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育心理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注意: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小学阶段在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
1、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小学阶段)
童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此阶段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表现特点:
①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为基础。
②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开始有了一定的评价。
③道德:道德概念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认识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开始从动
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
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表现特点:
①总体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④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⑥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
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表现特点:
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②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③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④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过程的发展
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1)第一次飞跃,6岁左右,传导通路髓鞘化,脑容积接近成人。
(2)第二次飞跃,13-14岁左右,皮层细胞在功能上成熟,形成了联想、概括、抽象思维的物质基础,体现在兴奋与抑制过程的逐步平衡。
中学时期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人体腺体活跃,促进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所以学生易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易疲劳。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2)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3、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2)持久性明显发展;
(3)精确性提高;
(4)概括性更强。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5、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1)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
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②自相矛盾的情感;
③少年的热情和冲动;
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情感发展特点:
①个性化的情感(与世界观相联系的情感)
②浪漫主义的热情
6、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较小学生有更大的社会性,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主要阶段,也是品德发展、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思想比较敏感,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也易走入极端。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中学生希望被看成“大人”,是社会的一员并受人重视。
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学习准备的概念: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准备)和横向(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动力结构)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的意义: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见: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心理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20世纪60年代创立“发生认识论”,形成认知发展观。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1)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两者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①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②这种适应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