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正确地操作和使用氧气装置。
教学重点: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氧气装置的正确操作和使用。
教学难点:氧气装置正确操作和使用。
教学准备:氧气装置、氧气罐、示范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可以用一些问题来导入话题,如:“你知道什么是氧气吗?”“你们知道氧气在哪些场景下被使用吗?”“为什么有时候会用到氧气装置?”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step 2: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0分钟)教师通过PPT等教具,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够支持燃烧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或实验展示氧气的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
step 3: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医院、急救车、潜水、煤矿等。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些场景下为什么需要使用氧气,以及使用氧气的好处。
step 4:氧气装置的正确操作和使用(30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氧气装置的不同部分及其功能,如氧气罐、减压器、面罩等,并向学生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
教师要特别强调注意事项,如使用氧气装置时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靠近明火等。
step 5: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一台氧气装置和一个氧气罐。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正确地操作和使用氧气装置,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各项安全事项。
step 6:小结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step 7: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中有哪些使用氧气装置的场景,并写一篇以“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为题的作文。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氧气对燃烧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氧气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正确地操作和使用氧气装置。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 掌握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分解两种制备氧气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 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氧气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 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操作。
2. 难点:-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从而引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 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 制备氧气的方法:- 过氧化氢分解法:2H₂O₂ → 2H₂O + O₂↑-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2KClO₃ → 2KCl + 3O₂↑3. 实验操作1. 实验装置:- 过氧化氢分解法:锥形瓶、导管、集气瓶、水槽。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2. 实验步骤:- 过氧化氢分解法:-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密封锥形瓶。
- 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
- 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酸钾固体。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3.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确保安全。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氧气的产生和收集,避免氧气泄漏。
-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氧气教学设计
6.课后作业与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布置多样化作业:理论作业、实验报告、小短文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巩固所学知识。
(2)课后反思:教师认真反思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方式引入新课,如:“你们知道氧气是什么吗?”“氧气有什么用途?”“氧气是如何制取的?”
(二)新课内容
1.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存在形式
(1)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2)用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氧化反应等。
(3)存在形式:自然界中以分子形式存在,占空气体积的21%。
2.氧气的制备与实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分解等。
(2)氧气的收集、储存及验满: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瓶储存、木条复燃法等。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教师用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实验室制取方法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到了哪些重要内容?”
2.学生互动: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所学知识。
3.教师归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归纳,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要求:报告格式规范,内容准确,描述详细,体现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氧气化学性质教案(7篇)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氧气化学性质教案(7篇)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初中化学氧气优秀课程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优秀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资源:
1. 教材《化学》(初中版)。
2. 实验设备和化学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
1.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够支持燃烧并维持生物呼吸。
2. 氧气的制备方法:通过加热氧化铁(II)氢氧化钠或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
3. 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氧气广泛用于钢铁冶炼、医疗、潜水、飞行等领域。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准备氧气生成装置,进行氧气制备实验。
2. 展示氧气的性质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分享实验操作技巧。
五、课堂小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课后作业(10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等内容。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结合生活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学习: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小组讨论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并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你们对氧气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的理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向我提问,我会尽力解答。"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氧气知识的掌握。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这些关于氧气知识的练习题,看看你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
"我已经批改了大家的练习,现在我将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氧气应用的实例,分析氧气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并阐述其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3.书写氧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配平。
"请大家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确保方程式的配平正确无误。"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氧气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氧气的习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等知识。"
《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认识。
2.启发学生对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氧气的制取方法。
4.氧气的实验验证。
教学重点:1.学习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了解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
2.进行氧气的实验验证。
教学方法:1.探究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发现氧气的重要性和应用。
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氧气的制取方法和特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描绘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氧气应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通过思考回答问题:“为什么氧气在人类生活中如此重要?”2.学生讨论并交流答案。
二、学习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0分钟)1.教师讲解氧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符号,并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空气中的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可支持燃烧等。
2.学生记录笔记并拍照留存。
三、了解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2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演示氧气在医疗、冶金、发动机燃烧等领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氧气的重要作用。
2.学生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
四、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20分钟)1.教师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分离空气等,并进行生动的实例解释。
2.学生记录笔记并拍照留存。
五、进行氧气的实验验证(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实施氧气的制取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来验证制取氧气的方法。
2.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设置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记下数据和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结论。
六、实验演示法:(20分钟)1.教师进行一次关于氧气的实验演示,如燃烧实验、呼吸实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实验现象。
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描述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理解氧气的氧化性,知道氧气在氧化反应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2、教学难点理解氧气的氧化性。
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木条、硫粉、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湖泊等,提问学生:“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我们能够呼吸到什么气体?”引导学生回答氧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
2、氧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提问:“如果要收集氧气,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的反应演示实验: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包括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如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让学生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 O₂点燃 CO₂。
氧气与硫的反应演示实验:将硫粉在氧气中燃烧。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如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引导学生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S +O₂点燃SO₂。
氧气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氧气课时教学设计氧气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氧气课时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氧气课时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
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
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探究式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复习旧识: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3)什么是物理性质2、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3、探究新课: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通过实验填写下表:结论: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回顾旧识: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探究新课分析讨论1:填写下表: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论: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结论: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
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
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
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
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
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
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1)出示情境图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
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A:15÷3=5(元)B:9÷2=4.5(元)C:12÷3=4(元)(2)出示情境图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
化学初中知识氧气教案
化学初中知识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和物理性质;
2. 了解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4. 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氧气的基本性质;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氧气的制取方法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内容:
1. 氧气的基本性质: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
(2)氧气能助燃,促使物质燃烧;
(3)氧气是支持生命的气体,人和动物需要氧气才能生存。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氧气可以通过加热含氧化物的氧化物来制取,如过氧化氢、过硫酸钠等,通过氧气收集法收集氧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入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讲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示范氧气制取实验操作过程。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氧气制取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氧气的制取过程。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
1. 思考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做一份调查报告;
2. 制作氧气的实验报告,记录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
七、教学反馈:
1. 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鼓励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和讨论,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解释;实验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2.技能点: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环保意识的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重难点突破策略:
3.实验方案要详细、具体,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课堂交流、讨论要积极参与,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后练习要按时完成,注重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氧气性质、制取方法和应用的科普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运用所学的制氧方法,在家中或实验室进行氧气制取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和结论。
3.列举三个生活中利用氧气的实例,并分析氧气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
4.针对本节课学习的氧气相关知识,每人提出一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问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氧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态度,了解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氧气化学教案
初中氧气化学教案
时间:1课时
目标: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室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我们生活中的氧气的作用,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理论讲解(10分钟)
1.介绍氧气的性质,化学符号为O2,气体呈蓝色。
2.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金属、非金属和还原剂的反应。
3.展示氧气的应用领域,如生产工业中的氧气、医疗用氧气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2.展示氧气的颜色、密度等性质,让学生亲身感受氧气的存在。
3.带领学生进行氧气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四、小结(5分钟)
1.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2.提问学生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室检测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氧气》教案
《氧气》教案《氧气》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氧气》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氧气》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课题氧气授课人学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胜利中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之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氧气
教学目标:1:了解0
2
的性质、用途,以及S、P、Al与02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
2: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性质、氧化剂的概念。
4:了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本课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水平,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2:S、P、Al与0
2
反应的现象
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化反应和氧化剂的概念。
课前准备:氧气3瓶,铁丝、木炭、硫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个人研修
一
情景导入
讲述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氧气的用途,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和研究氧气
二自主学习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能够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三教师导学2: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燃烧的实验,燃烧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木条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
【提问】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 O2点燃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演示】硫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硫在
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的不同)。
【讲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不同的原因以及二氧化硫的气味。
实验现象:①硫在空气中能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
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板书】
硫+氧气二氧化硫S + O2点燃SO2(蓝紫色火焰,放出刺激性气体)
【演示】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做本实验时,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放少量水.(防止灼裂瓶底) 并引导他们观察细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和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现象: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四合作探究与氧气反应的
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表达式
实验2--2
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 O2点燃CO2实验2--3硫磺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
焰,有刺激性气味.。
硫+氧气二氧化硫S + O2
点燃SO2实验2-1
红磷
发出明亮的黄色火
焰(在空气中发出微弱
的黄色火焰)有大量白
烟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点燃
2P2O5
实验2--4
铝箔
剧烈燃烧,,放出大
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生成白色粉末。
铝+氧气三氧化二铝2Al+3O2点燃
Al2O3
五交流反馈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
剂等);
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
或气体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
味等。
六巩固提升某同学收集了三瓶氧气,取一瓶氧气,倒立过来后再拿走玻璃片,并立刻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如图A所示),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取另一瓶氧气,按图B的方式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也复燃了,且比A中燃烧更旺,说明___________,所以盛氧气的集气瓶瓶口应向_________(填:上或下)放置。
在用第三瓶氧气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该同学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
点燃火柴后迅速把铁丝连同火柴一起插入集气瓶下部(没有接触到细沙,如图C所示),但不见铁丝燃烧,反复实验均未成功。
该同学认为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A. 铁丝表面有锈迹,影响了反应的实行;
B. 点燃火柴后立即将它伸入瓶内,火柴燃烧消耗了氧气,不利于铁丝的燃烧;
C. 火柴燃烧时有大量的热量放出,将铁丝和火柴迅速伸至集气瓶下部,因热胀冷缩之故。
瓶内氧气会膨胀逸出,使铁丝无法燃烧。
实验:根据以上假设,他对实验应作的相对应改进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改进后,实验成功了。
在上述铁丝燃烧的实验中,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预先要铺少量细沙或者装少量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学
反
思
图A 图B 图C。