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志(1)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期中21 文言文二则-章节测试习题(1)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期中21 文言文二则-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解释词语1.志:___________________2.巍巍:____________________3.少选:_________________4.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_5.处士:_________________6.拊掌:____________________7.谬: __________________ 8.然之: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心志,情志;2.高大的样子;3.形容极短的时间;4.水流大而急的样子;5.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6.拍手;7.错误;8.认为他说得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的理解和把握。

【解答】解答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古汉语词汇的词义,注意“汤汤”这个词的读音以及词义;在现在汉语中是汤水的意思,但在文言中是大而急的水流。

2.【答题】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1.伯牙鼓琴,___________。

方鼓琴而___________,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

”少选之间而____________,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蜀中有杜处士,_______________,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锤子期听之;志在太山;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终身不复鼓琴。

2.好书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掌握。

【解答】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理解并熟练背诵文言文原文。

3.【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文言文二则《韩娥善歌》昔韩娥东①之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我国各个姓氏的字辈,一起看看!(郑2)

我国各个姓氏的字辈,一起看看!(郑2)

我国各个姓氏的字辈,一起看看!(郑2)福建省长桥镇后东坑村郑氏字辈:祖上合双龙绍昌隆计智功国同文德安邦建武君章蒲县郑氏字辈:承维世施泽元文光明德岂翼茂尚昌端修学可则建相恒义兴(现有12至17世)。

云霄县下河乡上窖村郑氏字辈:茂宜丕尊兴绍朝钦。

近代有“文”“伦”等字辈。

(旧镇下尾有同支)漳浦县旧镇镇旧城郑氏字辈:景仕邦乾敦华太汝以君元英登俊秀典学启人文漳州龙海市海澄镇罗坑村郑氏字辈: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龙海市榜山镇郑氏字辈:世泽德廉禄腆广朝时思如廷宸天尚和乐子纯良有志孙永昌振立定规谟南靖县和溪镇斗米村郑氏字辈:仲界思宝必训弘本荣大庭懋斋文质岱善如继尚德国安康昌泰祈永长漳州闽清郑氏字辈(现已21代):(始祖郑道仔由福州茶园山今洪山乡)名排行:道清炳仲文,应时世君芳,宏立帮家庆,尚有作宗光。

字排行:宇宙治平日,允藏国朝位,大本正树玉,耀尔守彝常。

漳州古城区郑氏字辈:文长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自天然。

义方教子须当德,荣华富贵乐万年。

永春桃源渡台派郑氏字辈:火木相济,传业必成。

永春州乾灰呈靡派郑氏字辈: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福建同安栖珊等合族字辈:柟纶祥申质良三、贵嗣尚时弘魁万、克启元肇逢济美、桂兰呈芳耀德先福清龙田镇南山村族支字辈:四字诗,又有表字七字诗,各56世,辈字四字诗:聿承先业,文学无疆;绍术世系,卿士其长;祖恒为善,祚必克昌;应时而起,纯是彦良;修齐平治,邦家之光;惟致中和,位于斯章;贵至公侯,奕代联芳。

表字七字诗:世泽亲仁翼以联,尚崇宗德有名贤;孔孟圣学宜守继,伊周正道在希传;伯仲英名能济美,子孙孝友可承先;知君玉树长荣茂,会看兴隆千万年。

周宁浦源郑氏字辈:礼孝传家道存忠振国维福清郑氏字辈绍述世系,卿士其长;祖恒为善,柞必克昌;应时而起,纯是彦良;修齐平治,邦家之光;惟致中和,位育斯章;贵至公侯,奕代联芳。

泉州惠安郑氏字辈: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解析1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解析1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频洲五亭记(节选)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①,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②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③为荒泽。

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后又数十载,萎芜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三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④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时予守宫在洛,杨君寄书赍⑤图,请予为记。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⑥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

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⑦,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霅(zhà)溪:溪名。

②柳恽:人名。

③鞠:皆,尽④岫(xiù):山峰。

⑤赍(jī):送。

⑥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⑦牧舒:在舒州时做州牧(官职名)。

(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①洲一名白蘋________②花繁鸟啼之旦 ________③盖是境也________(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开水香之夕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守柳恽于此赋诗云货恶其弃于地也C.乃疏四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策之不以其道(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意思。

(完整版)《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一、生字词崩殂(cu)恢弘(hong)妄自菲(fei)薄(bo)陟(zhi)罚臧(zang)否(pi) 昭(zhao)平明之理以遗(wei)陛下裨(bi补阙(que)漏行(hang)阵攘(rang)除猥(wei)自枉(wang)屈庶(shu)竭驽(nu)钝(dun) 性行淑(shu)均咨诹(zou)善道以彰(zhang)其慢责攸之、依、允等之咎(jiu) 斟(zhen)酌(zhuo)损益涕(ti)零二、词语解释1。

先帝(指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途去世.崩殂:古代称指帝王之死.);今天下三分,益州(指蜀汉地区)疲弊(民力贫弱困乏),此诚(实在、果真)危急存亡之秋(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放松)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边疆)者.盖(副词,推断原因)追先帝之殊遇(特殊待遇),欲报之于陛下(对皇帝的敬称,指刘禅。

)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圣明的听闻),以(用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扩大、发扬)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引喻(称引、譬喻)失义(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1。

段意:向陛下论述当前的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提升)罚(惩罚)臧否(善恶,褒贬,这里指评论人物的好坏),不宜异同(偏义复词,指不同).若有作奸(奸邪的事情)犯科(科条法律),及为(做)忠善者,宜付(交付、交给)有司,论(判定)其刑(处罚)赏,以昭(显示、表明)陛下平明之理(治理).不宜偏(偏袒)私(有私心),使内外异法(法令不同)也。

(2。

段意: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虑)忠纯,是以(因此)先帝简拔(“简”同“拣”,挑选:简拔:挑选提拔)以(把)遗陛下。

愚(谦词,我)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全、都)以咨(询问,征求意见)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弥补)阙(“阙"同“缺",缺点)漏(疏漏),有所广益(有启发和帮助)。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轮复习】统编教材文言实词盘点(记与练)55:胜、识、使

【一轮复习】统编教材文言实词盘点(记与练)55:胜、识、使

【一轮复习】统编教材文言实词盘点(记与练)55:胜、识、使120个考纲实词+其他常考实词【实词积累】【名句导引】1.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

——马总《意林·唐子》2.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今日积累:(163)胜(164)识(165)使(163)胜 shèng shēngshèng词性词义典例及出处(1)名词①胜利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2)动词①战胜,取胜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②超过,胜过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3)形容词①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②盛大的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shēng (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2)副词尽,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成语助记】百战百胜每战必胜。

形容所向无敌。

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

形容数量很多。

反败为胜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防不胜防防:防备;胜:尽。

形容防备不过来。

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人定胜天人定:指人谋。

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喜不自胜胜:能承受。

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

形容非常高兴。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美不胜收胜:尽。

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数不胜数数:计算。

数都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指不胜屈指:手指;屈:弯曲。

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为数很多。

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名山胜水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同“名山胜川”。

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推导助记】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及详解)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及详解)

桃花源记陶渊明〔魏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中国历代方志概1

中国历代方志概1

中国历代方志概述(二)作者:黄燕生明代明代建立初年,统治者即对方志编修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为书”(《明史·艺文志》)洪武六年(1373),又“令有司上山川险易图”(《明史·太祖纪》)洪武十六年(1383),“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堠、水陆道路、仓库”(《今言》卷一)洪武十七年(1384),再“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同上)。

据史籍记载,洪武间成书的全国区域志有《大明志书》、《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寰宇通衢》3种。

《大明志书》修于洪武三年(1370),参修者有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郑思先、郑权6人。

主要内容是“编类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

”(《洪武实录》卷五十九)共记述当时12行省、120府、108州、887县,其区域“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

”(《今言》卷一)同年十二月成书后,朱元璋命秘书监印行。

这是明代编纂的第一部地理总志。

惜久佚于世,卷数亦无从考知。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24卷,传世明初刻本题刘基等撰,成书于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其书以十二分野星次分配天下郡县,于郡县之下又详记古今建置沿革之由。

”(《洪武实录》)是书曾于南雍刻印,并颁赐秦、晋、燕、周、楚、齐六府。

明永乐间,修《永乐大典》,于诸府州郡县每引该书,条叙建置沿革,可见是书专志沿革,是一部专志体的全国区域志。

《寰宇通衢》1卷,成书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撰人不详。

据郑晓《今言》介绍:“书分八目。

东距辽东都司,又自辽东东北至三万卫;西极四川松藩卫,又西南距云南金齿;南逾广东崖州,又东南至福建漳州路;北暨北平大宁卫,又西北至陕西、甘肃。

为驿九百四十。

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之道各一;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北平、湖广、广西、云南之道各二;四川之道三。

为驿七百六十六。

凡天下道里,纵一万九百里,横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

陈氏字辈整理(原稿于陈氏宗亲网)(一)(繁木)

陈氏字辈整理(原稿于陈氏宗亲网)(一)(繁木)

陈氏字辈整理(原稿于陈氏宗亲网)(一)(繁木)安徽怀宁清光绪二十七年陈旭修《义门陈氏宗谱》陈氏: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清光绪十六年陈宗浩等重修《陈氏世谱》陈氏: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安徽灵璧: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安徽当涂县:福禄寿永肇祚延长祖源省上行表言坊克遵懿范能叙纲常修齐有本相得益彰典谟训诰先后辉煌经纶化育迪吉尔康孝友为政郅治祯祥匡辅翼安定明良《濡须陈氏宗谱》6卷清光绪4年大邱堂6册派语:祖居绍兴祥,世代傅贤良,德业原来茂,豫知庆泽长。

新派:书田耕有祿,义利积盈仓,孝友家能正,宽仁国以昌。

福建陈氏辈数歌:尧舜禹汤文,景思起泰君,季愠宗德永,元荣福时存,上和日基泰,兴朝茂盛彰,君恩成宠锡,咨汝益颐昌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福建南安:朝廷崇宏道家国尚材良,公卿维忠孝孙胤世昭扬("公"字以"光"代),圣贤重礼让师儒教文章,高曾垂规矩奕业继馨香。

讳行:诒谋安建所士以望学育,品得成珪璋时犹殷诵读(陈忠生)广东大溪陈氏辈数歌:德光华绍有尔,振渑自世绪雄图,常传海国流芳远,声去南天达上都。

广东大埔莒村岭下追报堂:宗之乐而奶,尚志式成书。

根深源远,桂馥蘭芳,国家祯幹,奕世荣昌。

广东大埔义门:大学公的10至38世辈序:大伯尔宗,资岳而仍,尚志式成,根深源远,桂馥蘭香,竹苞松茂,奕世荣昌。

广东大埔桃源奉先堂辈序:以和为贵,惟孝克友,尚志立名,谦光显扬,勉学进修,守典尊贤,敦本重裕,启瑞育英,成德达材,欲庆济昌。

广东大埔西门墩陈氏辈序: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加大,以汝学章,克承祖传,允又乃武,兰桂联芳,朝廷国典,志应君贤。

广东大埔雍睦堂陈氏辈序:宛丘开基远,户牖世泽昌,山阳武功盛,颍川德誉暘,长城悦秀丽,龙兴发其祥,金陵继正统,玉葉布万方,宜都肇封建,仪代育贤良,仙游仁者寿,匡庐隐士康,九江长乐里,义门千载芳,两唐宋嘉祐,三朝聚同堂,钦命启家业,得居汀宁庄,石壁衍宗派,广福庆流光。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3、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版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指一切形式上的书本。

4、善本: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5、卷轴装: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子。

6、讹:讹也称误,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写错了,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脱: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弄丢了,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7、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8、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9、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10、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当发现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足够的资金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

【宋】郑樵《通志·总序》

【宋】郑樵《通志·总序》

【宋】郑樵《通志·总序》通志总序【宋】郑樵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

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论语》门徒集仲尼语),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

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为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故谓周公五百岁有孔子,孔子五百岁在斯!是其所以自待者不浅。

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

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

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

左氏,楚人也,所见多矣,而其书尽楚人之辞;公羊,齐人也,所见闻多矣,而其书皆齐人之语。

今迁书全用旧文,间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坠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齐其传,非所谓作也”。

刘知已亦讥其多聚旧记,时插杂言。

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

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其实一也。

《乘》、《梼杌》无善后之人,故其书不行。

《春秋》得仲尼推挽于前,左氏推之于后,故其书与日月并传。

不然,则一卷书目,安能行于世!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

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

班固者,浮华之土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如何当好志书主编(一)

如何当好志书主编(一)

如何当好志书主编(一)如何当好志书的主编(一)柳成栋主编在一部志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完成修志工作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历来修志都十分重视主编的选聘和使用,今天修志也是这样。

本文主要想从什么是主编,主编在地方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首轮修志主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主编的职责;主编应具备的修养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如何当好志书主编的认识。

一、主编在地方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主编,是指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负有对整个志书或某一部专志的组稿、编稿和亲自撰稿等的责任者。

主编,或称主笔,旧称总纂,或称主纂。

总纂,亦称通纂、统纂,或称通稿、通编等。

民国以前,由政府出面主持编写志书称为修,具体领导修志事宜的地方官吏称主修,亦称监修;具体执笔编辑志书称纂,而政府官员既出面主持,又参与编写志书称纂修。

旧时修志总纂(主编)多为当地名流士绅、社会贤达和饱学之士来担当,本地没有这样的人才和纂修人员,则需从外地聘请合适人员参加。

如民国《黑龙江通志》聘请的是铜山张伯英为总纂,民国《宁安县志》聘请的是铜陵梅文昭为总辑(总纂)。

总纂可以由主编或编纂者直接完成,亦可志书完成初稿后,外聘他人完成。

如民国《凤城县志》就是在沈国冕的主持下,由胡溪午、蔡运辰编成初稿后,聘请江苏的蒋龄益(陶山)来完成总纂的。

民国时期,省里的修志机构称之为通志局,一般县的修志机构称为县志局。

通志局和县志局设局长,有局长兼总纂者,亦有局长之外,另设总纂。

如宾县县志局局长为刘春蕙,总纂则为朱衣点。

今日地方志主编多为一马双跨,即谁是志办的主任谁就是主编,谁是副主任谁就是副主编。

只有极少数特例,主任之外,另设主编。

如首轮修志的《萝北县志》《宾县志》《尚志县志》《孙吴县志》等县均为主任之外另设主编。

二轮修志亦有类似情况,但不多见。

至于采用何种方式设立主编,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怎样有力于修志,有利于保证志书质量,就采取哪种方式。

(一)主编是一部志书的总设计师一部志书的编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如制订编纂方案,完成总体设计,拟定篇目,无不需要主编提出总体思路。

论语历代注考目录1

论语历代注考目录1
四书释地补1卷续补1卷又续补1卷三续补1卷清樊廷枚
四书解琐言4卷补编1卷清方祖范
四书地理考15卷清王瑬
四书释地辨证2卷清宋翔凤
四书纬4卷清常增
四书说苑11卷首1卷补遗1卷续遗1卷清孙应科
四书辨疑辨1卷清俞樾
清经解续编
羣經義證,武億羣經平議,兪樾
九經誤字,顧炎武
十三經詁答問,馮登府
經傳小記,劉台拱
鄭氏箋考徴,陳奐
论语历代注考目录
四库,续四库,四库存目,皇清经解,续经解,通志堂经解,清史稿,
四部备要,四部丛刊,丛书集成,续编,新编,
《叢書集成》初編目录
叢書集成初編
商務印書館輯民國二十四至二十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經義攷補正十二卷淸翁方綱撰據粤雅堂叢書本排印
通志堂經解目錄淸翁方綱訂據粤雅堂叢書本排印
論語集註箋義三卷,宋,趙悳撰景守山閣叢書本
鄕黨正義,金鶚
四库存目
朱子四書或問小註三十六卷不著撰者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經部第154冊
朱子四書語類五十二卷(清)周在廷輯清康熙十七年金陵大業堂刻本經部第155冊
四書輯釋四十三卷(元)倪士毅撰(元)程復心章圖(元)王元善通考明初刻本經部第155-156冊
四書輯釋四十三卷(元)王元善通考明初刻本經部第155-156冊
四書也足園初告六卷(明)王宇撰明萬曆四十三年聚星館刻本經部第01輯第07冊--345頁
四書明儒大全精義三十八卷(清)湯傳榘輯清康熙四十四年刻本經部第01輯第08冊--001頁
四書五經字考十一卷(清)毛錫縯輯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經部第01輯第09冊--001頁
十三經拾遺十六卷(清)王朝□撰清嘉慶五年尋孔顏樂處刻本經部第01輯第09冊--131頁
四书待问22卷元肃镒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模板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模板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明代)一、省部(四部,嘉靖2部,万历2部)(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嘉靖〕广东通志初稿明戴璟修、张岳纂。

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

四十卷,首一卷。

...正德、嘉靖初年,广东抚、按曾议修省志,均无结果。

戴璟巡抚广东以临代之时,聘请十余人,合十郡事物,不足三个月便已成编,未免潦草。

《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门类亦多未当,如人物之外,别立道学一门...... 字数:298-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广东通志初稿四十卷首一卷,明戴璟,修,张岳纂。

戴璟字孟光,号石屏,浙江奉化县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戴璟发凡举例,订分野至杂著六十四条,各按旧志纂录,尚多抵牾疏略。

戴璟卸任后,未成稿。

复博采《一统志》,搜逸芟芜,增订人物,历时三月而告竣。

《广东通志稿》嘉靖十四年刻...... 字数:598- 来源:四库大辞典·上(嘉靖)广东通志〔嘉靖〕广东通志明黄佐纂修。

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戴璟《广东通志》成书二十二年后,即嘉靖三十六年(1557),有司病“戴志”参杂芜猥,未臻允协,敦聘黄佐开局重修。

其弟子欧大任、黎民表各任分纂,历三年零四个月成书。

全书分图经、事纪、职官表、选举表、舆地志、民物志...... 字数:278-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万历)广东通志〔万历〕广东通志明郭棐、王学曾、袁昌祚纂修。

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

...此志万历二十六年起修,翌年开局,书成于万历三十年。

全书分藩省志十三卷、郡县志四十九卷,艺文志三卷和外志七卷四个部分。

所集资料宏富。

其体例分藩省志,以记全省之事,设郡县志,以叙各府、州、县之事,比...... 字数:231-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万历)粤大记粤大记明郭棐撰。

万历刻本。

...万历五年(1577)始,二十三年完稿,历时十八年。

这是一部记载广东地方事迹、人物和典章制度的书。

全书分五类:事纪类。

有“廖永忠平粤”、“海岛澄波”等目,每述事毕,必加评语。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分析文义
同“又”
3、子曰:“吾十有五
顺承
顺承
∕ 而志于学,三十∕而
顺承 自然规律
独立
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
顺承 顺承 超过
顺承 迷惑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规范





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 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逾矩:超过规矩。逾,超过,越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 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规矩,规范。
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 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分析文义
广泛 并列 12、子夏曰:“博学 ∕ 而 坚守 恳切 笃志,切问 ∕
并列 仁德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地提 出疑问再联系当前情况加以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山东曲阜“三孔”
孔林:孔子墓地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论语》简介
《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成书于春 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 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 间的相互讨论。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 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 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 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内容非常丰 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也是儒学最主要的 经典。 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是历代莘 莘学子的人生教科书。

三礼学要籍收书目录(共150 种)

三礼学要籍收书目录(共150 种)

三禮學要籍收書目録(共150種)書名 卷數 時代 作者 原據版本 增附版本儀禮17卷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四部叢刊景明徐氏翻宋刻本 士禮居叢書景宋嚴州本周禮12卷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四部叢刊明翻宋岳氏本 南宋刻本禮記20卷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四部叢刊景宋本 南宋刻本儀禮疏50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 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四部叢刊景清翻宋本周禮注疏42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 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明崇禎汲古閣十三經注疏本禮記注疏63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明崇禎汲古閣十三經注疏本禮書150卷 (宋)陳祥道撰 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學刻明修本 宋刊元修本周禮説5卷 (宋)黄度撰(清)陳金鑒輯 清道光十年陳氏五馬山樓刻本儀禮釋宫1卷 (宋)李如圭撰 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儀禮集釋30卷 (宋)李如圭撰 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新定三禮圖20卷 (宋)聶崇義撰 四部叢刊三編景蒙古本周官新義18卷 (宋)王安石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粤雅堂叢書本周禮訂義80卷 (宋)王與之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通志堂經解本周禮詳解40卷 (宋)王昭禹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禮記集説160卷 (宋)衛湜撰 清通志堂經解本儀禮要義50卷 (宋)魏了翁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初毛氏汲古閣鈔本 禮記要義33卷 (宋)魏了翁撰 宋淳祐十二年刻本 清嘉慶宛委别藏本 儀禮圖17卷 (宋)楊復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通志堂經解本禮經會元4卷 (宋)葉時撰 清通志堂經解本 元修明刊本周官總義30卷 (宋)易祓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儀禮識誤3卷 (宋)張淳撰 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月令解12卷 (宋)張虙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民國四明叢書本太平經國之書11卷 (宋)鄭伯謙撰 清通志堂經解本 明刻本周禮句解12卷 (宋)朱申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儀禮經傳通解37卷 (宋)朱熹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儀禮集説17卷 (元)敖繼公撰 清通志堂經解本 元大德刻明修本雲莊禮記集説10卷 (元)陳澔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正統刻本周禮集説12卷 (元)陳友仁輯 明刻本周官集傳16卷 (元)毛應龍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民國豫章叢書本經禮補逸9卷 (元)汪克寬撰 清通志堂經解本 明嘉靖姚潓刻本儀禮逸經傳2卷 (元)吳澄撰 清通志堂經解本禮記纂言36卷 (元)吳澄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元統刻本儀禮節解17卷 (明)郝敬撰 明九部經解本周禮完解12卷 (明)郝敬撰 明九部經解本禮記通解22卷 (明)郝敬撰 明九部經解本禮記大全30卷 (明)胡廣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讀禮日知2卷 (明)金淛撰 明萬曆二年馮氏刻本周禮全經釋原13卷 (明)柯尚遷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三禮圖4卷 (明)劉績撰 民國湖北先正遺書景文津閣本涇野先生禮問2卷 (明)呂柟撰 明涇野先生五經説本 清惜陰軒叢書本 周禮因論1卷 (明)唐樞撰 明隆慶刻本周禮傳10卷 (明)王應電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周禮注疏删翼30卷 (明)王志長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崇禎十二年刻本 禮記思5卷 (明)趙僎撰 明天啓七年刻本周禮五官考1卷 (明)陳仁錫撰 清學海類編本禮記通注1卷 (明)朱元弼撰 明鹽邑志林本禮記集說辯疑1卷 (明)戴冠撰 清涉聞梓舊本禮經本義17卷 (清)蔡德晋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禮經學7卷 (清)曹元弼撰 清宣統元年刻本禮經校釋22卷 (清)曹元弼撰 清光緖刻後印本周禮故書考1卷 (清)程際盛撰 清刻三禮鄭注考本儀禮喪服文足徵記不分卷 (清)程瑤田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儀禮管見3卷 (清)褚寅亮撰 清乾隆刻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儀禮釋注2卷 (清)丁晏撰 清咸豐二年楊以增刻本周禮釋注2卷 (清)丁晏撰 清六藝堂詩禮七編本禮記釋注4卷 (清)丁晏撰 清六藝堂詩禮七編本周禮漢讀考6卷 (清)段玉裁撰 清嘉慶刻本儀禮析疑17卷 (清)方苞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周官析疑40卷 (清)方苞撰 清康熙雍正乾隆遞修本 清康熙至嘉慶間刻抗希堂十六種本周官集注12卷 (清)方苞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禮記析疑48卷 (清)方苞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周禮客難8卷 (清)龔元玠撰 清十三經客難本石溪讀周官6卷 (清)官獻瑤撰 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禮記質疑49卷 (清)郭嵩燾撰 清光緖刻本續禮記集説100卷 (清)杭世駿撰 清光緖三十年浙江書局刻本禮記箋49卷 (清)郝懿行撰 清光緖八年東路廳署刻郝氏遺書本禮經宫室答問2卷 (清)洪頤煊撰 清嘉慶刻傳經堂叢書本儀禮古今文疏義17卷 (清)胡承珙撰 清道光五年求是堂刻本 清光緒崇文書局彙刻書本 儀禮正義40卷 (清)胡培翬撰 清木犀香館刻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三禮從今3卷 (清)黄本驥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儀禮精義不分卷 (清)黄淦撰 清嘉慶十二年慈谿養正堂刻本禮書通故50卷 (清)黄以周撰 清光緖十九年刻黃氏試館本禮説6卷 (清)黄以周撰 清光緖二十年南菁講舍刻儆季雜著本禮説14卷 (清)惠士奇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乾隆刻本儀禮釋宫增注1卷 (清)江永撰 清指海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周禮疑義舉要7卷 (清)江永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皇清經解本禮書綱目85卷 (清)江永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刻廣雅書局叢書本 禮記訓義擇言8卷 (清)江永撰 清守山閣叢書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儀禮經傳28卷 (清)姜兆錫注疏清乾隆元年寅清樓刻本周官心解28卷 (清)蔣載康撰 清嘉慶十五年經篚堂刻本禮記補疏3卷 (清)焦循撰 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六經補疏本 清皇清經解本儀禮彙説17卷 (清)焦以恕撰 清乾隆三十七年研雨齋刻本禮箋3卷 (清)金榜撰 清乾隆五十九年方起泰胡國輔刻後印本 清皇清經解本求古録禮説16卷 (清)金鶚撰 清光緖二年孫熹刻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儀禮臆測不分卷 (清)孔廣林撰 清光緖刻孔叢伯説經五稿本周官臆測6卷 (清)孔廣林撰 清光緖刻孔叢伯説經五稿本禮學巵言6卷 (清)孔廣森撰 清顨軒孔氏所著書本儀禮古今考2卷 (清)李調元撰 清函海本禮記補注4卷 (清)李調元撰 清函海本儀禮述注17卷 (清)李光坡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周禮述注24卷 (清)李光坡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乾隆八年刻本 禮記述注28卷 (清)李光坡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周禮纂訓21卷 (清)李鍾倫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刻榕村全書本 禮説4卷 (清)凌曙撰 清皇清經解本禮經釋例13卷 (清)凌廷堪撰 清嘉慶十四年阮氏文選樓刻本 清皇清經解本學禮闕疑8卷 (清)劉青蓮撰 清乾隆刻劉氏傳家集本周禮質疑5卷 (清)劉青芝撰 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周官恒解6卷 (清)劉沅輯注 清刻後印本禮記恒解49卷 (清)劉沅注 清道光刻本儀禮恒解16卷 (清)劉沅撰 民國十五年致福樓重刻本儀禮注疏詳校17卷 (清)盧文弨撰 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清抱經堂叢書本 讀禮志疑6卷 (清)陸隴其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學海類編本周禮補注6卷 (清)呂飛鵬撰 清道光二十九年吕氏立誠軒刻本周禮問2卷 (清)毛奇齡撰 清西河合集本 陳氏禮記集説補正38卷 (清)納蘭性德撰清通志堂經解本周禮札記1卷 (清)潘任撰 清光緖二十年木活字印希鄭堂叢書本周禮撮要3卷 (清)潘相撰 清乾隆汲古閣刻本禮記釐編10卷 (清)潘相撰 清乾隆汲古閣刻本禮記淺説2卷 (清)皮錫瑞撰 清光緖二十五年刻本禮記章句10卷 (清)任啓運撰 清乾隆刻本儀禮大要2卷 (清)任兆麟撰 清乾隆四十六年同川書院刻本周禮學1卷 (清)沈夢蘭撰 清光緖十七年祁縣縣署刻所願學齋書鈔本儀禮小疏7卷 (清)沈彤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皇清經解本 儀禮集編40卷 (清)盛世佐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嘉慶九年刻本儀禮古今文疏證2卷 (清)宋世犖撰 清刻光緖六年徐士鑾補刻確山所著書本周禮故書疏證6卷 (清)宋世犖撰 清光緖六年徐士鑾補刻確山所著書本禮記集解61卷 (清)孫希旦撰 清同治七年孫鏘嗚刻本周禮政要2卷 (清)孫詒讓撰 清光緖二十八年瑞安普通學堂刻本 民國關中叢書本周禮正義86卷 (清)孫詒讓撰 民國二十年湖北篴湖精舍遞刻本儀禮商2卷 (清)萬斯大撰 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周官辨非1卷 (清)萬斯大撰 清乾隆刻萬充宗先生經學五書本學禮質疑2卷 (清)萬斯大撰 清皇清經解本禮記偶箋3卷 (清)萬斯大撰 清乾隆刻萬充宗先生經學五書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參讀禮志疑2卷 (清)汪紱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禮記章句10卷 (清)汪紱撰 清光緖二十一年刻本禮記章句49卷 (清)王夫之撰 清船山遺書本儀禮學不分卷 (清)王聘珍撰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周禮學2卷 (清)王聘珍撰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儀禮紃解17卷 (清)王士讓撰 清乾隆三十五年張源義刻本儀禮蠡測17卷 (清)韋協夢撰 清道光二十五年帶草軒刻本禮記附記10卷 (清)翁方綱撰 清稿本 清畿輔叢書本儀禮章句17卷 (清)吳廷華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皇清經解本壽櫟廬儀禮奭固17卷 (清)吳之英撰 民國九年吳氏刻壽櫟廬叢書本三禮義證12卷 (清)武億撰 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學禮管釋18卷 (清)夏炘撰 清咸豐景紫山房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讀禮通考120卷 (清)徐乾學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儀禮古今文異同5卷 (清)徐養原撰 清湖州叢書本周官故書考4卷 (清)徐養原撰 清湖州叢書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儀禮通論17卷 (清)姚際恒撰 鈔本周禮就班2卷 (清)佚名撰 舊鈔本儀禮鄭注句讀17卷 (清)張爾岐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讀儀禮記2卷 (清)張惠言撰 清刻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儀禮私箋8卷 (清)鄭珍撰 清同治五年唐鄂生刻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禮記訓纂49卷 (清)朱彬撰 清咸豐宜禄堂刻本儀禮經注一隅2卷 (清)朱駿聲撰 清道光二十九年朱氏家塾刻本周官記5卷 (清)莊存與撰 清味經齋遺書本 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周官指掌5卷 (清)莊有可撰 清道光刻本 清正覺樓叢刻本 周禮釋文問答1卷 (清)辛紹業撰 民國豫章叢書本周禮序官考1卷 (清)陳大庚撰 清借月山房彙鈔本禮記識2卷 (民國)廖平撰 民國刻新訂六譯館叢書本。

两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两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两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一、目标与意义。

咱们为啥要搞这个两志编纂工作呢?这就好比给咱们这片土地或者这个单位做个超级详细的传记。

一方面是把咱们的历史、文化、发展这些事儿都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别以后让人想了解的时候找不到资料。

另一方面,这也是给后人留个念想,让他们知道咱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这可是个很有意义的大事儿,就像给咱的过去和现在拍个超级高清纪录片,不过是以文字的形式。

二、编纂内容。

1. [志名1]概述:先从大方面说说这个事儿或者这个地方的整体情况。

就像是给人介绍一个新朋友,先从外貌和整体性格说起。

比如说,如果是编纂一个地方的志,就讲讲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大致的人口情况之类的。

历史沿革:这部分就像讲这个地方或者这个事儿的成长故事。

从最早开始有记载的时候说起,把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像什么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领导或者关键人物的更替,还有政策的重大转变这些都写上。

就像给一个人写成长历程,从出生到长大经历的那些大事儿都不能落下。

文化特色:这里面可就有趣了。

把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方言土语、还有那些流传的民间故事都搜集起来。

这就好比是把这个地方的独特性格和魅力展示出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现代发展:讲讲现在的情况,像经济发展得咋样,有哪些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好不好,教育、医疗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哪些进步。

这就像是看看这个朋友现在混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新本事。

2. [志名2]类似的结构:也是按照概述、历史沿革、特色内容(根据这个志的主题确定,比如是行业志的话就是行业特色)、当前发展状况这样的顺序来写。

不过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个志的主题。

比如说要是编纂一个学校的志,那历史沿革就是学校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特色内容可能是学校的特色课程、知名校友这些,现代发展就是学校现在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情况。

三、工作团队组建。

1. 主编:这可是个关键人物,就像一个大厨,要把各种食材(资料)变成一道美味的大餐(志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学习生活环境优美恬静,利于治学。 • “堂后青松百尺长, 堂前流水日汤汤, 西窗尽是农岐城, 北脑无非花葛
乡。”(《 夹涤遗稿》卷一《夾漈草堂》诗) • “萝林苍翠甚, 极目可吟诗, 梅子风前落, 杏花雨夜移。(《 夹涤遗
稿》卷一《梦林间居》诗) • 3 当时福建的刻书印书和私人藏书极为兴盛, 麻沙刻书刊行数量之多,
• 生活于十二世纪的郑樵,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 乡居数十年,经历坎坷,拼接自己惊人的毅力和 不懈追求,经历了十年访求图书,三十年艰苦的 艰苦历程,四十年如一日,发愤攻读,笔耕不止, 取得了丰硕成果,著述可考者达九类五十七种, 但多数已失传,至今能见到的有《通志》、《夹ji 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 以及一些零散文章。其中《通志》是众多著作中 工程最浩大的著作
通志
_张艳飞(组长) 许广良 吕佳淑 李春燕 葛乙舟 黄水珍 史海英 王玲玲 王慧
• 作者生平 • 成书背景 • 体例思想 • 评价 • 小组总结

黄水珍 葛乙舟 史海英 王玲玲 李春燕 吕佳淑 张艳飞 许广良
王慧(ppt)
体例思想
• 《通志》南宋郑樵撰,共二百卷,五百多万字。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一部较有系统的 史学巨著。全书分为六部分,依次为:“本纪” 十八卷,“世谱”、“年谱”共四卷,“二十略” 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传”(四夷传) 共一百一十五卷,“载纪”八卷。
言、注意实学的基点上, 对《通志》进行详而实的编著, 并 且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中主要的一点还在于对当时社 会的刻画。
• 第三, 善于“ 创新” , 成一家之言。郑樵修《通志》独出 心裁, 有志求是, 受到‘’ 言史意” 而‘’ 议一家著述” 的章学诚极端推崇。他说. “ 古人著书, 即彼陈编, 就我创 制, 所以成专门之业。. . 专门之业, 别出心裁。” 今郑樵 “ 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 运以别识心裁, 盖承通史家风, 而自为经纬, 成一家之言者也” 。
• 所叙时间断限,各部分稍有参差。大抵“本 纪”“谱”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 “二十略”从远古到唐,“世家”只记周代诸侯, “载纪”只记东晋南北朝时期除东晋与宋、齐、 梁、陈以外而建立在各地的地方割据政权。

除纪、传和以前纪传体史书相同外,“本纪”“列传”系 抄录汉——隋诸史旧闻,略加删改而成;“谱”即各史的 “表”,“年谱”系仿《史记》诸表而作,都无新意;“略” 即各史的“志”,“世家”一体仿自《史记》,“载纪”一 体仿《晋书》,文字多袭前史旧书,经过删削节略,连缀而
• 第四, 注重历史的发展变化, 探明社会发展的根由。郑樵强 调全面地总汇各种史料, 按其年代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 操其源流, 从而了解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 即所谓“ 总 《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 然后能极 古今之变。’, 郑樵从典章制度的损益变化中, 都不同程度 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 而且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 他通过考察姓氏起源, 姓氏分合演变, 姓氏学的发展, 职官 制度的演变, 各种职官设置年代, “ 财货之源流” , 学术源 流等, 表现了某种历史进化的思想
价钱之廉, 乃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在宋金交战期间,福建不受兵火, 前 代书籍, 多半都保存完好。 • “所赖闽无兵火之厄,可似见天下之书。”(周华《福建兴化县志》 卷六《上殿通志表》) • 4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私人著述立说的比较多, 学术思想颇为活 跃, 这就为郑樵洽学开辟了新思路,
• 目录学思想及成就: 一、提出了图书的著录原则: 1.贯通古今,通录有无 2.详今略古,官私备 3.金石图谱,各有其用 二、提出了图书著录方法 :1.类书
• 郑樵成才因素
• 1 郑樵的成才与典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和不慕名利的超然 态度有着极大关系。
• 2 郑樵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有一套比较科学的治学方 法。他在丈涤山中住了三四十年, 对各门学问做了有计划 有系统的研究, 并日研究成果分门别类, 撰成专著。
• 3 郑樵治学不死守书本, 而是主张通过实践获得真实可靠 的学问。他反对空言著述, 大力提倡实学, 并身体力行。他 认为学者必须走出书斋, 深入实际, “ 广览动植, 洞见幽潜, 通鸟兽之情状, 察草木之精神, 然后参之减籍, 明其品汇。” (《通志·总序》),
• 宣和元年(1119年), 他父亲从京师太学回故里, 卒于姑苏 (今江苏苏州), 年仅16岁的他赶赴苏州护父丧回莆田葬于 越王山。从此以后, 郑樵谢绝人事, 不应科举, 在越王山下 搭了个茅屋, 一边守墓, 一边读书。
• 后来, 郑樵又在夹漈山中筑了三间草堂, 这就是名闻遐迩的 “夹漈草堂”。 他励志自学, 立下宏愿, 要读尽天下古今 之书, 通百家之学。与郑樵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堂兄郑厚, 兄弟俩志趣相投, 朝夕相处, 两人以古之贤者为榜样, 节义 文臣武将为楷模, 身处山林, 心怀天下, 立志要扶危定倾。 所以, 当郑樵、郑厚“讲学于芗林, 四方从游者云集”。
• 《通志》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至治二年福 体刻本。明清两代版本较多,较通行的是 清武英殿本。最近较好的版本是1935-1937 年上海商务印书书馆万有书库二集的《十 通》合刊本,附有索引,使用方便。
作者生平
• 郑樵(1104- 1162年), 字渔仲, 自号溪西逸民。据《郑氏族 谱》记载, 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其先祖为“南湖 三先生”之一的郑庄。祖父宰, 熙宁三年(1070)进士, 任浙 江漕举。父国器, 是贡元出身的太学生。
成。
• 《通志》的“略”即前史的“志”,所以 称“略”,取其概略之义,表示只是举其
大纲,共有二十略,依次为氏族略、六书
略、七音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
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
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 金石略、灾详略、昆虫草木略(书p60第三 段)
《七音略.七音图》
“略”的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为全书精华,所记历 代典志沿革,性质与《通典》、《文献通考》相近, 它注意到了以往历史家忽视的文化史,并吸收了一
• 郑樵请求回归山林, 说: “臣是麋鹿之性,草茅小民, 终爱山 林, 还请陛下体谅。”高宗下旨, 授郑樵为右迪功郎、礼兵 部架阁文字, 后改监潭州南岳庙, 让他回家继续把《通志》 写完
• 第三次献书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 郑樵带着 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 步行两千里来到临 安, 进《上殿通志表》。时适“高宗幸建康(今南 京)”, 无缘得见, 经辗转传递, 得一道诏书, 升他为 “枢密院编修”, 兼权“检详诸房文学”。最使他 高兴的是朝廷居然允许他入“秘书省翻阅书籍”。 郑樵满以为可以实现渴望已久的夙愿, 他幻想着要 博览秘府宝卷, 计划着借此机会整理一番古往今来 的天下图书, 然而遗憾的是官场黑暗, 希望成了泡 影。次年春天, 宋高宗自建康回临安, 记起郑樵献 书之事, 于是命郑樵呈献《通志》, 就在高宗诏旨 下达的当天, 郑樵由于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了。“海 内之士知与不知, 皆为痛惜。太学生三百人为文以 祭”。
• 他还写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如“金革久不息, 遐方徒弹指。 谁为民请命, 皇天犹未喜。茂德自不绥, 眷眷我梓里。伤哉 古王道, 樵夫亦冷齿”。郑樵心忧时事,多次上书枢密宇文 虚中,请缨抗金, 报效国家。在昏君奸相当道的年代,郑樵 只能是“有心报国, 无路酬君”。绍兴五年(1135年), 郑厚 再举礼部奏赋第一, 不久到外地做官去了。此后, “形单影 只”的郑樵潜心于夹漈深山, 在“困穷之极”、“厨无烟 火”的情况下, “风晨雪夜, 执笔不休”,把自己的忧国情思 和追求统一的心愿, 寄托在自己的修史著述之中
2.“泛释无义” 三、 以学术分类为基础,强调剖析学术源流 四、 制定了一个全新的分类体系
• 据方志史料记载, 郑樵写成一些著作之后,三次从兴化赴南 宋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书。第一次是绍兴十九年 (1149 年), 他献出所著的一百四十卷书“诏藏秘府”。在 《献皇帝书》中, 给人们开出一份珍贵的时间表和研究成 果目录单:“十年为经旨之学”。著有《书考》、《诗辨 妄》、《春秋考》等, 其中《诗辨妄》在诗学界的影响很 大, 连朱熹也不得不佩服其见识之高明。“三年为礼乐之 学”。写出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作《谥法》、《系声 乐府》等。“三年为文字之学”。如《象类书》、《续汗 简》、《梵书编》等著述在中国文字学、音韵学史上都占 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 为虫鱼草木 之学, 为方书之学”。写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著作, 如《天 文书》、《春秋地名》、《尔雅注》、《诗名物志》、 《本草成书》等。“八九年为讨论之学, 为图谱之学, 为亡 书之学”。写出了《求书阙记》、《校仇备略》、《书目 正讹》、《图书志》、《集古系地录》等在中国图书目录、 校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影响的作品。
• 第二次献书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 年), 55岁的郑樵应高宗 召对。《福建兴化县志》详实记述了高宗与郑樵的一段对 话:郑樵上殿向皇帝奏说: “臣处山林30多年,写书共50种。 未完成的这部史书以历代史籍为依据, 始自三皇, 终止五代, 取名《通志》。此书参考司马迁的体例, 但与《史记》又 有不同之处。臣摘取纲目十二篇, 名叫《修史大例》,先呈 给陛下。”接着, 郑樵陈述了对《史记》和《资治通鉴》 的看法, 并谈到自己写史是参照前人的史体, 时又有创新的 地方。高宗不胜钦佩地说: “朕听到你的大名久了, 讲说古 学, 自成一家, 何其相见之晚呢?”不觉间已是三班漏下十 数刻, 郑樵请允退朝。高宗道: “听你的高远议论, 朕都忘 记了疲倦。”
• 4 郑樵成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他勇于突破和超越 前人。他对前人的成就一直采取审慎和批判的态度, 主张 “凡著书者, 虽采前人之书, 必自成一家言” (《通志·总 序》)
• 郑樵的成才除他个人主观上的努力以外, 还有当时经济文 化比较发达这一良好的客观环境。
• 1 经济的繁荣为人才的涌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则扩 大了人们的眼界, 增长了人们的见识, 启迪了人们的智惫, 这些都有利 于人才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