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理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背景;2.阅读、分析和解释不同风格的送别诗;3.掌握送别诗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a. 送别诗的定义:指通过诗歌表达作者对别离或离别的情感、思想和情景的诗歌形式。
b. 送别诗的特点:情感真挚、寄意深远、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节奏优美等。
2.送别诗的分类和示例a. 按对象分类:友人送别、情人分手、毕业离校等;b. 按主题分类:别离、离别、告别等;c. 示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3.解读送别诗的技巧a. 阅读诗歌背景和作者信息;b. 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c.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4.送别诗的创作技巧a.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b.运用音韵美、形象美和修辞美;c.注意情感真挚和言简意赅。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程主题,并与学生讨论送别诗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步: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示例诗歌的特征。
2.教师介绍送别诗的分类,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其他不同分类的示例。
第三步:诗歌解读1.教师选取一首送别诗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意象运用。
2.学生分组解读其他送别诗,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步:创作实践1.学生分为小组,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学生交流并讨论各自的创作思路和修辞手法。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1.学生自愿展示他们的创作,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创作和欣赏送别诗。
四、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估;2.教师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送别诗的理解和运用。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进一步阅读和分析其他名家的送别诗作,扩展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并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并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评价。
送别诗教案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 、《山中送别》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
(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
(3)总结这两首古诗所表现的送别方式:长亭饯别、日暮伤别。
(4)再次吟咏这些古诗。
(三)自主发现送别方式的不同。
五、总结延伸。
1.出示李叔同送别并欣赏歌曲。
2.小练笔:引用送别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送别组诗 板块一:温故知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①广陵 唐 李白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烟花③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赠汪伦》、《送别诗》、《送元 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 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 是?
赠汪伦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⑥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完整版)教案简介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离别诗一组的群文作品。
离别诗一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写离别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表达和思考。
通过研究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学生将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作品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 探讨离别诗一组的意义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 回顾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 介绍离别诗一组的形成背景和社会环境。
- 分析离别诗一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 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包括《离骚》、《登高》等。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结构、用典和意象等特征。
- 探讨离别诗一组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 讨论离别诗一组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与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话,探究其所共有的文学价值。
- 分享学生对离别诗一组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鉴赏技巧。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和探讨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及其意义。
- 朗诵和表演: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和表演,提升对离别诗一组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回答有关离别诗一组的问题,检测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概念图绘制:要求学生绘制离别诗一组的概念图,展示其对作品结构和意义的理解。
- 作品欣赏和评论:通过学生对离别诗一组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评估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离别诗一组的原文和翻译文本。
-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
- 学生笔记和作品分享。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1课时)-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2课时)-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1课时)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根据离别诗一组的风格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古诗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思考。
教学准备:1.《诗经》中的送别诗篇选段。
2.唐代元稹《离思》、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著名的送别古诗。
3.PPT演示或投影仪。
4.作业纸和笔。
课程安排: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送别的联想和感受。
-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被别人送别或者送别他人的经历?你对送别古诗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 简要介绍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例如古人送别时的礼仪、送别诗的作用等。
- 选择《诗经》中的一两篇送别诗,分别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习送别古诗(15分钟)- 分发选定的著名送别古诗,让学生先默读,然后轮流朗读。
- 共同解读每首古诗的意境、思想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比较不同古诗的异同(15分钟)- 展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例如唐代元稹的《离思》,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古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上的异同。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进行讨论。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提供一些现代的送别场景或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 学生可以选择古诗的结构或者修辞手法来编写自己的诗歌,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古诗送别的特点和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送别诗,展示他们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七、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写在作业纸上,交给老师。
-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和现代送别诗歌,并做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学展览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艺术。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听歌,体会歌中的离情别绪。
六、板书设计
送别诗
经典意象
柳长亭酒芳草晚风风笛……
送别
七、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中提到过今天学到的意象
八、课后反思
二、教学目标
1.群诗共读,对比发现送别诗中的相似之处。
2.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通过对送别意象的解读,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理解一般意象和经典意象的区别。
知道柳树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4.再读李叔同《送别》
5.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搜集的古诗,猜猜哪些可能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6.汇报交流
7.明确课后作业
四、总结,解答课前疑问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李叔同为什么给这首词叫做《送别》吗?
思考《送别》命名的原因
五、再听《送别》,体会意蕴
2.思考“送别”这个词语的意思,发言
3.从词里寻找谁要离开?谁去送他?(词中没有答案)
4. 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群诗阅读,比较发现。
1.布置任务:拿出题单,浏览第一页,这里面有五首古诗,其中有三首是送别诗,把你认为是送别诗的打上勾。
2.抽生发言,出示答案。
3.出示三首送别诗PPT,一起来读一读。
4.提问: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能准确地说出每首诗写的谁送谁?他们为什么分别吗?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
3.播放朴树版本的歌曲《送别》
1.听曲,猜一猜。生发言。
2.听教师讲述曲子的作者,再齐读李叔同填的词。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写作应用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是否能将所学 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评估学生是否 能将所学应用 于自己的创作
中
通过写作练习, 检验学生对送 别诗的理解和
运用
观察学生在写 作过程中是否 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创 作能力和表达
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感受送别诗的文化内 涵:送别诗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通过学 习送别诗可以更好地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
历史。
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掌握送别诗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能够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能够在写作中运用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提升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主题:送别诗的主题多样,涉及离别、友情、羁旅、边塞等多个方面, 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艺术手法: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独具特色,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象征暗示等,这些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意象:杨柳、长亭、酒等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送别诗,初步了解其主题和意 象
目的: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对送别诗的主题和意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教师提供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学生自行阅读并归纳主题和意象
注意事项:教师需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后续步骤: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 成小组意见
小组讨论:学生 分组讨论,分享 自己的理解和感 受,形成小组意 见
课堂展示:各小 组代表上台展示 小组讨论成果, 全班交流分享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方法
05
教学过程
06
教学评价
01
添节副标题
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情感
了解送别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 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等。
掌握送别古诗常用的意象和象征 意义,如杨柳、长亭等。
引导学生从主 题、情感、表 现手法等方面 进行比较,体 会不同作者的 风格与特点。
让学生通过小 组讨论、分享 等方式,深入 理解送别古诗 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魅力。
教师可提供一 些问题或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阅读,如 “这两首诗在 表达离别之情 上有何异同?”
等。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对送别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认识评价: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评价: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多篇送别古诗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 更全面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教学效果。
感谢观看
汇报人:稻小壳
添加标题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意象:杨柳、长亭、酒等,寄托离别之情
表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
常见主题:友情、离别、思念等
文化内涵:送别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离别的 感慨和思念之情
送别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化内涵:送别 古诗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人
选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经典送别 古诗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导言】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通过描述离别的情感和表达对行别者的祝福,展现了古人对于离别的深情思绪。
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以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主体部分】一、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 通过介绍古代文学中的送别诗篇目,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引起学生对于送别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享送别诗的常见表现形式,如写景抒怀、寄托情感、赋予寓意等,并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区分送别诗和其他诗体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学触觉和思维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不同的送别诗进行阅读和分析。
2. 每个小组成员在阅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意境、抒情手法、用词和句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3. 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表达离别情感时所运用的具体手法和技巧,并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与解读。
三、设计个人或小组成果展示1. 每个小组从所选送别诗中挑选出一两部分进行朗读,展示其理解和感悟。
2. 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一份PPT或其他形式的展示,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成员之间的独立观点。
3.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问和回答,共同探索送别诗的魅力与意义。
【总结】通过送别诗组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送别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思维。
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理解和创造力的机会,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爱上文学,感受到送别诗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教学设计
2.诵读升华感悟:个别选择展示诵读→连诵。
3.毕业临近,你打算怎样送别自己的朋友?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这组送别诗,并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2.课外自主阅读送别诗,并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和体会。
沿着《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品味友人之间的别样别情,看似随意,其实执教前教师必须对所选群文潜心钻研:对群文出示的顺序,执教中详略轻重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等一系列问题都须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依。
课题(内容)
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执教:
时间
2014年5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并了解诗意、感悟诗情,陶冶情操。
2.尝试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感受群文间的内在联系及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探寻群文议题。
重(难)点突破策略
导 学 过 程
主 备()
复备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深情目送”。
1.熟读诗歌:(1)教师出示并范读诗歌。(2)生齐声诵读。
2. 解诗题
3.悟诗意:(1)借助画面,引导学生试说诗意。(2)你觉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这份真挚深厚的朋友情意的?
4.再读悟情。(师相机指导)
1.背景故事感悟法。2.画面烘托联想法。3.质疑探究法。(准备有关乐曲及意境画)
板书
设计
《赠汪伦》李白踏歌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目光
送别组诗:相送~~~
送别诗群文阅读说课稿
送别诗群文阅读说课稿《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说课稿福泉市牛场堡子小学徐风华教材分析:本次教学选取了4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展开教学,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设计理念: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教学。
就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阅读可以只依靠眼睛,而无须依赖声音,让他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毕竟精读少,默读、浏览反而是最常用、最有用的;让他们练习并实践默读、浏览等无声视读。
群文阅读课上,孩子们读完几篇文章后,会面对相应的问题、话题或者任务,思考、讨论、发现、练习。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选取了六年级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作为方法的引领,为后面的群文作好方法的指导。
后面三首诗则采取自学、填表的方式进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课后能够独立阅读一些儿童文学、科学类的书籍。
但是部分孩子阅读速度偏慢,一些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所以借助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模式,更集中、更结构化地呈现一种表达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独特的表达方式,发现文学的奥秘、发现故事的密码,发现写作的技巧。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注释, 了解4首古诗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并把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进行,我提前给学生打印阅读材料,准备小组阅读表格。
本次教学过程共有四个环节:一、明确主题,了解背景。
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送别诗歌,出示唐朝诗人李白的《劳劳亭》,师简单介绍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自然引入新课。
二、第一板块,活学古诗。
出示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多种形式朗读,多种方法理解诗词大意。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调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准备。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
教师和同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学习和诗歌表达的收获。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送别组诗群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送别组诗群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送别组诗群文选集,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和视频材料。
3.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4. 学生练习册和作文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送别组诗群文》的背景音乐,营造音乐艺术氛围。
2.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经历的离别场景,让他们复述或写下相关感受。
二、阅读与欣赏(25分钟)1. 教师逐首展示送别组诗群文的全文,并读出诗句。
2. 学生全班齐诵送别组诗群文的题目。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送别组诗群文,注重诗句的语言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自由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记录下来。
三、讲解与解读(20分钟)1. 教师选择其中一首送别组诗进行讲解和解读,重点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主题。
2. 学生跟读诗句,教师即兴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送别组诗的理解和感悟。
四、互动与合作(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送别组诗的理解,提出问题和观点。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和互动。
3.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批评和改进,促进深入思考和研究。
五、写作与表达(15分钟)1. 学生以送别组诗为题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或诗歌作品。
2.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情感,尽量运用丰富的文学修辞和表现手法。
3. 部分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品,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送别组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们给予肯定和批评。
3. 鼓励学生将作品保存下来,以便后续展示或参赛。
(完整版)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完整版)群⽂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四年级上册“⼀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市新建⼩学钟和平黄洁⼀、议题:⼀切景语皆情语⼆、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别董⼤》、《送元⼆使安西》、《芙蓉楼送⾟渐》三、教学⽬标:1. 学会并运⽤古诗阅读的⽅法学习四⾸古诗,为学⽣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谈话引⼊师:紧紧地握着你的⼿,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们⼀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那么他们会⽤什么样的⽅式与亲朋好友送别?⼜会怎样表达⾃⼰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起⾛近⼀组诗中,去感受诗⼈的别样情怀。
请看⼤屏幕,齐读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送元⼆使安西》、《别董⼤》、《芙蓉楼送⾟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组“送别诗”(板书)。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千多年前的黄鹤楼⼀睹当年诗仙李⽩与友⼈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是李⽩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些脍炙⼈⼝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近⼈。
”是的,还有⼤家⽿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由地读读这⾸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你觉得李⽩的⼼情如何?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望着江⽔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流⽔是有情的,诗⼈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江⽔,追随好友⽽去,真是⼀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这也让⽼师想到了李⽩的另⼀句诗,“仍怜故乡⽔,万⾥送⾏⾈。
送别诗群文阅读(5篇模版)
送别诗群文阅读(5篇模版)第一篇:送别诗群文阅读《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而送别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一)已学的送别诗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2.回顾《赠汪伦》(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3)板书:踏歌送别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春夜洛城闻笛》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1.2 教学内容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送别诗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联想。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章:经典送别诗欣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经典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现代送别诗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3.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现代的送别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现代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或人物。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情感。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离别场景或人物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群文阅读《送别诗》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学习的送别诗内容和主题。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 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 自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引导学生感受离别之情,珍惜友 情和亲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积极 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
送别组诗的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送别组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考虑组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主题、情感、风格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注重组诗的文学价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选择适合学情的组诗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送别组诗的 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课堂互动与讨论
小组合作:学生 分组讨论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角色扮演:学生 扮演诗歌中的角 色,演绎诗歌情 境
提问环节:教师 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和讨论
创意表达:学生 用创意方式表达 对诗歌的理解和 感悟
总结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教 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学方法:总结教 学过程中的优点和 不足,改进教学方 法和策略
学生反馈:收集学 生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困难
学科发展:反思教 学内容和方法的更 新和改进,促进学 科的发展和进步
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送别组诗 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象征等。
文本的文化内涵:挖掘送别组诗 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方法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这首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作品,是一首以道别为主题的抒情诗。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对生活与命运的思考,并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掌握《送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4.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送别”一词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思考“送别”在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贺知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诗歌解读(25分钟)1. 第一段:共四句,描述主人公临别的情景。
学生可以注意到诗中使用了“黄河”、“洞庭”等景观来象征主人公所处的环境。
2. 第二段:共六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困惑。
学生可以通过诗中的对比和押韵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第三段:共五句,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期望和祝福,并通过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意象来传递希望与坚毅的力量。
学生可以体会到这种喻意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步骤四:诗歌鉴赏(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主要从诗的意象、语言运用、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汇总各组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共同总结《送别》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导引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写一首送别的诗,他们会选择怎样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一篇类似《送别》的自创诗歌。
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发挥,以展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这首诗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鉴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最新送别诗群文阅读 教案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案送别组诗教案教学内容:送别组诗《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送朱大入秦》、《送别诗》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运用“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和对比阅读的方法,体会古人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的朋友情深。
3、培养课外主动积极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诵读诗歌,体会朋友情深。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送别诗的相同与不同教学方法:以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为例,学生自学后面三首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1、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古诗,请看。
从题目中,你都发现了什么?(都带有送字)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和思考。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课件出示“送别诗”并板书。
师:一起来读读这三首古诗吧。
3、课件出示简介送别诗的背景。
二、回顾已学的送别诗师:刚才我们读诗题。
知道了是王维送元二的诗。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板书:解诗题1、师:你觉得下一步该怎么学习诗文呢?预设:读古诗。
要把古诗读正确。
相机板书:读诗文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2、生自由练读一分钟。
师:我们班读书最好的有哪些啊?请四个人来合作,一人读一行。
看谁读得好。
生评价说理由。
(两个同学说)师:古诗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有节奏。
有些同学还说了,还要读得有感情。
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要达到的要求。
听老师读,注意听停顿在哪里。
谁也想来读。
(一个学生读)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相机板书:明诗意师:我们平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两个学生说)生说。
预设:结合注释。
查字典。
根据上下文推想。
如果有插图还可以结合图来理解。
师:你们都有好方法,下面请同学利用最有效的方法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句,能不能完成表格二三栏。
课件出示表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授课: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乡小学赵华英
教学内容
“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 )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 )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
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1 )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2 )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3 )总结这两首古诗所表现的送别方式:长亭饯别、日暮伤别。
(4)再次吟咏这些古诗。
(三)自主发现送别方式的不同。
五、总结延伸
1. 出示李叔同送别并欣赏歌曲。
2. 小练笔:引用送别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送别组诗
板块一:温故知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①广陵
唐 李白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 , 烟花③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⑥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 ①之:往。
②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③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④使:到某地 ,出使。
⑤ 浥::湿润。
⑥ 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
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
,即漫步而歌。
送元二使④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 y
ì⑤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
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诗 隋 su í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 zháo ①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②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为节拍。
后来也指“行吟”
唐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③别苦, 不遣④柳条青。
[注释]
① 著:通”着” ,接触,挨上 ② 尽:完。
③ 知:理解。
④ 遣:动词,使,令。
⑤ 掩:关闭。
⑥ 柴扉:柴门
⑦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板块二:学思并重
劳劳亭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⑤柴扉⑥ 春草明年绿, 王孙⑦归不归。
板块三:学以致用 送别
唐·王之涣hu àn 杨柳
东风树①, 青青夹②御河③。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芙蓉楼④送辛渐⑤
唐·王昌龄 寒雨⑥连江⑦
夜入吴, 平明⑧送客楚山⑨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⑩。
[注释]
①东风树:是说在春天发芽、成长的树木。
②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③御河:运河名,位于直隶大名府城南。
④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⑤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⑥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⑦连江:满江。
⑧平明:清晨。
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⑩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春夜洛城①闻笛送殷淑
唐·李白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流水无情去,
散入春风满洛城征帆逐吹开
此夜曲中闻④折柳⑤,相看不忍别,
何人不起故园情更尽手中杯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h ú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注释]
①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④闻:听,听见。
⑤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