赐品贸易 ,通过赠品和回赠的方式进行。
3.元代海路贸易的发展
元朝统治者在宋、元交替之际 ,推行 官商贸易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客观上对元代海路贸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用。在造船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航海业也 有了长足进步。航海地理观念得到进一步 明确,针盘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通过对北极星的高度的观测来判断地理纬 度的“牵星术”运用于天文航海技术。元 代同海外诸国贸易,有的采取以物易物的 方式,有的则采用货币的形式,用金、银 作交易手段。
(二)受政治气候影响对外贸易一波三折
1.大跃进——对外贸易受挫 2.国民经济调整——对外贸易拓展 3.文化大革命——对外贸易徘徊不前 4.开辟新的国际环境——对外贸易较快增长 5.左倾势力抬头——对外贸易再次受挫
(三)对外贸易的艰难成绩
尽管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跌宕起伏,我国的 对外贸易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976年的出口 额为68.5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5.6%。但出口 中矿产品比重增加,主要是1973年开始出口石油, 从1975年起石油成为出口创汇最多的商品。1953 年至1978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由 1.23%下降到0.75%,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位次 由第17位后移到第32位。这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 所占的地位和我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中所处 的地位不相称。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尚未 被给予应有的地位。
矿冶、金属制 造业等手工业 也获得了飞速 发展。
宋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在数学、物理学、 天文、地理、生物学、医学、矿物学、农 业、建筑、冶金、机械等科学技术领域都 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 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宋朝时期的 中国成为古代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国度,不 论是东方近邻还是西方诸国都对中国怀有 仰慕之情,使者和商人不断来华通好和经 商。
1.中国市场进一步不平等开放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 3.殖民地开放经济及其对民族工商业的冲击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对外贸易 (1912~192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列强忙于世界 大战,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的控 制和掠夺,由此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民族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同时,北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 政策措施,确立了“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经 济方针,并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鼓励进口 替代,发展出口贸易,积极争取关税自主,积极 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了中国对 外经贸活动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 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开 拓了一定空间。
1.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清王朝推行的有限制的开海贸易政策, 成为该时期海路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在 开海贸易政策的推动下,贸易港口、贸易 国家、往来商船、进出口商品和贸易总值 均出现增长态势。但是,这一开海贸易政 策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海路贸易的活动, 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管理。
2.罪恶的鸦片贸易 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美各国先后将鸦 片潜入中国,中国则由贸易出超和白银流入逐渐 变成贸易入超和白银流出。这一变化,使中国同 欧美各国的正常贸易遭到严重破坏,英美等国已 开始对中国进行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并 从中攫取巨额利润。 19世纪4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致使中国社会和对外贸易 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由独立自主的地位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困境。
汉代,丝绸的生产已高度发达,丝织工 场规模庞大,丝织工具进一步完善,技术更 加精湛。武帝在位期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 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自中 国西汉的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越过 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南亚、西亚讫于地 中海东岸的一条横穿亚洲大陆的商路。
(二)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秦朝之前,南岭的番禺就已因聚积海外 珍奇而闻名全国。秦汉之际,从中国通往朝 鲜、日本的东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到了汉 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水平有了进一步 提高,海上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汉武 帝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航线,沟通了太平 洋和印度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 通,贸易往来正式形成。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概况 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

一、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概况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 (1840~1894年) ( 二 ) 甲 午 战 争 后 的 中 国 对 外 贸 (1895~1911年) ( 三 ) 北 洋 政 府 时 期 的 对 外 贸 (1912~1927年) ( 四 ) 抗 战 前 后 的 中 国 对 外 贸 (1928~1945年)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它的“黄金 时期”,出现了短期的所谓“工业化景 气”,进而带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的提 高。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部分产品替代 了进口,一些工业制成品还出口到海外市 场。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增加了对 原材料及食品出口的市场需求,经济作物 的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加深。与此同时,中国的通商口岸进一步 增加。这一阶段,尽管战争削弱了世界购 买力,造成世界贸易量下降,但中国对外 贸易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易 易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1840~1894年) 1.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对外贸易 2.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 3.外国洋行及其对中国的垄断经营 4.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向长期逆差 5.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中, 鸦片始终是最大宗的进口货物,工业制成 品进口比重逐步上升
(二)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对外贸易 (1895~1911年)
在“招诱奖进”政策的推动下,宋代的 海路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 如遴选市舶官吏,实行奖惩制度,积极 招徕海外诸国前来贸易,扶植港口的正常 运营,聘用善于经营的外籍人员任市舶官 吏,保护和关照海外客商等。
(三)元代的对外贸易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