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教学文档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张永君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
这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走进文本有肯定的难度;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教师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如何高效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有肯定难度。
但是,张老师在这方面却做得非常好。
例如:
一、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清楚。
整体性首先表达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
这堂课是第—课时,教师安排揭题后初读,在检查中梳理了课文,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李大钊的形象。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令自己感激的描写李大钊同志言行的句子,就成了本节课的突破口、切入点,从而到达让学生让学生体会李大钊形象的目的。
二、抓重点字词感想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想,突出感情,淡化技巧。
张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重点句,然后让学生体会,组织学生读读议议。
学生个个很有体会,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
三、课文也像跳水一样有难度系数,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拟高的。
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长文短教。
张老师选择的切入点是: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了你?在具体交流时寻觅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有取有舍,目的是“把房间翻开,让孩子们先进去,触摸自己的感受〞。
耿铁英
.。
《十六年前的回忆》观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观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马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1、马老师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整个教学流程连贯有序,环环相扣。
2、渗透学法,深度思考。
马老师能利用多媒体出示关键词旬、结合时代背景资料、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4、马老师授课时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板书设计规范合理。
商榷之处:教师不宜让学生朗读整篇课文,文章篇幅较长。
个人觉得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个性感受,如果课堂上老师再放手些,多让学生自读自悟多表达,鼓励多元生成,那课堂气氛将更活跃些。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能让学生感动。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
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师生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这是一堂平实的课。
从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再到学生批注阅读。
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我用夸奖式提醒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作为老师要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
指引学生深入地去读、深沉地去思考,这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此文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因此,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
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了你?课前预设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
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了文本与背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实际,注入情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变得轻松了许多。
最重要的是: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具体作法如下:1.上课之初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2.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较难把握,于是用课件出示有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严峻的时代背景。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及评析篇1【教学实录】第一教时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检查预习(昨天孩子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读词语──书籍抽屉严峻散步勉强披散待了一会儿。
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
回忆的是李大钊。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1943年。
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浏览时间40秒。
)学生交流:学生1讲了坚持流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被捕前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被捕时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教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被捕后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
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
教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批注。
教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等等,你们写的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富的感情,更真实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
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十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阀()娱()僻()怖()宪()伐()误()避()布()选()胖()刑()押()舅()绞()伴()形()胛()臼()较()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材分析:本文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XX 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听评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听评课
这次有幸聆听XX老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感受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反应。
在教学过程中,XX老师精心组织课堂,有序引导,使整堂课充满活力。
下面,我将从教学对比、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等方面对本次课程进行点评。
首先,教师在对比平实的教学中注重讲练结合。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XX老师强调了首尾照应的写法,并在总结时引导学生探索文中的照应句。
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XX老师进行了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中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的重要性。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其次,教师创新地设计课堂教学。
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提炼,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手法。
XX老师不仅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这种创新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XX老师以亲切的语言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的来说,XX老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内容详实,层次分明。
她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组织与有效引导,使课堂效果良好,对学生有较大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教师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有幸聆听了老师所任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一进课堂便被老师温柔动听的课堂语言打动了。
宋老师给我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户,原来上语文课也可以这么精彩!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二十分钟的课堂被宋老师设计的游刃有余,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也没有一分钟是无用多余的,有课前训练,有自主学习,有师生交流,也有拓展训练,既张弛有度,又饱满丰富,老师的授课语文非常有水平,展现出了很好的教师个人魅力。
课堂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态,有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极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牢牢把握住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设计探究环节让学生自主去寻找答案,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
学生的表达能力,对课文的分析能力也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想这与老师的平日训练是分不开的,学生的高度是老师给的,正因为有老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才有学生们如此精彩绝伦的课堂表现,我也要将从老师这里看到,听到,学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我日后的教学当中去,让我的孩子们也受益。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总结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总结本次《十六年前的回忆》课程的教学活动,经过深入观察与分析,现从教学目标、学习目的达成、教学环节、学生主体、朗读教学及教师教学技能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课总结:一、教学目标明确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非常明确。
从知识点的掌握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一个目标都清晰具体,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这样的目标设定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更能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二、目的达成度高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看,本次课程的目的达成度非常高。
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掌握了课程的核心内容,更在情感态度上受到了触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表明教师的教学策略非常有效,能够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环节流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上,教师表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
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过渡自然,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非常流畅。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四、学生主体突出在本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师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积极参与。
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知识,实现自我成长。
五、朗读教学有效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课程中,教师非常重视朗读教学。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师教学技能熟练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展现出了非常熟练的教学技能。
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教学实施,还是课后的反思总结,教师都表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
这种熟练的教学技能不仅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本次《十六年前的回忆》课程在教学目标、学习目的达成、教学环节、学生主体、朗读教学及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这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可能。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李晓静老师:张老师能从“忆”入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是很重要的。
孔老师:张老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
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
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郑老师: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授课中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
宋老师: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张老师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
李萍老师:理解“被审”时,张老师采用“自学法”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深入的理解课文。
元秀梅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张老师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这种方法较好。
李志全老师: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把学生带入情境,体会课文情感。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李老师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先检查预习扫清障碍,又从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简介入手、为学生学好课文打好了基础,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
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等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不足之处:
1、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中,教学环节中应该体现。
2,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有个性的阅读、有个性的理解和回答。
3、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学生有唱读现象。
4、时间布局不够合理,有拖堂的现象。
5、教师评价过于单一,应该更有艺术性的评价学生。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评课稿:十六年前的回忆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谈的是一堂十六年前的回忆课。
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这是一堂历史课,我当时还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课堂上,老师带我们一起回到了十六年前的某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等多种形式让我们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呕心沥血,却又顽强拼搏的精神。
首先,老师用多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农村景象。
图片里,我们看到了草房、稻田和牛群。
老师告诉我们,十六年前,我们的祖辈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用双手耕种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
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现代化带来的变化是多么了不起,同时也让我对祖辈们的辛勤付出有了更深的敬意。
其次,老师还用视频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学校生活。
视频中,穿着简陋的校服的我们,坐在旧式的课桌上,认真听课。
我被视频中学生们在简陋环境下,勤奋学习的态度所感动。
他们没有现在我们这样优美的校园环境,没有高科技的教学设备,但他们有着无穷的求知欲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这让我懂得了,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当时的实物,比如旧式的笔和纸。
我们亲手触摸着这些实物,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味道。
实物的陈列让我产生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也加深了我对当时人们生活的了解。
通过这堂课,我更加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历史是我们的根,历史是我们的骄傲,历史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正如那堂课上所说的,历史是一面照妖镜,不断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这堂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应该珍惜现在,努力学习,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十个生字,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阀()娱()僻()怖()宪()伐()误()避()布()选()胖()刑()押()舅()绞()伴()形()胛()臼()较()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评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评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说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
【说目标】
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精选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精选10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评课稿(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1今天,聆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
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1.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
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
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
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
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
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xxx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本组课文,既是对学生已有语文读写基本功的复习和巩固,又是今后各方面语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热革命传统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教学难点: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评课稿课题: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教材版本:根据所使用的教材版本进行选择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描绘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真挚和友谊的重要性。
3. 能够通过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描绘《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从文章中品味生活的真挚和友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理解文章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写作。
教学准备:1. 备好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材及相关练习。
2. 准备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展示等。
3. 制作PPT或黑板报,用以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友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友谊话题的思考和讨论,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可以问学生:你们是否有过深入的友谊经历?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友谊是好友谊?第二步:呈现课文新材料展示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引导学生猜测文中即将发生的事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步: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检查理解掌握的情况。
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四步:文本分析针对《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进行一些文本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比如,分析文章的结构、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将故事情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中。
第五步:学生写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写一篇类似《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文。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友谊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第六步: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分享,从中发现和分享友谊的真挚和珍贵。
可以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和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评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评课稿《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评课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人教版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老课文选入其中,周济部长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
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
蒋老师做到了。
蒋老师的课非常沉着从容,因为她被对教育的爱感动着,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她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很好地把握了人性的特点。
这是一堂原生态的课。
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却表现了教学智慧,因为教师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
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课文也像跳水一样有难度系数,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
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长文短教。
蒋老师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22和27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目的是“把房间打开,让孩子们先进去,触摸自己的感受”。
长文短教要把握作者情感的凝聚点、表达情感的载体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三点统一才是切入点,点与点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场要作出准确的调控,比如学生会了不要讲,教师自己不懂的不要讲,讲了后学生也听不懂的不要讲。
统编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统编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理想和信念”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单元整体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非常适合作为公开课来学习。
陈老师在这课教学中能结合语文要素: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做到了文道统一,完成了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她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抓住课文重点和难点提出统摄全文的问题:划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然后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勾划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并作批注;学生自读自悟后,补充资料深入理解,探讨交流,使学生逐步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坚强不屈的品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学情。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陈老师这节课从实际出发,在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出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后,把重点放在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关键词句上,引导学生围绕李大钊的言、行去读、悟、质疑,交流,来达到感悟人物形象的目标,这样就能在品词析句中更深刻地去感悟人物形象。
整堂课线清,点明,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学习任务,较好地完成了目标。
二、在学生有疑处补充资料精讲。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使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而陈老师的这节课正是这样。
先让学生默读感悟,引导学生进入了文本后交流。
而陈老师的教学流程都围绕着学生的有疑之处进行,并由师质疑,推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尤其是针对学生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烧掉资料,为什么在严峻时局下不离开北京,通过补充1927年的背景资料和李大钊的生平资料,使学生在读、思、悟中真实地看到了一位忠于革命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者,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了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这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一起来看一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听了两节《十六年前的回忆》,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下面从相同和不同两方面来谈谈听课的一些体会。
相同点:1、两位老师这节课都是上的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这部分内容,读这部分内容应该抓的几个点,两位老师抓得都比较准。
一是见面时,对父亲的描写,二是父亲对我们的态度和在法庭上说的话。
2、二是两位老师上课都饱含激情,学生学习也都很投入,但是都让人感觉到学生在远观课文,而不是走进文本。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两位老师都过于强调李大钊的忠于革命,无所畏惧,沉着斗争,而没有考虑到这篇文章写的很平实,是作者亲眼所见,李大钊的品质是从最平淡的描述中感受到的,文章的真实体现在这里,动情的更是这些,那么学生阅读起来会显得更加困难。
但是如果教师抓住这些平实之处不仅体会李大钊的伟大,还体会李大钊为人夫、为人父的普通人的情怀,学生是心灵深出的那根琴弦是否会被触动?李大钊的形象是否更立体、更丰满呢?不同点:在教材的处理上,各有精彩的可圈可点之处。
一位老师在处理李大钊对家人“一瞅一望”时,深情地说:“父亲一瞅一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他想说什么呢?”孩子们的回答引经据典,高亢激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
”“你们把人民、祖国、共产党记在心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看出来他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心中那种伟大的力量,通过想象李大钊说的话对李大钊的形象有了更鲜明的印象。
另一个老师在这里却设问:在这样的法庭上父亲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是父亲无情吗?忘了我们吗?显然这样的设问与文本内涵、与当时的课堂氛围都不协调,学生也只能揣摩老师问话中需要的答案,而不是用心去体会李大钊此时此刻的心境。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3月29日,我在教研会上了一节以“三思课堂”为导向的公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是“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
”本节课的设计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为着手点,课堂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以情绪感染学生在教学伊始,我用“北京晨报刊登李大钊被害”的这一消息激情导入,教师的语言,教学课件的背景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把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吸引到了课堂上。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尽快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学生被这样的教学环境所感染,教室变得安静极了,我看到了孩子们一双双充满童真又期待的眼神,感受到了孩子们迫切学习的心理。
本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巧妙引读,以朗读带动学生1.抓住课文对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这一片段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李大钊的无私无畏的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猜想“我”以前问了哪些幼稚可笑的问题?父亲是如何耐心回答的?追问:“有一天,我蹲在父亲身边,当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父亲时,父亲又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学生从角色体验中感知人物的心理,去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感知语言表达,丰富语言内涵,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聆听了xx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
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 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
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
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
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探讨的地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
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
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
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反动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
一个“勉强”把孩子失去父亲的突然,不能接受,不愿接受的心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体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明白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语句倒装的深情。
4.教学环节设计还能实用些。
比如:最后出示中共中央对李大钊的墓碑评价。
我们发现,评价的话语高度概括,远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没有实效,完全可以根据配套练习,设计为李大钊写悼词或者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的语言表达训练,让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产出。
5.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结合现代生活让其有新意,更具时代特征,比如:李大钊坚贞不屈,毫不畏惧其实都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责任意识,社会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说服力,这一点挖透了,文本解读就有新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