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第12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本资金来源:一是设立偿债基金,二是通过预算列支,三是举借新债(已成为 基本手段)
国债的付息:一是按期分期支付(一般适用于期限较长或在持有期限内不准兑现 的债券),二是到期一次支付法(多适用于期限较短或超过一定期限后随时 可以兑现的债券)
第二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一、李嘉图等价原理
1.李嘉图的等价原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 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逻辑基 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
二、国债的种类、结构和负担
(一)国债的种类
1.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可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2.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可分为内债和外债。本章只介绍内债。 3.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一般,
自由转让是国债的基本属性,大多数国债都是可以转让的。
4.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二)国债的结构
2.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通过发债, 增加支出, 能拉动消费 3.Barro (1974) 的复兴 (基于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 债务不是财富 4. 对李嘉图等价原理的评论
实证结果大多不支持这一结论, 主要的反对意见: a. 理性预期的不现实 b. 父母可能不留遗产 c. 政府债务投资的成本更低 d. 个人的完全预见能力和充分信息假设不合理 e. 一次性总量税没有考虑多种税种,多数税不是一次性总量税
4.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国债发行方式是一种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相结合的模式 ,具体而言,凭证式国债是凭证式国债承销团(以商业银行为主)承购包销 与柜台销售相结合,而记账式国债是招标与承购包销相结合,即先是向承销 团进行招标,再由承销团成员分销或在二级市场销售。
(二)国债的还本与付息
还本方式: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伦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还法 以及以新替旧法
国债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 结合。
1.应债主体结构,是指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 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2.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是指各应债主体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 购和持有国债的比例,又称国债资金来源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受应债主体结构的制 约,若社会贫富不均,社会资金集中在少数企业和个人手中,国债持有者则比较集中 ;而若社会财富分配平均,社会资金相对分散,国债持有者也必然相对分散。
(1) 第一个阶段为1980-1985年, 为经济改革初期。 这一阶段公债发行额占 同期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大, 年发行额都在40亿元~60亿元之间。 (2) 第二个阶段为1986-1993年, 为改革全面深入时期。 这一阶段公债规模 迅速扩大, 非加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1.48%, 比上一阶段增加12.36个 百分点。
(3) 第三个阶段为1994-1997年。 除了财政赤字增加、 经济建设需要外, 发 行规模不断扩大, 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4) 第四个阶段为1998年至今。 进入1998年, 为了拉动内需, 中央政府采 取了扩大国债发行、 增加财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 导致国债年发行 额连创新高, 至2002年已突破5000亿元。
国债限度:衡量绝对规模的指标: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即国债余额、当年发行的国债 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衡量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
1.国名经济主体: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成为国债负担率; 2.个别应债主体: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收入水平的比重; 3.偿债能力:当年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经常收入的比重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第一节 国债原理 第二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第三节 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分析 第四节 国债市场及功能 第五节 政府直接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第一节 国债原理
一、国债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国债的含义
wenku.baidu.com
是指中央政府凭借国家信用,在国内外通过发行债券 或采取向银行或者外国政府直接借款的方式所形成的 国家债务。
二、国债的经济效应
国债的资产效应:承认国债的资产效应,也就是否定李嘉图的等价原理 1. 资产效应: B ↑ ⇒C ↑ 2. 国债错觉: B ↑ ⇒W ↑ ⇒C ↑
国债的需求效应:主要分析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问题, 考虑国债对总需求和需 求结构的影响。
1. 中央银行购买国债: 增加银行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 2. 商业银行或居民: 购买力的转移, 不产生扩张总需求的效应 (1) 挤出效应: 国债 ⇒ 利率上升 ⇒ 私人投资下降 (2) 经济萧条时闲置资金的利用 (3) 居民个人: M1 和 M2 结构的影响 国债的供给效应:生产性投资1.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 高新技术投资;3. 风险投资; 4. 农业投资;5. 教育投资;6. 开发大西北投资
3,国债期限结构。以偿还期为标准,可分为短期国债(1年或1年以内)、中期国债(15/1-10)、长期国债(5年以上/10年以上)和永久国债(没有偿还期)。
(三)国债负担和限度
国债负担:认购人负担( 认购者的实际负担能力)、政府负担(政府偿还能力)、纳税人 负担( 债务要靠税收来还)、代际负担( 代际间债务分配)
(二)国债的特点
自愿性 有偿性 灵活性
税收 强制性、 无偿性、 经常性收入 国债 自愿性、 偿还性、 非经常性收入
第一节 国债原理
(三)国债的产生和发展
国债制度是在私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奴隶社会,在资本主义加 快发展。 我国国债分为三个阶段: 1.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 年发行了总额为 302 亿元的 “人民胜利折实公 债”。 2. “一五” 计划时期, 即 1954 年到 1958 年期间, 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 人民政府分五次发行了总额为 3546 亿元的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3. 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 国债规模不断扩大, 制度不断完善。
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债务依存度)
三、国债的发行和国债的还本与付息
(一)国债的发行
1.国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核心是确定国债发行的方式。 2.协调双方利益目标的手段是国债的发行条件—票面利率、偿还期限和发行价格
,而决定发行条件的过程和关键环节则是国债发行方式。
3.世界各国通用的国债发行方式有四种:直接发行方式、“随买”方式或称“连 续发行方式”、承购包销方式、公募招标方式(主导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